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唯美的十大文学典故

古代最唯美的十大文学典故
古代最唯美的十大文学典故

古代最唯美的十大文学典故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

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别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

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 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 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 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 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 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 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认为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 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 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部分成语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部分成语 《离骚》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文心雕龍·物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草木零落〗〖美人遲暮〗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奔走先後〗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民生多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民生原指人生) 〖九死不悔〗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忍尤攘詬〗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舉賢授能〗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朝發夕至〗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 〖瞻前顧後〗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枝葉峻茂〗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文心雕龍·宗經》:“至根柢槃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 〖上下求索〗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皇天無私唯德是輔〗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按,《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 〖狐死首丘〗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曹操〈卻東西門行〉:“冉冉老將至(《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何時返故鄉?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逍遥游》不近人情、大有径庭、尘垢秕糠、大而无当、越俎代庖、扶摇直上、饮河满腹

《秋水》不分畛域餐腥啄腐大方之家孤雏腐鼠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邯郸匍匐邯郸学步濠梁之上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井底之蛙井蛙之见见笑大方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视死若生双瞳剪水水天一色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望穿秋水瓮天之见望洋兴叹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夏虫不可以语冰夏虫疑冰夏虫语冰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以管窥天用管窥天一日千里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遗笑大方鱼游濠上盈盈秋水以锥刺地 养生论 【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出处】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示例】从前他们又要办厂,又要做公债,也居然稳渡了两次险恶的风波,现在他们全力来做公债,自然觉得~。◎茅盾《子夜》十七【近义词】挥洒自如、滚瓜烂熟、炉火纯青【反义词】:捉襟见肘、一筹莫展【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出处】《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也作“目牛无全” 【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出处】《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示例】这在胡景伊自然是~,而在尹昌衡则会义愤填膺了。◎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近义词】称心如意、心满意足【反义词】垂头丧 气、灰心丧气【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薪尽火传】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示例】风流云散,贤豪才色总成空;~,工匠市廛都有韵。◎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语法】连动式;作谓语 【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示例】他长期以来~,缺乏锻炼,因而经不起挫折。【近义词】安常处顺【语法】联 合式;作谓语 胠箧 盗亦有道出自《胠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唇亡齿寒出自《胠箧》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道起。 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胠箧》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2.正始文学: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3.太康文学:“太康文学”之“太康”,是一个“模糊”概念,其所指时段大致上是西晋立国后的大约四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比较重要的作家有傅玄、张华、张载、张协、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挚虞等。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4.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5.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6.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化,显得苍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有相似之处。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他们比前辈沈约、任昉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由于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文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 7.宫体诗: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今人考证“宫体诗”因萧纲入主东宫而得名。内容上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 “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 8.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特点:体察细致、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10.俗讲:又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是宣扬佛教教义,用来解释佛教经典,将艰深不为俗

