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刘禹锡,字梦得阅读答案

文言文刘禹锡,字梦得阅读答案
文言文刘禹锡,字梦得阅读答案

文言文刘禹锡,字梦得阅读答案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五言诗善:擅长

B.引禹锡与议禁中引:延请

C.生徒三千余徒:只有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籍:登记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当与其子死决

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

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

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

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C.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13.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8.(5分)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9.(3分)C(徒:学生,门徒)

10.(3分)A(应为“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宰相的才能”)

11.(3分)B(此句表现的是朗州的落后与闭塞)

12.(3分)C(“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与文意不符)

13.(4分)

原因: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

解决措施: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诗翻译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诗翻译赏 析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③。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⑥。 [作者简介]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洛阳人,一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二十二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随即与柳宗元等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相继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检校”是加官的名称),兼太子宾客,在洛阳常与白居易唱和。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也是着名诗文家。他有不少诗篇讽刺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其诗风格雄浑、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泼。他积极支持韩、柳的古文运动,反对写作“沉溺于

浮华”。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着有《刘梦得文集》。 [说明] 刘禹锡于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八二六)调离和州。在赴洛阳涂中,他经过扬州,见到了诗人白居易。在屡遭贬谪之后,好友重逢,无限感慨。宴会上,白居易吟成《醉赠刘二十八使军》诗。作者写了这首诗回答他。其中五、六句是名句。作者的原意是以“沉舟”、“病树”自喻。后人作为比喻借用时已赋予了新意,人们用这两句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在沉船旁边仍然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然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发生什么感慨,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事物、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注释] ①酬:酬答。②巴:今四川东部一带。楚:今湖南、湖北、安徽一带。作者贬朗州,调夔州、和州,长期生活于巴楚之间。③二十三年:作者于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八○五)被贬,于唐文宗李昂大和

《石头城》刘禹锡 阅读训练及答案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阅读训练】: 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首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依旧,但当年繁华的六朝故都,如今已是空城。 B.潮水也通人性,它们拍打着空寂的城墙似乎感受到石壁的冰凉,便带着寂寞悄悄退去。 C.最后两句,写旧时的明月,它曾经见证过昔日秦淮河的繁华,而今又从秦淮河边升起,夜深了还深情爬过城墙来,只可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D.全诗写山、水、月,着重于景物描写,传达了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赏析诗中“在”“回”两字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4分) 5.简析本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旧、还。(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1分) 2.情景交融。(1分)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1分)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3.D(景物描写“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处处写景,但无处不包含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并非着重传达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①“在”说明山的状态,即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故国却已随历史雨打风吹去。②“回”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潮的状态,即潮水依旧拍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息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③诗人通过对物是人非的叙述、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5.本诗通篇写景,寓情于景,诗人以凄凉的基调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其它合理答案,请酌情给分)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五言排律押先韵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注释:顾:念,指考虑。带:腰带。废书:不看书。缘:因。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灸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年:适应年龄增长。谙:熟悉。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世阅人而为世”。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翛然:无拘无束。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日所入处。指日暮,喻晚年。赏析: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

走进刘禹锡

爱莲说 ?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 ..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理解课文。 (1)比较“晋陶渊明独爱菊”的“独”与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独”异同。(2)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3)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走进刘禹锡 作者简介: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 秋词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悲寂寥:春朝:排云: 诗情: 碧霄: 2.赏析诗句。 (1)请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陋室铭资料介绍(最新)

《陋室铭》 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3. 关于“铭” 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lòu xīn tái hóng rú tiáo dú 陋室馨苔痕鸿儒调素琴案牍 gě shǔ

