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同位素测试技术与参考物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稳定同位素测试技术与参考物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稳定同位素测试技术与参考物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稳定同位素测试技术与参考物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丁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要:

同位素测试技术是同位素研究的基础。新的测试技术的创立,新的测试仪器的研制,原有仪器设备和测试方法的改进是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展的依托。因此发展同位素测试技术始终是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近年来,同位素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成为研究工作不断发展的推动力。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概括起来,总的趋势不外是:快速化、精确化、微量化、微区化、多样化和标准化。本文对有关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测试技术、参考物质、原子量

自20世纪40年代Nier(1947)发明Nier型质谱[1]和Urey(1947)提出“同位素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的经典论文[2]以来,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50余年来,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逐步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它不但成了研究各种基础地球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且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方面开始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进入壮年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我国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已开展了40年。在此期间,特别是近20多年来,经过学习、引进、改进到开拓创新,我国已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开始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研究的成果为解决国内重大地质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关键性依据。有些成果还达到了国际先进、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新世纪之初,面对国际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急速发展的局面,我们需认清形势、明确方向。要在竞争中争取主动,走到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前列,并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同位素测试技术是同位素研究的基础。新的测试技术的创立,新的测试仪器的研制,原有仪器设备和测试方法的改进是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展的依托。因此发展同位素测试技术始终是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技术上的每一项突破往往会为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过去的20年同位素地球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满足研究工作日益增涨的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成为研究工作不断发展的推动力。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概括起来,总的趋势不外是:快速化、精确化、微量化、微区化、多样化和标准化。下面就作者了解的情况提供一点个人见解,供读者参考。

1、同位素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制与改进:

近年来同位素分析仪器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离子探针质谱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②加速器质谱的应用;③高分辨多接收激光等离子质谱的开发和应用;④连续流质谱的出现和应用;⑤以及激光同位素分析装置的应用。

①离子探针质谱(SIMS)的改进和应用:离子探针质谱(又称二次离子质谱)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离子源。与其它仪器不同,在离子探针质谱中(图1)是用一次离子轰击样品靶

激发出二次离子,然后对二次离子进行同位素分析。这种仪器最大的优点是其极高的空间分辨率。由于一次离子的良好聚焦性能,它可以将激发点的直径控制在5 m以内。为了能对极小的样品进行同位素测量,对分析用的质谱也做了特别的设计。它往往使用双聚焦质谱仪,能够达到高分辨率(10000以上),以将待测离子与杂质离子区分开。其接收器一般采用离子倍增器,以提高灵敏度。此外,离子探针质谱还能分析一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分析的同位素,如铁和锇的同位素。

离子探针质谱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用于半导体微量杂质的分布研究。在7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氧同位素研究,80年代用于硫和铅同位素研究。目前已广泛用于硼、碳、氧、硅、硫、镁、钙、稀土、锶、铅、铀等同位素分析。

图1:SHRIMP型离子探针质谱结构简图

Fig.1:Schematic diagram for SHRIMP type of SIMS.

当前国际上生产离子探针质谱的公司主要有两家。一家为法国的CAMECA公司,已生产了IMS-3f、IMS-4、IMS-6、IMS-1270和Nano-SIMS-50等型号的仪器。它的仪器用途比较广泛,在元素和同位素比值测量方面性能优良,但在锆石测年方面不如SHRIMP型专业。目前,CAMECA公司的仪器已在世界上卖出了数百台。在国内已有数台,主要用于材料的杂质成分分析,很少用于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另一家为澳大利亚的AUSTRALIAN SCIENTIFIC INSTRUMENTS公司,生产了SHRIMP-I和SHRIMP-II型离子探针质谱。它仪器在锆石U-Pb测年方面用得较广,但在硫、氧、碳同位素分析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SHRIMP型仪器在全世界已卖出十台左右。在国内于2001年引进一台(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开放研究实验室),目前主要用于同位素地质测年研究。

当然,离子探针质谱也有其薄弱之处,那就是分析的精确度较常规方法仍有较大差距。

②加速器质谱(AMS)的应用:加速器质谱是利用加速器的原理对不同离子进行分离。由于加速器的高分辨性能,加速器质谱能达到极高的灵敏度。这种仪器对于分析含量极低的同位素有特别的优势,因而特别适于10B、14C、26Al、32Si、36Cl等宇宙射线成因同位素的分析。近年来,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加速器能量的加大和灵敏度的提高),这种技术得

到广泛应用,成为年轻年代学测定和研究侵蚀、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北京大学和原子能科学院已建立相关实验室,开展10B、14C、36Cl测试试验工作。

③多接收激光等离子质谱(MC-LASER-ICP-MS): 这是在等离子体质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质谱计。这种仪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利用等离子技术使样品电离,产生离子,进行同位素分析。由于等离子技术的电离效应远好于表面电离法,有些用热表面电离质谱难以分析的元素(如Os、Fe)也可用表面电离进行同位素分析。这种技术无需对待测样品进行繁琐的预处理,可以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的同位素,因而显著地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开始时,等离子体质谱多采用四级杆质谱。这种质谱速度快,但精确度不够高。新一代的仪器采用磁质谱,前面加上激光采样装置,离子接收部分采用多接收器,因而成为《多接收激光等离子质谱(MC-LASER-ICP-MS)》。新的配置显著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和空间分辨率,成为新的有力的工具。多接收激光等离子质谱的出现使多种重同位素的测试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拓宽同位素研究的范围,对同位素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主席Albarede在2002年的Goldschmidt地球化学会议的主席致辞中认为: 多接收等离子质谱(MC-ICP-MS)开创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新纪元[3],充分肯定这一发展的深远影响。目前这种仪器在国际上迅速推广。我国北京大学、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等已引进这种仪器,其它许多单位也在申请购置这种仪器。

④连续流质谱(Continuous Flow MS):连续流质谱是在气体同位素质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仪器。它的特点是用载气不停地将待测气样带入离子源,可减少样品的损失,提高分析速度和灵敏度。现在主要用于环境、生物等复杂和微量样品的同位素分析。目前这种仪器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国内也已引进相关设备。

⑤激光同位素分析装置,它是在原有仪器前面加一个激光同位素制样装置(图2)构成的。它可用在等离子质谱上,也可用在气体同位素质谱和惰性气体同位素质谱上,以进行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所带的激光器可以是红外激光器(CO2),也可是各种紫外激光器(Yb-Nd、AlF3、ArF)。激光同位素制样装置的取样点直径可在5μm-250μm范围内。其空间分辨率不如离子探针质谱,但同位素测量精确度好于离子探针质谱,因而广泛用于轻、重同位素组成测定。我国已建立用于同位素测年和氧、碳、硅同位素分析的激光同位素制样装置,并引进了用于等离子质谱测量的激光同位素制样装置。

图2:激光探针稳定同位素制样装置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LASER probe sample preparation line for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2、稳定同位素研究对象和测试方法的扩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氢、碳、氮、氧、硫等同位素

组成变化十分明显的几种元素。在20世纪80-90年代,对硼、硅、氯、锂等元素的同位素开始进行研究,并取得显著进展。目前这些同位素的测试方法已经成熟,方法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显著提高。特别是激光探针取样技术,连续流进样技术和等离子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方法的适用性、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使之更好地满足各种研究工作的需要(表1)。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由于多接收激光等离子质谱技术的发展,包括过渡元素在内的一批重元素(如Ca、Cr、Fe、Cu、Zn、Se、Mo)的同位素开始纳入研究范畴(表2)。这些元素的加入大大扩展了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对象,为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随着研究的发展,预计将有更多的同位素(如Pa、Te、Tl、Mg)进入研究领域,从而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纪元[3]。

表1:某些轻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技术现状Table1: Present status of analytic techniques for some light stable isotopes

