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岩石有效渗透率

1什么是岩石有效渗透率
1什么是岩石有效渗透率

1什么是岩石有效渗透率?它反映了什么?

1.岩石有效渗透率是指当岩石空隙为多项、相流体通过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率。2)它既反映了油层岩石本身的属性,还反映了流体性质及其在岩石中的分布。

2影响渗透率的因素有哪些?

1.空隙的大小

2.颗粒的均匀程度

3.物含量的多少。

3油藏天然驱动能量有哪些?分为哪几种类型?

1.能量有五种:边水或底水压头。气顶压头。溶解气。流体和岩石的弹性。石油的重力。

2.驱动有分为五种类型:水压驱动。弹性驱动。气压驱动溶解气驱动。重力驱动。

4在油藏驱动类型中,水压驱动的特点是什么?

1.驱动是个、靠油藏的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石油推向井底的

2.压驱动方式下,当采出量不超过注入量时,油层压力、汽油比比较稳定,油井生产能力旺盛。

5面积注水方式有什么特点?

1.区可一次投入开发,储量动用较充分。

2.速度比行列注水高。

3.生产井能同时受周围几口注水井的影响,容易受到注水效果。

4.区分散,动态分析和调整比较复杂。

6面积注水适用的条件是什么?

1.面积小,油层分析复杂,延伸性差。

2.渗透率差,流动系数低。

3.面积大,构造不完整,断层分布复杂。

4.于强化开采。

5.面积大,物性好的油田油田亦可用面积注水。

7什么是含水上升率?其变化规律是什么?1.升率为采出1%的地质储量时

含水上升的百分数。2变化规

律:当含水率趋向零和100%

时,含水上升率趋近于零。当

含水为50%时,含水上升率最

大。在含水率处于50%左右,

含水上升率的变化基本是对称

的。

8什么是自然递减率?它反映

的是什么?

1.自然递减率是指全油田去除

设施油井以外的油井产量单位

时间的变化率。2.它反映了油

田在未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

产量递减速度,其值越大,说

明产量下降越快,稳产难度越

大。

9如何判断水驱注采井组是否

见到注水效果?

1.油井产量、油层压力稳定或

者是上升、含水上升比较缓慢

2.有一定注水效果,油井产量、

油层压力稳定或缓慢下降,含

水呈上升趋势3.无注水效果,

油井产量、油层压力下降明显、

油气比明显上升4.油井很快见

水而且含水上升速度快,产油

量下降幅度大。

10井组含水状态分析的目的是

什么?

1.通过定期综合含水变化的分

析,与油藏所处开发阶段含水

上升规律对比,分析综合含水

上升是否正常2.如果不符合规

律,上升过快,则应根据注水

井的吸水剖面和采油井产液剖

面资料,结合各层的油层物性

情况,进行综合分析3.分析原

因4.制定控制含水上升速度的

措施。

11什么是验电器?低压氖管发

光指示式验电器是由拿几部分

组成的?

1.验电器是检验导线和电气设

备是否带电的一种电工常用工

具,分为低压验电器和高压验

电器两种2.低压验电器又称试

电笔,一般为氖管发光指示验

电器,由氖管、电阻、弹簧、

笔深和笔尖等部分组成。

12低压电笔验电时应注意哪些

事项?

1.使用以前,先检查电笔内部

有无柱形电阻,若无电阻,严

禁使用。否则将发生触电事故。

2.一般用右手握住电笔,左手

被在背后或插进衣裤口袋中。

3.人体的任何部位切勿触及与

笔尖相连的金属部分。4.防止

笔尖同时搭在两线上。5.验电

前,先将电笔在确实有电处测

试,当有氖管发光,才可使用。

6.在明亮光线下不容易看清氖

管是否发光,应注意避光。

13目前国内个油田的机械采油

是如何分类的?

1机械采油:1.有杆泵采油:

油机深井泵采油:(1)梁式抽

油机井采油、无梁式抽油机井

采油。(2)螺杆泵采油 2. 无

杆采油:电动潜油泵采油、水

力活塞泵采油、水利射流泵采

油。

14电动潜油泵采油属于那种机

械采油?为什么?

1.电动潜油泵采油属于无杆机

械采油2.因为电动潜油泵采油

是通过电缆吧地面电能传给井

下离心泵而举升井底液量的,

所以它属于无杆机械采油。

15什么是抽油机井泵效?起计

算公式是什么?

1.抽油机井的实际产液量与抽

油泵的理论排量的比值,即抽

油机井的实际产液量与抽油泵

的理论排量的比值。2.其计算

公式如下η=(Q实/Q理)

*100%3.公式中:η为泵效;Q

实为抽油机实际产液量的,

t/d;Q理为泵的理论排量,

t/d。

16什么是抽油机井泵效中的视

泵效?

1.抽油机井泵效是指抽油机井

的实际产液量与抽油泵的理论

排量的比值,也称作视泵效。

2.因为深井泵抽吸时考虑液体

的体积系数和油管、抽油杆的

伸长,缩短引起的冲程损失等

因素,但这样计算较繁琐,而

且生产实践证明可以忽略不

计,因此现场一般以视泵效来

代替实际泵效。

17电动潜油泵由哪几部分组

成?

1.电动潜油泵由三部分组成。

2.井下部分:由多级离心泵、

油气分离器、保护器和潜油电

动机组成。3.地面部分:自动

控制屏、自耦变压器、辅助设

备采油树及井口流程。4.中间

部分:电缆。

18电动潜油泵井的油气分离器

作用是什么?各油田常用的有

几种?

1.电动潜油泵井的油气分离器

的作用是使井液通过时进行气

液分离,减少气体对多级离心

泵特性的影响。2.目前各油田

所使用的油气分离器有沉降式

和旋转式两种。

19如何倒抽油机井热洗掺水伴

热流程?

1.关闭掺水阀门。

2.开直通阀门

打地面循环;3.开热洗阀门 4.

关闭直通阀门改到井底。

20抽油机井压井流程与热洗流

程是否一样?其目的是什么?

1.抽油机压井流程与热洗流程

是完全一样的。2.其目的有两

点:(1)井口某部件需要卸压

并防止井喷而进行的洗井。(2)

因井下泵、管、杆等有问题需要检泵等作业时进行洗井。

21如何进行抽油机减速器二级保养?

