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摘要:西汉后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这时期自然灾害的灾种比较齐全,灾害的影响比较严重,对西汉后期社会经济、思想、政治的冲击比较大,频繁的自然灾害在西汉后期这个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混乱、政治腐朽的时期发生,与之相互作用,加剧了西汉后期的衰落。

关键字: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状况;特点;影响

西汉后期在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西汉后期是指西汉元、成、哀、平四帝时期。因为这样的界定便于本文的写作。西汉元、成、哀、平四帝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种不断增多的趋势,不断地考验着西汉统治者的救灾能力。本文从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状况入手,分析自然灾害对西汉后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面对自然灾害,西汉后期的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不够完善,使得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剧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一、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

西汉后期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不断增多的时期,根据《汉书》的记载,从元帝到平帝的54年间,平均每年发生0.87次灾害,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蝗虫灾害还有气候异常引起的寒冷等,灾害的种类较多,灾情较为严重。

(一)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状况

西汉后期自然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据笔者从《汉书》中的统计,这一时期共有47次自然灾害(疾疫不在统计之内),其中地震14次、水灾13次、旱灾8次、寒冷灾害6次、风灾3次、蝗灾2次、冰雹灾害1次。

地震是西汉后期发生频次最高的自然灾害,共14次,地震的破坏性较大。这一时期的地震有只是记录了某地地震的,也有记载一次地震灾害中震数百次的,地震的影响有只有某地的也有影响数十郡国的。如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1](p1454-1455)这次地震涉及的范围广、破坏性强,造成较多的人员伤亡。

水灾是这一时期发生频率比地震略低的灾害,共13次,但是水灾是这一时期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黄河决堤是这一时期水灾的一大特点。从元帝到平帝这54年间黄河一共决堤5次,其中有4次在成帝在位期间。关于水灾造成的破坏史书上常有“败官亭民舍”、“水流杀人”、“伤水灾,人相食”的记载。

旱灾是在这一时期发生次数较多的自然灾害,共8次。关于西汉后期的旱灾大多是“大旱”这样的记载,关于人们抗御旱灾的状况,其中有“河平元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皮。”[1](p1310)这样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百姓没有较强的承受旱灾的能力。

两次蝗虫灾害发生在哀帝时期,这两次蝗灾灾情比较严重,是全国性的蝗虫灾害,波及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一次还伴随着旱灾。这两次蝗灾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是比较大的。

风灾在这一时期虽然只发生了3次,但是灾情也是比较严重的。其中建始元

年,“四月辛丑月,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1](p1449)是关于沙尘暴的记载。

关于西汉后期唯一的雹灾的记载是“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死。”[1](p1428)既记述了这次灾害的状况,也描述了这次灾害的灾情。

(二)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特点

根据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状况,可以概括出它有以下特点:

第一,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具有普遍性。首先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灾种比较齐全。从状况统计中就可以看出,有地震、水灾、旱灾、风灾、蝗灾、雹灾、寒冷灾害还有因各种自然灾害引起的疾疫。这些中国领土上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发生了。其次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平均每年发生0.87次灾害,比武帝时期平均每年发生0.83次的频率还要高。有时一年中会同时发生几种灾害。另外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涉及的地域范围广。从陇西到关中到关东,再到犍为这些西汉统治的南方边疆地区。整个西汉统治的行政区划中都有自然灾害发生,涉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

第二,自然灾害灾情的严重性。首先是灾害影响的范围广,往往一次灾害涉及十几郡甚至几十郡。如:初元元年“是岁,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

[1](p3171),这次水灾涉及广,十一郡国因此受到饥荒,疾疫也因这次水灾并发。再如:“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1](p1454-1455)这次地震影响的范围十分广,三十多个郡国的城郭都因这次地震受到了损坏。其次是造成的损失严重。水灾淹没农田,使禾黍不入,败官亭民舍,流杀人;地震常使山崩堵住河流引发其他灾害,或是数动不止;出现了全国性的蝗灾,旱灾与蝗灾并发,灾情加重。各种灾害频发也使人民的生命、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汉书》记载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情况中有数十人上百人的甚至有几千人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导致人相食这种惨况的发生,据笔者统计西汉后期因各种灾害引起的人相食的惨状有4次。

第三,自然灾害的连锁效应突出。地震常引起山崩,山崩又堵塞河流导致水逆流。这种地震山崩水逆流的连锁反应在西汉后期有5次。旱灾极易引起蝗灾,西汉后期的两次全国性的蝗灾其中有一次是旱灾引起的。另外是水灾之后往往会出现大饥荒,饥荒使人民的免疫力下降,引发疫病。如元帝初元元年“是岁,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1](p3171)。这里的水、饥、疫就是典型的自然灾害的连锁效应。

