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以及它对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意义

3S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以及它对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意义
3S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以及它对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意义

测绘学概论论文

3S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以及它对中国军事发展的

重要意义

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班级:测绘工程九班

姓名:杨其全

学号:2012301610201

3S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以及它对中国

军事发展的重要意义

3S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的统称。它们也是测绘发展的新世纪、新阶段的产物,是融合了测绘基本原理、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摄影摄像技术的新型产物,在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众多国家争相研究的课题。特别是美、中、俄三个大国以及欧盟都已经或是正在建立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力争各自在未来信息世界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军事方面,3S技术的应用特别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谁掌握了3S的应用,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方向和进程,因此我就对3S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以及他对中国军事发展的意义特别感兴趣,并决定以此作为《测绘学概论》的结业论文。下面我就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在谈这之前,我想先说时候GPS、GIS和RS之间的关系。首先是GPS和RS之间的关系,GPS和RS都可以看做是一种数据获取的系统,但它们又分别有着独立的功能,它们之间想互补充、相互完善,成为GPS和RS结合的基础。首先,利用高度轻便的GPS接收机可以根据影像上的预先确定的位置获取准确的位置坐标,并且自动提供几何校正时所需的成像控制信息。另外,GPS的快速定位也为RS数据实时、快速地进入GIS系统提供了可能,保证了RS数据与地面同步监测数据的动态配准,从而成为3S集成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

而对于GIS,它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有效手段,一方面,RS为GIS源源不断的提供了各种及时、客观、准确的数据,使得GIS能够快速地分析各种数据,并作出及时的预报。另一方面,RS对于丰富信息资源的获取有赖于GIS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GIS能接受大量的不同来源的空间数据,并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地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RS数据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RS的影像识别也往往需要在GIS支持下改善其精度。

由此可见,在RS与GIS的综合系统中所处理的对象是空间数据,把GPS的成果运用到综合系统之中,必然会改进RS对地观测的质量,扩大GIS数据分析和管理的能力。GIS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浩瀚信息及空间定位。RS、GIS,和GPS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体上的实时动态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进行系统,为科学研究、政务管理、社会生产以及军事战争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方式。知道了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3S系统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是他们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首先是遥感技术,可以这么说,遥感本身就起源于军事应用,长期以来,遥感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远远的超过了民用。军事上使用的某些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和图象识别技术由于保密的原因而被限制在军事领域中应用,只有在军事上快被淘汰时才转向民用。遥感图像在军事上主要用于军事情报侦察、目标定位和识别、地形分析、军事制图、作战任务规划和指挥控制、军事目标打击效果评估、重要目标动态监测、精确打击武器的末端影响匹配等。

遥感图像用于军事目标的侦察与监测已有70余年的历史,早期的航空摄影机高空无人侦查机照相侦察是最初的尝试。从20世纪60年代,世界军事强国出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大力发展空间遥感技术,侦察和监视卫星是军事航天的一个发展重点。据统计,在截至目前全世界发射的遥感成像卫星中,约70%的卫星用于军事侦查和监视。在遥感军事应用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将遥感图像、GPS导航定位技术与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使其在作战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如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利用最新遥感图像与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提高战场空间环境的分析能力与敌方目标的识别和定位能力,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

航天遥感图象可能发现和识别的军事目标大致包括:武器、装备、军事基地、军事工程设施、交通线、军事工业、地形和海况等。基于遥感图象对军事目标进行发现和识别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一般情况下,将图像判读目标的能力分为3个等级,即:

发现存在——有某种目标存在但不知为何物。

大致识别——可识别目标的所属类别。

确切识别——可识别目标的细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军事的打击精确性的要求,各国对于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都在不断的缩小,这也是我们测绘工作人员孜孜不倦努力地方向。现在的遥感图像具有以下的各种特点:

1:高空间分辨率可以详细侦察敌方的各种军事目标。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不但可以较为容易的获取战略目标的遥感信息,也可以准确的识别战术目标包括地面军队、野战筑城、永备筑城、武器类型、岛屿防御工事和防御阵地等。

