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的风环境主要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机械通风主要指室内空气利用机械通风设备实现自由流通,同自然通风进行比较而言,机械通风方式比较耗费能源,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噪音,且只能在建筑物内使用,并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在建筑工程设计规划中,不同样式的建筑相组合能够实现不同通风效果,通过建筑群科学合理的布局组合空间,就会促进建筑物内外空间自然空气的自由流动,实现明显有效的通风效果。

目前,许多建筑中都开始使用自然通风技术,之所以大力推崇此项技术,就是为了用其带替空调体系,降低能耗。在此步骤中有两项内容是非常关键的。首先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在外界的温度以及湿度等非常小的时候,它能够在不使用能源的状态下进行降温减湿活动,将室内的温度和水分降低,确保给人一种舒适感。它不仅能够降低对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而且是一种完全和谐的发展理念。其次是能够带来非常清新的新风,对于提升人的身心健康来讲意义非常的重大。目前空气质量下降的关键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新风进入其中。长时间的使用空调,引发了许多问题,使用自然的通风能够将屋内的不清新的气体去除,而且还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不同建筑物的设计,自然通风受多种因素影响,建筑物与其高度、迎风方位等有关;建筑群体则与建筑间距、迎风方位、排列方

式等有关;而居民住宅与住宅区域道路、绿地的布局等有关系。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别建筑物实际,对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以实现良好通风效果。

1. 建筑物朝向。建筑物朝向在设计中要结合日照较多方向及风向的相关特性,而建筑物迎风面与风向垂直的面压力最大,在建筑物设计中,尽可能将建筑主立面朝向设计在夏季主导风向上,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上。南向阳光辐射量最多,夏季国内多数区域都是以南向或南偏东方向为主导风向,比较改善自然通风、调节环境等方面的一些因素,建筑物朝向最好设计为南向。

2. 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如果建筑物是南北向就会使日照间距减小,后排建筑会被前排建筑遮挡而造成风压减小,影响通风效果;而建筑物日照间距增大则会增大后排建筑的风压,对自然通风有利。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适当增加楼间距,用于建立绿地,可以有效改善绿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并提供休息交流的空间。由于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被建筑物外气流吹过时,能够在建筑物山墙之间产生空气射流现象。在可能情况下增加山墙间距,通过错列式布置能够有效利用山墙之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向建筑物的自然通风。住宅间距能够决定山墙间距,且与山墙间距具有正比例关系,能够使空气射流吹到后排的建筑物上。

3. 建筑群布局。

3.1 建筑群平面规划。

建筑群按照设计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行列式、周边式与散点式

三类。行列式是建筑群设计中的最基本布局,主要就是建筑物按照间距合理与同一朝向的特征组成成排布置的方式。并列式是由建筑群错动而分别形成错列式、斜列式以及周边式等各种不同布局,由于建筑群内空间流场由不同的风向投射角而造成变化,其具有不大的受风面;错列与斜列可以把自然风以斜向引进建筑空间内,下风向的建筑会有较大的受风面,分布有比较合理的风场实现较好的通风效果。周边式是建筑物以沿街或院落周边形式布局的一种方式,会造成建筑内空间的封闭或半封闭,使布局风很难引入,而且风的投射面较小,该方式比较适宜冬季寒冷区域。散点式布局方式主要分为低层独院式、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等,其形成的建筑物中心、公共绿地等设施布局比较合理,具有非常好的通风效果。在对建筑群实施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同时对路网进行合理设计,创造建筑群的不同布局方式,实现良好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风,实现风的自由流动、节能与优化风环境的作用。建筑群的不同布局能够影响自然风的引入,建筑物同风向之间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关系。相对于单体建筑,建筑群由于具有较小的风向投射角,利于建筑物内空间的通风。建筑群中的前排建筑形成风影区会对后排建筑产生一定影响,当风吹向多排建筑的平行排列时,会使风影区增大,对自然通风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在设计中要尽可能避免建筑物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以便于降低建筑物前排对后排通风的不利影响。

