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差收窄挑战银行盈利模式

利差收窄挑战银行盈利模式
利差收窄挑战银行盈利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5300327.html,

利差收窄挑战银行盈利模式

作者:陶洁云

来源:《商情》2013年第26期

【摘要】

近年来,商业银行利差收窄被看作是向利率市场化的迈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进一步调整盈利结构、优化盈利模式,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取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

一、央行降低利率,调整利率浮动空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晚间决定,自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

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这是自2008年底以来央行首次降息。这一举动被看作利率市场化的一步,使得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净息差肯定会继续收窄,这将使得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会产生“质”的变化,会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入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主要为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我国的存贷利率大多是确定的,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这种盈利模式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

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传统业务不可持续

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因为,一旦利率完全实行市场化,放开对存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叶松盛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如何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业务品种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市场化、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金融托媒现象加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中间业务 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在实现利润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而后者则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相关。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往来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根据实际情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5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商业模式分析一、战略目标 1、中国工商银行六年战略转型的主要成就 2006~2011年是中国工商银行十年战略转型大步推进的阶段。过去六年,本行积极把握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战略转型成效突出: 其一,坚持走资本集约型发展道路,较好地平衡了业务发展和资本约束之间的关系,在同业中率先探索出了一条较低资本耗费的发展道路;其二,较好地处理了“向哪里转”的问题,在合理控制信贷等高资本消耗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新兴业务、中间业务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力度,构筑起新的业务发展架构,确立起在重大潜力业务领域的显著优势;其三,转型激发了全行发展活力,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其四,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形成了可持续的业务、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其五,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竞争区域分支行经营业绩与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其六,体制机制改革较快推进,全行管理体系建设再上台阶;其七,综合化、国际化战略顺利推进,逐步形成了支撑工商银行未来发展的跨境、跨市场业务平台。 2、中国工商银行新三年规划的战略框架 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特征,本行将更加坚定地推进经营转型,着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更好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未来三年,本行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调整结构、创新驱动、优化格局、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完善治理、人才兴行、文化引领”三十二字战略方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朝着实现“最具盈利能力、最优秀、最受尊重银行”的愿景目标迈出更大步伐。本行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走资本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依托经营结构优化调整和业务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确保经营业绩稳健可持续增长。 二、目标客户 向438万公司客户和3.93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产品、服务 1、个人金融服务例如:留学贷款等 2、企业金融服务例如:全球现金管理等 3、电子银行服务例如:手机银行等 4、银行卡服务例如:牡丹运通卡等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分析及主要资本补充方式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分析 及主要资本补充方式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分析及主要资本补充方式 【摘要】近几年,各类股份制银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商业银行为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的企业法人;与普通企业经营商品相比,商业银行由于运营的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而体现出其作为金融企业的特殊性。也正因为这特有的不同,使得商业银行显得尤为特殊。所以这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商业银行的各类资本构成情况及主要的资本补充形式。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补充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Ⅲ 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不足,金融法律不健全等漏洞。2010 年 9 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国代表就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Ⅲ》(basel Ⅲ)达成一致,此次修订的巴塞尔协议明确了划分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界限;规定了商业银行总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比例;同时前瞻性的提出拨备覆盖制度,为防范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做好充足准备。金融危机距今9年了,但如今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世界经济走势不明朗。我们选择了民生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银行的资本结构及其资本补充方式。