中国古代文学史1

1、杜审言、宋之问对诗歌发展做的贡献:杜审言是初唐律诗,七言律诗律绝的奠基人之一。宋之问擅长五律和排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初唐四杰”诗歌成就:a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b诗风大变,刚健清新。 4、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标举汉魏风骨(内容继承发展汉魏诗歌面向现实,关注民生)风雅兴寄(表现手法上继承发展诗经中比兴,因物喻志,寄托情志)。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5、张若虚、刘希夷对诗歌的影响: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对诗歌的意境的开拓有重大贡献。 6、王维诗歌艺术成就:构图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态美、诗情画意(乐感、禅趣)。 7、孟浩然诗歌成就:语言平淡自然而情韵深厚,境界开阔,激情澎湃。 8、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祖咏 9、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盛唐时期军旅生活成为使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并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共同形成边塞诗派。他们的诗作或表达戍边壮士忠君报国的英勇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或描述边塞雄奇壮丽的大漠风光雄观要塞;或反映士族们怀乡思家的情绪;或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不合理现象,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美的色彩,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高适:内容雄厚浑广,风格悲壮淋漓,笔势豪健淳朴 岑参:浪漫主义、气势雄伟、想象吩咐、色彩瑰丽、奇情异彩 王昌龄、王之涣:用乐府旧题、七绝形式、表达立功报国壮志久戍不归思乡之情 10、李白诗歌成就?答:李白上承屈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并且创造性的运用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具体表现在:a诗人的主观感情强烈,主体形象鲜明,具有个性化色彩;b想象丰富,借助神话传说,构成各种奇异瑰丽的理想境界,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c风格多样,而以雄奇奔放飘逸,壮丽为主,各体兼备尤好古诗《乐府歌行》,而以七言古诗,绝句为工;d语言清新活泼自然,表现力强。 11、杜甫诗歌成就:a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b语言精工凝练,很富表现力;c诗体兼备,格律严谨,尤对七律贡献最大。 12、“新乐府”含义:就是用新题写时事乐府形式的诗。 13、白居易讽喻诗的写作价值:a暴露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奢侈享乐和时弊《朝政弊端》; b反映民生疾苦和对人民的同情《观刈麦》;c反对拓边战争,表达爱国思想《新丰折臂翁》; d表现妇女生活的不幸和悲惨命运《上阳白发人》。 白诗的地位和影响?答:白诗对“新乐府”运 动起示范作用,白诗富有情韵,雅俗共赏,享有盛誉,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和影响在于从诗经、汉乐府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一直延续到晚唐,宋代以及晚清。白居易的另一影响是由他开始形成一个浅切诗派,即追求语言的平易近人,浅显易懂,时称“元白体”。(元稹)也称为浅切诗派。 新乐府运动的诗人:元稹、张籍、李绅、王建 14、古文运动的实质:在文体、文风和语言诸方面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宗旨:a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b提倡散句;反对骈体;c提倡质朴自然之风;d“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已出。 15、韩柳散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答:韩柳散文不只是唐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先秦散文和史记还属于子史的性质,韩柳在此史外,又发展了文学性散文,有杂文寓言,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反映广泛现实生活,并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标志着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并对后世散文产生积极影响。 16、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特色:a工于写景(全貌的勾勒,局部的工笔描绘,景物主要特征的把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b、赋予山水景物以人格;c、语言精练优美,造就新颖,比喻生动,风格清俊自然。d、山水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等山水散文的成就而加以创造的发展,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为我国的游记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7、杜牧的成就:咏史诗、写景抒情、工七绝《泊秦淮》 18、李商隐(无题诗)大多为七律、善用比兴,形象生动,语言典丽,感情真挚,格调悲凉,深情婉曲,语言精工于晚唐之中备受推崇。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最早的文人词:《花间集》 19、唐词早中期作品:《敦煌曲子词》、《渔歌子》五首、《花间集》早期词作者:李白,张志和《渔歌子》 20、温词特色:香艳柔靡,“香而软”题材:妇女,花前月下,情思 21、韦庄词风格:清丽疏淡,语言秀美情深《思帝乡》 22、李煜的创作特色:多为直抒胸臆,直率天然且善用白描,形象鲜明。代表作《虞美人》 李煜的贡献:扩大了词的领域,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在词调的运用上也有创新,出现了不少字句。在风格方面有花间三派的香软浓艳,别开请疏流丽的局面,完成了唐五代词的转变。 23、冯延巳词:清丽秀雅,委婉含蓄代表作《谒金门》 24、唐传奇和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答:a六朝小说内容主要是鬼神怪异之事;唐传奇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面貌,描写人物有帝王妃嫔,贵族官僚,诗人举子,商贾优伶,豪侠义士,故事有婚姻爱情,豪侠,历史人生…….. b六朝志怪作者是记录见闻,并非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唐传奇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 c六朝古怪粗陈梗概(笔记体),唐传奇“叙述婉转,文辞华艳”。 25、宋代诗歌成就:思想内容:宋代诗歌反映时事、民生疾苦,特别是爱国诗,表达爱国情感,思想价值崇高,但缺乏唐诗中特别是盛唐诗歌中的积极昂扬,追求政治理想的雄大气势和乐观精神,而多深沉,悲慨之气(社会对文人的心理影响)。 宋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在艺术表现手法和特征上有开拓,在意境和表现手法上有开拓,但又不如唐诗重视艺术形象的刻画,而出现了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倾向。 26、宋诗的主要特点: a直接以诗歌议政;b自始至终地表现爱国思想; c广泛而深入地描写民生;d极为广泛地描绘出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画面; e品评艺术的作品大量产生。(唐诗,重意象,长于抒情;宋诗,重骨气,长于思理) 27、“江西诗派”作家: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是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解释: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28、黄庭坚的诗歌主张:a重视学习,继承但又强调过分;b主张创新和自成一家。弊端,重形式,轻内容。 29、黄庭坚诗歌成就:自我形象,品评艺术,咏物,反映生活;诗歌风格:工新奇巧 30、苏梅诗歌艺术风格:苏以豪放为主。如诗云:“铁面苍鬓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梅以古淡著称,如其诗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31、苏轼诗歌特色及成就:a讲究才学(使他的诗具有古趣);b善于议论,富于议论于形象,与叙事结合,边叙边议;c喜欢雅戏,善于修辞,尤长比喻。