1.检查减速器齿轮和轴承的工作情况。

2.检查油质是否符合要求,当箱内润滑油符合要求时,应将润滑油倒入另一容器中,用煤油清理箱内,并用磁铁吸出铁屑,清理箱内沉淀。如润滑油不符合要求,应立即更换润滑油。

3.箱内齿轮应无严重磨损、刮伤和裂纹,如发现以上情况之一者应立即进行跟换。

4.轴承无严重磨损,径向间隙符合要求,支架完好符合要求。

5.跟换密封圈、密封垫。

6.中间轴左右旋齿无松动现象。

7.破损严重的密封圈。密封垫应及时更换。各紧固螺栓无松动。

22什么是抽油机例保?其内容是什么?

抽油机例保由采油工进行的每班或每日进行的检查保养。2.其内容包括为:紧固、调整、润滑、清洗、防腐。(1)检查各部位紧固螺栓有无松动滑扣现象;(2)检查调整刹车锁块、皮带、减速箱齿轮及电气设备等运行情况;(3)检查减速箱机油情况,给各个润滑点加润滑油脂;(4)清洗抽油机各个设备;(5)对脱漆、生锈进行防腐维修处理。

23油气分离器主要有哪几种?

1.按外形分为:立式分离器、卧式分离器、球形分离器等。

2.按用途分为:生产分离器、计量分离器、三相分离器。

3.按压力大小分为:真空分离器、低压分离器、中压分离器、高压分离器。

4.按内部结构分为:伞状式分离器、箱状式分离器。24立式.卧式分离器主要特点

是什么?

1.立式分离器的主要特点:便

于控制液面和清洗泥沙等赃

物,但处理气量较卧式分离器

小。2.卧式分离器的主要特点:

处理气量较大,但液面控制困

难,不易清洗泥沙等赃物。

25卧式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是什

么?

1.当油、气水混合物从进口进

入分离器后,喷到隔板上散开,

因扩散作用,使用溶于液体中

的天然气分离出来。2.液体靠

自重下落从隔板下部弓形缺口

通过,气体由隔板上半部分的

许多小孔通过进入分离箱,携

带有小液滴的天然气在分离箱

内多次改变流动方向,小液滴

被凝聚下落。分离器下部的液

体经出液阀排出分离器。经分

离后较纯净的天然气从气出口

排出。

26油气分离器一般采用的工作

原理有几种?其中心分离器原

理是什么?

1.有三种:重力沉降原理、离

心分离原理、碰撞分离原理。

2.离心分离的的原理是:油、

气、水混合物的进口一般是在

分离器外壳的切线方向,当混

合物进入分离器后,混合物沿

外壳内壁旋转,密度较大的液

滴具有较大的惯性,气、液生

产内外分离。

27抽油机井理论示功图形成的

条件是什么?

抽油机井理论示功图是在一定

理想条件绘制出来的,主要是

用来与实测示功图进行对比分

析,以判断深井泵的工作状况。

其理想条件假设为:1.泵、管

没有漏失,泵正常工作2.油层

供液能力充足,泵充满程度良

好;3.不考虑动载荷的影响;

4.不考虑砂、蜡、稠油的影响;

5.不考虑油井连抽带喷;

6.认为

进入泵的液体是不可压缩的,

阀是瞬间开、闭的。

28什么是抽油机井示功图?有

何用途?

抽油机井示功图是描绘抽油机

井驴头悬点载荷与光杆位移的

关系曲线。2.他是解释抽油机

井的深井泵的抽吸状况的最有

效的手段,有理论示功图和实

测示功图,通过比较直观的图

形分析,判断抽油机井工作状

况。

29聚合物驱的动态变化特征有

哪些?

1.油井流压下降,含水大幅度

下降,产油明显增加,产液能

力下降;2.注入井注入压力升

高,注入能力下降;3.采出液

聚合物浓度逐渐增加;4.聚合

物驱见效时间与聚合物突破时

间存在一定差异;5.油井见效

后,含水下降到最低点时,稳

定时间不同;6.改善了吸水、

产液剖面,曾加了吸水厚度及

新的出油剖面。

30聚合物驱的动态分析的内容

是什么?

1.采出状况分析:包括产液量、

含水率、产液指数、产液剖面、

聚合物突破时间及产出液聚合

物浓度变化。2.注入分析状况:

包括注入压力、注入量、注入

聚合物浓度、注入粘度、注入

速度、注采比、吸水能力及吸

水剖面的变化。3.各种动态变

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包括

IRP曲线、驱替特征曲线、霍

尔曲线等。

储层岩石的相对渗透率

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一、达西实验和达西方程 1856年,法国水利工程师达西(Darcy )利用人工砂体研究了水的渗滤,达西的试验表明: 人工砂体单位面积水流的体积变化率Q/A ,与进口和出口两端面间的水头差h 1-h 2=△H 成正比,而与砂本的长度L 成反比,即 L h h K A Q L h h A Q 212 1-'=-∞ 这就是某种名的达西方程。 K '——与多孔介质有关的常数 Z=0,基准面。 如果用压力P 来代替水头h 则有 ()()g P Z h g P Z h Z h g P Z h g P ρρρρ2 22111222111+ =+=∴-=-= 代入上式得: ()()l gl P P A K gl P P A K Q L g P P L K L g P P Z Z K A Q ρρρρ+-''=??? ? ??+-?'=∴-+? '=-+ -?'=21212121211 K ''——表示某种介质(K ')对某特定流体(P )的渗透能力,它的大小由介质和流体 两者性质而定。 由于K ''同时涉及到流体和介质的影响,所以人们总是希望将流体和介质的影响区分开来,于是在1930年,努定(Nutting )提出: () L M gl P P KA Q M K K ?+-= = ''ρ21 将此式代入上式并考虑到水平流动中无重力影响,所以得出了达西定律的最简单形式。 () L M P P KA Q ?-= 21 在上式中,A 、L 是岩石的几何尺寸,M 为流体的性质,△P 为外部条件。当这些条件(即

