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

合集下载

元代诗学“自然”论

元代诗学“自然”论

元代诗学“自然”论查洪德【摘要】“自然”论是元代诗学的一个时代话题.元代文人没有唐代文人那样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没有宋代文人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意识,他们愿意自然地活着,自然地写诗,写自然的诗.元代诗学倡导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宋人刻意为诗的反思.“自然”在元代诗学中,主要不是风格概念,而是关于诗歌本源和生成问题的思考,或者认为诗歌得自天地之自然,以为自然乃“目前之画本,胸次之诗材”;或者认为诗歌发自人心,自然而然,发人心情志意趣之自然.至于诗歌如何臻于自然境界,或以为弃绝人为,纯任自然;或以为超越人为,复归自然,“句成而无锻迹”,“篇成而无铸痕”,功夫到处,圆融自然.【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3(040)004【总页数】12页(P130-141)【关键词】元代诗学;自然;得自自然;发自自然;复归自然【作者】查洪德【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2元人的观念是多元的,元人的生活态度也是多元取向的。

就大的时代倾向说,元代文人没有唐代文人那样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没有宋代文人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意识。

在元代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多数文人愿意自然地活着。

诗人自然地写诗,追求诗之自然。

有些方面,元代有些像晋宋。

研究元代诗歌和诗论的人多谈元诗宗唐,其实元人论诗也主张取法晋宋,取法其清新与自然,如戴表元赞扬方回诗“清新散朗,天趣流洽,如晋宋间人醉语”[1](P108)。

刘壎主张学诗要取各代之长,包括“汉魏气骨,晋宋风度,唐宋格法”[2](卷五《雪崖吟稿序》)。

晋宋风度,作为人格,是潇洒不拘,合于自然的风度,诗风当然也是如此。

刘将孙有诗云:“晋人善语言,其言明且清。

少许胜多多,飘萧欲通灵。

”[3](卷一《感遇》五首之五)“飘萧通灵”,这是他的追求。

宋人刻意为诗,理学家程颐已经批评这些人“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

[4](P239)元人不赞赏宋人的刻意为诗,他们想以晋宋之自然,纠宋人刻意为诗之失。

中国诗学传统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中国诗学传统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叶 嘉 莹 :"迦 陵 论 诗 丛 稿 &第 ’页 $河 北 教 育 出 版 社 $(()年版 % $% 游 国 恩 等 :’ 中 国 文 学 史 & 第 *&((3(* 页 $ 人 民 文 学
出版社 $()+年版 )
&’ 郭延礼 :’ 中 西 文 化 碰 撞 与 近 代 文 学 # 第 +*~+’ (%)
由于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 内涵 ! 与诗歌翻译密切相关的美学 " 语言 学 " 文学等其他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 与发展 ! 在这一学术背景下 ! 我们有必要对 国内诗歌翻译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 ! 并探 寻其发展之路 # 一 & 中国诗学传统 中国的诗学传统表面上看来有重内 容 " 轻形式的倾向 $ % 诗言志 &! 这个中国诗 学 的 核 心 理 念 直 指 内 容 $ ’毛 诗 序 (中 说 ) % 诗者 ! 志 之 所 之 也 ! 在 心 为 志 ! 发 言 为 诗 ! 情动 于 意 而 形 于 言 ** & 杨 树 达 ’ 释 诗 ( 中 说 )%+ 志 ,! 字从 + 心 ,+ 士 , 声 ! 这表明 + 志 , 即 是 +心 ,!+心 ,借助语言来体现 !即为 +志 ,$ &
164
!& " 下 # 社会科学论坛 !"#"$%&%
文学 历史 !
在实践上身体力行 ! 作起了 " 新诗 #! 鲜明的 反传统精神 ! 求新 $ 求变和经世致用的近代 文学意识形成 % 在内容上诗人们已开始要 求 & 称 心 而 言 #& 自 抒 胸 臆 #! 反 对 & 宗 唐 祧 宋 ! 摹杜范韩 #! 主张 & 为我之诗 #& 我手写我 口 #! 提出要描写新事物 $ 抒发新思想 $ 创造 新意境 % 但在形式上 ! 则鲜有新创 %