最后,黄河水患是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一大特点。据统计西汉时期黄河决溢共13次,其中有7次是在元、成、哀、平四帝时期,占西汉时期的一半以上,其中的5次是发生在成帝在位时期。黄河决溢影响十分严重,每次黄河决溢,受灾的地区高达数郡国或数十郡国。西汉有两个皇帝因自然灾害而改年号的事例比较典型,第一次是汉武帝时因旱灾改元天汉。而成帝时则是因为黄河水患又一次改元河平,希望借由改元能使黄河安流,但此后在他在位期间,黄河又发生了4次水患。黄河水患是这一时期西汉政府的一大忧患。

二、西汉后期自然灾害对西汉王朝衰落的影响

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宣帝是“中兴之主”,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以上是人们常对西汉的评价。虽然有着许多诸如外戚专政、宦官专权等诸多原因,但是自然灾害也深深的影响了这一时期王朝走向的重要因素。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自然灾害对西汉后期王朝走向的影响。

(一)破坏了西汉后期经济的发展

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威胁是很大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农业。西汉王朝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王朝,农业是整个西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所以自然灾害对西汉后期经济发展的破坏主要是农业方面的。

首先,自然灾害造成了人类生命的损失,《汉书》中关于自然灾害造成人类生命损失的有这样的记载“民多饿死”、“压杀人众”、“流杀人民”等等。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造成人类生命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是“成帝建始三年夏,大水,三辅霖雨三十余日,郡国十九雨,山谷水出,凡杀四千余人”[1](p1347),当然由于古史记载的不完整性,使得许多数据不是那么的清楚,许多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在只有几千万总人口的情况下,这样的损失是惨重的,它会造成部分地区劳动力的消失,从而使农业荒芜,影响各种生产事业的进行,减慢经济发展的速度,甚至使经济倒退。这是自然灾害造成劳动力损失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一面。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破坏还表现在直接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元帝永光元年三月的一次寒冷灾害,影响了春耕,这影响了整年的农业生产,导致“天下大饥”的恶果。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又因为干旱影响了农业生产,人民只能“食榆皮”充饥。还有这一时期破坏性最强的水灾常使人民颗粒无收,政府为此不得不免除灾区人民的租赋,这样也就严重的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时期人民对自然灾害完全没有防御的好方法,所以遇到各种自然灾害,即束手无策,只能承受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的破坏。

自然灾害在当时经济重心频繁发生对经济发展影响最为严重。西汉后期的农业生产以黄河流域上下游为重心,当时的关东是指黄河流域的上游,关中泛指黄河流域下游的各个郡国。关东和关中是当时经济发展的中心。而黄河水患是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一大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中心影响十分严重。元帝刚刚即位,渤海海水大溢,关东十一郡国深受其害,关东大饥。成帝时期是西汉后期水灾次数最多的时期,在位26年发生了11次水灾,都是发生在黄河流域,特别是5次黄河决口,破坏严重,水灾的影响常常是数郡国或几十郡国,这些水灾的影响常是,败坏官亭民舍、流杀人,它破坏了当时经济发展的中心关中和关东,影响了整个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

自然灾害除了严重的破坏了西汉后期经济的发展外,对这一时期思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阴阳灾异学说在频发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下逐渐盛行,灾异思想的盛行又使其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对人民的心理行为发生作用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对西汉后期人民思想的影响

频繁的自然灾害对西汉后期的思想也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阴阳灾异学说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由于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频发,而西汉政府又没有寻找到科学的预防和补救的方法,各个阶层都因频繁的自然灾害心理上处于一种仿徨迷茫的状态,因此众多的儒家学者结合自己研究的经典,纷纷阐述灾异说,阴阳灾异之说在这一时期广泛的流传。京房以阴阳灾异说《易》,冀奉以阴阳灾异说《诗》,李寻以阴阳灾异说《尚书》。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刘向,他以《洪范五行传》和《尚书·洪范》为基础,集合上古至秦汉的符瑞灾异之说,写成《洪范五行传论》,并将此论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皇帝、官僚、外戚、宦官都深受其影响,大谈阴阳灾异,谈论阴阳灾异成为了西汉后期的一种时尚。

