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与骨质疏松

激素与骨质疏松
激素与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被德意志病理学家同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等代谢性骨病等一起使用,当时因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未能明确定义。Osteoporosis 的基本意义是:osteo是“骨的”,poro是“孔”,sis意思之一是“状态”,所以osteoporosis最初的意思是“骨多孔症”;1941年Albright[1]针对正常骨,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的特点,基于骨质疏松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的事实,在JAM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其临床特点”的文章,首次明确了骨质疏松症的概念。基本内容是:成骨降低,类骨形成及钙、磷沉积少,骨矿质、有机质的比例与正常骨无差别,组织学可见骨小梁变窄、变薄、中断,推知骨量减少。成为当今骨质疏松症定义的基本内核。1996年WHO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受损,因而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分为继发性骨质疏松和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前者病因明确,容易治愈,临床病例较少;后者病因不明确,临床患者较多,治愈较困难。在人类所患的疾病当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最高,被称为是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可高达25%~50%,并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高,绝经20年以上者可达53.62%~57.89%,平均为56.76%[2]。由于绝经后女性骨量的急剧变化,骨质疏松好发于绝经后女性,所以绝经后骨质疏松已成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同义语。为维护老年女性的健康,提高她们的生命质量,防治骨质疏松是非常迫切的。雌激素是女性的主要生殖激素,对骨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面,对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做一论述。

雌激素水平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首要因素

男女共同的生理现象之一是随年龄增加骨量减少,但女性与男性相比,骨峰值低且有绝经史,绝经后骨量丢失显著,易患骨质疏松和引起骨折;与女性相比,相同年龄的男性这种现象较少。本世纪40年代Albright就提出骨质疏松发病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称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雌激素水平降低,对成骨细胞的刺激减弱,是最重要的原因。他对27例自然绝经妇女和10例人工绝经妇女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从绝经到脊柱变形,前者平均9.5年,后者平均13.4年,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提出老化因素并不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主要因素,而雌激素水平降低才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并首先提出雌激素可用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这一科学的论断,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航程。后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随着生物化学的进步,各种检测手段的提高,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测定血中雌激素水平已成为事实,从而揭示了雌激素水平降低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必然联系(图1)。有人对绝经后妇女(自然或人工)给以雌激素替代治疗,可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80年代初精确测定骨密度方法已成为现实,外源性雌激素抑制骨吸收,降低骨的重建率,可阻止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已得到证实。雌激素补充疗法还可以保持腰椎、髋部、前臂等的骨量,可减少全身各部位骨折发生危险约50%。动物实验也证明,切除大鼠卵巢,血中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并出现骨质疏松病理变化,该法已成为制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

雌激素在男性体内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男性骨代谢及骨质疏松与雌激素密切相关。男性各种骨细胞均表达雌激素的两种受体。雌激素参与调节男性长骨生长,保持松质骨量和完整性。雌激素受体的不同基因型也影响男性骨密度。干扰雌激素水平和雌激素缺乏或功能异常将导致男性的骨质代谢紊乱,并可导致骨质疏松。适当补充雌激素对缺乏雌激素的男性具有骨质代谢的良性作用。另外,雌激素还通过调节垂体生长激素(GH)的分泌发挥对男性骨骼的间接影响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雄激素在骨骼生长代谢、骨量维持及抗骨量丢失等方面均起到重要的作用,雄激素过量及不足均会影响骨骼系统;而雌激素亦与男性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利用性激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症的改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以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和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易于发生骨折的1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疼和病理性骨折,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男性骨质疏松症(male osteoporosis,MOP)发病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酒精的滥用、长期存在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性功能低下被认为是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三个主要因素,尤其是性功能低下是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1。

1 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特点论文毕业论文网

通常,人们从峰值骨量获得及净骨丢失率两方面来探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1]。1般来说,低峰值骨量结合高骨丢失率可导致骨质疏松,而激素如雌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互、活性维生素D、甲状腺素等的调控因素、营养因素(如摄取钙量低、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缺乏等)、物理因素(如活动与负重、日光等)、种族和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因素和妊娠因素等,都与骨质疏松有关[2]。

