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8351358.html,

浅谈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作者:赵云亚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目的:加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使中医护理能够充分发

挥其特色和优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和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促进人类达到最佳健康水平;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对权威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将文献中中医护理的现状、优势及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归纳、分析、对比、总结;结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变化及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中医护理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又要能突显中醫护理专业特色;结论:只有全面提高中医护理人才的素质,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中医护理人才,推动中医护理专业化队伍建设,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医护理人才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医护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4-026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社会迫切需要中医护理人才[1]。然而,中医护作为我国护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

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的方法,传统的护理技术,指导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结晶,是中华人名几千年来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宝贵经验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的珍贵遗产,我们既要传承,更要发展它。人才培养作为中医护理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就必须培养出具有系统的现代护理学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才能和业务专长,并能以其创作性劳动对护理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护理专业人才。因此,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现从中医护理的优势、现状入手浅谈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 优势

1.1 古老而科学的理论:⑴、中医护理以整体护理理论为指导: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看成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种内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观念[2];⑵、以辩证施护为基本原则:提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⑶、以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为核心;这些理论在循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及控制感染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优势作用。

1.2 特色鲜明: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源于民间,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简便易行、直观安全、收费低廉、创伤小、见效快,以简、便、廉、验为特点[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的针

浅谈中医护理的体会

浅谈中医护理的体会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一贯重视护理,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与禁忌及用药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辨证”是护理的主要依据。 1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1.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运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1.2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2.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故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2.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卷 科室:姓名: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在中医观察舌象的目的中哪项不对:(E) A.判断正气盛衰 B.辨别病位深浅 C.区别病邪性质 D.推断病情进展 E.了解病位深浅 2、春季人体肝气、脾气相对不足,易精神倦怠,嗜睡,应适当控制睡眠时 间,起居方面应遵循:(C)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夜卧早起 D. 夜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3.入秋后,白昼渐短,夜来提前,人身阳气渐内收,阴气渐长,秋季起居 方面应遵循:(A) 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早起 D.晚卧晚起 E.以上均不对 4.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C) A、60-80分贝 B、20-40分贝 C、40-60分贝 D、40-50分贝 E、50-70分贝 5.普通病室的室温应在(B) A、16~20℃ B、18~22℃ C、20~24℃ D、24~26℃ E、26~28℃ 6、老年患者、新生儿、沐浴者、阳虚证、寒证病人的病房的室温应在(E) A、18~26℃ B、18~28℃ C、20~24℃ D、24~26℃ E、20~28℃ 7.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C) A、30%-40% B、40%-50% C、50%-60% D、60%-70% E、70%-80% 8、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作用强,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的中 药剂型是(D) A.散剂 B.丹剂 C.冲剂 D.汤剂 E、丸剂

9、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B) A、铁锅 B、瓷罐 C、铝锅 D、搪瓷锅 E、不锈钢锅 10、煎中药时,一般第一煎加水量应淹过药面(A) A、3-4cm B、4-5cm C、5-6cm D、6-7cm E、8-10cm 11、煎中药前需将中药用凉水浸泡,一般,根茎种子、果实宜浸泡(E) A、2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2、煎药的火候应(B) A、先文后武 B、先武后文 C、直接用文火煮沸 D、直接用武火煮沸 E、文武交替使用 13、下列哪味中药需先煎(C) A、茯苓 B、白术 C、石膏 D、甘草 E、大黄 14、下列哪味中药需包煎(A) A、旋覆花 B、陈皮 C、连翘 D、甘草 E、黄芪 15、关于“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 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的说法,出自医家(B) A.徐大椿 B.李时珍 C.张仲景 D.孙思邈 E、朱丹溪 16、中医的四种诊法(D) A、望、触、问、切 B、视、触、叩、听 C、望、触、叩、听 D、望、闻、问、切 E、望、闻、叩、听 17、病情观察的目的哪项不妥(E) A、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B、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C、及时了解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 D、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E、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18、在四季环境适宜避外邪中哪项不妥(B) A、春防风 B、夏防热 C、长夏防湿 D、秋防燥 E、冬防寒 19、中医用药“八法”中不包括:(E) A、清法 B、吐法 C、下法 D、和法 E、热法 20、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E) A、饭后服用 B、饭后二小时服用 C、饭前二小时服用

