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城市概貌与发展规划

南阳城市概貌与发展规划
南阳城市概貌与发展规划

南阳城市概貌与发展规划

南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城市。随着中部崛起的政府战略,南阳迎来了发展的机会。新的城市规划被提出,预备将南阳打造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工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以及辐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以此来构建中部崛起的新支点。

南阳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秦时始设南阳郡,两汉时繁荣发展,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是研究汉文化的圣地之一。两汉后南阳的地位逐渐衰落。作为悠久灿烂文化的遗留,南阳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武侯祠、医圣祠、汉画馆、内乡县衙、张衡墓、彭雪枫纪念馆等等。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

南阳位于马蹄形的南阳盆地上,白河绕城而过,形成一处风景优美的白河游览区;东北部独山耸立,更成为别具一格的独山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优美,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淅川县境内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山山水水,古老而神秘,南阳及其周遭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南阳发展成为旅游型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了条件。

南阳以玉雕业而闻名海内外,是我国三大玉器加工基地之一,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东方翡翠”之称。每年10月都会有一场玉雕节在南阳举办,吸引海内外的商贾和游客。

南阳交通便利,通讯畅达。

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许平南、南襄、信南、宛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南阳交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东部产业的梯次转移,南阳作为开拓西部市场的桥头堡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接受地这一区位优势将会进一步凸现。

南阳的现状

南阳中心城区现有人口80余万,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城市的商业圈主要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中心广场,人民路和新华路的天桥,广场南街和梅溪北路,是商业区的主要所在地。而专业市场都分布在市区内,是交通堵塞和噪音污染的罪魁祸首, 而专业市场郊区化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大趋势。

南阳市内古建筑大多已经拆除,只余下少部分作为旅游景点保存了下来。现有建筑多为新建。南阳市区的建筑多为十层以下的楼房,近年来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大多分布在白河两岸和市区东部的独山大道附近。住宅区则呈现出“逐水而居”,“逐校而居”的趋势。中心城区的白河游览区拥有万亩水面,形成北方内陆城市少有的水城、绿城景观。白河是南阳的母亲河,南阳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白河的滋润。同大多数城市居民一样,南阳市民也注重娱乐和休闲。而白河沿岸优美的风景以及静谧的环境使得它成为休闲娱乐的首选去处。小公园,长椅,露天台球,咖啡屋,游乐场,处处透着闲适和浪漫。不一样的是,南阳有豫剧,有曲剧,有各种的地方戏,每到周六周日,沿河的小公园里都会聚集很多热爱戏曲的南阳人,如果遇上行家献艺,那可是能一饱耳福的。

南阳的未来规划方向

据有关资料了解,城市发展目标为:规划期内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构建区域合作网

络,充分发挥近煤富水的资源优势,以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工业基地,深入挖掘独特的人文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将南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特色鲜明,辐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中部崛起的新支点。根据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要求和构建“中部崛起”新支点的发展趋向,

有关部门提出“强化中心、拓展两翼、轴线辐射、网络发展”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心、两轴、五板块”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1.一心。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扩展城市职能与发展空间,强化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两轴。指以宁西铁路和焦枝铁路为依托,“十字型”的城镇与产业发展复合轴线,作为南阳市域城镇发展与产业布局的主体构架,以及跨区域合作的主要通道。

3.五板块。指构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部轻纺工业集聚区、北部清洁能源和冶金建材产业集聚区、东部食品和石油产业集聚区、西部生态产业集聚区五大区域经济板块,并通过积极引导,实现人口和产业同步转移,建设与产业集聚相匹配的城镇集聚板块。

城市规划区总体布局也已确定为:中部几条高速公路围合区域为城市重点建设的区域,北部鸭河口水库水源地区域为生态保障区,西部的丘陵、浅山和小水库周边地区为浅山生态区,南部官庄油田地区为城市新区,东部乡村地区为食品供应基地,黄台岗周边地区为大中型产业发展备用地,蒲山、鸭河一带为能源基地。而中心城区北部、西部空间以生态保护与培育为主,城镇发展方向主要向南拓展,向东延伸。规划向白河以南区域以及独山大道东侧拓展城市空间,北部、西部结合风景区及旅游区的保护和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营造休闲娱乐和风景旅游空间。

中心城区用地的布局结构也已确定。

1.空间结构———“一河两岸、四组团”

