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二

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二
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

2010学年上学期模拟试题2

课程名称:__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考试形式:闭卷

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 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合计30分)

1. 滚珠丝杆中滚珠的循环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3.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θ=0.001孤度,

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续路径控制类中为了控制工具沿任意直线或曲线运动,必须同时控制每一个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___________。

7.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钻孔、点焊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

9.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对于齿轮传动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消除齿侧间隙。

11.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系统传动总传动比确定的最佳选择方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STD总线的技术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步进电机的角位移和______________严格成正比。

14. 驱动方式按动力源的不同分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二选择(每题2分,合计20分)

1. 一般说来,如果增大幅值穿越频率ωc的数值,则动态性能指标中的调整时间ts ( )

A. 产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定

2.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 ( )

A. 阻尼—质量系统

B. 弹簧—质量系统

C. 弹簧—阻尼系统

D. 弹簧系统

3.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 ( )

A. 有关

B. 无关

C. 在一定级数内有关

D. 在一定级数内无关

4.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 ( )

A. 单片机

B. 2051

C. PLC

D. DSP

5. 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比较环节和()等个五部分。

A.换向结构 B. 转换电路 C. 存储电路 D.检测环节

6.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A.机械本体

B. 动力与驱动部分

C. 执行机构

D. 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

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类型

A. 开发性设计

B. 适应性设计

C. 变参数设计

D. 其它

8.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

A. 取代法

B. 整体设计法

C. 组合法

D.其它。

9. 机电一体化的高性能化一般包含

A. 高速化

B. 高精度

C. 高效率

D. 高可靠性

10. 抑制干扰的措施很多,主要包括

A. 屏蔽

B. 隔离

C. 滤波

D. 接地和软件处理等方法三判断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1. 伺服控制系统的比较环节是将输入的指令信号与系统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以获得输出与输入间的偏差信号。()

2. 电气式执行元件能将电能转化成机械力,并用机械力驱动执行机构运动。如交流电机、直流电机、力矩电机、步进电机等。()

3. 对直流伺服电动机来说,其机械特性越硬越好。()

4. 步进电机的步距角决定了系统的最小位移,步距角越小,位移的控制精度越低。()

5. 伺服电机的驱动电路就是将控制信号转换为功率信号,为电机提供电能的控制装置,也称其为变流器,它包括电压、电流、频率、波形和相数的变换。()

6.直线运动导轨是用来支承和引导运动部件按给定的方向作往复直线运动()。

7.半闭环伺服控制系统的与闭环伺服控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位移传感器安装的位置不同,从而获得不同的反馈精度和稳定性。()

8.感应同步器是一种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高精度检测元件,有直线和圆盘式两种,分别用作检测直线位移和转角。()

9.数字式位移传感器有光栅、磁栅、感应同步器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利用自身的物理特征,制成直线型和圆形结构的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都是脉冲信号,每一个脉冲代表输入的位移当量,通过计数脉冲就可以统计位移的尺寸。()

10.FMC控制系统一般分二级,分别是单元控制级和设备控制级。()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合计12分)

1. 传感器

2. 灵敏度

3. 压电效应

4. 动态误差

五简答(每题4分合计8分)

1. 什么是步进电机的使用特性?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大体上应包括哪些方面?

六分析(10分)

采用PLC设计二个电磁阀A、B工作的系统,要求:

1) 按钮x1为A电磁阀打开,按钮x2为A电磁阀关闭 (输出y1);

2) 按钮x3为B电磁阀打开,按钮x4为B电磁阀关闭 (输出y2);

3) 只有B电磁阀在工作中,A电磁阀才能工作。

要求:画出梯形图,写出助记符指令程序。

“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

模拟试题2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内循环外循环

2. 性能指标系统功能使用条件经济效益

3. PLC

4. 20mm

5. 位置和速度

6. 0.02

7. 增加而减小

8. 简单的直线运动控制

9. 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执行机构和检测装置

10. 偏心套调整轴向垫片调整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

11. 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

12. 模块化设计系统组成修改和扩展方便

13. 脉冲数

14. 电气式液压式气压式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5 B A C C D

6-10 C B B C D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5 TFTFT

6-10 FFTTF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传感器:是人们借助于专门的设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被测对象收集信息,取得数据概念的过程。

