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趋势

管理咨询,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行业,在促进我国

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下面是由为大家的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趋势,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总体情况

管理咨询,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行业,在促进我国

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截至xx年,我国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

咨询机构(含调查机构)约有19万5千家,而在xx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时仅为5万余家,这充分体现出近年来我国咨询市场的快速扩张。

从咨询机构的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咨询机构数量占比超过70%,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咨询机构最多,总占比接近40%,其中以北京为注册地的最多。在这些地区,咨询服务开展的时间、宣传的广度及深度在国内处于领先,这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出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咨询市场,但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咨询行业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状况。

从业务收入来看,国内管理咨询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其营业

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年营业收入从xx年的116.3亿美元快速增长到xx年的170.7亿美元,四年间增长率达46.8%,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明显处于行业快速发展期。

二、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竞争情况

对行业竞争环境的分析可以利用波特五力模型从供应商、潜在

进入者、购买方、替代者、现有竞争者5个方面进行评估。

供应商分析:对于咨询公司而言,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调查公司、提供管理理论和培养咨询人才的教育机构和专家均属于供给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咨询公司自身获取知识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因而供应者的议价优势并不明显。但随着客户对管理咨询的认知不断加深,对咨询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水平的专家和讲师逐渐成为咨询公司争夺的资源。

潜在进入者分析:管理咨询行业的主要投入要素是从业人员的

智力,对场地、设备等要求较低,因此资本准入门槛很低,为潜在进入者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管理咨询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行业利润水平较高,潜在进入者的数量也在不断膨胀。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的教授和学者、各行业专家及优秀研究人员、数据调查公司等咨询相关企业等。

购买方分析: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外部市场压力下,寻

找“更快、更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模式成为企业的一致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进而引申出丰富的咨询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对管理咨询业务了解的不断加深,企业开始寻求更为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对报告的质量和咨询工作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替代者分析: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纯知识资本的

管理咨询行业,替代者的威胁越来越大。各类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

往往拥有自己的数据库、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等,并有着较强的数据获得渠道和信息处理能力,因此管理咨询行业在信息和人员方面并不占绝对优势。除上述机构外,某些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研究报告,某些客户也拥有自己的顾问团队或内部分析部门,这些

都可能成为咨询公司的替代者。

行业竞争对手分析:目前,国内管理咨询市场竞争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麦肯锡、罗兰贝格、埃森哲、贝恩等为代表的国际著名咨询机构,这类跨国咨询公司凭借丰富的经验优势和人才优势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国内市场份额。第二梯队:新华信、和君、北大纵横等一些具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咨询公司,这一梯队是国内管理咨询行业的主力军,拥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储备和比较稳定的业务渠道,市场占有量约占20%。第三梯队:成立不到5年的新型管理咨询公司,这类公司数量众多且分工明确,主要涉及营销策划、风险投资、培训、信息化、人力资源等专业,这一梯队约占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三、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市场规模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每年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经济发展平稳,势头良好。同时由于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对管理咨询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从而给管理咨询带来更大的市场和客户群体。

第二,战略咨询仍为重点业务,人力资源咨询潜力巨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企业的管理基础较为薄弱,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企业战略制定上容易力不从心。特别是许多转制转轨中的传统大型企业,亟需制定面向市场和客户的战略规划并建立起配套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因此,国内企业对战略管理和企业运作的咨询需求相当旺盛。另外,随着企业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企业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大,通过良好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或借助外脑解决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和分配机制等敏感问题,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第三,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进入壁垒逐步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获取信息、掌握知识更加方便快捷,因此不管是在竞争对手面前还是在客户面前,咨询公司维持知识优势的难度都越来越大,行业内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同时,虽然目前政府监管的缺位是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的短板,仅在经贸委下属的中国企业联合会设置了管理咨询委员会,但是随着管理咨询行业在国内的发展,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约束必然会不断加强,提高行业进入壁垒。因此可以预判,未来五年我国管理咨询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进入壁垒逐渐提高。