5

表2:某些重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技术现状

3、同位素参考物质的标定,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和原子量修订:

3.1.同位素参考物质的研制与标定:

同位素参考物质是同位素地质测量的“砝码”。从同位素测量一开始,就有同位素参考物质。它随着同位素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而不断发展。

国际同位素参考物质是统一国际同位素测量工作的基准物质,是保证国际上同位素数据可比性的重要依据。另外,国际同位素参考物质的基本数据也是确定元素原子量和其它一些重要基本常数的关键数据。

在20世纪50-60年代,稳定同位素研究迅速发展。经国际学术界的认真讨论,相继建立了氢、氧、碳、硫等几种研究最为广泛的元素的同位素标准和相应的参考物质。如SMOW (标准平均大洋水)被定为氢、氧同位素国际标准,而NBS-1A定为相应的参考物质。PDB (美国南卡罗莱拉州白堊系Peedee组中的拟箭石)被定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国际标准。它同时也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国际参考物质。CDT(美国亚立桑那州Diablo峡谷铁陨石中的陨硫铁)被定为硫同位素国际标准,同时也是硫同位素国际参考物质。这些标准的建立对同位素地质研究的顺利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后,在70-90年代,氮、硅、硼、氯、锂等轻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国际标准和参考物

质也相继确定(见表1)。

但是,随着同位素研究的逐步发展,标准和参考物质方面的一些潜在问题也逐步浮现出来。首先,有的国际标准并不存在实际样品物质,如SMOW和SMOC。它代表的实际是有限样品的平均组成。由于海水存在同位素组成的不均匀性,随着研究样品的增多,SMOW和SMOC的组成将会发生变化。其次,由于在最初制备参考物质时,没有考虑到广大实验室的长期需要,有的很快就已消耗殆尽。如PDB和CDT,在80年代就已难以找到。另外,还发现CDT 本身就存在同位素不均匀性。

国际同位素界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深远影响,丛70年代末就已开始行动,开展广泛合作,寻求解决办法。其中,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从1983年到2000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召开了8次同位素参考物质顾问组会议,为完善同位素参考物质体系出谋划策。根据顾问组会议的建议,IAEA委托研制了一系列参考物质,并组织了国际实验室间的对比测量,基本建立起轻稳定同位素国际参考物质的完整体系。所有的参考物质都符合以下要求:

1)化学组成均匀,性质稳定,能长期保存;

2)适于用标准方法进行分析;

3)同位素组成均匀;

4)同位素组成经过国际上多家有权威的实验室的对比测量而定值;

5)有足够的量,能满足世界上各实验室的长期(至少20年)需要。

表3:稳定同位素国际标准和国际参考物质

考虑到仪器设备和前处理装置的差别可能带来所谓“尺度效应”,为了既统一同位素测量的基准,又统一同位素测量的尺度,IAEA试图对每一种元素的同位素都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考物质。在表3中列出了现阶段已确定的稳定同位素国际标准和国际参考物质。这方面V-SMOW 和SLAP尺度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和经验。由于用配制的实际样品V-SMOW代替了虚设的SMOW,又用从南极冰制备的18O高度亏损的SLAP来控制尺度,大大提高了各实验室之间的氢、氧同位素数据的可对比性。硫、碳同位素参考物质系列的建立,也将发挥同样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多接收等离子质谱(MC-ICP-MS)技术的发展,将过渡金属(铁、铜、锌)和其它一些金属元素(镁、鉻、钼)的同位素研究纳入了研究领域。对这些元素的同位素原来已制备过一些参考物质(见表4)。吸取轻稳定同位素参考物质研究的经验,国际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已开始与有关实验室联系,组织重元素同位素系列参考物质的研究和标定工作。

表4:某些重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国际标准和国际参考物质

3.2.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及其意义:

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Nier 型质谱计以来,δ值就成为表示同位素组成的最常用的方式。根据定义

δ (‰) = (R SA/R ST– 1)×103

其中R表示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比。下角标SA代表样品,ST代表标准物质。用δ值表示同位素组成有三大好处:

1)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一种物质的同位素组成特征。δ值为正值就表示该物质较标准物质富含重同位素,δ值为负值就表示该物质较标准物质富含轻同位素。δ值的绝

对值大表示与标准物质的同位素组成差别大。δ值的绝对值小表示与标准物质的同

位素组成差别小。

2)在质谱测量时测量的值就是样品相对参考气的δ值,δ值测量不但较比值测量更方便,而且更准确。

3)如果只考虑不同物质之间同位素组成的差别,就不需要知道其准确同位素比值,甚至无需知道标准物值的准确同位素比值。而要准确测定一种物质的同位素比值

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不同同位素分子的质量不同,浓度差别可能很大,在质谱测

定时的情况(如质量歧视、吸附效应、电离效率)可能有较大差别。对此很难做

出准确校正。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对于物质的同位素比值并不很在意,而只关心其δ值。因为他们研究的主要是同位素组成的相对变化,而真正的同位素比值(或称为同位素绝对比值)情况则并不重要。

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对标准物质和参考物质的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要求。δ值系统是一个浮动的系统,只有知道同位素标准的同位素绝对比值,才能使之固定下来。也只有确定了两种以上的同位素参考物质的绝对比值,才能准备标定出准确的δ值尺度。

其次,测试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精密度多接收器质谱的投入使用)和高纯同位素试剂的出现(使有可能配制人工同位素混合物),为准确测定物质的同位素绝对比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近年来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的工作逐渐增多,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

是因为对V-SMOW和SLAP的D/H和18O/16O及17O/16O的绝对比值测量结果[12]、[13]、[14]使我们能够准确地确定V-SMOW和SLAP氢、氧同位素基准和尺度,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实验室氢、氧同位素测量的水平和数据的可比性。也正是对CDT,IAEA-S-1,IAEA-S-2和IAEA-S-3的硫同位素绝对比值的准确测定[17]、[29],对原来通用的CDT的32S/34S比值作出了高达19‰的修正,确定了V-CDT硫同位素基准和SF6硫同位素尺度。对硅、碳同位素参考物质的同位素绝对比值也已做过测量,但目前又在做进一步的标定。估计,对重元素的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也将迅速展开。

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结果不但能将δ值系统固定下来,建立起准确的尺度,保证参考物质的连续性,还将成为修订元素原子量的依据。此外,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在诸如阿伏伽德罗常数标定等重要物理化学常数的标定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30]。

3.3.元素原子量的修订:

元素的原子量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和化学基本参数,准确的原子量数据不但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技术、计量和商业方面有重要意义。在上世纪上半叶,国际上对元素原子量测定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一开始主要采用化学法。但在发现同位素之后,质谱方法就逐步取代化学法,成为原子量标定的主要手段,并掀起原子量标定的新高潮。在几十年内,所有元素的原子量都得到了标定。为此还成立了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来审查有关数据,认定元素原子量。这个委员会历经变迁,在1920年归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名下。

在半个世纪之后,到1969年,在IUPAC内曾有一种强烈的动议,要取消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其理由是:“现有原子量已经足够精确了,再做下去只是一种学术探讨,对专业化学家,对化学技术发展意义不大,肯定没有商业价值”。

但到80年代,情况变得很明显,精确的原子量数据不但能使化学分析和其它测量得到更高的精度,甚至能更精确地标定阿伏伽德罗常数等基本物理化学常数。因而,提高原子量的测定的精确度又成了化学工作者关心的热点。如前面所述,更精确的原子量的测定和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所周知,如果元素只含一种核素,则该核素的质量就是元素的原子量。对含有两种以上同位素(核素)的元素而言,情况就有所不同。这时,元素的原子量为各同位素质量的加权平均值。为得到元素的准确原子量,不但需要准确知道它的每一种同位素的质量,而且需要准确知道它的各种同位素的丰度。因此,同位素丰度测量对准确确定原子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AWIA)的批准,已经修订了He、Li、C、Ne、Si、S、Cl、Ti、Ni、Ga、Ge、Se、Kr、Sr、Ru、Ag、Sn、Xe、La、Ce、Nd、Sm、Eu、Dy、Er、Yb、Hf、W、Os、Ir、Pt、Hg、U等3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其中,由中国科学家提交的就达十种。对元素原子量的修订,基本有三种情况。