3.2 建筑群立面设计。

通过建筑物的气流发生漩涡、下冲气流等高速气流的现象会对其

论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

论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 李 涛 韦 佳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 210096) 摘 要:在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和世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风力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依据自然通风的原理,通过分析国内外著名生态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通风技术,比较了其各具特色的通风技术,着重论述了建筑物中设置中庭与风塔对于加强通风效果的作用。然后结合国情,提出了一些对于风能利用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通风处理方法,目的是针对建筑设计实践中的自然通风问题起到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通风 风压 热压 中庭 风塔 NATURAL VENTI L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Li Tao Wei Jia (Architectural College of S 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Abstract:As present energy consumption multiplies daily and world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deficient,wind power resources step by step gain public attention1According to natural ventilation principle,analyses the use of technologies is analyzed and their qualities are compared,which are used for outstan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s1It is also discussed the set up of atrium and wind ventilator in buildings with regard to strengthen ventilation effects1Link to domestic conditions,at last some operable ventilation-management methods based on wind energy utility’s aspect are proposed,aiming at giving practical guide to natural ventilation problem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s1 K eyw ords:natural ventilation wind-induced pressurization thermal pressure 风,是人类古老的朋友。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各种方法来充分利用风能使生活环境变得更为舒适,同时又避免风的不利影响。长久以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通风措施,利用风来使室内变得凉爽和舒适。从中国传统勘舆中的“藏风聚气”到古代中东地区招风塔和招风斗,都充分体现了各国人民在利用自然风方面的聪明才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这方面的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人们抛之脑后。直到能源消耗与日俱增、世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才开始重新研究如何利用风来取得降低能耗的效果,同时更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1 自然通风 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空气更新和气流的生理作用对人体的生物感受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室内气温、湿度及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而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1]。通常认为,自然通风的作用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2]:第一,健康通风,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IAQ;第二,热舒适通风,即增加体内散热,以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舒适以改善热舒适条件;第三,降温通风,即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使建筑构件降温。据测定,室内外温差大时,开窗10~15分钟可完全换气一次;温差小时,大约半小时可交换一次。 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为风压和热压。通常的作法为利用建筑物外表面的风压,利用室内的热压,以及风压与热压相结合。 111 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 第一作者:李 涛 女 1979年出生 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5-11-20 所谓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当风吹向建筑物正面时候,受到建筑物表面的阻挡而在迎风面上静压增高,产生正压区,气流再向上偏转,同时绕过建筑物各侧面及背面,在这些面上产生 79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36,Supplement,2006 工业建筑 2006年第36卷增刊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与人居环境研究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与人居环境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29T14:41:15.50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21期作者:张玉媛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人类对于生活住宅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不断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人类对于生活住宅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不断提高,根据现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设想有些不符合现代住宅建筑规划的要求从而产生分歧,这也导致了住宅建筑的发展。作者以现如今人类居住环境为本文的切入点,分析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要点和为改善后续住宅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环境因素和需求因素是住宅建筑规划必须考虑的两点因素,同时,还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环境。 关键词:人居环境;住宅建筑;规划设计 引言 人居环境理念是在满足人们的住宅需求的基础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舒适程度的设计理念。基于人居环境的住宅建筑设计规划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还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包括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功能等。其应用可行的技术和建筑材料,构成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体系。 1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目的在于为人提供居住生活的地方。而所谓的人居环境,则是人居住生活的环境,所以与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一度将建筑当成是冰冷石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评价我国过去建筑时,就曾经提出中国无真正意义建筑的言论。