第四,扩张与兼并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管理咨询行业的扩张、分拆与兼并层出不穷。国际市场上,xx年奥纬金融策略、美世管理顾问、美世Delta合并为新的奥纬咨询,xx年博斯艾伦分拆政府业务和商业业务成立新的博斯咨询,普华永道又于xx年收购博斯;国内市场上,和君创业分出华夏基

石,凯捷收购远卓,新华信的管理咨询业务独立成立正略钧策,等等。由于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低,管理咨询企业的扩张与兼并必将成为大势所趋,特别对于国内的诸多的小型咨询企业,联合是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扩大自身的实力,才能在与国际顶尖的管理咨询企业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以其本地化优势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熟食行业发展趋势完整版

熟食行业发展趋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熟食行业发展趋势 时代背景 近几年,我国熟食食品行业发展迅速,产品出现持续扩张,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熟食食品产业向高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国内企业新增投资项目投资逐渐增多。投资者对熟食食品行业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这使得熟食食品行业的发展研究需求增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温饱,而是有了更高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熟食也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美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快餐熟食这种方便快捷的食品类型适应了这种快速高效的消费环境。近些年我国的熟食市场发展非常快,许多大的熟食连锁企业加快了跑马圈地的脚步,短短几年连锁加盟熟食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许多品牌的熟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合理的价格深得老百姓喜欢,已经深入人心。? 行业现状 一、农贸熟食概述 1、农贸熟食以生鲜便利店为载体。 2、绝大多数为夫妻式的作坊店。 3、所卖产品为低端产品且无明显特色。 4、产品品种单一,无严格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 5、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夏天随处可见苍蝇飞舞。 6、主要目标受众为年龄较大的人群和低收入人群,比较注重食品安全卫 生的现代消费群体很少光顾。 7、无品牌,无店面形象,无卫生标准,无规范管理,无良好服务,无责 任承担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商超熟食概述 1、以商场、超市卖场作为载体。 2、实际还是传统作坊生产体系(私人入驻,非商超自有产品)。 3、所卖产品无特色且价格不一定便宜。 4、由于进入超市购物人群的消费目的复杂,商超熟食其销售量并不大。 5、产品从色泽、口味上都不能引起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6、主要目标受众为打折、促销群体。 三、大品牌连锁熟食 1、以连锁店形式出现,统一店铺形象,统一管理和服务,让人从外观和 直观上产生购买欲望和信赖。 2、厂家统一、规范化生产,成品配送,安全、放心、便捷。 3、专门的研发机构负责产品的研发,产品特色明显。 4、产品品种丰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5、专门为现代商务人士、休闲人群、小康家庭量身打造产品方案,购买 能力强。 6、连锁店一般在目标消费群上下班必经之路或公交站点换乘处、社区集 中点,购买方便。 7、味道、特色、食品安全卫生、品牌影响力、良好的服务是吸引消费者 的重要因素。 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软件开发行业分析报告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电子政务软件开发行业分析报告 1、行业及发展概况 1.1行业概况 1.1.1 软件行业总体市场 软件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软件行业市场总量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软件行业业务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历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数据显示,2009、2010 年中国软件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分别为9,513亿元和13,364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62%和40.48%。2011 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达18,468 亿元,同比增长38.19%,超过“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二五”软件行业的良好开局。2012 年、2013 年和2014 年软件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5,022 亿元、30,587 亿元和37,235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5.49%、22.24%和21.73%。2008-2014 年中国软件行业业务收入规模及增长情况如下图: 1.1.2电子政务市场的发展状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建设了一批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政务自动化系统。比如“十五”期间,国家推进了金关、金税、金盾、金审等重点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应