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一: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心得 参加XX年浙江昝中医中医院全国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胡月 XX年3月9日至13日学习期间,我们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习。这期学习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更让我学习到了新的操作技能。虽然本期学习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习,我完成了40学时的课程计划,浙江省中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

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疼痛方面相关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手法通乳、中药热盐包、腕踝针、药罐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等,科学的护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说,通过这次学习,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浙江省中医院的蔡亚红老师的中医癌痛病房规范化管理,俞国红老师的护理管理介绍,汪永坚老师分享的乳腺癌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实践及效果评价,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

浅谈中医护理的特色及临床应用

浅谈中医护理的特色及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8-10-09T14:05:21.5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作者:李鋆 [导读] 中医护理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推动中医护理发展。 (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上海 200062)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护理的特色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查阅相关权威医学资料,对比分析中医护理特点,了解中医护理于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归纳其应用价值,进行总结评价。结果:中医护理运用辩证护理依据,强调整体护理思想,遵守中医护理原则,按照中医传统技术实施护理措施,增加临床对中医护理的认识与了解。结论:中医学经历数千年实践经验累积,其护理方式和护理思想极具特色,用于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增加临床治疗效果。中医护理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推动中医护理发展。 【关键词】中医护理;特色;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155-02 中医护理指的是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进一步开展的护理工作,属于中医学研究重要内容。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医整体观”进行护理,护理主要依据为“辩证护理”,关键内容是中医传统技术。当前,随社会环境的改变,中医护理工作持续推进,相关专业人员对中医护理临床应用、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等内容进行探索研究,促进中医护理工作进一步发展。 1.中医护理的特色 1.1 指导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以脏腑经络为整体核心,而脏腑和经络的生理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本观念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结构关系是难以分割的。同时,人体和自然界在各个方面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地理环境、天气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自然因素,都能对机体病症发生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天时、地势均能改变人体的生理特性。因此,中医护理通过了解患者心理变化,掌握患者生理自然关系,分析患者周围社会环境影响,可对患者当前表现出的以及潜在隐藏的身体健康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估。中医护理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时刻依从整体护理观念,观察分析患者的形体、五官、舌脉表现、面部状况等,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性、合理性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 1.2 辨证护理 中医辨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掌握患者临床表现和自觉症状,辨别、分析、认识病症证候,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施护就是按照中医辨证治疗准则展开中医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病症发展程度,按照“标本缓急”、“正护反护”、“同病异护”、“预防为主”、“异病同护”等护理原则,分清病情轻重主次,如患者表寒发热、表热发热、表实发热、表虚发热等并不相同,护理方法当然也随之而异,这就是辩证施护;如外感邪热,病邪在表,症状多为发热伴有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治疗原则是解表,宜服用解表清热发汗药,在护理上应注意避风寒、保暖、发汗,忌冷敷降温;如中暑而高热,病邪已由表及里,忌用冷水擦浴,更不能用冰袋降温,也不宜让病人吹风,以防湿邪内遏,冰伏病机。 2.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2.1 护病求本 中医临床医师通过多种方法,观测患者临床表现、生命体征,掌握病症本质,遵照辨证论治的最基本原则,针对病症本质治疗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2 扶正祛邪 扶正指的是采用扶助正气的临床药物等方法,辅之功能锻炼、增加营养,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增强患者体质,进而将邪气祛除,恢复身心健康。祛邪指的是选择驱除邪气的临床药物等方法,实现正复邪消、机体康健的治疗目的。因此,就疾病治疗过程来说,正邪双方力量比较需遵循“培补正气,驱除邪气”的原则,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2.3 护表与护本 表指的是树梢、枝末,本属于根基部位,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按照表本关系观察分析病症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针对病症本质,有的疾病应当先护本,也有病证先护其表,有的表本兼护。 2.3.1缓应护其本临床慢性疾病治疗中,患者通常暂无病重趋势,属于正虚邪未至的阶段,因此,护理应着眼于本病护理,去除本病,表病自然随之消失。患者需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3.2急先护其表临床患者发病迅速,病情危急,发生危及生命的病症时,需采取紧急措施,先治本再治表,等病情缓解之后,再给予表病治疗。 2.3.3表本同护患者表征、本征均有,表病、本病并重时,为达到护理目的,临床运用表本同护的方法,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4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属于中医学临床理论的一大精华和特色,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中医护理,要求护理工作根据地区、季节、机体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同,随时调整、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护理措施、护理方案。 3.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3.1 生活护理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修养环境,通过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保障患者睡眠充足性,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身体活动,促进正气恢复,平衡体内阴阳,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患者康复。 3.2饮食护理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饮食在现代护理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饮食护理,除了掌握饮食宜忌外,尚需做好饮食有节,饮食卫生,合

