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港口城市。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材料二 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

材料三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实施范围19.7平方千米,涵盖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其发展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努力将河南自贸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交通物流通达、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l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说说具有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达到怎样的开放格局。

【答案】(1)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2)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识记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不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阔史诗。请你根据史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思想解冻)

材料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而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1)材料一中"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什么?针对于此,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

(命运抉择)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开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反思总结)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战略转变前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转变后,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

革命和建设道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

‘两个凡是’的方针”可知"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依据材料二的“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起。战略转变前,党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3)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

3.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高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的结罘。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材料二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李兰娟院士的每日日程安排都是满满的,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救治团队共同讨论救治方案,同时还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进行远程会诊;晚上与团队讨论科研攻关难题,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1)据上述材料,指出屠呦呦和李兰娟属于哪一相同领域杰出代表?她们的努力产生了怎样相同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从屠呦呦、李兰娟身上展示出的可贵精神品质。

【答案】(1)领域:医药卫生领域;充分保障广大人民身心健康。

(2)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精神;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可知,屠呦呦和李兰娟属于医药卫生领域的杰出代表,她们的努力充分保障广大人民身心健康。

(2)根据“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救治团队共同讨论救治方案,同时还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进行远程会诊;晚上与团队讨论科研攻关难题,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李兰娟身上展示出的可贵精神品质有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精神;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4.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一国两制”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A.

B.

C.

【答案】A.资本主义制度B.1997年7月1日C.1999年12月20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处填: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故B处填:1997年7月1日;C处填:1999年12月20。

5.探究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完成祖国统大业。

材料一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和平建议及在人大常委会上的报告,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对台工作方针。

★1979年元旦,为了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分别是什么?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所示会议召开于哪一年?

(3)请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概述党和政府在1979年提出对台方针的背景。【答案】(1)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台湾

(2)2019年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提高了国际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和平解放台湾的对台工作方针。”可知是和平解放台湾;依据材料一“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可知是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

(2)依据图片中《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从1979+40=2019年可知答案。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实行改革开放以及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等方面思考回答。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深圳原属于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野岭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人民生活也较早地达到小康水平。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座崛起之城”。

材料二、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230千米。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千米。十几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请回答: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

(2)请另写出两个与深圳具有同等性质的特区名字?

(3)现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的开放格局是什么样的?

(4)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要引进国外的哪些东西?

【答案】(1)对外开放。

(2)珠海、厦门。

(3)形成了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四个经济特区,深圳迅速崛起,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对外开放的成功范例。(2)依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福建海设立了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

(3)依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又开辟四个经济开发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形成了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依据所学可知,设立经济特区,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7.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2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增长

46.1%;棉花由44.4万吨提高到130.4万吨,增长193.6%;全国农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增长48.47%.这是纵的比较,再看横的比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49年至1953年,我国人口增加4629万,而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仍由1949年的418斤上升到574斤,增加37.3%.与同期的日本、英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相比,这个增长幅度也是最高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材料二:(据1952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平均每人货币收入的变化情况是:1949年为14.9元,1950年为18.7元,1951年为23.6元,1952年为26.8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1)材料一、二所示的各项数据变化均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概括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历史事件还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背景: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取得成功;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多种困难等。(2)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或国家的主人);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二所示的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平均每人货币收入各项数据变化,反映了1952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多,可知是土地改革的影响。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睛】

首先确定“重大历史事件”是解题的关键,其次依据材料一“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2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增长46.1%;棉花由44.4万吨提高到130.4万吨,增长193.6%;全国农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反映了1949年到1952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确定了土地改革,则其他的问题据所学可答。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0月,美国侵略军发动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这个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材料二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被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日,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与上甘岭战役同时,志愿军某团准备夺取敌人的一个高地。为缩短攻击距高,保证战斗发起的突然性,邱少云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米的山脚下,准备配合第二天晚上大部队的进攻,不料,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丝纹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上甘岭战役具有怎样的地位。

(2)上甘岭战役结果是怎样的?这场战役的结果与黄继光和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有什么关系?

(3)依据材料二说明黄继光和邱少云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案】(1)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

(2)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上甘岭战役的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这样一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的英勇战斗,才取得胜利。

(3)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1952年10月,美国侵略军发动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这个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并结合所学概括可知,上甘岭战役的地位是上甘岭是五圣山的主要阵地,它的得失关系到整个中部战线的安危。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上甘岭战役结果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而上甘岭战役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这样一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的英勇战斗,才取得胜利。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黄继光和邱少云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4月1日,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英国伦敦第一次握手,第一次面晤。他们在会晤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但重新定位了双边关系,而且提升了双方对话机制,确定了合作重点,把中美关系引领到新起点。

——新华网材料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请回答:

(1)早在胡锦涛和奥巴马握手之前,周恩来就和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有过一次跨越大洋的握手。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当两只手紧紧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

始了”。请问,周恩来和尼克松的这次握手是什么时候?