A 、L 、M 、△P )一定时,流体通过量的大小就决定于比例常数K ,这个K 我们就称它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A ——岩石心的截面积,cm 2 L ——岩石长度,cm M ——通过流体的粘度,CP △P ——岩心两端的压差,atm Q ——在△P 下,流体通过岩心的流量,cm 3 /S K ——岩石的渗透率,达西 值得注意的是:达西定律的假设前提: ①流体与岩石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 ②渗流介质中只存在一种流体,即岩石要100%的饱和某种流体 ③流动必须是在层流范围之内 岩石的渗透率K 为岩石自身的性质,它主要取决于喉道的大小及其形势,而与所通过流体的性质无关。 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为描述多相流体在岩石中的渗流特征,必须引入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相渗透率或称有效渗透率,是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动态特性参数,也是油藏开发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通过能力大小,称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或者有效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各相流体的饱和度有关。油、气、水各相的有效(相)渗透率分别记作Ko ,K g ,K w 。 2.1单相流体渗流——绝对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是岩心中100%被一种流体所饱和时测定的渗透率。绝对渗透率只是岩石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通过其中的流体的性质而变化。 例:设有一块砂岩岩心,长度 L=3cm ,截面积A=2 cm 2 ,其中只有粘度为M=1CP 的水通 过,在压差△P=2atm 下通过岩石的流量Q=0.5cm 3 /S ,根据上面所讲的达西定律得 375.02 23 15.0=???=??= P A QML K 达西 如果上面这块岩心不是用盐水通过,而是用粘度M=3CP 的油通过,在同样压差△P=2atm 的条件下它的流量Q=0.167cm 3 /S ,同理 375.02 23 3167.0=???=??= P A QML K 达西 很显然,岩石的绝对渗透率K 并不因为所通过流体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即岩石的渗透率 是其自身性质的一种量度,通常为一常数,即岩石确定,K 值也就确定。 2.2多相流体渗流 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流体共流时,其中某一相流体的通过能力称为某相的相渗透率或某相的有效渗透率。 1 2 221001110) (2,10,10---?-=??=??=P P A L P Q K P A L Q K P A L Q K g g W W W O O O μμμ

实验三 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测定

实验三 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概念及物理含义。 2.了解岩样渗透率测定的多种方法。 3.掌握液体测定渗透率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岩石绝对渗透率的确定基于达西公式。即:当流体通过岩样时,其流量与岩石的截面积 A、进出口端压差P Δ成正比,与岩样长度L 成反比,与流体粘度μ成反比。即: L P A K Q μΔ= 由达西公式可知: Q L K A P μ= Δ (3-1) 式中 K──岩样的绝对渗透率,2 m μ; A──岩样的截面积,2 cm ; L──岩样的长度,cm ; μ──通过岩样液体的粘度,mPa s ?; P Δ──岩样两端的压力差,0.1MPa ; Q ──在压差P Δ下通过岩样的流量,3 /cm s 。 若已知实验岩芯的端面面积A、长度L 和液体粘度μ,再测出液体流量Q 和此时岩芯两端的压力差P Δ,便可根据式(3-1)计算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K。 三、实验仪器及流程图 1.实验仪器 液测渗透率实验仪器、量筒、秒表、游标卡尺、烧杯等。

2.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 液测渗透率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 1.用游标卡尺测量岩样的直径D和长度L。 2.将岩样饱和盐水后装入岩芯夹持器。 3.打开手摇泵通向岩芯夹持器环空的开关,加环压。 4.打开平流泵电源,预热五分钟后,设置流量,测定在所设置的流量时岩芯入口端的压力,并用量杯和秒表测其出口端流量;待压力表数据趋于稳定,出口流速稳定时,记录此时的压力和流量。 5.改变流量, 重复步骤4,计算岩石渗透率。 6.实验数据记录完后,卸掉环压,关闭平流泵,取出岩样。 五、注意事项 1.在岩样装入夹持器后才能加环压,在取出岩样后,一定不能加环压,否则可能会损坏胶皮套。 2.在设置流速时,应按要求设置,不能太大,否则超出泵的量程会损害泵。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石工 学号: 姓名: 教师: 张丽丽 同组者: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渗透率是衡量岩心允许流体通过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油、气井的产量。渗透率可以通过达西实验来测定,但要求条件较高,因此本实验用气体来测量岩石的气体渗透率。学会使用GD-1型渗透率仪测量岩石绝对渗透率。 二、实验原理 渗透率表示多孔介质传输流体能力的大小。气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由气体的一维稳定渗流达西定律可得计算气体渗透率的公式如下: 采用达西单位时: ) (22 22100p p A L Q p k g g -= μg k —气体渗透率,2m μ; A — 岩样截面积,cm 2; L —岩样长度,cm ; 0Q —大气压力下气体的流量,cm 3/s ; g μ—大气压力和试验温度条件下气体的粘度,mPa ·s ; 1p 、2p —分别为岩心上、下游压力,0.1Mpa 。 若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则气测渗透率公式为:

) (2001000100 )(1022 221002 22100p p A L Q p p p A L Q p k g g g -= ??-??= μμ 令,) (20022 2 1 0p p p C g -=μ200 0w or h Q Q =,则: A L h CQ k w or g 200= 式中 g k —气体渗透率,10-32m μ; r Q 0—孔板流量计常数, h w —孔板压差计水柱高度,mm ; C —与压差有关的综合常数; 1p 、2p —分别为岩心上、下游压力,Mpa ; 其他参数同上。 式中的C,g μ取24摄氏度时空气的粘度0.01837 mPa ·s 。可以测高、中、低渗岩心的渗透率。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渗透率的概念,掌握气测渗透率原理; 2.掌握气体渗透率仪的流程和实验步骤。 二、实验原理 渗透率的大小表示岩石允许流体通过能力的大小。根据达西公式,气体渗透率的计算公式为: 1000 )(22 22 100?-=P P A L Q P K μ )10(33m μ- 令A L h CQ K h Q Q P P P c w or w or o 200200) (20002 22 10= = -= ,则;μ 式中 K —气体渗透率,;2310m μ- A —岩样截面积,2 cm ; L —岩样长度,cm ; 21P P 、—岩心入口及出口大气压力,0.1Mpa ; -0P 大气压力, 0.1Mpa ; μ—气体的粘度,s mPa ?; 0Q —大气压力下的流量,s cm /3;r Q 0—孔板流量计常数,s cm /3; w h —孔板压差计高度,mm ; C —与压力有关的常数; 测出C (或21P P 、)、 w h 、 r Q 0及岩样尺寸即可求出渗透率。 三、实验流程

