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一、什么是管理,管理的职能。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者角色、类型、三个基本技能

管理者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类型:

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监工。在制造工厂中,基层(或最低层)管理者可能被称为领班;在运动队中,这项职务是由被称为教练的人担任的;现在学校的系主任。

中层管理者:可能享有部门或办事处主任、项目经理、单位主管、地区经理、主教,或部门经理的头衔。

高层管理者:通常有诸如总裁、副总裁、校长、总监、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三个基本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它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指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三、泰勒的科学管理内容,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泰勒的科学管理内容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霍桑实验的三点结论:

1. 人的行为与人的情感有密切关系“否定经济人假设,提

出社会人观点”;

2. 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群体规范控制

着每一个工人的产出,证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 金钱不是决定产出的惟一因素,领导方式、群体规范、

士气和安全感对产出的影响更大

四、决策的原则(最优、满意),最优决策原则的局限性,决策的基本过程,风险型、

确定型、不确定型决策概念。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由于决策的局限性导致)

决策的局限性

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

决策的基本过程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决策者要知道哪里需要行动

2.明确目标

3.拟定方案

4.筛选方案

5.执行方案

6.评估结果

风险型决策: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虽然是不确定型的,但却知道其概率分布

确定型决策: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不确定型决策: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

五、计划的内容,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滚动计划的优缺点

计划的概念:

计划是指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计划的内容(包括“5W2H”)

What ——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 ——为什么做?原因

Who ——谁去做?人员

Where——何地做?地点

When ——何时做?时间

How to ——怎样做?方式、手段

How much ——需要多少成本?

组织目标制订的要求——SMART原则

具体的(Specific):明确、不含糊。

可衡量的(Measurable):定量化。

能达到的(Attainable):太高太低都会失去意义。

相关的(Relevent):围绕企业宗旨和远景展开。

限定时间(Time-bound):必须有起止时间和区间。

滚动计划的优点

(1) 近细远粗,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

(2)使计划的严肃性和应变性更好地结合。执行

计划体现严肃性,预计计划体现应变性.

(3)提高了计划的连续性,为组织生产创造了良

好条件,逐期滚动,使计划自然衔接起来。

滚动计划的缺点

使得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任务量加大

六、组织设计的原则,管理幅度及其影响因素,锥型组织与扁平式组织的优缺点,集

权和分权的优缺点

组织设计的原则

专业化分工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管理幅度原则

权责对等原则

柔性经济原则

锥形组织

优点:①主管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每一个下属;②层级关系紧密,有利于任务的衔接,有利于下属的提升。

缺点:①信息传递比较慢、失真多;②增加了管理人员和管理成本。

扁平组织

优点:①信息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信息失真度低,能增强组织的适应性;②上级主管控制比较宽松,有利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缺点:①增加主管的监管和协调难度;②下属晋升迁机会减少。

管理幅度(控制幅度)

管理者直接有效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目。

管理幅度影响因素:

1.工作能力

2.工作内容的性质

(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

(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

(3)计划的完美程度

(4)非管理事务的多少

3.工作条件

(1)助手的配备情况

(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

(3)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4.工作环境

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层次上的分散

集权与分权的优缺点

集权的好处

行政效率高、政策统一性高

集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有限资源的重点需要

过分集权的弊端

影响决策质量

影响组织适应能力

挫伤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七、领导者的权力结构,管理方格理论,菲德勒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者的权力结构

.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

明确提出领导行为的两个维度:

关心生产:对组织的各类工作事项高度关注;

关心人:对组织中的人高度关注。

权变领导理论

菲德勒的领导模型

1) 领导风格

任务取向:主要对生产感兴趣

关系取向:乐于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菲德勒设计了LPC问卷来判断领导者的基本风格。

2) 情境因素

领导—成员关系:领导者对下属信任和尊重程度。

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

职位权力:领导者拥有的权力(雇佣,解雇,训戒,晋升,加薪等)

