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课件·绪论、第一节:“典乐”与“诗言志”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建立在民族文学的土 中,全盘苏化与全盘西化都解决不了中国文学 的特殊问题。如史诗问题、文学分类问题、诗 歌意境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1)熟悉重要的文论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论 观点; (2)了解古代文论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大体轮 廓; (3)初步运用古代文论的知识分析和评价文 学现象; (4)培养进一步钻研古代文论的兴趣。
• • • • • •
1927年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个研究热潮: 一是建国前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 二是建国初 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是开放后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蔡仲翔《中国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顾易生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蔡镇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
(4)唐代的孔颖达就明确提出:“在己为 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志的统一, 扩大了“诗言志”的表现范围,在文学思想 发展上是一个进步。 纵观人们对“诗言志”的认识, 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产生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歪曲阶段, 四、调和阶段。
诗言志”的提出,可 以 说为中 国古代 文学 理 论举行 了简朴 的奠 基礼!
“教胄子”而要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 虐,简而无傲”的道德要求,这完全是儒家中 庸思想的表白,它的产生时代应该更晚。
《尧典》论乐反映出漫长的历史中的文艺观念 的演变,从重视“神人以和”的宗教功能发展 到强调“教胄子”的政教功能,显示了宗教文 艺观向政治文艺观的质的飞跃。这在中国文艺 思想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近代以来“诗言志”研究综述

间分段 对 诗言 志 的研究 特 点予 以概 括简 述 。
到 了前所 未 有 的高峰 。
一 、 20世 纪 上半 叶对 “诗 言 志”的初 步 探讨
二 、20世 纪下 半叶 对“诗 言志 ”的全 面研 究
建国以前 ,“诗言志”研究刚刚起步 ,在郭绍虞 、罗
解 放后 ,在历 次 政 治 运 动 的 影 响下 ,“诗 言 志 ”研
第 34卷 第 1期
Vo1.34 No.1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8年 1月 Jan.2018
近 代 以来 “诗 言 志 "研 究综 述
李 均 雁
(中国海 洋大学 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山东 青 岛 266100)
中而 形 于言 ”,完 成 了 “诗 言 志 ”命 题 的最 后 定 型 。从 侧 面 的 内涵 ,这 些 内涵 又异 中求 同 ,都 以“言志 ”为 中
此 “诗 言 志 ”说 便 成 了 中 国古 代 诗 论 的 主 流 ,影 响 深 心 。《诗 言 志辨 》阐述 了“诗 言 志 ”的 确 切 本 身就 是 ‘道 ’,所 以 ,‘诗 言 志 ’即 ‘载 道 ’,文 艺
第 二 ,探究 “诗 言 志 ”的发 展 演 变 及 其地 位 作 用 。
的 ‘道 ’与作 者 的 ‘志 ’融 为 一 体 。”_3 此 外 ,朱 光 潜 在 “诗言 志 ”说 极其 精炼 地 揭示 了诗歌 的本 质 问题 ,所 以
一 个独立个体 ,其所指更像是音乐 ,“诗言志”是音乐 “诗言 志 ”的本 义 ,从 而 理 解 “诗 言 志 ”的开 山纲 领 的
关于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关于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文摘要:郭绍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极富个性特征,其一,在资料收集上,掌握丰富的史料,且注重“史”与“论”的结合;其二,在方法运用上,注重从思想背景切入分析,并贯之“以问题为纲”的编排体例;其三,融入文化革新的时代潮流.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过程。
论文关键词:郭绍虞;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
1927年,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文学丛书”第一种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首部文学批评史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到了30、4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郭绍虞、方孝岳、罗根泽、朱东润等著名学者的文学批评史专著纷纷出版,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基础,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史成为了一门真正的学科。
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无疑是郭绍虞和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先秦至北宋),l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下卷(南宋至清中叶)分两册,1947年出版。
由于战争的原因,上下卷前后相隔了l3年。
朱自清在1934年为郭著上卷所写的书评中说:“郭君这部书,虽然只是上卷,我们却知道他已费了七八年工夫,所得自然不同。
他的书虽不是同类中的第一部,可还得算是开创之作;因为他的材料与方法都是自己的。
”…郭著在材料与方法上确有自己的特点,视其为“开创之作”是毫不为过的,因此,郭绍虞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其内容芜杂、体例不严,向来不被人所看重。
朱自清先生说:“原来诗文本身就有些人看着雕虫小技,那么,诗文的评更是小中之小,不足深论。
”但是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而言,诗文评却正是研究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
据郭绍虞自述,他当时拟做的工作有这样几种:(一)辑录诗话考,即将前人论诗之著,凡所见或仅见著录、称引者,仿朱彝尊《经义考》之例,考其存佚,录其序跋,问或附加案语,撰为提要;(二)撰《诗话丛话》,成为一种论诗话的话;(三)唐、宋诗话辑佚,将两代已佚各种诗话,予以尽可能采集编订;(四)《诗话新编》,即仿前人成例将各种古代笔记中论诗文之语抽出,汇编成帙,实际上是一种资料摘抄;(五)辑专家诗话,即按诗人为单位选辑有关评论资料。
读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读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作者:邬国平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6期清末民初,随着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改革,大学开始设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课程。