“一河两岸”指将白河作为贯穿城市的景观带,城市主体部分在白河两岸展开。

“四组团”指中心组团、河南组团、河东组团、王村组团等四个不同功能的城市组团。规划期内主要发展中心组团、河南组团、王村组团,河东组团只沿河开发少量居住用地。远景待机场搬迁后,全面建设河东组团。

2.生态格局———“山环水绕,绿色贯穿”

“山环水绕”指保护城市北部、西部的自然山体和丘陵岗地,并作为城市的生态背景,恢复建设白河两岸自然的滨河绿带,延续城市山水环绕的传统生态格局。“绿色贯穿”指疏通城内各条支流,拓展滨河绿地,建设滨河公园,形成贯穿城市、沟通内外的绿色生态廊道。

根据以上目标和要求,南阳市做出了十个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中心城区旅游规划;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等。

根据新的城市规划,预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即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为600平方公里。形成“一河两岸,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重点完善中心组团、河南组团、王村组团;搬迁南阳机场,全面建设河东组团,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力的城市商务中心区与职业教育基地,进一步提高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而南阳也将进一步向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迈进。

2014.09.07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终版)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终版)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0.1 为加强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结合南阳实际制定本规定,作为规划审批的操作规范。 1.0.2 本规定适用于南阳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与各项建设活动(包括地上、地下各类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工程等)。居民和村民自建住房,另按有关规定执行。 1.0.3 各类工程建设应采用南阳独立平面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4 已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单元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以控规为依据。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2.1.1 城市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分类基本原则,依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37-2011)》,

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其中大类8类、中类35类、小类42类。 2.1.2 各类建设用地性质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控规等各项规划;未编制控规地区建设用地性质和适建范围,由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拟建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区域基础设施的条件及土地使用兼容性具体核定。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先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调整规划,经批准后执行。 第二节建设用地控制 2.2.1 建设用地红线图一般应在1:1000或1:5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特殊情况可采用其他比例尺的地形图)。图上应根据需要绘制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等,应用坐标标注。 2.2.2 建设项目规划用地界线的划定应当考虑城市规划要求、土地权属权限、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有关技术规范等因素综合确定,以现状实测地形图为依据。 2.2.3 建设项目的规划用地总面积包括建设项目实际(使用)用地面积和相邻道路、绿地、广场、管线走廊等用地面积,各部分用地面积应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凡用地单位征用相邻已修建城市道路或未修建的城市规划道路,需同时代征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一半范围的土地(国土主管部门函告已征用的除外),作为开拓道路及敷设市政工程管线用地;若用地临道路交通广场、河道绿地、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地等,需一并代征,作为相应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计算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土地面积)计算。

威海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文本

PART2 规划文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第二章 住第三章 住第四章 住第五章 住第六章 规第七章 附附表―――则―――――――――――――――――――――――――――――――――――――――――――――――1 房现状和需求――――――――――――――――――――――――――――――――――――――――――3 房建设目标及计划――――――――――――――――――――――――――――――――――――――――3 房建设用地供应与布局――――――――――――――――――――――――――――――――――――――6 房建设政策与策略――――――――――――――――――――――――――――――――――――――――8 划实施保障措施―――――――――――――――――――――――――――――――――――――――――12 则―――――――――――――――――――――――――――――――――――――――――――――――13 ――――――――――――――――――――――――――――――――――――――――――――――――14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规划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化住房保障的相关要求,加强对威海市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使威 海市住房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促 进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威海市居住环境质量, 促进威海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威海市 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研究范围为威海市区行政辖区。 第3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8-2012年,与《威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4-2010)》、《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年规划》基本一致。 第4条·规划目标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通知要求,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政府组织、市场运作,统筹考 虑、突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优化住房结构,稳定房价,满足威海市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发 展需求,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将人居品牌进一步做 大做强,建设世界级精品城市。 房地产业的发展应与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对房地产业进行合理调控,将促进威海房地 产业率先进入成熟理性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城市居民居住水平的 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第5条·规划原则 1.总量供需平衡原则:总量要适度控制,增幅要合理增长,要 科学制定供给的总量标准,保持总量供求平衡,保持房地产市场 的稳定持续发展。 2.体系结构合理原则:住房建设规划要促使房地产市场的供应 结构基本合理,尤其是住宅增量市场的结构合理,形成商品住房、 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 满足各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要求,把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 题放在重要的突出位置。

