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差分法运行和示例

重差分法运行和示例
重差分法运行和示例

重差分法运行和示例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三重差分法及运行

双重差分法的关键假设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时间效应一样。这个假设只有通过足够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检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即使干预发生之前两组时间序列一致,也不能保证干预发生后两组时间序列是一致的。有可能在干预发生的同时在实验组或者对照组中又发生了其他影响产出的事件,则干预发生后两组的时间趋势是不一致的。简单的双重差分估计是有偏的。如图3所示,如果对照组是虚线所示,则双重差分估计是无偏的。但如果对照组是上方的实线,则双重差分估计法是有偏的,偏差部分是在时刻,该实线与虚线之间的距离。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路:第一个是寻找更多的对照组,把多个对照组加权构造成一个虚拟的对照组,使得虽然每个对照组都与实验组的时间趋势不一样,但加权后的虚拟对照组的时间趋势与实验组的一样。这个方法被称作综合控制法(SyntheticControlMethod)。Abadie&Gardeazabal(2003)(14)用这个方法研究了恐怖冲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思路是估算出这个因为时间趋势不同而带来的偏差,然后从双重差分结果中减去这个偏差即可。这被称作三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DD)。三重差分法的思路是,既然两个地区(分别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时间趋势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分别在两个地区寻找一个没有受到干预影响的人群/行业,通过对这两组的双重差分估算出时间趋势的差异,然后再从原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双重差分估算值中减去这个时间趋势差异。Gruber(15)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图3 时间趋势差异造成的估计偏差

三重差分法例证:

三重差分法回归及运行命令

正如上面的二重差分法实际上运用的是OLS做的回归,我们之前说过,倍差法是相当于two-wayfixedeffectmodel,里面包括个体效应时间效应,而对于一个这样的paneldata,我们可以运用LSDV通过添加个体和时间虚拟变量来回归,或者运用demeanedvariables回归来消除个体和时间效应,再加上那些交互效应后就可以像其他fixedeffect回归一样。二重差分法一般是在同一个省(地区)区分treatment和control组的,而三重差分法则包括另一个未受到政策冲击的省(地区),来区分treatment和control组的,当然三重差分法要稳健得多。EmpiricalMethodsinAppliedEconomicsLecture

Jorn-SteffenPischke

接下来,我们来区分一下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在Stata的运行过程

1992年,美国新泽西州通过法律将最低工资从每小时美元提高到美元,但在相邻的宾夕法尼亚州最低工资却保持不变。CardandKrueger收集了两个州的快餐店在实施新法前后雇佣人数的数据,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估计。

注:fte:fulltimeemployment人数;treated=1,表示快餐店在新泽西州,否则在宾夕法尼亚州;t=1,表示时间为1992年11月,否则为1992年2月;bk=1,表示BurgerKing快餐品牌;kfc=1,表示肯德基快餐品牌;roys=1,表示RoyRogers快餐品牌;wendys=1,表示Wendy's快餐品牌。

以下黑色字体的code可以直接在Stata上执行1.读取数据:

use

2.简单的二重差分:

difffte,t(treated)p(t)

*这里DD10%水平下显着

3.简单的三重差分(快餐品牌bk作为第二个处理组):difffte,t(treated)p(t)ddd(bk)

*这里DDD表不显着

变分原理与变分法

第一章 变分原理与变分法 1.1 关于变分原理与变分法(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守恒法则) 一、 大自然总是以可能最好的方式安排一切,似乎存在着各种安排原理: 昼/夜,日/月,阴/阳,静止/运动 等矛盾/统一的协调体; 对静止事物:平衡体的最小能量原理,对称/相似原理; 对运动事物:能量守恒,动量(矩)守恒,熵增原理等。 变分原理是自然界静止(相对稳定状态)事物中的一个普遍适应的数学定律,获称最小作用原理。 Examples : ① 光线最短路径传播; ② 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在反射中也是光传播最短路径(Heron ); ③ CB AC EB AE +>+ Summary : 实际上光的传播遵循最小能量原理; 在静力学中的稳定平衡本质上是势能最小的原理。 二、变分法是自然界变分原理的数学规划方法(求解约束方程系统极值的数学方 法),是计算泛函驻值的数学理论 数学上的泛函定义 定义:数学空间(集合)上的元素(定义域)与一个实数域间(值域)间 的(映射)关系 特征描述法:{ J :R x R D X ∈=→?r J )(|} Examples : ① 矩阵范数:线性算子(矩阵)空间数域 ‖A ‖1 = ∑=n i ij j a 1 max ;∑=∞=n j ij i a A 1max ;21 )(11 2 2∑∑===n j n i ij a A ② 函数的积分: 函数空间数域