一、民生银行情况简介 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它是中国首家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截止2013年年底,民生银行已经在36所大中型城市设立了共852家分支机构。 2013年民生银行获得《亚洲银行家》颁发的“2013年度中国最佳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其主要经营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短、中、长期贷款为主。 二、民生银行资本结构分析 根据资产负债表知,企业的资产是由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部分组成,权益资本包括股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三部分,是企业可以永久使用的资本;债务资本即企业的负债,该项资本使用是有期限和固定使用费用的,即到期还本付息。 (一)资本结构分析 我们在巨潮资讯网上搜集了民生银行从10-15年的资本构成数据,具体如下: 10-15年民生银行的总资产分别为182亿元→223亿元→321亿元→322亿元→401亿元→453亿元。总资产呈匀速增长趋势。10-15年民生银行的总负债分别为172亿元→209亿元→304亿元→302亿元→377亿元→421亿元。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盈 利 模 式 转 型 研 究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化的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也在不断的加深。因此国际金融的全面开放及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领域也收到一定冲击,所以近几年来,我国面对激烈的竞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进行转型发展。因此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型不仅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商业银行应对国际挑战和竞争的现实需要。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应保持贷款业务的平稳增长,优化贷款资产结构,提高其他资产的管理和运作能力;积极培育投资银行类业务市场;做好发展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目录 第一章 1.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1.2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原因 1.2.1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2.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探讨以及解决方法。 第三章 3.1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第一章 1.1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约束的强化,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和经济周期的波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当前经济形势的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目前,存贷利息差仍是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持续依存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对以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阻力。对新形势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进行研究和分析。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拓宽盈利渠道,寻求新的盈利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四大类(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发展历程: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批准恢复设立交通银行,总部位于上海。交通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深圳特区成立,成为第一家由国有企业兴办的银行。2002年3月,招商银行正式在A股挂牌上市,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登陆H股市场。 1987年4月14日,中信集团银行部改组成中信实业银行,总部设于北京,成为第二家由国有企业兴办的银行。2005年8月,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中信银行。 1987年,深圳特区6家信用社联合改制,成立深圳发展银行,5月10日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银行。2010-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控股的平安银行吸收合并发展,2012年8月2日,深圳发展银行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 通过“三步走”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成为全球银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在漂亮的财务数据背后,中国商业银行“大而不强”的现实依然存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对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现实,在政府对商业银行仍然进行较为严格的管制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入占比较小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面对股改上市后的股东约束、资本约束及监管约束,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速度加快导致净利差日趋缩小的现实,对现有盈利模式进行调整、优化,大力推进盈利模式转型是中国商业银行适应股改上市后的资本约束、股东约束及后危机时代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的必然选择。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推进。 首先,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充分的梳理,同时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高资本消耗的传统盈利模式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较了中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指出市场需求与制度环境决定了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 再次,分析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演进的影响,对危机中所暴露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未来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方向;并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解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展望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演进趋势,从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本文经过研究认为,金融制度变迁是金融市场上利益相关者间博弈的结果,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市场因素是原动力和归宿,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已较多地论证了这一点;制度因素则是制约和条件。但是,在中国这种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由于对商业银行的严格管制,市场力量仍显得薄弱,因而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推动力不够,制度约束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则明显要强于市场因素。 本文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盈利模式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形成目前盈利模式的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后,借鉴西方国家制度变迁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影响,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潮流及各国为防止危机悲剧重演纷纷推出的监管新政,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是逐步从目前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向中间业务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转型。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在外部宏观金融制度约束与内部银行经营变革的均衡中实现。 随着银行内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外部宏观金融制度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将逐步递减,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将逐步取代政府强制性制度安排,最终将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制度的绩效。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这轮绩效提升之中收益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提高银行的内生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型。

2020年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范文 2020年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1/ 6

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摘要: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金融逐步兴起,给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于促进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调整升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打击。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的影响,研究应对这一形式的策略。 1 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下,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均得到普及和应用,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 根据当前发展局面,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机遇和调整,根据实际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调整传统盈利模式。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产生的影响

2.1 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流失存款业务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的基本业务,自 2014 年以来,其一贯快速增长的势头被改变,吸纳银行存款的速度逐渐减缓。 近几年来,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吸纳了大量的存款,其在 2017 年中旬达到的规模已超过了招商银行于 2016 年定期及活期存款的总额。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大量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灵活性更强以及年利率更高。 2.2 导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被抢在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对贷款要求颇为严苛,一般选择信用记录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个人及小型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往往难以通过。 互联网金融有效扭转了这一发展形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全方位衡量考核个人及小型企业的信用程度,根据综合信用评估结果判断是否予以贷款,这一模式符合当下绝大多数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此外,网上信贷在审核评估程序上更为便捷高效,具有门槛低、环节少等优势,使得不少企业及个人更倾向于采取网上贷款。 2.3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造成冲击 3/ 6

