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扬琴的流派

合集下载

论四川扬琴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

论四川扬琴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

论四川扬琴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作者:蒋炳熙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文化孕育千年,四川扬琴诞生和生长在这历史悠久的祖国大地上,四川扬琴属于中国扬琴流派的分支,曾经是一种说唱艺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

然而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四川扬琴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冲击,发展停滞不前,为了使四川扬琴保持永久生命力,应对这门艺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使其继续焕发光芒。

关键词:四川扬琴;艺术特征;创新一、四川扬琴的起源及其流传四川扬琴与四川其他的曲艺形式相同,如川剧、清唱剧,是在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后,与各区域的剧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四川扬琴作为四川曲艺最重要的一个曲种,一直是中国曲艺界关注的焦点。

(一)四川扬琴的起源四川扬琴这一地方曲艺艺术,作为外来文化艺术曾在清末民初风靡于四川境内。

关于四川扬琴的起源说法不一,需要参考相应的历史文献、记载做出合乎史实的结论。

首先,从《锦城竹枝词》一书中这首最早出现的有确切文字描述的“竹枝词”,为考证四川扬琴的传入的时间、地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而后,《四川扬琴音乐》中记载了“清道光年间邹壮棒由重庆把洋琴带来成都,与一打道琴的林姓盲人同唱。

”接着是《四川洋琴的传说》一书中记载了“清乾隆年间,有郝姓的满族二品大员从广东贬官到重庆,他喜爱洋琴,常奏唱解忧,徐光听后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照样仿做一张来献唱,徐光的随从傅全也一旁观看偷学。

(二)四川扬琴的流传四川扬琴主要流行于川渝地区,在四川地区传统的著名说唱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道光年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社集会演唱。

在2008年四川扬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四川扬琴的艺术特征四川扬琴在四大扬琴流派中别具一格,有着浓浓的地方特点和独特的音乐魅力,它打破常规的演奏技法进行创新,有着刚劲豪壮的音乐情绪、浓郁的戏剧性色彩的风格特点等。

东北扬琴流派艺术探究

东北扬琴流派艺术探究

米) 处压揉( 或反之)使所击的音有波动的效果。扬琴揉弦还 ,
有个“ 的问题。压揉产生的音 波完全来 自右手揉动的频率 , 度”


东北扬琴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 揉压音波的频率快慢要依据音乐不同的要求而定, 过快
东北扬琴是 民间艺人 在与 东北 民间音乐广泛结合 的艺术 会有 紧张感 , 太平均也会 有电声的“ 人工 ” 痕迹 , 弹奏 时应 该 在 实践中创立的艺术流派 。它因“ 、 、 颤” 吟 揉 滑、 等演奏技巧 的运 按照乐 曲的感情需要去确定压揉的幅度 与速度 。 用 而别 具一格 , 刚柔相 济 、 味浓郁 , 音乐 韵 形成 了具有 鲜明 的 东北地方特色的扬琴艺术 流派 。东北扬琴的代表人物有 : 赵殿
刚劲 、 烈 的特 色 , 浓 又以深沉 、 委婉 、 细腻 、 味浓郁 的风格特 的。这种演奏技法最善于表现慢速柔美 或深沉 的音乐 内容 。 韵 点而著称。 他在继承传统扬琴演奏技法“ 揉、 颤” 吟、 滑、 的基础 “ 颤滑” 压揉 ” 与“ 的技法相结合 , 时还 加上左竹 的“ 有 弹轮 ”使 ,
N2 、大调夜曲( p .d 和升c r) F O 1N ) 5 小调夜曲( p7 r) 肖邦的 无 艺术个 性 、 O 2. 2。 N 无艺术 风格 可 言。其 中 , 滑颇 ” 具特 色 。 以“ 最 g 小调夜曲( p7 r 宛如一首悲歌, O 3. 1 N) 中段近似一首圣咏合唱 “ 滑颤 ” 是在 “ 颤竹 ” 基础上 演化发展而来 , 也是世界扬 琴大家 曲,圣咏庄严肃穆的气氛在夜曲首尾两段情味深长的悲歌性 族演奏技法中独一无二的。其“ 揉弦” 的演奏技法, 是根据音乐
品除在 国内流行外 , 还流行于欧美各地 。其中由他灌制的激光