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228 《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中旬刊)总第566期 一、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 外包是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内部特定的工序或流程转移到外部完成,从而使企业内部工序流程协调转变为与外部企业之间市场交易协调的过程。若外包交易对象的经济属性为服务性的则称为服务外包。世界服务外包业发展先于中国服务外包业。当前世界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增长迅速,BPO增长快于ITO,服务外包业务持续拓展。参与服务外包的群体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服务外包继续以国际服务外包(离岸)为主,以在岸和近岸外包为辅。地区分布上,欧洲服务外包所占市场份额增长很快,将取代美国成为最大发包市场。 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中国承接商所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其他为国内服务外包的收入在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认为服务外包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策调整,环境改善的前提下,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印度在过去的10多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培养积累人才,成功成为当今服务外包接包第一大国,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接包业务中占有最大份额。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在2006年推出了“千百十”工程,并且在逐步改善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引导服务外包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同年我国服务外包业ITO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BPO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其他为国内服务外包的收入。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尚处于初级阶段,即外包业务以ITO为主,地域发展上以在岸外包业务为主。随着我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推进和政策环境的调整,我国服务外包业必然向着更加合理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接包水平的提高将使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服务的大单越来越多,业务重点由日本向欧美转移。 2.在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增强,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以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大大提高,政府率先将事务性业务以整体采购的方式外包给本地有潜力但需要扶持的接包商,支持其发展壮大。同时鼓励企业把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部分分离出来,培育国内的外包市场,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进程。 根据Gartner2005年数据显示,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占63%,欧洲占26%。我国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出现结构性矛盾。2006年开始启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 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这些政策的有力实施,必然会带动我国服务外包接包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来自欧美市场的更多订单,在欧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国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尚未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建立在不同地区、国家的要素相对成本差异的前提下。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空间流动受到种种限制,因而不同国家、地区的资源组合或禀赋结构不同,而要素稀缺度的区别又决定了要对相对价格或成本的差异。以西方模式理解并承包项目将吸引大批跨国公司,印度在此领域有明显优势。印度目前的主要优势在于低成本、英语熟练和劳动力技能较高能方面。新加坡已被列为发展速度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服务外包中心,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外包枢纽,特别是更高端的3/4枢纽之一。跨国公司高端紧密服务运营,以及其他高技能的服务(如研发、设计服务)几乎都选择在新加坡进行。其比较优势是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有力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高效畅通的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中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 2.认识不足,产业政策及知识产权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政府和社会对服务外包业的认知较晚,导致了产业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1991年开始,印度对承接软件和IT服务外包的企业实行20年内免除所得税,以及设备进口关税,而后在软件园和经济区政策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我国政府没有实施服务外包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一些现存政策调整滞后不利于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如有关电信管制政策对服务外包业务实行许可和审批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政策调整滞后等。我国知识产权方面还不够完善,跨国公司对其知识产权的担忧,也制约了我国外包服务的发展。 3.接包商服务水平不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较低 我国大部分服务外包接包商尚未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研发和营销网络,技术人员与客户沟通能力较弱。软件企业发展不成熟,主要表现在软件企业规模小,高层次国际质量认证缺乏。中国软件企业多数是100人一下的中小企业,,最大的也只有3000多人,而印度10000人以上规模的软件公司有数百家。中国软件企业数量几乎是印度的两倍,但通过CMM高级认证的企业数量却比印度少很多。最后,我国服务外包业缺乏承接欧美市场的经验,这表明中国企业必须在探索中谋求发展。 三、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对策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是服务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根据以上对于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与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从国 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仲 丹 程 鑫 南京工业大学 [摘 要]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现状,提出解决合理发展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服务外包业 发展趋势 对策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 .. .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是世界上拥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提高到69.43%,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在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装机容量中,供热机组容量比重为 22.42%,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电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2009年,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全国基建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1457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7756万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9.94万千米,比上年增长11.29%;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7.62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19.40%。其中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电压等级的跨区、跨省、省骨干电网规模增长较快,其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64%和25.97%。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四、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展迅速。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西电东送”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西电东送重点在于输送水电电能。按照经济性原则,适度建设燃煤电站,实施西电东送;