1)对该元素的各同位素的绝对比值以前没有做过测定,通过同位素的绝对比值测量对元素原子量得出了可靠的结果;

2)以前对该元素的各同位素的绝对比值做过测量,但新测量结果更精确,显著改善了原子量的精确度;

3)发现一种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比原定的范围明显加大,有必要修订原子量变化范围,以包容新测量的样品。

其中因第三种情况而修订原子量的目前还不算多,较明显的例子是氮(14.00674±0.00007 → 14.0067±0.0002)和氯(35.4527±0.0009 →35.453±0.002)原子量的修订。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展,这种情况将越来越多。譬如,目前由于MC-ICP-MS 技术的发展,就使得一批重金属的同位素组成变化得以检测出来,这势必导致其原子量的修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一批过渡金属元素的同位素绝对比值被测定,其原子量被修订。

但是,根据对一种元素测出的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加大而将修订其原子量,将标准偏差加大,这种办法看来并不十分完美。目前正在酝酿着对原有规定的改变。一种建议提出对每个元素认定一种基准物质,对该物质的同位素绝对比值和原子量做准确标定。其它物质的原子量可根据其相对于基准物质的δ值和基准物质的原子量计算出来。当需要某种物质的准确可靠原子量时可专门进行标定。这样就可保证元素原子量的稳定性,只有当出现更

准确的测定结果时才会导致原子量的修订。

4、同位素测试技术进步对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推动:

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对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同位素技术不但用于传统的地质学研究,在许多交叉和边缘学科研究方面也大显威力。

由于多接收等离子质谱技术的进步,Fe、Cu、Zn、Mo、Ca、Os、Cr等金属元素的同位素的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为矿床、岩石和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带来重大的影响。

由于激光微区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矿物和岩石中的微细同位素变化将得到深入研究,为探讨各种地质过程提供宝贵的信息。

由于连续流质谱的出现,为快速分析复杂的环境和生物样品提供了新手段,对古环境研究,特别是海洋、黄土、冰川、岩溶、湖泊、河流变化的同位素示踪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温室气体测定,大气碳循环研究,酸雨研究,汽车尾气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示踪和水污染示踪也带来极大的方便。

各种方法的改进还为研究生物过程(如用铁同位素研究血液中的作用)、进行医疗诊断(如用碳同位素检测胃病的幽门螺旋杆菌)提供了新的技术。

此外,同位素在商检工作中也得到应用。如用C同位素鉴别蜂蜜和桂花油的真伪,用H、C同位素检测果酱、葡萄酒的真伪,用H、O同位素鉴别矿泉水的产地。

致谢:

文中大量引用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同位素参考物质顾问组”和“国际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的相关文献。感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有关工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Nier A. O., Ney E. P. and Yung Y. L. (1947): A null method for the comparison of two ion

currents in a mass spectrometer. Rev. Sci. Instrum. 18,297.

[2] Urey H. C. (1947):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isotopic substances. J. Chem. Soc.

1947:562.

[3] Albarede F. (2002): Presidential address: A new era for isotope geochemistry. Geoch. et

Cosmoch. Acta 66,A1.

[4] Skulan J. and DePaolo D. J. (1999): Calcium isotope fractionation between soft and

mineralized tissues as a monitor of calcium use in vertebrates. Proclamations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 96,13709-13717.

[5] Ellis A. S., Johnson T. M. and Bullen T. D. (2002): fate of hexavalent chromium in the

environment. Science. 295,2060-2062.

[6] Zhu X. K., O`Nions R. K., Gao Y. and Reynolds B. C.(2000): Secular variation of iron

isotopes in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Science. 287, 2000-2002.

[7] Zhu X. K., O`Nions R. K., Gao Y. , Belshaw N. S. and Rickard D. (2000): determination of

natural Cu-isotope variations by plasma-source mass spectrometry: implications for use as geochemical tracers. Chemical Geology. 163,139-149.

[8] Mar?chal C. N., T?louk P. and Albarede F. (1999): precise analysis of copper and zins

isotopic compositions by plasma-source mass spectrometry. Chemical Geology, 156, 251-273.

[9] Johnson T. M., Herbel M. J., Bullen T. D. and Zawislanski P. T. (1999): Selenium isotope

ratios as indicators of selenium source and oxyanion reduction. Geoch. Cosmoch. Acta. 63, 2775-2783.

[10] Anbar A. D., Knab K. A. and Barling J. (2001):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mass-dependent

variations i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molybdenum using MC-ICPMS. Analytical Chemistry. 73,1425-1431.

[11] Siebert C. Nagler T. F. and Kramers J. D.(2001): Determination of molybdenum isotope

fractionation by double=spike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 2000GC 000124.

[12] De Wit, J. C., Van der Straaten, C. M., and Mook, W. G., (1980) Determination of the

absolute D/H ratio of V-SMOW and SLAP: Geostandards Newsletter, v.4, p.33-36. [13] Baertschi P. (1976) Absolute 18O content of 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 Earth Planet. Sci.

Lett. 31,341-344.

[14] Li, W., Ni, B., Jin, D., and Chang, T. L.,(1988), Measurement of the absolute abundance of

oxygen-17 in V-SMOW: Kexue Tongbao, 33,1610-1613.

[15] Hut, G., (1987) Consultan t’s group meeting on stable isotope reference samples for

geochemical and hydr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42 p. [16] Robinson, B. W., (1993), Sulfur isotope standards. in Reference and intercomparison

materials for stable isotopes of light elements: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Vienna, IAEA-TECDOC-825, p. 31-34.

[17] Ding, T., Valkiers S., Kipphardt H., De Bievre P., Taylor P.D.P., Gonfiantini R. and

Krouse R. (2001) Calibrated sulfur isotope abundance ratios of three IAEA sulfur isotope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V-CDT with an reassessment of atomic weight of sulfur. Geochim.

et Cosmochim. Acta. V.65,(2001)pp.2433-2437

[18] Junk and Svec.H. J.,(1958), The absolute abundance of the nitrogen isotopes in the

atmosphere and compressed gas from various sources: Geochimica Cosmochimica Acta, v.

14, p. 234-243.

[19] Gonfiantini R., Stichler, W., Rozanski, K., (1995) , Standards and intercomparison materials

distribu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for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in Reference and intercomparison materials for stable isotopes of light elements: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Vienna, IAEA-TECDOC-825, p. 13-30.

[20] Coplen T. B., Bohlke J. K., De Bievre P., Ding T., Holden S. S., Hopple J. A., Krouse H. R.,

Lamberty A., Peiser H. S., Revesz K., Rieder S. E., Rosman K. J. R., Roth E., Taylor P. D.

P., Vocke jr R. D., J. Xiao Y. K. (2002), Isotopic abundance variations of selected elements (IUPAC technical report) Pure Applied Chemistry. In printing

[21] Catanzaro, E. A., Champion, C. E., Garner, E. L., Marinenko, G., Sappenfield, K. M. And

Shields, W. R., (1970) NBS Special Publication 260-17, U. S. Printing Office.

[22] NIST,(1999a)Certificate of analysis,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951 Boric Acid Standard:

National Institute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Gaithersburg, Maryland, 2 p.