D ?=?n b a n f dx x f J )( Note : 泛函的自变量是集合中的元素(定义域);值域是实数域。 Discussion : ① 判定下列那些是泛函: )(max x f f b x a <<=; x y x f ??) ,(; 3x+5y=2; ?+∞∞-=-)()()(00x f dx x f x x δ ② 试举另一泛函例子。 物理问题中的泛函举例 ① 弹性地基梁的系统势能 i. 梁的弯曲应变能: ?=∏l b dx dx w d EJ 02 22)(21 ii. 弹性地基贮存的能量: dx kw l f ?=∏0 221 iii. 外力位能: ?-=∏l l qwdx 0 iv. 系统总的势能: 00 0;})({2 2122202 1===-+=∏?dx dw w x dx qw kw dx w d EJ l 泛函的提法:有一种梁的挠度函数(与载荷无关),就会有一个对应的系 统势能。 泛函驻值提法:在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的所有挠度函数中,找一个w (x ),使 系统势能泛函取最小值。 ② 最速降线问题 问题:已知空间两点A 和B ,A 高于B ,要求在两点间连接一条曲线,使 得有重物从A 沿此曲线自由下滑时,从A 到B 所需时间最短(忽略摩擦力)。 作法: i. 通过A 和B 作一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取坐标系如图。B 点坐标(a , b ),设曲线为y = y (x ),并已知:x = 0,y = 0;x = a ,y = b ii. 建立泛函: x

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和有限体积法简介

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和有限体积法的简介 1.有限差分方法 有限差分方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FDM)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最早采用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该方法将求解域划分为差分网格,用有限个网格节点代替连续的求解域。有限差分法以Taylor级数展开等方法,把控制方程中的导数用网格节点上的函数值的差商代替进行离散,从而建立以网格节点上的值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组。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将微分问题变为代数问题的近似数值解法,数学概念直观,表达简单,是发展较早且比较成熟的数值方法。 对于有限差分格式,从格式的精度来划分,有一阶格式、二阶格式和高阶格式。从差分的空间形式来考虑,可分为中心格式和逆风格式。考虑时间因子的影响,差分格式还可以分为显格式、隐格式、显隐交替格式等。目前常见的差分格式,主要是上述几种形式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差分格式。差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结构网格,网格的步长一般根据实际地形的情况和柯朗稳定条件来决定。构造差分的方法有多种形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泰勒级数展开方法。其基本的差分表达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阶向前差分、一阶向后差分、一阶中心差分和二阶中心差分等,其中前两种格式为一阶计算精度,后两种格式为二阶计算精度。通过对时间和空间这几种不同差分格式的组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差分计算格式。 2.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的基础是变分原理和加权余量法,其基本求解思想是把计算域划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一些合适的节点作为求解函数的插值点,将微分方程中的变量改写成由各变量或其导数的节点值与所选用的插值函数组成的线性表达式,借助于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将微分方程离散求解。采用不同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形式,便构成不同的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方法最早应用于结构力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慢慢用于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在有限元方法中,把计算域离散剖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且相互连接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基函数,用单元基函数的线形组合来逼近单元中的真解,整个计算域上总体的基函数可以看为由每个单元基函数组成的,则整个计算域内的解可以看作是由所有单元上的近似解构成。 在数值模拟中,常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是由变分法和加权余量法发展而来的

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主要区别

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主要区别 有限差分方法(FDM)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最早采用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该方法将求解域划分为差分网格,用有限个网格节点代替连续的求解域。有限差分法以Taylor级数展开等方法,把控制方程中的导数用网格节点上的函数值的差商代替进行离散,从而建立以网格节点上的值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组。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将微分问题变为代数问题的近似数值解法,数学概念直观,表达简单,是发展较早且比较成熟的数值方法。对于有限差分格式,从格式的精度来划分,有一阶格式、二阶格式和高阶格式。从差分的空间形式来考虑,可分为中心格式和逆风格式.考虑时间因子的影响,差分格式还可以分为显格式、隐格式、显隐交替格式等.目前常见的差分格式,主要是上述几种形式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差分格式。差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结构网格,网格的步长一般根据实际地形的情况和柯朗稳定条件来决定。构造差分的方法有多种形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泰勒级数展开方法。其基本的差分表达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阶向前差分、一阶向后差分、一阶中心差分和二阶中心差分等,其中前两种格式为一阶计算精度,后两种格式为二阶计算精度。通过对时间和空间这几种不同差分格式的组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差分计算格式。有限元方法的基础是变分原理和加权余量法,其基本求解思想是把计算域划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一些合适的节点作为求解函数的插值点,将微分方程中的变量改写成由各变量或其导数的节点值与所选用的插值函数组成的线性表达式,借助于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将微分方程离散求解。采用不同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形式,便构成不同的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最早应用于结构力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慢慢用于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在有限元方法中,把计算域离散剖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且相互连接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基函数,用单元基函数的线形组合来逼近单元中的真解,整个计算域上总体的基函数可以看为由每个单元基函数组成的,则整个计算域内的解可以看作是由所有单元上的近似解构成.在河道数值模拟中,常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是由变分法和加权余量法发展而来的里兹法和伽辽金法、最小二乘法等.根据所采用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的不同,有限元方法也分为多种计算格式。从权函数的选择来说,有配置法、矩量法、最小二乘法和伽辽金法,从计算单元网格的形状来划分,有三角形网格、四边形网格和多边形网格,从插值函数的精度来划分,又分为线性插值函数和高次插值函数等。不同的组合同样构成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格式。对于权函数,伽辽金(Galerkin)法是将权函数取为逼近函数中的基函数;最小二乘法是令权函数等于余量本身,而内积的极小值则为对代求系数的平方误差最小;在配置法中,先在计算域内选取N个配置点。令近似解在选定的N个配置点上严格满足微分方程,即在配置点上令方程余量为0.插值函数一般由不同次幂的多项式组成,但也有采用三角函数或指数函数组成的乘积表示,但最常用的多项式插值函数。有限元插值函数分为两大类,一类只要求插值多项式本身在插值点取已知值,称为拉格朗日(Lagrange)多项式插值;另一种不仅要求插值多项式本身,还要求它的导数值在插值点取已知值,称为哈密特(Hermite)多项式插值。单元坐标有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和无因次自然坐标,有对称和不对称等。常采用的无因次坐标是一种局部坐标系,它的定义取决于单元的几何形状,一维看作长度比,二维看作面积比,三维看作体积比。在二维有限元中,三角形单元应用的最早,近来四边形等参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对于二维三角形和四边形电源单元,常采用的插值函数为有La g range插值直角坐标系中的线性插值函数及二阶或更高阶插值函数、面积坐标系中的线性插值函数、二阶或更高阶插值函数等.对于有限元方法,其基本思路和解题步骤可归纳为(1)建立积分方程,根据变分原理或方程余量与权函数正交化原理,建立与微分方程初边值问题等价的积分表达式,这是有限元法的出发点。(2)区域单元剖分,根据求解区域的形状及实际问题的物理特点,将区域剖分为若干相互连接、不重叠的单元。区域单元划分是采用有限元方法的前期准备工作,这部分工作量比较大,除了给计算单元和节点进行编号和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表示节点的位置坐标,同时还需要列出自然边界和本质边界的节点序号和相应的边界值。(3)确定单元基函数,根据单元中节点数目及对近似解精度的要求,选择满足一定插值条件的插值函