扬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扬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扬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作者:周玉浦来源:《大观》2024年第03期摘要:中国古典乐器以独特的音色和艺术效果为国风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以扬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乐器,以宽广的音域和优美的音色,在古典乐曲演奏当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分析扬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对保护与传承扬琴艺术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扬琴;艺术;传承;保护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宣传活动。

由于古典乐器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扬琴便是古典乐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扬琴的音律较广,独奏时声线灵动、悠扬美妙,合奏时又能够带动节奏,使演奏氛围达到完美协调的效果。

扬琴以独特的击弦演奏方式诠释了中国古典乐器的高雅与魅力。

扬琴适合多种音乐风格,不仅可以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而且可以表现清丽温婉的旋律。

扬琴的演奏技巧灵活且多变,具有非常好的融合性,可以在乐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典乐器之一,也是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或缺的击弦乐器。

一、扬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四川曲艺风格有着独特的巴蜀文化特点,四川扬琴流派作为传统的扬琴流派之一,在扬琴流派中独树一帜,有着特有的音乐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乐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古典乐器受到国内外作曲家的广泛关注,很多中国古典乐器被广泛运用到国风流行歌曲中,因此古典乐器在年轻人当中也非常流行。

四川扬琴历史悠久,演奏方式和音色质感具有独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保护价值。

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过程中,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遗产被其他国家抢报。

由此可见,加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任务迫在眉睫。

有关机构与音乐艺术院校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乐器和传统曲艺文化的重任,对优秀的古典曲艺文化进行全面的推广和保护。

2006年8月,四川扬琴被评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浅析东北扬琴技巧“滑颤”

浅析东北扬琴技巧“滑颤”

浅析东北扬琴技巧“滑颤”作者:金玲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1期摘要:扬琴是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属于弹拨乐中的一种。

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扬琴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流派即“广东扬琴”、“四川扬琴”、“江南丝竹扬琴”、“东北扬琴”。

演奏技法大致可以分为技巧和竹法两类。

扬琴技巧“滑颤”是东北扬琴特有的技法之一,滑颤技巧是在“弹轮”基础上演变并发展起来的。

本文主要简述滑颤技巧的形成与发展、怎样演奏滑颤技巧、练习滑颤技巧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在不同乐曲中“滑颤”的表现与应用,以及和广东流派中弹轮的联系与对比。

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全面学习“滑颤”技巧有着指导与提高作用。

关键词:滑颤;弹轮;技法;演奏技巧扬琴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充满“年轻活力”的民族乐器。

说它历史悠久是因为扬琴最初起源于西方,在西方国家已经流传了上千年。

说它“年轻活力”是因为扬琴和中国其他民族乐器相比较,流传时间仅有四百年。

所以扬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唯一一个既有世界性又具有中国文化的演奏乐器。

1 扬琴概述1.1 扬琴的历史与发展扬琴又名“洋琴”,是一种打击乐器。

初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伊朗,伊拉克一带。

后来由十字军传入西班牙,土耳其,匈牙利等国并在欧洲盛行。

扬琴属于世界范围的乐器,从世界扬琴体系来看可以分为三大体系:即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和中国扬琴体系。

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建立,再加上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发展。

大约在明代末期清代初期传入中国,迄今在我国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1.2 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有很多种,每个流派的演奏形式和特点也都大不相同。

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是集合不同地方与地域色彩文化以及民间音乐、曲艺、戏曲中搜集的扬琴演奏方法与技法。

下面要介绍最基本的演奏方法和技法:(1)坐姿。

演奏姿势最基础的就是坐姿,最佳的坐姿就是身体自然放松的平坐座椅上。

演奏者坐在座椅的二分之一处,身体放松,上身端正。

谈扬琴及其基本演奏技巧

谈扬琴及其基本演奏技巧

谈扬琴及其基本演奏技巧作者:阿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阿娜(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通过介绍扬琴的历史,让大家对扬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扬琴的三大体系,以及它在民乐中所占有的地位。

