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考研、考试专用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考研、考试专用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考研、考试专用复习资料)

1.体育心理学: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学习者获得新的行为经验过程,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状况、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3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对稳定又可变化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驱动系统,包括体育参与需要、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兴趣、体育台独和体育活动习惯等等。4.运动兴趣:指人们积极的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5.运动需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6.运动动机: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7.生物性动机(原发性动机):为了获得刺激、眩晕、运动愉快感觉和宣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求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8社会性动机(继发性动机):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求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8.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

9.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别的社会性动机,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10.体育态度: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11.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对象(人和事物)较为稳定,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12.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种活动所一句的成就目标取向。13.学习目标定向: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14成绩目标定向:通过寻求有力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15.目标设置: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道道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16.体育活动的团队:就是一群人,他们在一定时间内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相互尊重,在行为上规范一至,为一个体育目标或多个体育目标共同努力。17.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18内外源:在运动情景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裁判不公平等外部原因。19.协相关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于失败归因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是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但别人成绩与他们一致时,会把它归因于外部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一致时,会把它归因于内部的原因。20.习得性无助:指个体经历失败或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21.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是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22.体育锻炼: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活动为目的,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身体活动。23.心理健康: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而是能很好的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刺激做出适应反应的一种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适应状态。24.认知功能:是人类的高级活动功能,他是人体对外界信息的反应能力,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等重要组成部分。25.主观幸福感:描述个体目前体验到的幸福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价。26.身体活动:指那些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活动27.情绪:指个体对其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体验。28.心理耗竭:指锻炼者在运动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的心理和生理反应。29.锻炼成瘾: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30注意:心理活动或意向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31.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3.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后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34.内部注意:只个体对自身身体和心理活动的注意35.外部注意:指个体对周围刺激物的注意,它经常和直觉同时进行36.广阔-外部注意:是一种能够较好的注意变化着的情景,或得大

量的外部信息的方式37.注意控制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多维度注意技能的心理技能训练程序38.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环形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39.运动疲劳:是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症状。40自我的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综合41.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实际能力的推测,也可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42.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不想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别人歧视侮辱;它是社会评价和个体自尊需要关系的反映43.竞争: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劣汰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44.应激: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景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又称紧张45.唤醒:指集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46.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性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47.运动焦虑: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一种反映48.特质焦虑:是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殊部分49.状态焦虑: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50.最佳功能区:指运动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最佳技能区段,当唤醒水平处于这一区段时,运动员有更多机会或得最佳运动表现51.认知状态焦虑:指个体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可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的对某种危险或威胁情景的担忧,是由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对比赛结果的消极期待引起的焦虑52.躯体状态焦虑:指个体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可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是直接有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所引起的焦虑53.状态自信心:指个体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54.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相关,在人脑内部进行与形成的内隐技能55.心理技能训练:即使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进行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简单说就是有系统、持续化的心智或心理训练的练习56.一般心理技能:指适合所有运动项目特点的心理技能,如;应激控制、唤醒水平、目标设置、集中注意力、表象训练等57.专门化心理技能:指适合于某一项所必须掌握的心理技能58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58.自生法:是通过指导语诱发练习者产生某种感觉体验,进而达到精神和身体放松目的的方法59.生物反馈:是利用仪器将与集体的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某些生物学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处理,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们60.生物反馈训练:是通过生物反馈达到控制生理指标的变化或维持这种变化的过程61.模拟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拟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62.表象: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人的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63.表象训练:使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遇到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64.暗示训练:指利用语言、收拾、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65.自信: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或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66.团队:指在共同规范和目标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人群结合体67.团队凝聚力:团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起、保持一直倾向的动态过程68.体育团队凝聚力: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或教练员与队员之间彼此吸引、共同追求某一目标或分担团队目标的动态过程69敌意性攻击: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70.工具性攻击:指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

行为71特质性攻击:指具有攻击性的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72.状态性攻击:是一种短暂的攻击性行为状态73.运动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74.开放性运动技能:指操作目标、支撑平台和其他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条件下进行的技能75.封闭性技能:指环境背景特征是稳定的,即环境背景特征在技能操作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置的变化76.练习:是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过程77.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有时会出现短暂停顿的现象78.专门化运动知觉:是某一运动转向所特有的知觉,它是运动者对运动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以及专项运动中的时间、空间特性的高度敏锐的感知和精细准确地分化反映79.动作;是运动动作的实质或动作完成必须遵循的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以运动表象为基础,经过思维加工,并以词的形式反映出来80.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81.体育教学目标: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82.认知--运动能力:指在以肌肉收缩为特征的运动活动中过程中人地认知活动的表现水平,包括运动知觉、运动表象、运动记忆、运动思维等83.体育教学策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学习,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所采取的教学程序谋划和措施84.体育学习策略:指学生在特定的体育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所作的优化组合与精巧安排85.体育学习认知--运动策略:是对运动信息进行有效地识别、理解、保持和提取的策略86.体育学习认知--调控策略:指学生根据体育学习过程中中出现的情况,对体育学习活动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调控的策略87.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或创设适宜的体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发展体能的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88.体育教学环境: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切内外条件89.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90.能力: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即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91.特殊体育能力:指从事专门体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92.智力:指人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93.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94.系统脱敏疗法(交互抑制法):是一种以渐进方式克服神经症焦虑的技术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体心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心侧重研究经济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心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三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完全不同,但是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现象,如:三个学科都是研究个体在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都是研究身体练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2,、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一、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1.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2、学习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二、体育科研的需要