银行商业模式研究分析

财务报告后的银行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之比较 东南大学经济治理学院张天来 摘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实力雄厚的跨国银行蜂拥而至,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方面加快了我国本土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竞争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银行高层治理者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强大的跨国银行背后都有一套行之有效且独具特色的银行商业模式,这恰恰成为这些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占优的关键。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领域依旧存在着专门多理论空白。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一个财务视角探寻银行商业模式的本质,发觉复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一般性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成功的银行商业模式创新。

本文采纳了逻辑演绎、比较分析、案例研究与经验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银行商业模式的本质及实现方式进行全方位的阐释。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觉,银行商业模式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银行内部和外部各种优势资源,不断增加自身资产,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从而降低自身不良资产率和成本率,并通过针对性的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组合使整个银行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结论关于后续的银行商业模式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我国本土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与自身实际相匹配的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我国商业银行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制造并保持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 关键词:银行商业模式财务报告上市银行

A Study on Bank Business Model behind Financial Report——Based on a Comparison between CITIC Bank and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Abstract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 quantities of strong transnational banks rapidly entered into Chinese market. For one thing, it has accelerated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another thing, it has led intensely competition. In the practice of competition, more and more high level managers in commercial bank have realized clearly that there is a special and feasible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model (CBBM) behind every strong transnational bank, which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for these corporations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However, at present, it has not formed an unified and relatively intact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on CBBM,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theoretical vacancies in this field. Based on that, we try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银行的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限制过快的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关键词:盈利模式创新能力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在同时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因此,在判定发展那种非传统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者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的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一种是非传统的盈利模式。 一、传统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下,通过低价吸收公众存款以高价贷款,获得中间利差方式进行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实现,需占用过多资本,因此银行十分关注信贷,除此之外提供的中间业务较少,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我国银行这种盈利模式的存在依存于利率管制下的国内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过于庞大,已经与国际银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也充分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得比重逐渐加大及银行的方针政策中。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存贷利差必将逐渐缩小,盈利模式转型刻不容缓。但近年来我国商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公司盈利模式 蔡成泳 公司盈利模式,细分为八种模式说明。 (1)出口业务自营和代理 (2)进口业务自营和代理 (3)政府扶持补贴奖励 (4)供产销产业链资金融通 (5)代客融资 (6)外币汇率操作 (7)国内银行业务合作 (8)离岸银行业务:转单贸易 下面主要讲八种盈利模式的各自风险所在和操作性 (1)出口业务自营和代理 货物出口,代理的业务和自营的业务流程相同,最重要的区别是增值税票的核算和开票。代理在税法有点擦边球,税法上要求的代理出口是纯的代理,单据抬头要加实际经营单位,增值税的退税,直接退给实际经营单位,实际操作上按税法规定的流程退税与收汇环节行不通。因此口头不能明确承认目前普遍存在出口代理,经营单位开票给外贸公司,