2:利用红外及微波遥感图像可揭露伪装军事目标。

军事行动中,为了隐蔽自己,不让敌方发现自己的行踪和战斗企图,往往在对军事要地、军事设施、车辆和战斗人员进行伪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侦察将表面涂漆伪装成植被的各种目标,研制了彩色红外胶片。因为生长良好的植物对红外电磁波的反射远甚于对绿色电磁波的反射,生长良好的植物一般在彩色红外胶片上呈色调不等的红色,而绿色伪装的物体通常红外反射率低,它们在胶片上呈蓝色,所以能很快的与生长良好的绿色植物区分开来。当初研制彩色红外胶片的这种目的很明确,后来便称这种胶片为“伪装探测胶片”。

微波穿透目标介质表面的能力较强,可以获得穿透几米的地下信息,对于舰船跟踪、发现藏在地下数米深处的设施具有独到之处。因此可以利用红外及微波遥感图像揭露伪装军事目标。

3:全天候、全天时的军事目标侦察能力。

热红外图像的波段响应范围在8—14微米,能量源是常温物体而不是太阳,因此,利用热红外成像遥感器能够不分昼夜,全天时地取得图象。只是热红外图象的色调主要与目标的

温度有关,在不同的时段取得的图象上同一目标具有不同的色调特征,需要引起足够注意。

雷达图象的波段响应范围为1mm—1m。微波遥感不易受到大气的影响,具有全天候的特性;主动式微波遥感不依靠太阳辐射,可以昼夜工作,具有全天时地特性。因此,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和任何时间获取的同一目标的雷达图象基本一致。所以,雷达图象具有全天时和全天候的侦察能力。

4:航天遥感成像具备实时侦察能力。

无论哪种侦查手段,情报的实时获取是极其重要的。由于航天成像的覆盖周期短,价值多颗侦察卫星在时间上可以相互配合,使得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同一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复进行成像侦察。另外,中继通信卫星在遥感数据运输中的应用,为传输式成像卫星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保障。目前,部队的机械化、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部队的机动能力、打击能力大大提高,使战场形势变得更加难以捉摸、瞬息万变;同时,三军协同作战、全攻全防的战争模式已在最近的几场战争中显现出来,航天遥感成像侦察的实施能力在战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5:遥感图像具有对目标精确定位的能力。

对军事目标的情报侦察不但要求准确确定目标的性质,还要准确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目前,利用遥感卫星的星历与轨道参数,加之遥感图像的数学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目标的地理位置。高精度的目标定位为军事打击提供了坐标基础。

当然,遥感除了在军事的精确打击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还在军事打击效果评估方面作用巨大。所谓的军事打击效果评估,就是指敌方目标受到导弹、空中轰炸机等大杀伤力武器打击后,其毁伤信息的搜集,它包括毁伤中心点位置、毁伤半径、破坏程度等。它是指挥人员准确判断战场形势、决定后续作战行动的主要依据。打击效果侦察要求获取目标毁伤前后的实况图象,通过比较、分析处理判断目标毁伤效果,而后决定后一拨打击的组织与实施。

除此之外,遥感图象还可以用于对目标的动态监测。遥感技术的多维、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的数据获取能力以及快速处理、多元数据处理复合、多科学的综合和系统分析,为动态监测提供了现代化技术保障,并为全球变化动态研究创造了条件。依据监测对象的特征、规模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动态监测在时间尺度上也有各种不同层次。在空间尺度上有全球的、全国的、区域的、单个目标等;在时间尺度上有超短期、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和超长期的等;在内容上有综合的、专题的等。动态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适应环境科学多为结构,能够拿满足研究不同空间规模和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问题,可为各个层次的资源调查、开发、环境保护部门以及规划、管理部门服务。军事目标动态监测,是国防首脑机关了解国际环境、周边环境的重要手段,为预测国际形势发展方向、制定对外政策和军事发展战略提供基础。它对于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成像卫星以其信息获取速度快,更新周期短,不受国界与地理环境的限制的特点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军事目标动态监测的主要工具。

除了遥感技术,GPS在军事上的应用也不可忽视。GPS是作航空,航海,陆上,导弹的定位用的导航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GPS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重要支持系统。它极大地提高了美军的指挥控制、多军兵种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打击精度和效能。具体说来,GPS在军事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时域的自主导航。GPS的主要功能就是自主导航,利用接收终端向用户提供位置、时间信息,也可结合电子地图进行移动平台航迹显示、行驶线路规划和行驶时间估算,从而大大提高部队的机动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2:各种作战平台的指挥监控。GPS的导航定位和数字短报文通信基本功能可以有机结合,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体制,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示和指挥指令的发送,实现战区移动目标

