四川盆地地层简表1
合集下载
四川区域地层

石 长岩窝组 C 炭
系
干沟组
茅坝组 沙窝子组
D3
河心组
泥 烂泥塘组
盆
纪
曲靖组
观雾山组 养马坝组
泥 D2 盆
系
坡脚组 缩头山组 坡松冲组
甘溪组 平驿脯组
捧达组
D1
四川省西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分 区
金沙江地层分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年
代
金沙江地层分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
区
年
代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地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层
小 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中咱小区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雅江小区
金川 小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 小区
英珠娘阿组
雅江组
拉纳山组 勉戈组
喇嘛垭组
勉戈组
图姆沟组
两河口组 新都桥组
三
巴塘群
根隆组 曲嘎寺组
侏倭组
叠
纪
马索山组
泥盆-石炭纪岩石 地层出露情况
缺失 沉积
泥盆-石炭系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地
年
质 时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上扬子分区
代 地
代
层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黄龙组
石 炭 纪
黄龙组 总长沟组 马角坝组
黄龙组
石喇嘛组
缺失 沉积
缺失沉积
系
干沟组
茅坝组 沙窝子组
D3
河心组
泥 烂泥塘组
盆
纪
曲靖组
观雾山组 养马坝组
泥 D2 盆
系
坡脚组 缩头山组 坡松冲组
甘溪组 平驿脯组
捧达组
D1
四川省西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分 区
金沙江地层分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年
代
金沙江地层分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
区
年
代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地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层
小 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中咱小区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雅江小区
金川 小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 小区
英珠娘阿组
雅江组
拉纳山组 勉戈组
喇嘛垭组
勉戈组
图姆沟组
两河口组 新都桥组
三
巴塘群
根隆组 曲嘎寺组
侏倭组
叠
纪
马索山组
泥盆-石炭纪岩石 地层出露情况
缺失 沉积
泥盆-石炭系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地
年
质 时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上扬子分区
代 地
代
层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黄龙组
石 炭 纪
黄龙组 总长沟组 马角坝组
黄龙组
石喇嘛组
缺失 沉积
缺失沉积
川东南地区地层表

T2112 T2111 T1j5 T1j4 嘉陵江组 T1j3 T1j2
下 系
T1j1 T1f4 T1f3 飞仙关组
统
T1f2 T1f1
川东南赤水—綦江地区地质简表
系 统 组 长兴组 龙潭组 茅口组 下 统 中 下 统 下 统 上 统 中 统 下 统 栖霞组 梁山组 韩家店组 地层 代号 P2ch P 21 1 P1m P1q P11 S1-2hn 厚度(m) 50~60 80~100 200~250 90~110 3~6 200~600 简
志 留 系
石牛栏组 龙马溪组 五峰组 涧草沟组 宝塔组 十字铺组 湄潭组 红花园组 桐梓组
S1s S11 O3w O3j O2b O2sh O1m O1h O1t
150~350 100~400 3~10 2~7 20~60 10~100 100~400 10~80 100~170
奥 陶 系
中 上 统 寒 武 系 中 统 下 统
J1m J1d J1Z T3x6
150~200 15~28 100~125 20~40