(a)流程图 (b)控制面板 图一 GD-1型气体渗透率仪 四、实验步骤 1. 测量岩样的长度和直径,将岩样装入岩心夹持器;把换向阀指向“环压”,关闭环压放空阀,打开环压阀,缓慢打开气源阀,使环压表指针到达1.2~ 1.4MPa; 2. 低渗岩心渗透率的测定 低渗样品需要较高压力,C值由C表的刻度读取。

(1)关闭汞柱阀及中间水柱阀,打开孔板放空阀;把换向阀转向“供气”,调节减压阀,控制供气压力为0.2~0.3MPa (请勿超过0.3MPa ,否则将损坏定值器); (2)选取数值最小的孔板,插入岩心出口端的胶皮管上,缓慢关闭孔板放空阀; (3)缓慢调节供压阀,建立适当的C 值(15~6之间最佳),同时观察孔板压差计上液面,不要使水喷出。如果在C=30时,孔板水柱高度超过200mm ,则换一个较大的孔板,直到孔板水柱在100~200mm 之间为止; (4)待孔板压差计液面稳定后,记录孔板水柱高度、值和孔板流量计常数C ; (5)调节供压阀,改变岩心两端压差,测量三个不同压差下的渗透率值; (6)调节供压阀,将C 表压力降至零;打开孔板放空阀,取下孔板;关闭气源阀,打开环压放空阀,取出岩心。 五、数据处理与计算 由岩样的几何尺寸A 、L 和测得C 、r Q 0、h w 的代入公式: A L h CQ K w or 200= 即可计算岩样的渗透率。 岩样截面积222067.5540.24 4cm D A =?= ?= π π 当C=10时,气体渗透率 )(10193.8067.5200000.50.115444.110200231m A L h CQ K w or μ-?=????== 当C=9时,气体渗透率 )(10079.8067 .5200000.50.126444.19200232m A L h CQ K w or μ-?=????== 当C=8时,气体渗透率 )(10036.8067 .5200000.50.141444.18200233m A L h CQ K w or μ-?=????== 所以,平均气体渗透率 )(10641.1103 624 .1636.1664.13233321m K K K K μ--?=?++=++=

岩石气测渗透率的测定

实验二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渗透率的概念,掌握气测渗透率原理; 2.掌握气体渗透率仪的流程和实验步骤。 二.实验原理 渗透率的大小表示岩石允许流体通过能力的大小。根据达西公式,气体渗透率的计 算公式为: 1000) (22 22100?-=P P A L Q P K μ (2 310m μ-) 令)(200022210P P P C -= μ; 200 w or h Q Q =, 则A L h CQ K w or 200= 式中:K —气测渗透率,2310m μ-; A —岩样截面积,2cm ; L —岩样长度,cm; 1P 、2P --岩心入口及出口压力0.1Mpa; 0P —大气压力, 0.1Mpa; μ—气体的粘度s mPa .; 0Q —大气压力下的流量,s cm /3; or Q —孔板流量计常数, s cm /3; w h —孔板压差计高度,mm ; C —与压力1P 有关的常数;

测出C(或1P 、2P )、w h 、or Q 及岩样尺寸即可求出渗透率。 三.实验流程 (a) 流程图 (b) 控制面板 图2-1 GD-1型气体渗透率仪

四.实验步骤 1. 测量岩样的长度和直径,将岩样装入岩心夹持器;把换向阀指向“环压”,关闭环压放空阀,打开环压阀,缓慢打开气源阀,使环压表指针到达1.2~1.4MPa; 2. 低渗岩心渗透率的测定低渗样品需要较高压力, C 值由C表的刻度读取。 ,调节减(1)关闭汞柱阀及中间水柱阀,打开孔板放空阀;把换向阀转向“供气” 压阀,控制供气压力为0.2~0.3MPa(请勿超过0.3MPa,否则将损坏定值器); (2)选取数值最小的孔板,插入岩心出口端的胶皮管上,缓慢关闭孔板放空阀; ,同时观察孔板压差计(3)缓慢调节供压阀,建立适当的C值(15~6 之间最佳) 上液面,不要使水喷出。如果在C=30 时,孔板水柱高度超过200mm,则换一个较大的孔板,直到孔板水柱在100~200mm 之间为止; (4)待孔板压差计液面稳定后,记录孔板水柱高度、C 值和孔板流量计常数; (5)调节供压阀,改变岩心两端压差,测量三个不同压差下的渗透率值; (6)调节供压阀,将C 表压力降至零;打开孔板放空阀,取下孔板;关闭气源阀,打开环压放空阀,取出岩心。 3. 中高渗岩心渗透率的测定 如果在最大C(30),最大孔板时,孔板水柱仍超过200mm,说明渗透率较大,应由水银或水柱压差计测量岩心两端的压差: (1)打开汞柱阀,选取一中等范围孔板,插入岩心出口端的胶皮管上,缓慢关闭孔板放空阀; (2)缓慢调节供压阀,将汞柱高度调到100~200mm 之间,相应的孔板水柱高度在100~200mm 之间。如孔板水柱高度不在100~200mm 时,则更换合适的孔板; (3)待孔板压差计液面稳定后,记录孔板水柱高度、汞柱高度和孔板流量计常 1 5

岩石气体渗透率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渗透率的概念,掌握气测渗透率原理; 2.掌握气体渗透率仪的流程和实验步骤。 二.实验原理 渗透率的大小表示岩石允许流体通过能力的大小。根据达西公式,气体渗透率的计算公式为: 1000 ) (22 22 100?-= P P A L Q P K μ )10(33m μ- 令A L h CQ K h Q Q P P P c w r w r 200,200;) (20000002 22 10== -= 则μ 式中,K —气体渗透率,;1023m μ-; A —岩样截面积,2 cm ; L —岩样长度,cm ; P 1、P 2—岩心入口及出口大气压力,0.1Mpa; P o —大气压力, 0.1Mpa; μ—气体的粘度, s mPa ? ; Q o —大气压力下的流量,s cm /3;r Q 0 —孔板流量计常数,s cm /3 ; h w —孔板压差计高度,mm ; C —与压力有关的常数。 测出C (或 P 1、P 2)、h w 、 r Q 0 及岩样尺寸,即可求出渗透率。 三.实验流程