现在来看,这一说法显然过于片面,但也指出了以往住宅建筑规划设计问题,即缺乏情感的投入,未能将建筑当成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建筑更多的成为了地区风貌展示载体,带有一定城市文化和特色。然而想要使建筑设计更加合理,还应保证建筑能够融入环境,形成文化和谐。针对住宅建筑,未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为居民创造适合生活的环境,以便为居民融入城市提供动力,为创造美好生活环境而付诸努力,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由此可见,住宅建筑规划设计需要将人居环境当成是灵魂,当成是发展动力,同时建筑规划设计也将对人居环境变化产生影响,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2基于人居环境的住宅建设规划设计理念 2.1注重宜居性的原则 宜居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居住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主要是为人服务的一项设计工作。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在居住时的感受,通过改善住宅环境、空间布局等方式促使人们能够处于一个轻松、舒适的居住环境当中,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家具摆放等内容,以此来提高人们在居住过程中的便利性。在进行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植被绿化的情况,提高人们的绿色感受,必要时还可以聘请专家来进行植被设计指导。 2.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基于人居环境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也就是需要充分体现住宅建筑的实用性。但实用性的体现不单单只是减少资源的消耗,而需要在设计中突显出文化思想与意境,以此来体现建筑艺术的传承,科学利用建筑用地,以此来体现对于文化与自然的保护。 2.3满足节能要求 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也是越来越多,我国迫切的需要节能减排降低能源物质消耗,因此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中,为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论,以此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物质消耗,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基准,从基础抓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每一步骤的能耗物耗,减少建造过程中废弃建筑材料的丢弃,建筑废弃的排放,进而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 3基于人居环境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为了达到住宅环境最优化的目的,以住宅规划设计区域内结构的信息全面掌握来实现周围可利用资源的分配。由于可利用资源为自然资源,因此在设计时要能够分辨自然景观,从而降低其带来的繁重感。并做好其维护工作,使之在住宅集中区域科学、合理地分布,避免由于萡围标准不清晰所造成的人为破坏,而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应尽量选取地势平坦、安全的区域建筑,并做好其资源的保护。 3.2室外环境规划设计 室外环境主要为居民提供合理的服务,创造人们生活、交往、休闲的室外空间。室外环境设计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人文因素,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气息。其植被要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生长,需要配备相应的安全防卫系统、便民服务设施以及物业管理系统等,从而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基于环保理念,完善的户外环境设计要为居民创造适当的活动场所,注重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措施,为居民创造健康的生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要将当地的水源环境与景观有机结合起来,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住宅建筑的总平面布局要做到景观丰富,中心感强,视野开阔。小区组团布局要做到相对独立,但保留邻里交往空间。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结合原有的水文环境,使其分散到小区内,将住宅完全融入到原有的水文环境中。小区道路要注意人车分流,将车流控制在居住环境外,并在道路外侧设置停车位,便于居民停车出行。小区内部设置完整独立的步行道路系统,便于居民休闲娱乐及出行,并减少噪音对小区环境的影响。在环境景观的设计中,要将流水、绿化植被等景观赋予浓厚的文化气息,可以设置集中绿化带,设置居民休息、交流的空间,使用树木、树枝以及鲜花等形成层次丰富的居住环境。 3.3住宅的立面造型设计 住宅的立面造型设计要符合内部空间要求,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具有当地特色,要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保留建筑特征的同时打破呆板的建筑立面风格,还要避免多种风格的混搭以及盲目的拼凑设计。住宅立面设计要根植于当地的文化,结合现代设计和艺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深入调查分析,结合住宅使用需求,创造出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人居环境的设计原则要以人为本,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型住宅建筑的主要特点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具体表现: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确定门窗面积、房间朝向,保证节能环保,最好争取南北朝向,避免东西朝向;主要房间集中布置,上下同对相邻布置,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房屋高度可以适当降低;减少建筑外表面积,减少在房屋转角两侧布置需要长时间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尽量利用节能技术和材料设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作者:薛静, 余翔, Xue Jing, Yu Xiang 作者单位:薛静,Xue Jing(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60), 余翔,Yu Xiang(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17) 刊名: 天然气与石油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AND OIL 年,卷(期):2010,28(2) 参考文献(11条) 1.许乙弘Art Deco的源与流 2002 2.张建华建筑设计 2007 3.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 1998 4.谢文慧;邓卫城市经济学 1999 5.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 2006 6.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 2002 7.王爱华;夏有才城市规划新视角 2005 8.王祖华;蔡健;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2008 9.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 1982 10.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 2005 11.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规划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窦志.赵敏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2(10) 2.王民成.WANG Min-cheng浅析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26) 3.高云.金长峰试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9) 4.李冠.朱方位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27) 5.冯丹.王东军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6.彭碧.向德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期刊论文]-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9) 7.