[23] Rosman, K. J. R., and Taylor, P. D. P., (1998)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elements 1997: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v.70, p. 217-235.

[24] Long, A., Eastoe, C. J., Kaufmann, R. S., Martin, J. G., Wirt, L., and Finley, J. B.,(1993),

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chlorine stable isotope ratios: Geochimica Cosmochimica Acta, v. 57, p. 2907-2912.

[25] Catanzaro. E. J., Murphy T. J., Garner E. L., Shields W. R. (1966). Absolute isotopic

abundance ratios and the atomic weight of magnesium. B J. Res. Nat. Bur. Stand. (U.S.) 70A, 453–458.

[26] L. J. Moore, L. A. Machlan, W. R. Shields, E. L. Garner. Anal. Chem. 46, 1082–1089.

[27] Shields W. R., Murphy T. J., Catanzaro E. J., Garne E. L. (1966): Absolute isotopic

abundance ratios and atomic weight of a reference sample of chromium. J. Res. Nat. Bur.

Stand. (U.S.) 70A, 193–197.

[28] Shields W. R., Murphy T. J., Garner E. L. (1964): Absolute isotopic abundance ratios and

atomic weight of a reference sample of copper. J. Res. Nat. Bur. Stand. (U.S.) 68A,

593–599.

[29] Ding, T. P., Bai, R. M., Li, Y. H., Wan, D. F., Zou X. Q. and Chang, T. L., 1999,

Determination of the absolute 32S/34S ratios of IAEA-S-1 reference material and V-CDT sulfur isotope standard.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2 (1): 45-51.

[30] De Bievre P., Valkiers S. and Perser H. S. (1994): New values for silicon reference materials,

certified for isotope abundance ratios. Journal of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99,201-202.,

Pres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analytic technique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stable isotopes

Ding Tiping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AGS,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Isotopic analytic techniques are experimental base of isotopic study. Establishment of new analytic techniques, development of new instruments and renovation of analytic methods and instruments provide firm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Therefore, development of isotopic analytic techniques is always a major task of study on isotopic geochemistry.

In recent years, new techniques and new methods appear continuously, provide enormous draw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of isotopic studies. The progress of isotopic analytic techniques evolves many aspects. However, in generally, it includes: quick in action, improvement of precision and accuracy, development of micro and in situ analyses, and standardization. An overview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on the pres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n these aspects.

Key words: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isotope, analytic techniques, reference materials, atomic weight.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审批稿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稳定性同位素已经广泛应用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在研究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关系时,稳定性同位素能提供更迅速、客观的分析。此次实验利用碳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受到人类破坏或其他因素影响的选定区域分析其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旨在研究该区域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从而对该区域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碳稳定性同位素;食物网;能量流动;δ13C值 Carbon Stable Isotopeanalyzes Studies Energy Flux in Food Web ABSTRACT: Stable isotope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in ecology studi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sotope can provide rapider and more objective analysis when researching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in the food web. In the process of this experiment, we analyze the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in the food web of the chosen areas that are destroyed by human beings or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 by means of carbon stable isotope technology, with the aim of researching the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in this area, consequently we can adopt reasonable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is areas. KEY WORDS: Carbon stable isotope;food web;energy flux;δ13C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扩展和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例如,持续不断地砍伐树木已经导致世界上大量树木物种面临灭种的危险;环境污染使得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物种数量锐减[1]。在某一区域中,动植物数量的减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某些因素(例如栖息地减少和改变、滥捕乱猎、外来物种的引入、污染等[2])导致该区域部分动植物数量的减少,而这进一步通过该区域的食物网影响到区域中其他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对整个区域各种生物体造成影响。 食物网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各级消费者消耗这些有机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中某一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长期发展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体种群数量遭到破坏,将使生态平衡失调,甚至是生态系统崩溃[2]。因此,研究食物网中生物的能量流动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动物间的相互制约来减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01 同位素实验室收费标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位素分析收费标准(2011-1-1) 分析项目 样品要求 价 格 备注 Rb/Sr < 2,且Sr含量≥ 5ppm1100元/件 Rb-Sr稀释法分析 Rb/Sr >≥ 2或Sr含量 <5ppm1500元/件 Sm, Nd含量≥ 5ppm 1400元/件 Sm-Nd稀释法分析 Sm, Nd含量 < 5ppm 1700元/件 Rb/Sr <2,且Sr含量≥ 5ppm800 元/件 Sr同位素 Rb/Sr>≥ 2或Sr含量 < 5ppm1000 元/件 Nd含量≥ 5ppm 1000 元/件 Nd同位素 Nd含量 < 5ppm 1200 元/件 Pb含量≥ 10ppm 800 元/件 Pb同位素 Pb含量 < 10ppm 1000 元/件 Hf含量≥ 10ppm 800 元/件 Hf同位素 Hf含量 < 10ppm 1000 元/件 说明: 1.利用GPMR 实验室开放基金支付,按照100%收费;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职员工进行研究性样品分析,并在发表论文中对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标注, 将按照70%优惠收取测试费。由于制样人问题而导致的样品返工,按重测的个数增加50-100%测试费;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学生按照如下具体情况进行收费: 1)使用研究生经费,按照50%收费;每名研究生限测试费2000元,超过部分按照校内职工收费; 2)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或获得学校科技活动资助项目,所需的研究测试分析按照30%收费,每名学生限测试费200 元, 超过部分按照校内职工收费; 4.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或教职员工按照如下具体情况进行收费: 1)对外服务性样品测试分析,按100%收费; 2)研究性样品分析,先按照100% 收费,如在所发表论文(限于SCI)中对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 点实验室进行标注(作者署名中包括本实验室人员,或者作者单位中出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 点实验室),并交本实验室办公室备案后,可返回30%测试费; 3)对于在外单位完成化学制备的同位素样品,只对原样或经化学处理后的溶液负责,原则上按照样品收费标准的50% 收费; 4)对与本实验室有合作研究和测试协议的其他校外实验室,按协议规定执行(协议必须有文本形式,由实验室主任签 发);

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姓名:赵新 班级:机械5-1班 学号: 10号

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概述 测试是测量与试验的简称。 测量内涵:对被检测对象的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参量做数值测定工作。 试验内涵:是指在真实情况下或模拟情况下对被研究对象的特性、参数、功能、可靠性、维修性、适应性、保障性、反应能力等进行测量和度量的研究过程。 试验与测量技术是紧密相连,试验离不开测量。在各类试验中,通过测量取得定性定量数值,以确定试验结果。而测量是随着产品试验的阶段而划分的,不同阶段的试验内容或需求则有相对应的测量设备和系统,用以完成试验数值、状态、特性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显示、报警等功能。 产品测试是通过试验和测量过程,对被检测对象的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参量、特性等做数值测定工作,是取得对试验对象的定性或定量信息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途径。 测试的基本任务是获取信息。因此,测试技术是信息科学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是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特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存的。但是人们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总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把需要的部分取得来,以达到观测事物某一本值问题的目的。所需了解的那部分信息以各种技术手段表达出来,提供人们观测和分析,这种对信息的表达形式称之为“信号”,所以信号是某一特定信息的载体。 信息、信号、测试与测试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获取信息是测试的目的,信号是信息的载体,测试是通过测试系统、设备得到被测参数信息的技术手段。 同时,在军事装备及产品全寿命周期内要进行试验测试性设计与评价,并通过研制相应的试验检测设备、试验测试系统(含软、硬件)确保军事装备和产品达到规定动作的要求,以提高军事装备和产品的完好性、任务成功性,减少对维修人力和其它资源要求,降低寿命周期费用,并为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全寿命过程又称为全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论证开始到淘汰退役为止的全过程。产品全寿命过程的划分,各国有不同的划分。美国把全寿命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初步设计、批准、全面研制、生产、使用淘汰(退役)。我国将全寿命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论证、研制、生产、使用、退役。 这五个阶段都必须采用试验、测量技术,并用试验手段,通过测量设备和测量系统确保研制出高性能、高可靠的产品。因此,测试技术是具有全局性的关键技术。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测试技术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美军武器装备在试验与评定管理中,对试验与评定的类型分为:研制试验与评定、使用试验与评定、多军种试验与评定、联合试验与评定、实弹试验、核防护和生存性试验等类。 但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是研制性试验与评定、使用试验与评定两种。试验与评定是系统研制期间揭示关键性参数问题的一系列技术,这些问题涉及技术问题(研制试验);效能、实用性和生存性问题(使用试验);对多个军种产生影响问题(多军种联合试验);生存性和杀伤率(实弹试验)等。但核心是研制性试验与评定及使用性试验与评定,主要解决军工产品在研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使用的效能、适应性和生存性问题。 研制试验与评定是为验证工程设计和研制过程是否完备而进行的试验与评定,通过研制试验与