2. 灵敏度:指在稳态下,输出的变化量ΔY与输入的变化量ΔX的比值。即为传感器灵敏度。S=dy/dx=ΔY/ΔX

3. 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当沿着一定的方向对它施加力而使它产生变形

时,内部就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表面上将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重新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压电效应。

4. 动态误差:动态误差在被测量随时间变化过程中进行测量时所产生的附加误差称为动态误差。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 答:单电源驱动电路双电源驱动电路斩波限流驱动电路

2. 答:应包括系统功能、性能指标、使用条件、经济效益。

六、分析题(10分)

1. 20KHz 3.6o

2. (1) 梯形图:(2)助记符指令程序:

STR X1

OR Y1

AND NOT X2

OUT Y1 STR X3 OR Y2

AND NOT X4 AND Y1 OUT Y2

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JIU JIANG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院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机电一体化 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绪言 (1) 第一章简述机电一体化 (1) 1.1.机电一体化 (1) 1.1.1机电一体化的来源 (1) 1.1.2机电一体化的简介 (1) 1.2电一体化技术基本概念 (1) 1.3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大组成要素与四大原则 (2) 1.3.1、五大组成要素 (2) 1.3.2、机电一体化四大原则 (2) 1.4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内容 (3) 第二章一体化发展历程 (3) 2.1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3) 2.1.1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3) 2.2.2”发展趋势 (4) 2.1.3机电一体化产品 (4) 2.1.4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 (5) 第三章21世纪机电一体化 (6) 3.1机电一体化技术近期发展 (6) 3.2我国“机电一体化” (7) 3.2.1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7) 3.2.2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7) 3.2.3工作面临的形势 (8) 3.3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8) 3.4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8) 3.4.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8) 3.4.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9) 3.4.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9) 3.4.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9) 第四章机电一体化系统 (9) 4.1机电接口 (10) 4.2人机接口 (11) 第五章一体化常见问题及解决 (11) 5.1 干扰源 (11) 5.2 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12) 5.3 场干扰的抑制 (12) 第六章探述机电一体化 (13) 6.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式的探讨 (13) 6.1.1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13) 6.1.2信息处理技术 (13) 6.1.3机械制造技术 (13) 6.1.4传感器技术 (13)

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2讲课教案

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 用2

1.线性调幅就是让载波的() A.幅值随调制信号按线性规律变化 B.频率随调制信号按线性规律变化xxx C.相位随调制信号按线性规律变化 D.阻尼比随调制信号按线性规律变化 3.转速调节器ASR和电流调节器ACR采用PI电路是为了() A.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B.减小系统的超调量 C.消除系统静差并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性xx D.消除系统的动态误差 4.启动或反向时,系统的输入运动与输出运动之间的差值就是系统的() A.定位误差 B.系统误差 C.静态误差 D.死区误差 5.决定步进电动机转速大小的是各相绕组的() A.通电相位 B.通电幅值 C.通电频率xx D.通断电频率 6.控制系统极点在z平面单位圆内时,对应的暂态响应是() A.衰减或振荡衰减的 B.发散或振荡发散的 C.不变或等幅振荡的 D.衰减或等幅振荡的 7.D/A转换器0832的单缓冲工作方式控制信号状态为() A.0112===XFERWRWR, B.012===XFERWRWRWR, C.1012===XFERWRWR,xx D.112===XFERWRWRWR, 8.调制就是使缓变信号驾驭在() A.调制信号上以便于放大和传输 B.调幅信号上以便于放大和传输 C.载波信号上以便于放大和传输

D.调频信号上以便于放大和传输 10.负载转动惯量由执行部件以及上面装的夹具、工件或刀具、滚珠丝杠、联轴器等直线和旋转运动部件的质量或惯量折合到() A.齿轮轴上的惯量组成 B.输出轴上的惯量组成 C.电动机轴上的惯量组成 D.丝杠轴上的惯量组成xx 11.动态响应过程结束后伺服系统输出量对输入量的偏差称为伺服系统的() A.累积误差 B.动态误差 C.稳态误差 D.静态误差xx 12.最少拍数字控制系统满足最快速达到稳态要求就是系统() A.Φ(z)趋近于零的拍数为最少 B.G(z)趋近于零的拍数为最少 C.E(z)趋近于零的拍数为最少 D.1-Φ(z)趋近于零的拍数为最少 13.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理想空载转速为() A.aeuk B.eaku C.atuk D.aauR 15.滚珠丝杠副的传动效率高达0.90以上,为滑动丝杠副的() A.6倍 B.0.5倍 C.3~4倍 D.10~20倍xxxx 16.为了提高滚珠丝杠副的旋转精度,滚珠丝杠副在使用之前应该进行() A.调整径向间隙 B.预紧 C.预加载荷 D.表面清洗 17.偏心轴套调整法是采用偏心轴套的旋转来改变() A.两齿轮轴向位移量以消除齿侧间隙 B.齿轮之间的中心距以消除齿侧间隙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4年12月