_摩罗诗力说_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_摩罗诗力说_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摩罗诗力说 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李震摘要:鲁迅的 摩罗诗力说 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与误读的状态。

这部产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大转型时代的诗学文献,或被一笔带过,或被视为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不成熟之作,或只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纲领和中国近古文论的终结等,却鲜有人注意到它作为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的标志性意义。

中西诗学的现代转型有不同的性质与条件,并在不同时空走出了两条相似的轨迹,西方是在自主模式中完成,中国则是在西方影响下被动完成的,因而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

摩罗诗力说 全面表现了这些特质。

它以世界文学背景与本土文化语境、人类文明视野与文化批判意识、西方近现代哲学高度与理性精神,决定了其在中国诗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中的标志性意义,并通过启蒙主题的确立与对传统诗学的质疑、人的主体价值的确立与对儒家诗教的批判、现代审美价值观的确立与对传统诗歌审美标准的批判,反思了传统诗学,开启了中国诗学的现代传统。

关键词: 摩罗诗力说 中国诗学现代转型启蒙诗学作者李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西安710062)。

鲁迅的 摩罗诗力说 这部诗学文献从诞生之日起,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这百年中,鲁迅曾呼唤的∀精神界之战士#已呈现出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壮丽景观,他曾求于异邦之∀新声#也早已浸润了整个中国文坛,他曾以∀摩罗诗力#开启的中国现代诗学也已经历了几代学人丰富的积累。

然而,人们对这部出自26岁的鲁迅之手,用文言谈论西洋浪漫派诗人的奇文,却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产生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之间,产生于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后的日本,产生于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它在数千年中国诗学史上的价值,在由封闭的中国传统诗学向国际化的中国现代诗学转型过程中的历史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学所具有的开创意义,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认识。

一、被忽视与误读的历史存在总地说来, 摩罗诗力说 是一部被忽视和误读的作品,浩如烟海的鲁迅研究和诗学研究论著,对 摩罗诗力说 的诗学价值及其在中国诗学现代化中的重大意义,几近置若罔闻。

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

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
认和 肯定 也最终 注定 了中国诗 学解释 学 的基本 解释 向度是 多元论 。 关键 词 : 中国诗学 ; 解释学 ; 阐释 向度 ; 多元论 ; 原意 观 ; 诗歌 文本
中 图分类号 : 0 2 1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4 5 1 ( 00 一 2 0 5 — 7 1 7 — 30 2 l ) 0 — 0 3 0
在承认每一种理解与阐释的合理性的基础上捍卫 理解的 多样性与解释的 多元性 , 同时也 意味 着不 以所 谓作 者的
无论是客观论 解释学 还是 主观论解 释学 , 实都 有 其

意图来约束理解 的 自由性与解 释的 无限性 。今 天看 来 , 这种选择并不只是 无奈 的别无选 择 , 其实 更是一种 明智
( oi c ne) SeM Si cs e
祈 向 多 元
中国诗 学解释 学基本 阐释 向度 论
李 有 光
( 湖北 师范学院 文学院 , 湖北 黄石 4 50 ) 3 0 2


要 :人 凡有理 解 , 总有不 同 ” “ 就 —— 现 代西方 解释 学的 多元意 义观和 理解观 在 中国诗学解 释 史上从来 就是
53
总 目》 的论述可以代 表中 国文化 中的 多元解释 思想 : 然 “
人各 有心 , 能 皆合 。 喜 者 自喜 , 喜 者 自 不 不
读古人书往往 各有会心 , 独契 , 当其 不必喻诸 人人 , 并不 必印诸著 书之人 。④ ” 所谓“ 各有会心 ” 调了理解的 多样 强
性 ,不必喻诸人人” “ 肯定了个 人阐释的合 法性 , “ 而 不必 印诸著书之人 ” 则考虑到了对作者意图论的摆脱 , 此论 中 肯而全面 , 可谓深得理解与阐 释之真谛 !其卷 首《 凡例》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说,以前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主要还只是一种阐释的话,那么,今天的研究则多带有一种比较的眼光。

研究者们正开始有意识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置于世界文论的背景之下,考察其所处的位置,并据此判断它的独特价值。