的指挥监控。

3:精确制导和打击效果评估。GPS制导有精度高、制导方式灵活等特点,已成为精确制导武器的一种重要制导方式。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使用精确制导导弹和炸弹的比例比海湾战争时增加了近100倍,而它们全部或大部分都依靠GPS制导。GPS还可以对打击目标命中率进行评估。在装有GPS 接收终端的弹药击中目标引爆的瞬间,触发用户机进行定位,并将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迅速传送到指挥中心,从而进行命中率评估,其评估效果已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充分检验。

4:未来单兵作战系统保障。主要利用定位和通信功能,为单兵提供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服务,同时可将单兵的位置信息实时动态传送到指挥机构,并及时向单兵发送各种指令,提高单兵作战和机动能力。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的F-117隐形飞机被击落后,由于飞行员配备了GPS接收机的呼救装置,从而使美军能抢在南联盟军队之前,在7小时内找到并救出飞行员。

5:军用数字通信网络授时。利用GPS可提供高精度授时,为军用通信网络提供统一的时标信息,从而使通信网络速率同步,保证通信网中的所有数字通信设备工作于同一标准频率上。

6:水下全球定位系统应用。水下全球定位系统应用水下全球定位系统应用水下全球定位系统应用,法国的ASCA公司已为美海军开发了利用水下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进行搜索与救援以及对抗水雷的系统,它可以利用水下的GPS信号确定目标的经、纬度和深度坐标。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已于2001年8月购买了一套该系统,该系统可用于跟踪沉在水下的飞机或潜艇中释放的移动黑匣子声波发送器,只需要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能寻找到目标。在2001年夏天进行的一次试验中,该系统只用了1个小时就寻找到了目标。水下GPS系统包括GPS智能浮标(GIB)、便携式控制站以及32千赫的声波发送器。浮标将抛放在水面舰的水中听音器通过水面上的三个天线与指挥、控制、

通信和情报系统相连。当浮标在黑匣子声波发生器约500m之内时,就能精确地探测到声波发生器的信号。测量水下移动目标发出的声脉冲和GIB浮标下面的水中听音器接受到的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就可以得到浮标和目标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利用差分GPS接收器能精确测量出浮标的精确位置。这样也就得到了目标的精确定位。定位数据可以在电脑的浮标之间进行交换,无线电的传输范围可以得到10km(利用直升机)或5km(利用舰船)。另一项可能的应用就是进行爆炸性军火处理(EOD),可以用来处理在科索沃战争中投放在地中海的没有爆破的哑弹。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水雷对抗等许多领域中。

以上只是GPS系统在现代实际战场上的应用,除此之外,GPS在电子战场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对敌方电子发射源的定位,多架飞机,利用GPS连续测定自身位置,利用无线电测向等方法确定敌方地面防空系统或雷达的位置,进而直接摧毁敌军地面雷达系统;诱惑导弹脱靶,敌方导弹攻击我方飞机时,为了摆脱导弹,我方飞机需要投放金属箔条,造成假目标,好象孙悟空一把毫毛就出来千万个小悟空,诱惑导弹打错目标,脱离飞机。但敌方导弹还受敌方雷达指挥。雷达只有在我方飞机机头对准基本地面雷达时投放金属箔条,才会被诱惑,分不清真假。而GPS实时确定我方飞机位置,根据预先已知的敌方雷达位置,控制飞机进入适宜投放金属箔条的飞行方向。

对于GIS在军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它在三维技术中的应用。在三维GIS中,对三维数据的存储和其关系的描述是建立系统的关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达三维对象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上。在数据模型方面,比较倾向于面向对象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研究,因为它能够很好地解决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以及图形与图像数据的结合。在数据结构方面,主要的发展趋势是采用矢量数据结构和体元数据结构结合的混合数据结构,以调节提高目标表示分辨率与增大存储量的矛盾。近年来,国防现代化对三维仿真提出了很高要求,随着三维GIS技术