郑伟.王健浅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0(11) 8.尹彦凤.李勇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0(25) 9.郑倩.Zheng Qian现代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0,29(6) 10.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08(8) 引证文献(1条) 1.胡术颖.叶崇福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综合探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 2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34570949.html,/Periodical_trqysy201002016.aspx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关键词: 建筑材料;生态环保;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设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只有掌握新型建筑设计的特点,人们才能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建筑业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行业,现代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各级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以强化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监管、落实节能环保标准为重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现代建筑产品。建筑工程质量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要突出“三抓”,即抓基础管理、抓精品工程、抓重点企业,逐步将监管的重点向使用功能、质量通病治理等方面延伸。住宅作为重要的个人物产,其工程质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建管部门要着力抓好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把住宅质量的考核单位从小区、整栋楼分解细化到每个住户,维护广大住户的合法权益。公共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大型公共建筑,建筑工程主管部门要制定专项质量监督方案,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公共安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建筑业注重人性化施工,尽力减轻现代建筑施工对周边造成的不利影响。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形象的提升,离不开群众支持和社会认同。施工现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现代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建筑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工程的质量,更关系到行业的公众形象、地方的投资环境。我们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文明施工,创建文明工地。同时要针对目前建筑业容纳的农民工就业量,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超过五分之一的实际,要求现代建筑业企业切实关爱农民工,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依法查处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实施绿色建筑战略,着力打造生态环保人居环境。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智能、绿色环保建筑,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而推动现代建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近来日趋关心的焦点,尤其是自进入2005年以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就是,“营造世界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而有 关绿色的、和谐的人居节、人居环境的论坛也在今年扎堆儿召开。于10月3日世界人居日前夕、9月底在深圳举行的“2005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由于联合国安南秘书长特别顾问、联合国副秘书长、全球环境界的泰斗莫瑞斯·斯特朗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出席而格外引人 关注,一些全新的观点、理念从论坛上频频传出。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20060305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 摘要: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文章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通过建筑上的措施,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以期能够引起建筑师对自然通风技术的重视。1.现代建筑对自然通风的重新认识 自然通风是指利用空气的密度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力造成的风压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这是一项传统的建筑防热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湿热地区,我们看到的传统民居往往有这样的外表: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采用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且设置有通风口;建筑往往架空,以避开地面的潮气和热气,采集更多的凉风……这样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对利用自然通风技术的朴素观念。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 空调的产生,使人们可以主动的控制居住环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的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的使用,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天,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一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自然通风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室内环境的降温,还能够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极大的改善室内环境品质。 2.现代建筑设计中实现自然通风的方式与分析 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在实现原理上有由“风压”和“热压”引起的空气流动。在实践中,往往由于条件所限制,单纯利用风压或热压不能满足通风需要,因此又可以有风压和热压结合,甚至采用机械辅助自然通风。 传统的热带民居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大量自然通风的宝贵经验。现代建筑中对自然通风的利用不局限于传统建筑中的开窗、开门通风,而是需要综合利用室内外条件,在实现上有了更丰富的技术措施和更严格的舒适条件的限制。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开始有意识的根据建筑周围环境、建筑布局、建筑构造、太阳辐射、气候、室内热源等,来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在建筑构件上,通过门窗、中庭、双层幕墙、风塔、屋顶等构件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下面介绍并浅析适用于现代建筑的一些自然通风方式。