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大二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大二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大二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整理大二(下)

一、名词解释

1.杂剧

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主要特点:①体例一般是一本四折。②每折只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③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④杂剧的角色较多,有旦、末、净、杂四大类。⑤唱词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著名的杂剧有《感天动地窦娥冤》等。

2. 南戏P335-337

也称戏文、南曲戏文,是一种温州地方戏,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以南方乐曲为曲调,没有严密宫调结构,音乐效果舒缓柔和。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第一场称作“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介绍该剧创作意图和剧情梗概。角色一般分为七种:生、旦、净、丑、外、末、贴;每个角色都可以唱,有对唱、接唱甚至合唱。真正代表南戏水平的作品是高明的《琵琶记》和宋元四大南戏。

3. 台阁体P26

成祖至英宗前期,诗坛上出现了以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派。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三杨中,成就较高、影响亦大者是杨士奇,其《从游西苑》可代表台阁体诗的主要特色。

4.茶陵派P30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文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茶陵派。成员有谢铎、张泰、石瑶等人。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台阁体”诗风;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代表作品有《白杨行》等。

5. 前七子P33

明朝中期出现宦官专政,文人学者对于现实日渐不满,对于朝政多所抨击。文学上的“七子”之“复古”,实是政治上不满现实。“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其中,以李、何最著名。他们反对台阁体,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走上盲目复古之路,模拟剽窃。

6.后七子P41

嘉靖、隆庆年间,外患更甚,明王朝统治日益腐败,文学上出现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另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其诗文复古主张,基本是前七子的继续,且影响过之。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7. 公安派P57

是万历年间出现的一大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为湖北公安人,故称为公安派。其中以宏道成就最高。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前后七子之拟古,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代表作有《徐文长传》《孤山》等。

8.竟陵派P64

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兴起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因都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们的诗文主张,既反七子之弊,亦纠公安之失,主张独抒古人之性灵,刻意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也题材狭窄,句法拗折,意绪跳跃,意思晦涩。

9. 吴江派领袖沈璟的戏曲理论主张P144

明代后期的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他主张“本色论”和“声律论”:

⑴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沈璟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使协,是曲中之巧。”

⑵强调语言本色,沈璟自谓:“鄙意癖好本色。”

10.汤显祖·临川四梦·临川派

汤显祖的传奇创作,有著名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为一些传奇作家所推崇、认可和效法。汤显祖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认为不必“按字摸声”,于是明代后期就出现了与吴江派相对立的所谓的“临川派”。与吴江派不同的是,汤显祖实际上并没有组织起一个派别,后人所谓“临川派”不过是指那些在创作中接受了汤显祖的影响而艺术风格相近的传奇作家。

11. 桐城派P241

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始于方苞,成于姚鼐。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三祖”。方苞主张“义法”论,即“言有物”、“言有序”;姚鼐则讲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并重以及文章有阳刚阴柔之分,提出“古文八要”等主张。代表作有姚鼐的《登泰山记》。

12.神韵说P260

13.由王士禛提出。士禛论诗,崇尚严羽,尤以神韵为高,以“神韵”说诗,列举者多是清空淡远之句,看似脱离人世,实又不然,这样的理论在乾隆盛世正符合政治需要。其神韵之作有《秦淮杂诗》等。(《秋柳》)

【《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威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13.性灵说P269

清朝乾隆年间袁枚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观点。主张“性灵”,自由抒写,不拘格套,和公安派的主张相似。主要成就为诗歌,尤以七律和七绝为佳。

二、简答

关汉卿《窦娥冤》P352

?【艺术成就】

1. 悲剧的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窦娥这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因此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

2. 语言特色

无论唱词还是道白,都属元杂剧中的上乘。《窦娥冤》的语言,直白而有意蕴。

3. 人物性格刻画

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此剧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窦娥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窦娥的形象】