3、国外体育心理学简史?一。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是由Triplett于1898年完成的。二、1925年科曼。德里菲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并于1923年在大学开设第一门运动心理学课程,1926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运动心理学教材《教练心理学》,1928年又出版了《运动心理学》。三、法国教育家顾拜旦于1913年所著的《运动心理学试论》之处,运动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使人情绪平衡的更好地教育手段。四、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1987年运动心理学正是被美国心理学会承认和接纳,成为该学会第47个分会,即锻炼和运动心理学分会。

4、中国体育心理学简史?一、1926年,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写的《体育的迁移价值》是我国最早的体育心理学专论,1942年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的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二、1964年武汉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合编了我国第一

部体育院系专用的《运动心理学》教材。三、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5、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一、体心,运心和锻心地分工更为明确二、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分(学术运动心理和应用运动心理学)。三、体育心理学的执行研究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四、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1.儿童与运动学习2.专业运动测试3.运动成绩的预测4.运动员的认知5.自我控制技术6.适宜心理过程的心理和发展等)6.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构建注意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区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体育学习的影响?行为主义者将学习者学到的行为解释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并认为整个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确定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无论多么复杂的人类活动都可以还原为这一联结,如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学说(刺激--反应--强化)。存在的问题:1.机械的用动物的学习规律来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2.过分的强调客观性,忽视人地主观能动性。容易忽视学说体育学习的创造性,难以使学说从整体上把握体育学习内容的结构。认知心理学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也强调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主张学习就是将外界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都强调学习者内部积极的思维活动。评价;它揭示了学习过程的某些机制和具体过程,对于处理体育学习的认知性内容有帮助,但它脱离了社会实践来研究人地认知活动,存在片面性。体育教学中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聚焦在认知上而忽略其他非认知因素。构建注意心理学理论认为:世界时客观存在的,但对其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由个人决定,还认为知识由人创造,并受其价值观和文化影响。评价:他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要适应每个学生自我构建学习的需要。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和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习的自主性,全面性和渗透性。它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评价:过分强调人地自我实现的生物学动力机制,容易忽视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制约作用;反对客观注意具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倾向,只注重人地情感和价值,而漠视客观的科学知识的本身。7.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1.定向功能2.始动功能3.强化功能4.维持功能8.运动兴趣的特征?

1.运动兴趣的倾向性

2.运动兴趣的广泛性

3.运动兴趣的稳定性

4.运动兴趣的效能9.运动兴趣的分类?1.根据内容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2.根据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4.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10.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1.强大的动力作用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11.影响运动兴趣的水平的主要因素?1.运动需要的满足程度2.现有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

5.融洽的师生关系12.运动动机的分类?1.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13.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成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三.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四、积极反馈,肯定评价。五.端正体育态度。12.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1.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3.合理的评价方式13.目标设置的作用?1.能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体育活动任务上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3.能让学生长时间的坚持参与体育活动。4.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目标而主动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14.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4.设置长期与短期结合的目标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

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7.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目标15.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提出可根据三个维

度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类:1.内外源维度,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个体自身原因,能力、努力等)和外部原因(任务难度、运气等)2.稳定性维度,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性维度,根据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原因还可以在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16.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低2.思维消极3.情绪失调4.人际关系不良17.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客观原因:1.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期望值过高,要求过高,达不到学生就会受挫2.不良的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死板不能发现学生的长处,使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失败者。主观原因;失败的学生常将失败归结于个人能力低、智力差等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于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因素,从而消极思维滋生。17.如何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进行教育?1.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家长和教练都应帮助他们面对失败,多鼓励,肯定其优点,发现其长处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3.通过归因训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4.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18.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内部因素(个性特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性别、年龄)。外部原因(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运动项目特征、训练年限、比赛结果)19.如何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归因训练?1.进行积极的反馈2.增加成功的体验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6.强调个人努力7.谨慎的比较个体间的差距8.实事求是20.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1.提高唤醒水平2.降低应激反应3.消除心理疲劳4.增加社会联系5.治疗心理疾病21.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一、体育锻炼的抗抑郁效能 1.一次性锻炼和长期性锻炼都能有效降低抑郁,既可以降低体制性抑郁(长期的、稳定的),也可以降低状态性抑郁。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以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2.有氧和无氧锻炼都可降低抑郁。二、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效能 1.体育锻炼具有降低焦虑的效果包括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2.慢跑具有降低状态焦虑的显著作用。3.30分钟或者少一点的锻炼能产生最好的疗效、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降低特质性焦虑、长期锻炼和急性锻炼均能降低状态焦虑、渐进式放松练习与体育锻炼抑郁可以有效降低状态焦虑,体育锻炼更好。4.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降低个体的血压水平和特定部位的肌肉活动还可以减轻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水平三、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在性别和项目之间存在差异22.体育锻炼怎么获得最带的情绪效益?运动方式和条件:1.腹式、有节奏的呼吸2.原理竞争性锻炼项目3.闭锁式、可自定节奏、重复性的锻炼运动负荷条件:1.中等练习强度2.一次锻炼持续20--30分钟3.每周锻炼至少三次23.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1.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生理审美需求、情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功利需求、社会环境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等)2.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时间、精力、费用、设施、技术等)3.推出体育锻炼的理由(工作和家务、缺乏乐趣、时间和费用等)影响因素:个人原因、环境原因24.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1.应激2.应对方式3.动机4.人格5.心理准备25.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1.否认阶段2.愤怒阶段3.许愿阶段4.抑郁阶段5.承认阶段26.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1.调整认知2.设置目标。增强其自信心,降低认知焦虑3.积极性思维4.社会支持5.掌握心理应对技能(酸葡萄效应、否认与迁移、投射与升华、避免消极断言、问题定向、表象训练)27.注意控制训练的作用?1.帮助练习者培养和发展体育活动与比赛所需要的注意技能,发挥注意的选择、维持、调节和控制作用,促进他们的运动表现28.注意控制训练的步骤?向练习者传授关于所参加运动项目中注意点及注意要求的知识2.对练习者当前的注意技能进行评价3.根据运动项目的注意要求,比较练习者注意技能的长处和弱点4.制订训练计划,帮助练习者提高注意的选择、转移、集中和分配技能5.通过练习,提高运用注意技能的各种方法和技术29.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