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 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及人居环境研究 李伟业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及人居环境研究李伟业 发表时间:2019-09-19T14:00:26.680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4期作者:李伟业[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李伟业 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29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如今现代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对于生活住宅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不断提高,根据现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设想有些不符合现代住宅建筑规划的要求从而产生分歧,这也导致了住宅建筑的发展。作者以现如今人类居住环境为本文的切入点,分析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要点和为改善后续住宅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环境因素和 需求因素是住宅建筑规划必须考虑的两点因素,同时,还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环境。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人居环境;研究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的达到了一个比较较高的层次。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随之增多。人们要求更好的居住环境,这就需要改变原本的住宅设计方案。而住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流程,要多方面考虑,多层次研究。将住宅设计的重点放到人居环境上,突出以人为本的住宅设计理念,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与住宅条件的要求。以居民舒适度,住宅满意度为出发点,将改进重心放在改善人居环境上,让居民有更愉悦更舒心的居住体验。因此,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应该要了解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与特征,将人居环境融入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并且还要结合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完善规划设计的方案。 1人居环境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人居环境包括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人是居住环境的主体,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生活舒畅。人们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后,更加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良好的居住环境收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室内空间、室外的绿化、整体建筑、自然民俗等。基于人居环境的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建筑条件,结合城市传统与文化,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其需要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当地气候,促进能源的循环利用,尊重原有自然环境。比如住宅建筑处于较为严寒地区,需要争取更多的日照,在住宅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当地的日照时数,选择最佳的建筑朝向。寒冷地区的住宅要尽量紧凑,不宜采用点状或点状拼接形式,总体必须满足日照间距的需求。 2住宅建筑人居环境设计理念 2.1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在古代时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在建筑方面的体现主要是实用性。实用性不仅仅是降低资源消耗,还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彰显设计中的文化造诣与意境,更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建筑艺术的创造,并以此表现出建筑用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爱护。在景观设计时更适合以“以人为本”理念来提供建筑设计思路。 2.2住宅建筑规划设计遵循宜居性原则 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是生活在一中紧张的氛围中,所以人们需要一个舒适的可以放松人们心理状态的家居环境。而住宅建筑势顺应趋势,必须要考虑宜居性这一原则。通过改善住宅环境,改良空间布局,同时考虑家具摆放和生活的便捷性,提供优美的景色。增强居民的绿色感受,可以适当的提供植物绿化,可以帮助居民缓解身心疲惫,放松心态。同时可以聘请专家定时修剪绿色植物,帮助居民改善绿色环境。 2.3满足节能要求 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也是越来越多,我国迫切的需要节能减排降低能源物质消耗,因此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中,为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论,以此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物质消耗,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基准,从基础抓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每一步骤的能耗物耗,减少建造过程中废弃建筑材料的丢弃,建筑废弃的排放,进而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 2.4“绿色景观”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环境的需求因为越来越高,而人居环境的艺术性生态化也成了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性要求。就这样,是否“绿色”成为了人们对人居环境衡量的一个标准,“绿色”即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绿色安全的食物,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而这些“绿色”又被人们认为是绿色景观。绿色景观的创建是必然的,人 3基于人居环境的住宅设计原则和具体规划 3.1住宅内部居住环境设计 内部居住环境主要通过对住宅基本功能、空间的合理布置以及对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方位合理的布置,考虑到日照、采光、遮阳、通风、隔音等,创造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在造型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人性化设计,考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样需求。比如在阳台的设计中,阳台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要便于人们与自然的接触,在居住生活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节能环保成为人们的共识,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在规划设计中受到高度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室内温度和能耗。除此之外,规划设计要兼顾多方因素,注重空间功能划分,注意动静分开、私密有别,根据人口的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多样性需求等,给居民提供多样性的住宅套型。考虑到不同收入人群、不同类型生活模式的家庭需求,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使用面积和住宅设计,实现住宅的通用性。空间规划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的质量,合理使用空间是保证居民正常需求的关键。内部空间设计要根据各种不同的使用功能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分配好不同功能的房间面积,以达到最合理经济、最舒适的尺度。在涉及到房屋尺寸时,要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合理分配空间,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合理的分配比例。 3.2创建“绿色景观”