分子轨道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分子轨道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段天宇学号201111151097 摘要:分子轨道理论是目前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化学键理论之一。本文简述了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发展历程,列举了其在配位化学、矿物学、气体吸附领域的应用实例,并对其前景作出展望。 0 前言 化学键是化学学科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通常,化学键被定义为存在于分子或晶体中或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导致形成相对稳定的分子或晶体的强相互作用。从二十世纪初期至今,科学家们为了解释化学键现象相继提出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化学键理论。其中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具有容易计算、计算结果得到实验支持的优势,并不断得到完善与拓展,因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经逐渐确立了其主导地位[1]。目前,作为相对最为成熟的化学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已经涵盖了化学研究的几乎全部领域中。 1 分子轨道理论发展 1926至1932年,Mulliken和Hund分别对分子中的电子状态进行分类,得出选择分子中电子量子数的规律,提出了分子轨道理论[2]-[3]。分子轨道理论认为,电子是在整个分子中运动,而不是定域化的。他们还提出了能级相关图和成键、反键轨道等重要概念。 1929年,Lennard-Jones提出原子轨道线性组合(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s)的理论[4]。后来,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思想被应用于分子轨道理论中,成为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指出,原子轨道波函数通过线性组合,即各乘以某一系数相加得到分子轨道波函数。这种组合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组合成分子轨道的原子轨道必须对称性匹配;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子轨道须能级相近;原子轨道达到最大程度重叠以降低组成分子轨道的能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称性匹配原则,对称性相同的原子轨道组合成能量低于自身的成键分子轨道,对称性相反的原子轨道组合成高于自身的反键分子轨道。 1931-1933年,Huckel提出了一种计算简便的分子轨道理论(HMO)[5],是分子轨道理论的重大进展。HMO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两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近似地当做单电子的平均位场模型处理,导出单电子运动方程: Hψ=Eψ 其中H是该电子的Hamilton算符,ψ是该电子所占据的分子轨道波函数,E为轨道能量。同时,ψ是由原子轨道φk线性组合得到,即 ψ=c1φ 1 +c2φ 2 +?+c kφ k 代入运动方程,利用变分法得到久期方程式 H ij?ES ij=0 其中H和S分别为Hamilton算符和重叠积分的矩阵元,求解久期方程式即可求得分子轨道能量E。这种方法计算简便,发表之处即得到运用,尤其是对于共轭分子性质的讨论取得巨大成功,后来发展成为分子轨道理论的重要分支。 HMO理论虽然简单有效,但只能进行定性讨论,而不能进行严格的定量计算。这个问题的解决,得益于1951年,Roothaan在的Hartree-Fock方程[6]-[7] h fψ k =E kψ k (h f为Hartree-Fock算符)的基础上,将分子 轨道ψ k 写成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形式,得到 Hartree-Fock-Roothaan方程(HFR方程)[8] h f C k=E k C k 而1950年,Boys提出利用Gauss函数研究原子