紫红色含灰质泥岩夹灰绿色灰质石英粉砂岩 黄绿,灰,深灰色灰岩,介壳灰岩,及泥灰岩 紫红色,暗红色泥岩,含灰质泥岩,夹砂绿色粉砂岩 浅灰、灰白色块状含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多为硅质胶 结,性坚硬。 灰黑色页岩与灰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夹薄煤层,页岩含植物 化石。 浅灰、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 灰黑色页岩夹灰色砂岩,夹薄煤层。 灰、深灰色含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 黑灰色页岩夹深灰色粉砂岩及薄煤层。与下伏雷口坡组呈假 整合接触。 深灰色泥质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页岩及石膏 灰褐色灰岩,云质灰岩,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石膏底为玻 屑凝灰岩“绿豆岩” 灰白色石膏,灰褐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厚层深灰色石膏,夹灰褐色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 深灰色中层状灰岩,局部夹泥质灰岩 深灰色石膏与白云岩互层,夹灰岩,底部为兰灰色泥岩 灰,深灰色灰岩,泥晶灰岩,顶部含鲕粒,生屑灰岩 紫红色、灰绿色泥(页)岩 灰,灰褐色灰岩,泥灰岩,石油沟以东顶部发育鲕粒灰岩 暗紫红色泥(页)岩,灰质泥(页)岩,夹灰绿色灰岩,泥 灰岩 灰,深灰色灰岩,鲕粒灰岩夹泥灰岩,泥岩
川西地层

(一)川西地区地层层序表
界系统组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层代码
新
生
界第四系Q
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
夹关组K2j
下统天马山组K1t
中
生
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h
中统沙溪庙组J2s
下统自流井群J1z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须六段T3x6
须五段T3x5
须四段T3x4
须三段T3x2
须二段T3x2
须一段T3x1
中统雷口坡组雷四段T2l4
界系统组段地层代码
中
生
界白垩系剑门关组K2j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h
中统沙溪庙组J2s
下统千佛岩组J1q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须五段T3x5
须四段T3x4
须三段T3x2
须二段T3x2
须一段T3x1
中统雷口坡组雷四段T2l4
雷三段T2l3
雷二段T2l2
雷一段T2l1
下统嘉陵江组嘉五段T1j5
嘉四段T1j4
嘉三段T1j3
嘉二段T1j2
嘉一段T1j1
飞仙关组飞四段T1f4
飞三段T1f3
飞二段T1f2
飞一段T1f1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2d
长兴组P2c
龙潭组P2l
下统茅口组P1m
栖霞组P1q
梁山组P1l
雷三段T2l3
雷二段T2l2
雷一段T2l1
下统嘉陵江组嘉五段T1j5
嘉四段T1j4
嘉三段T1j3
嘉二段T1j2
嘉一段T1j1
飞仙关组T1f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沙湾组P2s
峨眉山玄武岩P2e
界系统组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层代码
新
生
界第四系Q
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
夹关组K2j
下统天马山组K1t
中
生
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h
中统沙溪庙组J2s
下统自流井群J1z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须六段T3x6
须五段T3x5
须四段T3x4
须三段T3x2
须二段T3x2
须一段T3x1
中统雷口坡组雷四段T2l4
界系统组段地层代码
中
生
界白垩系剑门关组K2j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h
中统沙溪庙组J2s
下统千佛岩组J1q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须五段T3x5
须四段T3x4
须三段T3x2
须二段T3x2
须一段T3x1
中统雷口坡组雷四段T2l4
雷三段T2l3
雷二段T2l2
雷一段T2l1
下统嘉陵江组嘉五段T1j5
嘉四段T1j4
嘉三段T1j3
嘉二段T1j2
嘉一段T1j1
飞仙关组飞四段T1f4
飞三段T1f3
飞二段T1f2
飞一段T1f1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2d
长兴组P2c
龙潭组P2l
下统茅口组P1m
栖霞组P1q
梁山组P1l
雷三段T2l3
雷二段T2l2
雷一段T2l1
下统嘉陵江组嘉五段T1j5
嘉四段T1j4
嘉三段T1j3
嘉二段T1j2
嘉一段T1j1
飞仙关组T1f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沙湾组P2s
峨眉山玄武岩P2e
四川省区域地层

四川省东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地
年
质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上扬子分区
代