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法:从加强中医护理队伍 建设,加大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医护理质量管理,落实中医护理保障 措施入手,提高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结果: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 加大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医护理质量管理,落实中医护理保障措施, 对提高中医护理队伍建设,加快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步伐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要提高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同时还需得到政策的支持,才能 使中医护理发展得更快更好。 【关键词】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247-02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其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念,辩证施护,个 性化强,技术方法灵活多样,具有传统医学的简、便、验、廉特点,患者易于接受,同时与现代护理学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与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服务的需求, 必须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1.加强中医护理管理 1.1 护理部加强自身建设 护理管理部门要有过硬的中医护理教学能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科研 能力、科学规范的管理能力,明确的管理目标,才能更好地对护理人员进行教学 和业务指导,才能有效的提高中医护理内涵和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 1.2 加强护士长管理 护士长的管理工作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服务能力。病区护理工作的好坏,最关 键的是护士长的引导和沟通协调,作为一名护士长,要有缜密的思维和决策,在 学科发展上能够建言献策;要有娴熟的业务能力,在专科领域里能起到带头作用,才能在临床中指导工作,提高中医护理质量。 2.加大中医护理人才培养 根据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2018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 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大中医护理培训力度。 2.1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培养,现阶段全国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办 学定位多为中西医结合方向,受学时、教学大纲、就业意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中医护理课程的学习时间被严重压缩,导致中医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中 医知识学习广度、深度相对不足,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薄弱,辩证施护能力较差。 故首先应优化中医护理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使中医课程设计合理,整体知识构架 体现中医特色;同时师资配备应是对中医有相应专长的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专 业的中医护理人才,学生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与临床实习,在参加工作后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才能具备辩证施护的能力。 2.2 针对中医医院新入职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中要融入中医内容,通过培训, 使之能够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中医思维,进行病情观察、辩证施护。 2.3 有计划地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护理常规(方案)、中医基础理

中医护理学技能(专升本)

练习题 1. (单选题)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本题3.0分) A、五气化火 B、五志化火 C、心火上炎 D、肝郁化火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0 2. (单选题) 情志为病,过喜则()(本题 3.0分) A、过喜 B、过思 C、过怒 D、过恐 学生答案:未答题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0

3. (单选题) 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本题3.0分) A、气上 B、气下 C、气缓 D、气结 学生答案:未答题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0 4. (单选题) 正治的定义是()(本题3.0分)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学生答案:未答题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0 5. (单选题) “热者寒之”属于()(本题3.0分) A、顺从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B、正确的治疗法则

C、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D、扶助正气 学生答案:未答题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0 6. (单选题) 除哪项外,均能体现“因人制宜”治则()(本题3.0分)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治标法 D、从治法 学生答案:未答题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7. (单选题)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本题3.0分) A、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 B、因居处环境不同而用药各异 C、团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 D、因年龄长幼不同而用药各异 学生答案:未答题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0 8. (单选题) 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本题3.0分) A、发病急 B、病势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学生答案:未答题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0 9. (单选题) 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本题3.0分) A、胀痛 B、掣痛 C、刺痛 D、灼痛 学生答案:未答题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0

中医护理学论文

中医情志疗法 文献综述 题目中医情志疗法 姓名朱宇涵 学号 120401247 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专业护理学 指导教师秦慷 2014年5月29日