(a)流程图 (b)控制面板 图1 GD-1型气体渗透率仪 四.实验步骤 1.测量岩样的长度和直径,将岩样装入岩心夹持器,把换向阀指向环亚,关闭环压放空阀,缓慢打开气源阀,使环压表指针达1.2~1.4Mpa。 2.低渗岩心渗透率的测定 低渗样品需要较高压力,C值由C表的刻度读取。 (1)关闭汞柱阀及中间水柱阀,打开孔板放空阀,控制供气压力为0.2-0.3Mpa。

岩石渗透率的概念

岩石渗透率 岩石渗透性的好坏,以渗透率的数值大小来表示,有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三种表示方式。 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叫岩石渗透率(k),是表征岩石本身传导液体能力的参数,是用来表示岩石渗透性的大小。物理意义是:压力梯度为1时,动力黏滞系数为l的液体在介质中的渗透速度。其大小与孔隙度、液体渗透方向上空隙的几何形状、颗粒大小以及排列方向等因素有关,而与在介质中运动的液体性质无关。 1、绝对渗透率 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是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直线渗滤定律时,所测得的渗透率。 2、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叫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又叫相渗透率。 相渗透率不是岩石本身的固有性质,它受岩石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流体饱和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不是一个定值。在不同的条件下,相渗透率千变万化。为了找到它们的规律,也便于与绝对渗透率相比较,因此引入了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3、相对渗透率

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该饱和度下的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叫相对渗透率,是无量纲量。与有效渗透率一样,相对渗透率的大小与液体饱和度有关。同一多孔介质中不同流体在某一饱和度下的相对渗透率之和永远小于1。 相对渗透率虽然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在岩石孔隙结构、流体性质一定时,它主要是流体饱和度的函数,因此通常用相对渗透率曲线来表示它。 4、相对渗透率曲线 根据测得的不同饱和度下的相对渗透率值绘制的相对渗透率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相对渗透率曲线。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第三节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一、名词解释。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2.有效渗透率(effective permeability): 3.气体滑脱效应(gas slip effect): 4.克氏渗透率Kg(Klinkenberg permeability): 5.渗透性(permeability): 6.渗透率非均质系数: 二.判断题。 1.平行于层理面的渗透率小于垂直于层理面的渗透率。() 2.岩石比面愈大,则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愈小。() 3.平均孔道半径愈小,则滑动效应愈显著。() 4.平均压力愈大,则滑动效应愈显著。() 5.绝对渗透率在数值上低于克氏渗透率。() 6.同一岩石,其气测渗透率必定大于其液测渗透率。() 7.裂缝对储集层岩的改造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提高储集岩的储集能力这个方面。 () 8.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是没有单位的。() 9.储层埋藏深度越大,渗透率越大。() 10.孔隙度越大,则渗透率越大。() 三.选择题。 1.气体滑动效应随平均孔道半径增加而,随平均流动压力增加而。 A.增强,增强 B.增强,减弱

C.减弱,增强 D.减弱,减弱 ( ) 2.岩石绝对渗透率与岩石的孔隙结构 ,与通过岩石的流体性质 。 A.有关,有关 B.有关,无关 C.无关,有关 D.无关,无关 ( ) 3.若K ,l K ,g K 为同一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液测渗透率和气测渗透率,则三者关 系为 A. K >l K >g K B. l K >g K >K C. g K >K >l K D. K >g K >l K ( ) 4.岩石空隙结构的分选性愈 ,迂回度愈 ,则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愈低。 A.好,大 B.差,大 C.好,小 D.差,小 ( ) 5.砂岩储集岩的渗滤能力主要受__________的形状和大小控制。 A.孔隙 B. 裂隙 C.喉道 D.孔隙空间 ( ) 6.于同一种流体而言,岩石允许其通过的绝对渗透率K 与有效渗透率Ke 之间的 关系是 。 A.K=Ke B.K >Ke C.K <Ke D.不能确定 ( ) 7.岩石比面愈 ,平均孔道半径愈 ,则岩石绝对渗透率愈大。 A.大,大 B.大,小 C.小,大, D.小,小 ( )

开题报告(有关岩石渗透率)样例

开题报告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有压力差时岩石允许液体及气体通过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渗透率是岩石渗透性的数量表示。它表征了油气通过地层岩石流向井底的能力,单位是平方米(或平方微米)。这是储层岩石最基本的宏观参数,为开发油、气田所必需。受地质条件的影响,低渗透率不仅随油层的部位而异(非均质性),而且随油田开采的进展而发生变化。这个参数主要是在实验室内用专门的仪器测试岩心取得的,并用测井和试井等间接方法进行校核。本系统设计一种岩石低渗透率测量系统,用于测量岩石中的低渗透率。原理为测量通过岩石内部的液体的流速,即测量液体流过一定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从而得到岩石的低渗透率。 本项目主要设计岩石渗透率的系统结构框架,对测量渗透率的实现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及存储,完成测量结果的显示,完成部分实验。 任务内容: (1) 设计岩石渗透率的系统结构框架; (2) 完成测量渗透率的实现测量方法研究; (3) 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及存储; (4) 完成测量结果的显示; (5) 完成部分实验; (6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二、调研资料情况 1、单片机调研 本系统选用ATMEL公司的AT89C51作为控制芯片,AT89C51是一种带4K 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FPEROM—Flash Programmable and Erasable Read Only Memory)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微处理器,俗称单片机。单片机的可擦除只读存储器可以反复擦除100次。该器件采用ATMEL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技术制造,与工业标准的MCS-51指令集和输出管脚相兼容。由于将多功能8位CPU和闪烁存储器组合在单个芯片中,ATMEL的AT89C51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AT89C51单片机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主要特性:(1)与MCS-51 兼容,(2)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3)可以1000写/擦循环,(4)数据可保留10年,(5)0Hz-24Hz全静态工作,(6)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7)128*8位内部RAM,(8)32可编程

