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匆匆》译文的修辞赏析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匆匆》赏析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
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
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
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
(《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
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
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
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
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
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
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匆匆课文笔记 (2)

匆匆课文笔记引言《匆匆》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比喻描写,展示了时间匆匆流逝、人生短暂的主题。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匆匆》这篇课文的背景、内容和相关分析。
一、背景介绍《匆匆》是元代文学家郑思肖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奔驰和人生的短暂。
郑思肖以纯净淡雅的文笔,将一个个细腻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警示。
这篇课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教育价值。
二、内容概述《匆匆》主要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反映了时间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文中以宏伟壮丽的太阳升起,代表一天的开始。
然而,时间却匆匆流逝。
《匆匆》以日出、花开、云卷、云舒等具体画面,向读者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物事的更替。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作者巧妙地表达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生命的脆弱。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匆匆》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修辞手法:1. 排比句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使句子结构平行,节奏强烈,表达力更加强大。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云卷云舒,物转蓬勃。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更富有节奏感,同时也强调了时间的迅速流逝。
2. 比喻和象征《匆匆》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时间和自然景物联系在一起。
例如,“花为春开,时因花备;月为辉光,岁随月涨。
”这些比喻和象征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转。
3. 对偶和反问句对偶和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例如,“人生何以能有常事,天地循环,而我亦匆匆?”这样的反问句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反思。
四、主题分析《匆匆》的主题是人生短暂和时间的流逝。
通过对时间的描写,郑思肖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匆忙和生活的无常。
他用作者自省的方式诙谐地揭示了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珍惜。
结论《匆匆》是一篇描写时间和生命的经典文言文课文。
通过对时间的描绘、修辞手法的运用,郑思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匆匆》赏析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燕子去了,还有在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开头,朱自清拿燕子、杨柳、桃花和时间做比较。用排比的手法举例说明了燕子去了还会回来,杨柳枯了还会青,桃花谢了也还会重新绽放。而日子同他们不一样,去了就不再回来,时光是不会倒流的。 之后,朱自清在文中写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脸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同样也是用排比的方式,举例说明时光的流逝是不经意的,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时间都在流逝,是无法阻止的。同时也反应出朱自清本人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以及深深地惋惜。
接着在快要结尾的时候,朱自清用了强烈的语气,强调了我们不应该虚度光阴,应当力求向上,珍惜时间。“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 结尾,朱自清照应开头,写下“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样一写,既首尾呼应了,也又一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看似在问,实则朱自清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 却在冷静的沉思后, 继续追赶人生的路。“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摘自紫曦蓝悦博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匆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匆匆》课文原文及赏析《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以下是课文原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之快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慨。
赏析:《匆匆》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无常。
文章开头通过燕子、杨柳、桃花的季节轮回,引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然后用“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形象地比喻个人的时间在浩渺的时间长河中的微不足道。