1.唤醒调节

2.设置线索词

3.自我谈话

4.模拟比赛情景并设置比赛行动方案

5.过度学习技能30.倒U型假说理论?由昏昏欲睡的低唤醒水平倒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以前,随着唤醒水

平的提高,运动表象也将随之向着好德方向改善。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后继续向高度兴奋发展,唤醒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运动表现逐渐恶化或成绩下降31.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一、环境因素(1.比赛的重要程度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二、个体因素(特质焦虑、自尊)32.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意义:1.是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建设之一作用:1.有利于提高情绪调控能力2.有利于增强意志品质3.有利于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4.消除身心疲劳,加速恢复过程33.渐进式放松法分三个阶段实施?1.基本渐进方式法的练习2.加上暗示语的渐进放松训练3.在不同场地的渐进放松训练34.渐进放松训练的注意事项?1.任何放松训练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使练习者在碰上压力情景时,能以渐进放松方法应随,并产生良好的效果2.任何练习者都希望通过渐进放松调整自己的唤醒水平,所以练习者首先应了解自己最适宜的唤醒水平35.生物反馈训练的条件?1.反馈的生理信号必须能连续监测、变化迅速且有良好的感应性2.反馈的生理指标要立即反馈给训练者3.必须通过学习手段以影响生理指标的变化36.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作用?1.调解应激反应,提高放松效果2.克服放松训练的盲目性3.增加练习者参与训练的能动性37.模拟训练的作用?1.提高适应性2.提高抗干扰能力3.提高备战针对性4.提高训练质量38.表象训练的作用?1.有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改善已学会的运动技术动作2.表象训练具有调节人地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39.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一、提高学生和运动员表象能力的方法(1.表象的感官察觉训练2.表象的清晰训练3.表象的控制能力训练)二、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结合项目的表象训练(1.教师或教练要根据不同的运动专项、不同的练习目的设计相应的表象训练内容2.有条件可以结合电教,观看音像资料,然后进行表象3.初学者以视觉表象为主逐步过渡到动觉表象4.利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示辅助他们的表象训练)三、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表象训练的循序渐进原则40.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自信训练方法?1.提高暗示语树立自信心2.提高生理情绪疗法重建自信3.提高设置适宜的目标增强自信4.提高最佳操作的表象训练提高自信5.提高对成败的正确归因增强自信6.用积极思维增强自信7.提高成功体验的认知增强自信心41.学校体育团队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1.明确并认同团体目标与成员角色2.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4.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42.降低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方法?1.为年轻运动员提供非攻击性的角色榜样2.运动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形成自我控制策略3.在教练员的教练计划中必须消除攻击性行为,并教运动员控制方法4.应消除那些在比赛场上可能激起敌意性攻击的外部刺激,学会应对技巧5.鼓励那些具有自我控制力、能承受惩罚性打击或不报复继续比赛的运动员6.应参加如何处理和应对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职后培训7.尊重对手8.建立规章制度,并予以大众媒介宣传43.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1.认知定向阶段(练习者神经处于泛化阶段,多余动作多,动作不准确,缺乏一致性)2.动作的联结阶段(反复练习是关键)3.协调完成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4.运动技能的形成途径?1练习2.反馈45.高原现象的形成原因?1..个体正从技能学习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2.有些技能的提高需身体素质的保障,身体素质上去以后技能才能有新的提高3.随练习的进行,练习者的兴趣降低,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等也有影响4.复杂技能可能比简单技能更易出现高原现象46.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一、内部因素(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运动能力)二、外部因素(技能的指导与示范、练习、反馈)47.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和途径?依据:1.依据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2.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3.依据学校的具体条件途径:只要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都可以,可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内容,提高兴趣48.体育教学组织常见的心理学分组形式?1.能力分组2.兴趣分组3.友伴分组48.体育教学基本方法的心理学分析?1.讲解法与示范法2.分解和完整练习法3.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4.游戏法和比赛法49.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1.自主学习法2.探究学习法3.合作学习法50.体育学习策略的教学?1.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2.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3.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4.强化元认知5.交易学生自我调控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复习资料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简答