不过,这里说的“世界文论”一语所指尚不明确。

按照一般的理解,世界文论既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学理论的总和,即包括英、法、德、意、俄、美等欧美国家和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在内的各国文学理论,也可指涵盖东西方各国文论的一般文学理论(General Literary Theory)。

在后一个意义上,它和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相对应。

那么,我们所谓“置于世界文论的背景之下”,是什么样的世界文论呢?著名比较文学专家季羡林教授曾指出:世界上讲文艺理论的只有中国、印度、欧洲这三个地方“能言之成理,自成体系”。

这是有道理的。

由此而言,我们既讲世界文论背景,就应该充分考虑各国文论,尤其是那些自成体系的文论各自的异同,但这样一来,问题的实质反倒容易掩没在细节的辨析中了。

事实上,正如西方文论从古至今虽说流派林立,但仍有着某种一以贯之的特色一样,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文论,也有着某些不同于西方的自己的特征。

为着大处着眼,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者所说的世界文论背景,主要是指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文论背景。

中国文学理论和亚洲其它国家文论的比较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只有在西方文论背景的映衬之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自身的特征才会更加显豁,其独特价值才更易见出。

而中国文论与其它东方国家文论的差异,相比之下倒不是那么重要。

比较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或手段,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将中国文论置于西方文论的背景之下辨其异同,而在于通过这异同的辨析走向一般文学理论,尽管这在目前还只是一个辉煌而诱人的设想。

应该明确,一般文学理论并不只是东西文论共同的文心,它还必须包揽东西文论各自的差异,是同与异的辩证统一。

中国诗学解释学中的“声解”小传统

中国诗学解释学中的“声解”小传统
破 中 国古 典诗 词 解 释学 的玄 机 。 当然 , 这 种 审 音 夺
“ 乐 以诗 为 本 , 诗 以声 为 用 。 ” [ ] ’ 由 于诗 乐 体 用互 现 , “ 声音” 在 诗 歌本 体 的构 成 之 中不 可 避 免 地 占据 突出地 位 。宋 人 曾云 : “ 有心则有诗, 有 诗则
教, 盖六 艺 中之乐 也 。 ” 4 I ( H ’ 清人 黄宗 羲云 : “ 原诗
之起 , 皆因于乐 , 是故《 三百篇》 即乐经也。 ” l 5 I ( ’ 可
以说 , 在传 统 文人 眼里 , 诗 乐一 体乃是 中国诗学 中的
厌其烦地细绎 “ 妙悟” 、 “ 品藻” 等一般原则 , 关 注核

诗” 的代名词 , “ 所谓 ‘ 抒情诗 ’ 亦 即我们今天文学评 论上所使用的专门术语 , 特指起源于配乐歌唱 , 发展 为音乐 性 的语 言 , 直抒 情 绪 , 或宜译为 ‘ 乐诗 ” ’声调 , 玩味之 以裒精华。得此三要 , 则造乎浑论 , 不必 塑谪仙 而 画少 陵也 。 ” [ i ( P 脚 此 语一 语 中的 , 道


“ 声 诗" 传统与古典诗学
朱 自清谓《 尚书 ・ 尧典》 这一 开山铭典只包含 了两 件事 : “ 一是诗言 志; 二是诗乐不分 家。 ” [ 2 ] ( P 1 3 2 ) 《 礼
记・ 檀弓》 、 《 礼记 ・ 乐记》 、 《 毛诗序》 进一步延续 了 这“ 两件事” , 历代诗论家对于这一传统说法深信不 疑。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诗学言述无数次证明了这
与传统认 同也是 紧密相连 的, 通过声音这一特殊 管道 , 学 习者一 方面 可体 会诗作 的不 同韵 味和 意义 , 另一方 面可揣摩作

四宋诗派及其他诗派

四宋诗派及其他诗派

中期宋诗派代表人物:何绍基
何 绍 基 (1799 - 1873) , 字 子贞,号东洲,道光十六年 (1836) 进士,官四川学政,以 “肆意妄言”而被罢官,从此 绝意仕进,放情山水。是学识 渊博的汉学家,又是著名的书 法家,草书为一代之冠,著有 《东洲草堂全集》。其诗学核 心是不俗与变脱,反对拟古, 锐意求新。

