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妇女妆饰审美观
《魏晋南北朝服饰》课件

发饰与配饰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注重发饰与配饰 的搭配,以彰显身份地位和审美品味。
VS
详细描述
发饰包括发簪、发钗、发带等,材质多为 金银玉器。配饰则包括耳环、项链、手镯 等,材质有金、银、玉、珍珠等。这些配 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如耳 环的佩戴可表示已婚或订婚。
04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意义
详细描述
短裙一般以单层丝绸或麻布制成 ,长度在膝盖以上,有的款式甚 至短至大腿中部。颜色以浅色系 为主,也有一些鲜艳的颜色。
上衣与外套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上衣多为窄袖 紧身,外套则多为宽袖长袍。
详细描述
上衣通常为交领,紧贴身体,凸显女 性身材。外套多为广袖,长至膝盖以 下,有的甚至长至脚踝。材质多为丝 绸或棉布,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03
魏晋南北朝女装
长裙
总结词
长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主要下 装,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详细描述
长裙通常由多层丝绸或棉布拼接而成 ,长度过膝,有的甚至拖地。颜色方 面,除了常见的素色,还有各种图案 和绣花装饰,如牡丹、莲花、凤凰等 。
短裙
总结词
短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子的 休闲装束,轻便舒适,适合夏季 穿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面料选择和搭配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丝绸、麻 布等面料的运用,为现代服饰的面料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这一时期服饰的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也对现代服饰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05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对 后世的唐、宋、明等朝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如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等元 素被继承和发展。
中国服装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5-3. 服制细分
我们将通过下列图片内容,结合文字 描述明确该时期的服饰状况: 1.北族服饰 2.男子服饰与首服; 3.玄者贤士的服饰; 4.女子服饰; 5.女性发型、配饰及妆容;
5-3-1 北族服式——裤褶与裲裆
裤褶(音蝶) 北方各少数民族大多从事畜牧业,骑马游牧于 水草间,服装以便于活动的衣裤组合为主,即上身着褶(形制 类似于汉族的袍,是比袍短,比襦要长的一种左衽的上衣), 下身着裤(有裆的典型的西域样式,曾经对汉族的无裆的“裈” 有一定影响),称为裤褶服。 这种短袍长裤,在腰间系扎皮带,显得利落洒脱,也便于行动, 后来被汉族人民所采用,但其形式也结合了汉族服装的特点— —在其基础上加肥袖管和裤管,袖式长短不求一致,并将左衽 改为右衽,除了交领之外,更多地采用对襟;为了更便于行动, 人们在肥大的裤管膝盖处用丝带紧紧系缚,这种带有缚带的裤 子又被称为“缚裤”。闲散时通身肥大,颇似“上衣下裳”, 符合汉族衣冠制度;有应急之时则有“缚裤”之制,这样一来, 既有利于行事,又适于仪表体制。 裲裆(音两当) 《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 当背也”,也是北方民族的服式,一般为前后两片,无袖且衣 身较短,质地以皮帛为主,肩部以皮制,褡襻联缀,腰间系皮 带,早期着于衫内,以后则着于衫外。 裲裆的式样在戎服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可以制成铠甲,裲裆铠 是这一时期军事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5-3-3 玄者贤士的服装
下一张图片所展示的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 画像砖上的人物衣着——这些文人儒士都穿 着宽敞的衫子,前襟敞开,袒露胸怀,或赤 足,或散发,放任无稽,表现了他们崇尚虚 无,轻蔑礼法的品性。
这是一个文人自觉的时代,在儒家传统思想 压抑百年后重新寻找自我的存在,去探索灵 魂的归宿。在清逸的桃源或山川之中,远离 战乱,不问政治,崇尚清谈,他们以其内在 的思辨风貌和精神状态受到世人的尊敬和顶 礼;与宽大飘逸的衣衫相得益彰,整体呈现 一种清灵、飘逸的人文气质。
魏晋女子服饰特点

魏晋女子服饰特点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女子服饰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魏晋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饰的材质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材质以轻薄、柔软、透气为主,多采用丝绸、纱、绢等材质。
这些材质不仅舒适,而且具有很好的透气性,适合夏季穿着。
此外,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常常采用金银线绣花,使得服饰更加华丽。
二、服饰的款式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款式以宽松、长袍为主,这种长袍被称为“襦裙”,是一种上下分开的服饰。
襦裙的下摆通常很长,可以拖到地面,而上面则是宽松的袖子和领口。
此外,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常常采用“褶裙”,这种裙子有很多褶子,可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
三、服饰的颜色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颜色以淡雅为主,多采用浅色调,如淡黄、淡绿、淡蓝等。
这些颜色不仅能够凸显女子的柔美和温婉,而且也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
四、服饰的配饰
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配饰以头饰和腰带为主。
头饰通常是发髻,发髻上会插上一些装饰品,如珠子、花朵等。
腰带则是用来束腰的,通常是用丝绸或者绢制成,上面会绣上一些花纹或者图案。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女子服饰以柔美、淡雅为主,注重舒适性和透气性,同时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装饰。
这种服饰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也为后来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很多启示。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
《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
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