南阳市新区区域规划分析

南阳市位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 与郑州、武汉、西安三大省会距离均在300公里左右,是密切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发展潜力巨大。2009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780亿元,居河南省第三位。南阳新区西北以白河为界,东至许平南高速,北至南水北调总干渠,南至宛城区溧河乡南边界,规划面积约190平方公里。2010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南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南阳市和河南省有关部门要强力推进《总体方案》,争取经过10年左右努力,把南阳新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巩固提升南阳市豫鄂陕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我们主要从功能定位、规划思路、规划概况和空港板块几个方面对南阳市的城市规划进行分析。 功能定位 南阳新区功能定位为“三区一基地一中心”: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豫鄂陕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积极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户籍制度 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 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发挥白河沿岸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复合型城市理念进行开发,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组团式发展,成为既有城市又有农村,三次产业复合,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复合的现代复合型新区。 对外开放示范区。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积极引进 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战略合作,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样板区。 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河南省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质能源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区域要素资源,创建纤维乙醇、多晶硅、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1.0.1 为加强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结合南阳实际制定本规定,作为规划审批的操作规范。 1.0.2 本规定适用于南阳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内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与各项建设活动(包括地上、地下各类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工程等)。居民和村民自建住房,另按有关规定执行。 1.0.3 各类工程建设应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南阳独立坐标控制网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4 已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单元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以控规为依据。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2.1.1 城市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分类基本原则,依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37-2011),城乡用地共分2大类、9中类、14小类;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42小类。 2.1.2 各类建设用地性质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

则,符合控规等各项规划;未编制控规地区建设用地性质和适建范围,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拟建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区域基础设施的条件及土地使用兼容性具体核定。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先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调整规划,经批准后执行。 第二节建设用地控制 2.2.1 建设用地红线图一般应在1:1000或1:5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特殊情况可采用其他比例尺的地形图)。图上应根据需要绘制规划用地范围线、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等,应用坐标标注。 2.2.2 建设项目规划用地界线的划定应当考虑城市规划要求、土地权属权限、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有关技术规范等因素综合确定,以现状实测地形图为依据。 2.2.3 建设项目的规划用地总面积包括建设项目实际(使用)用地面积和相邻道路、绿地、广场、管线走廊等用地面积,各部分用地面积应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凡用地单位征用相邻已修建城市道路或未修建的城市规划道路,需同时代征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一半范围的土地(国土主管部门函告已征用的除外),作为开拓道路及敷设市政工程管线用地;若用地临道路交通广场、河道绿地、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地等,需一并代征,作为相应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计算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土地面积)计算。

威海市桥头镇总体综合规划样本

威海市桥头镇总体综合规划

威海市桥头镇总体规划 桥头镇人民政府 威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1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镇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镇区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绿地系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基础设施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环境卫生设施、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防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8章近期建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9章远景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0章总体规划实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阳市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课程论文南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1202B 学号:1237150214 姓名: 刘世昌 指导老师:李小朋 时间:2016年7月

南阳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一个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可让一个城市进入一个良性发展,反之,则会让城市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而阻碍城市快速发展。本文就是以南阳市为例,对南阳市城市基本情况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阻碍城市发展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对不良现象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南阳市自身优势,为其“量身定做”一套发展模式,促进南阳市城区快速良好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发展问题,自身优势 Nanyang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In citi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and combination constitutes the urban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A reasonabl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llows a city into a benign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the city will be made into a vicious circle of "circle", which hinder the fast urba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s in nanyang,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nanya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so as to suit the remedy to the case, handling of unhealthy phenomenon effectively. Analysis of nanyang advantages for its "tailored" a set of development mode, to promote the goo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nanyang city. 【Key words】: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Development issues,Their own advantages