男性的骨峰值较女性高,其增龄性的骨量丢失的速度与程度比女性慢,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北比女性低,且程度亦较轻。男性骨质疏松症1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研究也远不如女性绝经后贩质疏松症(postmenopalusal osteoporosis,PMO)深入。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不断升高。Mark报导50岁以上的男性有5%患有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者达到30%~50%[3]。近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髋骨骨折中男性占30%,且老年男性髋骨骨折的死亡率至少是女性的两倍[4]。虽然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目前仍低于女性,但1旦发生其骨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骨质疏松症,因此,男性骨质疏松症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男性健康的社会问题,其研究亦日益受到重视。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1994年WHO确定了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标准,主要根据T评分,T值代表骨矿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健康年轻成年人峰值BMD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任何年龄的骨量减少标准为T值在-1至-2.5SD之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T值≦-2.5SD;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是指T值﹤-2.5SD,而且伴有骨质疏松性骨折[4]。这些标准不但适合女性,同样也适合男性。但骨质疏松症男性与女性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男性皮质骨量的骨量丢失约从40岁开始,改变基本与女性相似,但皮质骨的骨量丢失慢于女性,且骨量丢失主要是由于成骨降低所致,骨吸收功能正常或稍降低,属于低转换型骨代谢过程。而女性的皮

质骨骨量丢失主要以骨吸收功能增强为主要原因,是1种高转化型的骨代谢过程。男性松质骨骨量的丢失速度与女性基本相同。但其松质骨结构的改变却有很大的差别,女性主要表现为局部骨小梁结构的完全消失,而男性则以骨小梁均匀变细变薄为显著特征,骨小梁消失相对较少。两者之间有各自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1定的误差,有研究表明诊断男性肌质疏松症是T值应该小于-2.5SD以上[5]。

2 雄激素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2.1雄激素调节骨代谢的作用机制

雄激素在骨骼生长代谢、骨量维持及抗骨量丢失等方面均起重要的作用,雄激素过量及不足均会影响骨骼系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雄激素主要通过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发挥作用。Orwoll研究报导雄激素参与成骨细胞分化增殖及1系列生长因子如PTH、PGE2、IL-1等等的分泌及功能[6]。Pederson的研究显示成骨细胞表面存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7]。目前主要认为雄激素与AR结合后可能通过影响PTH的敏感性,及与前列腺素E2(PGF2)竞争PGE2受体而发挥作用[7]。雄激素除了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外,雄激素在局部还可通过成骨细胞上的芳香化酶,合成雌性激素并结合于相应的受体而发挥作用。据报道芳香化酶缺乏的男性,其骨骺愈合慢、骨龄延迟、骨骼比例失衡,并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8]。

雄激素除了作用于成骨细胞外,亦可作用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Mizuno等发现破骨细胞存在雄激素受体[9],说明雄激素还可通过阻止IL-1、IL-3、IL-11、TNF等的产生而对破骨细胞发挥间接作用。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因子可以通过成骨细胞、基质细胞及破骨细胞之间的ODF-OPG-RANK信号传导系统调节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其功能从而参加骨代谢的调节。这些因子均受到性激素的调节,特别是IL-6直接受雄激素调节,雄激素可以通过其特异性受体机制抑制IL-6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10]。

目前雄激素在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机制可归结为:①通过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上的AR从而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功能,维持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偶联平衡。②雄激素通过局部的芳香化酶转化为雌激素,雌激素结合于其特异性受体而间接发挥作用。③通过调节其他激素及因子的分泌及功能,间接参与骨代谢的调节。关于雄激素和骨代谢的关系的研究远不如雌激素与骨代谢关系研究的深入,其受体机制特别是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尚有待进1步深入研究。