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
人们普遍追求红唇。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
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
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
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
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
宽衣博袖 潇洒飘逸

宽衣博袖潇洒飘逸作者:吴婷婷来源:《中国收藏》2014年第07期“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在这一时期,诗词歌赋的完善、玄学理论的发展、魏晋风度的流行、文人骚客对美的追求,无不对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装饰艺术在魏晋时期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独特性与时代性。
魏晋时期的女性服装上俭下丰、衣带飘举,在中国艺术史与服装史上独树一帜。
服饰作为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各国文化历程中的重要载体。
它不但蕴含悠久的历史,更包容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
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格调独特,风韵绝伦,承先祖之华,开一代之风,在其中一枝独秀美女天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长时间分裂的状况下,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华夏大地上先后建立了35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整个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可见一斑。
这个时期的魏晋士大夫阶层,感于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故而笃信及时行乐,追求内在的精神之美,因此朴素的美无法得到共鸣,特殊而超脱的风貌姿容成为人们所欣赏的对象。
从《人物志》、《世说新语》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特征,“这些诗文绘画,无一表现的不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的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李泽厚《美的历程》)美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密切相关。
人既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对象之一。
曹植《洛神赋》中描写洛神的美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直接应用
纹样复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设计师可以将这些纹样直接复制到现代 女装设计中,以保留其原始魅力和历史价值。
材质与色彩搭配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在色彩和材质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设计师可以借鉴这些特点,将其运用在现代女 装设计中,以突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间接应用
纹样变形
政治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人们寻求精神寄托,佛教文化得到 广泛传播,忍冬纹样也随之流行。
经济繁荣
随着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忍冬纹样的应用得 以广泛推广。
02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在现 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艺术价值
提升服装的艺术美感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具有独特的图案和纹理,能够为现代女 装设计增加艺术感和视觉效果,使服装更具吸引力和观赏价 值。
融合其他文化元素
设计师可以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如西方艺 术、日本文化等,将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 与这些元素相结合,以创造出更具现代感 和跨文化特色的女装设计。
04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在现 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服装设计实例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展现了现代设计的独 特魅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纺织品设计中,如布料、窗帘、床单等,设计师们常 常将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运用其中。通过现代化的印染 技术,使得传统纹样在纺织品上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些纺织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为现 代生活带来了别样的审美体验。
05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在现 代女装设计中应用的未来
趋势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强化服装的个性和特色
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浅谈魏晋南北朝额黄妆

称为“ 约黄” 。这种染画的妆饰手法可见北齐杨 子华 的 E 在其 中。 ” 另据《 j E 史后妃传 》 记载 , 从北魏至北周期 间, 共有十七 效果 , 齐校书 图》 , 此画绢本 赋彩设 色 , 画中七 名侍 女有的从额 部眉毛 位后妃 出家 , 如北魏李彪之女 , 既深谙儒家经典 , 又精通佛理 , 被 有 的局部渐层晕染 至发际处逐渐消失。 据 世宗召为婕妤。世宗死后 , 李氏出家为尼 。 这一时期佛教在女性 以上的部位整体涂抹 , 沈从文先生《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一书考证《 北齐校 书图》 中的人 世 界 的影 响 力 可 见一 斑 。 服饰 、 器具多为南北朝时期特征 。南北朝时期描写额黄 佛教在女性中产生 巨大的影响力 ,不仅是 因为它使 女性得 物衣着 、 妆的诗词也不胜枚举 , 如梁简文帝萧纲有很 多描绘额 黄的诗句 , 到心灵 的寄托 ,而且佛教也迎合了此时期妇女追求男女平等 的 诉求 。 此时流行 的佛教 以大乘佛教 为主 , 大乘佛教 的教义赋予 了 每一个人得 以成佛 的权利 。 佛经中有大量关于妇 女解放 的思想 , 如《 宝女所 问经问宝女品》 提出“ 无男子法无女 人法” , 否定女身 是一种恶报的观点。《 大方等无想经》 》 中“ 汝于彼佛 暂得 一闯大 涅 檗经 , 以是因缘今得天身。值我 出世 , 复闻深 义 , 舍是天形 , 即 以女身 当王 国土 。” “ 宝女 ” 既是 “ 传轮王” , 肯定 了男 性与女性 的