关于绿色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探讨

关于绿色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7-10-25T10:08:31.8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作者:刘力鹏 [导读] 摘要:自然通风简而言之就是不借助任何电力机械装置,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以达到降低室内污染、清新空气、消除室内余热、保持家内舒适、减低空调负荷的目的。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摘要:自然通风简而言之就是不借助任何电力机械装置,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以达到降低室内污染、清新空气、消除室内余热、保持家内舒适、减低空调负荷的目的。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古老技术。 关键词:建筑;自然通风;设计 引言: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将自然通风有效地引入建筑设计显得尤其重要,其不仅可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改善住居环境,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节省电力。该文通过针对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情况,分析如何合理地进行建筑空间形式以及相关构件的设置等,从而合理地达到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量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1.自然通风的原理与模式 建筑的自然通风从动力来源上可分为完全自然通风和机械辅助自然通风两种模式。完全自然通风是由来自室外风速形成的“压差”和建筑表面的洞口间位置及温度造成的“温差”形成的室内外空气流动。按照热力学原理,建筑室内温度有沿高度逐渐向上递增的特点。该特点是建筑随层高增加而使上下之间温差加剧的主要原因,设计师也经常利用这一点,挖掘建筑自然通风的潜力。机械辅助自然通风是利用温差造成的热压和机械动力相结合而形成的室内外空气对流。与完全自然通风相比,虽然建筑内局部作为辅助动力的机械装置要消耗一定的能源,但通过这种装置重新组织气流,甚至在局部“强迫”气流改向,可以使自然通风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两种通风模式中,屋顶都是形成温差,组织气流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自然通风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1.1通风设计 关于自然通风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对建筑的空间形式进行组织,尽可能形成穿堂风,这一点在条形高层建筑中比较容易实现。对于点式高层,应尽可能组织两垂直墙面窗户之间的通风。自然通风的组织需要更大的窗墙面积比并形成风的通路。另外,还可以结合双层玻璃来实现降温。在国外,建筑利用自然通风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很多建筑在设计阶段均考虑了通风的构造体系,例如美国洛杉矶建筑师迈克尔?伽特泽,他设计的建筑能够利用天然的绿色能源,其中主要就是风能和太阳能,他的设计往往能引发人们对环保建筑的一些思考。而美国加州学院大楼、津巴布韦的Eastgate大楼、英国中部北安普敦近郊的巴克莱卡公司总部大楼等都完美的诠释了自然通风在绿色建筑美学中的不可获取。 1.2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高层建筑基本空间由主要使用房间、交通联系空间(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辅助使用房间(餐饮和卫生间)以及设备系统等几部分构成,平面布局与空间组织相对固定,各部分功能空间对自然采光与通风的需求都不容忽视。因此,高层建筑能耗对气候的依赖性较弱,若通过调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来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效果甚微。高层建筑的节能问题应从建筑自身出发(如平面形式、进深大小、围护构件、设备系统等),进行节能措施的探讨。 2.建筑风的成因及通风的作用方法 风实质上是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源于空气的压力差,而压力差的形成来源于风压(空气的压力梯度)和热压(空气温度梯度)。 建筑的风环境优越与否是决定人们舒适、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通风的作用可概括为:合理的通风可以通过对流,带走室内热空气过多的热量,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更新室内原来污浊的空气,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引入新鲜的空气,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 外部风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建筑通风的质量和效果,如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空气卫生质量等。为达到舒适的室内风速,在年平均风速较低地区和有利风向应尽量避免对风的遮挡;年平均风速高且处于不利风向时,应有所遮挡和分流。不同环境地区以及不同季节中建筑对风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我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是处于夏热冬冷的气候区内,建筑要考虑隔热和降湿,又要考虑保温和保湿的卫生要求,建筑的通风设施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调性。具体而言,通风使建筑室内温度升高还是降低,主要取决于室内外温差,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时,通风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否则相反。 3.自然通风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建筑的很多内因都会对通风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筑住宅,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造福于人类。为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3.1建筑物的朝向 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的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冬季和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冬季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而且选择南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 3.2建筑物的间距 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较好。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需要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以便有效的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有条件时还可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 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时,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的自然通风,效果显著。山墙间距的大小取决于住宅间距。住宅间距越大,山墙的间距也应越大,以便使足够的空气射流能吹到后排住宅上,过小的住宅楼山墙间距,对消防、绿化和道路交

采光通风天窗_地下建筑自然采光通风设计初探word版

【摘要】地下建筑是建筑空间发展的新趋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自然采光通风设计尤其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地下建筑设计引入生态理念的意义,通过分析比较,对地下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下建筑;自然采光;通风;建筑设计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建筑用地日益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眼光逐渐由地上转向地下,以寻求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问。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固化载体。不断升级的人类欲望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直接对撞,使得地下建筑得以开发,同时,地下建筑也架构起人类地上地下新的立体生存空问。既节约了耕地,又能满足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且符合绿色低碳的理念。迄今为止,这还是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与开发的广阔领域。地下建筑是指建造在岩层或土层中的建筑。它是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起到缓解城市居所紧张的作用,地下建筑还为人类开拓出新的生活方式。在积极探讨人类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困难时,更应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筑的本质进行严肃思考。从这一意义来讲,地下建筑设计理念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有必要的。 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环境因素比较。任何建筑物体都置身于具体的自然环境之中,因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环境特色。在一般情形下,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表1所示。