岩石渗透性分级

第2章岩体的渗透特性 学习指导:本章讲述岩土体的渗透性,冻胀过程中土中水分的迁移与积聚,渗流方程及流网的概念,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坝基渗透稳定性分析,渗透变形的防治措施等内容。 重点:掌握岩土体的渗透性,渗透变形破坏的类型,渗透变形破坏的条件,动水压力的概念,临界水力坡降,渗透水力坡降的试验确定方法及坝基渗透稳定性分析等。了解冻胀过程中土中水分的迁移与积聚及渗透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等内容。 2.1 概述 水在岩土 体孔隙中的流 动过程称为渗 透。岩土体具有 渗透的性质称 为岩土体的渗 透性。图2-1(a) 土石坝渗流的 例子,图2-1(b) 为隧洞开挖时,地下水的渗流。由水的渗透引起岩土体边坡失稳、边坡变形、地基变形、岩溶渗透塌陷等均属于岩土体的渗透稳定问题。水在孔隙介质中的渗透问题,目前的研究在试验及理论上都有一定的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的运动规律。孔隙介质中的渗流场理论,基本上描述了水在孔隙介质中的渗透特性。水在裂隙介质中的渗透,目前的研究还很不完善。由于裂隙介质的复杂性,水在裂隙介质中的渗透无论在理论上或是试验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面还很不成熟。岩土体的渗透性对工程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行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岩土体的渗透性的基本概念及土体渗透变形破坏的类型、渗透变形破坏产生的条件及坝基渗透稳定性分析,其它内容请参考有关书籍。 2.2 岩土体的渗透性 2.2.2 岩石的透水性 在一定的水力梯度或压力作用下,岩石能被水透过的性质,称为透水性。对孔隙介质岩体,一般认为,水在岩石中的流动,如同水在土中流动一样,也服从于线性渗流规律——达西定律,(见2-1式)。 渗透系数是表征岩石透水性的重要指标,其大小取决于岩石中空隙、裂隙的数量、规模及连通情况等,并可在室内根据达西定律测定。某些岩石的渗透系数如表2-2,由表可知,岩石的渗透性一般都很小,远小于相应岩体的透水性,新鲜致密岩石的渗透系数一般均小于10-7cm/s量级。同一种岩石,有裂隙发育时,渗透系数急剧增大,一般比新鲜岩石大4~6个数量级,甚至更大,说明空隙性对岩石透水性的影响是很大的。

致密油储层岩石孔喉比与渗透率、孔隙度的关系

第39卷第2期2017年3 月 石 油 钻 采 工 艺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Vol. 39 No. 2 Mar. 2017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17 ) 02 – 0125 – 05 DOI:10.13639/j.odpt.2017.02.001 致密油储层岩石孔喉比与渗透率、孔隙度的关系 李伟峰1,2 刘云1 于小龙3 魏浩光4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中心; 2.西北大学地质系; 3.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钻采所; 4.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引用格式:李伟峰,刘云,于小龙,魏浩光. 致密油储层岩石孔喉比与渗透率、孔隙度的关系[J] .石油钻采工艺,2017,39(2):125-129. 摘要:孔喉比是致密油储层岩石最重要的微观物性之一,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与驱替压力影响很大。利用复合毛细管模型,考虑储层岩石的孔喉比、配位数、孔隙半径和喉道半径等孔隙结构参数,建立了致密油储层岩石的微观物性与宏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并用44组板桥地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岩心的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岩石孔隙度φ主要受孔隙半径影响,喉道半径控制岩石的渗透率k,孔喉比与φ0.5/k0.25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利用2组渗透率接近、孔隙度差异较大的岩心驱油实验,证实φ0.5/k0.25值大的致密砂岩,水驱油阻力大。 关键词:致密油;孔喉比;孔隙度;渗透率;驱油阻力;恒速压汞实验 中图分类号:TE311 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of pore-throat ratio vs.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 LI Weifeng1,2, LIU Yun1, YU Xiaolong3, WEI Haoguang4 1.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Yanchang Oil Field Co., Ltd., Yan’an 716000, Shaanxi,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Shaanxi, China; 3.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Department of Research Institute, Shaanxi Yanchang Petroleum (Group) Co., Ltd., Xi’an 710075, Shaanxi, 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SINOPEC,Beijing 100101, China Citation: LI Weifeng, LIU Yun, YU Xiaolong, WEI Haoguang. Relationship of pore-throat ratio vs.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J].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17, 39(2): 125-129. Abstract: Pore-throat rati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icroscop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s and it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nd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reservoirs. After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reservoir rocks were analyzed, such as pore-throat ratio, coordinate number, pore radius and throat radius,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microscopic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acroscopic physical propertie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s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composite capillary model. Then, 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data of 44 suites of cores taken from Chang 6 oil formation in Banqiao area were used for fitting.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porosity (φ) and permeability (k)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s are controlled by pore radius and throat radius, respectively. There is a good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throat ratio and φ0.5/k0.25. Oil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two suites of cores whose permeabilities are close and porosities are more different.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water displacing oil resistance in tight sandstones with higher φ0.5/k0.25 is higher. Key words: tight oil; pore-throat ratio; porosity; permeability; oil displacement resistance; 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压低渗油气藏固井完井技术”(编号:2016ZX05021-005)。 第一作者:李伟峰(1983-),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西北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结构井钻完井工艺及储层地质研究,工程师。通讯地址:(716000)陕西省延安市枣园路中段。E-mail: liweifeng0913@https://www.360docs.net/doc/f36064375.html, 万方数据