扬琴在演奏技巧方面借鉴和吸收了外来乐器和姐妹乐器的技法,扬琴的技巧大致分为八大类,即:弹、轮、点、拨、颤、滑、揉、勾。

关键词:扬琴;演奏技巧;扬琴体系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3-0190-02扬琴是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极广的外来击弦乐器,约在16世纪从西洋传入我国,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经历代艺人演奏家们的不断积累和创新,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的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独树一帜的中国扬琴体系。

它的高音部音色清脆悠扬明朗,中音部音色优美抒情,低音部音色浑厚、饱满,因此它不但可以用于独奏,也适于为其他乐器伴奏,在民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扬琴的演奏方式大同小异,但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各国扬琴名称各异,乐器的规格尺寸和尺码、琴弦的制作材料各不同,演奏工具使用的材料、形状及材料软硬程度也不同,因而产生多种不同的音色,形成了华丽奔放的欧洲扬琴、古朴典雅的西亚—南亚扬琴和优美细腻的中国扬琴这世界三大扬琴体系。

扬琴由波斯传入后,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

据史籍记载,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萨泰里琴。

这种萨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流传。

明末,随着我国和西亚、东非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

最初只流行于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

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

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扬琴

扬琴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 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 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 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 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 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 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 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 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扬琴
扬琴的结构
扬琴由共鸣箱、山 口、弦钉、弦轴、 马子、琴弦和琴竹 等构成。
演奏方法
演奏时,琴置于架上, 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 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 竹法(即演奏技巧)有 单音、左、右弹轮、双 音(和弦)、轮音(密 竹)、反竹、衬音、顿 音、琶音、拨弦、上下 滑音、泛音等。擅长演 奏轻快、活泼的曲调。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亚叙、波斯等古 代中东国家,流行着一种弦击乐器,名叫萨 泰里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 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 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 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 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 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清末以来, 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 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 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
扬琴音色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 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 少的乐器。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 扬琴的 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扬琴是中国常 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 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 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明亮,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 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 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 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及特色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及特色

1 扬琴的历史渊源
在 中 国乐 器 中 , 琴 是 唯 独 兼 有 广 泛 扬 的 世 界 性 和 鲜 明 的 民 族 性 击 弦 乐 器 。 的 它 历史悠九, 远流长 , 布广阔 , 源 分 品种 繁 多 , 遍 及 欧 洲 、 洲 、 洲 等 数 十 个 国 家 和 地 亚 美 区 。 琴 在 我 国 经 过 近 4 0 的 流 传 和 演 扬 0年 变 , 论在 乐 器制 作 , 奏 艺术 或 乐 曲创 作 不 演 上 都 已 具 有 我 国 传 统 特 色 和 民族 风 格 , 并 与 各地 民 间 乐 种 相结 合 , 成 了 多 个 具 有 形 突 出的 地 方 性 和 乐种 性 特 点 的 流 派 , 因此 , 它 既是 各 国传 统 文 明 的 历 史 沉 淀 ; 是 深 也 植 于 民 族 文 化 土 壤 中 发 展 起 来 的 活 的 肌
体。
法 的 运 用 使 作 品 旋 律 韵 味 更 加 浓 郁 , 现 并 保 持 滑 颤 时 琴 竹 头 平 行 地接 触 琴 弦 。 表 揉 弦 : 一 支 琴 竹 弹 弦 后 , 一 手 在 该 用 另 力 更为 丰 富 。 “ ” 但 花 不可 以乱 “ ” 大 量 的 加 。 用 无 传统扬琴作 品就是通过在演 奏中运用 “ 加 音 琴码 的 另一 端 , 中指 、 名指 连续 揉 动 花 ” 一特 殊 技 巧 进 行而 创造 再 得 以 丰 富 , 琴 弦 , 出类 似 古筝 波浪 吟 音 效 果 为揉 弦 。 这 发