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环境因素比较 环境因素 建筑类别地上建筑地下建筑 自然采光较好差 隔音差好 保温隔热受地域、季节影响大,温差大效果好 自然通风较好较差 给排水需配给排水设备需配给排水设备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地下建筑除采光、通风有些局限外,其他项目内容甚至优于地上建筑。所以,采光、通风设计的优劣,是评价一个地下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的采光一般分为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两种。在地下建筑中,通常采用人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一、中文摘要: 人居环境,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 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 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 和自然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现代生活越来越依 赖于高技术,但是还有很多因素如传统的大家庭, 正朝着中心家庭发展,独身生活形式在增多,同时 高质量的生活导致人口的老龄化、全球化的发展影 响着我们。所有这些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房 子内房间数量在减少,休闲的空间增大了,人们想 拥有家庭影院、音乐室和家庭办公室,还有就是考 虑无障碍设施的房屋,所有这些不胜枚举,我们能 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吗?当然可以。设计的宗旨就 是:以人为中心,满足人们的舒适,安全,快 乐和健康乃至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我 们需要对建筑进行设计。 关键字:建筑设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导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许 多新的建筑理念,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形式 孕育而生,以满足新的形式和新的要求,城 市规划与交通系统的设计,世界房屋设计及 趋势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的要 求,节能技术,生态技术,绿色建筑,在建 筑物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广泛的被利用和推 广。现代城市设计和房屋设计发展中面临着 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但 没有一个设计观点和政策可是永远适合的, “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思路 将长期与我们共存。 世界上正进行着许多关于房屋建设方面的新的试验研究,如节能型房屋、先进技术在房屋设计中的使用、建筑质量保证和快速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无须置疑我们将要提高我们的房屋建设和城市规划,但没有一个设计观点和政策可是永远适合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思路将长期与我们共存。 三、(一)文章主体: 人和动物一样都要长时间住在某个住处。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口大量涌入,有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人类正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改造自然,书写着人类史辉煌的篇章.但是在轰隆的机器声中,人类这些“天之骄子”在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界也正在悄然地向人类发起报复,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匮乏,正日甚一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切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使人类渐渐认识到大自然不是可以任意改造的,是一个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体,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世界上有两类资源:一是可再生资源,如水、氧气、树木、生物等,它来源于地球上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它的数量在地球上是固定不变的.目前我国能源形势相当严重,人均能源拥有量低,能源结构依然以煤为主,约占75%.全国年耗煤量已超过13亿t.由于燃煤效率低,对环境污染严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和酸雨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建筑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建筑节能环保势在必行. 随着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环境,联合国于1986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而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各个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的发展战略,是人类发展的唯一途径.1999年20届国际建协大会在北京召开,各国与会代表在“21世纪的建筑学”的主体下签署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倡导科技与人文共进.因此“可持续的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在广大学者和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应运而生. 1绿色建筑的涵义 维基百科将绿色建筑表述为:通过在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仔细与全面的考虑,以提高建筑在土地、能源、水、材料等方面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建筑对人们健康以及周边的负面影响为目标的实践活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认为绿色建筑追求的是如何实现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到运行和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建筑对环境造成危害总量最少,同时居住者和使用者有舒适的居住质量.评价体系分5个方面:合理的建筑选址(sustainablesites)、节水(waterefficiency)、能源和大气环境(energyandatmosphere)、材料和资源(materialandresource)及室内环境质量(indoorenvironmentalquality).该标准 成为绿色建筑实践与设计的有力推动者. 读解绿色建筑,其涵义为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地球资源,最小且高效率地使用能源,最少产生废弃物并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里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可持续建筑物. 2绿色建筑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遵循以下原则: 1)和谐原则:建筑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生产场所,由于其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和影响,其自身系统和谐、与环境关系和谐便成为绿色建筑特别强调的

