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等级评估

精神病等级评估

注释:

1、病情稳定患者,指危险性评估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

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的患者。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

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的患者。

3、病情不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

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制度

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制度 一、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 二、严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标准,对新入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对危险行为级别较高者,应迅速按照服务流程逐级处理,同时加强防范。 三、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危险性为3-5级)。应精神科监护,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加强同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危险性为1-2级)。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 3)病情稳定患者(危险性为0级)。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时应再评估一次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同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适宜出院的办理出院手续,不适宜出院的,应加强与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尽到告知义务。 五、所填写的《病例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出院后交社访科统一管理。 附件一: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标准: 0 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 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 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建议修订稿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存 在问题及建议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开发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的存在问题及建议一、精神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习、生活、工作压力日渐增加,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的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越来越年轻化,我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二、看病难看病贵。大部分精神病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精神病人病情的控制需要长期服药,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现在每年有免费住院和免费服药的名额,但是由于精防医院床位紧张,补助名额有限,仍然有很多精神病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基层专业精防人员配置不足。绝大部分基层精防工作人员均是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水平不高,镇、村作为三级精神防治网络的前沿,没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难以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 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社会上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严重的歧视,单纯靠卫生的随访管理治标不治本,需要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社会上歧视和轻蔑精神病患者的现象却无处不在,精神病人的家庭都有一种羞耻感,不愿公开病情,不主动去寻求治疗。相当一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属未成年人或者未婚未育者,多数家属顾虑患者婚育情况,对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管理和健康体检排斥较大,家属的配合性较差,且基层医生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自身安全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导致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以上是我区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方面的一些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规范随访管理,落实康复和监护,关爱精神病患者,形成治疗精神病人——解决治疗经费困难——回归社会参加劳动——促进家庭和睦的良性循环之路。把我们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表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便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

自我评价的社会功能

自我评价的社会功能 自我评价别但具有特殊的自我功能,还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妨碍一具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会有一种自我评价维护(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的意识。人们在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就会关注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假如别人(例如朋友、同事、上级)说一些别让你感受舒畅的话,你就会感到自己的自我评价受到了威胁,就会远离这些让你别舒畅的人,尽量让他们的行为和态度跟你别相干起来,从而维护自己的自我评价。在这种事情下,有的人假如善于自我反思,就会努力自我改进,从而促进自身的进展,但有的人也可能自我封闭[23][24]。这表明,人们的自我评价妨碍着他们跟别人的交往方式。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还做过许多研究,来看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以及怎么妨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研究发觉,当一具人为另外一具人帮了什么忙的时候,他/她在未来就会更加喜欢给那个人帮更多的忙。因为他/她会经过如此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我有价值,我可以帮助别人。如此的现象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富兰克林效应(ben franklin effect)。同样地,假如一具人第一次开始恨(讨厌)另外一具人,他/她就会越来越恨/讨厌他/她[25]。杰克尔(jecker )和兰蒂(landy)曾经做过一具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们让一些学生参加一具智力比赛,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一笔别菲的钞票。然后,获奖的学生分成三部分:1/3的获奖学生(a组)由研究人员去把奖金要回来,理由是奖金来自研究人员自己的科研经费,由于经费别够,因此要拿回奖金;另外1/3的获奖学生(b组)则由秘书去把奖金要回来,理由是奖金来自系里的办公经费,由于经费别够,因此要拿回奖金;其余的1/3的获奖学生(c组)则没有人去要奖金,由学生自己归还。最后,研究人员对全部获奖学生进行调查,咨询他们是否喜欢研究人员。结果发觉a组学生比b、c两组学生更讨厌该研究人员;b组学生也比c组学生更讨厌该研究人员[25]。之因此这样,算是因为获奖的学生由自我评价主导他们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而且应该获奖,而拿回奖金导致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到威胁,进而就会对有关人员产生恨意。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如此的事情就会导致巨大的人际障碍。相反,假如获奖学生没有如此的自我评价,例如他们认为自己本来算是凭人品或者偷看获奖的,所以拿回奖金回被认为是取走了本来别应该拿到的东西,会感到自我评价并没有受到威胁,就可不能如何讨厌有关人员了。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有富兰克林效应在起作用,拿回奖金本身就威胁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对此会产生对研究人员出尔反尔的恨意;而谁拿奖金,学生就必定对谁多一份恨意。由于研究人员亲自去要奖金,学生就把多的那一份恨意直接加在了研究人员身上,因此由研究人员去拿奖金的那组学生最讨厌研究人员。本来因自我评价受到的威胁而产生的恨意在三个组中间是一样的,关键是第二次恨意导致该组学生加倍地讨厌研究人员。 自我评价还妨碍对他人的评价。别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人普通也别大会正确评价别人。而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觉,人们怎么评价别人,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也算是,人们的评价决定态度。而别同的态度就必定有别同的行为,从而导致别同的人际关系[26][27]。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自我评价与三个因素有关,一具是评价别人,另一具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还有算是他人的自我评价。它们与自我评价一起构成了自我感受的压力表。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角度来说,正确的自我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他人评价对一具人的心理有重大妨碍。当一具人对别人的评价正确、适度,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对自己的评价跟自我评价相吻合时,其自我感受就会良好,心里处于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中;反之,假如一具人所期望得到的别人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别相一致、或高或低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导致自我评价障碍的发生[28]。其次,评价别人对心理也会有妨碍。假如一具人可以正确评价别人,他会感到自己有良好的评价和认识他人的能力。算是经常说的看人很准确。如此,他会增加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他人对他们自己的自我评价也对我

