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典型测试系统设计实例总结
大型工程车辆ROPSFOPS试验系统设计及研究

大型工程车辆ROPS/FOPS 试验系统的发展趋势和 展望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添加 标题
研究现状:国内外对大型工程车辆ROPS/FOPS试 验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 些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添加 标题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型工程车辆 ROPS/FOPS试验系统将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 效化方向发展。
试验系统的应用:用于大型工程车辆的安全 性能测试和改进
试验系统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意义: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保护驾驶员生命安全
符合法规要求:满足相关安 全法规和标准
应用范围:大型工程车辆,如 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
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事故导 致的停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大型工程车辆ROPS/FOPS 试验系统设计
设计原则和要求
安全性:确保试验系统的安全性,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准确性: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可操作性:试验系统应易于操作,方便用户进行试验 经济性:考虑试验系统的经济性,降低试验成本 环保性:试验系统应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标准化: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试验系统的合规性
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提高试验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新型材料和结构,提高试验系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开发智能化、自动化的试验系统,提高试验效率和准确性 研究试验系统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对我国大型工程车辆行业的意义和影响
提高安全性能:通过ROPS/FOPS试验系统,提高大型工程车辆的安全性能,减少事故发生 率。
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工程车辆行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提升行业标准:通过ROPS/FOPS试验系统,提升大型工程车辆行业的标准,促进行业规范 化发展。
软件产品测试报告实例

“应急能力指数系统(UGI) V1.0”测试报告重庆联美科技公司受重庆市电力公司电网检修分公司的委托,于2010年10月8日至2010年11月9日,根据GB/T 17544《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的国家标准,对重庆市电力公司电网检修分公司研发的“应急能力指数系统(UGI) V1.0”分别在安装与卸载、功能实现、数据计算准确性、用户界面、安全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充性、易用性、用户文档和病毒检查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严格的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应急能力指数系统(UGI) V1.0”符合GB/T 17544《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的国家标准,并具有以下特点:1、软件结构设计合理:软件采用客户端与服务器的B/S架构。
客户端使用Windows 操作系统,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系统。
2、软件功能完整。
3、模块化设计,功能配置灵活。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功能相对独立,能够通过灵活的配置来设置系统的功能。
4、系统安全可靠性。
该系统对不同用户有明确的权限限制,具有比较严格的用户密码管理,错误提示基本准确,具有数据录入的有效性检验。
系统操作日志记录了用户主要操作的内容,实现了快捷安全的备份与恢复。
5、操作便捷,易于掌握。
系统各功能界面简洁美观,风格一致,布局合理;系统工作界面、对话框等设置合理,方便用户使用。
6、系统用户文档。
系统提供了各种技术文档及操作手册,提供文档有目录表,信息基本,用户文档易于浏览。
测试结果: 通过测试结果测试环境服务器:硬件:IBM 服务器 P550CPU:2CPU内存:4GB硬盘:80 GB软件:AIX 5.3.0.6Lotus FoundationsStartV1.0.1 客户端:硬件:IBM 笔记本CPU: Intel Celeron1.86GHz内存:2GB硬盘:320 GB软件:WindowsXPIE7.0测试结论通过项目组人员几个月的测试及系统的试运行,系统完全实现了设计要求,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系统稳定、运算结果准确无误,维护及操作简单、界面美观大方,各项指标符合要求,达到预期目标,测试通过。
erp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ERP实验报告1. 背景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一种综合管理软件系统,旨在帮助企业整合各种业务流程和数据,并实现高效的资源管理和业务运营。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施一个ERP系统,评估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2. 分析2.1 系统选型在选择ERP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功能覆盖范围:确保ERP系统涵盖了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