外贸公司退税这样的操作行为,只能承认国外客户找到厂家,我外贸公司帮助国外客户报关出口,因此税法上只承认海外代购行为的合法性,不承认国内代理出口的合法性。他的增值税票开据是按照协议把退税款计算在税票总金额里。外贸公司按税票总金额付款后,代理业务对委托代理方来说算是结束了。但外贸公司还要最后经历一个月的才能收到退税款。自营的业务增值税票是原先与供应商谈好的含税价开据的。 出口自营风险在于货物出口后,客户有对货物品质的追索权。出口代理风险主要在于退税风险,一般单据上出问题,要按税法规定取得真实的退税凭证(如报关单、提单、场站收据、购销合同、增值税票、运输费用凭证、商检证明都要一一对应同一批出口商品)。而且这些单据收集是有出口90天内完成申报的规定。出口环节多,那么单据流转中自身的监督控制也是对出口风险的控制。 出口环节的流程较多,期间有海关、国税、商检局、外汇管局、口岸办、航运等部门共同监督,有专业的软件服务平台(电子口岸、出口退税申报、九城单证、涉外收入申报、增值税认证和防伪开票系统)支持,依靠网络平台工作。这些服务平台一年也是要一定的开支,大概是一年3000元左右年费(九城单证1400元/年,防伪开票800元/年,出口退税申报VPDN账号200元/年)和一定初期设备投入6000元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139 《商场现代化》2010年6月(上旬刊)总第613期 财经论 坛 作为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开始我国金融业逐步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金融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同时,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盈利能力便成为支撑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变盈利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重要目标。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经历了由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的过程,利差主导型是建立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的,而非利差主导型则是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盈利模式存在以下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金融创新的问题。 1.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而我国商业银行则采取分业经营,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来自于中间业务、投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很少。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在相对封闭或者说竞争力比较低下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有利于银行的发展,然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竞争激烈,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例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没有限制,利率差的波动将增大,商业银行间存贷款的竞争激烈,期中包括了价格的竞争。商业银行在面对自己的优质客户时,会降低贷款的价格而提升存款的价格,从而保证自己优质客户的来源;对于其他的一些中小客户,银行会考虑到客户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率就不能无限制的上市。这样,在长期作用下必然会导致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2.盈利模式缺乏创新性 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下的产物,它适应经济全球化、开放化的要求。金融创新主要是在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创新出了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的盈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国,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迫使商业银行等加快创新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几种,发展才刚刚起步。而被视为盈利潜力巨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二、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途径 1.推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对外开放,大 范围内的竞争迫使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决定其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是我国银行业从根本上解决弊端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从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性、资产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人力资源、考核稽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期中,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经营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防止权力的过分 集中。还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工资绩效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2.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来提高盈利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致的目标。其中,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的安全性与风险性均比较大,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的所有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约40%,而我国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占的比重较低。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的趋势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机制,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使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利差主导型转变为中间业务主导型。 3.大力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创新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渠道,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从整体上说,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应相互渗透,实现多元化的综合发展,从而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也能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说,对于存款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个人银行、网上银行,推出功能齐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客户能够迅速便捷的办理业务的服务。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商业银行通过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扩展业务范围,才能取得更大的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李鲁新,张卫国,胡海,龚文海.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42-4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 朱芳华 蔡静静 中国矿业大学 [摘 要]与西方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本文从推进银行治理结构、发展中间业务、金融业务创新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中间业务 创新

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探讨

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大零售”概念及内涵,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大零售”转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 一、“大零售”的概念及内涵 零售金融业务是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之一,指商业银行向居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活动的统称,包括存款、融资、委托理财、消费信贷、委托咨询、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各类金融服务。所谓的“大零售”,则是从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整合发展资源,逐步壮大零售金融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打造多层次、立体式、多方共赢互利的零售金融生态圈,最终实现价值贡献总量的最大化、效率的最大化。 零售银行经营的实质是客户而不是资金,零售银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因此“大零售”的内涵,首先应当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制胜”的理念。现阶段,客户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的需求已从传统单一的储蓄和结算扩大为全能理财服务,对市场细分及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趋势改变了客户的消费态度,导致零售

银行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切实增强客户服务意识,杜绝一切单纯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损伤客户利益的做法,建立“唯客户、唯市场、唯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巩固零售业务发展的客户基础,做到无论是有形的人工服务,还是无形的电子服务,无论是金融的产品服务,还是非金融的增值服务,无论是服务的过程,还是服务的结果,都能通过提高客户的体验度、满意度持续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其次是确立以“营业贡献”为核心的价值导向。长期以来,国内零售银行把吸收储蓄存款放在首要地位,存款供给利润型成为零售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居民家庭市场主体地位的崛起与强化,居民的金融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储蓄保值观念虽然没有弱化,但是投资增值和超前消费的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顺应市场趋势,大力发展零售银行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商业银行的“大零售”转型,要求商业银行改变零售业务原先单一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思路,通过有效把握各项零售业务和产品的营业贡献情况,全面推进零售业务规模、质量、效益、风控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零售业务对全行的营业贡献,实现零售业务从存款供给利润主导型向资产扩张盈利型和中间业务盈利型的转型发展。 第三是构建“大零售”金融生态圈。零售银行不同于制