古代文学

A唐代诗歌 一初唐诗歌 风格:宫体诗(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陈子昂) 内容:风骨刚健引向广阔社会现状 形式:上官体——王绩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苏味道李峤)(暗合格律)——沈宋(沈全期宋之问)(律诗定型) 王勃是四杰成就最高的人 初唐四杰对诗歌的贡献 陈子昂贡献 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他的诗中能够细致地体察景观饼摆脱从类书拾掇辞藻的陈规陋习,自铸新词一描摹景色,这种笔法精细而境界浑成的诗体将五言诗的写景状物技巧大大推进稳固,成为人们学习模仿的新诗体。 上官体特点 永明体——上官体(六对八对)——沈宋体(律诗近体诗) 王绩的《野望》唐代第一首山水田园诗 理解格律(近体诗) 理解古体与近体诗(从沈宋明确分开) 五言律诗意义 吴中四士:包融张旭贺知章张若虚(《春。。》王闿孤篇横绝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盛唐诗歌 1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名词解释: 山水诗:描写大自然四时变化规律,精神实质在于理 田园诗:广义:以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的诗狭义:像陶渊明写的诗,表达自己的看法 理解比较山水诗和田园诗 王维,字摹诘,以禅入诗,以画入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0 孟浩然,《孟浩然集》 2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高常侍集》 岑参,边塞诗最好 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王翰,《凉州词》,204 王昌龄,七绝圣手,只有李白可以与之抗衡,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赛》(边塞诗成就最高)王之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草堂集》 中国诗歌史上五位伟大的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集》 三中唐诗歌 中唐前期:山水田园诗:刘长卿(五言长城)韦应物 大厉十才子(姚合《极玄集》) 边塞诗人李益(盛唐与中唐边塞诗的区别) 中唐后期: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孟诗韩笔)——苦吟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一、填空(20分): 默写7分,宋代最重要人名书名5分(第一题稍微有点偏),元明清8分 二、名词解释(20分=4x5分): 题目都在教材章、节、小标题内,不会出清代的。重要的流派、重要的观点、重要的作品。诗、词、曲、小说皆有涉及。 三、论述题(60分,四选三) 词、曲(两题)、小说。 宋词(非常难)出自《人间词话》的一段话,要有自己的观点,有关宋词的,材料要知道说什么,描述题干(5分),你是否赞同材料的观点(5分),站在自己的观点叙述内容。找叶嘉莹有关王国维 的分析。 小说不考金瓶梅,只考四大名著 具体考点: 1.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词豪迈奔放 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了词体的地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如《定风波》顽强乐观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最重要的诗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水调歌头》小序点明时间。《江城子·密州出猎》孙权射虎。《水调歌头》 2.黄庭坚“江西诗派”特色和文学主张? 黄庭坚作诗及其讲究法度,题材偏重于书斋生活。两宋之际,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把杜甫作为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诗派之宗。黄庭坚诗论尊杜,“点铁成金”之说。 黄庭坚诗论;杜甫典范地位;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黄庭坚:点铁成金说;声律奇峭;文人气,书卷气;运用修辞,出奇制胜;章法回旋曲折。 3.周邦彦与“大晟词人”的艺术特色、文学主张? 周邦彦诗多有漂零不偶的主题以及咏物词。周邦彦如杜甫,创作时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法度井然,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他还擅长用拗句。 4.南渡词人,李清照的艺术特色,她写了什么文学著作提出了“词别是一家”?如何理解?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其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择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语言清新素雅,境界清婉秀逸。 《词论》中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5.背诵陆游诗歌及其艺术特色,“中兴四大家”分别是?“诚斋体”是?范成大诗歌特色? 陆游多抗敌复国主题,也有描述书斋的闲情逸趣,还有爱情诗,平易晓畅中有恢弘雄放之气,但有些诗流于浅近滑易。 “中兴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杨万里自成一家,形成诚斋体。 诚斋体:指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的诗风,因号诚斋,故名。其诗善于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对象,多为七绝,风格活脱佻达,幽默风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古代文学史(1)汇总