三帧差分法

三帧差分法的问题 大家帮忙看看这个三帧差分法的代码哪里出了问题?参照论坛上的相邻帧差法,改造成三帧差分法。 clc; clear; targetavi='SampleVideo.avi'; %%原始视频 resultavi='result.avi'; %%检测结果视频%%%%%%%%%%%%%%%%%%%%%%读取视频 mov=aviread(targetavi); %mov=mmreader(targetavi); fnum=size(mov,2); %%%%%%%%%%%%%%%%%%%%%%建立结果视频 aviobj = avifile(resultavi); aviobj.Quality = 100; aviobj.Fps = 15;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165508.html,pression='Indeo5';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165508.html,pression='None'; %%%%%%%%%%%%%%%%%%%%%%帧间差分法 for i=2:fnum x=mov(i-1).cdata(:,:,:); y=mov(i).cdata(:,:,:); z=mov(i+1).cdata(:,:,:); m=rgb2gray(x); m=medfilt2(m); n=rgb2gray(y); n=medfilt2(n); o=rgb2gray(z); o=medfilt2(o); q=im2double(n); w=im2double(m); p=im2double(o); c=q-w;%%前两帧差分 b=p-q;%%后两帧差分 t=40; %%阈值,此值可以调节 t=t/256;%%转化为double型数据 k=find(abs(c)>=t);%%find函数作用是找到图c中的值大于t的点坐标

变分原理及变分法

第一章 变分原理与变分法 1.1 关于变分原理与变分法(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守恒法则) 一、 大自然总是以可能最好的方式安排一切,似乎存在着各种安排原理: 昼/夜,日/月,阴/阳,静止/运动 等矛盾/统一的协调体; 对静止事物:平衡体的最小能量原理,对称/相似原理; 对运动事物:能量守恒,动量(矩)守恒,熵增原理等。 变分原理是自然界静止(相对稳定状态)事物中的一个普遍适应的数学定律,获称最小作用原理。 Examples : ① 光线最短路径传播; ② 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在反射中也是光传播最短路径(Heron ); ③ CB AC EB AE +>+ Summary : 实际上光的传播遵循最小能量原理; 在静力学中的稳定平衡本质上是势能最小的原理。 二、变分法是自然界变分原理的数学规划方法(求解约束方程系统极值的数学方 法),是计算泛函驻值的数学理论 数学上的泛函定义 定义:数学空间(集合)上的元素(定义域)与一个实数域间(值域)间 的(映射)关系 特征描述法:{ J :R x R D X ∈=→?r J )(|} Examples : ① 矩阵数:线性算子(矩阵)空间 ‖A ‖1 = ∑=n i ij j a 1 max ;∑=∞=n j ij i a A 1 max ;21 )(11 2 2 ∑∑===n j n i ij a A

② 函数的积分: 函数空间 数域 D ?=?n b a n f dx x f J )( Note : 泛函的自变量是集合中的元素(定义域);值域是实数域。 Discussion : ① 判定下列那些是泛函: )(max x f f b x a <<=; x y x f ??) ,(; 3x+5y=2; ?+∞∞-=-)()()(00x f dx x f x x δ ② 试举另一泛函例子。 物理问题中的泛函举例 ① 弹性地基梁的系统势能 i. 梁的弯曲应变能: ?=∏l b dx dx w d EJ 02 22)(21 ii. 弹性地基贮存的能量: dx kw l f ?= ∏02 2 1 iii. 外力位能: ?-=∏l l qwdx 0 iv. 系统总的势能: 00 0;})({221222 021 ===-+=∏?dx dw w x dx qw kw dx w d EJ l 泛函的提法:有一种梁的挠度函数(与载荷无关),就会有一个对应的系 统势能。 泛函驻值提法:在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的所有挠度函数中,找一个w (x ),使系 统势能泛函取最小值。 ② 最速降线问题 问题:已知空间两点A 和B,A 高于B ,要求在两点间连接一条曲线,使得 有重物从A 沿此曲线自由下滑时,从A 到B 所需时间最短(忽略摩擦力)。 作法: i. 通过A 和B 作一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取坐标系如图。B 点坐标(a , b ),设曲线为y = y (x ),并已知:x = 0,y = 0;x = a ,y = b ii. 建立泛函: x

变分法的发展与应用

变分法的发展与应用 应用数学11XX班XXX 104972110XXXX 摘要:变分法是研究泛函卡及值的数学分支,其基本问题是求泛函(函数的雨数)的极值及相应的极值函数。变分法是重要的数学分支,与诸如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极小曲面用论、微分几何、黎曼几何、积分力‘程、拓扑学等许多数学分支或部门均有密切联系。变分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变分法构成了物理学中的种种变分原理,成为物理学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力学、弹性理论、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许多物理学分支的重要工具;变分法通过“直接方法”而成为近似计算的有效于段,为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数值解法开辟了一条途径,形成了有限元方法的基础之一。近年来,变分法又在经济、电子工程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因此研究变分法的思想演化过程,无论从数学史还足从科学史的角度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起源;发展;应用 1.引言 变分法是17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分支,是处理函数的函数的数学领域,和处理数的函数的普通微积分相对。它最终寻求的是极值函数:它们使得泛函取得极大或极小值。变分法起源于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学问题,最终由数学家研究解决。变分法在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有限元方法的数学基础,它是求解边界值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它们在材料学中研