接着,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如洗手、吃饭、凝视等,展示了时间如何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
这些平凡的生活场景,让人深感时间的无声无息和无法挽回。
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叹息和无奈,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然而,新的日子仍然在叹息中快速闪过,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总的来说,《匆匆》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深沉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时间、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是一篇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散文佳作。
朱自清《匆匆》散文汉译英佳作赏析

朱自清《匆匆》散文汉译英佳作赏析朱自清《匆匆》散文汉译英佳作赏析匆匆Rush朱自清By Zhu Ziqing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Taking stock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eight thousand days have already slid away from me. 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soundless, traceless. Already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
作为短短600余字的散文,题为《匆匆》,却非“匆匆”之作,饱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蕴。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
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匆匆》就是其中之一。
《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
然而作者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朱自清以他特有的朴实清淡之笔,细致地刻画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作者用一气呵成的三个分句组成排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淡淡的冬去春来、春去春又回的季节更替画面。
诗人先运用传统的起兴手法――借物起兴,从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谢,来渲染时间的来去匆匆,造成一种紧迫的氛围。
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由此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读者稍加思索,自可得出答案。
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
作者用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第二段,作者紧扣“匆匆”落笔,默默算着从自己于中溜走的日子,已达八千多个,“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但唯其短暂,更应珍惜。
因为稍一疏忽,便会消失在“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时间长流里。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涵着哲理,构成了一种诗意美。
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人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
朱自清散文《匆匆》名译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名译赏析朱自清(1881-1936),原名朱容,字曾照、号自清,杭州籍,安徽宣城人。
中国近现代文学家,与著名作家鲁迅、胡适合称为“三大至尊”,一生创作精彩纷呈,影响深远。
其中《匆匆》是一篇充满禅意与哲理的短文,也是中国文坛上最贴切、最有力地表现短暂,珍惜瞬间、匆匆流逝思想的佳作。
《匆匆》全文首先描述了江南夏夜的气息,静静落日余晖照染大地,无尽的黄河流淌不尽,群山如诗如画,鸟儿欢快地欢叫,人们安居乐业。
不知不觉夏夜渐渐过去,犹如昨夜般端庄,风轻云淡,细雨如带,渐渐凝滞,空气中染上了一丝凉爽。
忽然间,一灯斗转和谐,月光渐次流淌,月影犹似白色的云游在浩瀚苍穹之中。
作者将这场景比作凝固的时间,形容着时光的匆匆流逝,令人唏嘘不已。
接着,文章转为贴切而朴实的生活记叙,叙述了生活中匆匆流逝,渐渐远去,离别后又再次重逢的过程,无论是伤感、美好、温情还是友谊,一切都被节制地概括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短暂的甜蜜与悲伤。
朱自清以此向我们勉励,提醒我们要记住,每件事情都会匆匆流逝,每份情感都要珍惜,才能不让它们渐渐消失在记忆中。
《匆匆》又以一抹禅意引出结尾,作者把那抹落日余晖与流过的青春等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形象体现了一种淡然的自然之美,更把生活本身比作一种自然而无常的存在,让人们反省这一切都充满自然的匆匆流逝。
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作者用一种简练而深沉的风格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在快速流逝的时光里,只是提醒我们要懂得珍惜所有的美好,把握瞬息万变的时光。
清新灵动的文笔,婉转动人的情感,以细腻自然的韵律,表达了作者对匆匆流逝的自然与热望,让我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也有同样的情怀。
回顾朱自清文学创作生涯,对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都让他铭记在文学史册上,而其中精彩绝伦的《匆匆》更是为他的历史地位增添了一抹色彩。
这篇文章以清新的文笔,令人动容的情绪,优美的韵律,教会我们懂得珍惜美好时光,将生活过成自然的流动,使我们认识到山水之间的自然情怀,感受朱自清的精神追求。
《匆匆》两种汉译英文本对比赏析

《匆匆》两种汉译英文本对比赏析摘要:翻译是一种把源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用目标语表达出来的活动。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同时也要保持原文风格与写作技巧。
《匆匆》是一篇语言生动活泼,逻辑严密清晰的散文。
本文对比了朱纯深先生和张培基先生的《匆匆》译文,分别从选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地方,为读者在散文翻译方面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匆匆》;对比赏析;散文翻译;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20)05-0012-02一、引言《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28日,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期。