精神疾病的背景

精神病人的救助计划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活动包括认识活动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组成、情感活动及意志活动这些活动过程相互联系紧密协调维持着精神活动的统一完整。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病程迁延、病情波动易复发需要持续规则的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和预防复发。众多研究表明提高精神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是控制精神症状改善精神病预后的关键。 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比如表现孤僻,不愿见人,常常发呆,独自发笑,悲观厌世,对人冷漠,对事物的兴趣降低,整天疑神疑鬼,情绪多变,对他人怀有敌意,无故发脾气或者紧张恐惧,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等。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比如表现长时间照镜子,整天不洗脸梳头,工作能力下降,睡眠日夜颠倒,走路爱靠墙根,穿着打扮怪异,不愿做家务,好对人和事纠缠不清,整日卧床不起,好管闲事,无故摔或者砸毁物品,收藏杂物、赃东西等。3. 言语异常。说话的方式方法变得不正常了,比如自己和自己说话,无

故大吵大闹,满口脏话,与实际不存在的人对骂,爱说的人变不爱说了或者不爱说的人变爱说了,说的话或者深奥难懂,或者不符合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爱提一些"耳朵为什么不会吃饭"之类荒唐的问题,说背后有人议论自己,窗外有人说自己的坏话,广播电视节目是专门针对自己的等。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就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必须到专科医院诊治,否则会使症状恶化,增加治疗难度,增加复发机会,增加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自杀危险性,社会功能减退,造成精神残疾。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精神病的患病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有些重性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治疗,患者家属不堪重负,难以承担治疗费用,往往任由患者在社会上游荡,造成精神病人伤人、杀人事件频发,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2004年1月7日,东莞市公共汽车总公司的一辆公共汽车被一名精神病患者劫持,撞伤2人; 2004年 4月20日,甘肃一名精神病患者在一小学校手持菜刀将15名小学生砍伤; 2004年 9月30日,患有精神病史的任聘教师刘某在湖南广宜中心小学行凶,造成4死9伤,65人被劫持; 2008年10月10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郑州市南阳肉联厂下岗职工刘某,因嫌邻居装修房屋躁音大,持刀将装修工人穆某杀死;

精神病档案最新表格指导

附件4 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相关表格 (表格1-表格5为患者个人信息及随访信息内容的来源表格,其中灰色底色 标记的条目为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需录入的数据项。) 表1 个人基本信息表 姓名:编号□□□-□□□□□

表2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表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表5 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置记录单应急医疗处置单位:

填报人:填报时间:年月日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 指导语:为了促进公众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的人(居委会的居民,村里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下述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或没好,都请您回答我的提问。我们保证对您提供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帮助。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 1.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有没有 2.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没有 3.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没有 (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 4.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是因为喝醉了酒。有没有 5.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有没有 6.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有没有 7.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有没有 8.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有没有 9.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有没有 10.自杀,或者自残。有没有 11.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有没有 注释: 1. 本问题清单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由基层医疗机构的精防医生或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如护士)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的含义。 3. 每个问题答为“有”或“没有”。 4. 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