时 代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地 层
白土田组 白果湾组
须家河组
二桥组
香溪组
松桂组 大荞地组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三
中窝组 丙南组
叠
白山组
纪
盐塘组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嘉陵江组
青天堡组
四川省西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
扬子西缘,岷江流域及金沙江东侧的巴塘地区层序较完整。在几条深大 断裂带上有二叠系岩块产出于混杂堆积物中,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基性 火山岩,火山角砾岩变质碎屑岩及硅质岩,厚500~千余米,筵类、珊瑚及 腕足类化石均较丰富。金沙江一带存在大量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及中酸性火山熔岩,总厚可达3000米以上。三叠系全区普遍发育,厚度巨 大,甘孜-理塘断裂带以东的马尔康—雅江地区为一套厚度达数千米至愈万 米的灰、黑色变质砂、板岩系,具复理石特征,富含海相双壳类化石,以 Halobia具代表性,称为”西康群”。北部阿坝地区该套砂、板岩系以黄绿 色为主,富含火山碎屑,称为“草地群”。甘孜-理塘断裂带以西的义敦地 区,统称“义敦群”,总厚度超过5000米;下、中统以砂板岩为主,夹数 量有限的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上统以灰色砂、板岩为主,夹 大量碳酸盐岩、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常构成互层,含丰富的海相双壳类、 腕足类、六射珊瑚及头足类化石,上部广泛含有煤层。此外,在岷江东侧 出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三叠系,未变质,缺失上统,残厚1500米左右, 旧称”漳腊群”。金沙江东侧也有下三叠统分布,为杂色板岩夹中酸性火 山岩,厚数百米;得荣等局部地区出露少量紫红色砂、砾岩夹泥灰岩互层, 厚数百米,过去称“茨冈组”,可能为藏东三叠系的东延部分。
川东北地区地层简表

浅滩
一段
200~420
T1j1
深灰色灰岩夹灰色灰岩
浅海台地
飞仙关组
四段
60~100
T1f4
灰紫色云岩与硬石膏
潮间
三-一段
400~550
T1f3~T1f1
灰色灰岩、紫灰色泥质灰岩,上部夹鲕灰岩,底为灰质泥岩。部分地区为鲕粒云岩和灰岩。
浅海台地夹鲕滩
二叠系
上统
长兴组/
大隆组
100~300
P2c/ P2d
T2l1
硬石膏夹云岩及砂屑灰岩,底为“绿豆岩”
潮间
下统
嘉陵江组
五段
110~120
T1j5
上部硬石膏,下部云岩夹鲕粒或砂屑云岩
咸化泻湖
四段
100~280
T1j4
上部硬石膏及岩盐,下部云岩夹鲕粒、粒屑云岩
咸化泻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段
140~180
T1j3
灰岩夹石膏及砂屑灰岩
浅海台地
二段
130~190
T1j2
硬石膏与云岩及砂屑云岩互层
上沙溪庙组
1374~1532
J2s
棕紫色泥岩与灰、灰绿色岩屑长石石英砂岩
浅湖与河流相
下沙溪庙组
290~500
J2x
棕紫色泥岩夹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顶有黑色页岩
湖泊与河流相
千佛崖组
185~320
J2q
绿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细-中粒岩屑砂岩夹黑色页岩
浅湖与滨湖相
下统
自流井组
410~570
J1z
灰色灰绿色泥岩夹岩屑砂岩及黑色页岩、顶有介壳灰岩
P1q
深灰色灰岩夹生物灰岩、含燧石结核
浅海台地
一段
200~420
T1j1
深灰色灰岩夹灰色灰岩
浅海台地
飞仙关组
四段
60~100
T1f4
灰紫色云岩与硬石膏
潮间
三-一段
400~550
T1f3~T1f1
灰色灰岩、紫灰色泥质灰岩,上部夹鲕灰岩,底为灰质泥岩。部分地区为鲕粒云岩和灰岩。
浅海台地夹鲕滩
二叠系
上统
长兴组/
大隆组
100~300
P2c/ P2d
T2l1
硬石膏夹云岩及砂屑灰岩,底为“绿豆岩”
潮间
下统
嘉陵江组
五段
110~120
T1j5
上部硬石膏,下部云岩夹鲕粒或砂屑云岩
咸化泻湖
四段
100~280
T1j4
上部硬石膏及岩盐,下部云岩夹鲕粒、粒屑云岩
咸化泻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段
140~180
T1j3
灰岩夹石膏及砂屑灰岩
浅海台地
二段
130~190
T1j2
硬石膏与云岩及砂屑云岩互层
上沙溪庙组
1374~1532
J2s
棕紫色泥岩与灰、灰绿色岩屑长石石英砂岩
浅湖与河流相
下沙溪庙组
290~500
J2x
棕紫色泥岩夹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顶有黑色页岩
湖泊与河流相
千佛崖组
185~320
J2q
绿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细-中粒岩屑砂岩夹黑色页岩
浅湖与滨湖相
下统
自流井组
410~570
J1z
灰色灰绿色泥岩夹岩屑砂岩及黑色页岩、顶有介壳灰岩
P1q
深灰色灰岩夹生物灰岩、含燧石结核
浅海台地
四川区域地层

缺失 沉积