目录 摘要....................................................................... 3 、, 、- 刖言....................................................................... 3 第1章机电一体化基本情况介绍 1.1机电一体化的来源 (3) 1.2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4) 1.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4) 第2 章机电一体化的组成 2.1机电一体化包括的内容 (5) 2.2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6) 2.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6) 第3 章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机电一体化的现状 (8) 3.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8) 3.3机电一体化典型产品的发展趋势 (10) 3.3.1数控机床 (10) 3.3.2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11) 3.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12) 第4 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4.1 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13) 4.2饮食行业中的应用 (13) 4.3汽车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14) 4.4当地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14) 第5 章机电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5.1机电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15) 5.2采取的措施 (15)

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2

1.线性调幅就是让载波的() A.幅值随调制信号按线性规律变化 B.频率随调制信号按线性规律变化xxx C.相位随调制信号按线性规律变化 D.阻尼比随调制信号按线性规律变化 3.转速调节器ASR和电流调节器ACR采用PI电路是为了() A.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B.减小系统的超调量 C.消除系统静差并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性xx D.消除系统的动态误差 4.启动或反向时,系统的输入运动与输出运动之间的差值就是系统的() A.定位误差 B.系统误差 C.静态误差 D.死区误差 5.决定步进电动机转速大小的是各相绕组的() A.通电相位 B.通电幅值 C.通电频率xx D.通断电频率 6.控制系统极点在z平面单位圆内时,对应的暂态响应是() A.衰减或振荡衰减的 B.发散或振荡发散的

C.不变或等幅振荡的 D.衰减或等幅振荡的 A转换器0832的单缓冲工作方式控制信号状态为() XFERWRWR, XFERWRWRWR, XFERWRWR,xx XFERWRWRWR, 8.调制就是使缓变信号驾驭在() A.调制信号上以便于放大和传输 B.调幅信号上以便于放大和传输 C.载波信号上以便于放大和传输 D.调频信号上以便于放大和传输 10.负载转动惯量由执行部件以及上面装的夹具、工件或刀具、滚珠丝杠、联轴器等直线和旋转运动部件的质量或惯量折合到() A.齿轮轴上的惯量组成 B.输出轴上的惯量组成 C.电动机轴上的惯量组成 D.丝杠轴上的惯量组成xx 11.动态响应过程结束后伺服系统输出量对输入量的偏差称为伺服系统的() A.累积误差 B.动态误差 C.稳态误差 D.静态误差xx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由于受传统机械理念的影响和约束,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机械的弊端,因此,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发展新技术,加大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 标签: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十分的激烈,我国在工业制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将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到工业行业的制造中,才会提高我国科技的技术含量,打破传统的工业行业中存在的成本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不良现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最初的阶段是简单的机械与电子的融合,在机电一体化的最初阶段人们只是具有了电子与机械相结合来运用的简单的构想,只是停留在理论思想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电子与机械的相互融合。第二段时期主要是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的理论思想,虽然电子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把理论思想应用在实践中也仍然不能实现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就是电子技术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当今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等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世界。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相应的知识理论。目前,机电一体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已经实现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 二、机电一体化的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 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支持下,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即使是单一的产品由于功能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了能够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的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创新的投入资金规模相对来说较小,商家只需要将很少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于扩大机电一体化的使用范围,那么企业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的目标,从而在市场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总之,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更是社会层面的需求。 (二)产品结构的创新 产品结构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产品结构上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传动方式、物理机械结构、动力装置以及周边设备搭接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复习题(附答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复习题 一、填空题 (每空2分)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整机结构最优化、系统控制智能化、操作性能柔性化。 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英文简称PLC 。 3. S7-200PLC型号CPU224XPCN:14点数字量输入、10点数字量输出、2路模拟量输入、1路模拟量输出。 4. S7-200PLC型号EM235CN是模拟量扩展模块、4路输入、1路输出。 5. S7-200有6个高速计数器为HSC0~HSC5、高速计数器有12种工作模式。 6. 编码器有增量式和绝对式。 7. S7-200有2种高速脉冲输出、为PTO和PWM。 8. S7-200高速脉冲输出占用输出端子Q0.0和Q0.1。 9. S7-200主从模式通信的网络读指令为NETR,网络写指令为NETW。 10. S7-200自由端口模式通信的网络发送指令为XMT,网络接收指令为RCV。 11.典型气压传动系统是由气压发生装置、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和辅助元件四个部分组成。 12.气动表压力是以相对于大气压压力的差来表示。 13.气缸按照运动形式分为直线气缸、摆动气缸、和转动气缸3种。 14.压力控制阀可以分为3类减压阀、溢流阀、和顺序阀。 15.上图所示的方向控制阀是单控、二位、五通阀。 16.传感器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及测量电路三部分组成。 17.电容式传感器有三种类型变面积式、变隙式及变介电常数式。 18.光电式传感器有三种类型对射式、反射式及漫射式。 19.伺服电机分为直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 20.步进电机分为反应式、永磁式和混合式。 21.变频器通过改变电源的频率来调节交流电机的速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 1、FMS 2、CIMS 3、 PLC自由端口通信 4、传感器 5、传感器灵敏度 6、传感器线性度 7、传感器迟滞 8、传感器分辨力 9、光电效应10、霍尔效应11、A/D 12、D/A 13、 PWM 14、步进电机的步距角15、步进电机的运行矩频特性