前言:在传统中医文化中,“情志”二字并称,“情”有思想感情之意,而“志”则是指志向,意志等。合一而言,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情志疗法作为中医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由来已久。 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情志疗法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在西医学的领域里,有一门医学心理学,这门学科研究了心理因素对于人类疾病的影响。实践已经证明了,心理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本质上,情志疗法和心理治疗法是相同的。 在新的时代里,在各门学科交叉融会的背景下,中医情志疗法仍然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作为中医文化的继承者以及发展者,我们要继续发扬传统中医文化。 正文:情志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疗法之一。它源远流长,有极其深邃的医疗哲理和科学基础,并且应用范围广泛,简便易行,安全有效,长期以来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情志疗法的由来,治疗机理,特点及应用原则。 一:情志疗法的由来与发展 人类有发达的大脑,复杂的心理现象,以及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就有了许多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进而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医疗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积累了防治情志疾病的经验,逐渐地形成了对情志疾病及其他有关疾病进行治疗的情志疗法。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许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疗法产生于中国。比如,J.corille等在《变态心理学纲要》一书中指出:“中国人首先

创‘信仰治疗’,‘转移兴趣’,‘改变环境’。”医学博大精深,许多关于情志治病的方法皆可在古代医学,民族医学以及民间医学中找到源头。 最早的情志疗法可能与远古人类的原始文化有一定联系。那个时代的“巫”,不同于后来的神汉巫婆,而是拥有一定知识,技能和从事一些精神调节活动的人,他们可以给人以心理疏导,安慰等。比如说。《黄帝内经》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是由于“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祝由”作为远古时期的情志疗法之一,基本是被公认的。但是“祝由”有其历史的治疗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在《黄帝内经》成书的那个年代,该书的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后世的“祝由”虽然继承了上古祝由术的全部内容,终究因为历史与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成为骗术,走向其原本的反面。 二:情志疗法的治疗机理 情志疗法之所以传承数千年而不断发展,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生机勃勃,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的接受。正是由于它有其深邃的科学道理,值得挖掘和探讨。 情志极其两重性。人与其他的动物相比,有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在影响人。人生天地之间,既是自然地造化,同时又收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对于人而言,自身的内因和外在的条件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就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得基础。 (一)生活起居指导 生活起居就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得指导与护理。其目得就是保养患者得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得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得能力,促进疾病得治疗与康复。 一、起居有常 (一)顺应四时,平衡xx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得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得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得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得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得发生或加重。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得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得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得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患者应有充足得休息与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得作息规律。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

在病情允许得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得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得活动与锻炼。适度得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得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得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得运动更能促进疾病得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与疫疠之气等外邪得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得原则。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得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她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得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既要注意形得保养,更要注意神得调摄。形就是神得物质基础,神就是形得外在表现,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所谓养形,就是指通过适当得休息与活动,提供充足得营养与医疗条件,对人得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进行摄养与护理;所谓养神,就是指应用各种方式调节患者得情志活动,使其达到情绪稳定、心平气与得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得康复。 二、xx适度 精、气、神就是人身三宝,正常得活动可使机体精气充沛而神旺,经络通常,气血调与,肢节滑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护士应指导患者经常参加适度得劳作与运动,但不宜过于疲劳,不能勉强做力所不能及得运动;同时也应指导患者不能托病而久坐久卧,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劳逸结合得程度应遵循“动静结合”、“形劳而不倦”得原则,根据病情得轻重与患者体质得强弱而定。慢性病或恢复期患者每晨可做户外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做保健操等,以舒筋活络,调与气血;急性期与危重患者则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在床上做适当得活动,如抬腿、翻身,以促进血脉流通,加快病情痊愈。 (二)情志调适指导 预防七情致病得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技术操作规程 一、艾条灸 (2)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5)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5) 隔物灸技术 (7) 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10) 二、拔罐法 (11) 拔火罐疗法操作流程图 (15) 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16) 三、耳穴贴压技术 (17)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图 (19) 耳穴贴压操作评分标准 (20) 四、穴位贴敷疗法 (21) 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图 (23) 穴位贴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24) 五、穴位按摩疗法 (25) 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28) 六、中药热奄包(热熨)法 (29) 中药热奄包(热熨)操作流程图 (32) 中药热奄包(热熨)法操作评分标准 (33) 七、中药湿敷法 (34) 中药湿敷操作流程图 (36) 中药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37) 八、中药涂药法 (38) 中药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40) 中药涂药法操作评分标准 (41) 九、中药熏洗法 (42) 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44) 熏洗法操作评分标准 (45) 十、中药塌渍疗法 (46) 中药溻渍操作流程图 (48) 中药塌渍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49) 十一、红外线照射治疗 (50) 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流程图 (53) 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54) 十二、中药保留灌肠法 (55)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图 (58) 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59)

