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_黄帝内经_张柳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张柳青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01

摘要:《黄帝内经》在继承《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循经感传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解剖的方法寻找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认为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就是血管。这与现代人从解剖的层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是相同的,因此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文献引用:张柳青.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J].中医学报,2016,31(10):1513-1514.

关键词:经络;循经感传导;解剖学;黄帝内经;中医理论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16.10.426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999(2016)10-1513-02

Meridian Essence of the Anatomical Study First Come from Huangdi Neijing

ZHANG Liuq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Luohu District,Shenzhen Guangdong China518001

Abstract:Huangdi Neijing further using of anatomical methods to find tissue and organ corresponding to the transmission lines based on inheritance the theory of the"hand-foot-11by Moxibustion"and"Yin and Yang Moxibustion by11"two meridians on the book by a sense of conduction path,believed that tissue and organ corresponding to meridian is blood vessels.This is the same with the result from the level of anatomical study of meridian essence by modern people,so meridian essence of the anatomical study first come from TCM Huangdi Neijing.

Reference citation:ZHANG Liuqing.Meridian Essence of the Anatomical Study First Come from Huangdi Neijing[J].Acta Chi-nese Medicine,2016,31(10):1513-1514.

Key words:meridian;sensory conduction along the meridian;anatomy;Huangdi Neijing;TCM theory

对经络实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何时?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从解剖学的角度对经络本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朝鲜的凤汉管假说。从70年代以来,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经络实质的研究。这些研究从解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多方面对经络进行了探讨,力图找到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形态结构组织。但是,根据长沙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二书中关于手、足十一条经络循感传导路线的描述以及《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结构的记载,结合针灸的临床实际,笔者认为最早运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经络实质,提出经络是血管观点的是《黄帝内经》。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1]。循经感传导是“经气”运动的反映,经气(能量)[2]以振动(共振)或流动(粒动)的方式传递信息[3-4],联系和调控躯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没有经络的循经感传导现象,就没有经络学说。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疾病的机理等都是以经络循经感传导为主要依据。但循经感传导只是“经气”在躯体内按一定路线移动的主观感觉,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是什么?可以用解剖方法来探个明白。因此在循经感传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用解剖的方法寻找与循经感传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5]。而用解剖的方法来寻找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也即是现代所说的对经络进行实质研究。

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二书均有经络循行路线而没有穴位,有灸法而无针法。二书中的经络循行路线即是循经感传导路线。到《黄帝内经》时代,才出现用解剖的方法来寻找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据考证,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的成书可以上溯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比《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要早约三、四百年,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祖本。

·

3151

·

《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知识的描述即是对循经感传导路线及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的解剖认识,这跟现代人从解剖的层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是相同的。

《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解剖形态的描述很多。《灵枢经·经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意思是,与经络对应的组织结构可以在活人体表通过用一定的尺度去测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索摸而了解,或是通过尸体的解剖观察到。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气血的多少有一定的标准。《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者,血之府也”。经脉是血液汇聚的地方。《灵枢经·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意思是,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大都是隐伏在里而循行于分肉之间的,其位置都较深而不能在体表看到;大多数浮现在浅表以致平常可以看见的都是络脉。经络是皮肉之间,脏腑之间肉眼可见到的相互连接的管道,大的主管道叫经脉,主管道的分枝叫络脉(包括更小的分枝孙脉),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就是把大血管(动脉、静脉)叫经脉,大血管的分枝及皮下小静脉网络叫络脉。

那么,《黄帝内经》是怎样认为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是血管的呢?《黄帝内经》认为,经脉具有可以通行气血,循环不息的特点。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意思是,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又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意思是,经脉可以通行气血而营养人体内外的脏腑、组织器官。再如《灵枢·经脉》云:“脉不通,则血不调”。“脉道以通,气血乃行”,气血是“常营不已,周而复始”地循环不息。

因此,《黄帝内经》通过解剖观察发现人体内有众多相互连接的圆形长条状组织结构,其中有中空的血管和神经以及肌腱等组织,认为中间空的管状结构可以循行血液,类似于经络可循行性的特点,因此,认为血管就是经络。并把大血管归为经脉,大血管的分枝归为络脉,更小的分枝分级归为孙络。如《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同时把具有实体结构的神经和肌腱归类为经筋[6]。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一书中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基本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继承《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循经感传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经脉循感线路与穴位[3],经络与脏腑,经络与躯体内外的关系,并以循经感传导为依据,说明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使经络学说成为完整系统的中医核心理论。另一部分是从解剖学的角度认为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就是血管。由于血管功能与经络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解释部分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现代血脉论学者,也认为经络本质就是血管,这与《黄帝内经》对经络解剖研究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是回答经络在人体内相对应的组织器官是什么,只是古代没那么先进的检测仪器而已。现代学者根据经络是血脉论的观点,发现经络的本质是以心血管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系统[6]。

笔者认为,黄帝内经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有两个层面:一是循经感传导现象层面,这个层面形成经脉学。二是与循经感传导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这个层面形成血脉论。所以经络学说是从经脉学发展而来,血脉论又丰富了经络学说,经脉学和血脉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经脉学与高等神经功能密切相关,高等神经功能与大脑为主导的经络信息网络系统密切相关[2-4,7-8]。血脉论与高等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高等心管血管功能与脏腑谐波共振密切相关[7,9]。只有把经脉学和血脉论融会贯通,构建经络信息网络系统与心血管脏腑谐波共振系统理论,才能完满解释经络的奥秘。

当前,很多学者在《黄帝内经》对经络实质的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出现了众多的经络本质的假说。众多假说虽然还未能完全解释经络现象,但为继续研究经络本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为最终解开经络本质之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柳青.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J].世界中医药,2012,7(1):5-6.

[2]张柳青.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J].光明中医,2009,24(8):1560-1563.

[3]张柳青.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二)———“共振”

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信息联系和调控的基本方式之一[J].中外健康文摘,2012,9(6):237-239.

[4]张柳青.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三)———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调控的方式和实现调控的方式[C].南宁: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127-131.

[5]张柳青.从经穴同源看经脉循感线与穴位[J].中医学报,2015,30(9):139-141.

[6]王唯工.气的乐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4):1-200.

[7]张柳青.中医“脑主神明”系统理论科学建构[J].中外健康文摘,2012,39(8):5-7.

[8]张柳青.中医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科学建构[J].光明中医,2009,24(11):2189-2193.

[9]王唯工.气的大合唱[M].台北:台湾大塊文化出版社,2011:1-256.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张柳青(1958-),男,广东兴宁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儿科。

编辑:李华

·

415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