测试测量技术发展趋势.doc

测试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0 评级 | 0.00 out of 5 打印 概览 作者:徐赟, 技术市场工程师, NI 中国分公司 30多年来,作为测试测量行业的创新者和虚拟仪器技术的领导者,National Instruments一直致力于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提供一个通用的软硬件平台,用于科技应用和工程创新。伴随着测试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这种以软件为核心的测试策略正逐渐成为行业主流的技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测试成本。在新兴商业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和未来,测试测量行业正呈现出五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录 1.趋势一:软件定义的仪器系统成为主流 2.趋势二:多核/并行测试带来机遇和挑战 3.趋势三:基于FPGA的自定义仪器将更为流行 4.趋势四:无线标准测试的爆炸性增长 5.趋势五:协议感知(Protocol-Aware)ATE将影响半导体的测试 趋势一:软件定义的仪器系统成为主流 如今的电子产品(像iPhone和Wii等)已越来越依重于软件去定义产品的功能。同样的,在产品设计和客户需求日益复杂的今天,用于测试测量的仪器系统也朝着以软件为核心的模块化方向发展,使得用户能够更快更灵活的将测试集成到设计过程中去,进一步减少了开发时间。 通过软件定义模块化硬件的功能,用户可以快速实现不同的测试功能,并应用定制数据分析算法和创建自定义的用户界面。相比于传统仪器固定的功能限制和只是“测试结果”的呈现,以软件为核心的模块化仪器系统能够赋予用户更多的主动权,甚至将自主的知识产权(IP)应用到测试系统中。(见图1) 在业界,被认为是最保守的客户之一的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下一代测试系统(NxTest)必须是基于现成可用商业技术(COTS)的模块化的硬件,并同时强调了软件的能动作用。最新的合成仪器(Synthetic Instrumentation)的概念也无非是经过重新包装的虚拟仪器技术,将软件的开放性和硬件的模块化重新结合在了一起。

稳定同位素应用

高精度稳定同位素技术 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化学元素,最常用的稳定同位素有碳-13 (13C)、氮-15(15N)、氢-2 (2H即氘) 和氧(18O)等。因为这些同位素比普通元素重1到2个原子量单位,所以也叫作重元素。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就是天然同位素或非放射性同位素(non-radioactive isotope),即无辐射衰变,质量保持永恒不变。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包括所有化合物、水和大气,所以也就自然地存在于动植物和人体内。其物理化学性质与普通元素相同,所以可用作示踪剂来标记化合物用于科学研究、临床医学和药物生产等几乎所有自然领域。由于没有辐射污染,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可以用于任何对象,包括孕妇、婴儿和疾病患者,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都绝对安全。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另一特点是其测试定量的高精度和超高精度,达到PPM级(即百万分之一精度),而且同时也测定了化合物的浓度,事半功倍,且降低了测试误差。现在,利用同位素技术人们可以同时测定多个不同的样品,从而提高测定效率。这些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是放射性同位素等技术所不可比拟的。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第三个特点是其示踪能力的微观性和灵活多变性。微观性是指它可以用来标记、追踪化合物分子内部某个或多个特定原子,比如葡萄糖分子中各个原子在人体内的不同代谢途径, 哪些原子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而哪些原子进入脂肪代谢途径参与脂肪合成。多变性是指通过对同位素标记位点的合理选择和巧妙设计来追踪、定性定量测定化合物的不同代谢途径或者生成过程。 由于以上特性,自上世纪中叶特别是70年代以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科技先行国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营养、代谢、食品、农业、生态和地质等研究和生产领域。近年来在药物研发生产以及新兴的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和代谢工程(metabolic engineering) 等前沿领域,稳定同位素技术已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独特高效甚至必须的技术,显著地提高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效率。最新近的例子是德国科学家用碳13氨基酸通过三代喂养成功地标记了动物全身的所有蛋白质而获得了细胞代谢的重要发现。这一崭新的技术堪比当年的聚合酶连锁反应技术(PCR), 必将迅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地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无所不在意味着该技术应用的普遍性,有大自然显微镜的独特功能,将揭开越来越多的大自然和人体的奥秘。

岩气稳定同位素连续流分析技术研究样本

页岩气取样及其烃类、二氧化碳、硫化氢等C、H、O、S 同位素连续流 分析技术研究 1、国外现状 烃类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技术一直是困扰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和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之前, 对天然气等有机质碳氢同位素的测试是首先将天然气制备成CO及H2,然后送质谱分析。步骤为:将天然气在气相色谱仪(GC)中分离出CH、CH CsH、CM。等;将甲烷及其同系物逐个在高温下的过量氧气中燃烧为CO和H2O;将产生的水在高温下用锌、铀或者镉还原法制备成H2;最后将CO及H2样品管分别与同位素质谱计(IRMS)联接,进行碳氢同位素测试。此方法的工序繁多, 重复性差, 在控制严格的条件下, 碳氢同位素标准偏差可控制在1%o及5%0以内。 大气中CO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始于上个世纪中后期,国外专家利用传统的双路方法分析, 使用超过400ml 的空气来提取CO2。1990 年, 科罗拉多大学稳定同位素实验室采取了大量的空气样品, 进行CO2 的碳稳定素研究, 用VG SIRA Series II 双路质谱仪能够得到 C O同位素的精度分别为0.3 %。、0.5 %°。 对于硫化氢而言, 硫同位素是研究其成因的最有效手段。由于硫化氢极强的腐蚀性, 需要在现场将其转化为稳定的硫化物, 方可送入实验室分析。在天然气的试气现场, 在各项安全保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 可将高含硫化氢页岩气经过导管输入到饱和的乙酸锌(Zn(CH3COO2)?2HO)溶液中,反应后形成大量白色ZnS 沉淀物,带回实验室烘干,将样品中的硫转化为SO,采用Finnigan MAT公司的MAT251同位素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最后测量获得硫化物的S 34S值,分析精度为±0.2%。 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 国外于上世纪末出现了在线连续流技术, 对页岩气烃类、二氧化碳、硫化氢等C、H、O、S 同位素的测定更为高效, 便捷。 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对碳氢同位素研究的需要, 高精度专用质谱仪器得