的不断发展,三GIS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意义也在被不断地发掘。如今,基于三维GIS平台的空域运行仿真基础平台、卫星侦察三维视景仿真系统、航天三维可视化平台、战役后勤保障三维指控系统等已经在我国军事领域成功应用并开始在军事管理中凸显优势。种种迹象都在向人们传达一个讯息,那就是三维GIS已成为现代军事的中流砥柱。借助三维GIS平台搭建起来的空域运行仿真基础平台能够实现包括地形和影像数据的全景(全视角)的三维显示、雷达数据的接收和显示、适应性数据(空域、走廊等)的三维显示、矢量数据的叠加显示、提供系统设备与接口的扩充能力、根据具体经纬度和离地高度实现中心复位等应用,轻松实现空域、航道、飞行对象在三维场景中的仿真,如飞行模拟、雷达航迹仿真、航迹动态分析跟踪等

总的来说,3S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合称。其中RS是指不与物体接触而获得该物体信息的科学与技术,主要从物体的光谱特性上认识物体,达到了解物体性质的目的,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物理信息及各种变化;GIS是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理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空间信息的系统,是对多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平台;GPS是24颗卫星在20200km高度构成的卫星群发出信号,采用三角测量的原理,确定出地球空间中任意位置的精确空间坐标,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GIS,GPS技术各具特色,但在实际应用中单独使用时各有不足之处:GPS可在瞬间产生目标定位坐标却不能给出定位点的地理属性;RS可快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但无法进行隐含地理信息的提取;GIS具有较好的查询、检索、分析计算和综合处理能力,但数据获取与录入始终是个瓶颈。可见,GIS需要应用RS作为其数据库的信息源;而RS 又依赖GIS进行空间信息的分析;GPS能够提供准实时或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

所以3S的结合应用,取长补短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集成是指一种有机的结合、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因此,3S集成系统不应只是简单的3项技术的叠加,而应是以地理信息为核心,从集成系统的应用目的出发,选择与应用目的相适应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并把系统所需的软、硬件

结合在一起,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建立一整套定量的信息描述、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系统,并能够比各分系统更全面、准确、快速地理解地理信息。RS、GPS和GIS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同一系统。它一般有6个分系统组成:信息搜集分系统、信息传递分系统、信息处理分系统、信息显示分系统、决策监控分系统和执行分系统。其中,情报是军事决策的基础;信息收集、处理和显示是系统的核心;通信和控制是信息传输和决策过程的保证;指挥使军事决策具体执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情报的收集、处理、显示和决策指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3S系统的综合应用时未来战场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在未来的军事发展中应该越来越重视对3S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使其能真正的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不再受制于美国等军事大国的威慑与限制,从而使我国在全球的舞台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在不久的未来我国也将拥有全球实时定位的能力,这无疑是我国军事打击能力的一次质的飞跃。同时,我国也正越来越重视测绘学科的发展,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测绘科学的研究,使测绘学科向高科技、高智能、高精度发展。相应的,测绘学科的发展,也无疑会对我国的3S系统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的军事向高打击精度、高自动化,高反打击能力方向发展。作为武大测绘人,我也将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测绘事业的研究中,为国防的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

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先行者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 是近代中国主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元任、任鸿隽、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

传感器在现在军事中的运用

常州工学院 题目:传感器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班级: 11机Y3 学号: 09120240 姓名: 周唯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金祥曙 时间:2014年6月16号