出 了这 一 中 国 人 的审 美 传 统 。 并且 , 琴竹 这 轻 而 极 富 弹 性 的演 奏 工具 的演 奏 效 果 也
下压 , 中指 部 位 收 紧 , 用 琴竹 杆 的 自然 弹 利 力而 产 生连 续 密 集 的 音 点 。 得 注 意 的是 , 值 在 广东 扬 琴 演奏 中 的 “ 竹 ” 常 出 现在 后 颤 常 半 拍 、 六 分音 符 的第 四 个 音 、 止 符后 及 十 休 符点音符之后的位置 。 2 2江 南丝竹 扬琴 . 江南 丝竹 扬 琴 的 发 展 主 要 是 和 江 南 丝 竹 这 一 乐 种 密 切 相 关 的 。 南 丝 竹 乐 旋 律 江 流畅、 丽 , 秀 节奏 平 稳 , 法 悠长 , 扬 琴演 句 为 奏 的 润 饰 加 花 提 供 了 有 利 的 条 件 。 南 丝 江 竹 扬 琴 使 用 的技 法和 广 东 音 乐 扬 琴 的 技 法 大 致 相 同 , 经 常 使 用 “ 过 音 ” “ 入 它 经 、插 音 ” “ 助音 ” 和 “ 饰 音 ” 加 花 手 法 , 、辅 、 装 等 也 比较 常 见 “ 度 双 音 ” “ 竹 ” 八 和 轮 。 “ 度双 音” 江 南丝竹 曲 目, 名 曲 八 在 如 弹 词 三 六 中 的 运 用 使 音 乐 节 奏 更 加 明 快 , 味更加浓郁 。 韵 轮竹 : 所谓 “ 竹 ” 是 两 手 用 琴 竹 在 轮 就

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研究

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研究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08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研究苏莹(珠海市粤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珠海 519000)摘要:扬琴最早发源于中东地区和波斯古国,是一种弦乐器,能够通过击奏发出不同的乐音。

扬琴最早传入我国,大约是在明朝末年,通过海路由阿拉伯一带的国家传入我国,最早是兴起于广东一带,然后逐步地向我国内地扩散传播。

在数百年的发展与变革中,扬琴与其他乐器相互融合、不断吸收借鉴,涌现了大批扬琴演奏名家,诞生了大量的经典代表曲目,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多种扬琴演奏流派。

关于扬琴演奏流派的划分,其关键指标就在于扬琴的演奏技法,研究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对于推动扬琴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围绕“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研究”这一话题,从扬琴的四大流派与扬琴基本演奏技巧、扬琴的创新技法分类及其演奏技巧、扬琴创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作详细分析。

关键词:扬琴演奏技巧;创新技法;演变;影响扬琴自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将近八百年的历史,在数百年的艺术发展与演变进程中,扬琴的演奏技法一直都在与其他乐器和演奏技法的融合、借鉴、吸收中不断演变与创新。

扬琴演奏创新技法具体是指扬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根据音乐作品的创造需要发明出来的新的演奏技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

扬琴的传统演奏技法与创新技法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扬琴演奏技巧的演变与创新技法是对基本演奏技法和传统演奏技法的丰富与发展。

另一方面,扬琴演奏传统技巧又是这些创新技法的前提与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扬琴艺术的继承、弘扬、宣传、发展不断地输入新的活力,培育新的动能。

具体而言,扬琴的创新技法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借鉴其他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法、借鉴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和现代作曲手法、在原有乐器改革改良基础上发明的创新技法。