缺失沉积
中上元古界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地
质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上扬子分区
年 代
时
地
代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层
灯影组
灯影组
观音崖组
观音崖组
列古六组 澄江组
列古六组
新
元 古
开建桥组 苏雄组
代
盐边群/会理群/登相营群/峨边群/火地垭
四川省西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
扬子西缘;岷江流域及金沙江东侧的巴塘地区层序较完整&在几条深大断 裂带上有二叠系岩块产出于混杂堆积物中;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基性火山岩; 火山角砾岩变质碎屑岩及硅质岩;厚500~千余米;筵类、珊瑚及腕足类化石 均较丰富&金沙江一带存在大量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 熔岩;总厚可达3000米以上&三叠系全区普遍发育;厚度巨大;甘孜-理塘断裂 带以东的马尔康—雅江地区为一套厚度达数千米至愈万米的灰、黑色变质 砂、板岩系;具复理石特征;富含海相双壳类化石;以Halobia具代表性;称为” 西康群”&北部阿坝地区该套砂、板岩系以黄绿色为主;富含火山碎屑;称为 “草地群”&甘孜-理塘断裂带以西的义敦地区;统称“义敦群”;总厚度超过 5000米;下、中统以砂板岩为主;夹数量有限的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及硅 质岩;上统以灰色砂、板岩为主;夹大量碳酸盐岩、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常 构成互层;含丰富的海相双壳类、腕足类、六射珊瑚及头足类化石;上部广泛 含有煤层&此外;在岷江东侧出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三叠系;未变质;缺失 上统;残厚1500米左右;旧称”漳腊群”&金沙江东侧也有下三叠统分布;为杂 色板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厚数百米;得荣等局部地区出露少量紫红色砂、砾 岩夹泥灰岩互层;厚数百米;过去称“茨冈组”;可能为藏东三叠系的东延部分 &
四川盆地主要农耕土壤

(千枚岩、板岩)。盆内陆地:第四纪沉积物。
三、成土过程
主要为富铝化过程,与红壤相比,富 铝化过程较弱,处于初期阶段。
粘化过程(淋溶粘化),熟化过程 (耕作土壤)
四、基本性质
1、形态特征: (1)黄色、棕黄色:Fe水化成含水氧化铁→黄色 (2)剖面层次分化明显:淋溶层→ 淀积层
2、颗粒组成:<0.002mm → 13.15~32.55%,质地
17%,红壤占1%,其它占2%。
3、水文 4、气候
三、形成过程特点
1、淋溶作用
盐基、SiO2与铁锰一样在淋溶过程中被淋失。
2、水耕熟化
通过灌溉、施肥等给土壤带来矿物质和有机物 质,补充植物吸收和淋溶的损失。
四、基本理化性质
1、气体交换
水层阻碍气体交换。浅水灌溉、排水晒田,以水 调气促根。
2、氧化还原状况
紫色土CEC平均为16.52~22.24 cmol/kg,高于黄、红壤。
6、CaCO3及pH
盆地中部紫色土CaCO3含量高,盆东偏低,盆周较少,川 西南山地微弱。 pH:酸性、中性、微碱性
7、养分含量(N贫、P富、K丰)
五、紫色土的生产问题 1、抗旱力弱,生产不稳定
(1)气候: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2)水利设施差:能灌耕地,川中丘陵区24.5%,全国为45.4%, 川渝为43.3%。 (3)土层浅薄,紫色土地区<20cm的区域占旱耕地30%以上。
1、水平分布 北纬29.5°以南的川西南地区。
东至大相岭(汉源),南至金沙江河谷,西至九龙、稻城南部河谷, 涪江、嘉陵江四五级阶地零星分布(秀山)
2、垂直分布 360~2200m内都有分布
二、成土条件 1、气候
红壤为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10℃积温5000(5300)-6000 (6500)℃
三、成土过程
主要为富铝化过程,与红壤相比,富 铝化过程较弱,处于初期阶段。
粘化过程(淋溶粘化),熟化过程 (耕作土壤)
四、基本性质
1、形态特征: (1)黄色、棕黄色:Fe水化成含水氧化铁→黄色 (2)剖面层次分化明显:淋溶层→ 淀积层
2、颗粒组成:<0.002mm → 13.15~32.55%,质地
17%,红壤占1%,其它占2%。
3、水文 4、气候
三、形成过程特点
1、淋溶作用
盐基、SiO2与铁锰一样在淋溶过程中被淋失。
2、水耕熟化
通过灌溉、施肥等给土壤带来矿物质和有机物 质,补充植物吸收和淋溶的损失。
四、基本理化性质
1、气体交换
水层阻碍气体交换。浅水灌溉、排水晒田,以水 调气促根。
2、氧化还原状况
紫色土CEC平均为16.52~22.24 cmol/kg,高于黄、红壤。
6、CaCO3及pH
盆地中部紫色土CaCO3含量高,盆东偏低,盆周较少,川 西南山地微弱。 pH:酸性、中性、微碱性
7、养分含量(N贫、P富、K丰)
五、紫色土的生产问题 1、抗旱力弱,生产不稳定
(1)气候: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2)水利设施差:能灌耕地,川中丘陵区24.5%,全国为45.4%, 川渝为43.3%。 (3)土层浅薄,紫色土地区<20cm的区域占旱耕地30%以上。