2020年(金融保险)商业银行估值模型分析

(金融保险)商业银行估值 模型分析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估值模型的解析,旨在建立壹个以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为目标的分析框架。 壹、企业的价值和价值评估 1.企业的价值 估值是对企业价值的认识和判定。企业的价值有俩个概念:帐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帐面价值能够视为会计准则核算的净资产,即总资产减去负债。会计准则虽然在壹些科目中引入了公允价值(fairvalue),但总体上讲仍是以历史成本为标准的,因而且不能体现企业的未来;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所显示的只是资产的数额和构成,而不能充分揭示资产的质量。市场价值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交易(也包括非上市X公司的兼且收购交易)的价格,它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是壹种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非专业的投资者很难判定其价值,这就需要资本市场上的专业机构对其进行估值。 2.估值的方法 估值是对影响企业未来赢利的各种因素模拟和量化的过程,也是对企业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做出判定和测量的过程。估值的结果会因研究人员对相关因素的选择、判定有所不同,但其采用的分析框架,即估值模型应是基本相同的。 估值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现金流折现法(DiscountedCashFlow,DCF),即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做出预测且以资本成本为折现率,得出其目前的价值。另壹种常用的方法是可比X公司法,即参考同行业的可比X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价格参数,计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 就外部环境而言,宏观和行业周期性波动、相关地区的法律、监管政策、税务、信用环境等在企业估值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因素被视为企业估值的前提假设条件,本文不做专门讨论。就企业本身而言,影响其未来盈利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不同阶段有的是正相关,有的是负相关;企业又处于壹个竞争性的市场,这些因素及其相关性仍应和行业平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中介,通过向社会公众(资金盈余者)吸收 存款,然后经过筛选再批量贷放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从而赚 取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这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随着互联 网金融在我国方兴未艾,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除了传统 的存贷款利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21222亿元,存贷款净利 差平均为2.7%;手续及佣金净收入为5982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18.2%;投资收益为8173亿元,非利息收入占比约21.1%。从中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还处在以利差为主的粗放型的盈利模式阶段,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盈利手段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经常讲二八定律,也就是说重点 服务20%的客户,这部分客户为银行创造80%的利润。所以,我国商 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贷款利差 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二是利差收入主要是由批发业务贡献的。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设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金融抑 制的手段,拉大了存贷款利差,使得商业银行赚钱相对容易,但与之 相伴随的是信用风险的集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商业银行平均净利差从2008年的3%下降到2013年的2.7%。同时,因 为P2P贷款的快速发展,部分取代了银行的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未来依靠利差收入为主体的这种盈利模式将会难以为继。相较之下, 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服务及投资类收入)在银行总收入 中的占比达到62%,这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已从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向全能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大非利息收入方面将有 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间业务品种较少。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增大力度开拓中 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兼论中间业务的发展 摘要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的变化,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当前国际后危机时期与国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结合国外银行业经验,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现其中的不足,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中间业务,盈利模式

目录 第1章导论 0 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0 1.2研究框架与容 (1) 第2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3) 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3)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4)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6) 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原因探究 (6) 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6) 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3.1.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原因的探究 (13) 3.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15) 3.2.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介绍 (15) 3.2.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6) 第4章银行业与地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 (18) 第5章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22) 5.1高度关注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22) 5.2研究市场特点,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 (22) 5.3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25) 5.4健全中间业务组织架构,明确管理责任 (25) 5.5稳妥管理业务风险,高效开拓中间业务 (26) 5.6完善中间业务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中间业务发展的专业队伍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28)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届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姓名:张君 张安霞 穆义军 指导老师:陈屹力 摘要 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加快推进了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本文通过叙述国外一些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例子,给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启示。本文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叙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转型的必要性;第四、五部分描写了国外三家典型的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经验,以给出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第六部分以民生银行为例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现状,第七部分是我们通过全文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 目录

