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初中七上生物提纲

鲁科版初中七上生物提纲
鲁科版初中七上生物提纲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提纲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1、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 ①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②森林古猿进化的证据是化石; ③人与猿的分界是直立行走。 (2)人的生殖 ①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睾丸;它的 作用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卵巢;它的作用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②生殖过程: 部位:输卵管 受精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分裂: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分裂形成胚泡 怀孕移动:胚泡边分裂边向子宫方向移动 种植:胚泡植入子宫内膜;怀孕开始 过程:胚泡中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在第8周左右成形,发育为胎儿 胎儿形成营养: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 场所:在子宫内的半透明液体环境羊水中 时间: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在40周左右时发育成熟 分娩过程:成熟的胎儿和胎盘,通过母体的阴道产出 重点: 受精的部位:输卵管;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子宫;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

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3)青春期 ①青春期的特征是身高突增(显著特点);进入年龄一般男孩晚于女孩 神经系统、心肺功能增强; 性器官迅速成熟(最重要) ②进入青春期后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③月经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导致的,但月经的形成与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 变化有关。 2、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 既可以构成细胞有机物也可以提供能量 维生素——人体每日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很重要 (既不构成细胞、也不提供能量) 胡萝卜素 促进钙的吸收 水(约占体重60%-70%)可以构成细胞 无机物无机盐但不提供能量

(完整版)鲁教版六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六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我国大陆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张丽珠。 3、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P3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 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的分类: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举例P14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P1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① 实验的变量是光,其他的条件都应相同。② 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原因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需要对照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相同。 4、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关键: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5、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不能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 6、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土壤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P21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为什么细嚼馒头越嚼越甜?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链接,形成食物网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

.. . . 版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新代——最基本的生命现象 植物: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2.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3.繁殖后代 4.遗传变异,相似和差异 5.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6.适应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附: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二、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的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海平面上下10千米 绝大多数生物生存围: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 2.生物的生存基本条件:、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3.栖息地:生物圈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环境因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栖息地特征;

人口数量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生物学探究方法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还是肉汤本身产生的?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微生物来自空气。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3)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步骤,材料、器具) 对照实验,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2.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1、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学期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评卷B

鲁教版六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B(鲁教版)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0分)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机器人、火山、钟乳石都不属于生物。馒头上长的“白毛”是霉菌,属于生物。本题选D。 2、在进行调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A.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能单独到偏远的地方,不攀爬高处,不下水 B.为了观察得更准确细致,可以把阻碍观察的树枝折去 C.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要观察到就要做记录 D.要注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生物,比如:空中偶尔飞过的昆虫,枯枝落叶中的爬虫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调查活动。A、C、D三个选项都是我们进行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而在进行调查活动时,我们不能破坏植被,B选项不正确。本题选B。 3、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下列哪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A.观察时要仔细思考,多提出问题 B.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C.观察只要认真就行,不需要有目的 D.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观察法。题目中中A、B、D的说法都是正确的。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C选项说法不正确。本题选C。 4、植物的生长有向光性,这种特征是 A.对光刺激做出的反应 B.光给植物的能量 C.植物独有的特点 D.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特征。植物生长的向光性是植物对光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是植物应激性的特征的体现。本题选A。 5、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A.仔细观察某种生物,以得到关于该生物的资料 B.人口普查 C.森林资源调查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慢由细胞构成的8、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友情提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 特别提醒:生物的特征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必须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除病毒外),如果只具备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不叫生物。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 是在观察。 2、观察借助的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利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音机、摄像 机等。 3、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需要较 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得到的信息要及时用文字描述或绘图等形式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所感知的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4、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 要注意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 5、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6、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 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7、三、生物的分类? 8、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9、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10、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11、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2、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13、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14、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5、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 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6、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7、(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18、【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19、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0、(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1、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2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2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 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25、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 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6、6、生态系统的组成:? 27、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8、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提纲(鲁教版修改稿)