随着一系列不幸遭遇的逐层出现,窦娥的性格,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发展成为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敢于痛斥官府、控诉天地的女性。深刻的悲剧性,使这形象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王实甫《西厢记》P381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王实甫《西厢记》和曹雪芹《红楼梦》,赵景深称之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故事内容】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恒。张生本来是去普救寺欣赏美景,无意间看到了崔莺莺和红娘,后来他和崔莺莺又在后花园里吟诗相会,互生爱慕之情。之后,孙飞虎将普救寺包围,要劫莺莺做压寨夫人。相国夫人声言不管是谁能杀退贼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在好友杜确的帮助下解了普救寺之围,而夫人却悔婚了,让张生必须取得功名。崔莺莺为他长亭送别,后来张生考得状元,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深刻思想】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成就】

1. 人物塑造

①《西厢记》中的人物并不多,但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王实甫在刻画时,严格地掌握了分寸。张生热烈追求爱情,为莺莺的美丽而倾倒,但他并非轻薄子弟;莺莺多情而执着,反抗老妇人的管教,可她毕竟是相国之女,种种局限在所难免;而《西厢记》中的红娘,更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敢于斗争的形象。王实甫使他笔下的人物既非某种概念的化身,也不是某种类型的脸谱,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

②作者深刻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很多抒情唱段脍炙人口,例如《长亭送别》,唱出了莺莺的悲哀、焦虑、挂念与自怜。

③作品时时给痛苦中的人物以喜剧性的动作,使形象呼之欲出。

2. 结构安排

①五本二十折,大型连台杂剧,情节丰富生动,开阖自如,首尾照应,结构严整,“首身尾”完整。

②巧妙设置“悬念”,“赖婚”至“酬简”是一个悬念,“哭宴”至“团圆”又是一个悬念。

3. 语言特点

①《西厢记》的语言在本色之中时见典雅和富丽,“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堪称文采派典型代表。

②《西厢记》善于吸取前代名作佳句,再加以点染成妙曲。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等等都是经改造而来,这样大胆的兼收并蓄,使《西厢记》的语言更加典雅清丽。

③《西厢记》大量使用白描口语状物写情,例如“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白话口语和文学语言巧妙结合,使《西厢记》的语言既具有生动活泼又雅致清新的显著特点。

④《西厢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大量的叠字,巧妙的排比,剧中俯拾皆是,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⑤语言的充分个性化,即什么人说什么话。例如,红娘与莺莺的语言差别,正是丫鬟与小节身份差别的体现。对于全剧的人物性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戏剧冲突

《西厢记》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老妇人(包括郑恒)为一方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冲突线;二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线。这两条冲突线,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互相制约,交错展开,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性。

高明《琵琶记》“南戏之祖”P426

【剧情】以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等为题材来源,故事讲述了蔡伯喈在与赵五娘结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强迫他去应试,一举中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伯喈坚辞,后又奉旨招婿。伯喈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家乡遭遇饥荒父母双亡后,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主题】三不从

?【艺术特色】

1. 情节。双线交错发展,即所谓“苦乐相错”,这是《琵琶记》最大的特点。一为蔡应试高中、招亲、行孝;一为赵五娘服侍双亲,遭天灾人祸,后上京寻夫,并故意使两条线索交相辉映,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一边洞房花烛,一边请粮被劫;一边饮酒消夏,一边糟糠自咽;一边中秋良宵赏月,一边麻裙包土筑坟。将繁华富贵与饥寒交迫交相辉映。

2. 形象塑造。《琵琶记》的最大成就还是体现在其塑造的赵五娘形象。赵五娘在饥荒岁月尽

心尽力奉养公婆,苦苦维持生计,表现她是一个完全符合封建妇道标准的好妻子、好媳妇。她具有忍辱负重、敢于负责、不怕艰苦、自我牺牲等优秀品格,集中反映了我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3. 深入人物内心写戏。尤其是第20出“糟糠自咽”的心理描写历来为人激赏。

4. 语言风格。语言通俗而有文彩,高明把宋元南戏质朴通俗的风格与文人精练优美的语言风格融为一体。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两相对照,对比强烈,有极好的艺术效果。

明代章回小说(哪四大类、每类特征、代表作品)

1. 历史演义P85

历史演义小说用小说笔法叙述描写一朝一代或几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其人物、事件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比较注重史实,但又因此融入了一定虚构或传说,因此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代表作有《三国演义》。其思想倾向是抒发政治理想,表明拥刘反曹的实质;艺术特色为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叙事虽然依时序渐次展开,但事件往往交叉平行,线索繁复,语言则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