汉中市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系统技术规定

市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筑工程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市人民政府《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试行)》及《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中心区及周家坪、河东店(褒城)、铺镇、圣水城市组团规划用地围的各类建筑工程项目。在城市规划区围的其他建制镇、集镇和村庄建设,按村镇建设管理规定执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项目,按风景名胜区规划执行。 第三条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执行国家相关规及技术标准,并符合本规定的基本技术条件。 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区围进行的各类建设工程,应按详细规划执行;在详细规划尚未批准或未编制详细规划用地围进行的建设工程,应按总体规划要求和本技术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筑用地分类及适建围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原则进行划分。依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OBJl37—90)建筑用地划分为六大类: (一)居住用地(R);(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四)仓储用地(W); (五)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六)绿地(G)。 第五条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必须按规定划分地块,确定其用地性质,并具有一定的兼容围。在详细规划尚未批准或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围进行建设时,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照《城市建设用地适建围表》(附录三,下同)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因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调整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录三》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有效地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定要求,遵循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结合南阳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各类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包括室外装修)及一切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临时建筑、居民和村民自建住房,另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各类工程建设应采用南阳独立平面坐标系和国家高程系。 第四条各类工程建设除应满足本规定外,还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规范。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其中大类10类,中类46类,小类73类(具体内容详见附录1)。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各项规划执行。凡表1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1规定范围的,应先调整规划,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凡用地单位征用未开拓的规划道路旁土地,需同时代征规划道路宽度一半范围的土地,作为开拓道路及敷设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若用地临道路交通广场、河道绿地、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地等,一并代征,作为相应市政

基础设施等用地。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计算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地面积)计算。 第二节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八条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地区,其建筑容量指标按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 第九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0.3万平方米小于3万平方米,且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覆盖的建设区的建设项目,其控制指标按表2、表3、表4的规定执行。表中建筑密度、容积率为上限,是强制性指标;绿地率为下限,是建议性指标。 2、FAR——容积率 D——建筑密度 G——绿地率 (本条注解适用于本规定全文,后文遇到此问题,亦按此解释。) 住宅建设区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3

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规划文本)(2020年整理).pdf

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三章行政办公设施布局规划 第四章商业设施布局规划 第五章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第六章体育运动设施布局规划 第七章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第八章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第九章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各项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一致,对威海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未来公共设施谋划、预留足够的承载空间,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6、《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 7、《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9、《山东省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0、《威海市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1、《威海市“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12、《威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4、《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49号);

15、《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令第35号); 16、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卫医发[1994]第25号); 17、《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996]547号); 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 19、十一部委转发关于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决议; 20、《威海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21、《威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讨论稿); 22、《威海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2003年12月); 23、《威海市体育事业战略发展规划》; 24、《威海市群众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5、《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2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27、国家、省、市有关公共体育设施法规、文件、规范; 2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29、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3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31、《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 32、《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城市规划的主要图纸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 2. 3.附件 (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构成如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包括文本和图纸两大部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1)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2)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a.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b.建筑间距的规定; c.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d.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e.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 f.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g.有关名词解释; h.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3)地块划分以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点; (4)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 a.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用地性质; b)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c)建筑控制高度; d)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e)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f)交通出入口方位; g)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人口容量(人/hm2); b)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c)建筑色彩要求; d)其他环境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1)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2)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 (3)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 (4)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 (5)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 a.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 b.规划保留建筑; c.公共设施位置; d.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形、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汉中市产业基础及发展规划概要(2020最新版)

汉中市产业基础及发展规划概要 未来,汉中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旅游文化、新兴产业和新能源六大产业。一装备制造产业 汉中作为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飞机制造、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精密刀具、仪表液压、智能制造等行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培育了一批“特、专、新、精、智”的配套企业,基础实力雄厚,聚集效应凸显。未来,我们将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推进航空装备制造及配套能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支持传统机床、机械设备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努力打造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450亿元,增加值达180亿元。 航空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以中航工业陕飞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飞机主机设计研发、部装总装。加快陕飞公司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实施民用货机“两步走”战略,推进项目早日进入研制生产阶段。进一步扩展整机产品生产线,着力发展军民两用运输机、特种飞机、新型中型运输机、无人机、民用货运飞机和涡桨支线客机等整机产品。围绕陕飞公司总装配套需求,加快航空智慧新城建设步伐,培育壮大航空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全产业链,提升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加大市内航空装备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飞机起落架、航空标准件、增材制造、工艺设备、飞机内饰件、机电设备等相关配套产品,培育发展支线航空维修、航空用户支援服务、应急消防、通信联络、应急电力等产业。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依托省上《300万辆汽车产业规划》和《汉中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与国内外知名车企合作,引进一批企业来汉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生产基地,推进汉中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燕航精工、邦华新能源、陕西心网等企业,研发生产动力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充电设施等系列产品,培育壮大零部件制造产业,提升竞争优势和配套能力。针对多用途市场需求,开发生产各类商用车、乘用车及运钞车、救护车、警用巡逻车等特种专用车辆产品。 智能制造。以汉江机床、汉江工具、米克隆等企业为核心,加快提升机床、工量具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层次,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卧式、龙门式加工中心等系列产品,开展数控高性能工量具扩能改造、技术更新,支持工量具产品向“高精尖缺”方向