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 8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 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围,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机器 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听 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 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 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 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 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 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信息处理机 图8-2生物空间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 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并且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关键词: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机电一体化,工作任务 核心提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并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二、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一 体化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成为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酥局?一,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也是当前机械工程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入手,分析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趋势,希望能借此给同行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技术,是机械、微电子、信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应用在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它在应用技术方面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大的方面,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的核心技术包括: 1.1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局面紧张,而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中,规模和经济基础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键,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制造业已经打破了单纯依靠人力生产的技能传统,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敏捷制造、柔性制造、

并行工程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制造系统占据 了信息竞争主导地位,起到了促进生产模式创新和发展的作用。 1.2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计算机集 成制造系统,是将人、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整个生产管理过程的全方面有效连接的一种控制系统。从原料进入生产企业,到原料的加工生产和成品的发货等全方面加以监控的新技术应用。 1.3在饮料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种应用发展最快的新技术,在饮料食品行业的包装机械开发、设计和制造等方面也被广泛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了生产能力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竞争地位奠定了基础。 此外,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还包括在现场总线技术方面和交流传动技术方面的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其实就是将新型的信号传输技术替换成现场总线技术的一种方法,在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送。而交流传动技术则是将矢量控制技术进行实用化应用的代表,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未来,还将取代直流传动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在多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编号:SM-ZD-80765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 程中的应用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 用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 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 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作为一门将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结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论是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前景来看,加大该项技术的创新以及其与机械工程的联合对各机械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以机电一体化为中心,简要分析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的发展目前已经朝着机电一体化的方向稳步前进。信息处理、机械控制、电子、软件等都被有机的结合,新产品和新应用领域不断地被开拓,机械行业的发展不仅有微电子技术的支持,同时也有自动化生产和制造的协助。在新工业时代的今天,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推动机械工程快步前进的主要助推力。产品生产的周期被压缩,产品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市场竞争形式迈