对建筑物自然通风设计的探讨

建材与装饰2008年1月下旬刊 对建筑物自然通风设计的探讨 杨玲 (江门市建筑设计院) 1自然通风 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空气更新和气流的生理作用对人体的生物感受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室内气温、 湿度及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而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1]。通常认为,自然通风的作用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2]:第一,健康通风,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IAQ;第二,热舒适通风,即增加体内散热,以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舒适以改善热舒适条件;第三,降温通风,即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使建筑构件降温。据测定,室内外温差大时,开窗10~15min可完全换气一次; 温差小时,大约0.5h可交换一次。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为风压和热压。通常的作法为利用建筑物外表面的风压,利用室内的热压,以及风压与热压相结合。 1.1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 所谓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当风吹向建筑物正面时候,受到建筑物表面的阻挡而在迎风面上静压增高,产生正压区,气流再向上偏转,同时绕过建筑物各侧面及背面,在这些面上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形成负压差,风压就是利用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差,室内外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而这个压力差与建筑形式、建筑与风的夹角以及周围建筑布局等因素相关。当风垂直吹向建筑正面时,迎风面中心处正压最大,在屋角及屋脊处负压最大。在迎风面上的风压为自由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在背风面上,负压为自由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6]。 风对建筑物产生的作用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水平的阻力和一个垂直的升力,对风压的利用往往是利用水平方向阻力来设计和组织通风的。垂直方向的力会产生伯努力效应(Bernoulli-Effect)。 例如进风面的斜屋顶,会形成巨大的抽吸力,这种形式的屋顶起到兜风的作用。如位于巴基斯坦的传统建筑屋顶的招风斗(见图1、图2),设置的越高,风速越大,建筑物的影响就越小,兜风效果越显著,同时形成了典型的民族地方特色[4]。 风压引起的另一个效应就是文丘里效应(Ven-turiEffect)。气流流动时,会因为空间的收缩而引起加速,于是收缩段形成负压区。德国著名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Herzog设计的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26号馆是充分运用文丘里效应创造自然通风的典范之作。通过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密切合作,对热气流自然运动的仔细研究,以取得最大限度的自然通风,使得如此巨大的室内空间中机械通风被减到最小。其夏季降温措施为:①立面上的开口引入自然风;②距离地板4m的玻璃通风管道将冷空气散发到展厅中;③空气吸收室内人群和机械设备等的热量后变热上升;④热空气从锯齿形屋顶的开口自然排出,空气的回流被可调节的翼片所阻挡,翼片安装在屋脊上,可根据外界风的方向调整;⑤其冬季供暖措施为事先加热后的空气直接通过管道送入室内;⑥热空气上升排出。波形屋顶的尖峰具有很强的造型感,其原型是传统工业建筑中常用的北向天窗(见图3)。在应用生态策略以节约能源、提供舒适性的同时还创造了极富表现力的建筑形象[5]。 1.2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烟囱使室内的烟不用机械方式而有组织的排出室外,大大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这就是常说的“烟囱效应”(ChimneyEffect)。所谓热压通风,就是利用该原理,根据建筑内部由于空气密度不同,热空气趋向于上升,而冷空气则趋向于下降的特点,促进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于进风和出风的风口高度差,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度差愈大,温度差愈大,则热压通风效果愈明显。应用烟囱效应拔风的优秀范例有很多,传统的如蒙古包的“天窗”拔风。应用烟囱效应的现代建筑包括德国RWE大厦、英国新国会大厦、英国Demontfort大学的Queen'sBuilding等。 同时,热压通风还存在一种“漏斗效应”。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由高温传向低温一侧,那么在漏斗空间中的热量传导也符合从下部传向上部的规律,即漏斗作用将会对热空气的上升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有效的加剧热量的上升扩散[5]。尼肯?塞克(NikkenSekkei)设计的日本Matsushita电子公司的信息传播中心大厦中,建筑沿南北方向进深层层退台,内部配置了一个梯形状倾斜的中庭(见图4)。新鲜空气通过中庭下部的窗户进入过滤器后,再散发到室内。从窗户下吸入的冷空气可以冷却整个结构体系,以减少整个建筑空调系统的负荷。办公空间可以向中庭完全开放,在需要的时候亦可以通过卷帘部分或全部围合起来。就算 摘 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对风能利用的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人们抛之脑后。 直到能源消耗与日俱增、世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人们才开始重新研究如何利用风来取得降低能耗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著名生态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通风技术例子,提出了一些对 于风能利用方面的处理方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 自然通风设计图1巴基斯坦传统民居外观 [4]图2巴基斯坦传统屋顶通风原理 [4] 图3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的汉诺威2000 年世博会26号馆剖面通风示意[5] 建筑与规划设计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