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大家一般都会认为精神疾病只是心理的问题,但是近些年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是由三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是最基本的,它包括遗传、体质、体型、神经类型、生理生化系统、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 心理因素是在生物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但生物因素又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积累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情绪倾向、动机系统、行为习惯、人格类型等。 社会文化因素,则是在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它包括经济状况,物质水平,社会地位、职业差别、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传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 当然,社会文化因素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因素,并间接的影响和制约着生物因素。下面分5个方面叙述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 机体的功能状态 这是指精神疾病发生时机体所处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与前面所提到的躯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有不同的含义。虽然它不是病因,却往往会成为精神疾病的先导。例如,在饥饿、过度疲劳、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的状态下,身体的功能被削弱了,从而为生物及社会心理等致病因素创造了条件。此外,性别和年龄与精神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如: 女性:在月经、妊娠、分娩、产褥期,由于性腺内分泌功能及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常可出现情绪不稳、冲动、抑郁等症状。 儿童期:由于大脑发育的不成熟,缺乏控制自己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容易出现情感和行为的障碍。 青春期:性腺的发育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情感易躁动、激动,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易发生神经症,而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也好发于此年龄段。 更年期:性腺功能开始减退,自主神经系统也不稳定,导致情感脆弱、易激动且敏感多疑,生活中遇到不顺利,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妄想。 老年期:身体的衰老、机体功能的减退、代偿功能的削弱,容易罹患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及其他脑退行性疾病所伴发的精神障碍。 遗传因素 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染色体畸变,如某个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置、易位,可以引起精神发育迟滞。其中,先天愚型就是第21对染色体畸变而造成的,生化遗传学的研究发现,基因的异常还可造成体内某种酶的缺失,使某种代谢中间产物在身体里大量堆积,损害大脑而出现精神发育迟滞。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6级: 0 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 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 说而停止。 5 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 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便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

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

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和《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的工作目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为了保证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办法。 一、原则与目标 (一)原则:认真执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附件2),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积极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和治疗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目标: 1、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有效机制。 2、提高治疗率,降低肇事肇祸率。 3、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除西藏自治区外,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农村各建立1个示范区。示范区名单见附件4。 (二)项目内容(即示范区工作任务) 1、登记、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登记示范区内常住人口中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对登记的患者进

行精神科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全部资料建档立卡(电子版和纸质)。 2、随访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 从登记的患者中筛选出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个案管理员(精神科医生、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和受过培训的专科护士等)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做好随访记录。随访要求每月一次。 3、免费向有肇事肇祸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 根据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对随访的有肇事肇祸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免费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免费药物治疗”)的患者每季度免费进行一次相关的化验和心电图检查,每半年由精神专科医生进行一次服药后免费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案调整。 4、应急处置患者。 由示范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派精神科专业人员,对有急性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提供应急处置(具体见附件2)。其中,对免费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免费应急处置。 5、免费紧急住院治疗(以下简称“免费住院治疗”)。 在应急处置的患者中,按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为需要住院的贫困患者提供一次性住院费用补助。 2005年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见附件4。 三、免费药物治疗和免费住院治疗对象的申报、审批和管理 (一)申请免费药物治疗和免费住院治疗对象的条件 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家庭居住地在示范区内; 2、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来源于WHO 制定试用的功能缺陷评定量表(Diss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DAS,1978,该量表于1988年正式出版)。由我国十二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写作组根据DAS的主要部分翻译并修订,由量表协作组许昌麟等修订中国常模。 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社区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是进行精神医学调查中,较为常用的评定工具。但该量表不适合于住院期间的评定或住院时间少于2周的病人。适用年龄在15-59岁之间。评定时由经过培训的评定员,重点通过对知情人的询问,参照每个项目的具体评分标准对病人做三级评定,评定范围为最近一个月的行为表现。 【项目和评定标准】 SDSS共包括10个项目。每项的评分为0-2分,(0)为无异常或仅有不引起抱怨或问题

【评定注意事项】SDSS主要用在社区中生活的精神病人,特别适合于慢性病人,评定的依据重点基于对知情人的询问。评定员以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一次询问平均需时5-8分钟。有些受检者若干项目可能不适用,如未婚者的第2 和第3项评定,可记9分,不计入总分,原规定评定时范围为最近一月。一次评定需5-10分钟。 【结果分析】SDSS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单项分。 我国十二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规定总分≥2分者,为有社会功能缺陷。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也以上述分界值为精神残疾的标准。 【应用评价】 本量表信度良好,根据流行协作组资料,经过训练后的评定员,SDSS的评定一致性为85%-99%,Kappa为0.6-1.0。用以筛查精神疾病所致功能缺损,效度亦满意,以≥2为分界值,精神病人阳性者为55.5%,神经症为7.7%,正常人为4%。病人组与PSE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2-0.83。 SDSS不适合于住院期间的评定,因为它主要评定各种社会角色功能。虽然它的主要用途是筛查,但也有应用SDSS做社区的治疗或康复效果的评价。但SDSS只分3级,而其原型DAS/WHO则分6级,这样难免会影响其反映疗效/变化的敏感度。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建议