史 海 文 艺
文 艺生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2 0 1 4 —) 7
约黄能效月 , 裁金巧作 星
— —
浅谈 魏晋南北朝额黄妆
魏晋南北朝服饰之“服妖”现象:男服女妆多互效,乱世变节易风度

魏晋南北朝服饰之“服妖”现象:男服女妆多互效,乱世变节易风度引言:中国古代绚烂多姿的服饰艺术与礼仪制度相得益彰,礼盛于太平,服正于礼盛,各朝各代正统服饰是基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形成,而朝代更替之际,服饰亦会伴随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政权更替下的社会动荡激发人们各阶层思想与个性之活力,亦影响衣冠服饰风格形成独特之异美,出现“服妖”之现象。
魏晋南北朝“礼崩乐坏”与民族融合的乱世之境,以及社会各阶层活跃的思想促使“服妖”现象的产生,衣冠服饰变化,多有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甚至发式与妆容亦有男女互效,男女无别,变节时代正统服饰,风格巨变。
乱世之境中的“服妖”与其时代思想文化相互衬托,共同铸就魏晋之风度。
何谓“服妖”?“服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貌之不恭,是谓不肃。
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
时则有服妖。
”君之容貌不严肃端正,违背常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此在民众间则表现为服饰异常,“貌之不恭”则为“服妖”,所谓“貌之不恭”与先秦以来的儒家思想有关。
“貌恭”为“五事”之重首,《尚书·洪范》云:“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的“君子九思”融合了《尚书·洪范》中的“五事”,共同组成君子修身养德之标准。
《论语》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风范德行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容貌装饰,更能反映人的内在修养与品德。
秦汉以来,儒家“君子九思”的理念受到众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认可,并广泛强调“五事”与“九思”。
《汉书》云:“窃闻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
”颜师古注曰:“五事,貌、言、视、听、思也。
”儒家思想中以“五事”或“九思”反映人的内在修养是否有德,内在修养之缺乏,是社会混乱失常的源头,与“貌之不恭,是谓不肃”意思相同,皆是礼仪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7卷 第4期
・138・
魏晋南北朝妇女妆饰审美观
何 潇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央集权分崩离析;传统礼教急遽解体。它既是一个
充满人生痛苦的年代,又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大时代背景,促使
了魏晋妇女妆饰的独特性和时代性。本文试图另辟蹊径,选择妆饰这一视角再一次探寻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风貌
及其表象之下的文化原因。本文将从魏晋妇女的服饰,包括魏晋妇女的服装形制、魏晋妇女服装纹样及其文化内
涵来论述魏晋妇女的妆饰审美诉求。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妇女妆饰;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D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0)04-0138-02
妆饰,作为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习俗,有着悠远的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更替、风尚的变迁。在姹紫嫣红的中国妇女妆饰史上,魏晋南北朝妇女妆饰,以其独特的格调和风韵一枝独秀。(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是长期分裂的时代,是战乱频繁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的时代。这个时期,史家习惯于从建安年间(196--219年)算起,至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止,前后近400年。在这约4个世纪中,除西晋曾实现过短暂(37年)统一外,全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先后共建立过35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各政权间或争夺势力范围,或想要实现全国的统一,群雄角逐,战乱不已,正值风云变幻多段,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其战争类别,既有阶级之间的较量,民族之间的战争,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混战,杂错交织,难以缕述。大致说来,这个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汉末战乱至西晋统一为第一阶段;自西晋灭亡经东晋十六国为第二阶段;自刘宋代晋和北魏统一北方至隋统一为第三阶段,也即历史上所谓的南北朝时期。在第二、三阶段中,全国处于南北对峙的政治形势,其间北方经历了三次分裂和统一,自西晋灭亡,南方则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至隋灭陈后,全国才又实现了一个一统的政治局面。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制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汉朝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经过三国鼎立,两
晋王族之争,中国内部分崩离析,给徙居华北边境的少数
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蒙古系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
藏系游牧民族羌、氐先后入侵中原,建立了十多个小王
朝,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包括十三个五胡小
王朝和三个汉族小王朝)”。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
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
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
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
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应该说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服饰上
承秦汉古朴之风,下开盛唐繁丽之俗,以其飘逸灵动、清
秀空疏、高大巍峨的风格自成一体,并吸收了少数民族服
饰的元素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许多新的妆饰
式样,使当时的妇女妆饰异彩纷呈。