2.2 雄激素缺乏与骨质疏松症

目前临床认为男性和女性同样存在更年期,男性虽不象女性那样有明示症状,但血清学检测可见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Testosterone,T)水平不断下降[11],而临床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骨密度常与T水平相关。Kelly检测健康社区83个65岁以上的居民,52%的男性具有T水平低下,且BMD值低于年轻人群的正常值范围,其骨折危险性增高[12]。Pietschmann 对31个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及35个年龄相当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组患者的有效T水平显著下降[13]。Clarke对45例70~82岁健康男性类固醇激素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多个指标与T水平呈显著相关,破骨细胞数量与T和E2亦明显相关[14]。这些研究均表明增龄是雄激素水平下降的1个重要原因,雄激素水平与BMD关系密切。

除了增龄外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reatment,ADT)也是男性雄激素下降的重要原因。无论是采用睾丸切除方法或雄激素抵抗疗法造成的雄激素缺失都会造成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并增加其骨折的危险性。Harry研究表明26名前列腺癌患者在睾丸切除术的前两年的BMD平均下降6.5%至10%,术后3~8年的患者BMD平均每年下降1.3%~2.5%。Morote等观察了53名采用非类固醇抗雄激素类药物或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等方法实现ADT的患者及59名对照组患者,平均用药39.4月后,两组骨量之间存

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15]。

大量动物实验表明雄激素缺乏可造成骨质疏松。Liesheth等对20只Wistar大鼠通过睾丸切除术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其体内雄激素水平下降,组织学形态显示骨吸收增加、骨小梁数目前减少及骨皮质变薄[16]。这些研究结果与临床研究以及以往的雄激素缺乏模型结果相类似[17]。

总之,年龄的增长、去势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雄激素水平低下可能是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1。

3 雌激素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男性体内存在1定水平的雌激素。人们在研究雄激素缺乏与男性骨质疏松症关系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雌激素在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有些学者认为雌激素在男性骨代谢中处于1个主导的地位,与男性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相关。V an-pottelbergh等观察了社区24个71~86岁的男性的雌激素的水平显著相关[18]。Khosla-s等对59名老年男性进行治疗,首先对他们通过药物抵抗法进行雄激素和雌激素剥夺,再分别给予雄激素或(和)雌激素替代治疗,并研究其BMD的改变,发现雄激素及雌激素在维持骨量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且雌激素起主导作用[19]。芳香化酶缺陷的男性患者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且其T水平正常而E2水平低下,均提示雌激素在男性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作用[8]。临床采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rl receptor modtnator,SERM)雷诺昔芬(raloxifense)对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BMD显著上升[20]。

我们知道在体内雌激素主要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结合而发挥作用,主要起增加骨量及抗骨吸收的作用。ER存在于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表面,主要分ERα及ERβ两型。雌激素缺乏及雌激素受体缺陷均可导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4 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

现有关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在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是基于PMD 的经验与研究上加以延伸。防治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的药物。前者主要包括雌激素、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维生素及其衍生物,后者主要为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氟化物类。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上侧重促骨形成的药物的使用,对其中高转化型者则使用抗骨吸收的药物效果比较好[21]。

雄激素替代治疗在PMO中的有效运用,使激素替代治疗在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倍受重视。但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除了雄激素水平减退以外,很多病因均可引起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而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个体化病因特点,支配着治疗的决策及疗效,不同的病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采用相同的治疗策略常常有着截然不同的疗效。所以,在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明确其病因所在十分重要。有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常规做血清睾酮的检测,根据结果选择是否采用雄激素替代疗法。在存在雄激素水平下降甚至缺乏的病例中单纯的补钙或给予双膦酸盐、降钙素等非激素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给予1定剂量的雄激素替代治疗不但可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甚至可有效逆转骨质疏松症的改变,其主要提高腰椎及股骨转子区域的骨密度[22]。雄激素替代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导致的骨质疏松症也有明显的疗效,可明显提高腰椎的BMD[23]。

5 结语

综上所述,雄激素和雌激素都是男性骨量维持及抗骨吸收的重要因素。男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雄激素和(或)雌激素缺乏而引起的,适量的雄激素替代治疗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症的改变。雌激素缺乏在女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发生机制目前已比较清楚,而雄激素缺乏