传感器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11机Y3 周唯09120240 摘要:技术是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为了增强人们对传感器及其技术的重要性的认知,阐述了军用传感器在武器装备中的作用、地位与国内外发展趋势,论述了高技术战争需要新型传感器,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对传感器技术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传感器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传感器;军事;作用;趋势 Abstract: Sensor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today's world is impressive. In order to enhance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nsor and its technology, elaborated the function of military sensors in weapons and equi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gh technology war needs new sensors, high technology weapons and equipment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demands of sensor technolog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development priorities, sensor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sensor; military; role; trend 0引言 在现代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采集-传感器技术,信息传递-通讯技术,信息处理-微处理器(即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技术,也是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感器可将被测目标的各种非电量信息转换成可进行测量的电信号,因此在军事上传感器是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十几年来,发生的历次局部战争中使用的高技术武器上都装有多种传感器,在对目标探测、精确制导、电子对抗、通讯指挥、故障诊断和自我防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军用传感器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国武器制造层次的高低,决定了该国武器自动化程度的高低,最终决定了该国武器性能的高低。 1传感器简介 1.1定义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2传感器主要分类 1.2.1按用途分类:压力敏和力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射线辐射传感器、热敏传感器。 1.2.2按原理分类:振动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真空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3S技术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S技术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刘江刘方成李保珠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3S技术,并对3S技术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具体案例详细说明此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GIS;RS;GPS;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引言 “3S”技术是英文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这三种技术名词中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遥感技术是信息采集(提取)的主力[1];全球定位系统是对遥感图像(像片)及从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定位,赋予坐标,使其能和“电子地图”进行套合;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的“大管家”,为3S技术的核心[2]。目前3S技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重大地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健技术。因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必须介绍有关3S的知识,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3]。 另一方面,3S技术是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目前,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地理课,《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监测报告》显示:在七门学科当中,地理仅排在物理之后,居于第二难学课程,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地理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偏重如何辅助学生记忆,其手段仍然是以地理挂图和幻灯片等作为辅助工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3S技术用于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4]。下面以一些具体实例说用3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GI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至今已40多年,始终发展迅猛。国内外学者由于对GIS技术研究视角、应用目的的不同,所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学者Parker 认为“GIS是一种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有关地理现象信息的综合系统”;加拿大的Roger Tomlinson 博士认为“GIS是全方位分析和操作地理数据的数字系统”;我国著名GIS专家陈述彭院士认为“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格式输入、存储、查询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虽然这些学者对GIS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认为GIS具有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等基本功能。目前,GIS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如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将地理教学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来展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地貌演变、地形分析和天体运动这三个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应用分析。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一、迅速发展时期 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丰富和提高时期

中国近代以来大军事家22人点评

中国近代以来大军事家22人点评 从灿若星河的近现代军事家中精心遴选22位加以点评。这些人,虽其政治立场、道德品行不尽相同,然就其军事成就来说,均可称之为中国近现代顶尖军事家和世界级军事家。更可贵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正义战争中成就伟业、建立功勋的。其中所列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军事家,业绩尤为骄人,堪与世界一流军事家媲美。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善治军,亦善作战。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用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大心细,决心坚定,力避冒险深入,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一生战功卓著,收复新疆一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时人评曰:“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湘军起家而为淮军创始者、最高统帅。选将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禄激励士气;但治军欠严,军纪甚坏。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

浅谈机器人在军事上的应用

机器人在军事上的应用 【摘要】我们知道工业机器人是当今最热门的技术,甚至在一些国家中,把应用机器人看作是新技术革命的标志。而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现代战争已不在像以往那样对士兵依赖性较高,并且现代战争武器威力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为了保护士兵的生命,无人作战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类型的军用机器人大量涌现。美国发表的《21世纪战争技术》一文认为:“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很可能是军用机器人”所以机器人或许会在以后在战争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机器人军事应用未来战争 一、军用机器人及其发展 1.军用机器人定义 军用机器人是一种用于完成以往由人员承担军事任务的自主式、半主式或人工遥控的机械电子装置。它是以完成预定的战术或战略任务为目标,以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武器装备。 2.军用机器人种类 军用机器人是机器人的极为重要的分支。它们外型千姿百态尺寸大小不一,军用机器人按照军事用途可以分为:地面军用机器人、空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 ●地面军用机器人 地面军用机器人主要是指智能或遥控的轮式和履带式车辆。它又可分为自主车辆和半自主车辆。自主车辆依靠自身的智能自主导航,躲避障碍物,独立完成各种战斗任务;半自助车辆可在人的监视下自主行驶,在遇到困难时操作人员可以进行遥控干预。 ●空中机器人 这是一种有动力的飞行器,它不载有操作人员,由空气动力装置提供提升动力,采用自主飞行或遥控驾驶方式,可以一次性使用或重复使用,并能够携带各种任务载荷。广义的军用无人机系统不仅仅指一个飞行平台,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系统设备,主要由飞行器、任务载荷、数传/通信系统和地面站4个部分组成。 ●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即无人潜水器。它是一个水下高技术仪器设备的集成体,除集成有水下机器人载体的推进、控制、动力电源、导航等仪器、设备外,还需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

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摘要: 3S技术和农业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因为3S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精准农业,同时也促进了3S技术的成熟与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逐步脱离了以往落后的生产技术, 21世纪的农业要走集约化的道路, 实现节水农业、优质高产无污染农业, 需要与各种新技术的结合应用。而测绘行业的3S技术, 即全球定位系统( 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和遥感( RS)技术, 能为农业发展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地理信息系统, 提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决策使用, 为现代农业的高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技术的发展,单纯地运用GPS、RS与GIS中的某一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综合工程的需要,不能提供精准农业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对地测量、存储管理、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把RS、GIS、GPS有机结合,综合应用,构成一个一体化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技术系统,这是一个充分利用各自技术特点的空间技术应用体系,并逐步成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简称为“3S”集成技术。 论文简要介绍了“3S”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并通过解读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的技术特点及技术优势,结合工商管理专业阐述了“3S”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精准农业的相关概念。