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上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加上私有化的浪潮,正在重新塑造电力工业,使电力工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工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归纳世界电力工业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 电力工业的市场化体制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美国和英国发动的电力工业市场化体制改革,即所谓自由化、民营化、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部门的"自由化"及其伴生的"民营化",它的优点和缺点并存,因为电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公用事业,任何政府都不会让它只处在市场控制之下。"自由化"和"民营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可靠、长期充足的电力和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符合环境标准、面向更广泛的用户。这种改革能否成功,尚须拭目以待。 2. 更加广泛地使用电力 世界上至少今后20~30年还将主要靠化石燃料提供能源,但化石燃料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排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求更加广泛的使用电力。我国早在1985年提出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1995年又提出能源建设要以电力为中心,这个方针与世界潮流是一致的。 --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实践来看,电力增长越快,总的能源需求增长越慢;电力占终端能源比重越大,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即能源强度)越低; --电力工业是最能清洁利用化石燃料的部门,也是效率最高地利用化石燃料的部门,发达国家几乎把污染最严重的煤炭的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发电; --电力还有改善地区环境的作用,在能源利用密度大的大中城市,如果用电力来替代化石燃料的应用,可以直接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其他污染问题。电力的广泛应用是解决大中城市污染问题的最好办法。 但是电力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燃气和秸杆等能源的速度,决定于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经济水平,决定于石油、天然气的可供应能力,以及电力对其他能源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电气化的水平还很低,按计算我国1990年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的比重约为7.5%,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15%,大致相差一半。经济合作组织国家预计到2050年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比重有可能达到36%。我国如果要在今后50年中,电气化程度要赶上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而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占36%,其他64%还是要依靠化石能源解决,粗略估计,固体燃料占16%,液体燃料占27%,气体燃料占17%,热力占4%。这就是说今后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必然要逐步上升,即使到2050年电力成为终端能源中的第一位,也还有64%的终端能源要依赖化石能源。电力在进行能源替代时,必然要在竞争力最强,最经济的领域首先替代。 3. 电力工业把注意力转向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电力工业初期依靠水电和凝汽式火力发电站,工业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大部分开发后,电力发电技术在狭窄的领域里进行,即不断提高汽轮发电机的温度、压力,由低温低压、中温中压、高温高压、并向亚临界、超临界的方向发展,采用更大型的发电机、汽轮机和锅炉。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凝汽式发电机技术几乎没有多大进展,电站的平均效率稳定在35%左右。而且新电站比老电站造价要高得多,且可靠性差。但是电力部门认为这是暂时的

软件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系统开发与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令狐采学 1、引言 1.1编写目的【阐明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指出读者对象。】 1.2项目背景【应包括:a.所建议开发软件的名称;b.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软件的单位;c.项目与其他软件或其他系统的关系。】 1.3定义【列出文档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缩写词的原文。】 1.4参考资料【列出有关资料的作者、标题、编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或资料来源,可包括:a.项目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合同或上级机关的批文;b.与项目有关的已发表的资料;c.文档中所引用的资料,所采用的软件标准或规范。】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2.1要求【列出并说明建议开发软件的基本要求,如a.功能;b.性能;c.输出;d.输入;e.基本的数据流程和处理流程;f.安全与保密要求;g.与软件相关的其他系统;h.完成期限。】 2.2目标【可包括:a.人力与设备费用的节省;b.处理速度的提高;c.控制精度或生产能力的提高;d.管理信息服务的改进; e.决策系统的改进; f.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等等。】 2.3条件、假定和限制【可包括:a.建议开发软件运行的最短寿命;b.进行系统方案选择比较的期限;c.经费来源和使用限制;d.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限制;e.硬件、软件、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的条件和限制;f.可利用的信息和资源;g.建议开发软件投入使用的最迟时间。】 2.4可行性研究方法 2.5决定可行性的主要因素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3.1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3.2工作负荷 3.3费用支出【如人力、设备、空间、支持性服务、材料等项开支。】