阴阳灾异学说的盛行对西汉后期的社会发展极为不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给人民的心理产生极大地压力,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由于阴阳灾异学说的盛行,每每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就用阴阳灾异学说来解释灾害,这种解释是不符合科学的,常常引发一些谣言,而人民在灾异思想的影响下,常对这种谣言深信不疑。当发生某些自然灾害而又有谣言传播的时候,就会引起人民的恐慌。《汉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事件。成帝建始三年,从夏天到秋天发生了严重的水灾,于是就有了“大水将至京师”这种谣传,谣言使京师的百姓和官吏的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恐慌。《汉书·成帝纪》是这样记载的,成帝建始三年:七月,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横城门,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宫钩盾中。吏民惊上城。九月,诏曰“乃者郡国被水灾,流杀人民,多至千数。京师无故讹言大水至,吏民惊恐,奔走乘城。……”[1](p306-307)长安城内大乱,惊动了汉成帝,他召集众公卿议这件事,“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将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1](p3370)经过王商进言,汉成帝才否决了这一提议。不久,城中的混乱才逐渐安定,经调查后才知道是讹言所致,最终才平定下来。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了,由于灾异思想在这一时期的盛行,加之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自然灾害产生了一种恐惧,自然灾害和小小的怪异变故都会引起巨大的虚惊,从社会的下层到社会的上层,引起人民的恐慌,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另一方面,阴阳灾异学说在上层社会的流行,对朝政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每每自然灾害发生时,皇帝、外戚、宦官、官僚就利用阴阳灾异学说来争权夺利,加剧各股势力的斗争。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事例是,哀帝建平四年的旱灾,当时王氏这一股外戚势力的地位有下降的趋势,因为这场旱灾,外戚王氏集团利用旱灾时西王母事盛传一事,又重新掌握的朝政大权。

自然灾害的频发,使阴阳灾异学说盛行,而阴阳灾异学说盛行又使其在灾害发生时作用于社会,自然灾害与灾异思想结合在一起作用,减缓了西汉后期的社会的发展,加剧了西汉后期王朝的衰落。

(三)对西汉后期政治统治的影响

自然灾害本来就对政治统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西汉后期这个特定的时期,它的影响就更为突出了,这一时期统治者昏庸无能,外戚专政,宦官专权,朝政混乱,自然灾害又频繁发生,一次次的考验着西汉政府应对灾害的能力,然而由于西汉后期政治是这样一个状况,所以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快了西汉王朝衰落的脚步。

首先,自然灾害破坏了西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汉后期频发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影响了西汉后期的政治统治。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而这一地区是西汉经济发展的中心,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自然灾害之后皇帝颁布罪己诏在这时已经是一种习惯了,罪己诏中常常伴随着一些赈灾减灾的措施。同时自然灾害发生后皇帝常下免租赋的诏书,这些措施对灾后的重建很有效率,但是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样的措施就导致了大量的财政支出而财政收入减少,影响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汉王朝的政治统治。

其次,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常会引起西汉王朝上层官员大的变动,导致王朝的政治统治结构不稳定。中国很早就有皇帝承担灾异的责任这种传统,最典型的事皇帝下罪己诏,但是到了西汉后期这种责任开始向下臣转移。于振波认为汉元帝永光元年,春霜夏寒,丞相于定国、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御史大夫薛广德俱

主动乞骸骨,是汉代三公以公开的形式承担“灾异”责任的开始。西汉后期皇帝多次因自然灾害罢免丞相,像薛宣、孔光都是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罢免的,更惨的是像翟方进这样的一代名相成为了消除灾异的牺牲品。如此,统治的高层因为自然灾害发生巨大的变动,自然灾害影响到了西汉王朝政局的稳定性。

最后,自然灾害对西汉后期政治统治最直接较严重的影响是灾害发生后引起的流民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民的生活是比较固定的,鲜少有大的人口流动,然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常会引起饥荒,大量的饥民、流民就此产生,大量流民的产生在比较稳定的农业社会中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引发政治混乱的重要因素。西汉后期,由于水灾、地震、旱灾、蝗灾,百姓开始流亡,元帝时还不是很多,到了成帝时,这种由于自然灾害而形成的流民不断增多,开始对政治统治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哀帝年间“岁比不登,天下空虚,百姓饥馑,父子分散,流离道路,以十万数”[1](p3358)形成了庞大的流民。流民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平帝时已发展到了盗贼群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攻犯京师,燔烧郡邑的状况。大量的流民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西汉后期的政治统治。

当然西汉后期西汉王朝衰落有着诸如皇帝昏庸无能,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人为因素,但是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这些人为因素绞在一起,天灾和人祸一起冲击了西汉后期的政治,使得元、成、哀、平四帝一代不如一代,自然灾害对西汉后期王朝衰落的影响由此可见。

三、对西汉后期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的思考

西汉后期频繁的自然灾害从经济、思想、政治上对西汉后期王朝的衰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人民担惊受怕,惶恐不安,加之这个时期西汉的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混乱,政治腐败的时代,是灾害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加剧西汉后期王朝衰败的这种趋势。