汉中市城市规划

汉中市城市规划报告 XXX (陕理工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xxxx班级,陕西汉中 723003) 指导老师:xx [摘要]通过对汉中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我们深刻地了解了汉中市的发展史,以及它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同时感受到汉中的文化底蕴和绮丽风光。 [关键词]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数字化现代化规模化

目录 汉中市城市规划展览报告 (3) 一、汉中地理 (3) 二、汉中历史 (3) 三、汉中生物种类 (4) 四、汉中市经济发展 (5) 五、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的感想 (6)

汉中市城市规划展览报告 一、汉中地理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境内洋县生存有全国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区10县。二、汉中历史

汉中市历史典故 汉中历代均属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不仅为古城增添了光彩,也在中华民族的史页中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据现有资料分析,名城建设发展主要有西汉、蜀汉、南宋、清代、近代五个重要时期。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源头,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现辖汉台区、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十一县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人口380万。 汉中市城市板块地理 三、汉中生物种类 植物:秦巴山区多原始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截止1995年10月,已发现汉中市境内有2942种植物,分属种子、蕨类、苔藓、地衣、真菌和藻类,计7门、282科、1160属植物。其中仅种子植物就有166科、958属、2564种,分别占到中国科(166/291)的57%、属(958/2940)的32.6%、种(2564/24300)的10.6%。[5] 汉中是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陕西省第一,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

河南省南阳市城市研究报告2018

南阳市城市研究报告

1.1城市概况1.2城市规划1.3城市经济 23入驻房企研究4整体市场环境板块市场环境1城市背景分析 1.4城市产业1.5城市交通城市进入建议 5 1.6城市背景小结 目录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较多的城市。 城市简介及功能分区 1、南阳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人口全省第二的农业大市(截至2015年末,南阳市总人口为1005万人,主城区人口186万人),下辖2区10县;GDP仅次于洛阳,居全省第三位,增速仅次于郑州; 2、城市整体向东发展、向北扩张,白河南岸(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政府近两年大力推进发展的新区; 3、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一心、两轴、五板块”的发展格局:“一心: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扩展城市职能与发展空间,强化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两轴:以宁西铁路和焦枝铁路为依托,“十字形”的城镇与产业复合轴线,作为南阳市域城镇发展与产业布局的主体构架,以及跨区域合作的主要通道;五板块:中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部轻纺工业集聚区、北部清洁能源和冶金建材产业集聚区、东部食品和石油产业集聚区、西部生态产业集聚区;

南阳位于中原城市群京广发展主轴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7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下发《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标志着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明确提出,把支持郑 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强化郑州对外开放门户功能,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功能,集聚高端产业,完善综合服务,推动与周边毗 邻城市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 ?核心发展区: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 市、许昌市、漯河市、济源市、鹤壁市、商丘市、周口市和山西省晋城市、安徽省亳州 市为核心发展区。 ?五个定位:一、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三、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四、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五、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空间格局: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即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 提升、对接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促进城乡 统筹发展。 ?一核:郑州大都市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强 化物流及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功能, 全面增强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 ?四轴:沿陇海发展主轴;沿京广发展主轴;济南—郑州—重庆发展轴;太原—郑州—合 肥发展轴。 ?四区: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 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中原经济区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制造业和商贸物流基地,生态旅游名市。