第一章 1、试述生长速率对细菌个体大小及其组分的影响。 答:生长速率对细菌个体大小的影响:生长培养基越丰富,细菌生长速率加快,其细胞的个子也越大,在同一种培养基内改变温度也会影响生长速率,但对细胞个子大小几乎没有影响。快速生长经过一个细胞周期后达到新的平衡。生长速率越快,细胞大小的差异也越大。 生长速率对细菌组分的影响:细胞中的DNA含量随生长速率的增加而下降。一般来说,细菌生长越快,其个体越大,含RNA越多,其中大部分是核糖体。生长速率随核糖体含量线性地增加。在快速生长的细胞中RNA含量可以达到细胞的30%,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也随生长速率的提高而增加,但程度低一些,因此以细胞质量衡量,DNA 含量是减少的,细胞的外壳厚度通常不变,胞壁和质膜在整个细胞中的比例随细胞个体的增大而减少。 第二章 1、试述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生化机制。 答:微生物分解纤维素通过酶的作用。 1)纤维二糖水解酶,从纤维素链的非还原性末端降解得纤维二糖;2)外葡聚糖酶,从纤维素链的非还原性末端降解得葡萄糖; 3)纤维二糖酶,将纤维二糖水解成葡萄糖; 4)内葡聚糖酶,将长链聚合物水解成寡聚糖。 纤维素降解得第一个产物是纤维二糖,此产物在胞内可由纤维二糖磷酸酶转化为葡萄糖和葡萄糖-1-磷酸酯。 2、有的微生物能在乙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试阐述它怎样利用乙酸来合成己糖和戊糖。 答:乙酸可以在转酰基酶催化下形成乙酰CoA,乙酰CoA参与到乙醛酸循环中可以合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沿糖原异生途径即逆EMP可以合成己糖。糖原异生途径的甘油-3磷酸和葡萄糖-6-磷酸又可以参与到磷酸戊糖循环中,合成戊糖。

3、腐胺(丁二胺)在细胞内是如何形成的?在细胞内有何生理意义?如何起作用? 答:腐胺可通过精氨酸合成途径的中间体鸟氨酸或直接由精氨酸合成。有外源精氨酸供应时,细胞内由鸟氨酸合成腐胺的方式占优势。如供给细胞精氨酸,细胞中精氨酸的合成作用立即停止,并启动由精氨酸合成多胺系统。 生理意义:腐胺可以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保证细菌细胞内部的离子强度大致不变。 起作用:细胞内的腐胺浓度的变化同培养基的渗透压成正比。培养基的渗透压增加引起腐胺的迅速排泄和K+的吸收,使细胞的渗透压也增加。腐胺的排泄可以使离子强度保持大致不变,这是由于多价离子引起溶液的离子强度和渗透压强不一致。 4、某些微生物能在2C化合物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它是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细胞生长所需的3C以上的化合物,如核糖等? 答:乙醛酸循环途径,2C化合物如乙酸+CoA→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走TCA循环途径生成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克服1、3二个限速步骤,逆EMP途径生成葡萄糖,再走HMP途径生成核糖。 乙酸可以在转酰基酶催化下形成乙酰CoA,乙酰CoA参与到乙醛酸循环中可以合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沿糖原异生途径即逆EMP可以合成己糖。糖原异生途径的甘油-3磷酸和葡萄糖-6-磷酸又可以参与到磷酸戊糖循环中,合成戊糖。

体育心理学题目

名词解释 运动动机: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应激: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又称为紧张。敌意性攻击: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和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高原现象: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练习的进步出现暂时停顿,经过一段时间又继续进步的现象,称高原现象。 焦虑: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时,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种集体效应。 归因: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渐进放松训练:利用全身各部位 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 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 的一种训练方法。 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 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 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 动方式。 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 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 体育团体凝聚力是指为了实现 目标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 感需要,团体粘合在一起、保持 一致性倾向的动态过程。 社会性懈怠:是指在一个团体内 的个体由于动机水平的下降,在 集体工作时不像独自工作时那 样付出100%的努力。 工具性攻击:是指由期望得到奖 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 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果断行为是指在商定的规则之 内、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为达到 目标,全力以赴、积极拼抢的行 为。 心理技能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 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 响,对大脑进行专门化训练,以 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 理能力的目的。 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 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 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 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 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 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 法和过程。 体育教学设计就是对体育教学 活动的事先规划和组织。 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师在体育教 学过程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 习,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和适应 学生体育学习需要所采取的教 学程序谋划和措施。 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特定 的体育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体 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 习方法所作的优化组合与精巧 安排。 体育能力是由个体的知识、技 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 身心品质的综合体。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 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 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 成绩的心理倾向。 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 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 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 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 时间期限内所达到的体育学习 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 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 排。 锻炼的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锻 炼的过程中,养成有规律的,有 持续性的锻炼习惯。 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自觉的目 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特 殊的注意形式。 反应时间: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 一个反应开始间所经历的时间 间隔,又称反应时或反应的潜伏 期。 领导;为了实现预定目标,采用 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率领. 引导.指挥.协调和控制被领导者 完成预定任务的一种活动过程。 领导者;指实施领导过程的人。 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由 道德知识.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 功能几个方面组成。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 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考研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主要内容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传统豆制品的生产?豆乳制品?豆乳粉及豆浆晶的生产?大豆低聚糖的制取及应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大豆的结构与成分第一节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

化合物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人 体内的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但它们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 作用。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纤维素纤维有延缓 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以降低对糖、。保健功能中性脂肪和胆 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 2.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