机电一体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山东大学网络教育考试模拟题与问题详解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除非特别声明,编程题可以使用汇编语言编写,也可以使用 C 语言编写1、分析程序的执行结果,将结果填写到空格中。 ORG 0000H MOV 30H,#50H MOV R0,#30H MOV A,@R0 ;(A= 50H ) MOV A,#79H MOV B,#20H ;(A= 79H B= 20H ) DIV AB ;(A= 03H B= 19H ) PUSH B MOV B,#0AH MUL AB ;(A= 1EH B= 00H ) POP B ADD A,B ;(A= 37H B= 19H ) MOV 30H,A ;(30H 单元的内容= 37H ) MOV 20H,30H CLR 01H ;(20H 单元的内容= 37H ) MOV A,20H ;(PSW 中P的内容= 1 ) CPL A RR A ;( PSW 中 C 的内容= 0 ) SWAP A ;(A= 46H ) ADDC A,#0F0H ;(A= 36H ) ;(PSW 中P的内容= 0 ) ;( PSW 中 C 的内容= 1 ) RL A ;(A= 6CH ) ;(PSW 中P的内容= 0 ) ;( PSW 中 C 的内容= 0 ) LOOP: AJMP LOOP 2、将MCS51 内部RAM60H ~65H 单元存放的12 个16 进制数变为ASCII 码, 放到0090H单元开始的外部RAM 中。[使用汇编语言编写] MAIN : MOV R0,#60H MOV R2,#6 MOV DPTR, #0090H HASC: 标准

MOV A,@R0 ANL A,#0FH ;屏蔽高四位 ADD A,#0DH MOVC A,@A+PC ;查表低四位转换为ASCII 码 MOVX @DPTR,A ;送如外部RAM INC DPTR MOV A,@R0 ANL A,#0F0H SWAP A ADD A,#6 MOVC,@A+PC ;高四位转换为ASCII 码 MOVX @DPTR,A INC R0 INC DPTR DJNZ R2,HASC END ASCTAB:DB 30H 31H 32H 33H 34 H 35H 36H 37H 38H 39H DB41H 42H 43H 44H 45H 46H 3、某一故障检测系统,当出现故障 1 时,线路1 上出现上升沿;当出现故障 2 时,线路2 上出现下降沿。没有故障时,线路1 为低电平,线路2 为高电平。 出现故障时,相应的指示灯变亮。故障消失后,指示灯熄灭。试用MSC1211 为单片机实现该故障检测功能,画出电路原理图,并写出相应程序。 4、用MSC1211 的T0 定时/计数器,设计程序,实现在P1.0 输出周期为200ms 的占空比为1:1 的方波,输出500 个方波后停止输出。 解: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0BH ;T0 口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 LJMP INT_T0 MAIN :MOV TMOD ,#00H ;T0 工作于方式0 定时 MOV TL0 ,#0CH MOV TH0 ,#1EH ;设定秒中断周期为1ms MOV A ,200 ;设定输出周期为200 ms MOV R2,1000 ;输出500 个方波 SETB TR0 标准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

机电一体化在日常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家庭电器的 应用和发展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14机电专升本 姓名:许强 学号:1403050017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称机械电子技术,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了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现代化社会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州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方便、快捷的家用电器需求量越来越大。自动化的家用电器作为人们捉高生活效率,追求家庭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也愈来愈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家庭电器自动化

目录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家庭电器 (4) 1机电一体化技术 (4) 1.1定义 (4)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 (4) 1. 3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4) 2.家庭电器应用 (4) 2. 1.家用电器的定义及特征 (4) 2.2家电的分类 (5)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案例 (6) 1.电视机 (6) 1.2电视机结构组成 (6) 1.3电视机经过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后优点有下面几个方面 (6) 2.洗衣机 (7) 2. 1洗衣机工作原理 (7) 2.2洗衣机的结构组成 (7) 三、机电一体化的现状 (7)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8)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家庭电器 1机电一体化技术 1.1定义 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了技术的有机结合。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包括个基本结构要素:机械本体、能源、测试传感部分、执行机构、驱动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 应掌握这些基本结构要素的构成,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系统对基本结构要素的要求。对于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能够熟练分析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分别属于系统的哪一基本结构要求。 1. 3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枝术有:机械枝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应了解各项相关技术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 2.家庭电器应用 2. 1.家用电器的定义及特征 2.1.1定义 家用电器(简称家电)是指用于家庭或类似条件(系指人数较少的社会单位,如幼儿园、学校、医院、办公室等)或个人使用的一切电器产品,主要足在家庭使用带电的器具。 2.1.2特征 主要指在家庭及类似场所中使用的各种电气和电子器具。又称民用电器、日用电器。家用电器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6) 第一节、全息系统化 (6) 第二节、微型机电化 (7) 第三节、光机电一体化 (8) 第四节、产品网络全球化 (8) 第五节、产品绿色化 (8) 第六节、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9) 第三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0) 第一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0) 第二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11) 第四章、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2) 第一节、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12) 第二节、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12) 第三节、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13) 第四节、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6)