专题一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厚度大约20千米。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 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 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合作、竞争及共生等。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生物适应环境:②生物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 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③环境影响生物:春江水暖鸭先知;葵花朵朵向太阳;春风 又绿江南岸。 ④生物依赖环境:鱼离不开水 7、生态系统 ①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水、阳光、空气等)。 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最少的是营养级别最高的。 ③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是单向流动的、逐渐减少。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 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 种动态的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 限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该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 量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⑥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 常见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 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 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专题二生物与细胞 9、显微镜的应用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便于用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画 图。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镜筒下降时,眼睛 一定要看着物镜;镜筒上升时,眼睛注视目镜。转动细准 焦螺旋,物像更清晰。 ④需要强光时可选择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需要弱光 时可选择平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 ⑤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数目越少,体积 越大,视野越暗)观察材料要求薄而透明 (1)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_小;镜头越短,放大的倍 数越_大_。 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_大_;镜头越短,放大的倍数 越小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增大。 ⑥玻片移动方向和物像所在方向一致。 对光时,应使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 当观察到的物象不清晰,要使物象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 ③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 到中央。 ④区分污点的位置:移动装片,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装片 上;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目镜上;移动装片 和目镜,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10、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植物细胞: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动物细胞: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1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 等和无机物,如水和无机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细胞 的活动需要统一的指挥和控制,细胞的控制中心是_细胞核。细 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 片段叫基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总之,细胞是物质、能量、 信息的统一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能量转换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仅植物具有) 线粒体:能量转换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 胞利用。(所有生物)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水、糖分等。其中的液体是细胞液 细胞质:可流动,并与外界交换物质 1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小长大,是 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的。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 个细胞(细胞核最先分成两份,然后是细胞质,最后是细胞 膜和细胞壁)。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细胞分裂过程中 的明显变化)。 1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6、细胞分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 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作用) 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17、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八大)系统 →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六大)器官→植物体 18、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①根、②茎、③叶(属于营养器官)④花、⑤果实、⑥种 子(属于生殖器官)。 19、病毒的个体非常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 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生 活在活细胞中,因而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 菌病毒(噬菌体) 专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2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 类群,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产生孢子, 合称为孢子植物。种子植物能形成种子,更适应陆地环境。。 22、区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 叶的分化。(大气中90%的氧气来源于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 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紫菜。 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茎、叶, 根为假根。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墙藓。检测空气污染程度而指示 植物 蕨类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湿环境中,具根、茎、叶。且具有 疏导组织 常见蕨类植物:肾蕨、卷柏、贯众、满江红。古代的蕨类植 物形成煤。 23、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松、杉、柏、银杏、苏铁等等。

鲁教版(五四制)生物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五四制)生物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人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生物分类的方法 (1)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划分为作物,家禽、家畜等 2、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观察 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探究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4、探究实验(六步)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 (1)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 (2)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

(完整版)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生命现象 植物: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2.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3.繁殖后代 4.遗传变异,相似和差异 5.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6.适应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附: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二、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海平面上下10千米 绝大多数生物生存范围: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 2.生物的生存基本条件: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3.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环境因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栖息地特征;

人口数量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生物学探究方法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还是肉汤本身产生的?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微生物来自空气。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3)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步骤,材料、器具) 对照实验,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2.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1、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2016鲁教版七年级生物初二上册知识清单