这些演奏创新技法的产生对扬琴的音色、音乐表现、演奏形式、曲目创作、乐器改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扬琴的流派
中国传统扬琴的流派
扬琴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各地普及开来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在描述卡龙时用了“形如世俗
洋琴”的词句,可见中国对扬琴的熟悉程度。那时扬
琴在中国最觉的用途之一就是为歌唱伴奏,虽然这种结合通
常是偶然性的。
《清稗类钞》中留下了社会底层人民使用扬琴卖给艺为生的
情景:“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曰盲妹。所唱为
摸鱼歌,佐以洋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
”“嘉庆时,江宁有名妓杨福龄,……
工琵琶扬琴,偶一奏技,听者神移……而所得缠
头,或一疋绫,一斛珠……”扬琴与各地
小曲等民间音乐结合形式的固定化,促成了全国十余种琴书
类说唱音乐的产生。从一首作于1803年的《锦城竹枝词》
中可见历史较长的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四川琴
书”在前约200年时的盛况:“清唱洋琴赛出名,
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
”。
清代范祖著《杭俗遗风》中留下了扬琴应用于南词的记
载:“说唱古今书籍,编七字句,坐中口,弹弦子打
横者,佐以扬琴”。
在戏曲音乐中,虽然传统的四大声腔和清代以业风靡全
国的京剧都未应用扬琴,但却在粤剧、潮剧等地方剧种中立
足了。在由说唱曲种演变而成的吕剧(来自山东琴书)和黔
剧(来自贵州文琴)中,扬琴仍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在应用。
在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潮州弦诗等民间器乐乐种中,
扬琴是一个重要的乐器。
在与民间音乐广泛而深入的结合中,扬琴这件外业乐器
被不断地改造,扬琴的中国民族风格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扬琴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民间乐种的盒结合,使
各乐种中的扬琴在一般的共同点之上多种具有突出的地方
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演奏风格流派。下面将论述的是其中发展
较高、对后来扬琴演奏风格影响最大的几个传统扬琴流派。
1.广东音乐扬琴
广东音乐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方器乐曲种。广泛流传于
广东的扬琴进入广东音乐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最早的广
东扬琴出版物——易其仁编著的《粤曲扬琴谱》于1920年
问世。次年,的《琴学新编》出版。该书从记谱法角度对广
东音乐扬琴的竹法作了分类,提出了“竹法十度
”说。我们还从该书了解到,当时广东已形成左竹法
和右竹法两种不同扬琴演奏派别。《琴学新编》是广东音乐
扬琴的重要菱,也是后来同类书著的基础。其后出版的《吕
文成琴谱》(吕文成1926)、《琴学学精华》(丘鹤俦1928)、
《国乐捷径》(陈俊英1939)等,虽只限于介绍广东扬琴,
但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有关扬琴演奏法的记述和扬琴曲集。
它们促进了扬琴在国内的进一步普及和演奏技巧的提高。对
广东扬琴竹法特点作最作面而系统阐述的是陈德钜1954年
编著出版的《扬琴 广东音乐扬琴的曲目都是与乐种共用的。
严老烈在清末民初编创的《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
是广东音乐的早期创作曲目。作品虽常用于合奏,但兼有明
显的扬琴独奏或领奏的特点。这些优秀乐曲不仅作为广东音
乐的合奏曲目,而且同时作为扬琴曲目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30年代出版的广东音乐扬琴唱片《新连环扣》、《倒垂帘》等
(罗绮云演奏,新月唱片公司出生发行)是我国扬琴最早的
一批独奏唱片。
本世纪以来,广东音乐扬琴先后涌现出一批富有才华的扬琴
演奏家,他们是严老烈,丘鹤俦,罗绮云,吕文成,陈俊英,
黄龙练,方汉等。他们对广东音乐扬琴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
卓有成效的贡献。
2.江南丝竹扬琴
扬琴在江浙一带相当普及,并曾应用到多种民间音乐
中。它的发展更主要的是集中在近代兴起的器乐合奏形式—