3)领导

风格与情境类型匹配关系

有利的中等的不利的情境类型ⅠⅡⅢⅣⅤⅥⅦⅧ

领导成员关系好好好好差差差差

任务结构高高低低高高低低

职位权力强弱强弱强弱强弱

菲德勒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要想达

到最高绩效,要么改变情境,要么替换领导者。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情景因素:下属成熟度(能力、动机)

2)领导方式

指示型(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

推销型(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行为和支持性行为

参与型(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

授权型(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

3)领导风格与下属成熟度匹配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基本论点:

(1)人是有需要的;

(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3)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

(4)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5)未满足的需要起激励作用。

成就需要理论(大卫. 麦克里兰等)

(1)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况中的三种主要需要或动机——

1)成就需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渴望把事情做完美、独立工作。

2)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喜欢承担责任,竞争,地位取向。

3)归属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渴望友谊、合作、沟通、理解。(2)不同的需要与工作绩效间的关系(大量研究支持)——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他可以被高度激励;

高成就需要者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归属需要与权力需要和管理成功密切相关。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权力需要很高而归属需要很低的人;

可以通过训练员工来激发他人的成就需要。

九、沟通的类型、过程

沟通的类型

1.按组织系统

正式沟通:经过精心谋划而建立起来的信息沟通渠道及其媒介。

非正式沟通:传闻式沟通(小道消息)。

2.按是否反馈

单向沟通

双向沟通

3.按信息流动方向

下行:手谕、报告、通告、公司手册等

上行:建议、职工信件、随时接待职工

平行:会议、备忘录、碰头会

斜向:组织中不同层次的个人和群体间的沟通

十、控制的类型、过程、概念

控制的概念:监视组织的各种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控制的过程

确定控制标准

衡量比较(控制标准与实际工作绩效)

采取管理措施

1、确定标准的方法

1)根据历史记录来确定标准

2)根据其他单位标准作为参考标准

3)用技术方法确定标准

4)通过计算确定标准

5)凭经验确定标准

2、衡量比较

(1)衡量什么?

管理者衡量什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员工追求什么。质量?数量?过程?结果?

(2)如何衡量?

个人观察、走动管理

统计报告、图表

口头汇报、会议、谈话、电话

书面汇报

(3)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管理行动

(1)什么也不做

没有偏差或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2)改进实际绩效

救火式纠偏:应急措施。

根本性纠偏:弄清偏差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然后再从产生偏差的地方开始进行纠正。

(3)修订标准

标准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偏差出现可能来自不现实或不合理的标准,应该注意的是标准,而不是工作绩效。

不要轻易降低标准,可能会降低工作绩效。

控制的类型

1、前馈控制(也称预先控制)

在问题出现之前就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如岗前培训等。

预先控制的好处:

(1)可防患于未然;(2)适用于一切领域中的所有工作,适用范围更广;(3)不针对具体人员,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预先控制的难点:

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对未来的合理估计。

2、同期控制(也称现场控制)

在活动进行中的控制,侧重点在于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避免损失扩大化。

3、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实际上是控制以后,是在问题出现以后,总结经验,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但这次问题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属于“亡羊补牢”型,但最常用。

反馈控制的优点:

(1)可以衡量计划是否合理;

(2)根据员工达到的绩效进行奖惩,增强员工的积极性。

反馈控制的缺点:

(1)损失已经造成;