(完整版)第三章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三章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3-0 简介 石油储集岩可能由粒散的疏松砂岩构成,也可能由非常致密坚硬的砂岩、石灰岩或白云岩构成。岩石颗粒可能与大量的各种物质结合在一起,最常见的是硅石、方解石或粘土。认识岩石的物理性质以及与烃类流体的相互关系,对于正确和评价油藏的动态是十分必要的。 岩石实验分析是确定油藏岩石性质的主要方法。岩心是从油藏条件下采集的,这会引起相应的岩心体积、孔隙度和流体饱和度的变化。有时候还会引起地层的润湿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岩石物性的影响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主要取决于油层的特性和所研究物性参数,在实验方案中应考虑到这些变化。 有两大类岩心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储集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一、常规岩心实验 1、孔隙度 2、渗透率 3、饱和度 二、特殊实验 1、上覆岩石压力, 2、毛管压力, 3、相对渗透率, 4、润湿性, 5、表面与界面张力。 上述岩石的物性参数对油藏工程计算必不可少,因为他们直接影响这烃类物质的数量和分布。而且,当与流体性质结合起来后,还可以研究某一油藏流体的流动状态。

3-1 岩石的孔隙度 岩石的孔隙度是衡量岩石孔隙储集流体(油气水)能力的重要参数。 一、孔隙度定义 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的总体积之比。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特征体元和孔隙度:对多孔介质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定义是孔隙度。定义多孔介质中某一点的孔隙度首先必须选取体元,这个体元不能太小,应当包括足够的有效孔隙数,又不能太大,以便能够代表介质的局部性质。 i i p U U U U M i ??=?→?)(lim )(0 φ,)(lim )(M M M M '=' →φφ 称体积△U 0为多孔介质在数学点M 处的特征体元—多孔介质的质点。这样的定义结果,使得多孔介质成为在每个点上均有孔隙度的连续函数。若这样定义的孔隙度与空间位置无关,则称这种介质对孔隙度而言是均匀介质。对于均匀介质,孔隙度的简单定义为: 绝对孔隙度:V V V V V G P a -==φ 有效孔隙度:V V V V V V n G eP --= = φ 孔隙度是标量,有线孔隙度、面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之分。区分 U 0多孔介质孔隙度的定义 φ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渗透率的概念和达西定律的应用; 2.掌握气测渗透率的原理、方法及实验流程。 二.实验原理 渗透率的大小表示多孔介质(岩心)传输流体能力的大小,其单位是2m μ(或md)。 粘度为1?mPa s 的液体在0.1MPa(1绝对大气压)压力作用下,通过截面积为1cm 2,长度为 1cm 的岩心时,液体的流量为1cm 3/s 时,其渗透率为12m μ。 根据达西定律,气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渗透率的计算公式为: )10(1000) (2232 22100m P P A L Q P K μμ-?-= 令200;) (200022210w or o h Q Q P P P C =-= μ,则 A L h CQ K w or 200= 式中 K —气体渗透率,10-32m μ; A —岩样截面积,cm 2; L —岩样长度,cm ; 21P P 、—岩心入口及出口压力,0.1Mpa ; 0P —大气压力,0.1Mpa ; μ—气体的粘度,?mPa s ; 0Q —大气压力下的流量,cm 3/s ; or Q —孔板流量计常数,cm 3/s ; w h —孔板压差计高度,mm ; C —与压力1P 有关的常数(其中粘度取25℃下空气的粘度,2P =200mm 水柱)。 测出C (或21P P 、)、w h 、or Q 及岩样尺寸即可求出渗透率。

三.仪器设备 (a)流程图 (b)控制面板 图3-1 GD--1型气体渗透率仪 气体渗透率仪如图所示: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气源、岩心夹持器、控制面板。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1-10-19 成绩: 班级: 中石化0903 学号:09133206 姓名: 冯延苹 教师: 同组者: 无 实验二 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巩固渗透率的概念,掌握气测渗透率原理; 2.掌握气体渗透率仪的流程和实验步骤。 二. 实验原理 渗透率的大小表示岩石允许流体通过能力的大小。根据达西公式,气体渗透率的计算公式为: 1000 )(22 22 100?-= P P A L Q P K μ ( )10(33m μ-) 令A L h CQ K h Q Q P P P c w r w r 200,200;) (2000000222 10== -= 则μ (2-5) 式中,K —气体渗透率, ;1023m μ- A —岩样截面积,2cm ; L —岩样长度,cm ; 21P P 、—岩心入口及出口大气压力,0.1Mpa; -0P 大气压力, 0.1Mpa; μ—气体的粘度,s mPa ? 0Q —大气压力下的流量,s cm /3;r Q 0—孔板流量计常数,s cm /3 w h —孔板压差计高度,mm ; C —与压力有关的常数。 测出C (或21P P 、)、 w h 、 r Q 0及岩样尺寸,即可求出渗透率。 三. 实验设备

(a)流程图 (b)控制面板 图1 GD-1型气体渗透率仪 四. 实验步骤 1. 测量岩样的长度和直径,将岩样装入岩心夹持器;把换向阀指向“环压”,关闭环压放空阀,打开环压阀,缓慢打开气源阀,使环压表指针到达1.2~ 1.4MPa; 2. 低渗岩心渗透率的测定 低渗样品需要较高压力,C值由C表的刻度读取。

岩石气体渗透率测定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实验六 岩石气体渗透率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渗透率的概念和达西定律的应用; 2.掌握气测渗透率的原理、方法及实验流程。 二、实验原理 渗透率的大小表示多孔介质(岩心)传输流体能力的大小。粘度为1mPa·s 的液体在0.1MPa (1绝对大气压)压力作用下,通过截面积为1cm 2,长度为1cm 的岩心时,液体的流量为1cm 3/s 时,其渗透率为1μm 2。 气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由气体的一维稳定渗流达西定律可得到下面公式: 002 2 122000()P Q L K A P P μ= - 令002 2 122000;() 200 or w P Q h C Q P P μ= = - 则200or w C Q h L K A = 式中 K —气体渗透率,μm 2; A —岩样截面积,cm 2; L —岩样长度,cm ; Q or —孔板流量计常数,cm 3/s ; h w —孔板压差计高度,mm ; C —与压力有关的常数; 测出C (或P 1、P 2)、H w 、Q or 及岩样尺寸即可求出渗透率。 三.实验流程 图1 气相渗透率仪测试流程 1,3,4,7,9,10,18-阀门;2,11-压力表;5-气源;6,8-压力调节阀;12-进口; 13-岩心夹持器;14-出口;15,16,17-压力计;19-孔板流量计