蛋白,其中球蛋白占到90%左右,球蛋白中7S和11S 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3.脂肪?。18%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 4.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脂 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作用:一是改善面粉色泽,?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二是产生不良风味。尿素酶: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受热失去活?性;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豆粕中;?;,活性丧失90%20min℃:胰蛋白酶抑制剂100处理?:受热失活。

细胞凝集素?. 5.大豆中的微量成分无机盐?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类。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很少。皂苷?抗营又称皂甙或皂素,具有溶血性和毒性,通常视为,但研究表明其对人体并无生理上的障碍作用,养成分反而有抗炎症、抗溃疡和抗过敏的功效。. 6.大豆中的味成分(1)脂肪族羰基化合物(2)芳香族羰基化合物(3)挥发性脂肪酸(4)挥发性

胺(5)挥发性脂肪醇(6)酚酸7.有机酸、异黄酮异黄酮抗氧化。柠檬酸、醋酸、延胡索酸等。.三、大豆蛋白质的性质?溶解性1.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大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功能性质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1.酸碱引起的大豆蛋白的变性处于极端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蛋

体育心理学题库

选择题 1.研究表明,动作短时记忆的容量是(B)。 A.3±2组块 B.5±2组块 C.7±2组块 D.9±2 2.对于初学者来说,以下的几种反馈方式中,(B)反馈方式对于学习封闭式动作技能的完善最为重要。 A.运用电视屏幕来反馈; B.内在的动觉反馈; C.附加的同时性反馈。 D.外在的视觉反馈 3.根据马腾斯的理论,与操作活动呈负相关的线形关系的是(A)。 A.认知状态焦虑 B.躯体状态焦虑 C.状态自信心 D.赛前状态焦虑4.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具有依赖于(A)参照物的倾向。 A.外部 B.内部 C.内外部结合 D.不确定 5.个体在非正式团体的压力下,自我导向功能削弱、责任感消失,出现一些在单个人活动时不会出现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之为(D)。 A.社会促进 B.社会顾虑 C.社会从众 D.去个性化行为 6.根据兰得斯的观点,唤醒水平(B)等,运动成绩好。 A.低 B.中 C.高 D.不确定 7.学习(B)的动作技能,以采用整体练习法更为有效。 A.体制化程度低,复杂性大 B.体制化程度高,复杂性小C.体制化程度低,复杂性小 D.体制化程度高,复杂性大 8.美国社会心理学者卡根等人的研究发现,(C)是焦虑产生的根源。 A.求胜意识过强 B.期望水平太高 C.事情的不确定性 D.消极的社会评价9.人的智力的发展过程,一般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 D.不确定 10.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之为(A)效应。 A.罗森塔尔 B.勒温 C.班杜拉 D.特里普利特 11.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是练习和。(B) A、归因 B、反馈 C、态度 D、迁移12.认知状态焦虑与操作活动之间呈的关系。(B)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倒U型13.每次表象训练的时间最多不要超过分钟。(A)A、5 B、10 C、15 D、20 14.团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D)A、正式团体B、非正式团体C、松散团体D、集体 15.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果有着较大的相关。(D)A、运气B、任务难度C、能力D、努力 16.“球感”属于一种知觉。(B)

体育心理学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体育心理学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总计: 6 大题,45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损伤后运动员的心理反应有两个方面:认知反应和__________。 A.应激反应 B.抑郁反应 C.疼痛反应 D.情绪反应 2.学习目标定向是__________。 A.适应性的 B.主观的 C.非适应性的 D.非主观的 3.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是__________。 A.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B.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 C.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 D.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4.心理学家___________最早开始了对暗示的研究。 A.艾利斯 B.罗杰斯 C.舒尔茨 D.弗洛伊德 5.“个体行为的改变是由于个体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的评价。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还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该观念是__________理论的观点。 A.控制理论 B.健康信念理论 C.计划行为理论 D.跨理论模型 6.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可以克服运动训练中的___________。 A.盲目性 B.间断性

C.易变性 D.不可控制性 7.体育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并且能够满足各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的练习方法是__________。 A.讲解法与示范法 B.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 C.分解和完整练习法 D.游戏法 8.损伤运动员一般经过情感反应、焦虑和生气等短期的心理反应后,可能出现的现象__________。 A.身心恢复 B.死亡 C.导致精神病 D.开始接受自己已经受伤的事实,制定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计划 9.由Grove等人简化和发展后的POMS量表有__________个分量表。 A.5 B.6 C.7 D.8 10.个体与他人行为的共同性因素__________,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A.越多 B.越少 C.越不确定 D.完全相同 二、多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运动损伤者往往会寻求理解损伤的涵义,运动损伤会导致一些伤者在认知上对损伤意义曲解,专家们已确认的意义曲解“选择性抽象化”、“绝对化思维”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 A.将注意力集中在无意义的小节上 B.夸大运动损伤的严重性 C.将复杂的体验简单化 D.将损伤的责任强加于自己 12.运动表象从感觉通道上可以分为___________。 A.视觉表象