(2)并非任何情况都可行。

管理学导论期末总结

管理:指各级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各种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有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作用:(一)管理是一种生产力。(二)管理是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三)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四)管理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有效管理者具备的特点:(一)善于利用和调配各种资源,重视资源组合的效率和整体效益。(二)善于分析和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实现组织目标、资源、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三)善于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四)善于不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像他人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管理者的技能:(一)技术技能(二)人事技能(三)概念技能 管理的一般伦理原则:(一)公正原则①权利与义务,②利益分配,③公益原则;(二)平等原则①基本权利平等,②自由权利平等,③机会平等,④分配平等,⑤互利平等;(三)人道原则①肯定人的价值,②坚持“为了人而管理”的管理目标,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四)效率原则(五)民主原则 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认识与评价:(1)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2)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3)“经济人”的认识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4)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5)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三种权力论:(1)神授权力,它是在崇拜、敬仰或迷信个人超凡能力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权力。(2)传统权力,它是在古老传统、惯例或世袭的基础上形成的权力。(3)法定权利,它是在依法任命基础上形成的权力。 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1)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分离;(2)科学管理代替单纯的经验管理;(3)强调物质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 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是人际关系理论对人的基本假设;(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逻辑为准则的;(3)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X—Y—Z 理论:X理论是一组对人的传统假设,持有这种管理假设的传统者对工人的工作能力持消极的态度。Y理论提出一组乐观的假设,认为人们是负责任的、能够自我控制、具有创新的能力并且把工作视为像休息或者娱乐那样自然。Z理论的核心是争取既追求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当局与职工的对立,尽量取得行动上的统一。 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又叫数量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正式作为一个管理学派,其特点是利用有关的数学工具,为企业寻找一个有效的数量解,着重于定量研究。 企业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1)企业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生产经营目标;(2)企业管理系统的总体具有可分性;(3)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要具有层次性;(4)企业管理系统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人本原理:即人本管理,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即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决策: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程序性决策:亦称例行性决策,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规律准则步骤、方式做出常规性决定。 非程序性决策:亦称例外性决策,是指管理活动中无先例可鉴、无规律可循的非常规性决策。按决策条件划分:①确定型决策:之各种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②风险型决策:指决策

(完整版)管理学复习题及答案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管理学》习题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第一章管理及其产生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概念技能 3.人际技能 4.技术技能 5.协调 1.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 a )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2.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3.作为()管理者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工作小组成员,作为()管理者 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者组织以外的个人。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4.田力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的总裁助理,年富力强,在助理岗位上工作得十分出色.他最近被任命 为集团销售总公司的总经理,从而由一个参谋人员变成了独立部门的负责人.下面是田力最近参与的几项活动,你认为这其中的哪一项几乎与他的领导职能无关? () A.向下属传达他对销售工作目标的认识 B.与某用户谈判以期达成一项长期销售协议 C.召集各地分公司经理讨论和协调销售计划的落实情况 D.召集公司有关部门的职能人员开联谊会,鼓励他们克服难关 5. 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三、填空题 1人际技能包括()和() 2.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又具有()属性。 3.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 ()、()、()三大类。 4.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和 ()。 5.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四、简答题: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 4.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5.为了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必须具有哪些相应的素质? 五、论述题 1.试论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六、案例分析题 三株的管理 当史玉柱陷入走投无路的深刻危机时,60岁的三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炳新,亲自接待了这位惊魂未定的30岁年青人。期间,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说:“你的阅历还浅,驾驶

周三多管理学总结

管理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 定义: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当今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变化。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大家能否分享组织的知识;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普拉哈拉得和哈梅尔的核心能力理论 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一项能力可以界定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价值;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计划 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区别: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

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联系: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任务的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目标管理 定义:目标管理是一种过程和程序,它是组织上级和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上级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然后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基本思想: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分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特点:目标管理具有目标体系是一种系统管理;实行参与管理是一种民主管理;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管理;注重管理实践是一种成果管理