交友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影响

交友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者:张晓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11期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杰出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个诗派之外独具一格。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四所言:“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纵横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同时,刘禹锡还是文人词的早期作者之一。刘禹锡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诚如王履道所说:“韩退之、柳宗元、刘梦得文冠百代。”(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引)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禹锡的创作成就是极其卓越的。本文试图从交友与创作的双向关系来展开论述,以见刘禹锡创作之一“斑”。 一、交友影响创作思想的形成 刘禹锡自叙:“始余为童儿,居江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为可教。视长者所止,必操觚从之。”(《刘氏集略说》)他自幼勤奋学习,喜欢与擅长诗词的文人在一起,都认为他可教。一旦发现大人的的行踪,必拿着写字板尾随在后,随时准备请教。安史之乱期间。大批文士迁居江南,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刘禹锡有机会向更多文人学习。其中,诗僧皎然和灵澈就既是刘禹锡的老师,也是他创作的引路人,而刘禹锡常与他们一起吟咏。我们不妨把刘禹锡与他们的关系称为亦师亦友。 皎然字清昼,人称昼公,诗名很大。灵澈接受过皎然的指点,创作风格与皎然相近。权德舆称他是皎然的入室者,说他的诗歌如“风松相韵,水玉相扣”。刘禹锡说,灵澈“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刘禹锡对这两位诗僧十分敬仰,每当皎然与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一起吟咏。刘禹锡当时年纪虽然很小,但诗已写得不错,得到了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风趣地学着圯上老人赞扬张良的口吻说“孺子可教”。 皎然在《诗式》中强调诗歌的创新。“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 变。”“复”,是对前人的继承;“变”是变革创新。又说“复变二门,复忌太过,……夫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苟不失正,亦何咎哉?”显然,皎然更重视变革。这对刘禹锡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代书诗一百音韵寄微之》中写道:“兴掩寻安道,词胜命仲宣。从今纸贵后,不复咏阵篇。”对诗歌创新大加赞赏。他的《杨柳枝词八首》之一中,“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更明见其传承关系。 刘禹锡的创作思想主要源于皎然,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他人对他的影响。如施士丐讲《毛诗》,一反汉代经生家的拘泥古训,完全凭自己的理解而缘词生训、自由发挥,刘禹锡对此印象很深。再如杜佑之《通典》,其宏旨在于“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而刘禹锡也有机会时常向杜佑请教,并且自称“未尝信宿而不侍坐”(《上杜司徒书》)。正是这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试题及答案 及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1.拳:弯曲。 2.眄:斜视。(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_____________,“我”是指____________ _____,这两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塑造形象,点题开篇。(3分)(2)从后四句的描写看,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9.(1)诗人秋风拟人 (每空1分)(2)表现了诗人倔强进取的精神(或:自强不息的壮志豪情)。(1分)诗人心里渴望像骏马那样驰骋边陲,像大雕那样展翅云天,即使带病也要上高台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2分)(3)首联从描写秋风入手,引出颔联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感叹。先抑后扬,以衬托颈联所抒发的老当益壮之豪情。尾联作结,秋风中上高台翘首四望,“为君”二字照应开头。整首诗脉络清晰,结构完整。(4分)【诗歌赏析】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

浪淘沙九首刘禹锡古诗介绍

浪淘沙九首刘禹锡古诗介绍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 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是民歌体诗, 既通俗易懂, 又非常纯正, 无浮华之词。 小编整理的古诗 内容,供参考! 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1,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 2,碧流清浅见琼砂 3。 无端陌上狂风疾 4,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 5,清淮晓色鸭头春 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 7,青楼春望日将斜 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9。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 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11,将向中流匹晚霞 12。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 13,淘金女伴满江隈 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 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 16,莫言 迁客似沙沉 17。 千淘万漉虽辛苦 18,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19,回唱迎神三两声 20。 词句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 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 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 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 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 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 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3.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 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 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 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8.青楼:旧称歌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9.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10.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1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12.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 误作"定"。

刘禹锡个人资料

刘禹锡个人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 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故居 自唐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刘禹锡写过一文《陋室铭》就是写其故居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 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 [ 唐 ]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译文一】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 的颜状变化镜中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译文二】 去年欣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你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我便又回到了你的身边。 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辽阔江天,山明水净,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 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4.B D (B项“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 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 无畏惧秋风之意。) 15.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 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 喜之情。(2分)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 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2分)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振作。以“马思边草”

刘禹锡,字梦得说课材料

刘禹锡,字梦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完整版)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
并称“刘柳”。与白居易
合称“刘白”。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 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 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4 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 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2.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 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回答问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 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是指____。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 2.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写景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曹操的《观沧海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海景。上片前 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以小 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 威猛旷悍,描摹出一种寥廓深邃的意境。(意对即可)

文言文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14—18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注:【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引:引进,荐举 B.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率:大致,一般 C.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贻:遗留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籍:登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新辞以教巫祝约以连兵大举 B.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其险也若此 C.而不知养材之道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州地处偏僻,闭塞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_________的文体。这种文体有_________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汉族人。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

刘禹锡,字梦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五言诗善:喜欢。 B.引禹锡与议禁中引:带着。 C.播极远,猿狖所宅宅:居住。 D.生徒三千余徒:只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新辞以教巫祝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B.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奚以知其然也 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3)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9.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6.C(A擅长B延请D门生) 7.B(B两个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A连词,来;介词,凭C连词,那么;连词,却D表示判断;句末感叹词。) 8.(1)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3分,重点落实“之”“器”,全句通1分)

030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小学语文知识常识 描写四季的句子 春: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秋: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冬: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 11. 表示“看”的字词:瞥、瞅、望、瞄、瞪、盯、观察、凝视、注视、看望、探望、瞻仰、 扫视、环视、仰望、俯视、鸟瞰、俯瞰、远望、眺望、了望 2.表示“说”的字词:讲、曰、讨论、议论、谈论、交流、交谈3.表示“叫”的字词:嚷、吼、嚎、啼、鸣、嘶、嘶叫、嚎叫、叫嚷 4.表示“第一”的字词:首、元、甲、子、首先、冠军、魁首、首屈一指、名列前茅 5.象声词(表示声音的):吱呀、喀嚓、扑哧、哗啦、沙沙、咕咚、叮当、咕噜、嗖嗖、唧唧喳喳、叽叽喳喳、轰轰隆隆、叮叮当当、叮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