究材料平衡中大量使用。微分几何中的测地线的研究也是显然的变分性质的领域。 近年来,变分法在经济、电子工程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因此研究变分法的思想演化过程,无论从数学史还足从科学史的角度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变分法的起源 物理学中泛函极值问题的提出促进了变分学的建立和发展,而变分学的理论成果则不断渗透到物理学中。 费马从欧几里得确立的光的反射定律出发提出了光的最小时间原理:光线永远沿用时最短的路径传播。他原先怀疑光的折射定律,但在1661年费马发现从他的光的最小时间原理能够推导出折射定律,不仅消除了早先的怀疑,而且更加坚信他的原理。 受费尔马的影响,约翰伯努利研究了“最速降线”问题:给 定空间中的两个点,a b,其中a比b高,求一条连接两点的曲线使得一个质点从a沿曲线下降到b用时最少。 变分法对于几何的应用在早期主要是对曲面上的测地线和欧氏空间中给定边界的极小曲面(Plateau问题)的研究。但在很长时间内仅限于一些特殊情形,没有重要进展。 3.变分法的发展 18世纪是变分法的草创时期,建立了极值应满足的欧拉方程并据此解决了大量具体问题。19世纪人们把变分法广泛应用到数学物理中去,建立了极值函数的充分条件。20世纪伊始,希尔伯

重差分法运行和示例

重差分法运行和示例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三重差分法及运行 双重差分法的关键假设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时间效应一样。这个假设只有通过足够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检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即使干预发生之前两组时间序列一致,也不能保证干预发生后两组时间序列是一致的。有可能在干预发生的同时在实验组或者对照组中又发生了其他影响产出的事件,则干预发生后两组的时间趋势是不一致的。简单的双重差分估计是有偏的。如图3所示,如果对照组是虚线所示,则双重差分估计是无偏的。但如果对照组是上方的实线,则双重差分估计法是有偏的,偏差部分是在时刻,该实线与虚线之间的距离。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路:第一个是寻找更多的对照组,把多个对照组加权构造成一个虚拟的对照组,使得虽然每个对照组都与实验组的时间趋势不一样,但加权后的虚拟对照组的时间趋势与实验组的一样。这个方法被称作综合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Abadie & Gardeazabal(2003)(14)用这个方法研究了恐怖冲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思路是估算出这个因为时间趋势不同而带来的偏差,然后从双重差分结果中减去这个偏差即可。这被称作三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DDD)。三重差分法的思路是,既然两个地区(分别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时间趋势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分别在两个地区寻找一个没有受到干预影响的人群/行业,通过对这两组的双重差分估算出时间趋势的差异,然后再从原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双重差分估算值中减去这个时间趋势差异。Gruber(15)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有限元分析及其应用思考题附答案2012

有限元分析及其应用-2010 思考题: 1、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有那些?其中“离散”的含义是什 么?是如何将无限自由度问题转化为有限自由度问题的? 答:基本思想:几何离散和分片插值。 基本步骤:结构离散、单元分析和整体分析。 离散的含义:用假想的线或面将连续物体分割成由有限个单元组成的集合,且单元之间仅在节点处连接,单元之间的作用仅由节点传递。当单元趋近无限小,节点无限多,则这种离散结构将趋近于实际的连续结构。 2、有限元法与经典的差分法、里兹法有何区别? 区别:差分法:均匀离散求解域,差分代替微分,要求规则边界,几何形状复杂精度较低; 里兹法:根据描述问题的微分方程和相应的定解构造等价的泛函表达式,求得近似解; 有限元:基于变分法,采用分片近似进而逼近总体的求解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 3、一根单位长度重量为q的悬挂直杆,上端固定,下端受垂直向下的外力P,试 1)建立其受拉伸的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2)构造其泛函形式; 3)基于有限元基本思想和泛函求极值构造其有限元的计算格式(即最小势能原理)。4、以简单实例为对象,分别按虚功原理和变分原理导出有限元法的基本格式(单元刚度矩 阵)。 5、什么是节点力和节点载荷?两者有何区别? 答:节点力:单元与单元之间通过节点相互作用 节点载荷:作用于节点上的外载 6、单元刚度矩阵和整体刚度矩阵各有何特点?其中每个矩阵元素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按自 由度和节点解释)? 答:单元刚度矩阵:对称性、奇异性、主对角线恒为正 整体刚度矩阵:对称性、奇异性、主对角线恒为正、稀疏性、带状性。 Kij,表示j节点产生单位位移、其他节点位移为零时作用i节点的力,节点力等于节点位移与单元刚度元素乘积之和。 7、单元的形函数具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性质? 答:形函数的特点:Ni为x,y的坐标函数,与位移函数有相同的阶次。 形函数Ni在i节点的值为1,而在其他节点上的值为0; 单元内任一点的形函数之和恒等于1; 形函数的值在0~1间变化。 8、描述弹性体的基本变量是什么?基本方程有哪些组成? 答:基本变量:外力、应力、应变、位移 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几何条件 9、何谓应力、应变、位移的概念?应力与强度是什么关系? 答:应力:lim△Q/△A=S △A→0 应变:物体形状的改变 位移:弹性体内质点位置的变化 10、问题的微分方程提法、等效积分提法和泛函变分提法之间有何关系?何谓“强形 式”?何谓“弱形式”,两者有何区别?建立弱形式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计算题示例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下册)重点计算题示例 Problem 1 沉砂池与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 平流式沉淀池计算 Rectangular Sedimentation Tank 平流沉淀池设计流量为1800m 3/h 。要求沉速等于和大于0.5mm/s 的颗粒全部去除。试按理想沉淀条件,求: (1)所需沉淀池平面积为多少m 2? (2)沉速为0.1mm/s 的颗粒,可去除百分之几? 解:已知 Q=1800m 3/h=0.5m 3/s ,u 0=0.5mm/s ,u i =0.1mm/s (1) 所需沉淀池平面积为 2 3 01000105.05.0m u Q A =?== - (2) 沉速为0.1mm/s 的颗粒的去除率为 2.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 Circular Sediementation Tank 计划为居住人口45000人的城镇设计一圆形径向流沉淀池。假定废水的流量为400L/人.d ,平均流量下停留时间为2h 。确定平均流量下的溢流速率为36m 3/m 2.d ,求深度和直径。 解: 3 3 2 2 33150024h/d 2h /L 0.001m 400L/per.d 45000per 450.d /m 40m /L 0.001m 400L/per.d 45000per m V m A s =???==??= % 2020.05 .01.00==== u u E i