初二上册 第一章 人的由来 1.起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证据是 。 2.发展: (1)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由于 的改变和自身 的变化,一代一代向着 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从而使_______解放出来。 (2)古人类制造的_______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产生了________。 3.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______:男性的主要性器官和性腺是,作用:产生 分泌 男性 附睾:_____________精子 生殖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系统 输精管:_____________ 尿道:排出精液和尿液 卵巢: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和性腺是,作用:产生 分泌 女性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胚胎开始发育的部位) 生殖 子宫:___________的主要场所 系统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2)生殖过程:下图为受精的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 睾丸 精子 卵巢 卵细胞 (3)怀孕:胚泡是由 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的,胚泡缓慢地移到子宫中,最后植入 ,这是 的开始。怀孕后 周呈现出人的形态,称为胎儿。怀孕 周胎儿发育成熟。 (4)分娩:成熟的胎儿和 从母体的 排出的过程称为 。它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 (5) 二氧化碳等废物 二氧化碳等废物 胎儿 氧气和养料 氧气和养料 母体 或说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 4.青春期: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常以识图题的形式出现。 (1)男孩与女孩进入青春期的年龄: 要早两年。 女性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是 8.5 —9岁 ,男性是 10.5—11岁 。 (2)青春期发育特点: ① 形态: 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体重也会迅速增长) ② 功能: 以及心脏和 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③ 性发育:青春期 迅速发育,并且男孩出现 ,女孩出现 。 并出现第二性征: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较低)女性(骨盆宽大、乳房增大、声调较高) 这与睾丸分泌的_________和卵巢分泌的__________有关。由此可见, 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 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人体的呼吸》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如新课. 通过思考,描述感觉,回答问题.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如捏鼻子,闭嘴。请学生谈谈感受,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引出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看书43页图Ⅳ-25,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讨论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明确鼻、咽都与外界相通,是外界气体进入肺的门户。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 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组织学生比较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从而引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三、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3、发声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45页的讨论题,明确:1、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2、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增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的认识。 组织学生阅读44页资料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演示图片:气管呈C 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 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有什么不同? 演示图片:鼻黏膜 3.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 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结合SARS 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咽、喉有什么作用?请欣赏小品:三心二意 为什么吃饭时不要大声谈笑? 演示课件:呼吸与吞咽的关系,示会厌软骨的作用。 演示课件:声带的发音,示喉的作用。 四、小结 学生思考,阐述自己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 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鲁教版)

2019年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鲁教版)本文由查字典生物网为您整理提供: 2019年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 藻类植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 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 构特点。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水绵、衣藻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 征 三、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 来江水绿于蓝。”这些诗句描写的是植物。 (二)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 (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2)淡水藻类常见的有:,,,,,等。(3)海洋藻类常见的有:,,,,,,等 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

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 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 a)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2)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_________和_____ ______,都能进行___ ______,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__ ________。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结构简单, 没有,,的分化。 b)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释放,(2)可做。 与人类的关系:(1)可供,(2)可供。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 (2)将一块新鲜海带,(干的应提前浸泡1小时)放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加热,并把温度计插在烧杯中,随着温 度的升高观察海带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 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4)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四、学习检测: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精编版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可分为: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五大类群,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繁殖后代④遗传变异⑤应激性⑥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一.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是: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100米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二.栖息地 栖息地指: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栖息地的类型由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 2、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3、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既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 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阻挡细菌侵入)。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 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①写出右图各部分的名称 ②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调换物镜的是转换器; ③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 ④升降镜筒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⑤调节光线强弱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光线强,用平面镜和小光圈;光线弱,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2.显微镜的使用 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⑴取拿与安放⑵对光⑶安放装片⑷观察⑸整理和存放。 ①对光:“四转一看”转粗准焦螺旋,转细准焦螺旋,转遮光器,转反光镜,左眼看到一个明亮视野 ②观察:在观察时,镜筒应先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物镜;然后镜筒再上升,眼睛注视目镜(左、右都要眼睁开) 2、观察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上下、左右颠倒,如;”9”在视野中是“6”) 3、显微镜各结构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鲁科版六年级生物上册识点整理

鲁科版六年级生物上册识点整理 1、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1)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非常薄,控制物质进出。 (3)细胞核:近似球形,细胞的控制中心,含遗传物质。 (4)细胞质:可以流动,内含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小结构。 (5)液泡:含有细胞液,有营养。 (6)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 (7)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 【注意】 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植物的细胞膜;只有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才能看到叶绿体。 2、动物细胞结构: 动物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核; 动物细胞没有而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细胞中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分子量小(水、无机盐)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分子量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