开发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的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精神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习、生活、工作压力日渐增加,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的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越来越年轻化,我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二、看病难看病贵。大部分精神病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精神病人病情的控制需要长期服药,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现在每年有免费住院和免费服药的名额,但是由于精防医院床位紧张,补助名额有限,仍然有很多精神病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基层专业精防人员配置不足。绝大部分基层精防工作人员均是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水平不高,镇、村作为三级精神防治网络的前沿,没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难以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社会上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严重的歧视,单纯靠卫生的随访管理治标不治本,需要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社会上歧视和轻蔑精神病患者的现象却无处不在,精神病人的家庭都有一种羞耻感,不愿公开病情,不主动去寻求治疗。相当一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属未成年人或者未婚未育者,多数家属顾虑患者婚育情况,对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管理和健康体检排斥较大,家属的配合性较差,且基层医生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自身安全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导致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以上是我区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方面的一些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规范随访管理,落实康复和监护,关爱精神病患者,形成治疗精神病人——解决治疗经费困难——回归社会参加劳动——促进家庭和睦的良性循环之路。把我们的严重精神障碍

六大类精神病的诊治

第一章六大类精神疾病概述 1、精神分裂症 2、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 4、偏执性精神障碍 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6、精神发育迟滞 第二章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一、流行病学 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社会心理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1)妄想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 (2)被动体验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自主性方面的问题。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仪器”等等。 (3)思维联想障碍直觉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患者在交谈时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点儿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思维散漫)。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思维破裂)。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言语的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短,多为“是”“否”,很少加以发挥。同时患者在每次应答问题时总要延迟很长时间。即使患者在回答问题时语量足够,内容却含糊、过于概括,传达的信息量十分有限。 3、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 4、意志与行为障碍 (1)意志减退患者在坚持工作、完成学业、料理家务方面有很大困难,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任何打算。

关于加强农村精神病人管理问题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精神病人管理问题的建议 精神病患者属社会群体的特殊成份,如何安置和管理他们,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难题。不能得到治疗的这部分患者,他们的生存困境、生计困境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他们焦虑并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如不尽快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必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障碍。长期以来社会对精神病人存在一种歧视误区,将精神病人简单划分为“疯子”、“高危人群”,很多人不把精神病的表现当做疾病看待,而认为他们道德、人品有问题。但是这种歧视的造成却不是社会单方面的,如果精神病患者都有足够的费用享受医疗救治就不会出现个别严重的赤身裸体、见人就骂、漫山放火、恐吓儿童、危害他人的现象发生了,许多人因此对精神病人惟恐避之不及。实际上他们只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心理脆弱,尤其需要周围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只有使他们感觉到轻松和安全,才有望康复。对于条件艰苦、家庭无力监管而生活在精神病痛中的农村患者,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仍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福利院入住有条件限制,精神病院治疗有经济限制,救助站接收有时间限制,民政帮扶有政策限制,种 种限制致使这部分患者游离于各种安置供养体系的大门之外,他们面对的是社会和旁人的异样眼光,个人声誉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样,就容易造成他们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随时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这部分精神病人长期面对不公正待遇,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以过激行为“报复”社会,这就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利因素。分析分析分析分析::::1、现行法律、政策、制度存在的死角滋生了精神病人对社会的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部门法的相关规定原则性太强,在实际工作中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刑法》第18条规定,对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患者,应当责令其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在实践中执行起来就困难重重。由于在立法上也没有对不履行上述义务应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机制,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常常无钱或不愿意出钱为患者治疗。此外,对“由政府强制医疗”也没有可操作性的补充条款,很难落实。这些客观现实都导致精神病患者再次出现危害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曾经杀人的精神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处置,再次出现严重暴力行为的情况屡有发生。在司法实践中,精神病人与罪犯的区别在哪儿?应如何对待他们?社会及其家人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政府应提供怎样的帮助?由于没有专门的精神卫生法, 往往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导致争议很大,严重影响到法律的统一,如何有效管理精神疾病患者,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难题。2、家庭贫穷、遗传、无力监管直接造成精神病人对社会的危害目前,对精神病的治疗还无特效药物,往往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然而价格较便宜的药往往副作用大,而且不但不能减轻症状,反而加重病情的风险。副作用小的药,特别是进口药,效果较好,但往往价格昂贵,不堪负担。虽然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报销一部分药品,但是对于贫困或者受遗传影响的家庭,根本吃不起也照顾不过来、负担不起的。因此,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全家都将陷入困境,生存状态十分悲惨。有的被搞得倾家荡产,长期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以至于最终放弃对病人的治疗和监护,任其四处游荡,危及社会安定。而各级政府对残疾人有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对因心理残疾而导致困难的人群却无优惠政策。现在, 医保条例中,对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重大疾病有相应的政策,但未把疾病总负担排名靠前的精神病列入其中。此外,社会上献爱心活动也很少,把精神病人列为对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 鉴于目前精神病人的现状,我建议如下: 1、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精神疾病不仅属慢性消耗型疾病,而且是社会不可低估的杀手,市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平公正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和加大对精神病治疗方面的投入,对有危害社会倾向的精神病人应该实施免费收治,从根源上解决精神病人因无钱医治,