•可定制性:系统应允许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定制,以便适应企业的业务流程。
•技术支持与维护:选择一家有良好声誉、能够提供持续技术支持和维护的供应商。
2.2 实施过程实施ERP系统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需求分析: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合作,明确系统所需功能和性能要求。
2.系统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系统的架构、数据库和用户界面等。
3.开发与测试:根据系统设计,进行系统开发和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数据迁移:将企业原有的数据导入到新的ERP系统中,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培训: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ERP系统。
6.正式上线:将ERP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并跟踪和监控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2.3 评估指标评估ERP系统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时,可以考虑以下指标:•成本节约:通过ERP系统的自动化和集成功能,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效率提升: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重复和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质量改善:减少错误和缺陷,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决策支持: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数据和报告,帮助管理层做出更好的决策。
•顾客满意度:通过更好的业务流程和协调工作,提升顾客满意度。
3. 结果经过对ERP系统的实施和评估,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成本节约:由于ERP系统的自动化和集成特性,企业节约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
根据统计数据,成本节约率达到了20%。
•效率提升:优化的业务流程和自动化的操作使得员工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MIS系统设计实例

登录窗体代码设计
功能:取消按钮的处理 Private Sub cmdCancel_Click() '设置全局变量为 false '不提示失败的登录 txtUserName.Text = "" txtPassword = "" txtUserName.SetFocus LoginSucceded = False Me.Hide End Sub
客房预定
预定房费
预定房费查询
数据库结构设计
班级表class 学生表Students
界面设计
主界面
界面设计
班级管理
界面设计
增加班级
应用程序编码—主窗体上登录窗体的显示
功能:在主窗体前显示Login窗体。 定义一个变量LoginSucceded来控制是否显示Login窗体,此变量
在两窗体(主窗体和login窗体上都使用)所以把它定义在公 共模块中。
'初始化login控制变量
登录窗体代码设计
功能:验证用户登录。 Private Sub cmdOK_Click() '检查正确的密码 If txtPassword = "password" And txtUserName = "admin" Then LoginSucceded = True Unload Me ’销毁login窗体 Else MsgBox "用户名或密码无效,请重试!", , "登录" txtPassword.SetFocus SendKeys "{Home}+{End}" End If End Sub
MIS系统的特点:一类日常事务操作的系统,通过 人机交互界面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和输出数据。
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系统设计实例

根据系统的工作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液压介质,如矿 物油、合成油、水等,并确定其清洁度和粘度等参数。
选择合适元件和连接方式
01
选择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根据系统的负载和运动参数,选择合适的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确保其能
够提供足够的流量和压力,并满足系统的效率和精度要求。
02
选择液压缸和阀门
其他常见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气穴现象
产生原因是油液中溶解的气体在低压区析出并形成气泡。解决方案 是减小吸油管路的阻力,避免产生局部低压区。
压力冲击
产生原因是液压阀突然关闭或换向,导致系统内压力急剧变化。解 决方案是在液压阀前设置蓄能器或缓冲装置,吸收压力冲击。
爬行现象
产生原因是液压缸或马达摩擦阻力不均、油液污染等。解决方案是改 善液压缸或马达的润滑条件,使用干净的油液。
关键技术应用
节能环保措施
采用负载敏感技术、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等 ,提高挖掘机液压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 速度。
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和选用高效节能元件,降 低挖掘机液压系统的能耗和排放,提高环保 性能。
压力机液压系统性能评估方法论述
评估方法介绍
采用实验测试、仿真分析等方法对压力机 液压系统进行性能评估,获取系统在不同
明确系统的设计目标和约束条件
根据实际需求,明确系统的设计目标,如高效率、 低能耗、高精度等,并考虑成本、空间、重量等 约束条件。
确定系统方案和布局
制定系统原理图
根据设计要求和目标,制定液压系统的原理图,包括液压 缸、液压马达、液压泵、油箱、阀门等元件的连接方式和 控制逻辑。
确定系统布局和安装方式
根据机械设备的结构和空间要求,确定液压系统的布局和 安装方式,包括元件的布置、管路的走向和固定方式等。
pid画图培训(2024)

挑战应对