[1]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着落潮期的现实情况,失望,寂寥,惆怅的感情涌上心头,但是坚强的他并不甘心沉沦,而是站在“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人生理想。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
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流逝具体化,拟人化,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日匆匆的惋惜以及对虚度年华的无限感慨,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二、作者背景及其写作风格朱自清,本名朱自华,1989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東海县。
1916年秋天,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改名朱自清。
那时的北京正处在新文化运动浪潮汹涌之际,而北大也作为了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这场运动让从小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朱自清大开眼界。
他就像干渴了很久的人找到了一眼甘泉,迅速投入到新文化的怀抱。
1921年1月,朱自清一方面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开始进入短暂的低潮期,革命者们开始迷失彷徨。
而离开北京风起云涌的大环境,安居相对平静的杭州而言,也是朱自清对现实感到失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7期。外语论坛。科技信息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匆匆》译文的修辞赏析李政文I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天津300000)
【摘要】本研究借助平行语科库软件ParaConc探讨了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匆匆》的三个译本中修辞现象的翻译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张培基、张梦井和朱纯深三位著名译者对原文中的比喻、排比和叠词的处理手法,指出运用平行语料库辅助翻译批评的重要性。【关键词】平行语料库;翻译批评;g-辞
0引言成功的翻译一篇作品。尤其是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应该使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差距缩小到最小程度方为I:乘译作。然而。又如何判断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有无差距.又有多少差距呢?一直以来,针对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翻译批评家们往往凭借主观印象对译文的好坏进行感性批评。近年来.由于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运用平行语料库辅助翻泽批评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这种新的研究方法使翻译批评更加客观、全面、有说服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全文仅有六百余字,可谓短小精辟,寓意深刻。它运用多种修辞,以诗一般的语言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要想成功再现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之美并非易事。张培基、张梦井和朱纯深三位著名译者都曾翻译过此文。那么他们对于原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处理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本研究将基于平行语料库。对比分析三位译者对原文的比喻、排比和叠词的处理手法。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建立平行语料库。从网上下载《匆匆》原文及三个译文,另存为纯文本格式,并清洁文本,去除空行和其它一些冗余信息。以便于语料库软件识别文本。其次,在句子层面将原文与三个译文进行对齐。对文本进行手工标注。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原文的修辞手法的翻译,因此只需将原文中常用的比喻、排比和叠词四种修辞进行标注。所采用标注系统为COCOA,其特点是把标注的符号和内容放在“<”、“>”内。本研究使用的平行语料库检索软件为ParaConc。先将标注过的原文和三个译文载人该软件.然后依次查找“<b>”、“<p>”、“<d>”,软件即町显示三个译文对原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和叠词的句子的对应翻译。
2研究结果及分析2.1比喻用比喻来对某事物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从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通过使用比喻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在ParaConc中查找比喻修辞手法的标注“<b>”,结果显示原文中共有三处比喻句,依次选中这三个比喻句。三个译文中对应的句子都会被选中并高亮化显示。这样就可以方便的比较分析三个不同的译文。首先选中第一个比喻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张培基译为“likedropofwaterfallingoffneedlepointintotheocean”。张梦井译为“iustlikewaterdropspinpointdrippingslowlyintotheocean”.朱纯深译为“likedropoffromthepointofneedledisappearingintotheocean”。可见三种泽法均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采用明喻的修辞手法。而在内容上。笔者认为张梦井在译文中加入“drippingslowly”不太符合原意,朱纯深用“disappearing”表示。滴”的含义也略显不当.相比之下张培基的译文简洁生动,更加贴切。其次选中第二个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r,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张培基译为“,11lebygonedays,likewispsofsmoke,havebeendispersedbygentlewinds,and,likethinmists,havebeenevaporatedby山erisingsun.”:张梦井译为“Thepastdayslikelightsmokeblownawaywiththebreezelikethinlayerofmistevaporatewiththemorningsun.”:朱纯深译为“Thosebygonedayshavebeendispersed鹅smokebylightwind.orevaporatedmistbythemorningsun.”