《管理学》知识点梳理-最新版

1..管理的定义及内涵(特征、要素)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及含义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评价:(1)贡献 ?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讲求效率和调查研究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2)局限性 ?把工人看作“经济人” ?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 ?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6.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大职能、十四条原则、管理要素(职能)) 经营的六项职能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盘点 ?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 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职能) ?计划: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与人的双重结构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质量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3C”是指变化、顾客和竞争。 2、质量:一组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 3、质量特性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①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例如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汽车的耗油量;手表的防水、防震;②心理方面的特性;③时间方面的特性;④安全方面的特性;⑤社会方面的特性。 4、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①服务②软件③硬件④流程性材料 5、狩野纪昭讨论了三种主要的质量特性:① 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② 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③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例如,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 6、“大质量”观认为①产品是所有类型的产品;②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③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④顾客是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7、促进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有:①科学技术的增长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提出了对质量重视的严格要求;②政府对于质量的管制;③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④在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增强。 8、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9、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着三个管理过程,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些过程称为“朱兰三步曲”。在质量管理“三步曲”中,质量计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0、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ISO8402:1994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包括高质量、低成本、高收益、顾客忠诚和员工的活性化。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最直接的成效;②高质量会意味着更低的成本;③高质量会带来更高的收益;④全面质量管理为组织造就忠诚的顾客;⑤全面质量管理还为组织造就了活性化的雇员。 12、当前,质量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13、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14、质量成本可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15、内部故障成本是交货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废品损失;②返工费;③复检和筛选费;④停工损失;⑤不合格品处理费等。 16、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保修费;②索赔费;③诉讼费;④退货费;⑤降价费等。 17、预防成本是指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在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成反比。 18、质量成本计算方法有:①质量成本法,这一方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②过程成本法;③质量损失法 19、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56年美国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 20、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三全”管理。即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质量。 第二章 1、朱兰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2、休哈特开创了统计质量控制这一领域,被人们称为“现代质量控制之父”。 3、石川馨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贡献之一是开发了在欧美被称为石川图的因果图。 4、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准则中体现了11种核心价值观:(1)具有远见的领导(2)顾客驱动的卓越(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对雇员和合作伙伴的重视(5)敏捷性(6)注重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注重结果与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 5、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核心标准有:①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②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③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6、质量奖、TQM、ISO9000之间的关系。①TQM或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最大的概念。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做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均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各种评奖准则可以看作TQM的具体实施细则。②卓越绩效标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与ISO9001的关系与ISO9004的关系。就基本目的而言,ISO9000族标准的目的旨在促进企业间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③ISO9001是关于质量体系要求的一个标准,用于双方合同或第三方认证的场合。与这一角色相对应,ISO9001只是关注那些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职能。它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而只是涉及那些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特定的人事方面和特定的销售及营销方面。因此,ISO9001的范围比卓越绩效模式或是质量奖的范围要窄。 7、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②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③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德鲁克:管理就是谋取剩余。强调管理作用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决策作用 穆尼:管理就是领导。强调管理者个人作用 孔茨: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使事情做成的一种职能。强调管理工作内容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所组成的过程; 管理者组织他人工作的一项活动; 管理是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答案的一项工作。 2.管理的形式与内容: 各个组织中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工作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哪种组织哪一层面上从事何种工作,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所为协调,就是将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者进行决策、计划、分配、监督、检查等工作,实际上是在对目标、资源、任务、行为、活动等进行协调。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由管理工作协调对象的多样性所导致的。目标(抉择),资源(计划),任务(分工),思想(沟通),行为(沟通和奖惩),活动

(计划、检查、监督)。 结论1:由于管理对象的多样性,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3.管理产生的原因 共同劳动并不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精力、信息、技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为协调这一矛盾,产生了协调的六种方法: 生产:通过科研和劳动向大自然要资源; 组织:通过与他人分工协作; 战争:通过掠夺; 贸易:通过自己剩余的资源交换稀缺的资源; 道德:通过教育来约束改变人的欲望;(费时费力) 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只能缓解不能最终解决) 结论2: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更高的目标。 4.管理的实质 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目的性:致力于实现自己的追求。管理

1_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 年级学习部,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2.韦伯的理想组织形式特点: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3.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也确定的 I.比起不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比较容易求解的问题 II.求解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连续型规划、整数规划、单目标规划、多目标规划、目的规划、网络优化 (2)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常用的解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I.小中取大法 II.大中取大法 III.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其步骤是: ①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定义为: 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②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③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3)风险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 4.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它不像传统的目标设定——由上级设定目标后分派给下级,而是组织内各级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形成以总目标为中心,上下衔接、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