稳定同位素样品处理技术

稳定同位素样品处理技术 1、固体样品 固体样品在进行同位素质谱分析之前必须进行干燥、粉碎、称量等处理步骤。 1.1干燥 样品可以放在透气性好,而且耐一定高温的器具或取样袋中,然后在60~70℃的干燥箱进行干燥24~48小时。 注意:烘干的样品要及时研磨或者保持干燥,否则有返潮现象,给磨样造成困难,而且影响同位素数据。 1.2酸处理 将土壤样品适当粉碎(为了更好的反应),放在小烧杯中,倒入适量浓度的盐酸(浓度一般用0.5mol/L),这时会发现有小气泡冒出,这是盐酸与土壤中的无机碳反应产生的CO2,用玻璃棒搅拌使反应更完全,可以间隔1小时搅拌一次使之充分反应。反应至少6小时,除去土壤中的无机碳,沉淀,倒掉上层清夜;再用去离子水搅拌洗涤,沉淀,倾倒上层清夜,重复3~4次,充分洗净过量盐酸;然后烘干土壤样品(条件同上)。 注意:测定碱性土壤中的有机C同位素,在干燥之前需要进行酸处理。因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含有无机碳,会影响到我们需要的数据。 1.3粉碎 经过烘干的样品需要粉碎才能进行分析,为了保证样品的均匀,粉碎程度至少要过60目的筛子。粉碎可以用研钵、球磨机或混合磨碎机来等来处理。 1.4样品整理 磨好的样品放在合适的包装里,如小瓶子、小信封或自封袋里,最好密封保存。以数字和英文字母做标记区别样品。 1.5称量 经过干燥和粉碎处理的样品在分析之前还得放在锡箔帽中称量。用微量分析天平(同位素实验室专用),样品量可以精确到0.001mg (百万分之一天平)。称样前,先将所需工具及样品排放好,所需工具包括样品垫、样品盘、镊子、勺子。先调天平平衡,看水泡是否在圆圈内,在圆圈内则表示天平平衡。在称量过程中尽量不要碰桌子,减少对天平的影响。称量时,先将锡帽放进天平内,等天平显示的数字稳定时调零,然后将锡帽取出放在样品垫上,放适量样品至锡帽中,样品的量根据测定的同位素以及样品中的含量而定。称量最终质量并作记录。然后将锡帽团用镊子或拇指和食指轻轻用力团成小球。已经称量并用锡箔包好的样品放在专门的样品盘里,并附带一份质量表格,保存。 注意:任何时候不能由裸露的双手触摸样品或锡帽。若用手操作,须带上无尘橡胶手套。并确保包好的样品没有泄漏。样品盘中样品的标记对应记录本上的标记。(只要同位素比率值的不需要记录质量数,而需要全N或全C量的则需要记录质量数)。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电子测量论文 题目:电子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阐述了我国电子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而提出了发展电子测量仪器技术的对策。特别是由于测试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电子测量仪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针对业界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业界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标准.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测量仪器厂商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测试测量技术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LXI ATE 自动测试系统智能化虚拟技术总线接口技术VXI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一章测试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2) (一)总线接口技 术 (2) (二)软件平台技 术 (3) (三)专家系统技 术 (3) (四)虚拟测试技 术 (3) 第三章展望未来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中国电子测量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教育、特别是国防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电子测量仪器也步入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电子测量技术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难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一代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促使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产生了新概念和新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的三个明显特点入手,进而介绍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技术,引入合成仪器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我国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核技术与核安全课程作业 稳 定 同 位 素 技 术 的 发 展 及 其 应 用

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称为同位素,它们处在周期表上的同一位置,可分为稳定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通过自发的放出粒子而衰变成另一种同位素。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其中一部分是由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衰变后形成的稳定产物,称为放射成因同位素;另一部分是天然的稳定同位素,是核合成以来就保持稳定,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它们能够自发衰变形成其他同位素。自然界中共有1700余种同位素,其中稳定同位素有270余种。有的元素由很多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如第50号元素锡含有10个稳定同位素;而有的稳定同位素却仅仅只有一个稳定同位素,如元素氟、钠等。 稳定同位素较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安全、无污染、易控制的优点,在地质、生态、医药、农业等领域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过程 稳定同位素的发现比放射性同位素要晚一些,1912年汤姆孙用电磁分析器(近代质谱计的雏形)才第一次确定了氖-20和氖-22的存在;1927年发现了氧的稳定同位素O 17和O 18 ;1932年发现了重氢(D )。1936年尤里等用精馏法从水中富集了O 18,随后又用化学交换法富集了Li 8,C 13,N 15和S 34,不但证实了早年发表过的有关分离的计算理论,同时也发现了化学交换法对大量分离轻同位素很合适的。与此同时也采取了几种物理方法分离了若干种同位素。 在1930-1941年期间稳定同位素分离还处于探索阶段,此时尚无工业规模的生产,少量分离物只是提供研究同位素本身的核性质以及作为示踪原子用。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稳定同位素特殊性质的逐步显示,才使之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稳定同位素的研制工作起步于50年代中,60年代首先在农业上获得应用。之后,在医药学中的应用也取得初步成果。目前,我国已有一支稳定同位素的研究、生产机应用的技术队伍,个别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 2.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分离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前提,它是稳定同位素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质谱分析,它用于同位素分析已有70年历史,是经典、常用,准确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元素同位素质量和浓度测定以及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近来在样品引入、离子源、分析器以及检出系统等四个主要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进。在样品引入部分加上气相色谱,构成色质联用仪器,可以分析复杂混合物样品而不必转化为简单气体。此外,现在又出现高压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更新技术。在离子化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型离子化型式,如化学离子化,在离子源中产生的离子基本上是分子离子,谱线要比普通的电子轰击离子化单纯得多,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又如场致离子化和场解吸离子化,它们都是不直接轰击样品分子,是一种软离子化技术,不出现离子碎片,基本上没有同位素效应的干扰问题,可以直接分析多成分的混合物样品,而且不必像GC-MS 那样需要引入适合于气相色谱的诱导体,所以操作更为简单。这对多重标记物的分析十分有利,能测定稀释了一百万倍的样品,最小检测量可低到fs(1510 g)。此外,还有激光离子化、大气压离子化和多点场离子化等。在分析器方面,除了磁场偏转形式外,还有一种简便的四重极质量过滤器,它是用四根圆棒电极(最好是双曲线断面型式)代替了笨重的磁铁。对角线上两根电极互成一对,分别加上高

关于同位素测定

同位素测定报告#12732.05 “PMU”型铜粉批号#3/05-07 由TAG GIREDMET抽样。 原子分率的测定使用了火花源质谱分析法。应用了日本电子公司(日本)制造的JMS-01-BM2双聚焦质谱分析仪。高分辨率质谱是在Ilford-Q板上摄取的。Joyce Loebl(英国)的MDM6测微密度计和NOVA 4(美国)在线微型计算机被用于识别质谱线。产生量估算由原版的MS&GC实验室软件计算得出。同位素丰度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1-0.05。稀有气体和超铀元素没有制进表格中,因为它们的浓度低于百万分之0.001的检测极限。 结果用原子百分比表示

“PMU”型铜粉的化学成分证书 批号#3/05-07 净重 199,785kg 装于14个箱子中的1392个玻璃安瓿 实验室MS&GC Lab 任何对于此样本的参考均要引用以上的名称和号码。 铜粉中杂质(镁、铝、钛、铁、镍、钼、钶、锑)的总含量不超过重量的0.002%。铜粉的纯度级别为99.998%。此数据由100%铜粉和杂质总量的差额计算得出。杂质列表与TU 1793-001-56993504-2004相一致。 铜粉在放射性方面是安全的。铜粉的总放射性不超过1.10-11 Ci/g。 样品由TAG Giredmet抽样。抽样程序报告始于2005年5月16日。箱子由TAG Giredmet “GAC-68”铅垂探测。 铜粉中杂质含量与检测技术列于报告#12732.05中(请翻页)。

杂质检测报告#12732.05 球状铜粉批号#3/05-07 样品由TAG GIREDMET抽样。 总杂质分析采用火花源质谱分析法。应用了日本电子公司(日本)制造的JMS-01-BM2双聚焦质谱分析仪。高分辨率质谱是在Ilford-Q板上摄取的。Joyce Loebl(英国)的MDM6测微密度计和NOVA 4(美国)在线微型计算机被用于识别质谱线。产生量估算由原版的MS&GC 实验室软件计算得出。相对标准偏差为0.15-0.30。稀有气体和超铀元素没有制进表格中,因为它们的浓度低于百万分之0.01的检测极限。 结果用百万分率表示(1 ppm=0.0001%)