3.4人员【列出所需人员的专业技术类别和数量。】 3.5设备 3.6局限性【说明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需要开发新的系统。】 4、所建议技术可行性分析 4.1对系统的简要描述 4.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4.3与现有系统比较的优越性 4.4采用建议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 4.4.1对设备的影响 4.4.2对现有软件的影响 4.4.3对用户的影响 4.4.4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4.5对开发环境的影响 4.4.6对运行环境的影响 4.4.7对经费支出的影响 4.5技术可行性评价【包括:a.在限制条件下,功能目标是否能达到;b.利用现有技术,功能目标能否达到;c.对开发人员数据和质量的要求,并说明能否满足;d.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发能否完成。】 5、所建议系统经济可行性分析 5.1支出 5.1.1基建投资 5.1.2其他一次性支出 5.1.3经常性支出 5.2效益 5.2.1一次性收益 5.2.2经常性收益 5.2.3不可定量收益 5.3收益/投资比 5.4投资回收周期 5.5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指一些关键性因素,如系统生存周期太短、系统工作负荷量、处理速度要求、设备和软件配置变化对支出和效益的影响等分析。】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已迈入新千年,现代食品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日新月异,产品琳琅满目,工艺技术日趋完善。透过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分析、探讨和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使我国食品工业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和加快其发展速度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客观地说,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差是我国食品最普遍和最严重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自身生命健康的日趋关注和食品销售与消费的国际化、理性化,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企业注重提高食品生产的安全性。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疯牛病事件,我国的有毒食用油、致癌大米、有毒奶粉和有毒香肠、金华火腿、乡巴佬违规生产等等事件,均造成恶劣影响,祸害无穷,触目惊心,已敲响了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性的警钟。要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性,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注意:①优质原料的选择。控制有毒有害原料的购入和保持原料的新鲜状态,尽可能选用非疫区、无公害、绿色食物原料;②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加工工艺流程,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生产标准,保持环境卫生,杜绝食品交叉污染,严防有毒有害成份的混人,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③强化销售过程的管理。注重对食品运输、贮存条件的完善及跟踪配套管理的控制,防止变质、过期食品流入市场。我国质检、卫生执法部门正在加强和完善食品的安全生产监测工作,随着国家对食品市场准入制实施的不断推进,生产条件差的作坊式食品企业将会很快淘汰出局。 重点强调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与使用。说到食品添加剂,人们往往谈虎色变,嗤之以鼻,这其实是种误解。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食品生产都不同程度地使用食品添加剂。

web前端开发行业前景分析

web前端开发行业前景分析 作为网页制作的一个细分行业,Web前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真正开始受到重视的时间不超过10年,而大学课程的缺乏,让这一职业人才缺口很大。据统计2016年Web前端工程师职位最低月薪约为8000元,最高月薪达到1,5000+,市场人才需求一直呈现上涨状态,可谓“钱景”广阔。 那么Web前端为什么这么火,前景究竟如何呢? Web前端是做什么的? Web前端工程师,他是伴随着web兴起而细分进去的行业。Web前端的岗位职责是利用(X)HTML/CSS/JavaScript/DOM/Flash等各种Web技能结合产品的界面开发。制作标准化纯手工代码,并增加交互功能,开拓JavaScript和Flash 模块,同时结合后端开拓技能仿照全部效果,结束丰富互联网的Web开拓,致力于经过进程技能改进用户体验。 Web前端就业前景以及薪资待遇如何? 大前端不但薪资高,也是目前国内最紧缺的岗位。从招聘网站分析,其用人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主流编程语言Java、ASP、和ios等的开拓人员的数量。随着谷歌、YouTube、Twitch等大型企业纷纷将视线转投向HTML5,更加确认了HTML5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远景。 据统计,我国对于HTML5前端工程师人员的缺口将达到12万左右。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HTML5前端工程师的薪资待遇更是一飙再飙。 Web前端基础技能知识都有哪些? Web前端基础知识: 1、html+css。 2、JavaScript。不是所有的网页都必须有js,但是要想实现一些超酷的功能和界面的时候,就需要涉及到js。如果没有别的编程语言的基础的话,学起来可以或者要费些力。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学生:彭倩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指导老师:邵柏春商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系 一、服务贸易概述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商业流程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 服务外包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展方向。全球制造业总体上可认为是从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历了“欧洲—美国一日、韩一台湾、东南亚一中国大陆”的演化格局,而全球服务外包目前正从爱尔兰等发达国家向印度、菲律宾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按照服务外包的供需分布,其可分为外包需求地、优先供应地、第二供应地和供应争取地四类,其分类基本上与经济发展状况一致,如中国属于第二供应地。印度和爱尔兰的发展质量较高,如印度除在IT咨询和知识流程外包上需要有待改善,爱尔兰的知识流程外包处于正在发展阶段,其他方面都达到了公认的完善阶段。而