(2)尼克松的这句话是指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中美之间发表了什么文件?(举一例)

(3)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存在什么差异?材料二对于中美关系的认识与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相一致?

(4)尼克松访问中国的同一年,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历史已今非昔比,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怎样有益的启示?

【答案】(1)1972年

(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建交公报》(举一例)

(3)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4)中日建交

(5)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

(2)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状态,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双方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

(3)从社会制度的差异来看,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依据材料二“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可知符合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4)结合所学知识,尼克松访问中国的同一年,即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从中可以得出的启示有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材料二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粮票。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跨越近40年的“票证时代”宣告结束。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

吃、穿、佳、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疔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江泽民(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其结束的政策性因素又是什么?

(2)材料三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材料三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改善的表现”。

(3)在当今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我们应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

【答案】(1)当时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衣: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行: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3)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当时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2)依据题干“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改善的表现”。

衣: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行: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在当今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我们应倡导是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生活方式。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解析)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 (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运用这一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使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等。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主委员会,确定了代国歌、国旗、首都、纪年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 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国家,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2课抗美援朝 (1) 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越过了“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2) A (3) 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 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 (1) 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

民真正当家作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2) 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在右侧的方框中画对勾。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 想一想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变化? 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大大提高了。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想一想,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平低,门类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 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 你怎样看待第1个5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中国在第1个5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 列举至少三项,第1个5年计划期间的国家建设成就, 略 (5) 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八年级下册历史测试试卷

八年级下册历史测试试卷 第一大题 1、去年,我们隆重举行国庆60周年大典。下列事件均发生于60年前的1949年,其先后顺序是①解放军占领总统府②北平和平解放③举行开国大典④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2、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3、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 A.1949年、1951年B.1949年、1952年C.1949年、1954年D.1949年、1956年 5、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场景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场景应该发生在20世纪 A.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十年代 D.七十年代 6、下列与周恩来有关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出席万隆会议③出席APEC会议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8、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是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9、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②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期末

八年级历史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结束了一百多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确立 2、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员”,这次战争是() A、抗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侵朝战争 D、美国独立战争 3、1952年,许多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感到非常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镇压反革命 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新中国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 A、镇压反革命 B、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D、进行土地改革 5、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一五计划期间,下列属于东北工业基地的有①鞍山钢铁公司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沈阳第一机床厂④大庆油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制定 7、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分别被誉为() A、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B、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铁人 C、党的好干部、铁人、人民公朴 D、人民公朴、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8、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急于求成 ③自然灾害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0、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 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营经济 ⑤中外合资企业⑥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1、我国的经济特区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说,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股照炒、舞照跳、马照跑”。这是说香港回归以后,香港原有的 A.政治制度不变B.法律制度不变 C.生活方式不变D.金融中心地位不变2.以下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展开的四项内容,根据开放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3.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A.鸿门赴宴——重庆谈判 B.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C.摒弃前嫌——中日建交 D.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4.下列选项中不是按同一标准分类的是 A.中程导弹 B.核导弹 C.远程导弹 D.洲际导弹 5.1988年侨居美国的华侨想要回祖国投资,他可以选择在以下哪个已开放的城市进行投资A.重庆 B.浦东 C.珠海 D.满洲里 6.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在这个会议上做出了一系列决定,下面哪个不是本次会议的决定( ) A.国旗B.国歌C.首都D.国徽 7.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中,祖国大陆最后和平解放的地区是( ) A.新疆地区B.青海地区C.西藏地区D.云南地区 8.一位美国将军回忆1950发生的那场战争时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所说的“错误的战争”是指( ) A.解放战争B.抗美援朝C.越南战争D.朝鲜内战 9.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中国大陆的农民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是在( )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 10.我国已经步入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回顾历史,下列成就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包括①鞍山钢铁公司的轧钢厂建成投产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④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1.流行语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流行语在新中国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抗美援朝”②“一大二公”③“造反有理”④“招商引资” A.③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没收官僚资本 D.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13.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一)材料分析部分 1、阅读材料 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答: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阅读材料 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 答: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 答: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请回答: (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 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 答:1952——1957;1978年以后。 4、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 请回答: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答: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答: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 答:缓慢。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答:明显加快了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2)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得出土地改革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从而得出土地改革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土地改革的意义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由于成功实行A制度,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材料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 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 (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运用这一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使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二单元材料题专项训练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一)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班级:91 姓名:张雪梅 —————————————————————————————————————————————————————一、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势力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毛泽东 材料二 图1 图2 图3 1.材料一是毛泽东关于哪次战争的讲话?这次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2.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参战,必须参战”? 3.中国是怎样“参战”的? 4.参战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5.材料二中图1和图2的两位英雄人物分别是谁? 6.为什么人们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作“最可爱的人”? 7.图1、图2和图3中美军上将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有何必然联系?说说看。 二、