重性精神病随访评估及分类干预

重性精神病随访评估及分类干预 分类病情分类随访评估(危险性)分类干预 1、精神分裂症 2、分裂情感性障碍 3、偏执性精神病 4、双相(情感)障碍 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6、精神发育迟滞等 1、病情稳定患者,指危险性评估为0 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 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 物不良反应,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疾病 稳定,无其他异常的患者。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1~ 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 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的患者。 3、病情不稳定患者,指危险性为3~ 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 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的 患者。 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 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 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 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 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 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 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 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 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 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 场合)。 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 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 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 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 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 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 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 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 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 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 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 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 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 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4.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 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 帮助。

精神病医院可行性报告

设置“XXXX精神病医院”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XXXX精神病医院 二0一二年八月十六日

关于设置XXXX精神病医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X市卫生局: 近年来,XXXX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更好地满足XXXX地区居民和社会群体对看病就医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顺应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我院根据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以及XX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各种文件精神,为发挥民营经济和技术辅助力量,不断加强和完善城镇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卫生事业,较好地为城镇居民及社会群众提供多层次的疾病诊疗、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加快“卫生城市”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院拟在XXXX市河西山堰路228号,建立“XXXX精神病医院”的可行性报告上报贵局。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申请人及其基本情况 1、性质:招商引资项目 2、法人代表:林文 3、申请人基本情况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联系电话:XXX 地址:XXXXXX 身份证号码:XXXXX 二、所在地区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情况 现状描述:XXXX地区位于XXXX省东北部,是全省“欠开发、欠发达”地区之一,全区总面积达到1802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15万。XXXX地区辖1个地级市、4个县、4个自治县、1个特区。其中有苗、侗、土家、仡佬、回、布依、蒙古等29个民族;全区城镇人口为62.87万人,占总人口的17﹪,农业人口为317.13万人,占总人口的83﹪,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4﹪。目前XXXX地区精神病院编制床位80张,现总住院人员270多人,按精神病发病率11‰计算,远远超出核定范围,从病人住院条件、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精神压力急增,病员持续增加等方面考虑,都大大超出目前XXXX地区经济和社会保障要求,给病人就诊、住院带来难度,给社会安定稳定带来诸多隐患。 “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XXXX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达到65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9%以上、比2010年增加1.5倍、突破7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700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突破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突破1000亿元,力争翻两番;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比2010年增加2倍,力争突破240亿元;招商