郑珍诗是近代诗坛上成就最优秀者之一,一生写诗数千首。 出身寒门,为生活所迫四处奔波,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 苦的诗较多。这些诗继承了汉乐府的精神,揭露了社会黑 暗现实。 井井泉干争觅水, 田田豆落懒收箕。 六旬不雨浑闲事, 里长催书德政碑 。 ——郑珍:《酒店垭即事》
他还写过很多山水诗,将家乡贵州的奇异风光纳 入笔底。他反对雕饰绮靡的诗风,主张写诗贵情 真。他的诗写得情真意挚,质朴自然。而有的纯 用白描手法,写得清新秀媚: 雨过桑麻长,晴光满绿田。 人行蚕豆外,蝶度菜花前。 台笠家家饷,比邻处处烟。 欢声同好语,针水晒秧天。 ——郑珍《闲眺》
何绍基诗歌创作
何绍基的诗,主要取径苏轼,重视心灵天机,力求以神行 之,以自适、达意为旨归。流畅舒展,挥洒自如。
不变则不进, 不脱则不成。

诗人爱山如骨肉, 终日推篷看不足。 诗人腹底本无诗, 日把青山当书读 。

——何绍基: 《符南樵寄鸥馆诗集序》

——何绍基《爱山》
寒雨连江又逆风, 舟人怪我屡开蓬, 老夫不为青山色, 何事斜倚白浪中?

莫友芝的诗,与郑珍相似,但水平不如郑。 有相当一部分文字古奥,用典太多,爱发议论,缺乏诗的意 象,显得干枯乏味。如《芦酒三首》,考证芦酒的由来,旁 征博引,显示了作者的才学,但降低了诗的艺术情味,给人 以枯燥之感。 但也有不少篇章写得平实流畅,富有现实内容。 还写了一些充满生活情趣和描写自然风光的小诗,如 《坪上》: 朝从坪上来,众色净如沐。 时有早耕人,林阴饭黄犊。 《残雨》: 残雨弄溪烟,青林明灭间。 回风云破碎,日气漏前山。