2. 英雄传奇P103

英雄传奇不要求有历史事实作为根据,主要是以虚构为主,编造情节,创造人物。

《水浒传》,思想倾向为“忠义”。艺术特色方面:①人物塑造同中求异,各具风采,以及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②有卓越的细节描写;③结构艺术,单线纵向,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下半部以事为顺序;④语言上全用通俗口语,明快、洗炼,生动、准确。

3. 神魔小说P164

得名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受道教影响较大。显著特点是人物形象中很大部分并非作者独立设计或虚构,而来自于社会中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著名道教仙真。《西游记》,形象具有象征性。艺术特色:寓庄于谐的游戏之笔。情节构思上,戏笔与幻笔相兼,真实感、奇异感、生动感兼容;形象塑造上则追求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4. 世情小说P181

又称人情小说,指明清时期以家庭生活和婚姻爱情为题材,反映社会世态人情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思想内容上揭露了官、商、恶霸三位一体的罪恶,写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官商一体的特色。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同时刻画了典型的人物性格。

汤显祖《牡丹亭》P156

【杜丽娘形象与作品思想内涵】

《牡丹亭》的情节奇异到了怪诞的地步,却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就因为《牡丹亭》刻画“至情”形象,否定程朱理学,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造成了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杜丽娘如痴如醉的深情,和当时千百万青年男女的感情息息相通;杜丽娘生生死死的追求,对当时人们的爱情向往和理想追求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因此,杜丽娘的形象,成为人们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

然而最后,剧中柳、杜的婚姻,落入了“奉旨完婚”的窠臼,恋爱自由、个性自由的追求,步入了“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的旧途。这种悬殊的反差,反映出作家思想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也反映出作家大胆地挣脱传统的束缚而终竟又落入束缚之中的必然思想归宿。

【艺术成就】

1. 表现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关雎》篇公然咏叹男女之情,古今同怀;梦中爱情的甜蜜,激励她追求理想;“游园”时春光春色催发了青春的觉醒。

2. 刻画“至情”形象,否定程朱理学。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冲破生死和礼教。

3. 体现浓重的浪漫主义特色。现实中通过闺塾、游园唤起青春的觉醒;然后在梦幻和幽冥中通过惊梦、情死、冥判、幽媾、还魂表现她对爱情的执着;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争取到爱情的胜利。全剧让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幽冥—现实四个阶段。《牡丹亭题词》:“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用超现实手法表现现实真情的实现。既是幻想的,又是合乎人情、符合逻辑的。

4.《牡丹亭》的语言。《牡丹亭》的语言文采与本色相兼。重抒情,重意境,典雅蕴藉。总体上看是文学语言,而不是生活语言,是剧诗而不是口语。《惊梦》之[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等用华丽含蓄的语言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用抒情诗的手法,把写景、抒情和心理刻画结合起来。

孔尚任《桃花扇》P317

主题:总结历史教训;抒发兴亡之感

【主要内容】

1. 揭示明王朝覆灭原因。

2. 展示正义与邪恶的博斗。

3. 表现深沉的感伤情怀。

【艺术成就】

1.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

2.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侯李爱情为主线,政治斗争南明兴亡是支持主线发展的动力;

3. 建构崭新的人物体系。所写人物30个,“左右分明、奇偶得体,全部人物总系经纬”的人物结构,在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出现;

4. 浓重的悲剧气氛。可以《余韵》中苏昆生所唱【哀江南】为代表。

吴敬梓《儒林外史》P355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

1. 采用原型模仿的方法。

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史有原型的,如马二先生的原型是冯粹中,庄征君的原型是程绵庄,这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而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又以巨大的概括性反映了时代的真实。范进,科举考试几十年,一再落第,而一旦中举,惊喜得发疯,这是合理的。王玉辉一面鼓励女儿殉情以青史留名,一面又在女儿死后悲伤落泪,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获得了“讽刺的生命”。作品在描述的时候,全然没有褒贬扬抑,让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处于自然流动的状态,在这流动中,“情伪毕露”,讽刺寓焉。