图A.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图B.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1.图A中的“土改”使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意义? 2.图B中农民积极报名加入的是什么社?走的是什么道路? 3.图B中的运动是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农村土地由“分”而“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6.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 河南信阳郊外的土高炉群北京玉渊潭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 1.这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什么运动? 2.这两大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两大运用产生前,我国计划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 4.如何评价这两次运动?它们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5.这两次运动之后,我国又出现了一次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什么失误?发动者是谁?怎样结束的? 四、下面是刘少奇同志所作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节选的部分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资料

部編版(2017)八年級下冊 歷史 备课本

年级:八年级 教师:张华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

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辩证认识,倡导学生向伟人学习,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  姓名------- 等级--------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正确 选项填到答题框内。) 1.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②到1952年底,全国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计划④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需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几尊大炮就可以 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胜利 4.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军工产品基地 D.日用产品基地 5.如果你需要一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确信息,那么下列资料中你将选用 A.当时农民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B.农民纷纷加入人民公社 C.1954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D.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6.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为20%,60年代 仅剩9%,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急剧增长 B.盲目垦荒 C.洪灾频繁,水土流失 D.“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2018年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测试卷(总复习)

2018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此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所选项的代号填在相应的题号下,填在其它位置无效)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被侵略被奴役历史的结束,这一“历史”开始于( ) A.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 2.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的爆发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西藏和平解放于( ) A.1949年5月B.1951年5月C.1950年5月D.1952年5月 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不包括( ) A.整顿经济秩序B.进行抗美援朝C.进行土地改革D.进行工业化建设 5.对抗美援朝战争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 A.保家卫国的战争B.正义的战争C.国家的内 战D.反侵略的战争 6.彻底摧毁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在( ) A.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后 B.中华民国成立后 C.清朝统治被推翻后 D.土地改革完成后 7.“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 A.发展重工业B.发展交通运输业C.发展轻工 业D.发展农业和商业 8.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很难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9.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基本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B.①② ④C.②③ ④D.①③④ 10.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1.下列各项中凭主观愿望,不能实事求是的是( ) A.“大跃进”运动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订 C.“一五”计划的制订与实施D.中共“八大”制订党和人民的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精选材料题(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精选材料题 1.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央中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实行土地改革是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要促进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积极地作好准备。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农业生产承包制的实施,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最大难题,即吃饭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为非粮种植业腾出了空间,从而丰富了城乡农副产品供应。农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摘编自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开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概述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历程。(3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分)由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制。(2分) (2)材料二中农业生产承包制体现了我国哪次重要会议的精神?(1分)哪个地方的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承包制的尝试?(1分)农业生产承包制后来发展为什么制度?(1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析上述两次农村改革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2分) 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公有制;同: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1分) 原则:农村改革要从农村生产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要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意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等。 2.材料一:1952年的国庆,毛泽东曾经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练习题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与国得成立与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会决定以______________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 ________月1日下午,首都30万居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4、1951年,________________ 与平解放,中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得人 1、朝鲜内战爆发后,以______________ 为主得所谓“联合国军”入侵朝鲜。 2、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 (舰队名称)入侵中国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 _________ 年10月,以 __________ 为司令员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 4、 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 就是志愿军中无数可歌可泣得英雄人物中得代表。 5、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_____________ 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得胜利。 第3课土地改革 1、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与中国社会发展得就是封建 _______ 制度。 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得_______________ 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 地改革。 4、到__________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 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得封建土地制度。 第4课工业化得起步 1、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________ 年开始执行,它得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___________ ,建立国家 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__ 得初步基础。 2、“一五”计划期间,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我国得“一五”计划以________ 帮助兴建得一百多个项目为中心。 4、 ___________ 年9月,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得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就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 类型得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 材料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1953年;实行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 【详解】 (1)依据“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2)根据所学可知,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睛】 注意识记与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2.观察图片及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历史】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 (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运用这一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使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 姓名------- 等级--------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正确选项填到答题框内。) 1.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②到1952年底,全国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计划④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②西藏和平解放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需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胜利 4.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军工产品基地 D.日用产品基地 5.如果你需要一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确信息,那么下列资料中你将选用 A.当时农民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B.农民纷纷加入人民公社 C.1954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D.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6.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为20%,60年代仅剩9%,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急剧增长 B.盲目垦荒 C.洪灾频繁,水土流失 D.“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材料解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引述,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 材料二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做厂长,欢迎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工人)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引起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 (2)为解决材料二中当时这一企业的共性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中心环节是?【答案】(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2)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材料二中当时这一企业的共性问题,国家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2.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人民自己的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 ” 材料二: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次会议通过了什么纲领? (2)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有何意义?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