关键字: 3S技术,精准农业,遥感,信息处理 正文: 1.3S技术的概念: 3S 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 G IS)和遥感( R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1.1.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技术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利用调查、精确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 1.2.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

我对军事高技术的了解

我对军事高技术的了解 半个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战争的发展就是信息革命的直接产物。可以这样说,正是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技术的应用成就了现代化战争,而现代化战争的最大特色就是信息化。军事高技术的应用对现代化战争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 每一次战争形式的进步,或者说是转变,都是最新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应用的结果,可以说,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战争模式的转变。纵观人类战争史,战场从陆地延伸到了海洋、天空、太空、电磁世界,而每一次作战空间的拓展背后都有技术革命的影子。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导致了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了技术化,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各种高技术为支撑,未来的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手段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军队信息化的程度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一国在军事领域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安全。 首先,高技术的应用拓展了作战空间。 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战争是单一的陆地形态,而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使各国为了争夺海上利益而将战场从陆地拓展到了海洋;1903年飞机的发明标志着又一种战争样式的大幕即将拉开;到了1957年,人类将人造卫星送入外太空时,外层空间的宁静被打破。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一种无形的作战——电子战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在了战争中。随着高技术的一个应用,人类将作战空间拓展到了难易想象的程度。如果以空间尺度来衡量的话,上到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下到几千千米深的大洋深处;大到战略导弹的覆盖范围,小到对昆虫的纳米芯片植入。高技术使人类看到更远,但也使每一寸可以看见的地方变为战场。 其次,高技术的应用使战争重心发生趋向信息战的偏移,情报的获取更为迅速,决策更为准确。 有一句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从有了战争,敌我之间的情报获取工作就开始了运行,情报直接关系着战略及战术指挥。而在现代战争中,掌握情报的主动权,就等同于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几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信息技术在情报获取工作中的应用使战场变得透明化,从而为战略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从而避免了己方不必要的损失,而造成敌方的被动与混乱。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千里眼顺风耳变得可能,多种手段结合的立体侦测使对手无处遁形。 另外,高技术的应用还使作战手段更加多样化。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目标,各方都希望能够使打击更有效,而提高打击效果,减小自身伤亡的有效手段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大啊家都想到了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出奇兵制胜。于是各种新的作战样式出现在了战场上。就像索姆河上的坦克拉开了坦克战的序幕,大西洋上空飞机的搏击宣布空战诞生一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作战手段的改变,增加,而现代战场的新型作战样式更是层出不穷。 显然,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力量。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领域的影响是十分广泛和深刻的。研究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是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P100)

结合我国近代史发展,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问:结合我国近代史发展,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中国近代的国防充溢着孱弱、破败和屈侮的。上溯至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坚船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将殖民主义根植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却执意奉行“居安思奢”,“卖国求荣”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

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 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 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至今,中国已有14 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 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 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 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 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曾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 徐光宪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021111班徐冠宇02111062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内容摘要: 一.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其延续性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四.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五.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六.注重实用,理论薄弱 正文: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其延续性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这种趋势因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在中国这块疆土上产生的古代科学技术,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地发展着.总的进程未曾中断,受到外来的影响不多,在这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古代科技文明不甚相同。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希腊,在奴隶社会都创造过辉煌的科技成就,但都在外族入侵或不明的原因下中断,未能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延续。古代阿拉伯则完全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端于本国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虽时缓时速,但一直在继续发展,直至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后才逐渐衰落。其延续发展的时间跨度之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2.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国家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医学等在中国古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先秦以来,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编造历法,授民以时正是历代王朝必须从事并给以极大