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

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

The Cultural Peculiarity and Basic Form of Chinese
Poetics
作者: 杨义
出版物刊名: 东南学术
页码: 5-20页
主题词: 文化特质;基本形态;中国诗学;生命诗学;文化诗学;感悟诗学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基本经验,对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国的诗学是一种综合着生命体验、文化底蕴和感悟思维的生命的诗学、文化的诗学以及感悟的诗学.这种多维的诗学以生命为内核,以文化为肌理,由感悟加以元气贯穿,形成一个完整、丰富、活跃的有机整体,由此派生出比兴(隐喻)、意象、意境和气象等具有东方神韵和智慧的基本范畴.把握了中国诗学的这些特质和形态,我们就能以现代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起现代中国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讨论:诗与理?
严羽《沧浪诗话》在 批判以文字、才学、议 论为诗的同时也承认 “非多读书,多穷理, 则不能极其至”。
总结:
叶燮《原诗》曰:“于以发为文章, 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 曰理、曰事、曰情”。在中国诗歌史上 先秦重事、六朝贵情、宋明崇理,完成 了诗学上理、事、情的逻辑运演,叶燮 “理、事、情”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 是中国诗学思想的集成。
黑格尔指出“在中国, 实际上人人是绝对平等的, 所有的一切差别,都和行政 联带发生,任何人都能够在 政府中取得高位,只要他具 有才能。中国人既然是一律 平等,又没有任何自由,所 以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 义。”
第二,从中国特有的历史 文化来看,中国人在与自然、 社会以及人自身交往的历史过 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省式 文化。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 时“推己及人”“三省吾身”; 在为政当国时“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孟 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 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这种内 省式的文化反映在诗学上就是 感悟和抒情的兴盛。
宋以后的代表性诗学著作 《诗学识要》(宋人杨明复) 《诗学正源》(元人杨 载 ) 《诗学禁脔》(元人范德机) 《诗学正宗》(明人浦南金) 《诗学纂闻》(清人汪诗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中国诗 学研究开始走向自觉化、体系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出现了胡怀琛《新诗概说》 (1923)、王希和《诗学原理》(1924)、潘大 道《诗论》(1924)、吴江,陈去病《诗学纲 要 》(1927)、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 (1928)、徐敬修《诗学常识》(1928)、范况 《中国诗学通论》(1930)、王泽浦《诗学研 究》(1932)、田明凡《中国诗学研究》 (1934)、张崇玖《诗学》(1935)等一大批诗 学著作。
四、语言论著名论断: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维持根斯坦
五、结论:
文学语言论主张文学是一种语言符号; 认为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语言力量;坚 持语言创造意义等主张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如果把语言的重要性无限地加以夸大, 那必然会导致对于文学的片面理解。
一、引言:
为消解文学语言论过分张扬语言中心 而忽视社会文化内涵的缺陷,西方当代文 学理论主流倾向于把文学视为一种文化形 态,这就出现了文学的文化论。
中国诗学体系结构 1、发生论 2、通变论 3、诗体论 4、诗法论 5、诗评论
一、中国诗学
在中国古代,诗学最初是指《诗经》之学,属 于文学和经学的范畴。诗学是经学中最早设立的 官学。《困学纪闻》曰:“考之汉史,文帝时, 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 唯《诗》而已。” 齐、鲁、韩、毛四家诗都属于 《诗经》之学。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立于官学, 却先后亡佚。《毛诗序》属古文学派,虽未立于 官学,但对中国诗学影响最大。
从19世纪后期起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 来,西方文学界进人现代语言观阶段。人 们转而相信,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由此 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是创造意义的场 所。不再是意义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 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创造出来。
三、语言论发展:
19世纪后期的法国象征主义者马拉美 (1842一1898)等最早标举语言的重要性,预 示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语言论转向。 马拉美强调:“人们不是用思想来写诗 的.而是用词语来写的。”
魏以后经学衰微,狭义的诗学开始 兴盛。明〃陆容《菽园杂记》提出 “唐以诗赋取士,故诗学之盛,莫过 于唐。”清〃惠栋在《九曜斋笔记》 中解释说:“汉末建安七子及魏以后 黄初、正始之间,五言始兴。六朝尤 盛,唐以后则有专攻诗者。诗学盛而 经学衰,则始于魏以后也。”
宋代以后,诗学的重心转向诗法即 诗的制作之学,抑或说诗学就是学诗 即学如何作诗;诗学的形态转向诗话, 宋人许顗(yǐ )曰:“诗话者,辨句 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 误也。”(《彦周诗话)。
(二)缘事诗学
1、缘事诗学观念:诗缘事与诗缘情 观念同样古老,这是由人类生存的基本 需要:记事和达情决定的——人是历事 性存在,必然在叙事中生存;人是感情 性存在,必然在抒情中生存。缘事观念 就滥觞于这种古老的结绳记事观念。
2、缘事诗歌创作史:自口传 《弹歌》到乐府诗乃至杜甫之诗史 无不显露出诗缘事的创作倾向。
(三)缘理诗学
1、“理”的辨析
(1)理之字源义 “理”本训为治玉,治玉必循玉 之纹理而治之。戴震曰:“理者, 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 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 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不紊, 为之条理。”
(2)理之哲学义
a、天理:《礼记〃乐记》提出了“天 理”范畴,程子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 朱熹曰:“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 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传习录》) b、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存在的、 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 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