微生物学(朱军)中英文版期末考试及考研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指一般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成 2.分类:①原核:细菌,放射菌,蓝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微生物的特点:①小(体积微小)微米级:光学镜纳米级:电子镜 ②简(结构)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③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真核,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4.发展史:①史前期(朦胧阶段)②发展期(形态描述阶段)③初创期(生理研究阶段)④奠基期(生化研究阶段)⑤发展期(分子生物学阶段) 5.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医疗保健、工业、农业、生产、环保 ①与工业的关系:a.食物罐藏防腐 b.酿造工作 c.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 d.液体的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 f.代谢调控发酵技术 ②与农业大作用:a.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 b.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 c.以菌作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 d.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与环保的关系:a.促进许多重大问题的突破 b.促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来源和技术之一 c.刺进经典遗传学发展为分子遗传学 d.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6.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快,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细胞的形态可分为三类:球状,杆状,螺旋状 3.细菌的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95%乙醇脱色0.5min→番红复染1min 阳性菌(G+)→紫色阴性菌(G-)→红色 4.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肽聚糖单体、网状结构; 5.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6.磷壁酸:占40%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成分七主链由数十个磷壁酸苷油或磷壁酸核糖醇组成有的还有D-Ala和还原糖所组成的侧链 7.磷壁酸的特点: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储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④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⑤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一种酶)的作用 8.外壁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 9.脂多糖(Lps)的功能:①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②与磷壁酸相似,吸附二阶阳离子以提高这些离子在细胞表面浓度

体育心理学试题AB

体育心理学试题A B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11.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胜的因素中归于心理因素。( A ) %%% D. 60% 9.自行车选手在与他人比赛时速度会更快,这被称作“社会促进”现象。(对) 7.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是学派的理论。(C ) A.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8.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学习策略是。(A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由简单到复杂 D.由复杂到简单 9.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是。(B ) A. 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 B.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 C. 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 D.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0.人本主义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C ) A.决策者 B.执行者 C.传授者 D.促进者 3.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即。(B ) A. 物质兴趣 B. 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 间接兴趣 4.对踢足球感兴趣的人,满足于通过足球运动来锻炼身体的兴趣是。(B ) A. 广泛兴趣 B. 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 间接兴趣 5.是兴趣发展必备的基础,自始至终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的范围很不明确。(B ) A. 乐趣 B. 广泛兴趣 C.有趣 D. 直接兴趣 7 C ) A.乐趣 B.直接兴趣 C. 有趣 D. 物质兴趣 8.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D ) A.运动兴趣 B.运动爱好 C.运动诱因 D.运动需要 9.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如运动心理)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是。(A ) A.中心兴趣 B.核心兴趣 C.重点兴趣 D.唯一兴趣 3.一般来说,直接兴趣与无意注意相联系,间接兴趣与有意注意相联系(对) 8.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具有年龄差异。(对)

2018环境微生物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2018环境微生物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包含体: 细胞膜: 衣原体: 同宗配合: 酵母菌: 生态系统: 碳源: 拮抗: 菌种复壮: DNA的变性: DNA复制: 根际微生物: 物质流: 类菌体: 硝化细菌: 细菌活性污泥法: 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 堆肥化:

自生固氮作用: 二、是非题 原噬菌体是整合在宿主DNA上的DNA片段,它不能独立进行繁殖。( > 细菌的异常形态是细菌的固有特征。( > 真核微生物比原核微生物更能在高温下生长。( > 芽孢是芽孢细菌的繁殖器官。( > 光合细菌和蓝细菌都是产氧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 用来固化细菌培养基的多糖是琼脂。( > 微生物生长的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细胞分裂速率。( > 碱基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存在于RNA或DNA,但只RNA中有胸腺嘧啶。( > 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有点碱性的。( > 凡是影响微生物生长速率的营养成分均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 三、选择题 1.大部分微生物___。 (a>是原生动物(b>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c>生活在海洋的底层(d>发现于外层空间 2.噬菌体是一种感染____的病毒。 (a>酵母菌(b>霉菌 (c>放线菌和细菌(d>原生动物 3.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___

(a>支原体(b>L型细菌(c>原生质体(d>原生质球 4.下列微生物中,______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a>大肠杆菌(b>金黄葡萄球菌(c>巨大芽孢杆菌(d>.肺炎双球菌 5.下列能产游动孢子的霉菌是____。 (a>腐霉(b>毛霉 (c>赤霉(d>青霉 6.硝酸细菌依靠____方式产能。 (a>发酵作用(b>有氧呼吸(c>无氧呼吸(d>光合磷酸化 7.酵母菌适宜的生长pH值为____ (a>5.0-6.0(b>3.0-4.0(c>8.0-9.0(d>7.0-7.5 8.进人三羧酸循环进一步代谢的化学底物是____。 (a>乙醇(b>丙酮酸(c>乙酰CoA(d>三磷酸腺苷 9.称为微好氧菌的那些细菌能___生长。 (a>在高浓度盐中(b>在低浓度氧中 (c>没有ATP或葡萄糖(d>只在有病毒时 10.深层穿刺接种细菌到试管固体培养基中____。 (a>提供厌氧菌生长条件(b>除去代谢废物的一个机会 (c>增加氧气(d>增加钾和钠离子的数目 11.微生物分批培养时,在延迟期_____ (a>微生物的代谢机能非常不活跃(b>菌体体积增大 (c>菌体体积不变(d>菌体体积减小 12.下面所有特征皆适用于胞嘧啶和胸腺嘧啶,除了___之外。

体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运动心理学: 人本主义: 反应时: 运动兴趣: 运动动机: 目标定向: 归因: 习得性无助感: 态度: 注意: 锻炼成瘾: 焦虑: 唤醒: 心境状态: 表象训练: 迁移: 运动损伤: 团体凝聚力: 敌意性攻击: 应激: 单项选择题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 C )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提出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 A、华生 B、马斯洛·罗杰斯 C、考夫卡 D、魏特墨 3.在中国,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B) A. 吴文忠 B. 马约翰 C.肖国忠 D. 马启伟 4.运动兴趣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兴趣的性质。() A. 广泛性 B.有效性 C.倾向性 D.稳定性 5.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具有特定的内容,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功能。() A. 发动 B. 选择 C. 强化 D. 维持 6.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_____________理论。()