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其机制尚不清楚。进1步研究雄激素地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男性骨质疏松症,提高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长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迅速导致骨质疏松,其严重性依赖于剂量和治疗时间,它引起的骨副作用并没有安全的界限。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其损害肠道的钙吸收,严重抑制成骨形成,刺激骨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最近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指出,内科医生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1];加拿大风湿病学专家的调查发现,预防性措施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而治疗性措施的选择则依据患者骨矿物含量(BMP)[2]。因此,医生掌握病人信息的程度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的研究引发了关于该症发病机制新的讨论,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1 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数据 长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骨量丢失,增加了骨折的发生率,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最常见原因。骨量丢失程度随着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最初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个月里,骨量丢失最严重(5%~15%),接着以每年2%的速率丢失,骨小梁比皮质骨更受影响。最明显的丢失通常发生在每日7.5mg或者更高的剂量,并且治疗时间至少3个月以上。van Staa等[3]最近报道,根据对英国250000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的非脊柱骨折的相对发生率为1.33%(95%可信区间,1.29~1.38),其中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61%(95%可信区间,1.47~1.76)。骨折的发生率与激素剂量呈依赖性关系。重要的是,当剂量少于7.5mg?d -1 时,髋和脊柱骨折发生的危险性依然增加。在停止激素治疗后,脊柱骨折的发生率从第1年的2.4%下降至第2年的1.8%,随后与对照组的发生率相同。近期的研究数据[4]表明,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仅导致骨量丢失,而且改变骨的质量,其作用大于雌激素缺失的结果。Carbonare等[5]发现,绝经后妇女和男性病人使用糖皮质激素后骨超微结构发生定性改变,即骨小梁穿孔的增加与骨小梁连接性的丢失相关联。这些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增加骨吸收。 2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作用于骨组织的机制很复杂,至今尚不清楚。大型动物模型例如猪和羊[6]都要比大鼠模型更类似于人类疾病发展过程,这有助于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解。现就近年来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的3个方面作一论述。 2.1 对钙和磷酸盐代谢的作用 经典的理论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造成肠道钙吸收的降低和肾脏钙排泄的增加,导致负钙平衡,这两种因素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1.1 对维生素D和肠道钙吸收的影响人体内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钙经过肠道屏障等一些机制抵消维生素D的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依然不清。血清中25.OH维生素D的含量一部分人正常,另一部分人则降低,血清中的骨化三醇水平同样也不确定。有趣的是,Hahn 等[7]发现,给12名病人连续服用14d20mg的泼尼松,对血清中的去羟基化维生素D含量影响很小,然而肠道中钙的吸收则下降30%,表明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钙吸收减少也许与维生素D无关。而且,糖皮质激素似乎并不影响维生素D连接蛋白。 2.1.2 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影响来自那些无肾功能障碍的病人PTH1.84的研究数据有些令人困惑。使用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或者开始即进行激素治疗的病人PTH水平升高,但通常在正常范围内。糖皮质激素延期治疗的病人,PTH水平与对照组基本一致[8]。 2.2 糖皮质激素对骨细胞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作用的核受体有两种异构体α和β,人类中起作用的是α受体。无论是否骨化,所有的成骨细胞都具有α受体,同时也存在于培养皿中的软骨细胞。但至今尚未在破骨细胞上发现α受体。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绝经后骨质 疏松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补充雌激素可有效地预防绝经后雌激素降低所致的骨质疏松并骨折的危险性。然而,在补充雌激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不规则阴道流血,以及长期应用可能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等。因此,人们力图寻找一种” 既保留雌激素对骨的保护作用,又可避免长期应用可能对某些器官和组织产生副作用的药物,用于绝经后妇女防治骨质疏松。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因具有上述特征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对serm作一综述。 一、serm的特征、分类及作用机理 (一)serm的特征及分类 serm是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化合物,能选择性地结合于体内不同部位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与骨成骨与破骨细胞和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雌激素作用,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