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以 应对PID控制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1/24
26
2024/1/24
谢谢聆听
27
3
PID控制器组成与工作原理
01
比例环节(P)
根据偏差的大小进行成比例调节,快速减小偏差。
2024/1/24
02
积分环节(I)
对偏差进行积分,消除静差,提高控制精度。
03
微分环节(D)
预测偏差变化趋势,提前进行调节,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
4
传递函数与数学模型
2024/1/24
传递函数
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 ,反映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运行仿真
配置好仿真参数后,点击运行按钮开始仿真,观察PID 控制器的性能表现。
保存与导出
完成绘图后,选择“文件”菜单中的“保存”选项保存 图形文件;如需导出为其他格式(如PDF、图片等), 可选择“导出”功能进行转换。
10
03 图形绘制技巧与规范
2024/1/24
11
坐标系设置及参数调整方法
2024/1/24
2024/1/24
问题分析 分析压力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和挑战,如压力波动、控制精度 不足等。
PID图优化 详细阐述PID图的优化过程,包 括控制器参数的调整、控制策略 的优化等,以及优化后的PID图 结构和元素。
21
流量控制系统PID图应用举例
应用背景
介绍流量控制系统的应用 场景和PID控制在流量控 制中的应用。
建立二阶振荡环节数学模型
海水声速测量系统案例设计及教学实践

[摘要]测量原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基于测量学的三大基本问题熟练掌握测量原理的五个基本概念和三个基本操作,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初步具备测量方法论思维,教学难度极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测量原理知识实际应用,精心设计了海水声速测量系统教学案例,通过具体问题导入、测量基本原理分析、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测量系统分析与总结四个部分,将课程核心知识点有机串联,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测量系统;案例设计;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1-0041-03海水声速测量系统案例设计及教学实践①胡梅,周超,瞿智,郭熙业,靳晓艳(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3)一、案例教学法和测量原理课程特点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理论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解析教学环节中。
案例教学通过实例演示使抽象理论变得直观易懂,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1-2]。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科研方法、数学、信息光电子学、机器学习、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不同类型的课程[2-7]中均得到了有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测量原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理论分析与技术设计的学科专业基础。
课程围绕测量学的三大基本问题:量值的存在性、量值的可测性和量值的确定性问题展开,将测量原理的核心知识点分为两个方面: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8]。
基本概念包括五个名词:量值、信号、算子、误差和系统,基本操作包括三个动词:分析、计算和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基于测量学的三大基本问题熟练掌握测量原理的五个基本概念和三个基本操作,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初步具备测量方法论思维。
课程主要从“抽象”与“理论”两个过程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学难度极大。
自动检测技术课件PPT自动检测系统设计教学PPT

8.2 传感器的合理选用
• 根据具体的测量目的、测量对象、测量环 境合理的选用传感器,是进行自动检测系 统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 检测系统设计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传感器的选用是否合理。
也会被测量系统的放大器放大,影响测量精度。
• 要求传感器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8.2.4 精度 •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并非精度越高越好。传
感器的精度越高,其价格越昂贵。 • 传感器的精度只要满足整个测量系统的精
度要求就可以,不必选得过高。 • 应在满足同一测量目的的诸多传感器中选
择最便宜、最简单、最可靠的传感器。
“软件硬化”
•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软件 硬化”的趋势,即将软件实现的功能用硬件实现。 其中最典型的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
软硬件折衷
• 智能检测系统中有些功能必须靠硬件实现, 而另外有些功能利用软件或硬件都可完成。
• 软件可完成许多复杂运算,修改方便,但速 度比硬件慢。硬件成本高,组装起来以后不 易改动。
I
I
I'
U( 1 Z3
1 Z2
1 Z'
)
I U 1 Z2
图8-9 交流频率为4.5MHz,电压12V时, 有残留液和无残留液时的曲线对比
8.5.4 检测系统设计
• 1 激励电压和频率的选择 • 2 电极设计
3 系统总体框图
图8-10 残留液检测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框图
4 高稳定性直流电源设计 5 高频激励信号源设计 6 高频传感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7 峰值检波电路设计 8 低频放大电路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一个测试系统的设计涉及:
明确测试任务 制定测试方案 选择传感器 设计后续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效能分析
回顾:
测试系统的组成:
1、塔式起重机结构强度测试
测试任务:
对新设计的某型号塔式起重机样机 进行强度检测
测试目的:
通过测试来验证理论计算,为 产品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对样机提出评价意见,作为新 产品鉴定的依据
主程序流程图
4、润滑油膜厚度检测
测试任务:
重要性:在高速、重载、高温条件下 工作的机器,摩擦、磨损又是其发生 故障的最主要原因,而润滑则是减少 摩擦与磨损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对 于一些重要场合,对轴承的润滑状态 常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否则将严重影 响轴承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为保 证轴承处于液体动力润滑状态,必须 满足最小油膜厚度处轴承两表面不直 接接触的条件 任务:对摩擦副间微小区域内的油膜 厚度进行直接测量,监测油膜的工作 状态
虚拟仪器实现信号采集、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输出及图形用户操 作界面等,虚拟仪器形式进行构建非常方便,可大大缩短系统的开 发周期,易于实现
3、高速机车轴温测试系统
测试任务:
问题描述:由于机车速度提高和牵引功率增大,使得机车与钢 轨的冲击、动力效应和振动增大,导致机车走行部分的轴箱轴承 、牵引电动机轴承、抱轴承及空心轴承的发热增多。当轴承磨损 和产生缺陷时,这些轴承的不正常发热增大,轻则热轴、固死造 成机损,影响机车正常运转;重则造成疲劳破坏和热切轴,车毁 人亡,严重影响铁路运输安全,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测试目的: 1、对高速机车的轴箱轴承、牵引电机轴承、抱轴承及空心轴承 处的温度进行在线监测,确保机车运行的安全 2、在司机室向司机实时显示各测点的实际温度,温度超标时发 出声音报警并用指示灯显示该点轴位和存储报警信息 3、存储各测点的最大温升率和对应的时间,供分析故障时查询 ,以作参考
3、高速机车轴温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的设计:
系统硬件构成图
数据传输:采用串行单总线结构,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节 省连线
单总线接口原理图
3、高速机车轴温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的设计:
软件设计: 程序核心是主机与 传感器的单总线串行通信
抗干扰设计
系统电源:磁环吸收,滤波器 系统主板: 加粗电源线和地线 地线有效接地 加屏蔽钢板 三极管改为小继电器 软件:自动复位能力 对未测到数据的点多次测量
4、润滑油膜厚度检测
测试方案:
检测油膜厚度可以有多种手段: 电阻法:通过测量油膜的电阻大小来判断其厚度,然而由于油膜的 电学性能极不稳定,在电阻的标定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不能定量地 反映油膜厚度的数值 一般采用电阻法进行定性测量,仅用它来鉴别润滑油膜存在与否 放电电压法:利用电压击穿的原理,根据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来推算 出代表油膜厚度的放电电压。然而,由于润滑剂的性质和纯洁程度 对放电电压的影响,测量结果的稳定性较差,所以此法也不能满意 地用作油膜厚度的定量测定
3、高速机车轴温测试系统
测试方案:
检测计算机系统的选择: 工业控制计算机:功能强大、运算速度快、编程方便(采用高 级计算机语言)、通用性强,但其体积较大,价格也较高,所以常 用于参量类型和数目较多、要求运算速度快、显示界面复杂的监测 和控制任务 ARM板计算机:功能和运算速度介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与单片计 算机之间,比工业控制计算机低,但比单片计算机高出许多;其体 积比工业控制计算机小许多,但比单片计算机大;其价格比工业控 制计算机低许多,但比单片计算机高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静态:相同试验条件下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动态:用光线示波器记录下动态应变曲线 单向应力状态的应力计算:
i E i
静态
max E max E i K max
动态
max :测点在动态应变测试曲线中的
:各测点实际应变值
最大应变
:测点在动态应变测试中的平均
传感器
工件 回转台
信号调理
信号处理及显示
2、无心磨削的工件棱圆度精密检测
传感器选择:
传感器选择应考虑的要求: 为满足棱圆的位移测量,保证磨削加工的工件测量精度为微米级, 就必须选用高精度的位移传感器; 由于是磨削加工,外圆形状误差不会很大,小量程即可满足测量要 求;
本测量系统作为研究所构建,因此对工件的棱圆度测量确定为非在 线方式,低速回转下测量即可,传感器的频响特性不需要很高;
3、高速机车轴温测试系统
测试方案:
检测计算机系统的选择: 单片机:单片机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功能相对简单等特 点,但其运行速度较慢和数据处理能力较弱,所以常用于参量类型 和数目较少、要求运算速度不高、显示界面简单的小型监测和控制 任务,其最典型的应用是自动(智能)监测仪表 从成本、体积、计算性能要求等方面考虑,选择单片机
3、高速机车轴温测试系统
测试任务:
主要技术参数: 测温范围:-55~+125℃ 测温精度:1℃ (0~85℃) 测温点数:38点(可根据不同车型而增减) 报警温度:按绝对温度(75℃)和相对温度(环境温度 +55℃)报警 供电电压:110VDC (波动范围:65~140VDC);功耗小于15W
பைடு நூலகம்其他要求:
2、无心磨削的工件棱圆度精密检测
测试方案:
由于工件的回转中心有时是变动的,虽然保证了直径尺寸精度,但 加工出来的工件外圆仍然不是一个圆,工件圆度不能保证 棱圆圆度
获取 体现
棱圆各个方向的外圆表面到圆心的距离不同
使用位移传感器
2、无心磨削的工件棱圆度精密检测
测试方案:
测量系统需要包含四个部分: 回转工作台:以实现工件的回转 位移测量传感器:测量外圆位移的动态数值 位移传感器的调理装臵 信号处理和显示装臵
应变
1、塔式起重机结构强度测试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由于塔机结构受力的主应力方向已知,如果沿主应力方向测得的主应 变为 1 和 2,则主应力为
E 1 ( 1 2 ) 2 1 E 2 ( 2 1 ) 2 1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计算
判断 计要求
?