A 动机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本能理论 D 认知理论 7.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的归因理论。()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 8.唯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 A.重视大脑的存在而忽视精神的作用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9.近年来研究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D) A 人格因素 B 应对资源 C 应激源史 D 兴奋剂 1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信息的。() A.指向 B.集中 C.意志努力 D.指向和集中 11.在完成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 A. 比较高 B. 非常高 C. 比较低 D. 非常低 12.下列哪种训练属于自生训练。() A. 放松训练 B. 系统脱敏训练 C. 肢体发暖训练 D.生物反馈训练 13.是指以内心体验的形式,表象自己正在完成各种动作。() A. 视觉表象 B. 动觉表象 C. 内部表象 D. 外部表象 14.心境状态是一种。() A. 认知过程 B. 情绪状态 C. 注意状态 D. 意志过程 15.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主要作用是。() A.选择信息 B.加工信息 C.激活 D.唤醒 16.下面哪一选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阶段。(D) A 否认 B愤怒 C 抑郁 D兴奋 17.归因理论是对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A.行为 B.自我效能C.动机 D.成就感 18.学习目标定向是_____________。() A 适应性的 B 主观的 C 非适应性的 D 非主观的 19.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年完成的。() A. 1901 B. 1896 C.1905 D. 1898

体育心理学第十二章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测试题及答案

体育心理学第十二章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测试题及答案 总计: 6 大题,38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在排球比赛中,为了获得进攻的成功,当前排队员采用背飞技术时,会有其他队员通过其他进攻手段来掩护,而后排队员会补位加强防守,这些队员间的协同合作体现了高度的__________。 A.人际凝聚力 B.合作凝聚力 C.社交凝聚力 D.任务凝聚力 2.职业运动员与俱乐部老板签订合同,履行自己的义务,使团体为完成共同目标努力。这体现了__________对凝聚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A.典型身份 B.球员价值 C.合约责任 D.社会价值 3.团体凝聚力是一种__________的过程。 A.动态 B.静态 C.成员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 D.结合体 4.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会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特征。 A.多维性 B.动态性 C.时间性 D.过程性 5.__________是指需要紧密团结合作才能获得优异成绩的体育运动项目。 A.互动项目 B.共动项目 C.团体项目 D.个人项目

6.在篮球教学中,学生被分成五人一组进行投篮、运球配合练习,这可以促进__________。 A.人际凝聚力 B.合作凝聚力 C.社交凝聚力 D.任务凝聚力 7.__________与运动队的比赛成绩有着非常密切和积极的联系。 A.人际凝聚力 B.合作凝聚力 C.社交凝聚力 D.任务凝聚力 8.个体成员就团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会关系的感知属于__________。 A.团体任务吸引力 B.团体社交吸引力 C.团体任务一致性 D.团体社交一致性 9.__________是指很少需要成员间交互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 A.互动项目 B.共动项目 C.团体项目 D.个人项目 10.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加努力的倾向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__________。 A.社会促进 B.社会改造 C.社会影响 D.社会性懈怠 二、多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 11.体育团体凝聚力具备以下特征:__________。 A.多维性 B.动态性 C.目的性 D.情感性 12.团体凝聚力测量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

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微生物学考研试题

华南农业大学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一、判断题(以“√”表示正确;“ ”表示错。每小题1分,共20分) ()1.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除了巴斯德消毒法外,固体培养基的发明也是其重要贡献之一。 ()2.一般认为食品A W值在0.64以下是食品安全储藏的防霉含水量。 ()3.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 ()4.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5.细菌的芽孢、放线菌和真菌的孢子都是繁殖体。 ()6.处于生长稳定期的细菌培养物细胞数量最大,生长速率最高。 ()7.异型乳酸发酵的终产物是乳酸、乙醇和CO2。 ()8.促进扩散是逆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 ()9.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fermentation, such as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which is carried out by yeasts. ()10.对儿童注射胎盘丙种球蛋白通常用于治疗或应急预防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它是一种主动免疫。 ()1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都能产生耐热性强的毒素。 ()12. 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连续培养方式为恒化培养。 ()13. 土壤和空气是微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环境。 ()14. 荚膜是细菌的特殊构造,其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15. 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环境诱发出来的。()16. 血球计数板法测定细胞数量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并能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细胞运动与否、判断其死活。 ()17. 能否利用CO2为唯一碳源是自养型与异养型微生物的根本区别。 ()18. 链霉素的抑菌机制在于引起细菌细胞壁的降解。 ()19. 霉菌和酵母菌都是分类学上的名称,也是一个形态学类群。

微生物学考研试卷

201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微生物学 1.主动运送 2.朊病毒 3.“拴菌”试验 4.发酵 5.氧化磷酸化 6.抗抗体 7.操纵基因 8.自然免疫 9.羧酶体 10.微生态制剂 二、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 1.下面所述不是微生物共性的是()。 A.体积小 B.性状稳定 C.繁殖快 D.分布广 2.出于控制微生物的目的,灭菌一词指的是()。 A.除去病原微生物 B.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C.消灭所有的生物 D. 只消灭体表的微生物。 3.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 A.互生 B.共生 C.寄生 D.合生 4.肽聚糖物质存在于()中。 A.真核生物的核糖体 B.细菌的细胞壁 C.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 D. 细菌的细胞膜 5.以下没有细胞壁的微生物是()。 A.放线菌 B.酵母菌 C.支原体 D. 衣原体