马工程管理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一系列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 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根据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组织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体现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断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 (3)现实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导人们探索和掌握管理体系的特点和规律性、实现管理任务的有力武器,是建立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认识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原理,可以使我们分清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和个性,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吸收国外管理经验与结合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中有益的东西,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于解决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实现组织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是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 (4)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5)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4.管理的职能:(1)计划职能:对企业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

(2)组织职能:设计和维持一整套职位系统,合理分工与合作, 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企业活动顺畅 进行。 (3)领导职能:指挥、影响和激励下属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 作。 (4)控制职能:确保企业活动朝着规定的企业目标运行而进行的 监察及修正活动。 5.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分类: A.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性工作 B.中层管理人员:执行性工作 C.基层管理人员:作业性工作 { 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 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高层管理者,计划和控制职能的发挥显得更为重要) ②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 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 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③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 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基层管理者,领导职能的发挥更为重要) (2)按管理者所负责的组织活动范围分类: A.综合管理者 B.专业管理者 ` 6.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 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即理解、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94715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无处不在,在我们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任何行业,都有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因为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遍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要有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会办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质。 在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人类从数次的生产力革新、发展,历经了数次工业革命,依次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以说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不断发展生产力中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 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至此,管理学应运而生。管理学分为七章,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这四大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它们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计划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适应未来技术或竞争方面变化能力的大小与它的计划息息相关。 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

大一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 考试内容 1. 10个选择 2.5个名词解释 3. 简答 5个 4.论述2个 5.1个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10个)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一定手段协调组织资源和活动的过程。【不考】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念。 3.决策: 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各种备选方案,对面临的机会或威胁作出反应,作出关于特定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决定。【不考】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指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几种,不能预先确定,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无论哪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 5.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多种,但无法预先明确估计,并且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也无法确定,各种方案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6.滚动计划法:是指编制计划时采用近细远粗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改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每次计划修订都使计划向前滚动一次。{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7.部门化:是指将组织中的工作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安排合并成若干管理单位或组织单元的过程。 8.授权:是指上级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授予下属人员的行为。 9.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沟通、指导和奖惩等手段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或艺术。 10.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11.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主要针对员工从个体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 12.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13.需求层次理论 简答以及启示(10个) 答题方法:1,简述内容,有几条答几条,简答2.忽略启示 3.字特别少的,每一条后面加一点分析 一。简答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启示P75 答: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3企业中存在以情感为主线的非正式组织。 4企业管理中存在霍桑效应。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总结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总结 一.战略管理介绍(Introduction Of Strategic Managment) 1.企业战略(Strategic): (1).定义(definition):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作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及其实施过程。(An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set of commitments and actions designed to exploit core competencies and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2).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y): 1).全局性和长远性(Overall and of long-term importance) 2).重大性(重大资源承诺)(Involve a significant commitment of resources) 3).难以逆转性(Not easily reversible) 4).相对稳定性(S tability) 2.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企业实施的战略使得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模仿所形成的优势。他意味着企业可以凭借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A firm h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en it implements a strategy competitors are unable to duplicate or find to costly to imitate. An indicator of firm’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the firm’s capability to achieve above-average returns) 3.战略管理三层次(Three leve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1).公司层战略(Corporate Strategy)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针对要进入哪些新业务领域、以及管理多样化业务而做出的决策和行动,以获得竞争优势 (Specifies actions a firm takes to select new businesses and manage a group of different businesses in order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2).竞争战略(Business Strategy)设计如何在所选定的领域与对手展开有效的竞争(Business-level strategies are developed based on a firms core competences and indicate how an organization chooses to compete in a particular market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competitors ) 3).职能战略(Functional Strategy)涉及如何使企业的不同职能协调运作,更好地为各级战略服务 4.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1).定义(definition):企业想要获取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而采用的一整套约定,决策,行动。(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is the full set of commitments, decisions, and actions required for a firm to achieve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and earn above-average returns.) (2).过程(Process) 1).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Internal and external analysis) 2).制定企业的愿景与使命(To develop a strategic vision and mission) 3).拟定战略目标(Set objects) 4).制定战略(To formulate a strategy to achieve objects) 5).事实和执行战略(To implement and execute strategy) 6).监控评估并采取纠偏措施(To monitor,evaluate,and take corrective action)