中国除品质保证/测试、菲律宾除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和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除应用管理和支持与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俄罗斯的品质保证/测试,波兰除应用管理和支持与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外,其余指标均处于正在发展或不成熟阶段。就中国而言,在IT咨询、套装软件设施和知识流程上处于不成熟或未发展阶段,而应用管理和支持、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和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则处于正在发展阶段,显示出与印度和新西兰等承接服务外包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 二、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周游,徐丹(2010)认为政府的支持、制造业的强大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电信通讯、能源,交通方面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良而且成本低廉)以及高素质、低成本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提供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掌握核心技术、熟练外语的国际型软件开发人才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的缺乏、社会各界对服务外包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等的认知程度的不足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纠纷处理机制不规范和监控制度不健全又构成了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仲丹,程鑫(2009)分析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业结构不断升级、业务规模增长迅速,但我国的服务外包业仍然存在着不具有比较优势、对服务外包的认识不足、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制度尚不完善以及接包商服务水平不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较低等方面的劣势,这将极不利于我国外包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八— 1. 刖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 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 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 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 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 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 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 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 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 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 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 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 2.3%。

食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66768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317592002.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67683←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uangHeFaZ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食品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食品工业取得长足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食品购买能力及支出逐年提高,中国食品市场的需求量实现了快速增长,食品制造工业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档次也更加丰富。 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139.9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531.0亿元,税金总额8 649.76亿元。2013年进出口食品总额达到1531.6亿美元,同比增长8.1%。2014年1-1 2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3530亿元,同比增长9.9%。 2010-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食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认为,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利税达到1.6万亿元,增长76.2%,年均增长12%。到2015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中小食品企业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逐步实现良性发展,继续淘汰一批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形成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国食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是对食品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882年,英籍商人等人招股筹银5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安装1台16马力蒸汽发电机组,装设了15盏弧光灯。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发电,电能开始在中国应用,几乎与欧美同步,并略早于日本。 从188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其间67年电力发展基本状况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百孔千疮的破烂摊子,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技术水平相当落后,。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大大地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和责任,迅速地筹集资金,使电力建设飞速发展,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从1988年起连续11年每年新增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按全国统计口径达1,500万千瓦。各大区电网和省网随着电源的增长加强了网架建设,从1982到1999年底,中国新增33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2,837公里,新增变电容量732,690MVA,而1950至1981年30年期间新增输电线路为277,257公里,变电容量70360MVA。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我国整体食品行业和功能食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整体食品行业和功能食品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6 年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1-12 月,全国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51.06 亿元,同比增长25.74%。全行业实现利润268.5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35 亿元;亏损面17.39%,同比下降2.4 个百分点; 2007年上半年我国食品行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伴随着越演越烈的竞争局面,食品行业的走向也逐渐开始明朗化,从我们食品行业整体来看,我国食品行业的产品将会象“五化”发展在食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现在有发展出了一类以改善身体技能为目的的功能食品“一种食品如果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对身体某种或多种机能有益处,有足够营养效果改善健康状况或能减少患病,即可被称为功能食品。”整体的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近期比较热点的功能食品问题的具体现状以及将来的行业发展趋势 一、我国食品行业整体现状 ⑴.2006年食品市场简析 2006 年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1-12 月,全国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51.06 亿元,同比增长25.74%。全行业实现利润268.5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35 亿元;亏损面17.39%,同比下降2.4 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总额累计31.83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截至2006年12月底,食品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864个,比2005年年底增加了436家,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68.5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35 亿元;其中亏损企业单位数为1020个,亏损面为17.39%,比上年同期的19.79%下降了2.4 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总额累计31.83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2006 年,食品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以及产品销售费用分别为4570.68 亿元、3638.52 亿元和405.66 亿元,较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5.46%、26.57%和15.09%,利润总额268.5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8.35 亿元,累计税金总额184.71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1.66%。但食品制造业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食品价格上升。2006 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CPI 的平均涨幅,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而且,价格上涨主要是出现在2006 年后半年,上涨速度呈上升态势。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⑵.2007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2007年上半年我国食品行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伴随着越演越烈的竞争局面,食品行业的走向也逐渐开始明朗化,从我们食品行业整体来看,我国食品行业的产品将会象“五化”发展: ①品牌化 企业在面临日益激烈竞争和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该怎么办?答案是肯定的——打品牌!食品行业竞争已经由原来的产品和技术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许多企业已经