Diameter= m 249.234/450 ≈=π Depth= m 5.33.324)4/(1500 2 ≈=π 3. 曝气沉砂池设计计算 Grit Chamber 设计一只曝气沉砂池,污水的最大流量为2.0 m 3/s ,有效深度为3m ,宽深比为 1.5:1,最大流量下停留时间为 3.5min ,曝气速率为0.4m 3/min.m 池长,确定沉砂池的尺寸和空气用量。 解: (1) 池尺寸: m A V L m W m D m s s m V Q V 2.315 .434205.435.13420min /60/2min 5.3min 5.3max /3 3=?===?===??== (2) 空气量: m in /4.122.31.m in 4.033 m m m m Qair =?= 4. 曝气沉砂池设计 Grit Chamber 设计一曝气沉砂池,废水的平均流量为0.3m 3/s ,最大流量为1.0m 3/s 。平均深度为3m ,宽深比为1.5:1,高峰流量下停留时间为3.5min 。曝气速率为0.4m 3/min.m 池长,确定沉砂池的尺寸和空气需求量。 解:

差分方程的基本知识(3)

差分方程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1、差分方程:差分方程反映的是关于离散变量的取值与变化规律。通过建立一个或几个离散变量取值所满足的平衡关系,从而建立差分方程。 差分方程就是针对要解决的目标,引入系统或过程中的离散变量,根据实际背景的规律、性质、平衡关系,建立离散变量所满足的平衡关系等式,从而建立差分方程。通过求出和分析方程的解,或者分析得到方程解的特别性质(平衡性、稳定性、渐近性、振动性、周期性等),从而把握这个离散变量的变化过程的规律,进一步再结合其他分析,得到原问题的解。 2、应用:差分方程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际上,连续变量可以用离散变量来近似和逼近,从而微分方程模型就可以近似于某个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背景。在经济金融保险领域、生物种群的数量结构规律分析、疾病和病虫害的控制与防治、遗传规律的研究等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讲,只要牵涉到关于变量的规律、性质,就可以适当地用差分方程模型来表现与分析求解。 3、差分方程建模:在实际建立差分方程模型时,往往要将变化过程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时段,根据要解决问题的目标,对每个时段引入相应的变量或向量,然后通过适当假设,根据事物系统的实际变化规律和数量相互关系,建立每两个相邻时段或几个相邻时段或者相隔某几个时段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运算关系(即用相应设定的变量进行四则运算或基本初等函数运算或取最运算等)等式(可以多个并且应当充分全面反映所有可能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差分方程。或者对事物系统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中引入恰当的变量或向量,然后分析建立起子过程间的这种量的关系等式,从而建立起差分方程。在这里,过程时段或子系统的划分方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应当结合已有的信息和分析条件,从多种可选方式中挑选易于分析、针对性强的划分,同时,对划分后的时段或子过程,引入哪些变量或向量都是至关重要的,要仔细分析、选择,尽量扩大对过程或系统的数量感知范围,包括对已有的、已知的若干量进行结合运算、取最运算等处理方式,目的是建立起简洁、深刻、易于求解分析的差分方程。在后面我们所举的实际例子中,这方面的内容应当重点体会。