四.实验操作步骤 1.用游标卡尺量出岩样的长度和直径,连同岩祥编号一同记录下来。 2.拧松岩心夹持器手轮螺杆,取出上流堵头,将岩样装入夹持器内,上紧上流堵头(不要过紧,以免将岩心顶碎),打开放空阀。 3.慢慢打开环压阀和气源阀,加入环压,使环压表指针到达1.0MPa 。 4.低渗透率测定 低渗样品需要高压力,用 C 表调节器调压,C 值由 C 表的刻度读取。 (1) 装入样品加入环压后,关闭水柱阀。将换向阀置于“低渗”,放一最大的孔板,打开样品阀,慢慢关孔板放空阀。 (2) 调节C 表调节器,在C 表上建立适当的C 值,在15~6之间最佳,同时应观察孔板压差计液面,千万不要喷出。如在C=30时,孔板水柱高度超过200mm ,则换一个较大的孔板,一直使液面高度保持在100~200mm 之间为止。 (3) 待孔板压差计液面稳定后,记下 C 、Q or ,和孔板压差计高度 h w 。 (4) 打开孔板放空阀,关闭气源阀和样品阀,打开放空阀,拧松手轮取出堵头和样品。 (5) 代入公式计算岩样渗透率。 5.中高渗透率测定 如果在最大 C(30),最大孔板时,水柱仍超过 200mm ,说明渗透率较大,应由水银 C 调节,C 值由水银压差计读取。此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打开汞柱阀,选取一中等范围孔板,插入岩心出口端的胶皮管上,缓慢关闭孔板放空阀。 (2) 慢慢打开样品阀,并慢慢关闭孔板放空阀。 (3) 调节水银 C 调节器,将水银柱高度调到 60-105之间,相应的孔板压差计高度在 100-200mm 之间。如水柱高度低于 100或高于 200mm 时,则更换不同大小的孔板。 (4) 按4中的(3),(4),(5)进行。 若在水银柱很低(水银 C 值很大)骤同上。 五.实验数据处理 先计算岩样的横截面积A 2 2 2 3.14 2.504 4.92454 4 D A cm π?= = = 再代入公式分别计算三组数据的渗透率K 值 3 232 11514.2321038.53610190.572510200200 4.9245 or w C Q h L K m m A μμ--???==?=?? 3 232 21214.2321248.53610183.541710200200 4.9245 or w C Q h L K m m A μμ--???==?=?? 3 232 31014.2321498.536 10 183.788410200200 4.9245or w C Q h L K m m A μμ--???= = ?=?? 取平均值得 3 2 123 185.967510 3 K K K K m μ-++= =?

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3. 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本章将重点分析柴西北区N1 2 ~N2 2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储集空间类 型及分布、大小等反映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性质,区域上仍以南翼山、油泉子、尖顶山和咸水泉作为研究对象。 3.1 储层岩石物性分析 3.1.1 南翼山储层岩石物性 南翼山构造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属于西部坳陷区——茫崖凹陷南翼山背斜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该构造为两翼基本对称的大而平缓的箱状背斜构造,两翼倾角20°左右,构造轴线近北西西向,长轴50km,短轴15km,闭合面积620km2,闭合高度820m。构造的基本模式为两断夹一隆,南翼山背斜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翼北、翼南两组断层,由于该断层的控制作用,使得本区产生了一个宽缓的背斜构造,主体构造两翼基本对称。浅层(N21以上)构造隆起幅度较中深层要略小,表现为轴部地层较薄,两翼地层增厚的特征。 N21~N22时期柴西北区广泛发育较深湖、浅湖和滨湖相。南翼山地区N21时期为较深湖—浅湖沉积,该地区中部受构造古隆起的控制主要为浅湖沉积;N22时期随着湖盆沉积中心的进一步往北东方向迁移,主要沉积浅湖相。 共收集该区N22~N21储层岩石Ⅰ~Ⅵ油层组18口井钻井取心样品物性分析资料,其中孔隙度1802块、渗透率1897块,碳酸盐含量933块、氯离子含量514块。物性统计结果见表3-1。 21

从统计结果来看,南翼山油田除Ⅰ+Ⅱ油组孔隙度和渗透率稍高些,Ⅲ+Ⅳ和Ⅴ+Ⅵ油层组物性基本一致,均表现出物性总体较差,属典型中-低孔隙度、低-特低渗透率储层。图3-1是该油田统计的所有样品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图。 图3-1 南翼山N22-N21储层岩石孔渗关系 由图3-1可以看出,该区孔渗分布存在明显的两个区域(图中大圈和小圈),小圈内的孔渗稍高些,是浅部Ⅰ+Ⅱ油层组岩石的孔渗分布,孔隙度一般大于25%,而深透率一般在10mD左右。而大圈内是Ⅲ+Ⅳ和Ⅴ+Ⅵ油层组岩石的孔渗分布,孔隙度一般在5%-20%之间,渗透率在0.01mD-10mD之间。 由于南翼山浅部Ⅰ+Ⅱ油层组埋深浅,岩石受压实作用较弱,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部分保留了原生粒间孔隙,因此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但其岩石成岩性极差,泥质含量高,岩石固结疏松,因此给开采带来很大的难度。下部的Ⅲ+Ⅳ和Ⅴ+Ⅵ储层岩石其成岩性明显好于上部Ⅰ+Ⅱ油层组,岩石胶结较致密,岩性以含灰泥岩以及灰质泥岩为主,水平纹层发育,另有部分砾屑、砂屑、生屑、球粒支撑的颗粒灰岩及含藻屑泥灰岩(风暴岩)。此类岩石其原生粒间孔隙几乎全部损失,除仍保存大量微孔隙外,有效储集和渗流空间仅为溶蚀孔隙和微裂缝,而且孔隙和微裂缝内往往被方解石充填,因此物性较差。 另外,在进行孔渗测量的同时,部分样品同时还测定了碳酸盐含量及氯离子含量。通过分析,各油层组碳酸盐含量随深度有增加趋势,而氯离子含量有减少趋势,但变化不明显。各油层组碳酸盐含量平均不到40%,仅有部分样品超过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