虽然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西汉后期的政府采取过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在西汉后期这个朝政混乱、政治腐败的背景下,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发挥作用,这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和西汉后期朝政混乱、政治腐朽结合起来,互为因果,相互激发,形成恶性循环,有力的冲击了西汉后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西汉后期这种衰败的趋势是西汉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混乱、政治腐败与频发的自然灾害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规模和影响甚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从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首先政府要有灾害的忧患意识,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灾害发生时有能力做好灾后的补救措施而不影响国家的正常发展。其次,社会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及灾害发生时如何应对的宣传。最后,人民也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使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灾害,而不是用迷信愚昧的方法解释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张小锋. 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3] 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一卷先秦两汉部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 丁春文.秦汉自然灾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1.

[6] 张文华. 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7] 贺予新. 西汉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8] 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J].人口研究,1999,23(4).

[9] 甄进忠.论两汉时期的水灾与赈济[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6).

[10] 马晓琼.北朝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3) .

[11] 陈业新.两汉荒政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1).

[12]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

[13] 李辉.试论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4(04).

[14] 丁光勋.两汉时期的灾荒与荒政[J]. 历史教学问题,1993(03).

[15] 于振波.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对宰相制度的影响 [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06).

West ham later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cial impact Abstract:The later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the one that full of natural disaste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ategories of the disaster are afluent, and the consequences are serious and the impacts to policy, economy and ideology of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re also grievous.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the incompetent ruler, as well as the confused political with declining trendency, all of which exacerbated the decline of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Key words:The later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Natural disasters; Condi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自然灾害的分类与预防(通用版)

自然灾害的分类与预防(通用 版)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afet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safety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daily work, and enhance your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639

自然灾害的分类与预防(通用版) 为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规范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程序,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快捷的应急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制度。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消除各类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加强预防、预报、预警工作;做好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预案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和工作准备。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公司经理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自然灾害引发的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公司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相关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

急处置工作。 (3)落实责任,常备不懈。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预警、预防手段和措施,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提高防范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公司按相关专项应急预案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4)加强值班,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5)密切关注极端天气的生成、发展、变化情况,建立健全并及时启动极端天气的预防、预警机制。要时刻关注当地气象台站的预报,及时以电话或短信、等形式通知公司所有人员,做好预防工作。加强自然灾害期间的值班和领导带班工作。 (6)灾情过后要配合有关部门工作,做好灾情的统计,并及时向上级通报本单位防抗自然灾害情况的报告。 1、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全公司员工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知各项规章制度,

自然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

自然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古往今来,各种灾难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社会现象,总体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灾难的损失却可以降低。我国是多灾难国家,近几十年来灾难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呈上升趋势,尤以汶川大地震为显著。在沉痛的追忆中,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保障社会安宁和经济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把灾难经济学研究提到重要议程。虽然我们在容灾方面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盲点,针对这些盲点,我们要有一种未雨绸缪的主动性,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字:灾难,灾难经济学,汶川,损失,风险 一、灾难经济学概念 灾难经济学源于“破窗理论”。“破窗理论”是指法国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所提出的损害有益社会理论。巴斯夏举的例子称,假设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结论是: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基于此理论,灾难经济学应运而生。 灾难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灾难预测、灾难防治和灾难善后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兴学科。灾难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灾难的自然属性,而是灾难发生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介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经济学。灾难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灾难所具有的共性问题,与一般经济理论不同,灾难经济学谋求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受灾损失最小化,其目标函数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灾难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比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的分类

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的分类 一、市政公用设施运营安全 1、在燃气的生产、输送、使用过程中,由于燃气管道等燃气设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或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在燃气的生产、加工、处理、输送过程中,由于供气气质指标严重超标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 2、在城市供水系统运行阶段,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城市供水系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水质重大污染或严重不符合《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3、在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运行阶段,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城市排水设施中沼气等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爆炸或大规模扩散等。 4、城市生活垃圾因沼气引发爆炸、火灾,因暴雨等引起滑坡,或因突发流行、传染病疫情引起大规模污染,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 5、在城市公交客运活动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交通安全、火灾等安全事故。 二、建设工程施工安全 在房屋建筑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因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防护或操作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和有关规定,造成人员伤