6.以铵盐作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含氮物的作用,称为()。 A. 铵盐同化作用 B.硝化作用 C.氨化作用 D.反硝化作用 7.以下微生物中,不属于原核微生物的是()。 A.真细菌 B.蓝细菌 C.衣原体 D.显微藻类 8.有丝分裂过程发生()。 A.只在细菌中 B.在病毒和细菌中 C.在真核生物中 D. 只在化学限定培养基中 9.微生物的稳定生长期,()。 A.细胞分裂速率增加 B.群体处于最旺盛时期 C.菌体产量达最高点 D. 细胞分裂速率最大 10. 原核生物细胞DNA发现于()。 A.细胞膜和高尔基体 B.染色体和质粒 C.鞭毛和菌毛 D.细胞壁和细胞膜 11.青霉素族抗生素主要用于抗()。 A.病毒 B.真菌 C.革兰氏阴性菌 D. 革兰氏阳性菌 12.所有下列特征皆适合酵母菌细胞,除了()。 A.它们不形成菌丝 B.它们是典型的卵圆形细胞 C.它们只能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D.它们是多细胞的真菌 13.发生在土壤中的氨化过程的主要产物是()。 A.尿素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氨 14.BOD是用来表示()。 A.废水的污染程度 B.土壤的过滤能力 C.100mL水样中的细菌数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类型。 15.病毒的基因组可以由()组成。 A.DNA但无RNA B. RNA但无DNA C.同一个病毒中既有DNA又有RNA D. DNA或RNA 16.一种微生物致病力程度的强弱以它的()来表示。 A.毒血症 B.中毒 C.特有的潜力 D.毒力 三、填空题(每空格1.5分,共 24 分) 1.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pH值和⑴。 2.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史前期、初创期、⑵、发展期和⑶。

体育心理学课后参考答案

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 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八章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与运动损伤有关的重要心理因素有应激、应对方式、动机、人格等。 2.应激—运动损伤模型中,应激被认为是运动员对潜在的应激环境的认知,预测运动损伤的核心因素是应激反应。 3.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否认、愤怒、许愿、 抑郁、承认。 4.运动员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如果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将有利于他们的损伤康复。 5.思维可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受伤运动员的思维内容直接影响其在康复期的感知和行为方式。 6. 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与疾病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相类似,过程由否认开始,经忧郁而达到解决和接受。 和Adersen提出了一个以应激理论为基础,旨在解释运动员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 8.运动员拥有的应对方式包括应对行为、社会支持、处理应激的技能、集中注意力策略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运动员对应激做出的反应。 9.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应激源、人格、应对策略和潜在干预等,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受这些心理因素调节。 10.调整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社会支持、表象训练等,是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变量。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1. Williams和Adersen 修改并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旨在

解释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C ) A 1980年 B 1990年 C 1998年 D 2000年 2. 近年来研究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D ) A 人格因素 B 应对资源 C 应激源史 D 兴奋剂 | 3. 应激反应代表着运动员处理环境需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的实际要求之间的一种现象。(A ) A不平衡B平衡 C放大D缩小 4. 下面哪一选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阶段。(D ) A 否认B愤怒 C 抑郁D兴奋 5. 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受一系列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 D )A直接B间接 C没关系D直接或间接 6. 关于损伤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就渐渐转向了对人格的某一具体维度的探讨,这方面受到关注最多的是特质。( C )& A意志B自尊 C控制点D成就动机 7. 是一种积极的,将应激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化悲痛为力量的心理应付技能。( B )A否认B升华 C投射D移置 8 . Adersen和Williams(1998)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的应激—运动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上篇试题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下篇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854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EMBA:双学位。获EQUIS与AMBA国际认证MBA:设投资与金融、全球管理两大专业854 食品微生物学 一、考试内容范围 根据教学大纲命题,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重要实验的基本原理为重点考核内容。 1 、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 、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原核生物的分类,真细菌( 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的形态特点、菌落特点及繁殖特性和古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及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等。 3 、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酵母菌、丝状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特征、种类等。 4 、病毒。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增殖和分类,了解噬菌体、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及代表。 5 、微生物的营养。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熟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与食品中微生物类群的关系。 6 、微生物的代谢。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掌握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联性及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了解食品的腐败与微生物代谢的关系。 7 、微生物的生长和环境条件。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熟悉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及其原理。 8 、微生物生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食品的微生物生态。 9 、微生物遗传。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和诱变育种的机制,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复壮的理论和方法。 10 、传染与免疫。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感染的一般概念,掌握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机制,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免疫病理反应;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1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发酵的关系。 12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腐败的关系。 13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14 、掌握重要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关键点。 15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种类及其要点。 二、考题的形式及评分准则 题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类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问答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卷尽可能多地涵盖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占考卷的主要部分(70% 左右)。 考生答题时,基本概念力求准确,问答题按照要点计分。如果在答题时基本概念不清,则不给分。对回答内容不完整,而思路正确者,将适当给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和书籍: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江汉湖. 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