细胞膜:保护细胞,将细胞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_内部环境_,_控制_物质的进出。 4 叶绿体 :合成有机物,将 线粒体 : 区别:叶绿体---合成储能(植物细胞才有) 线粒体---分解释能(动物、植物细胞都有) 给危重病人吸氧注射葡萄糖的原因: 病人呼吸消化能力弱,吸氧注射葡萄糖来减少病人对呼吸消化的依赖;另一方面是补充了氧气和葡萄糖,通过线粒体分解葡萄糖供应病人能量。 5 6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 控制着生物的 7、细胞核中有一种非常神奇的遗传物质叫 DNA 。 8 (细胞完整才能存活)

叶绿体线粒体的工作原理借助下面的图进行理解------- 补充: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 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遗传信息载体是DNA。 9、举出几种单细胞生物: 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衣藻;真菌酵母菌;细菌大肠杆菌。 10、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应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培养液,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科 2013年—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青州经济开发区初中 姓名:牛青林

七年级生物备课 1、当前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本学期,初一的新生是没有经过考试就进来的,到目前为止本人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本人承担七年级3个班级的生物学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济南版生物学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校在全面抓教育教学质量的理念给于我教好学生以强大的自信心,加上大多数学生对生物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生物教具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2、本学期课程内容分析 本册包括2个单元7章,23节内容(其中第二单元第4章只有1节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包括了“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的第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以及第1个主题“科学探究”和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的部分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是刚开始学习生物学,要让学生初步树立什么是生物的概念,初步学会探索生命奥秘大致过程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概况,以及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为后面《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圈中的人》等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涵盖了“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第4个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全部内容以及第8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大部分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主题思想,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主线。

从具体内容看,每一节的内容就是一个小的知识单元。节以下的标题(四级标题)就是具体的知识点。在每一节和具体知识点的引言部分,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命现象或生活经验或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好本知识点的信心。然后,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如“观察与思考”或“分析与讨论”或“实验” 等)探索有关生命现象及其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本册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体系是系统的,层次是清楚的、鲜明的。 3、本学期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七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 1)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力: 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材料(鲁教版)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慢由细胞构成的8 、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友情提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 特别提醒:生物的特征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必须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除病毒外),如果只具备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不叫生物。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 是在观察。 2、观察借助的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利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音机、摄像 机等。 3、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对于需要较 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得到的信息要及时用文字描述或绘图等形式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所感知的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4、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 要注意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2019-2020年六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答案 鲁科版五四制

2019-2020年六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答案鲁科版五四制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B 7.C 8.A 9.B 10.A 11.C 12.B 13.B 14.C 15.A 16.C 17.D 18.B 19.B 20.B 21.C 22.B 23.D 24.C 25.D 26.A 27.D 28.A 29.C 30.A 二、简答题 31.(7分) (1)A、F D、E C B、G、H (共1分,错1处不得分) (2)D、E C (3)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4)用孢子繁殖 (5)用种子繁殖具有发达的输导组织 32.(7分) (1)受精卵扩大了生存范围(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2)[④]子叶茎、叶 (3)生长发育 (4)[9]胚珠[8]子房 33.(5分) (1)降低叶片温度 (2)根无机盐 (3)温度过高,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导致根系无法吸收水分或吸水速度慢,不能有效降低叶面温度 (4)ACE 34.(7分) (1) (2)增大二氧化碳浓度适当提高温度 (3)通风施气肥 (4)呼吸作用的强度(速率)

35.(9分) (1)光、二氧化碳两个 (2)A A装置处于黑暗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C B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消耗,C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 钠所吸收 (3)绿 (4)A、C 绿叶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和二氧化碳。 36.(5分) (1)含染液的切面距枝条底部的距离取两枝洋紫苏,一枝留6片叶,一枝留3片叶,标记为A和B(其他使叶面积产生差异的方法也可) 叶面积越大,气孔越多,蒸腾作用越强(2)增强光照提高温度(风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