亡;或者深基础支护、土方开挖边坡失稳,致使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倒塌、毁坏、倾斜,隧道、桥梁塌陷,道路损坏,管线断裂,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事故。 三、工程质量安全 1、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地下空间工程,因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引起建筑物、构筑物坍塌、倾斜,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对周边工程造成严重威胁,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事故。 2、在房屋建筑使用阶段,由于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对房屋建筑的非正常使用,或者对其损坏没有进行必要的修缮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对周边工程造成严重威胁,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内外建筑设备安装和建设装饰装修施工破坏主体结构,任意加层、加装设备超过设计荷载,屋面积雪清理不及时,改变房屋使用用途等原因造成建筑物坍塌、损毁等,有关部门对已鉴定为危房仍在使用的房屋应加强监管。 3、在城市市政桥梁隧道运行阶段,由于自然力或人为破坏以及管理不善等造成桥梁隧道损毁、塌陷、坍塌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因撞击、运输车辆有害物质泄漏、爆炸、挖沙取土等造成城市市政桥梁隧道损毁、塌陷、坍塌等情况。 4、斜坡(包括高切坡)防护工程因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表面、支挡结构、排水系统的缺陷,汛期雨水较集中等因素引起滑塌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事故。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之间极强的相关性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极有可 能使其受到影响,进而使从事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产生波动。中国有着数亿的农民,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00 亿元之巨。 2. 自然灾害的释义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的特点,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认为灾害学有三类分支学科:要素灾害学、理论灾害学及灾害对策学,分别是灾害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各相关分支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结果。 3. 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时空分布 自然灾害与人类相伴,其历史与人类、人类社会一样悠久。中国史料中也很早就有水旱风雹虫等灾害的记载,如“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益稷》)、“(成汤)十九年,大旱”(《竹书纪年》)、“秋,大雨雹”(《春秋·僖公二十九年》)、“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诗经·大雅·桑柔》)。自建国以来的统计

数据表明,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按受灾面积排依次为:干旱(约占 64%)、涝灾(23%)、风雹(8%)和冻害灾(6%)。可见干旱和洪涝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两大主要自然灾害,1952-1989 年间,五种主要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冻害、干热风)共发生 1048 次,其中干旱发生 331 次,约占总灾数频次的 1/3。下图 1 表明,经历了 1959-1960年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从 70 年代开始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成灾面积成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旱灾合计的面积所占的比重约为 87%。表明水旱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头号“天敌”。 从空间范围看,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处于东部江河中下游、盆地和平原的地区,主要受洪涝灾害威胁,其面积约有73.8 万平方公里,在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干旱的影响则遍布全国,其中最严重的地区为华北平原(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东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次为吉林、黑龙江南部和湘、赣南部。自1949 年以来受灾面积达2000 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 亿斤。

高中生物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人教版_选修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点、难点】 1.自然灾害的影响 2.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 3.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自学探究】 定义:由于造成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作为诱因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形成条件 作为承受灾害的 圈 孕育灾害的环境圈 圈 圈 灾情 环境 自自然灾害系统致灾 受灾体 然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 孕灾环境 灾灾情大小的影响因子 害伤害;心理和伤害 人员伤亡脆弱群体:及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不易受灾害损 害群体 影经济损失:财产损毁 自然灾害财产损失 响的影响(灾情)经济损失: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 结构和管理方面等的损失 具有和隐蔽性 自然资源 与环境破坏具有(可再生、非可再生) 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发展水平和灾害具体差异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781年冰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解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回答1-3题。 1. 火山喷发() A .不属于自然灾害 B .属于孕灾环境 C .属于致灾因子 D .不属于自然异变 2.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 A.哥伦比亚的火山 B.印尼的火山 C.台湾的火山 D.日本的火山 3. 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4.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 .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化碳中毒。 B.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 C .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 D .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的自然灾害属于( ) A .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 生物灾害 D. 地质灾害 6.在晋咸和三年的雨雹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A .人员伤亡 B .财产损失 C .自然资源损失 D .环境受到污染 事件 现象 自然 属 性 社会属性 定义 灾害事件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案 课题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目标赵黎明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明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简要描述某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产生的危害。 2.知道我国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㈡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长江(淮河)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重点中国的洪涝灾害。 难点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某种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过程介绍(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手册》及学生学情) 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常常造成对现代社会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但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的正常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应当正视它,认识其危害、了解其机制、预知其发生、减少损失。课标设置“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探究,以增强学生的灾害认识、防灾意识、减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这就是本节基本教育价值所在。 根据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收集和运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运用案例的方法,剖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规律。 ⒈自然灾害的概念 本节包括自然灾害定义、特征和类型三部分内容,教材的文字量很少,用了一个图标示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区别自然灾害与自然事件,并结合本地实际,知道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征要求一般了解,重点是认识到自然灾害形成的多因性和复杂性,其他特征不深究。 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对自然灾害需要把握三方面要点:①是发生在自然领域,即地球表层系统中; ②具有自然属性,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③同时具有社会危害性,即对人类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对自然灾害特征,结合实例分析时点明,重点分析成因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在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时解决),多因性中还得强调人为因素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改变,进而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 关于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涉及分类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因此,只提几种中国常见、危害较大的几种,但不进行系统探讨,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⒉自然灾害的危害 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需要学生了解的重点之一。为了说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安排了一个统计图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从全球视角选择几种主要自然灾害进行了扫描示演示。为了强调中国多灾害的国情,增加了一段阅读文字,简要点明中国灾害的基本特点: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进而指出洪涝、干旱、