软件系统开发需求分析-模板

软件系统开发需求分析模板 1. 引言 编写目的 本系统的开发目的在于更好的管理和经营酒店餐饮行业。本文档的预期读者是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有关的开发人员。 项目背景 本项目的名称:酒店管理系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酒店餐饮行业的队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壮大,从事酒店餐饮行业的单位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各酒店餐饮单位都在尽量定制或购买各项业务的应用软件,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经营 和管理。为了让酒店更好的经营,我们组织开发了本软件。 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及开发者是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小组,主要是面向酒店餐饮服务行业。 定义 酒店管理系统是帮助酒店自身管理和服务酒店客户的软件。 % 参考资料 ①《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孙涌等编著 ②《Delphi住宿餐饮管理系统开发实例导航》人民邮电出版社 刘敬严东明马刚编著 ③《软件需求说明书(GB856T——88).doc》 ④《iso标准之需求分析说明书.doc》 2.任务概述 目标 开发本软件是为了服务酒店,使得酒店更好的经营。适用于一些大中型酒店,主

要用于就餐管理和住宿管理。本软件产品是一项独立的软件,不过功能还可以增加,完成后可以升级以增加功能和完善系统。 用户的特点 } 使用本软件要求用户熟悉Windows 操作,并且有一定的软件操作基础。预计本软件将会在一些大中型酒店中得到广泛使用。 假定和约束 本软件由我们小组六个人共同开发,几乎不要经费,开发期限一个月左右。3.需求规定 对功能的规定 ①系统帐号管理 第一次用一个管理员账号(系统给定)登陆,登陆成功后,可以设置其他用户,包括密码、权限等。 ②就餐管理 为就餐客户查询并分配餐桌,纪录客户用餐情况并结帐。 ③住宿管理 、 为住宿客户查询并分配房间,纪录客户住宿情况并结帐。 对性能的规定 精度 本软件主要用于管理,不是科学计算,要求计算的精度不是很苛刻。所以输入,输出数据精度的要求不是很高,用于计算的数用浮点数就可以了。 时间特性要求 本软件运行的响应时间要求不超过1~2秒,基本能实现。 灵活性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推动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对于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实力明显增强,人才体系和产业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信息产业的定位是产品制造为主。即将到来“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由产品制造业向信息服务业升级,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服务外包产业也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一、服务外包的基本概念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 按照接包方与发包方所处的地域,可以将服务外包分为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按照业务的类别,可以将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 服务外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依附于其他产业,并受其他产业的成熟度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因此,服务外包产业涵非常广泛,没有清晰的产业边界,其业务种类也随着其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分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服务外包产业,服务是根本,外包是形式。由于服务区别于有形产品的生产,客户的需求在不断更新和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服务外包要求人们运用跨学科、复合学科的知识,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来实施服务,并且要持续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以贴近客户的需求。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日前发布的《2009外包产业发展报告》中. ,同比增长约24.5%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达到年前三季度,1463.6亿人民币,指出,2009 2000亿。预计全年收入将接近所,BPO从产业构成来看,ITO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前三季度占总体市场规模的57.2% 28.7%,呈加速发展态势。。但从发展趋势来看,BPO的增长速度达到占比重为42.8%亿元,约占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从发包地区来看,在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252.7,市场潜力巨大;离岸服务外包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同比增长25.7%89.9% 。210.9亿元,同比增长18%有所放缓,市场规模约为)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三大集群,东西映射,以及特色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逐渐形成了的良好格局。发展”三大经济圈,形成了服务外包产”“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围绕业三大集群。每个集群各城市,整合资源、协作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产业整体发展,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正逐步体现。中西部地区,例如成渝经济区、、等地,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东部三大集群发挥各自,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关键词:电力系统概况,电力行业发展 1.前言 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0.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8.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 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2.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2.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