一、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艾灸气味的耐受、接受程度。 4、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5、心理状况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3、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然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巾、艾条、打火机、弯盘一套(内有无菌纱布)、

中医特色护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8351358.html, 中医特色护理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医特色护理论文选题参考 1、制约中医特色护理发展的原因分析 2、在ICU中运用中医特色护理的探讨 3、重点专科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的构建 4、中医特色护理在社区养老院的应用 5、中医特色护理在缓解普外科病人术前焦虑中的应用 6、中风康复期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7、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 8、改革目标管理模式提高中医特色护理质量 9、浅谈中医特色护理服务的内涵及实践操作 10、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 11、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疼痛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12、我院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和体会 13、中医特色护理实践教学在养老院中的实施 1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于癌性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15、中医特色护理在基础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16、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成效 17、中医特色护理在单纯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 18、中医特色护理干预酒精性肝病患者酒精戒断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19、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 20、中医特色护理干预高血压失眠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8351358.html, 二、中医特色护理论文题目大全 1、中医特色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2、中医特色护理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3、中医特色护理在地震伤员中的运用体会 4、以病人为中心,建设中医特色护理文化 5、86例胸痹心痛患者中医特色护理总结 6、浅谈中医特色护理 7、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分析 8、中医特色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探讨 9、0级糖尿病足中医特色护理的临床观察 10、中医特色护理在突发性耳聋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11、基层中医院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2、突出中医特色护理拓展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13、突出中医特色护理,开展优质服务的体会 14、退变性腰椎管狭窄Coflex装置内固定术后的中医特色护理 15、中医特色护理运用于痔病患者术前焦虑的临床研究 16、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术后中医特色护理 17、中医特色护理慢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18、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19、中医特色护理思想与实践 20、探讨中医护理查房推广在提升中医特色护理中的实践成效 三、热门中医特色护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浅议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浅议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现代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加深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拓展了护理服务的范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中医护理应满足中医药学科发展,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寻找中医护理新的发展空间,使中医护理适应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1 中医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整体观、动态平衡观和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中医护理应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基础护理,脏腑学说指导观察病情,经络学说指导护理技术。在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确立了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攻补兼治的中医护理原则。这些重视调动机体平衡和康复能力的中医护理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它融汇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中医一贯重视护理,主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其在养生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证护理上具有自已独特的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和特点,同时强调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观点;提倡“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原则,通过掌握疾病传变途经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观中的“整体性”相吻合。 2 中医护理现状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的发展有了一些滞后。但是近年来,在世界中医热的推动下,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中医护理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2.1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生,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上,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低于中医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欠缺,知识面窄,影响临床运用,并且当前护士人数短缺,在中医医院的中医护士比例占10%左右。由于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能分层次使用。 2.2 中医护理操作开展受制约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如:针灸、推拿、火罐、穴位按压、中药熏洗、坐浴、药熨等,临床效果显著,中医临床护理正在逐步发展。大部分医院在护理管理中沿用传统护理管理制度,与新护理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限制了护理职能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中医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制约,护士只是单纯医嘱的执行者,护理工作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并且受治疗条例的限制,护士无权自主执行护理操作。现在的各个医院里,针灸、推拿、火罐等这些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都由理疗科的执业医师进行,护士也无从操作,影响了专科技能的提升和护理质量的保障,制约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2.3 中医护理的人员培训遇到瓶颈 为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护理专业,培养高级护理人才,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和在职教育已有一定模式。但是随着中医院层次的逐渐提高,院内急诊,