2. 《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在时弊”。

讽刺不是对个人的针砭,而是对整个科举制度的揭露。其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

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具体的写法是以含蓄、委婉的笔调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例如对夏总甲和周进的不同描写将两人的身份、地位、修养等一笔写尽,内在的讽刺与同情,已在含蓄的笔锋下委婉地流露出来。

3. 采用矛盾的手法加强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通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以及表里不一造成讽刺的效果。胡屠夫对范进态度的前后变化,最典型地反映了市井小人的市侩习气,具有深刻的讽刺性。另外,范进在汤知县处打“抽丰”时从不肯动箸到大吃大虾元子,正是由表里不一而产生了讽刺。

【结构形式】

《儒林外史》兼具长篇和短篇的特点。全书五十五回,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而是自成起讫,独成单元。以一回或几回写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故事,在这些人物退场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故事。全书把若干个完全可以独立的单元连接在一起,总体上是长篇小说,分开来看,是若干个完整的短篇。这种方法,在每个单元里,人物不多,故事发展也明快、简洁,充分显示着短篇小说的优越性;而连接起来,又以众多的人物形象,广泛反映社会面貌。【语言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通俗长篇小说,其语言几乎全为白话。

①语言主体是当时的官话,穿插的方言是经过提炼而较为规范的。

②语言极为简练,全书仅用30余万字,描绘了众多人物,复杂关系,交错情节,清晰明白,绝无含混。在通俗白话中有时会有浅显的文言句式,这出自儒林之口是恰如其分的。

③全书语言以叙述、描写为主,绝少抒情、议论,绝不点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一切思想观念。

曹雪芹《红楼梦》P364

【思想内容】

1. 写出了“无可挽救的衰败”

曹雪芹写贾府无可挽救的败落,是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贾府虽处于“盛世”,但又有其衰败的必然性。首先,这个“赫赫扬扬已历百年”的旺族已后继无人。其次贾府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主子们养尊处优,无所用心;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凤姐中饱私囊。最后,贾府奢侈浮华,出多入少。修建大观园奢华糜费、秦可卿之死盛大排场、贾母的螃蟹宴等。

2. 道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

《红楼梦》中有爱情婚姻悲剧,“有爱无婚”的木石前盟,“有婚无爱”的金玉良缘;《红楼梦》中也有女性悲剧,“千红一窟”、“万艳同杯”,黛玉葬花是诸艳悲剧序曲,大观园被抄检,小姐的悲剧,婢女的悲剧;《红楼梦》更是写出了人生的悲剧,宝玉是典型代表,“重情不重礼”,“情急之毒”,当理想终归幻灭时,宁可弃绝尘寰,不愿与世随波逐流。

3. 赞美了“依稀可见的光明”

《红楼梦》写贾府的衰败,是人生黑暗的一面,而写具有叛逆性格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及众多心地善良的女子,则表现了时代的希望和人性的真善美。

【悲剧性】

1. 人生悲剧。

2. 爱情和婚姻悲剧。

3. 女性悲剧。

4.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理想性】

1.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宝黛爱情是理想化的才貌之爱。

2.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宝黛爱情是建立在长期了解基础之上的知己之爱。

3.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宝黛爱情纯洁真挚、专一持久,一改以往爱情描写中的俗滥内容。

4. 《红楼梦》描写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艺术性】

一、情节结构

1.多线交叉,网状平展。《红楼梦》内容丰富,人物关系复杂,前后有千丝万缕的网状联系;2.“注此写彼,手挥目送”,一事多义,转换自然。

3.小矛盾凝聚大矛盾,小事件积累大事件,波澜起伏,连环勾牵。

4.全书情节以甄世隐、贾雨村起结,首尾圆通;贾府兴衰以刘姥姥三进府串联,匠心独运。

二、人物刻画

1.《红楼梦》以精彩的人物出场艺术,给读者最强烈的第一印象。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大都集中在第三回,薛宝钗和史湘云除外,而且人物一出场,就被赋予鲜明的个性,例如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出了她管家奶奶的地位,她的干练挥洒、巧言令色等;