有课程就需要教材,于是催生出我国最早的一批文学批评史讲义、著作。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是这类著作中的第一部,与作者在东南大学讲授相关课程可能不无关系。
郭绍虞、朱东润、罗根泽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前身都是他们在大学授课使用的讲义。
说明我国文学批评史早期成果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
在这些著作中,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有特色的,也是重要的一部。
它的产生与闻一多、任憨忱、李笠(雁晴)有关,尤其与闻一多关系密切。
朱东润先生1929年应武汉大学之聘担任教职,闻一多是文学院院长,任憨忱、李笠是他同事。
朱先生开始在武汉大学预科教英文,不久,闻一多希望他“担任大学一年级英文教学,同时准备英文国学论著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两门课”。
朱先生表示教中国文学批评史“得好好准备资料”,匆匆忙忙开不了。
闻一多说批评史课排在四年级,还有一年可作准备。
于是朱东润先生就接了任务,开始写讲义。
如果没有闻一多的信任和“逼促”,大概就不会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学术史上有些著作所以会产生,有些人所以成为了专家,也经常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朱东润先生在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过程中,搜寻资料方面得到任憨忱、李笠不少帮助。
任憨忱,湖南湘阴人,留学英国,研究中国经济史,喜欢购买古籍、旧书,爱好版本目录学,他协同朱东润先生搜集资料,朱先生在《自序》里特别对此表示深切感谢。
李笠,浙江瑞安人,长于目录、校勘,也是朱先生搜集文学批评史资料经常请益的友人。
以上这些情形在《朱东润自传》第八章《武汉大学前八年》中都有讲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着眼于整体介绍我国文学批评的历史演衍,对各家文学批评渊源、流变、异同的分析简明扼要。
此书在讲义阶段几经作者修改,其依历史顺序,以批评家为纲讲叙文学批评发展过程的框架始终没变。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观⽌》B.受儒释道⽂化的影响(⽂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式与批评⽅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学关联b.范畴批评⽓c.主观性强先秦⽂学批评1⽂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体3.⽚断⽂,⽂学,泛指学术、⽂化。
①⾃然之⽂,纹理→⼈⽂→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于乐之外,歌词本⾝具有独⽴的作⽤,⽽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志—是⽐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尚书-尧典》“诗⾔志,歌⽤⾔,声依永,律和声……”P11⼀、关于志的内涵—1前⼈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体,泛指⼈的情感。
(郭绍虞)2.⽂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化发展⽽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后,“志”与政教、⼈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之穷通出处”⼆诗⾔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
硕⼈清⼈黄鸟2赋诗⾔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邪。
发乎情⽌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段,《诗⼤序》-赋⽐兴④从读者⾓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之“志”,孟⼦的知⼈论世。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讲义稿1: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编号:26120260绪论一、学科历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又名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思想史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中国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是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是: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部分高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学者、专家(略)王运熙、顾易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版(七卷本,规模宏大,力求全面地清理各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除了上述提及的著作外,还有以下:1、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2015年8月第1版2、成复旺著《新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3、李春青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5、赖力行、李清良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6、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7、谢建忠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巴蜀书社2005年9月第1版8、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9、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10、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2、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袁济喜著《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最重要的教科书(本科)•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文”之再认--应玚《文质论》诠释

“文”之再认——应玚《文质论》诠释冯坚培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摘 要:“文”的核心内涵是交错、相间与变化,其基础是理性精神,“文”是天地与人世的礼乐秩序,而文辞是其表现之一。
“文”包含了多对矛盾,具有自我否定性,所谓质文代变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历史的变化中不断超越。
但“文”又不是抽象的美学概念,其自我否定与发展并非是理念或绝对精神的扬弃,它是一种历史诗学。
