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是:在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现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了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霸王别姬】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这个故事是: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鸿门宴】该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鸿门位于故秦都城咸阳郊外。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刘邦麾下张良与范增对弈五局,拖延时间,等待携带楚怀王特赦刘邦命令的韩信赶来搭救。不料张良连输四局,场面一度十分紧张,项羽的剑刃已经逼近了刘邦的鼻尖,关键时刻,韩信飞马闯入鸿门宴现场,带来特赦令,解救了刘邦。

“鸿门宴”一词在后来比喻“不怀好意的宴席”。

【约法三章】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来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当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战,决心很大。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xing)阳(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现表示为界限清楚、是非分明。也比喻一份为二,互不侵犯。

【鱼腹丹书】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的时候要造势,怕人不跟从他,

便在帛上用朱砂书“陈胜王”藏在鱼腹,之后把鱼偷偷放进网中以使民兵买到这条鱼,并发现其帛,从而让人相信陈胜为王属于天意。鱼腹就是鱼的肚子,丹:朱砂,书:在帛是用朱砂写的文章,内容是“陈胜王”,意思是陈胜要做皇帝。

其实这是一种欺骗人民的手段。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当时,有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了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运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集合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紧紧跟着。

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项庄舞剑】秦末汉初,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篝火狐鸣】[gōu huǒ hú míng]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