古代文学史 一、选择题【15分】 1、沈德符对《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出自沈德符的《顾曲杂言》 2、高文秀《双献功》、石君宝《秋胡戏妻》、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马致远《孤雁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括号内为其杂剧代表作) 3、明代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临川派的的代表人物:汤显祖 4、清代最出名的喜剧作家李渔 5、王九思、康海的杂剧代表作分别是《曲江春》(全名:《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又名《中山狼》) 6、《琵琶记》的结构形式双线交错 7、元代杂剧写“书生与龙女”的爱情故事作品是《柳毅传书》 8、《陈抟高卧》的作者是马致远,主人公是陈抟 9、《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故事的来源(出处是)唐代陈玄祐的《离魂记》 10、用两句话来概括《桃花扇》的构思和结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1、明代第一曲指的作品是徐渭的《四声猿》 12、昆腔是由魏良辅来改造,由梁辰鱼第一个创作成功,第一个创作成功的作品是《浣纱记》 13、清代以一折短剧著称的是杨潮观,其作品集名称是《吟风阁杂剧》 14、《鸣凤记》、《杀狗记》《紫钗记》《中山狼》分别是那个时代的作品:都是明代 15、明代杂剧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徐渭 16、元代四大悲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7、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文采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实甫 18、中国历史上首写现实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时事剧是明代的《鸣凤记》 19、四大南戏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20、关汉卿的爱情剧从题材上可分成仕女之恋(以《救风尘》为代表)和才子佳人之恋(以《望江亭》为代表)两类 21、李玉的成名作是“一人永占”(“一笠庵四种”),代表作是《清忠谱》 22、被评价为“乐极哀来,垂戒后世”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 23、《清忠谱》的作者是李玉,主人公是周昌顺 24、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独创性理论著作是:明代王冀德的《曲律》,最早研究南戏的理论著作是徐渭的《南词叙录》 25、元代爱情杂剧成就最高的作品是: 《西厢记》 26、《桃花扇》正面代表人物是:名妓李香君、文人侯方域、说书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反面代表人物是; 南明重臣马士英、阮大铖、田仰 二、填空题【20分】 1、《永乐大典》戏文3种指的是《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达的南戏剧本)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word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古代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填空题 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3、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4、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5、老子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提出“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6、老子的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7、孙子,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代表作品是(《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8、墨子,明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广大人民反对战争的意愿。 9、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尊称“(亚圣)”。 10、孟子的主张是行“(仁政)”,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 11、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其最终的目的任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12、《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先秦极具文学特色的散文专辑,常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如“揠苗助长”等。 13、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不与世争,逍遥无为与天地间。 14、庄子及其后学者著有《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他创作许多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 15、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时人尊称“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16、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桀亡,不为尧存”的天道观,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其学说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意识和要求。 17、荀子所著《荀子》一书,善用类比和引证的方式论述问题。选入课本的有《劝学》。 18、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一套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 19、(《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选入课本的有《扁鹊见蔡桓公,五蠹》。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 A.《鄌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 3.先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A ) 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 4.先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5.先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非子》 6.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 B ) A.《诗经》 B.楚辞 C.汉乐府 D.《古诗十九首》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C )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C ) A.句句为韵 B.二句为韵 C.三句为韵 D.四句为韵 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D )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 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D )

A.“崇谶纬” B.“陵霄汉” C.“正是非” D.“疾虚妄” 11.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C ) A.本纪 B.书 C.传 D.表 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B )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B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C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15.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 B ) A.操《短歌行》 B.丕《燕歌行》 C.植《野田黄雀行》 D.琳《饮马长城窟行》 1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 C ) A.操 B.丕 C.植 D.蔡琰 17.“悼亡”一词专指为“悼妻”,始自( A ) A.岳 B.陆机 C.左思 D.琨 18.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 C ) A.游仙诗 B.乐府诗 C.玄言诗 D.山水诗 19.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 B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玄学思想 20.灵运的诗歌属于( C ) A.正始诗歌 B.太康诗歌 C.元嘉诗歌 D.诗歌 21.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 B )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故事 D.佛经故事 22.《搜神记》作者干宝的籍贯是( C ) A.城(今太康) B.东海(今郯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