度脂蛋白;而与乳腺(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部位(上皮及肌层细胞等)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则表现出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生[1,2]。 serm依其结构可分为” 3大类型[3,4]:(1)三苯乙烯的衍生物:代表为三苯氧胺(tamoxifen,tam); (2)二氢萘的衍生物:代表为萘氧啶(nafoxidine,naf);(3)苯并噻吩的衍生物:代表为雷诺昔酚(raloxifene,ral)。是最早人工合成的serm,能选择性的与骨细胞上雌激素受体结合而抑制骨丢失,同时对乳腺细胞则表现出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但tam对子宫内膜却有雌激素样作用,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5,6]。因此,tam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方面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近来发现了一类在乳腺和子宫具有拮抗雌激素作用、在骨和心血管系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新型serm,即ral 及其类似物[7]。这” 类药物满足了绝经后妇女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对雌激素的需要,同时又避免了应用雌激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naf,目前” 尚未见临床研究报道。 (二)serm的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serm的组织选择性与其结构有密切关

降钙素与性激素合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降钙素与性激素合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09T10:51:32.2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2期作者:徐晋豫 [导读] 组间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降钙素联合性激素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治疗效率高,有效缓解的患者的病痛困扰,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徐晋豫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200071 【摘要】目的:探究降钙素与性激素合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n=30)、B组(n=30)、C组(n=30),A组患者使用降钙素药物来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性激素药物来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降钙素联合性激素来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3.3%,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6.7%,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组间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降钙素联合性激素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治疗效率高,有效缓解的患者的病痛困扰,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降钙素;性激素;骨质疏松症;疗效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患者的骨骼多表现为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同时还有骨脆增加的情况【1】。由于骨质疏松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的情况,因此,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更加注意预防骨折的出现【2】。并且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很可能会造成疾病进一步恶化,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疾病【3】。有学者经过研究指出,使用降钙素与性激素联合来治疗骨质疏松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症,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探究降钙素与性激素合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的观察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我国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5】:①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②对激素有依赖的患者;③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有严重疾病的患者;④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⑤未绝经女性。将90例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n=30)、B组(n=30)、C组(n=30),A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60.2±1.9)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1±0.4)年。B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60.4±1.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0.6)年。C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60.3±1.5)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2±0.5)年。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的目的,同意参与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①A组:A组患者使用降钙素来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注射降钙素2ml/次,每隔1d注射1次;②B组:B组患者使用性激素来进行治疗。女性患者服用安宫黄体酮,每天1次,每次2mg,男性患者服用甲基睾丸酮,每天1次,每次5mg;③C组:C组患者联合使用降钙素和性激素来进行治疗,具体药物的用法用量与A、B组相同。两组患者均经过为期2月的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进行其他补钙和VD行为。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按照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来进行评价。其中,显效:患者的骨骼密度有了明显的改善,骨量增加,躯体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患者的骨质疏松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需继续用药进行治疗;无效:患者的病症没有任何改善,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3.3%,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6.7%,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组间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出现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关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已经成为了医学研究中的重点。研究表明,影响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是人体中的钙和性激素。一直以来,人体对钙的吸收直接影响着骨骼的情况,同时,性激素的减少使患者的骨蛋白形成减慢,骨密度减小,从而导致了人体的骨质疏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25.6%的骨折患者是因为骨质疏松造成的,并且许多患者在发生骨折后,大多都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及家属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因此,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力求找到更加准确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在本次的实验探究中,笔者选取了9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探究降钙素与性激素合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根据实验结果,使用降钙素来进行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3.3%,通过性激素来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6.7%,联合降钙素与性激素来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3.3%,治疗效果非常可观。 综上所述,采用降钙素联合性激素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治疗效率高,有效缓解的患者的病痛困扰,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针对绝经后妇女,对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20名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绝经后妇女,对她们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和骨密度(BMD)进行检测,并对双膝关节做负重正 位X线检测,观察当伴有骨质疏松症发生时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绝经后 妇女年龄的增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发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极显著升高 (P<0.0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BMI指数极显著高于伴发骨质疏松症的患 者(P<0.01),说明随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BMI指数的降低,伴发骨质疏松 症的可能性升高;BMD值与BMI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患有膝 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绝经妇女,伴发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与其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特别是BMI指数较低时应注意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妇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75-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由于膝盖关节软骨发生变性,伴随骨质增生,导致关节逐渐破坏甚至畸形。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于骨组织内的微观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骨量降低,造成的易发生骨折和骨质 变脆的一种骨代谢疾病。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伴发骨质疏松症时,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和骨密度(BMD)几方面的变化,对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治疗这两种疾病提供更多有 利的数据。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我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接诊的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的绝经后妇女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45~80岁,平均 年龄为65.27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于膝关节疼痛前来就医,符合美国风湿学会(1995年)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并且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测量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和体重,并对BMI指数进行计算。利用法国MEDILINK公司的OSTEOCORE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桡骨远端和跟骨的骨密度进 行检测。参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诊断出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是否伴发骨质疏 松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分类变量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 2.结果 2.1 研究对象伴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比例 在本研究中,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定为BMD值的T值小于-2.0 SD。在120位绝经后妇女中,有60位患者(占50%),其桡骨远端BMD的T值小于-2.0 SD;有55位患者(占46%),其跟骨部BMD的T值小于-2.0 SD。 2.2 骨密度(BMD)测定 按年龄将患者分为45-62岁和63-80岁两组,根据桡骨远端和跟骨部的BMD 值,诊断伴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例数以及发生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