1、水平分布 北纬29.5°以南的川西南地区。
东至大相岭(汉源),南至金沙江河谷,西至九龙、稻城南部河谷, 涪江、嘉陵江四五级阶地零星分布(秀山)
2、垂直分布 360~2200m内都有分布
二、成土条件 1、气候
红壤为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10℃积温5000(5300)-6000 (6500)℃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印支期晚期一燕山早期挤压应力导致扬子板块后缘岩石圈发生挠曲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内侧的隆起和与之平行的盆地周缘坳陷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关闭及其洋壳与扬子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扬子西缘北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扬子西缘北缘迅速由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转化为前陆盆地陆相沉积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隆起带形成早期的推覆构造作用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的古岩溶风化剥蚀面标志着扬子西缘北缘开始进入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阶段四川盆地处于挤压构造动力学环境d
精品资料
三、四川盆地油气(yóuqì)成藏条件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 古生代一中新生代海相一陆相叠合盆地。经历了四个发展 演化阶段, 形成巨厚的海相一陆相沉积地层。震旦系一 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沉积(hǎi xiàng chén jī)地层,以碳酸 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厚4100~7000m。上三叠统一第 四系属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厚3500~6000m。形成多套 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藏。
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隆起带形成早期的推 覆构造作用
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的古岩溶风化剥 蚀面标志着扬子四川盆地处于挤压构造(gòuzào)动力学 环境
精品资料
D.燕山晚期(wǎnqī)—喜马拉雅期旋回
沉积盖层的强烈的褶皱和 剥蚀改造阶段。仅在盆地 边缘接受了少部分白垩系、 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沉积, 表明在该阶段四川 盆地整体处于挤压(jǐ yā) 隆升构造动力学环境。
精品资料
B.澄江(chénɡ jiānɡ)期晚期一印支期中期
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 壳升降运动,主要是一套稳定的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火山 岩沉积,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壳升 降运动,显示四川盆地处于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和伸展构造动力学环 境。
精品资料
三、四川盆地油气(yóuqì)成藏条件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 古生代一中新生代海相一陆相叠合盆地。经历了四个发展 演化阶段, 形成巨厚的海相一陆相沉积地层。震旦系一 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沉积(hǎi xiàng chén jī)地层,以碳酸 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厚4100~7000m。上三叠统一第 四系属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厚3500~6000m。形成多套 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藏。
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隆起带形成早期的推 覆构造作用
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的古岩溶风化剥 蚀面标志着扬子四川盆地处于挤压构造(gòuzào)动力学 环境
精品资料
D.燕山晚期(wǎnqī)—喜马拉雅期旋回