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的分类(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1717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的 分类(正式版)

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的分类(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市政公用设施运营安全 1、在燃气的生产、输送、使用过程中,由于燃气管道等燃气设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或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在燃气的生产、加工、处理、输送过程中,由于供气气质指标严重超标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 2、在城市供水系统运行阶段,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城市供水系统因各种原

因造成的水质重大污染或严重不符合《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3、在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运行阶段,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城市排水设施中沼气等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爆炸或大规模扩散等。 4、城市生活垃圾因沼气引发爆炸、火灾,因暴雨等引起滑坡,或因突发流行、传染病疫情引起大规模污染,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 5、在城市公交客运活动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交通安全、火灾等安全事故。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杨家中学高二地理导学案编辑:审核:时间:2015.5.18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 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 阶段的灾情变化。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自主学习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________。 2.人类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______,致使环境更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______。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________的受灾体。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3.工程措施可以______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______”灾情;反之,会“________”灾情。 2.自然灾害的__________是人类活动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不同时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合作探究 考查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下图中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 (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1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 (2006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A.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研究综述报告: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雹灾占8%,霜冻灾占5%。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2006年的夏季,洪涝、干旱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福建等沿海地区先后遭受7次较大规模洪涝、台风灾害的袭击;西南的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也发生了严重的灾情,这是自2001年以来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2007年夏,洪涝灾害又一次无情的袭击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河南等24个省市。洪涝灾害来势之凶猛,使许多城市和农村变成了一片沼泽,重庆市遭遇了1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雨灾害的袭击,主城区交通几乎瘫痪,多个县城进水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90年代,自然灾害对粮食的减产幅度多年平均为5%,棉花减产达20~30%,油料减产达15%左右。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10次波动(其中有6次超常波动)。而且,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25000亿元左右。 自然灾害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增加2%~3%。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1.2%是当年返贫人口。在当年返贫农户中,有55%的农户当年遭遇了自然灾害,其中有16.5%的农户当年遭受了减产5成以上的自然灾害,42%的农户连续2年遭受了自然灾害。这不仅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使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也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就是将预测、预报和防治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灾害防范系统。自然灾害并不是不可预防的,

浅论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浅论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居住之用的建筑物,人们对它的耐用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建筑物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方面,如何有一个好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建筑物成了人们对选择现代住房的一个新的标准。 关键词:自然灾害土木工程防御技术 1.土木工程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 1.1 地震对土木工程的危害 地震对于土木工程具有极大地破坏力。地震是地壳内部作用力造成的,这种作用力产生的能量非常巨大,根据震级的大小,它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较大震级的地震可以瞬间摧毁地面上所有的东西,如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给整个汶川、北川、青川造成毁灭性的的破坏,又如日本9级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的的破坏。这两次大的地震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筑物的倒塌造成了财产和生命的流失。除此之外,桥梁断裂、隧道塌方、河堤决口等也是地震带来的一系列连锁问题。对于如何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成为了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挑战。 1.2泥石流对土木工程的危害 泥石流是现代土木工程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泥石流属于地质次生灾害,它往往伴随着地震、暴雨、山体滑坡、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一起发生。该地质灾害发生时,大量的泥水伴随着淤泥、石子等冲入集镇、村庄、城镇,它造成的损害也是破坏性的。有时候,大的泥石流带来的灾害甚至比地震还厉害。灾害发生时,往往是成片的房屋、庄家和大量的人畜被淹没。灾害发生后,救援难度较大,只要是被泥石流淹没,基本就等于毁灭。如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员伤亡惨重,土木工程基建项目基本被毁。人们是反思自然灾害发生的背后,对于城市土木工程的选址是否提出过思考,这对以后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有一个新的课题。 1.3火山对于土木工程的危害 火山和地震同为土木工程行业的两大主力杀手。火山喷发与地震发生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因为地壳内部运动所造成的,只不过一个是因为地球板块的运动,另一个是因为地球释放内部压力。但不论二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共同的作用都是对人类造成灾害,特别是对人类发展的土木工程行业危害巨大。火山的爆发,往往会造成大量人畜死亡,建筑物也会被火山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摧毁。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火山灰会随着风向的偏移而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危害就变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危害。