单差、双差、三差 2分解

1. 静态相对定位中,在卫星之间求一次差可有效消除或削弱的误差项为:A A. 卫星钟差 B. 电离层延迟误差 C. 星历误差 D. 接收机钟差 2. 什么是单差、双差和三差,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将直接观测值相减,所获得的结果被当做虚拟观测值,称为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单差。包括在卫星间求一次差,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在不同历元间求一次差三种求差法。在载波相位测量的一次求差基础上继续求差所获得的结果被当成虚拟观测值,称为双差。常见的二次求差也有三种:在接收机和卫星间求二次差;在接收机和历元间求二次差;在卫星和历元间求二次差。二次差仍可继续求差,称为求三次差。只有一种三次差,即在卫星、接收机和历元间求三次差。 考虑到GPS定位的误差源,实际上广为采用的求差法有三种: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在接收机和卫星间求二次差,在卫星、接收机和历元间求三次差。他们各自的特点分别是: 1)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可以消除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参数数量减少,但并不能消除接收机钟差;卫星星历误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延迟等的影响也可得以减弱。 2)在接收机和卫星间求二次差:卫星钟差被消去;接收机相对钟差也被消去;在每个历元中双差观测方程的数量均比单差观测方程少一个;参数较少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胜任数据处理工作。 3)在卫星、接收机和历元间求三次差:在二次差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去了整周模糊度参数,但这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三差解是一种浮点解;三差方程的几何强度较差。一般在GPS测量中广泛采用双差固定解而不采用三差解,通常仅被当做较好的初始值,或用于解决整周跳变的探测与修复、整周模糊度的确定等问题。 3.为什么在一般的GPS定位中广泛采用双差观测值? 答:由于双差观测存在以下的优点:消去了卫星钟差;接收机相对钟差也被消去;在每个历元中双差观测方程的数量均比单差观测方程少一个;参数大大减少,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胜任数据处理工作。 4.为什么在静态相对定位载波测量中广泛采用求差法? 答:在载波测量中,多余参数的数量往往非常多,这样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十分庞大,对计算机及作

变分原理

变分原理 变分原理是自然界静止(相对稳定状态)事物中的一个普遍适应的数学定律,或称最小作用原理。 例如:实际上光的传播遵循最小能量原理: 在静力学中的稳定平衡本质上是势能最小的原理。 一、举一个例子(泛函) 变分法是自然界变分原理的数学规划方法(求解约束方程系统极值的数学方法),是计算泛函驻值的数学理论。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需要放宽解的条件。因此,引入弱解以及边值问题的弱的形式即变分形式。在讨论二阶椭圆边值问题时的Lax-Milgram 定理。 Poisson 方程的Neumann 问题 设Ω是单连通域,考察Poisson 方程的Neumann 问题 (N) ??? ? ??? =??=?-Γ,g n u f u u ,在Ω内,,使得求函数 这里)(),(2/12Γ∈Ω∈-H g L f ,且满足 01 ,=+Γ Ω ? g f d x 其中的对偶积表示)()(,2/12/1Γ?Γ??-ΓH H . 问题(N )的解,虽然是不唯一的,但是,若把问题(N )局限于商空间)(V 1Ω=H 内求解,且赋予商范数 ΩΩ∈Ω=,1) (/)(1 1i n f ?v v H v R H ,V v ∈? 可以得到唯一解。实际上,由定理5.8推出R H v /)(1?Ω等价于半范Ω→,1?v v . 定义双线性泛函R V V →?: V v u v v u u v u v u B ∈∈∈???=?,?,?,?),,()?,?( 和线性泛函 V v v v u g fdx v l ∈∈?+→Γ Ω??,?,,?:. 其右端与v v ?∈无关。因此v ?中的元素仅仅相差一个任意常数,同时,可以判定'V l ∈,实际上 ,,2/1,2/1,0,0)?(ΓΓ -Ω Ω +≤v g v f v l

单片机实验三示例

实验报告: 实训题目: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训 院系:计算机系 专业:科学与技术_% 班级: B100505 学号: B 姓名:张涛 指导教师:董锦凤

' Switches & Relays BUT BUTTON 图实验1的电路原理图 【设计程序】 #include<> sbit P3_7=P3^7; unsigned char code table[]={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unsigned char count; 。 void delay(unsigned int time){ unsigned int j=0; for(;time>0;time--) for(j=0;j<125;j++); } void main(void) { count=0; P0=table[count/10]; P2=table[count%10]; while(1){ if(P3_7==0){ )

delay(10); if(P3_7==0){ count++; if(count==100) count=0; P0=table[count/10]; P2=table[count%10]; while(P3_7==0); } } } @ } 【运行结果】

姓名张涛 系部计算机系班级B100505学号^ B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日期 实验名称LED指示灯循环控制成绩 % 【实验目的】 熟悉uVision3编译软件,掌握C51编程与调试方法。 【实验原理】 图为LED指示灯循环控制电路原理图。图中LED指示灯外接于P0口。由于P0口作为I/O口使用时是漏极开路的,需要外接上拉电阻,因而图中还加有8只100Ω的电阻。图中的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与实验1相同。 程序启动后,8只发光二极管做循环点亮控制,其中灯亮顺序为→→→……→……,无限循环,两次LED亮的时间间隔约。

3计量经济学知识点(超全版)