一、文献综述 陈国喜(2006)即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高额利润获取与批发业务的主体地位息息相关,因而,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创新批发业务的服务形式,加大批发业务的产品研发投入。李鲁新(2007)则从主要从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已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外资银行放开等现实的挑战,应及时调整优化盈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郭娜(2011)也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出了我国当前仍是以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必须实现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均衡化集约化的发展。杨继荣(2011)也提出,当前我国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不稳定性在加剧,要提高盈利的稳定性,推动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而鲁政委(2011)则主要从金融文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因素,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对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意义。 李江(2006)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分析得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形成了“批发与零售兼顾、信贷与中间业务并重”的格局,以瑞士、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其商业银行还开拓出了特色业务这一领域,并在全球形成了品牌效应,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借鉴。张儒翔(2009)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提出中国应当走美国模式开展混业经营,并探索有助于形成混业经营模式的监管模式,强化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张银仓(2009)则通过国别比较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构建、金融监管及市场环境等领域学习他国经验,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张志刚(2011)则分别对我国的 13 家上市银行与国外知名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制度因素分析了不同盈利模式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思路对策。 Kwast(1989)Eisemann(1976),Rose(1989)等学者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能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且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的稳定贡献率更大。Rogers&Sinkey(1999)也通过对美国银行业开展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使其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另外一些学者却通过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不仅没有提高经营绩效,反而增加了风险,Stiron(2006)等学者通过调查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发现,多元化的业务拓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提升,Clalmes&Liu(2009)则通过对加拿大银行业开展的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虽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总营业收入,但却加大了收入波动的幅度,说明在产生收益的同时,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Hidayat et al(2012)则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关系还与银行的规模和性质有关,对小银行来讲,业务多元化可降低其经营风险,但对大银行而言,却加大了其经营风险。我国学者张羽(2010)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的

关于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探析4900字

关于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探析4900字 摘要:我国的银行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优势中主要是通过低成本储蓄来进行支持。而面临当前比较复杂化的发展环境,这一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而通过新的发展模式的应用就比较迫切。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商行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利润结构特征加以阐述,然后对商行盈利模式类型和发展现状加以分析,接着就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转变影响因素和驱动力加以分析,最后探究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利润结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的进一步开放化,在金融市场领域的发展竞争也比较激烈。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重要金融机构,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有着保障作用,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盈利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商行在具体的发展中重要的保障,只有在盈利能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使得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得以加强。而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发展环境,对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就比较重要。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研究,就能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一、商行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利润结构特征分析 1.商行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发展环境下,只有充分重视商行的盈利模式的科学化应用,才能保障商行的进一步发函。商行的应力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多项资金以及资本金来进行获得相应的利润以及资产增值能力。商行的盈利能力也包含着自身的业务能力,在这一盈利模式方面发展到相应阶段之后,通过相应资产负债结构作为对财务收支结构的支撑,这也是对非利息收入以及营业收入占比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新常态下,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在贷款增速回稳以及存贷利差收窄和社会融资方式转变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局面,这些发展也对商业银行对转变盈利模式以及将创新能力加以提升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2.商行利润结构的主要特征分析 对于商行的利润结构特征层面,这就主要是在两主体间的利差收入占主体方面有着充分体现。我国在商行的盈利模式所对应的利润结构主要能够概括为两个主体特征,也就是利差收入中公司的业务占据着主体,还有就是在收入额当中额利差收入是主体。除此之外,对于商行利润结构的特征还体现在批发业务占据着主体方面,在我国的商行利差收入当中的批发业务占据的主体的情况下,就会使得贷款结构缺乏合理性,这就比较容易造成风险的发生,对商行的同质化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等都有着影响。 二、商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类型及发展现状分析 1.商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类型分析 对于商行的盈利模式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在盈利模式方面主要是在相应的经济市场发展环境下,通过相应资产负债结构来作为重要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当前我国商行的收入结构主要能够能分成均衡发展类型以传统业务类型和特色业务类型等几个重要类型。其中的均衡发展类型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非利息收入占到比较大的份额,并且会对公对私的业务在实际发展中都相对的比较均衡化。而对于传统的盈利模式类型,则主要是通过贷款等资产负债的业务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而在特色的盈利模式类型方面,就是对有限资源的集中化发展,从而来对几个重要的业务进行促进,从而在发展中来获得优势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