沉积盖层的强烈的褶皱和 剥蚀改造阶段。仅在盆地 边缘接受了少部分白垩系、 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沉积, 表明在该阶段四川 盆地整体处于挤压(jǐ yā) 隆升构造动力学环境。
精品资料
B.澄江(chénɡ jiānɡ)期晚期一印支期中期
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 壳升降运动,主要是一套稳定的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火山 岩沉积,构造运动(ɡòu zào yùn dònɡ)主要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壳升 降运动,显示四川盆地处于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和伸展构造动力学环 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褐色砂岩、含砾砂岩、棕红色粉砂岩、泥岩的韵律互层。
嘉定群 燕
K 1 jg K1j J3p J2h J2s J2 x J2q
710~1780 棕红色泥岩、粉砂岩、含砾砂岩,下部杂色块砾岩。 1210~182 棕红色泥岩、灰褐色粉砂岩互层,川西北为含砾砂岩、块状砾岩称蓬花 川西北浅 气层 0 口组。 底砖红 200~400 鲜棕红色泥岩夹粉砂岩、棕褐色细砂岩。 色砂岩 50~1300 紫红色泥岩、灰绿色块状中—细砂岩含灰质团块。 30~ 330 紫红紫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细砂岩、顶为叶肢介页岩。 50~ 350
二
上
叠 下
峨眉山 玄武岩
P2d 大 隆 P2c 长兴 龙谭组 P2l
茅口组 栖霞组 梁山组
β P1m P1q P1l C3 m C2h C1 z D3 m D3 s D2 g D2 y D1 g D1 p S2h S1 O3 w O3 l O2 b O2s O1 m O1h O1t
华 川 西 南 气 区 相国寺 力
岩
性
简
述
油气藏 分 布
标 志 层
构 造 运
喜 山 期
备 注
地震 波组 名称
黄灰色砂层、砂砾层、砾石层(冲积层)。 黄色粘土、砂砾层、砾石层。
动
5 ~ 120 灰黄色砾岩夹透镜状砂岩及砂质粘土岩。 290~1144 砾岩、棕红色砂岩、泥岩、蒸发岩。 200~1280 棕红色砂岩、泥岩,西部地区有较厚底砾岩。 300
杂色泥岩、浅灰色石英细砂岩,底常见石英岩砾岩。 杂色泥岩、 大安寨段 马鞍山段 东岳庙段 珍珠冲段 灰黑色页岩、介屑灰岩互层。 棕紫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 灰黑色页岩夹介壳灰岩。 紫红色砂质泥岩、灰绿色细砂岩。 中坝 川 31 大兴 龙女寺 川9 广 安 合 川 川 中 川 北 川 东 营山 桂 花-五 场 八 角 场 石 龙 场 川 中 、 罗 城 底厚块 油砂岩 底关口 砂 岩 山 顶叶肢 介页岩 凉高山 组 莲花口 组
T 10
期
30~310 紫红色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上部为浅灰色石英砂岩。
灰色粉砂岩、矿质页岩互层,下部黑色页岩夹海绿石砂岩一层。
元 古 界
震 旦 系
前震旦系
T 11
吕 梁 期
灯影组 观音崖组 火地垭群
600~900 上、中段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底为砂页岩。
白云质砂岩、泥岩夹白云岩。 浅变质岩、火山岩。
T 12
印
界
叠
中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支 巴东组
T6
系
下
嘉陵江组 飞仙关组
期
T7 T8
2
400~460 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泥灰岩、灰岩。 30~ 100 50~200
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 含燧石、 广元一带发育有页岩及硅质页岩 (大 隆层)。 中层灰岩、含燧石,下部夹煤层和灰质页岩。底部在川西南为峨眉山玄 武岩。
古
系 石 炭 系 泥 盆 系 志 留 系 奥
上 中 下 上
马平组 黄龙组 总长沟组 茅坝组 沙窝子组 观雾山组 养马坝组
相国寺 西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期
生
下 中 下 上 中
甘溪组 平驿铺组 韩家店组 罗惹坪组 五峰组 临湘组 宝塔组 十字铺组 湄潭组
0~ 2500 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夹灰色页岩。 180~1000 灰绿、紫红色页岩、顶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灰岩透镜体。 110 1~30 0.5~ 5 15~ 50 25~ 50 230 10~ 20 217 160 95 >1560 10~ 20 16 5 6
灰色薄—中层生物礁灰岩与灰绿色页岩互层中夹石英砂岩。 黑色硅质岩、炭质页岩,含笔石。 黄、灰绿色页岩为主夹细砂岩、炭质页岩。 灰、紫红色灰岩、具龟裂纹、马蹄纹。含三叶虫。 深灰色生物灰岩。 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及粉砂岩。 灰色中—厚层粗晶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灰绿色页岩互层。 东 龟裂纹 里 加 沙帽组 龙 马 溪 组