2.《红楼梦》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往往把人物置于重大矛盾冲突之中或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例如王熙凤,先写她料理秦可卿的丧事,表现她的威重令行、逞强好胜;再写她害死两个年轻人,坐享三千银子,表明她的贪婪与狂傲;

3.《红楼梦》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成功运用了比较的艺术手法。有从整体上形成对比的,例如黛玉和宝钗;也有在细节上用比较手法突出个性的,例如刘姥姥引起的大笑,每个人的笑态都不一;

4.《红楼梦》还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重复”表现某种性格特点。例如宝玉毫不客气地对待劝他进去功名的人,表现他的叛逆;

5.《红楼梦》以多种形式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例如描写人物居室,展现人物的特点;或是从旁观者的叙述中让人物的性格更丰满;

6.《红楼梦》写人物心理活动富有民族风格。或是用点染的手法,以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来表现心理活动,或是以“自白”的形式表现心理过程。

三、语言艺术

《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古典书面语精粹,经高度提炼加工而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①叙述语言:接近口语、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

②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其个性特征。同是小姐语言,黛玉机敏、尖利;宝钗圆融、平稳;湘云爽快、坦诚。

PS:

1. 四大南戏P430

元末明初,南戏作品中影响较大的所谓“四大传奇”,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合称“荆、刘、拜、杀”。其中,《拜月亭》成就最高。四大南戏反映了元末明初南戏发展的状况,标志着这一时期南戏作品在思想艺术各方面达到的水准。

【《拜月亭》是一部爱情戏,赞美了蒋世隆与王瑞兰坚贞不渝的爱情,批判门阀观念;《荆钗记》写王十朋不易妻和钱玉莲坚贞不渝;《白兔记》以刘知远发迹为故事线索,塑造了李三娘的苦难命运;《杀狗记》写民间故事】

2.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

具有“万花丛里马神仙”之誉的马致远是全真教徒,在其现存杂剧作品中,神仙道化题材占了相当大比例。马致远现存神仙道化剧有《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等,主要是敷演全真教度脱成仙的故事,基本上是依据全真道统而结撰的一组系列戏。另有杂剧《陈抟高卧》虽非直接叙述度脱成仙的故事,但陈抟也是一位道士,不受美色和功名诱惑,隐居乐道。马致远借神仙出世,否定现实,批判元代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现实,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情,正是有元一代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写照。

【《黄梁梦》全名《开坛阐教黄梁梦》,写钟离权度脱吕洞宾;《岳阳楼》全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写吕洞宾度脱柳精;《任风子》全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写马钰受了王重阳点化之后便去度脱任屠。】P385-389

3.白朴《梧桐雨》P394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是一本以唐明皇为主要角色的“末本戏”,由一个楔子、四折组成。主题众说纷纭,或歌颂爱情,或讽刺玄宗朝政得失,或是抒发沧桑之感、盛衰之叹。

洪昇《长生殿》P308

主题: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与历史伤感

【艺术成就】

1. 强烈的对比艺术

《长生殿》构思巧妙,排场紧凑,它的情节以李、杨爱情为主线,主线又以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在结构上前一部分是写实,是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是写幻,是鼓吹真情,两部分互相依存,同时宫廷欢乐和离别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

2. 突出的性格特征

成功地塑造了李隆基、杨玉环的性格特征,李隆基最为典型。他既有纵情误国的一面,又有钟情专一的一面,还有用情不专的一面。

3. 浓郁的抒情气氛

重在表现“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至情”。《长生殿》是一部抒情性的诗剧,曲词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

4. 神秘的神话色彩

《长生殿》下卷的主要内容是写杨玉环、李隆基先后升入仙界。这显然是作者的幻笔。作者通过李杨的悲剧,说明人世间毕竟是“尘缘倥偬”,“恩与爱总成空”。作者大胆指出“神仙本是多情种”,这实质也是在赞颂他的“情”的理想。

蒲松龄《聊斋志异》P335

【题材内容】

1.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

2.写人与花妖狐魅发生爱情的篇章。

3.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4.对世俗民风劝诫讽刺,在《聊斋志异》中是题材最广泛、反映的思想倾向最复杂的一部分。【艺术成就】