—江南丝竹中。有关江南丝竹的历史资料很少,这里仅通过
对上海地区扬琴师承关系的追溯来探讨这一带丝竹扬琴的
发展情况。
已知早期的重要丝竹扬琴人物是任悔初,张志翔,俞樾
亭,郁鼎铭,唐继香等。
任悔初(1887——1952),江苏宜兴人,李鸿章之婿。他是
1917年成立于上海的丝竹团体“清平集”的发
起人之一。他的扬琴技艺颇为精湛,首先把江南丝竹合奏曲
改为扬琴独奏形式,并在30年代灌制了最早的丝竹扬琴独
奏唱片《中花六板》和《三六》(由百代唱片公司出版)。
张志翔,浙江湖州人,擅长扬琴、琵琶,早年曾为卖唱
歌女伴奏,后到上海,主要以教授丝竹为生。上海最早的几
个丝竹团体都请他作乐师。他培养了很多丝竹扬琴家,并有
丝竹扬琴谱《南风操》流传至今。
其后一代丝竹扬琴代表人物是项祖华,周惠,张徵明,朱文
龙等(仅限于上海地区)
项祖华(1934——),40年代就师从任悔初,在丝竹扬
琴的整理、加工和传播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主编出版了
《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扬琴专辑》,其中他整理
的《弹词之云》、《欢乐歌》、《行街》、《霓裳曲》等江南丝竹
扬琴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演奏法》
周惠(1925——),曾师从俞樾亭,长期从事江南丝竹
扬琴,以左竹法演奏。他录制了不少江南丝竹合奏唱片、磁
带,为江南丝竹扬琴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四川琴书扬琴
四川地区的扬 琴主要是在四川琴书中发展起来的。从
本文前述竹枝词中可推断,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并因此而
得名的四川琴书至少有200年历史。四川琴书一般由5人表
演,分唱生、旦、净、丑、末,分操扬琴、鼓板、小三弦、
小胡琴和二胡,自弹自唱。四川琴书的音乐由唱腔和器乐曲
牌两部分组成,器乐曲牌是在特定情节中为表现内容,渲染
气氛而用的。扬琴在四川琴书中地位重要,被称作“
骨架”,而在器乐曲牌中的主奏作用更使扬琴的技巧
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将军令》、《闹台》等大型曲牌后来成
为广泛流行于各地的扬琴独奏曲。器乐曲牌的应用约有一百
多年的历史。器乐曲牌的应用不仅是四川琴书发展的一个里
程碑,也是四川扬琴演奏技艺发展的重要标志。许多代民间
艺人为四川扬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都没有留下姓
名。现知的近世精于扬琴的艺人有易德全、李德才等人。李
德才(1903——1982)的唱腔和扬琴演奏造诣都很高,早在
1934年便应胜利唱片公司邀请将《将军令》以扬琴独奏形式
录制成唱片发行。他在四川扬琴界及全国曲艺界都享有盛
誉。
4.东北扬琴
过去,在我国东北地区,扬琴并未成为某一乐种的固定
乐器,主要是散传于民间,人们在闲暇时弹奏自娱。
东北扬琴是个别艺人在扬琴与当地民间音乐广泛结合的艺
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没有单一、明确的乐种背景,也没
有其它几个传统流派所拥有的大的演奏乾群体。它是由少数
人创造、发展,在少数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独特的演奏流派,
具有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
辽宁盖平(今盖县)农民赵殿学(约188?——1963)
家传演奏扬琴,家闲时常参加皮影戏伴奏。因其家境贫寒,
还时常自制扬琴到市镇上出售,每售前必弹奏一番,以吸引
顾客,围观者赞不绝口。逐渐,越以其高超技艺在晕一带
“玩家”中颇有名气。经过艺人们的多年演奏实
践,大约到本世纪20年代,一种富有地方特点的扬琴演奏
风格——后来被称为“东北扬琴”——在这一
带形成了。它以吟揉滑颤技艺的大量运用为特点,赵殿学就
是晕一流派的奠基者。
受过良好教育的王沂甫(1917——1989)对东北扬琴的
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从1931年开始向赵殿学学艺前后
共达5年之久。赵既不识字又不识谱,他把演奏技艺传授给
王沂甫,也留下了大量的工作。一些富有特色的技法的命名、
记谱符号的制定、乐曲的整理等,都是由王沂甫完成的。东
北扬琴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与王沂甫的努力分不开的。
东北扬琴的另一位重要演奏家是从40年代开始活跃在
舞台的上宿英。他在薄弱扬琴的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
贡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