摘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系统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自成一体的新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必将被赋一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汁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 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终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就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 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现。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个阶段。 世纪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技术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电子、机械、光学、 信息等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在工业生产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首先对机 电一体化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再在此基础上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发展趋势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促进了新领域技术的革 命与发展。在机械工程中,利用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形成机电一体化,大 大改善了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结构、产品构成以及生产管理方式。因此,在工业 产品设计过程中,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是由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协同构成。 1.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机电一体化包括:计算 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学技术、液压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通过多 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实现对多功能系统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实现了生产的低能耗、多功能、高质量的要求,促进了生产系统的最优化发展。当然机电一体化技 术并不是所有技术的重合叠加,而是对所有技术系统化运用,实现各个技术的综 合整合,机电一体化设备主要包括:执行部分、动力控制以及机械本身三个部分,而机电一体化系统则主要包括:磁、光、气、液、电、机等。概括来讲:机电一 体化技术就是在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控制以及可驱动原件特性等技术进行充分应 用的一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出:运用一体化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优势: (1)产品操控更加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在机械制作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微处理为核心,通过将数据信息操控系统结合 在一起就可以大大增强整个系统控制的准确下。在机械生产的过程中,整个工业 具有高速化、连续性的特点,如果不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难以对产品线进行智 能化的控制,无法配套各个设备的系统控制。 (2)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采用分布式控制,实现生产最优化。通过分布式控制能够对现场的计算机一级操作系统实现集中监视、分散操作。因此,随着分布 式控制系统的发展以及应用,能够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从而红丝线调度 生产以及产品统计管理的最优化,提高整个综合系统的生产效率。 (3)多产品兼容,有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开放式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于信息的互换以及兼容不同种类的产品,实现产品兼容资源共享。通过互联计算 机设备,可以实现与控制设备额互连,从而实现控制一体化。 (4)计算机集成化程度高。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生产经营管理以及过程控制整合为整体,实现从原料进厂到生产加工的一体化控制。在实现计算机全 过程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 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 (5)实现生产交流传动技术,提高产品的欢迎度。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各项电子、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展,通过交流传动技术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 产品的平滑调动。

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 2010学年上学期模拟试题1 课程名称:__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考试形式:闭卷 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 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合计30分) 1. 滚珠丝杆中滚珠的循环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3.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___________。 4. 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θ=0.001孤度,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续路径控制类中为了控制工具沿任意直线或曲线运动,必须同时控制每一个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___________。 7.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8. 复合控制器必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位置传感器按其原理主要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 10. 钻孔、点焊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数控机床,平面片类零件加工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数控机床,曲面加工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数控机床。

机电一体化复习材料(1)

第一部分复习要求 课程的有关内容主要按“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 1.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2.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及其内容 第三节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2.掌握有关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其概念 3.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分类 第四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 1.掌握拟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类型 3.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 4.掌握系统设计的过程,现代设计方法的步骤 5.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工程路线 第二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 第一节机械传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掌握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建模的步骤、方法 第二节机械结构因素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1.掌握阻尼、摩擦、结构弹性变形、惯量及间隙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机械传动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机械传动的要求 2.掌握总传动比的确定 3.掌握传动链的级数和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和方法 4.掌握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特点 第四节支承部件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支承部件的要求 2.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轴承及其特点 3.掌握常用导轨及其特点 4.掌握机身的特点及结构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章伺服传动技术 第一节概述 1.掌握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分类 2.了解伺服电动机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各种伺服电动机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3.了解功率放大器的种类 第二节直流伺服系统 1.了解直流伺服系统的各组成环节及其工作原理

简析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析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后,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机电一体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摘要 讨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绿色化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改变整个机械制造业面貌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说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开放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交流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进入80年代以来,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可以说,从军事到经济、从生产到生活、从简单的日用消费品生产到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管理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几乎达到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地步。然而,“什么是机电一体化?”,‘呼机电一体化技术都包括那些特征?”,“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应用领域中的发展状况如何?”等问题却很难令人回答,这一方面是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不断向深度持续发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无法通过定义来界定其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向户度持续发展,也无法通过定义来界定其应用范围。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

源化和绿色化 2.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2 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2.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2.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