岗位职责中医护理人员职责概述

(岗位职责)中医护理人员 职责概述

护理副院长职责 1、于院长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护理管理。严格执行有关医疗护理法律法规,对临床护理工作实施严格管理。 2、负责制定护理工作长期发展规划,审核护理部工作计划,督促、指导护理部具体落实。 3、指导护理部行使对全院护理工作的行政和业务管理职权。 4、定期参加护理查房,了解护理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确保护理部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5、重视护理干部的培养,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6、有计划地培养护理骨干,完成中医护理人才的梯队建设,造就壹支素质优良的中医护理队伍。 7、指导护理部开展护理继续教育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及护理科研工作,不断引进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 8、指导护理部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预案,有效组织实施。 护理部主任职责 1、于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护理行政和业务管理。 2、严格执行有关医疗护理的法律法规,对临床护理工作实行严格管理。 3、拟定全院护理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

定期向主管院长汇报、总结。 4、负责院内护理人员调配;向主管副院长提出护理人员聘用、调配、奖惩的意见。 5、组织制定且完善全院护理常规和作业指导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等。 6、定期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7、对护理缺陷定期组织研究讨论,制定改进措施。 8、及时协调解决各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行政和业务等问题。 9、负责拟定全院各级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做好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施护和中、西医护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的培训和考核。 10、做好临床护理新业务的推广和准入管理,保证医疗安全。 11、参加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委员会的工作,做好关联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12、12、承担护理院校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和实习计划且组织实施,检查临床教学质量。 13、13、制定护士梯队建设规划和人员培养计划,造就壹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医护理队伍。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试题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试题 一、单选题 1.在书写护理病历时,一级护理的病人,应每周书写: 次 ~3次 次 次 E.每日一次 二、填空 1. 长期医嘱的有效期为。 答案为:24小时以上 2. 临时医嘱的有效期为。 答案为:24小时以内 3. PRN医嘱表示医嘱。 答案为:长期备用医嘱 4. SOS医嘱表示医嘱。 答案为:临时备用医嘱 5. 护理诊断的提出目前多采用PIO的方式,其中P代表;I代表 ;O代表。

三、名词解释 1. 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四、问答题 1. 简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的要求。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指在全面了解病人有关情况(全身心的健康资料)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分析的理论作指导,归纳出需要通过护理手段来解决或部分解决的病人身心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问答题 答:(1)护理诊断提出的顺序,可按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排列,优先解决生理需要,以后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提出新的护理问题,记录于此表中。 (2)护理诊断应表达准确,括号内说明诊断的依据、原因等相关因素。 如:饮食调养的需要(与发热、纳差有关) (3)在书写原因时,应妥善表达,不应有易引起法律纠纷的陈述。 如: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强迫体位,不允许定时翻身有关)。而不能写(与护士未及时翻身,组织受压有关)。 (4)护理诊断要有针对性,注意病人个体差异,掌握“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 (5)护理诊断要体现动态性、阶段性,当病情有转归时要及时制定新的护理诊断。 3. 瘢痕灸。

4. 刮痧法。 四、简答题 1. 简述间接灸的注意事项。 五、问答题 1. 叙述晕针的临床表现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2.简述熏洗法的作用及适用范围。 3.叙述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4.阐述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