(二)魏晋南北朝女性的审美观
美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由
创造的结果。美的本质,是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密
切相关的。作为一切社会总和的人,即是美的创造者和欣
赏者,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对象之一。
《后汉书・皇后纪》李贤注曰:“汉法常因八月笄
人,遣重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阳宫中阅视良家童女,
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
择视可否,乃御。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在封建社会
中,统治阶级的审美观是全社会导向性的审美观,因此这也
是魏晋南北朝社会普遍认同的女性审美标准。接下来再让我
作者简介:何潇,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139・
们把目光对准一些非官方的文学作品,来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大家对当时美女形象的描述。应当说,透过他们的眼光看到的这个时期的女性才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在这里,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了魏晋南北朝女性的发髻、脸庞、肌肤、眉毛、眼神、红唇、皓齿及体态、性情等各个方面,并对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妆饰有大量精彩的描写。这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美。……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我即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掻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何以答欢悦。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具体来说,魏晋南北朝女性的美的重要标准是:乌黑亮丽的头发,俏丽的脸庞,洁白如脂的肌肤,黝黑细长的黛眉,红润的樱唇,修长的身材,优雅的体态。《晋书》:“惟取洁白长大,其端正美丽者不见留。” 记载晋武帝为太子选妃,明确的提出了相貌端庄、身材高挑和肤色白皙的标准。头发:魏晋南北朝妇女认为具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是美女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女俑、南京石子岗出土的东晋女俑、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女供养人等来看,他们都有着一头浓密光泽的头发。并且自周朝开始的戴假发这一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上自妃后,下至贫女,莫不戴之以为美饰。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假发流行便成为一种商品,可见美发在魏晋南北朝人的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肌肤、嘴唇:魏晋南北朝人十分推崇洁白如脂、光滑细腻的肌肤,如樱桃般红润欲滴的嘴唇。史称曹魏吏部尚书何晏整日是粉白不离手,而梁朝贵族子弟无不敷粉施朱。贵族男子普遍涂脂抹粉,贵族妇女和歌姬舞女更不待言。
眉毛: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来说,眉毛有着特
殊的魅力,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器官。因而黝黑细长的眉毛
成为妇女们追求的对象。这也就难怪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
眉,连头眉,一画连心很长,后人们称之为仙娥妆。而
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在众多这
一时期的书画作品和考古事物中的女性也大都是面容清秀,
描画着细长黑眉的。
身材体态:身材修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女的重要条
件之一。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女供养人,腰肢纤细、臀
部丰满、双腿修长,侧面轮廓呈一个柔美的“S”形,
极好地表现出魏晋南北朝女性纤长的体态特征。照理说与
曼妙的身材和轻盈的体态相映衬的应该是温柔可人的意态、
举止。但在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少了汉代女子的含羞遮
面、温婉、淑静的神态,而更多了一些飘逸洒脱,闲远
淡定,甚至还有点男子的英武之气。
然而,仅仅通过魏晋南北朝女性的体貌特征去了解她
们的美是不全面的,魏晋女性审美诉求中还有一个很重要
的内容即服饰审美。这一时期的女性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
选择相应的服饰,并通过外在的服饰来映衬她们的体态和
内在的气韵美,从而达到一种整体上的和谐统一。从这个
观点来看,魏晋南北朝女性的飘逸洒脱、略带点男子的英
武之气的心态就决定了他们服饰审美理想不仅要追求一种轻
柔飘逸之美,还追求服饰的实用性,将汉代的宽衣博袖慢
慢演变成“上俭下丰”:上衣短小,裙子上升及于腰部,
中间束以衣带。这样不但更好地体现了女性的苗条、秀
美、飘逸,也更简洁,方便进行生产生活劳动。由此可
见,魏晋南北朝女性的服装审美意识已经相当高超了,她
们懂得选择与自身形体和气质相融合的服装,并通过服装
透发出自身的内在美,从而把服装的美学价值发挥到了极
致。这一时期的妇女妆饰也正是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与
发达的审美意识中有了迅速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陈昌珠.外来文化对魏晋隋唐服饰民俗的影响.民俗研究,
1997(3).
[2]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陈晓选注.汉魏乐府.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4]陈炎主编.仪平测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济
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5]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房玄龄等撰.晋书?五行志上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
[8]高洪兴.徐锦钧,张强编. 妇女风俗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1.
[9]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华梅著.中国服装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11]黄能馥编著. 中国服饰通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2]瞿蜕园选注.汉魏六朝赋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4.
编辑:冯惟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