若满足且有较大余量则说明安全系数较大,符合设
2、无心磨削的工件棱圆度精密检测
测试任务:
特点:加工中并不需要顶尖等夹具夹持,而是依靠砂轮、导轮和托 架的相互作用来自动定位,由导轮的摩擦力带动工件旋转,同时由 导轮的摩擦力和砂轮的切削力使工件稳定地支撑在托架上进行自动 定心,从而实现砂轮对工件外圆的连续加工 问题:利用外圆表面三点定位保证直径尺寸以形成外圆形状,却会 造成回转的动态不稳定和工件外圆形状为棱圆的问题,一般为低次 的3、5、7次奇数棱圆和高次的12、14、16次偶数棱圆,尤其以三 棱圆最为常见
1、塔式起重机结构强度测试
测试方案:
测试步骤: 1)检查和调整试验样机; 2)粘贴应变片并干燥、密封、检查绝缘;接好应变测试系统,调试 仪器,合理选择灵敏度,消除不正常现象; 3)取空载状态作为初始状态,将应变仪调零; 4)按照测试工况,分别测试各种情况下的最大应力。
1、塔式起重机结构强度测试
信号处理方法的选择:
由位移数据波动的频率与工件回转频率的倍数即可确定棱圆的棱数
谱分析法: 时域AR谱分析方法:不易确定参数 的阶数(即k值),长数据计 算量大 频域傅氏谱分析方法:长数据采集方便,亦可获得高的频率分辨率
x(n) ak x(n k ) u (n)
k 1 p
Px ( )
3、高速机车轴温测试系统
测试方案:
传感器的选择: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20温度传感器芯片): 1) 无需外围器件 2) 温度测量范围:-55-125℃,分辨率为0.5℃。 3) 将温度转换为数字量的时间小于200ms。 4) 采用串行单总线结构传输数据,即仅用一根数据线接收命令 和传送数据。 5) 测温误差:<1℃。 6) 用户可自定义永久的报警温度设臵。 7) 可用于恒温控制、工业系统、消费品、温度表和其他热敏系 统。尤其适合于工业现场的温度监测和控制,抗干扰能力强,能 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工作稳定可靠。
2、无心磨削的工件棱圆度精密检测
传感器选择:
备选传感器: 3)差动变压器位移传感器 能提供所需的准确度、精度和可靠性, 尽管为接触式测量,但考虑作为研究 使用,棱圆测量的工作量不大,而且 该测量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圆度仪作 为测量头,因此考虑选用它
差动变压器位移 传感器 圆度仪
2、无心磨削的工件棱圆度精密检测
1、塔式起重机结构强度测试
测试方案:
测点布臵:测点位臵和测点方向是影响结构强度试验是否可靠的两个 重要因素 测点方向:找出最大应变方向 测点位臵: 断面正应力布点:采用角点法, 在角点处沿棱线方向布臵应变片 平面应力布点:一般应用应变花 测量主应力
1、塔式起重机结构强度测试
测试方案:
测试条件: 1)载荷不包括吊钩重量,载荷误差应小于1%;各工况皆是处于空钩 离地状态时进行仪器调零;测试数据均为吊重引起的应力,不应包括 自重和风阻应力;(假设条件) 2)测试温度10~25℃,湿度50%~70%,风力1级;(环境条件) 3)给出测试工况说明,即:测试中选取了五种不同起重重量、三种 变幅幅度、两种方位角进行组合变化,分别测试各种工况下最大应力。 (测试工况)
抗干扰能力强 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 系统可靠性高 有完善的自检功能 数据自动存储和查询
3、高速机车轴温测试系统
测试方案:
传感器的选择: 半导体PN结温度传感器: 1)测量误差大。PN结温度传感器容易老化、失效;测点到仪表 的引线较长,引线误差较大。 2)连线多,环节多,结构复杂。 3)需定期标定,工作量大,传感器的互换性差。 4)传输弱小的模拟信号,抗干扰能力弱,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 可靠性差,因此对于本测试任务难以胜任 地面红外线机车轴温检测仪: 只能在机车通过监测点时监测,不能对行车区间内的轴温变化 进行监测,也不能监测牵引电机轴承和抱轴承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