二、语言论概观:
模仿论、表现论和实用论,主要体现 了传统文学观念。体验论介乎传统与现代 文学观念之间,而语言论则代表着20世纪 以来文学观念的主潮。
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 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二是现代语言观。 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经典语言观阶段。 经典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 意义是文学的主导因素,而语言的地位是 次要的。
文学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 的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 论与批评流派,它大致包括解构主义、符 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 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 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论流派。
西方强调事实真理——“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 抛。”;中国则强调感情——师父(知识 +感情)并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师命难违、孝思不匮成为中国 人创新的羁绊。正如鲁迅先生批判道: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 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 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 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 的堕落着,但却又觉缘事诗学的生存论意义。人类是 在历事中存在的,必然也在叙事中生存。 因此,以“事”为核心范畴的缘事诗学必 然具有生存论意义。
第二,缘事诗学的文化论意义。从价 值中立的观念看,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伟 大性,又具有劣根性。所谓伟大主要指中 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实的凝聚力;所 谓劣根主要指中国文化难得糊涂、明哲保 身的油滑和冷漠,缺乏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难得糊涂、 明哲保身既是一种生存策略,同时也是一 种文化心态。抑或说它是中国人在长期恶 劣的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处事态度, 从而显现为“抑事扬情”的文化倾向。所 谓“抑事”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对事不穷究, 缺乏事的准确性、真理性追求;所谓“扬 情”则主要表现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 体制以及道德体系等意识形态多以情志为 本。在中国“抑事”和“扬情”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不可否认中国人尤其是史学家 也有刚正不阿,实事求是的一面,但从整 体的文化取向以及现实生存上看,“事” 不穷究泯灭了科学精神,“情”私泛滥葬 送了民主观念。
4、缘事诗学体系: 缘事诗学是围绕着 “事”以诗为逻辑起点而生成的一种诗歌 理论。具体而言,在诗歌发生论上,缘事 诗学恪守“缘事而发”即缘事生情、缘事 生事、缘事生理的发生理念;在通变论上, 遵循“因事变文”的通变思想,认为诗歌 是作为事件存在的;在诗体论上,以“因 文生事”为基本旨趣,肯定诗歌虚构的诗 性魅力;在诗评论上,主张“论诗及事” 以事解诗的思想,强调诗妙在可解不可解 之间。
“语言论转向” 确切表述,是由美国 哲学家柏格曼和罗蒂分别于1964和1967年 提出,后来被用来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来西方人文领域发生的语言取代理性 而占据中心地位的转变过程。
“语言论转向”源起于瑞士语言学家 索绪尔(1857一1913)所开创的现代结构 语言学。 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语言成为20世纪 文学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20世纪初,俄 国形式主义首先标举语言的重要性,随后 出现了布拉格学派、“新批评”、存在主 义文论、结构主义等文论。
建国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 中国出现了第二次诗学热潮。黄永武 《中国诗学》(1976)、程兆熊《中 国诗学》(1980)、刘若愚《中国诗 学》(1990)和叶维廉的《中国诗学》 (1992)、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 (1992)等诗学著作涌现。
二、西方诗学
在西方古代,Poietike(诗学)这个希腊 词系Poietike technê(作诗的技艺)的简化形 式。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作诗技 艺的典范。施塔格尔认为诗学(Poetike)这 个名称意味着一种应使不熟练者学会写 符合规则的诗歌的实用教程。
二、文化论缘起:
雷蒙· 威廉斯(1921—1988)和理查 德· 霍加特(1918一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分别出版了《文化和社会》(1958)和《文字 能力的用途》(1957)两部开创性著作,60 年代创建了 “伯明翰学派” 的当代文化研 究中心这标志着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
三、文化论广延:
第三,缘事诗学的诗论意义 (1)缘事诗学使中国传统诗论走向科学 化、体系化。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 “诗学的任务就在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 由。” (2)缘事诗学使中国传统诗论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意味着必须以古代缘 事诗论为本,为现代诗论所用为原则。洋 为中用是指汲取西方广义诗学的“事”的 科学性来整合中国“情”的零散性,即朱 光潜的中西互证法:“用西方诗论来解释 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 论。”
(3)理之诗学义
缘理诗学是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逐 渐发展起来的,但以理入诗创作现象由 来已久。清人张谦宜《一斋诗谈》 云,“诗中谈理,肇自三颂。”比如“它山 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树 欲静而风不止”(《韩诗外传》),物 理之中就是事理和情理。
魏晋时期,玄言诗勃兴,东晋诗 人庾友《兰亭诗》云:“理感则一, 冥然玄会。”玄言诗不仅玄妙,而且 言理至深。宋以降“以议论为诗”, 形成了大量的理趣诗。《二程粹言》 曰:“至显莫如事,至微莫如理,而 事理一致也,微显一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