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进展评述 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刘新1,2 应万涛1,2 钱小红1,23 (1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850;2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北京 102206) 摘 要 比较蛋白质组学是指在蛋白质组学水平上研究正常和病理情况下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表达变化,以期发现具有重要功能的生物标识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近年来它正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策略有多种,本文就最近几年来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体内代谢标记技术和体外化学标记技术)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比较蛋白质组学 稳定同位素标记 体内代谢标记 体外化学标记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in Comparative Proteomics Liu X in1,2,Y ing Wantao1,2,Qian X iaohong1,23 (1Beijing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Beijing100850; 2Beijing Proteome Research Center,Beijing102206) Abstract C omparative proteomics is the research of protein expression changing between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cell or tissue on the proteome level.P otential biomarkers w ould be discovered from the research by comparative proteomics,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diseases.In the recent years,it has been becoming the hot spot of the proteomics research and many strategies used in comparative proteomics have been developed.During those approaches,the strategies based on stable is otopic labeling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and lots of success ful applic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radioactive is otope labeling method,stable is otope labeling technique was not radioactive and the operation is simple.Metabolic labeling in viv o and chemical labeling in vitro are tw o parts of stable is otope labeling technique,which both have variou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stable is otope labeling technique in comparative proteomics. K ey w ords C omparative proteomics,S table is otope labeling,Metabolic labeling in viv o,Chemical labeling in vitro 随着人类基因组精确图谱的公布,基因组功能的阐明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一项极重要的任务[1]。蛋白质是基因的最终产物同时也是基因功能的最终执行体,因而人类基因的表达及其功能有待于在蛋白水平上揭示。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目的是分离和鉴定组织或细胞中的所有蛋白质。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组是相对稳定的,而蛋白表达是高度动态变化的,并且具有严格调控的时间和空间特异性[2]。为了研究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表达的所有蛋白质的动态变化,比较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即在蛋白组学水平上,研究在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或受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刺激下,或在突变等因素影响下,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期发现生物体内关键的调控分子及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最终为疾病的防诊治、新型疫苗的研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研究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基因表达检测技术,如微阵列法[3]、DNA(脱氧核糖核酸)芯片法[4]等曾被广泛使用。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实现对mRNA(信使核糖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 刘新 男,27岁,博士生,现从事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3联系人,E2mail:qianxh1@https://www.360docs.net/doc/f310900933.htm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05019、2050501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4C B518707)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H030230280190)资助项目 2006207220收稿,2006209221接受

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IRMS)的原理和应用

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IRMS)的原理和应用 祁彪,崔杰华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产品安全与环境质量检测中心,沈阳,110016)同位素质谱最初是伴随着核科学与核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同位素质谱是同位素地质学发展的重要实验基础。当前我国同位素质谱技术已深入到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年代学、有机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无机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各个方面,并在国家一系列重大攻关和研究课题中发挥重大作用,如金矿和石油天然气研究、水资源开发等。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出现加深了生态学家对生态系统过程的进一步了解,使生态学家可以探讨一些其它方法无法研究的问题。与其它技术相比,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优点在于使得这些生态和环境科学问题的研究能够定量化并且是在没有干扰(如没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环境危害)的情况下进行。有些问题还只能通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来解决。现在,有许多农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已经开始使用高精度同位素质谱计从事合理用肥、果实营养、固氮分析、农药毒性、家畜气候对作物的影响以及食品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与原子能和地质研究工作相比较,在农业和食品方面应用同位素方法从事科研和检测工作,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后大力开展和普及用现代化方法研究农业增产、改善果实质量以及进行食品质量控制检测的工作前途无限广阔。 一、有关同位素的基本概念 1、同位素(Isotope) 由于原子核所含有的中子数不同,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这些原子被称为同位素。例如,碳的3个主要同位素分别为12C、13C和14C,它们都有6个质子和6个电子,但中子数则分别为6、7和8。 2、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同位素可分为两大类: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和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凡能自发地放出粒子并衰变为另一种同位素者为放射性同位素。 无可测放射性的同位素是稳定同位素。其中一部分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最终稳定产物。例如206Pb 和87Sr等。另一大部分是天然的稳定同位素,即自核合成以来就保持稳定的同位素,例如12C和13C、18O 和16O等。与质子相比,含有太多或太少中子均会导致同位素的不稳定性,如14C。这些不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将会衰变成稳定同位素。 3、同位素丰度(Isotope abundance)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中不发生或极不易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同位素,目前地球上发现的稳定同位素共有200多种。现在稳定同位素技术还已经应用于医学、农业和环境科学等各领域。 稳定同位素的常规分析方法主要有:质谱法、核磁共振谱法、气相色谱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光谱法等。 1.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 将稳定同位素运用于微生物中的技术主要是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是将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其生理功能耦合分析的有力工具。由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整体水平上清楚认知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生理代谢过程的分子机制具有较大难度。而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则能有效克服这一难点,在群落水平揭示复杂环境中重要微生物生理生态过程的分子机制。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基本原理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以纯菌为研究对象,证明子代DNA源于父代DNA,而前者主要针对微生物群落,揭示复杂环境中参与标记底物代谢过程的微生物作用者。一般而言,重同位素或轻同位素组成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因此,微生物可利用稳定性重同位素生长繁殖。 2.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定量与绝对定量方法 2.1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定量方法 稳定同位素在蛋白质组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根据同位素引入的方式,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定量方法可以分为代谢标记法、化学标记法和酶解标记法。采用不同方法,标记同位素的样品在不同步骤混合;越早混合,样品预处理步骤引入的误差越小,定量的准确度越高。 代谢标记是指在细胞或生物体成长过程加入含有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完成细胞或生物体标记的方法。该方法是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必需氨基酸,使得每条肽段相差的质量数恒定。与15N方法相比,由于肽段的质量差异数与氨基酸种类和数目无关,因此简化了相对定量分析的难度。 除代谢水平标记外,通过体外化学标记引入同位素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蛋白质组相对定量方法;适用于细胞、体液、组织等多种样品分析。现有的化学标记试剂多数通过与氨基或巯基反应引入稳定同位素。最常用的是基于N -羟基琥珀酰胺化学和还原胺反应。 18O标记是目前酶解标记的唯一方法。采用该方法仅需要在酶解过程中使用H218O。18O标记既可用于非修饰蛋白质组的相对定量,而且也可以将肽段末端的

先进测试技术及发展趋势课件

先进测试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先进测试技术与仪器对于现代制造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分析现代制造系统与先进测试技术同步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制造系统与先进测试技术相互关系和协同发展的问题。针对先进测试技术的研究要紧紧围绕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分析论述了先进测试技术领域的一些值得关注、重点研究和应用的技术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制造系统先进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1 绪论 制造业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着如何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能力,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问题。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集成,是机械制造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对先进测试技 术的需要更为迫切。因此,采用先进信息化数字测试技术和产品来迅速提升机械制造业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作为现代制造系统运行质量保证体系中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评定环节,先进测试技术和精密量具量仪是现代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眼睛,成为现代制造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先进检测技术有机集成到机械学科和先进制造中,为现代制造系统提供高效率、高精度和高质量的保证。该文针对当前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高档数控加工等现代制造系统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现代制造技术与先进测试技术的协同发展的问题。通过讨论先进测试技术现状、需求与特征,分析论述了现代制造系统中的精密测试、在线检测、数字化测试、计算机视觉测试、三坐标测试机等技术和应用发展概况,目的是围绕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先进测试技术领域的一些值得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 2 现代制造与先进测试技术 现代制造系统是在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现代管理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以实现优