社会参与评估表

社会参与评估表 二级指标评分标准得分 生活能力0分,除个人生活自理外(如饮食、洗漱、穿戴、二便),能料理家务(如做饭、洗衣)或当家管理事务 1分,除个人生活自理外,能做家务,但欠好,家庭事务安排欠条理 2分,个人生活能自理;只有在他人帮助下才能做些家务,但质量不好 3分,个人基本生活事务能自理(如饮食、二便),在督促下可洗漱 4分,个人基本生活事务(如饮食、二便)需部分帮助或完全依赖他人帮助 工作能力0分,原来熟练的脑力工作或体力技巧性工作可照常进行 1分,原来熟练的脑力工作或体力技巧性工作能力有所下降2分,原来熟练的脑力工作或体力技巧性工作明显不如以往,部分遗忘 3分,对熟练工作只有一些片段保留,技能全部遗忘 4分,对以往的知识或技能全部磨灭 时间/空间定向0分,时间观念(年月日时)清楚;可单独出远门,能很快掌握新环境的方位 1分,时间观念有些下降,年、月、日清楚,但有时相差几天;可单独来往于近街,知道现住地的名称和方位,但不知回家路线 2分,时间观念差,年、月、日不清楚,可知上半年或下半年;只能单独在家附近行动,对现住地只知道名称,不知道方位 3分,时间观念差,年、月、日不清楚,可知上午或下午;只能在左邻右舍间串门,对现住地不知名称和方位 4分,无时间观念;不能单独外出 人物定向0分,知道周围人们的关系,知道祖孙、叔伯、姑姨、侄子、侄女等称谓的意义;可分辨陌生人的大致年龄和身份,可用适当称呼 1分,只知加重亲密近亲的关系,不会分辨陌生人的大致年龄,不能称呼陌生人 2分,只能称呼家中人,或只能照样称呼,不知其关系,不变辈分 3分,只认识常同住的亲人,可称呼子女或孙子女,可辨熟人和生人 4分,只认识保护人,不辨熟人和生人 社会交往能力0分,参与社会,在社会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待人接物恰当 1分,能适应单纯环境,主动接触人,初见面时难让人发现智力问题,不能理解隐喻语 2分,脱离社会,可被动接触,不会主动待人,谈话中很多不适词句,容易上当受骗

精神病名词解释汇总

精神病名词解释汇总 1.妄想:妄想(delusion)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妄想内容均涉及 患者本人。 2.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3.急性肌张力障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之一,呈现不由自主的、奇特的表现,包括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怪相和扭曲、吐舌、张口困难、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 4.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容易兴奋和又容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以及肌 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5.虚构:是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 6.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病人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因而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7.假性痴呆;临床上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称之为假性痴呆。预后较好。可见于癔症及反 应性精神障碍。 8.焦虑: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致搓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 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9.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 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10.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代表药物如百忧解(氟西丁)等。 强制性思维突然涌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思潮,是异己的思维;无强烈的情感反应;多无自知力;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反射性幻听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另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见于精神分裂症。 原发性妄想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释、有非源于其他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具有突然发作、坚信不疑、非常显著的特点;常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如妄想直觉、妄想心境等。 恶性综合征多见于应用高效价药物的病人尤其是氟哌啶醇;表现为意识障碍、持续高热、肌肉强直、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药物加量过快、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和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精神病: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

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记录表教学内容

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记录 表

定义概述: 社会功能是人的社会职能的总称。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相属、自尊需要、自我实现,人的需要层次从生物属性逐步向社会属性递增。在需要五层次中,除安全需要和自尊需要具有心理属性外,其余三个层次的需要都可以在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而每一层次、每一种需要的最高境界则无不体现在社会属性层面上。譬如:良好的个人卫生、得体的衣着、营养美食、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礼节和互助等。围绕一、三、五3个层次的需要,对应衍生出社会功能3个因子。在第一层次对应的第一因子中,性的需要在住院病人中无法评定,但第三层次对应的第二因子中间接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将社会功能定义为:社会功能是指个体的个人生活能力、兴趣和交往能力及其主动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及其学习能力、职业劳动能力、在团体中的影响力和管理能力的总和。 社会功能的内含和外延是很广泛的,很难以用一个概念和定义能完全加以概括,在本量表中,第3因子的卡方贡献率最高,解释了27.8%的社会功能,与需要层次论中第五层次为最高层次相吻合,体现出社会性活动更能较为集中反映其社会功能。整个量表累计卡方贡献率为68.3%,即解释了68.3%的社会功能,相当于社会功能内含的2/3以上,已经能够代表社会功能的普遍性,在无特殊创造性才能的住院精神病人中,这种解释率已基本能概括其社会功能。量表所反映的社会功能,可广泛应用于与脑功能有关的一系列疾病中。0~4五级评分增加了量表的敏感度,在所有条目的最高分4分中,正常人也不一定能每一条都能达到。 国内90年代杨文英、张培炎等编制过“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10个条目,0、1、2三级评分,得分越高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从量表构成布局看,未能跳出SDSS套路敏感度上的缺陷。王善澄等编制过“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其内含多局限在与康复相关的内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