威海市城市燃气管理办法

威海市城市燃气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燃气管理,维护燃气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燃气生产、供应和使用安全,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从事燃气生产、经营、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燃气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工作;市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燃气的安全监察工作;市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城市燃气的消防监督工作;市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城市燃气和燃气器具的质量、计量监督及燃气管道、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管理检验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燃气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四条城市燃气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燃气专业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在同一种气源管道燃气规划区域内禁止两种管道燃气交叉运行。 第五条建立管道燃气工程建设报建制度。凡新建、改建、扩建燃气工程(含管道液化气,下同),建设单位应将燃气工程站点、供气范围等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技术监督、公安消防、规划、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按有关规定,办理立项等建设手续。 第六条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并严格执行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化管理规定。严禁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担设计、施工任务。 外地有资质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进入本市承揽燃气工程,应先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 第七条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建设单位应按燃气工程建设专业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要求,配套建设燃气设施或预留燃气设施建设位置。预留的燃气设施建设位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占用。 应配套而未配套燃气设施的,规划部门不予规划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综合验收,不得交付使用。 第八条燃气工程建设所用设备和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挠燃气工程公共管道(含室内主管道)的施工安装。 第十条燃气管道施工安装应经技术监督部门监督检验合格。 燃气工程竣工后,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监督、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燃气工程完工后竣工资料应及时交市城建档案馆存档。 第三章燃气生产、储存和输配 第十一条城市管道燃气的压力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两段炉煤气须按规定向燃气中加入定量的加臭剂。 第十二条城市燃气生产、储存和输配所采用的各类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气瓶设施,必须符合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按要求办理使用登记和建立档案,并定期检验。 第十三条城市燃气管道和燃气容器投入运行前,应进行气密试验和置换,在置换过程中,应定期巡查,加强监护和检漏,确保安全无泄漏。对各类防爆设施及安全装置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检修,确保灵活可靠。 第十四条城市燃气生产、储存、输配系统动火作业应建立分级审批制度,取得动火证后方可实施。 第十五条城市燃气生产、储存和输配单位应按设备负荷能力组织生产、储存和输配,特殊情况需强化生产时,必须进行科学分析和技术论证,并经企业总工程师或技术主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调整设备的工艺参数和生产能力。

总体规划图则一般要求

4 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l.l 针对各地在编制镇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了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分9大类、30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 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 3 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 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归类。 2 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3 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 4 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线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 为适应镇区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定了将9大类用地按项目的功能再划分为30小类。4.1.2 关于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小类则在字头右边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4.1.3 表4.1.3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关于居住用地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终版)

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0.1 为加强南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结合南阳实际制定本规定,作为规划审批的操作规范。 1.0.2 本规定适用于南阳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与各项建设活动(包括地上、地下各类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工程等)。居民和村民自建住房,另按有关规定执行。 1.0.3 各类工程建设应采用南阳独立平面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4 已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单元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以控规为依据。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2.1.1 城市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分类基本原则,依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37-2011)》,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其中大类8类、中类35类、小类42类。

2.1.2 各类建设用地性质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控规等各项规划;未编制控规地区建设用地性质和适建范围,由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拟建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区域基础设施的条件及土地使用兼容性具体核定。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先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调整规划,经批准后执行。 第二节建设用地控制 2.2.1 建设用地红线图一般应在1:1000或1:5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特殊情况可采用其他比例尺的地形图)。图上应根据需要绘制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等,应用坐标标注。 2.2.2 建设项目规划用地界线的划定应当考虑城市规划要求、土地权属权限、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有关技术规范等因素综合确定,以现状实测地形图为依据。 2.2.3 建设项目的规划用地总面积包括建设项目实际(使用)用地面积和相邻道路、绿地、广场、管线走廊等用地面积,各部分用地面积应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明确。凡用地单位征用相邻已修建城市道路或未修建的城市规划道路,需同时代征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一半范围的土地(国土主管部门函告已征用的除外),作为开拓道路及敷设市政工程管线用地;若用地临道路交通广场、河道绿地、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地等,需一并代征,作为相应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计算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土地面积)计算。 建设项目规划用地面积计算单位为平方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样本

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威海市规划局 .11

前言 21世纪的中国需要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头两个十年成就了珠三角和长三角, 那么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 以青岛为核心, 包括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山东半岛东部可能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区域教育科研基地、旅游度假地和修造船基地是威海市建设的重点。规划借助日韩经济向山东半岛大规模转移这一历史机遇, 立足传统工业、特色渔业、农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基础优势, 争取经过规划引导, 促进威海市加工制造、教育科研、农产品加工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均衡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威海的环境资源优势已经初步得到中国和世界的认可, 但由于经济和城市加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加, 本次规划在合理安排威海长远发展框架的同时, 将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营建作为重要规划内容, 在城市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中, 给予重点解决。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五章城市用地和空间布局规划 (9) 第六章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3) 第七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5) 第八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6)

第九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8) 第十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20) 第十一章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22) 第十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3) 第十三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24) 第十四章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28) 第十五章市区岸线利用规划 (30) 第十六章给水工程规划 (31) 第十七章排水工程规划 (32) 第十八章电力工程规划 (33) 第十九章通信工程规划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