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读图说出我县自然灾害的主要影响 2、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危害,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我县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2.了解台风、暴雨等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暑假,海南省遭受了一场历史以来的重大自然灾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7月18日“威尔逊”台风)它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后果?我们这里,经常发生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当这些灾害发生时,我们应怎样正确预防与应对,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预防台风的危害 1、学生分组进行,围绕近期发生过的台风灾害展开调查(可借助教材获取资料)。 各组自选调查内容: (1)了解最近本地或我国发生了哪些台风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2)台风来临的前兆 (3)怎样预防台风的危害。 2、引导学生整理调查结果并进行交流。 三、台风袭来学会避险 1、与学生一起分析台风灾害的特点。 2、针对台风灾害的特点让学生说说在应急和避险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应该选择什么地方避险。 (2)家中及外面物品处理 (3)避险应准备和携带物品。

(4)在外面应该注意的避险问题 四、应对暴雨和台风 1、教师简单介绍暴雨和台风的相关知识及灾害特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平时生活中应对暴雨、暴雪的措施 3、根据教材内容的学习和交流当鲍鱼或暴雪发生时在家和外面分别应该怎样避免危险的发生。 五、灾害预防与预报 1、教师: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规律,人类无法改变。但是,人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逐步认识它的规律,依循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预报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手段。 (1)古代预防和预报自然灾害的工具和手段? (2)现代有哪些预防和预报自然灾害的高科技手段?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用的灾害预警信号。 六、课堂总结 1、在我们海南省,台风是最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我国海岸线长,台风更是多见。掌握预防和应对的方法是保证我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 2、自然灾害虽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来预测、预防自然灾害,以减少损失。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5)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课标要求: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 的内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 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形成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 的内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 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法。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灾害观念。 四、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 2.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 差异。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

[原创]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灾、事故、公害三类损失之和已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在这其中,有负面的影响但也有正面的,在一些行业被抑制的同时另外一些行业有所提升。政府及相关部门除了积极展开救援之外,在灾后稳定市场,尽可能减小灾害带来的经济波动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也异常重要。 英文摘要:Earthquakes may bring disaster to our whole society, it will not only threaten people’s life but also do harm to the civil economy. During the earthquakes, lots of factories will face a lot of difficulties or even break down, while some other factories will benefit a lot from the disaster.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try our best to reduce the harm that earthquakes have on civil economy, and try to keep a health market for our people. 关键词:地震国民经济 正文:自然灾害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大敌,1997年国家建设部在“建筑技术政策”中集中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震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典型。任何一种灾害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同时也会有那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就地震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联合国1993年在东京召开的“大城市管理会议”的总报告声称:21世纪可以称为“新的城市世纪”,在所强调的诸多因素中特别强调城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课题研究情况介绍 陈安康1 摘要 近百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向地球涌来,面对天然灾祸,人类固然无法回避,可以做的就是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灾 害预测及评估是非工程措施。本文从广州珠江口三角洲地区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 事实出发,运用系统工程、哲学、灾害地理学、经济学相结合的办法,在对未来 十年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一关键,针对广州减灾工程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减灾对策建议。 广州由于地处海陆结合部,承受海陆两面袭击,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搞好防灾减灾工作,1999年由广州市经济研究院牵头,组织广东省气象局、广州市防汛 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组成广州市经济 研究院“灾害经济”课题组,开展“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对策研 究。”作者有幸参加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本文对此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重大自然灾害历史回顾 1广州市水利局

广州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洪灾、强对流天气引起的暴雨、热带气旋、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旱灾、地震、流行病等自然灾害。据史料记载,从1899年到1949,广州地区共有记载的洪灾26次,热带气旋灾害11次,旱灾9次,4—3/4级至5级地震灾害3次。1950年至1999年共有洪灾10次,热带气旋灾害21次,旱灾4次,3级以上地震23次(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近百年来,广州几乎每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且呈不断增长趋势。纵观广州自然灾害的类型,洪涝灾害居于最突出的位置,近50年来广州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45亿元,年均灾损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0.3%,其中洪涝损失约占总灾损的52.31%;热带气旋灾害也相当突出,热带气旋灾害除其本身的直接损失外,更表现在它带来的暴雨、风暴潮所形成的洪涝灾害,其灾损占总灾损的37.31%;至于旱灾,在全国说不算严重,但发生频率也不低,且与北方极少同步性。严重的自然灾害,已成为广州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广州防灾工程现状分析 近50年来,广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规模地开展水利建设,全面整治洪、旱、涝、咸、潮灾害,有组织地开展防震抗震活动,防灾减灾的工程建设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目前已形成了基本合理的防灾减灾总体布局,包括:以防为主、蓄泄兼施、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以江、海堤为依托的初步的防热带气旋体系;以蓄水、引水、机电排灌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防旱体系;以防为主、防抗并重的初步的防震体系。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加固任务较重,城区水浸街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防台风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5 同步练习及解析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A。自然异变B。地球表层 C。人员伤亡D。自然现象 答案:A 2。上述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 A。自然异变 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C。自然灾害本身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答案:B 读图,回答3~5题. 3。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B。2010年河南陕县煤矿透水事故 C。2011年中原及华北地区旱灾 D.华北平原盐渍化 4。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5。该灾害灾情指标有() ①厂矿的破坏②受灾的农田 ③减产的粮食④成灾面积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组旨在考查对干旱现象的认识和旱灾的危害。图中展示的是干涸湖泊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无河流注入,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旱灾灾情指标主要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饮水困难和经济损失。 答案:3、C4、B5、D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的艾雅法拉火山于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