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核辐射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是核辐射检测方法的物理基础。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电离和激发等效应,利用这些效应,可以探测放射性的存在、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质和强度。用来记录各种射线的数目,测量射线强度,分析射线能量的仪器统称为检测器。 一.核辐射的检测方法 使用相关核辐射检测仪器是检测核辐射的重要方法,利用物质衰变辐射后的电离、吸收和反射作用并结合α、β和γ射线的特点可以完成多种检测工作。对人体进行核辐射检查,主要先做物理性检测,如果发现检测指标异常,再进行生理性检测。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使用核辐射在线测厚仪 核辐射在线测厚仪是利用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程度或核辐射散射与物质厚度有关的原理进行工作的。 (二)使用核辐射物位计 不同介质对γ射线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固体吸收能力最强,液体次之,气体最弱。若核辐射源和被测介质一定,

则被测介质高度与穿过被测介质后的射线强度将被探测器将穿过被测介质的I值检测出来,并通过仪表显示H值。 (三)使用核辐射流量计 测量气体流量时,通常需将敏感元件插在被测气流中,这样会引起压差损失,若气体具有腐蚀性又会损坏敏感元件,应用核辐射测量流量即可避免上述问题。 (四)使用核辐射探伤 放射源放在被测管道内,沿着平行管道焊缝与探测器同步移动。当管道焊缝质量存在问题时,穿过管道的γ射线会产生突变,探测器将接到的信号经过放大,然后送入记录仪记录下来。 二.核辐射的检测仪器 检测核辐射有各种不同的仪器,一般将检测器分为两大类:一是“径迹型”检测器,如照像乳胶、云室、气泡室、火花室、电介质粒子探测器和光色探测器等,它们主要用于高能粒子物理研究领域。二是“信号型”检测器,包括电离计数器,正比计数器,盖革计数管,闪烁计数器,半导体计数器和契伦科夫计数器等,这些信号型检测器在低能核物理、辐射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地质学等领域越来越得到广泛地应用。放射性运输从业人员所使用的检测器基本上属于“信号型”检测器。 “信号型”检测器包括电离型检测器、闪烁检测器和闪

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方 法和仪器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核辐射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是核辐射检测方法的物理基础。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电离和激发等效应,利用这些效应,可以探测放射性的存在、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质和强度。用来记录各种射线的数目,测量射线强度,分析射线能量的仪器统称为检测器。 一.核辐射的检测方法 使用相关核辐射检测仪器是检测核辐射的重要方法,利用物质衰变辐射后的电离、吸收和反射作用并结合α、β和γ射线的特点可以完成多种检测工作。对人体进行核辐射检查,主要先做物理性检测,如果发现检测指标异常,再进行生理性检测。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使用核辐射在线测厚仪 核辐射在线测厚仪是利用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程度或核辐射散射与物质厚度有关的原理进行工作的。 (二)使用核辐射物位计

不同介质对γ射线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固体吸收能力最强,液体次之,气体最弱。若核辐射源和被测介质一定,则被测介质高度与穿过被测介质后的射线强度将被探测器将穿过被测介质的I值检测出来,并通过仪表显示H值。 (三)使用核辐射流量计 测量气体流量时,通常需将敏感元件插在被测气流中,这样会引起压差损失,若气体具有腐蚀性又会损坏敏感元件,应用核辐射测量流量即可避免上述问题。 (四)使用核辐射探伤 放射源放在被测管道内,沿着平行管道焊缝与探测器同步移动。当管道焊缝质量存在问题时,穿过管道的γ射线会产生突变,探测器将接到的信号经过放大,然后送入记录仪记录下来。 二.核辐射的检测仪器 检测核辐射有各种不同的仪器,一般将检测器分为两大类:一是“径迹型”检测器,如照像乳胶、云室、气泡室、火花室、电介质粒子探测器和光色探测器等,它们主要用于高能

MC-ICP-MS Sr-Nd-Pb同位素测试-实验室具体操作经验总结

以下是一些个人实验时做的记录,只做交流,如有异议望及时交流,以促进学术。 称样: 做同位素实验之前我们最好有微量的数据,因为通过微量的部分数据值可以判断该样品同位素的含量的基本情况,如果微量的数值偏小,那么我们针对于这样的样品就要在测其同位素的时候多称量一些样品来弥补其不足。具体称样规则见“科学天平的使用” 加酸: 将称好的样品装入溶样弹中,依次加入HNO3和HF(注意顺序不能颠倒)而加入的量是根据称量的克数来决定的,如果称量50mg,一般加入1ml原酸即可,如果称量50-200mg可加入1.5-2ml酸。此步骤操很重要,主要注意一下几点:1,严格控制酸的量,根据样品量适当加入 2,加酸的顺序不能颠倒 3,加入HNO3后必须用手轻轻震荡杯底多次,知道样品全部溶解为止 此步骤中样品的溶解程度决定了后面实验的精度,如果在后期出现沉淀,或部分不溶现象,基本是由于此步操作不完善所引起的。 入钢套: 同位素所用的钢套与微量中所用的不同,但大致原理是一样的,第一步:准备钢套,按照样品数目将需要使用的钢套清点出来,保证每个钢套都有配套的盖子,并准备一些一毛钱或小钢垫已被后面使用。第二步:将钢套的盖子用砂纸清理干净,并在清理后的盖子表面写上我们样品的编号(样品进如烘箱后写在溶样弹上的编号均因被蒸发出的酸蒸汽分解而看不清,为区别样品在钢套上写编号,

待样品拿出后在将编号重新写于溶样弹上),第三步:将溶样弹装入钢套中,观察其高度是否高于钢套边缘,如果高于钢套边缘即可将盖子盖上并拧紧,如果低于钢套边缘就需要再次将溶样弹拿出,在钢套底部放入一个一毛钱或小钢垫以增加溶样弹的高度,然后在将钢套拧紧。此步骤很重要,如果钢套拧的不紧会出现漏酸现象!第四步:将拧好的钢套一并放入烘箱中,温度调节为190度,时间调节为48小时。第五步:约48小时后,将烘箱关闭,并让其自然降温,待温度降下来后,将钢套取出,并将其拧开,取出溶样弹,根据溶样弹上的编号,再次将编号转编于溶样弹上。此步注意一定不要打开溶样弹!将编号后的溶样弹一并收回到同位素实验室! 蒸干: 首先将溶样弹按照顺序摆好,检查一下是否所有的溶样弹内的酸都还在,即检查有无漏酸现象,一般漏酸是由于钢套上的不紧而引起的。如无漏酸现象即可将一张保鲜袋铺在风干仓的空白处,将溶样弹的盖子取下翻过来平放在保险袋上以防止其遭受污染,将溶样弹按照序号放在电热板上蒸干,注意摆放时尽量放在电热板的中心处,因为其温度是不均匀的,中间到周围温度从大到小,另外溶样弹的号码要面向我们,将电热板的温度调到120-130°左右,等待…..温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而选择,如果需要隔夜蒸干,温度就要稍微小一点,要100°,如果赶时间可以调到135°。等待时间根据酸的量和温度来决定,如果3ml大概蒸干2-3小时即可。蒸干的标志是:溶样弹内的酸都已经蒸干,样品呈现出博饼状,四边略微翘起,明显已经干燥,溶样弹壁上没有水珠,样品博饼中心略微发白,周围颜色稍微深一些呈现出褐黄色。同位素的蒸干与微量大致相同,但是微量要求更严格,样品一定不能蒸过——即呈现出巧克力色。同位素可要求稍微松一些,蒸过也不要紧,因为同位素是比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