传感器在军事上的应用

传感器在军事上的应用 高技术武器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电子化,其核心技术则是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战场上一方面靠外部传感器快速发现与精确测定敌方目标,并通过计算机,控制火炮,快速精确地打击敌方目标;另一方面,靠各种内部传感器,测定火控系统、发动机系统等各部位各类参数,通过计算机控制,用以保证武器本身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效能。因此有人说在实战中,看得见、听得到要靠传感器,打得准靠传感器,全天候作战靠传感器,故障诊断靠传感器是毫不夸大的。 下面具体从航空航天、主战坦克、舰船、地面战场警戒系统、军用机器人、军事化学器材等方面说明传感器在军事国防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应用 传感器在航空方面有四种用途。即:提供航器工作信息,起诊断作用;判断各分系统间工作的协调性,验证设计方案;提供全系统自检所需信息,给指挥员下决心提供依据;提供各分系统、整机内部检测参数,验证设计的正确性。美国航天飞机上使用的传感器约有100 多种4000 多个。俄罗斯大型运载火箭、载人飞船迅速发展,所需的传感器也相应迅速增长。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传感器,其品种多样,如压力、压差、绝压、温度、热流、耗量、燃气浓度、介质成分、密度、湿度、应变、摩擦、电场、磁场、生物电势等传感器。欧洲航天局的阿里安娜火箭在试验阶段需测量参数常规的达到1000 个,低温参数大600 个。 在军用航空中,各国都强调空中优势与防御。目前每架军用飞机需20 多种力学量的传感器,对操纵杆拉力、起落着陆冲击力、发动机的推动力、救生装置弹射力、进气管压力场分布及动态中各种压力、振动、加速度、角加速度、位移等参量的测量,还要对过载和燃油密度及飞行员呼吸的流量等参数的测量,检测机舱内含氧量、舱内烟雾报警、机载火控系统的设计、隐型用传感器等。 ?传感器在主战坦克中的应用 坦克的电子化是衡量坦克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传感器主要装备在: 1 )发动机系统中使用的有绝压、速度、流量、温度、氧分压等传感器,用来检测、控制发动机,从而使坦克达到加速快,控制自如,以最少能耗保证最大的动力。 2 )火力系统中使用的有倾斜、药温及环境温度、压力、风向、风速传感器等,以保证火力系统的自动瞄准目标,并根据火炮及外界环境条件及时修正。 3 )故障诊断系统主要需要温度、压力、压差、转速、扭矩等传感器,对战车整体进行故障诊断。 4 )红外传感器则是主战坦克中热成像仪的关键部件,保证全天候下的作战能力。 ?传感器在舰船上的应用 现代舰艇装备的传感器群中包括压力、位置、速度、温度、扭矩、流量、偏航速率等。每万吨级使用温度传感器150 多个,压力传感器150 多个。吨位越大,用量越多。在猎雷和灭雷武器技术装备中使用声、磁、光电传感器。另外为了解自然环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需要配备检测自然环境的各种传感器。以声纳为重点的舰艇传感器是保障武器实施有效攻击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由压电材料制成的声纳在舰艇上也是不可缺少的。 ?地面战场警戒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能及时准确检测、定位、分类识别和实时报告所有入侵人员和武器装备、车辆的活动情况。如美国的REMBASS 系统由三个分系统组成:传感器分系统、传输分系统(转发器)和监测分系统(监测仪)。该系统采用了地震声、红外、磁、压力、应变等传感器采集信息。

3S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S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S"技术是英文遥感技术(Remote Senesc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这三种技术名词中 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 遥感(Remote Sensing)一词首先是由美国海军科学研究部的布鲁依特(E?L?Pruitt)提出来的,顾名思义意为遥远的感知。60年代初在由美国密执安大学等组织发起的环境科学讨论会上正式被采用,此后“遥感”这一术语得到科学技术界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而被广泛运用。而遥感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很久远以前,其发展可大致分为遥感的萌芽及其初期发展与现代遥感发展两大时期。遥感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 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平方千米。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与此同时,遥感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再者,遥感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遥感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 GIS 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 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环境类问题,诸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资源衰竭等,都与我们的地理因素有关。地图制作和地理分析已不是新鲜事,但GIS执行这些任务比传统的手工方法更好更快。而且,在GIS技术出现之前,只有很少的人具有利用地理信息来帮助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

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军事理论”课小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所在院系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设计2班 姓名学号田雪 1305112220 任课教师刘新华 提交日期 2013年11月11日 人文社科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

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所以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在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 事思想。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 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 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军事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②治军上强调齐 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 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 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 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 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 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 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 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 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 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 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 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 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 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 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 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 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 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