晨1时(北京时间9时)喷发,附近800名居民紧急撤离。 材料2:见下图. (1)结合材料1、2可知火山灾害孕育于________圈层。 (2)火山喷发能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灾害?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3)该火山和日本富士山火山若同时喷发,何处的灾情严重?为什么? 解析:(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岩石圈中的软流层。(2)岩浆毁灭地表事物,气体喷发物对大气质量有影响。火山喷发能形成温泉、矿产,并且火山灰能肥沃土壤。(3)富士山和艾雅法拉若同时火山喷发,危害程度孰大孰小应以受灾体的密度和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1)岩石 (2)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等。 (3)日本富士山。日本富士山地区是日本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旅游名胜区,虽然防抗灾能力强,灾后恢复速度快,但与人口密度较小的艾雅法拉火山附近相比,其灾害危害程度要大得多。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①2011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大旱 ②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 ③山洪爆发冲毁桥梁 ④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大量强辐射物质外泄,使少部分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西南五省大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等生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概念。②中的火山喷发为自然异变,但其发生在无人荒岛,并未导致损坏发生,没有受灾体,不属于自然灾害,仅为自然异变。③山洪这种自然异变使桥梁这一财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概念.④虽导致受灾体的损害,但其致灾因子为人类异常活动,其属于人为灾害。 2。中新网2010年2月26日电北京时间2月26日12时42分许,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发生5、0级地震,目前尚未收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有关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致灾因子B。是孕灾环境 C.是自然异变 D.是自然灾害 解析:选C。此次地震首先是自然异变过程,由于报道中称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故不属于自然灾害,也就谈不上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 3.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B.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C。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D.洪水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解析:选A。不同的自然灾害都会对人身、财产、资源造成损害,但不同的灾害其主要

浅谈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

浅谈我国巨灾保险亟待建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破坏强度大,种类多,危害面积广等。2008年发生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今年的台风莫拉克,都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然而,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却没能够发挥它应有的能力。由于缺乏巨灾保险制度,我国保险业在灾害预防、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未能够起到很到位的作用,保险业现在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保险的需求,巨灾保险亟待建立。 一、我国目前巨灾现状 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民政部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2006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其中,绝收面积540.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7%;因灾死亡3186人,比上年增长28.7%;倒塌房屋193.3万间,比上年减少33.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比上年增加23.8%,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以来的第二个重灾年。而2008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就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1500多亿元,据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的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3月1日,我国各保险公司共接到报案101.1万件,已付赔款19.74亿元,预计保险公司全国赔款数字将在40 亿元左右。尽管保险业积极主动赔付,但保险赔付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3%,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6%。就在雨雪冰冻灾害之后的短短几个月,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强地震,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次大地震中,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截止6 月9日,地震已造成69142人遇难,直接受灾人口达1000多万人。受灾地区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均受损毁,损失惨重,而且仍不断有次生灾害的发生。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仅四川一省工业企业的直接损失已达670亿元,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雪灾。中国保监会要求“特事特办”,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处理灾区保险理赔事宜,但参与赔付的保险公司多是寿险公司,它们将会对地震造成的人身意外进行正常赔付,然而由于地震在大多数财险险种中属于免责范围,企业财产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通常不对地震进行赔付,即使运用通融赔付原则,赔偿金额也是杯水车薪。 由此可见,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而保险业所承载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进一步凸显了加快发展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迫切性。目前,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主要成员国等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其巨灾保险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可供借鉴。 二、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的局限性分析 面对日益严重的巨灾损失,我国的补偿方式主要包括社会捐助、国际支援、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四种。其中前两种方式完全出自于援助方的自愿且受其经济力量、觉悟或道义感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