T8
100~260 灰黑色中层泥质灰岩夹沥青质页岩、含燧石。 70~210 灰白色块状灰岩夹泥灰岩。顶部在广元为豹皮灰岩。 0~20 0~2 00 0~1 30 0~4 50 0~4 20 0~6 90 0~ 1200 0~8 20 0~5 20
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灰质页岩互层, 底部偶见深灰色粉砂岩及薄煤层。 白色厚层状纯灰岩。 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夹泥质条带。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灰白色厚层灰岩。含泥质条带。 灰色中层灰岩夹灰白色纯灰岩、厚层鲕状灰岩。 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夹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 灰黑色薄—中层泥质灰岩夹厚层白云岩、页岩、下部夹石英砂岩、赤铁 矿。 灰色泥质灰岩、页岩、粉砂岩互层夹石英砂岩。 灰色页岩、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夹灰岩透镜体。
T9
陶
界
系 寒 武 系
下 上 中 下
红花园组
桐梓组
洗象池组 陡坡寺组 龙王庙组 沦浪铺组 筇竹寺组
2-3x x 2d 1l 1c 1q
Zbdn Z2 d Pt
100~120 白云岩、泥灰岩与灰绿色页岩不等厚互层。
灰—棕灰色白云岩、向下泥质增多。 绿灰、紫红、棕红色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含石膏。 深灰色白云岩夹页岩、粉砂岩及硬石膏。 威 远 气 区
120~560 灰色粉砂质泥岩、页岩夹泥灰岩、石英砂岩及薄煤层。 0 ~ 2 7 0 深灰色页岩、灰岩夹粉砂岩(鲕状灰岩、礁灰岩)。 0 ~ 3 2 0 白色厚—块状纯灰岩(仅川西北有沉积)。 250~700 大套灰色白云岩夹白云质泥岩、灰岩、底绿豆岩。 460~650
中 坝九 龙 山 绿豆岩 上部盐熔角砾岩,井下为白云岩、石膏层。中部中至薄层灰岩、白云岩, 卧龙河 石油沟 下部为紫红色砂、泥、页岩互层。 雷音铺 沙坪坝 河湾场
T1 T2 T3
T4
1
J1b
0~4 50
页岩、 薄层石 英砂岩, 底见 砾 岩 。
大 安寨 介 壳灰 岩 期
三 上
须家河组 小塘子组 马鞍塘组
T3x T3t T3m T2t T2l T1j T1f
100~3400
灰白、浅灰、深灰色岩屑细砂岩与灰黑色泥页岩互层夹煤层、煤线及砂 九龙山 中坝川西 砾岩。
四川盆地地层简表
地 界 新 生 界 层 时 代 符 柱 状 剖 面 厚 度 (米) 0 ~ 20 0 ~ 70 系 统 组 号 第 全新 Qh 四 Qp 系 更新 第 上 大邑砾岩 Nd 三 灌口组 K2-E1 系 下 g 白 上 夹关组 K2j 垩 下 中 系 上 侏 中 罗 生 系 下
剑门关组 蓬莱镇组 遂宁组 上沙溪 庙 组 下沙溪庙 组 千佛岩组 白 田 坝 组 自 流 井 群 剑阁组
嘉定群 燕
K 1 jg K1j J3p J2h J2s J2 x J2q
710~1780 棕红色泥岩、粉砂岩、含砾砂岩,下部杂色块砾岩。 1210~182 棕红色泥岩、灰褐色粉砂岩互层,川西北为含砾砂岩、块状砾岩称蓬花 川西北浅 气层 0 口组。 底砖红 200~400 鲜棕红色泥岩夹粉砂岩、棕褐色细砂岩。 色砂岩 50~1300 紫红色泥岩、灰绿色块状中—细砂岩含灰质团块。 30~ 330 紫红紫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细砂岩、顶为叶肢介页岩。 50~ 350
二
上
叠 下
峨眉山 玄武岩
P2d 大 隆 P2c 长兴 龙谭组 P2l
茅口组 栖霞组 梁山组
β P1m P1q P1l C3 m C2h C1 z D3 m D3 s D2 g D2 y D1 g D1 p S2h S1 O3 w O3 l O2 b O2s O1 m O1h O1t
华 川 西 南 气 区 相国寺 力
岩
性
简
述
油气藏 分 布
标 志 层
构 造 运
喜 山 期
备 注
地震 波组 名称
黄灰色砂层、砂砾层、砾石层(冲积层)。 黄色粘土、砂砾层、砾石层。
动
5 ~ 120 灰黄色砾岩夹透镜状砂岩及砂质粘土岩。 290~1144 砾岩、棕红色砂岩、泥岩、蒸发岩。 200~1280 棕红色砂岩、泥岩,西部地区有较厚底砾岩。 300
杂色泥岩、浅灰色石英细砂岩,底常见石英岩砾岩。 杂色泥岩、 大安寨段 马鞍山段 东岳庙段 珍珠冲段 灰黑色页岩、介屑灰岩互层。 棕紫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 灰黑色页岩夹介壳灰岩。 紫红色砂质泥岩、灰绿色细砂岩。 中坝 川 31 大兴 龙女寺 川9 广 安 合 川 川 中 川 北 川 东 营山 桂 花-五 场 八 角 场 石 龙 场 川 中 、 罗 城 底厚块 油砂岩 底关口 砂 岩 山 顶叶肢 介页岩 凉高山 组 莲花口 组
T 10
期
30~310 紫红色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上部为浅灰色石英砂岩。
灰色粉砂岩、矿质页岩互层,下部黑色页岩夹海绿石砂岩一层。
元 古 界
震 旦 系
前震旦系
T 11
吕 梁 期