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体会

论著·管理实践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健康概念的变化使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促使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精通学科研究方法、行为目标明确、掌握精湛专科技能、把握学科发展动向、专业信念坚定的高学历、高实践水平的专业人才。中医护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包括刮痧、拔罐、贴敷、耳穴埋豆、灸法、熏洗等,具有适用范围广、经济适用、易接受、疗效快、操作方便的特点。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现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情况总结如下。学习情况学习内容:共轮转了6个基地,每个基地学习5d。学习第1站: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学习了《中医护理文化》《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循经按摩法在中风偏瘫康复护理中的运用》。学习第二站: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习了糖尿病护理。第三站: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学习了《子午流注及穴位贴敷在胸痹心痛中的应用》。第四站:广东省中医院,学习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如腹部推拿、热敏灸、平衡火罐、雷火灸等。第五站:江苏省中医院,学习了大黄调醋贴神阙;耳穴压豆干预中风失眠、高血压,中药足浴及足部按摩缓解及改善半身不遂,刮痧疗法。第六站: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学习了糖尿病护理。学习方式:培训基地的理论学习氛围轻松,老师多是专科学术带头人,讲解国内外本专科领域进展及中医护理科研题材等知识。还有问题讨论式学习,围绕临床问题和特殊案例,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学习体会通过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笔者参加工作后,几乎以临床经验为主,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本次培训中系统的理论培训学习,笔者掌握了专科理论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关于中医耳穴压豆的理论:《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关于和上肢、眼、咽喉相联系的“耳脉”的记载。清代汪宏著《望诊遵经》中专有“望耳诊病法纲”,讨论耳郭望诊。《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学习解决了专业发展的困惑:现代中医护理实践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缺乏、临床中医护理流于形式、中医 护理整体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中医护理发展的三大因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职业的要求、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来自中医护理发展的压力,促使毕业于西医院校在中医院工作的护士们承受着比其他医院护士更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中医护理,但其临床推广受到限制。即使开展也往往会遇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中医基础知识枯燥,证候难辨,辨证结果因人而异,很难完全相似,难以量化;中医护理中很多操作不符合护理操作规程;中医医院在护理管理中继续使用传统陈旧的护理管理制度,限制了护理职能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中医护理文书的记录停留在望、闻、问、切的记录上,缺少辨证施护内容的记录;开展中医护理操作时护士无权自主执行中医护理操作。而此次 的学习,基本解决了笔者在专业上的困 惑,更加坚定了中医护理在临床工作中 的应用[1]。 通过学习加强了综合素质:此次培训使笔者接受了新技术、新成果,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及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使笔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医护理特色 情志护理:中医认为情志影响疾病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体会 陈琼 408000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5.104 摘要本文总结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心得体会,包括了学习情况、学习体会。此次培训有效提高了护理骨 干人才的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有利于中医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护理;培训;耳穴压豆 Training experience of the national backbone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hen Qio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Fuling District in Chongqing City 408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training experience of the national backbone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including the learning situation,learning experience.This training improved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ing backbone talents effectively,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career.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Training;Auricular point pressing with bean (下转第169页) 167

浅谈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后心得体会

浅谈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后心得体会 摘要:本文意在通过我参加的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深讨中医护理的具体特点以及其在临床中之应用来增强读者对中医护理的了解与重视,从而令全世界认识中医这一瑰宝、带动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实践与理论并行、依据有关专家的文献记录并结合实际中的临床经验、对中医护理具备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概括、并对其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中医护理的培训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医护理,整体观,辩证施护,临床应用 1 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 在培训前,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中医三基知识和临证能力较为薄弱。我毕业于西医院校,缺乏中医基础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少,医师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使我在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到约束。医嘱少、实践机会少也直接影响我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从而影响中医护理技术技能培训效果。 在培训中,学习了热敏灸,拔罐,火疗,中药热奄包,穴位贴敷,耳穴等技术。这些技术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对于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患者的治疗中有着积极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由于效果明显,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2 中医护理在临床上的运用 2.1整体观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于治愈疾病我国自古便提倡“三分治、七分养”,这也与中医护理的辩证施护理念相契合,当然,优化生活环境,舒畅情志,进行合理的膳食和相应功能的锻炼也是中医护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之,整体观乃是使得被护理人得到科学护理的保证。而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分析症候,查出患病部位、明晰疾病的性质、总结患病的原因乃是对因人制宜得出科学护理方案的手段。实际上,中医护理的科学之处便在于其能够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进一步讲,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也可能采用不用的护理方法,反之亦然。就以发热作为例子,外感发热邪气在卫分,所以,在治疗时采取解表并通过保暖、避风、药后多穿衣物、多盖被子、取微汗降温等方式进行护理最佳;但中暑所造成的发热则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因为此时邪气已经人气营,最突出的症状便是高热和口渴,因此在护理时最好采用降温的方式来祛病,比如,注意通风、多让患者引用西瓜汁等清凉食物进行解暑最佳。综上所述,整体辩证施护不啻为带动护理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医护理的非常重要的特色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