1.经济变量:经济变量是用来描述经济因素数量水平的指标。(3分) 2.解释变量:是用来解释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即因变量)为什么变动、如何变动的变量。(2分)它对因变量的变动做出解释,表现为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中的“因”。(1分) 3.被解释变量: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1分)它的变动是由解释变量做出解释的,表现为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果。(2分) 4.内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2分)表现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是模型求解的结果。(1分) 5.外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表现为非随机变量。(2分)它影响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其数值在模型求解之前就已经确定。(1分) 6.滞后变量:是滞后内生变量和滞后外生变量的合称,(1分)前期的内生变量称为滞后内生变量;(1分)前期的外生变量称为滞后外生变量。(1分) 7.前定变量:通常将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合称为前定变量,(1分)即是在模型求解以前已经确定或需要确定的变量。(2分) 8.控制变量: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人为设置的反映政策要求、决策者意愿、经济系统运行条件和状态等方面的变量,(2分)它一般属于外生变量。(1分) 9.计量经济模型:为了研究分析某个系统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采用的随机代数模型,(2分)是以数学形式对客观经济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1分) 10.函数关系:如果一个变量y的取值可以通过另一个变量或另一组变量以某种形式惟一地、精确地确定,则y与这个变量或这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关系。(3分) 11.相关关系:如果一个变量y的取值受另一个变量或另一组变量的影响,但并不由它们惟一确定,则y 与这个变量或这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关关系。(3分) 12.最小二乘法:用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3分)13.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在古典假定条件下,OLS估计量是模型参数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这一结论即是高斯-马尔可夫定理。(3分) 14.总变差(总离差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观测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3分)15.回归变差(回归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的估计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2分)也就是由解释变量解释的变差。(1分) 16.剩余变差(残差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差的平方和,(2分)是不能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变差。(1分) 17.估计标准误差:在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方差的估计量的平方根。(3分) 18.样本决定系数:回归平方和在总变差中所占的比重。(3分) 19.点预测:给定自变量的某一个值时,利用样本回归方程求出相应的样本拟合值,以此作为因变量实际值和其均值的估计值。(3分) 20.拟合优度: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3分) 21.残差:样本回归方程的拟合值与观测值的误差称为回归残差。(3分) 22.显著性检验:利用样本结果,来证实一个虚拟假设的真伪的一种检验程序。(3分) 23.回归变差:简称ESS,表示由回归直线(即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2分),表示x对y的线性影响(1分)。 24.剩余变差:简称RSS,是未被回归直线解释的部分(2分),是由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影响(1分)。 25.多重决定系数: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1分),也就是在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差中能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那部分变差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多重决定系数,仍用R2表示(2分)。 R,是为了克服多重决定系数会随着解释变量的26.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又称修正后的决定系数,记为2

政策评估中的差分与三重差分方法

A Note on Difference-in-Difference and Triple Difference Estimators Xi Chen Cornell University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165508.html,/web/ecocxi/ Single-Difference (D) Estimator - Only require a single survey - Selection bias ()TT B X and missing data on T it Y for 0it T = and C it Y for 1it T = - More insight if outcomes tracked for both participants and nonparticipants over time The Double-Difference estimator - Essential idea: compare samples of participants and non-participa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itial baseline survey of both non-participants and (subsequent) participants + follow-up survey of both group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 Calcul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fter” and “before” values of the mean outcomes for each of the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groups 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mean differences is the impact estimate - How to solve the missing-data problem? The DD estimator assumes that the selection bias ()TT B X is time invariant: outcome changes for non-participants reveal the counterfactual outcome changes. - Weaker assumption than ()0TT B X = in Single-Difference Estimation - DD estimator gives the mean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 for period 1: - Regression based DD estimator: The data over both time periods and across treatment status are pooled and one runs the regression: o The single-difference estimator o The DD estimator - Notice: balanced panel not necessary; can be generalized to multiple periods

有限差分法解薛定谔方程与MATLAB实现

第30卷 第3期高师理科学刊Vol.30No.32010年5月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y 2010 文章编号:1007-9831(2010)03-0068-03 有限差分法解薛定谔方程与 MATLAB 实现 刘晓军(齐齐哈尔大学理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介绍了用有限差分法解薛定谔方程,以一维无限深势阱、含位势的一维无限深势阱为例求解,并应用M ATL AB 软件编程计算,模拟画出几率图形. 关键词:有限差分法;薛定谔方程;一维无限深势阱 中图分类号:O413.1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7-9831.2010.03.022 在量子力学中求解薛定谔方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很难确定解析解,这样利用数值方法求数值解就有一定的优势和实际意义[1].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手段给出形象化分析,更有利于理解和应用.根据有限差分法中的二阶微分中心差分算符(其中忽略3x 及更高阶项) [2]222 )()(2)()(d d x x x f x f x x f x f x ++=(1) 可将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3])()()()(d d 22 2 2x E x x V x x =+=(2)化为)(])([)(2)()(2)(22x E x V x x x x x x =++= (3)以点x n x n =(N n ....3,2,1=)将坐标分为N 个相等的间隔,当N 充分大时,x 就足够小.将第k 个分点的波函数简记为)(x k k =[4].同时满足条件 00==n ,则式(3)化简为k k k k k E x β2211)(2=++=(4) 式中)()(2222x k V x k + ==β(5)0...000 (000) ..................00...R -0 00...00 (01) 221 =E R R E E R E R R E N N ααααα(6)式(6)为对应的久期方程.式中)(2;)(222 x k V R x R k +==α=(7) 将相对复杂的方程就转化为解久期方程的问题,即使维数再高也是容易求解的. 收稿日期:35 作者简介:刘晓军(),男,黑龙江富裕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理论物理与数值模拟研究.:xj @632010-0-01972-E-mail l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16550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