1.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2. “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3. “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背诵:

纳兰性德P315-316(文选)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辅导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 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史前传说时期 上古歌谣的特点:一是内容多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宗教活动有关;二是形式上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此外,学习时还须注意:1、记住教材所举的几首作品的基本内容,如《弹歌》、《女承筐》、《返其宅》等;2同时记住记载这些歌谣的古籍。 2夏商时期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有文学意味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甲骨卜辞中的某些比较完整记录占卜活动过程的文辞,可以看作是我国词散文的萌芽和原始形态。 《周易》中产生于商代的爻辞,多为合辙协韵的歌谣,可视为我国诗歌的源头。 《尚书》中《盘庚》一篇可信为商代作品,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 3西周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诗歌和散文两种。《诗经》是这时期诗歌创作的结晶;散文有《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史书《春秋》和说理性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4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有《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这时期诗歌创作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标志是南方楚国大诗人屈原的产生。 二上古诗歌诗乐舞一体的特点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孔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云:“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 《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三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在我国上古时代,巫史是难以分开的,巫实为当时文化工作者,即是当时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这直接导致了当时文史哲不分的文学存在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史学和哲学散文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与巫史活动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它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这个过程大致经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第二节作品选讲 这一节课我们来重点解读几篇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一)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诗经·秦风蒹葭(1) 蒹葭(2)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溯洄(4)从之,道阻且长(5)。溯游(6)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7),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8)。溯洄从之,道阻且跻(9)。溯游从之,宛(10)在水中坻(11)。 蒹葭采采(12),白露未已(13)。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6)。 [注释] (1)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2)蒹葭(jiān jiá):泛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3)伊人:这人。一方:另一边。方:旁。 (4)溯(sù)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求的意思。阻:险阻,道路难走。 (5)道阻且长:道路有许多阻难而且漫长。 (6)游: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7)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xī):干。(8)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9)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10)宛:宛然,宛如,好像的意思。 (11)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12)采采:众多的样子。已:止。 (13)未已:未止,也是未干的意思。(14)涘(sì):水边。(15)右:迂回曲折。 (16)沚(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译文]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而且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如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青而未黄,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我所心爱的人,在水边那高高的崖上。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尺岗;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变幻不定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遥远彼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迂回曲折,道路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三)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网薜荔兮为帷,擗蕙x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诗____ C ___。 A.《短歌行》B.《篱里行》C.《龟虽寿》D.《观沧海》2.《洛神赋》的作者是(B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 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 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 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 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 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 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认为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 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 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诗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 1元曲(体制:科范、宾白):A.元曲又称夹心,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B.科范,也就是科(介),科介是指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亦作"科泛"。指戏曲程式动作 C.宾白,是古代汉族戏曲剧本中的。汉族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叫做宾白。 明《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明《菊坡丛话》)。 2.《西厢记》(来源《莺莺传》、《董西厢》延续):《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

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3.《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 名句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 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4.《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 A.《鄌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 3.先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A ) 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 4.先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5.先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非子》 6.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 B ) A.《诗经》 B.楚辞 C.汉乐府 D.《古诗十九首》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C )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C ) A.句句为韵 B.二句为韵 C.三句为韵 D.四句为韵 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D )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 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D )

A.“崇谶纬” B.“陵霄汉” C.“正是非” D.“疾虚妄” 11.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C ) A.本纪 B.书 C.传 D.表 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B )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B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C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15.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 B ) A.操《短歌行》 B.丕《燕歌行》 C.植《野田黄雀行》 D.琳《饮马长城窟行》 1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 C ) A.操 B.丕 C.植 D.蔡琰 17.“悼亡”一词专指为“悼妻”,始自( A ) A.岳 B.陆机 C.左思 D.琨 18.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 C ) A.游仙诗 B.乐府诗 C.玄言诗 D.山水诗 19.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 B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玄学思想 20.灵运的诗歌属于( C ) A.正始诗歌 B.太康诗歌 C.元嘉诗歌 D.诗歌 21.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 B )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故事 D.佛经故事 22.《搜神记》作者干宝的籍贯是( C ) A.城(今太康) B.东海(今郯城)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