。三种译文均采用明喻的手法.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在内容上,由于原文比喻的本体为“过去的日子”.译文采用现在完150成时更能表现出时光一去不返的主题.因此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更加忠实。最后选中第二个比喻句“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张培基译为“No,nothing,notgossamer—liketraces.”张梦井译为“WhenhaveIleftmarktiny∞ahairspring?”。朱纯深译为“HaveIleftbehindanygossamerall?”。从形式卜.看,只有张梦井使用∞…as的结构来再现原文明喻的修辞手法,张培摹的译文使用复合词“gossamer-like”.而朱纯深则采用暗喻的方法。从内容上看,张培基和朱纯深将喻体“游丝”译为“gossamer(蛛丝,薄纱)”更加恰当,而张梦井所用“hairspring(细小弹簧)”欠妥。2.2排比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卜.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通过使用排比句,使文章有如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极具艺术感染力。在ParaConc中查找排比修辞手法的标注“<p>”。结果显示原文中共有两处排比句。首先选中第一个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张培基译为“Ifswallowsgoaway,theywillcomebackagain.Ifwillowswither,theywillgreenagain.Ifpeachblossomsfade,they稍11floweragain.”,张梦井译为“Whentheswallowshavegone,thereisstilltimeretum;whenthepoplarandwillowhavebecomewithered.thereisstilltimegreen;whenthepeachflowershavealreadyfaded。thereisstilltimeblossom.”.朱纯深译为“Swallowsmayhavegone,butthereistimeofreturn;willowmayhavediedback,butthereistimeofregreening;peachblossomsmayhavefallen.buttheywillbloomagain.”。由此叮见,朱纯深的译文没有完全按照排比句的句式,前两个分句采用_r“…mayhavedone,butthereistimeof…”的结构,后一个分句则没有遵循这一结构;张培基译文的三个分句为“If…,theywill…again”的排比结构。言简意赅,译出了原文排比句的气势:张梦井译文的二个分句为“When…,thereisstilltimeto…”的排比结构.但由于前两个个分句的末尾词“return”和“green”同第三个分句的末尾词“blossom”不太押韵,因此在气势上略弱。2.3叠词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不但能起强调作用.还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汉语叠词的翻译在多数情况下,只能舍弃其形式而泽其意义。然I『ii,在具体处理译文的时候仍然可以采用一些增强语气的方法用比较切近、自然的译文表达出原文的语意和体现重叠后词的词义变化。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便有多处使用叠词。在ParaCone中香找叠词修辞手法的标注“<d>”,结果显示原文中共有十一个不一样的疆词.下文将探讨几个典型叠词的翻译。(1)“匆匆”的翻译。包括散文题目在内,“匆匆”在原文共出现五次。张培基分别译为“transientdays”,swift,fleeting,transient,和fleeting;张梦井分别译为“daysgoneby”,hurried,hurriedly,hurry,hurried;朱纯深分别泽为“rush”,swift,haste,rush和rush。由此可见,张培基和朱纯深的泽文比较灵活且反映出感叹时光匆匆。稍纵即逝,劝人们要珍惜时间的主题.而张梦井的翻译比较单调.有四处为“hurry”的不同词形,另外一处译为“daysgoneby”.是“已逝去的日
子”的含义。仅能表现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这似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不够全面。(2)“汗涔涔,泪潸潸”的翻译。张培基译为“sweatfrommyforeheadandtriekledownmycheeks”:张梦井译为“I
helpdrippingwithsweat
andweepingmanytears”:朱纯深译为
“Alreadyisstartingmyforehead.andwellingupinmy
eyes”。就形式而论。张梦井和朱纯深使用动词的一ing形式表现叠词连续不断的效果。但在内容卜.笔者认为张梦井的译文给人以满头大
汗,泪流满面的印象。这似乎与原文意境不符。张培基(下转第420页)
万方数据2010年第17期。百家论剑。科技信囊
l上接第155页)渐进为关系密切,犹如果汁润舌般的感觉.甜蜜由舌尖。滑落到心肺.值得,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2.2-3解读Cord柚一词作为形容词有热诚,亲切的含义,组成词组,是关系密切的意思,人与人相互之间表现出热忱和亲切,逐渐演变成一种密切的关系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逻辑的.然而,cordial作为名词,却有了果汁的含义.如果从亲切到关系密切是常规的推理而来的词义,那么.果汁的含义就是非常规的,跳跃的,或者是升华而来的含义,我们常见的关系密切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如胶似漆,水乳交融,耳鬓厮磨.如影随形,亲密接触,零距离等.这些词汇中有些是表示两性的亲密关系的,也有表示一般的亲密关系.无论怎样,都是表示两者的距离有多么近,而没有表达出由这种贴近所产生的那种美好的感觉.Cordial一词的含义与含义之间,运用了通感把相对抽象的感觉,转变成味觉.关系密切是一种甜甜的感觉,象喝厂果汁一样的感觉.这种跳跃式的联想使关系密切的感觉变得具体,实在,可以通过品味果汁来品味关系密切的美好感觉.表现热诚和亲切除了有柔和悦人的语调.还要有吟吟的笑意。笑之所以显得亲切,以至于拉近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是因为它可以由视觉转换成味觉,人笑上去样子很好看,显得很美,给人一种甜丝丝的感觉.因此。有了甜美的笑容一说。其中,既有了视觉的美又有了味觉的甜。既甜又美的亲切在两者之间相互传递,使关系渐趋密切。意趣的相和.工作的默契又会使两者之间形影不离。这是对一般亲密关系的描述。蜜月是用来描述新婚夫妇起初一个月的关系如何的亲密。现在经常把词义延展为描述两国关系的好坏。关系热络时,称其为处于蜜月期。关系趋淡时,会说蜜月期结束了。把关系密切称其为像蜜月般甜蜜,正好与Cordial词义之一的果汁正好相合。虽然是不同的民族,又没有事先的约定,却对关系密切都用甜来描述。这说明关系密切用甜来表示是~个通用的标准。既然甜是一个通用的标准,那么就用果汁体会一下关系的密切。果汁滴落到舌尖。些许的粘稠和甜香油然而生.甜意在口腔中流动,滑落至心脾。一路的甜香。并且像花香,像茶香,像酒香一样,沁人人的心房。然后,又由心房弥漫到四肢,使得通体欢畅。如果说果汁在体内的穿行,使得身心愉悦的话。那么在人的亲密关系中始终有看一层看不见的甜汁。蜜液在穿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