《管理学》样卷--管理学期末重点复习(老师总结)——裴永磊文库24页word文档

★管理学期末重点复习(老师总结) 一、选择题 ★计划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 ★目标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成果管理和自我控制。 ★对某一学期内修完的课程来说,老师所进行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分别属于哪两种控制类型?(B) A、前馈控制,同期控制 B、同期控制,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D、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 2、历史上最悠久的控制类型是后馈控制,几乎传统的控制方法均属于此类,只能起到“亡羊补牢”、“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作用,但也不可忽视,这是对管理者有限理性基础上的前馈控制的必要补充,下述哪一项属于此类?( B ) A、成品中的废、次品检查 B、未雨绸缪 C、生产中建立质量检测点 D、建立维护纪律的惩罚制度 ★我国政府在以往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控制上存在着“一抓就死,一放又乱”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属于控制的什么问题?( C ) A、时机 B、重点与非重点 C、度 D、全面性 (解析:对于不同自觉性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度去管理控制) 4、现场控制的内容不包括( A ) A、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属于前馈控制) B、向下级指示恰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 C、监督下级的工作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D、发现不合标准的偏差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5、下列有关控制和计划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 A、控制和计划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B、控制和计划没有内在联系 C、计划是实现控制工作的依据 D、控制是计划的保证 6、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B) 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即时控制 7、控制工作中,评估和分析偏差信息时,首先要:(A) A判别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B判别偏差的严重程度 C找出偏差产生的确切位置 D找出偏差产生的责任人 8、以下行为: ①股东们召开股东大会对董事和监事人选进行投票表决; ②监事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③审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帐目进行审计检查; ④部门领导要求下属出差在外随时汇报重要情况。这些行为分别属于:( D ) A、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后馈控制、现场控制 B、现场控制、前馈控制、现场控制、现场控制 C、后馈控制、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前馈控制 D、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后馈控制、现场控制

【心得体会】管理学心得体会2000字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f212864522.html,)/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 〔管理学心得体会2000字〕 管理在现代社会作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以下小编为你带来管理学心得体会2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管理学心得体会2000字篇1 管理学这一门学科对于我们土木专业的学生无疑是陌生而向往学习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自从人类有了共同劳动,就有了管理,管理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它广泛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管理是一切有组织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织部分。也就意识到了管理学这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和对管理学的好奇与向往,我们完成了为期8周的学习。 第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陈老师就要求我们要保持空杯心态,认真的学习这门学科。陈老师以她独特的见解和亲身的工作经历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对管理学的学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什么是管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管理是一门怎样建立目标,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的艺术。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西蒙:管理就是决策。课本上的定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我个人认为管理就是让别人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然而陈老师简单的将管理定义为:我说你做。是我对管理的定义有了更好的记忆和了解。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历史的经验和实践,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对策、法治、利器、求实等。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国事不明问鲁肃,家事不明问老母,从孙权的话中,我们并不难看出管理者并不一定要有超越平凡人的能力和过人的见解,只要管理好手下的人,也能将国家统治好,实现自己的大业。从小我就喜欢看一部电视剧《楚汉争霸》,电视剧中项羽的英雄气概、雄心壮志深得我们观众的喜欢,而不喜欢平庸、地位低下的刘邦。就算最后取得天下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我喜欢的仍旧还是西楚霸王项羽,以为刘邦能取得天下完全就是运气好。学了管理学之后,我的见解也有了大转变,刘邦之所以得天下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的能力远不及这三个人,但他却能让他们为他所用,替他打天下,然而项羽妒贤嫉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善用人之道。可见刘邦得天下并不只是运气而已。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