关键词:文 礼乐 理性精神 相反相成中图分类号:K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2-40-52发掘传统中国固有的美感,是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方面,学术界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
所谓中国美感,并非是单纯的感官之美,相反,其中包含了一种理性精神。
笔者认为“文”这一概念可以体现古人对美的认知。
通过梳理“文”的内涵及不同时代的文质代变,可以形成一个人文谱系。
而文质论的根本,是一种以美为中心的人文论述,是以创造美为核心的文明论,体现了自然美、器物美、制度美、理性美与人心美的交织。
这可以促进我们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应对其中的种种问题。
“文”本身是一个宽泛、抽象的概念,对于“文”“文学”“文章”的含义及其历史变迁,过去学者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了。
1笔者觉得汉末应玚的《文质论》对我们理解“文”的概念有很大帮助,可以此为线索探讨古人的审美观念。
《文质论》2是讨论“文”与“质”孰轻孰重的一篇论说文。
应玚在论说的过程中,表达了其心目中作者简介:冯坚培,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诗学。
胡晓明,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贵州孔学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课题“中国美感:古典资源的再发现与现代重建”(18GZGX01)成果。
49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参考书目(一)必读书目:1、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二)一般阅读书目:1、《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中国文学批评》方孝岳撰三联书店1986年版(三)扩大深化书目(仅作参考):《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理论史》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撰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撰中华书局1995年版《中国诗学思想史》萧华荣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诗学之精神》胡晓明撰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文学理论》刘若愚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张海明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撰中华书局2002年版。
《谈艺录》钱钟书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系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瀛奎律髓》(元)方回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诗品集解》司空图撰郭绍虞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文赋集释》陆机撰张少康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诗人玉屑》魏庆之编王仲闻校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中国诗学大辞典》傅璇琮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诗话辞典》蒋祖怡陈志椿主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宋诗话辑佚》郭绍虞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宋诗话考》郭绍虞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初版社1961年版《清诗话》(清)王夫之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撰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撰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国学概论》钱穆撰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中国禅宗史》印顺撰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993年版《文史通义》章学诚撰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
郭绍虞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成就与历
史地位已有公论。
本文对郭绍虞的定位不纯粹以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设为参照,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理论的总体发展框架下,在全球化
语境中,以一种学术的、文学的、文化的反思视域,重新审视“郭绍虞经验”,以期发掘其中可以对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挥建构性作用
的理论诉求和价值取向。
本文以文学阐释学、文化诗学为主要方法,
兼采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将郭绍虞的学术体系与其“建立具有中国
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理想作为一个有机体,通过
历史梳理与现象分析相结合,细绎其中国诗学批评的知识形态、理论
范式和文学批评观。
通过剖析其主体人格个性及新文化思潮、近现代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实证性地阐发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现代性
表征,并力图从文化、学术和个性心理的角度,反思其所以存在矛盾和局限的可能原因,探寻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性价值。
本文认为,
郭绍虞以中国文学批评史为核心领域,以诗学范畴批评、诗话考论、
诗学语言批评和文体学批评为知识维度,构建了自己完整的学术体系;他以自己独特的材料和方法,建构了“以问题为纲”的研究范式、历
史还原的诠释范式,并呈现出文化诗学的意义范式;他坚守狷而时狂
的知识分子人格,积极实践着“五四”科学精神与“整理国故”思潮,自觉接受、融合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近现代文艺美学思想。
郭绍虞的中国诗学批评一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无法
避免的矛盾和局限。
郭绍虞的学术理想是“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此一理想之最终未能实现,是由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与主体个性及其学术习性之间一时无法消解的矛盾造成的。
这不是郭绍虞个人的矛盾与遗憾,这是郭绍虞一代人的集体困境与遗憾。
至今,“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还是中国文学理论界未完成的任务!郭绍虞为我们指明了一种方向,我们也可以返回到郭绍虞,从中获取某些知识资源、思想资源,为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探究可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