灯影组 观音崖组 火地垭群
600~900 上、中段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底为砂页岩。
白云质砂岩、泥岩夹白云岩。 浅变质岩、火山岩。
T 12
印
界
叠
中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支 巴东组
T6
系
下
嘉陵江组 飞仙关组
期
T7 T8
2
400~460 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泥灰岩、灰岩。 30~ 100 50~200
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 含燧石、 广元一带发育有页岩及硅质页岩 (大 隆层)。 中层灰岩、含燧石,下部夹煤层和灰质页岩。底部在川西南为峨眉山玄 武岩。
古
系 石 炭 系 泥 盆 系 志 留 系 奥
上 中 下 上
马平组 黄龙组 总长沟组 茅坝组 沙窝子组 观雾山组 养马坝组
相国寺 西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期
生
下 中 下 上 中
甘溪组 平驿铺组 韩家店组 罗惹坪组 五峰组 临湘组 宝塔组 十字铺组 湄潭组
0~ 2500 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夹灰色页岩。 180~1000 灰绿、紫红色页岩、顶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灰岩透镜体。 110 1~30 0.5~ 5 15~ 50 25~ 50 230 10~ 20 217 160 95 >1560 10~ 20 16 5 6
灰色薄—中层生物礁灰岩与灰绿色页岩互层中夹石英砂岩。 黑色硅质岩、炭质页岩,含笔石。 黄、灰绿色页岩为主夹细砂岩、炭质页岩。 灰、紫红色灰岩、具龟裂纹、马蹄纹。含三叶虫。 深灰色生物灰岩。 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及粉砂岩。 灰色中—厚层粗晶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灰绿色页岩互层。 东 龟裂纹 里 加 沙帽组 龙 马 溪 组
T8
100~260 灰黑色中层泥质灰岩夹沥青质页岩、含燧石。 70~210 灰白色块状灰岩夹泥灰岩。顶部在广元为豹皮灰岩。 0~20 0~2 00 0~1 30 0~4 50 0~4 20 0~6 90 0~ 1200 0~8 20 0~5 20
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灰质页岩互层, 底部偶见深灰色粉砂岩及薄煤层。 白色厚层状纯灰岩。 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夹泥质条带。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灰白色厚层灰岩。含泥质条带。 灰色中层灰岩夹灰白色纯灰岩、厚层鲕状灰岩。 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夹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 灰黑色薄—中层泥质灰岩夹厚层白云岩、页岩、下部夹石英砂岩、赤铁 矿。 灰色泥质灰岩、页岩、粉砂岩互层夹石英砂岩。 灰色页岩、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夹灰岩透镜体。
T9
陶
界
系 寒 武 系
下 上 中 下
红花园组
桐梓组
洗象池组 陡坡寺组 龙王庙组 沦浪铺组 筇竹寺组
2-3x x 2d 1l 1c 1q
Zbdn Z2 d Pt
100~120 白云岩、泥灰岩与灰绿色页岩不等厚互层。
灰—棕灰色白云岩、向下泥质增多。 绿灰、紫红、棕红色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含石膏。 深灰色白云岩夹页岩、粉砂岩及硬石膏。 威 远 气 区
120~560 灰色粉砂质泥岩、页岩夹泥灰岩、石英砂岩及薄煤层。 0 ~ 2 7 0 深灰色页岩、灰岩夹粉砂岩(鲕状灰岩、礁灰岩)。 0 ~ 3 2 0 白色厚—块状纯灰岩(仅川西北有沉积)。 250~700 大套灰色白云岩夹白云质泥岩、灰岩、底绿豆岩。 460~650
中 坝九 龙 山 绿豆岩 上部盐熔角砾岩,井下为白云岩、石膏层。中部中至薄层灰岩、白云岩, 卧龙河 石油沟 下部为紫红色砂、泥、页岩互层。 雷音铺 沙坪坝 河湾场
T1 T2 T3
T4
1
J1b
0~4 50
页岩、 薄层石 英砂岩, 底见 砾 岩 。
大 安寨 介 壳灰 岩 期
三 上
须家河组 小塘子组 马鞍塘组
T3x T3t T3m T2t T2l T1j T1f
100~3400
灰白、浅灰、深灰色岩屑细砂岩与灰黑色泥页岩互层夹煤层、煤线及砂 九龙山 中坝川西 砾岩。
四川盆地地层简表
地 界 新 生 界 层 时 代 符 柱 状 剖 面 厚 度 (米) 0 ~ 20 0 ~ 70 系 统 组 号 第 全新 Qh 四 Qp 系 更新 第 上 大邑砾岩 Nd 三 灌口组 K2-E1 系 下 g 白 上 夹关组 K2j 垩 下 中 系 上 侏 中 罗 生 系 下
剑门关组 蓬莱镇组 遂宁组 上沙溪 庙 组 下沙溪庙 组 千佛岩组 白 田 坝 组 自 流 井 群 剑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