激素替代疗法的若干问题 ?专家笔谈? 赵大正 作者单位:310013浙江医院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 )中绝大多数是Ⅰ型OP ,即绝经后骨质疏松(POP )。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存在于第二性征器官中,亦存在于全身很多部位如心肌、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骨骼、皮肤、泌尿道、肝脏等。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处在低水平,因而发生一系列变化:(1)骨骼中Ca ,P 向血液中转移,骨骼脱钙,骨基质合成减少,骨矿量降低;(2)雌激素有拮抗甲状旁腺素作用。甲状旁腺素(PT H )具有促进骨质吸收,骨盐溶解及抑制成骨细胞作用;(3)雌激素能加强降钙素(CT )的分泌,雌激素水平降低后,CT 分泌减少,破骨细胞活化增加,骨质消溶,导致OP;(4)雌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增加,导致骨吸收;(5)雌激素缺乏后成骨细胞合成减少,影响成骨中心。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细胞因子在绝经后OP 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细胞因子(c y tokine )是机体炎症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由免疫细胞产生具有免疫调节与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分子量为4000~60000,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目前已证明与骨代谢有关的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I (interleukin -1,I L -1)、I L -6、I L -11、肿瘤坏死因子(tum ornecrosis factor ,T 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 y stimulatin g factor ,CSF )、转化生 长因子(transform in g g row th factor ,TGF )、胰岛素生长因子 (insulin like g row th factor ,I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 latelet —derived g row th factor ,PDGF )等。通过自分泌和旁分 泌作用,影响成骨细胞的分化、增生、成熟和活化,从而影响骨质重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另一方面雌激素和细胞因子通过刺激骨骼中的靶细胞调节骨吸收和形成间的平衡。雌激素水平下降后,破骨细胞基因表达增加,成骨细胞基因表达不足,最终导致骨形成和吸收的不平衡而引起OP 。过去的十多年来,大量研究没有证明激素替代疗法(HRT )(即雌激素加孕激素联合治疗)对乳房癌的发病有影响,因此临床医师一直用HRT 防治Ⅰ型OP ,而且认为这种疗法能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病死率,且由于脑内具有记忆功能的海马状突起中有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因此使用雌激素可降低早老性痴呆(AD ) 54%的发病率。2002年3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骨科学 会第六届委员会上,第一次将OP 成立了专业学组。2002年 4月在成都举办了OP 专题研讨会。在全国成立了骨质疏松 学会,出版了“中华骨质疏松杂志”。也就是在这一年“WHI ”的临床研究结果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混乱,对 HRT 感到恐慌和担心,很多医生认为HRT 已经过时了。所 谓WHI 是美国政府资助的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目的是确定 HRT 是否对妇女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该研究设立了两组,一 组是已切除子宫的妇女,单服雌激素,另一组是未切除子宫的妇女,服用雌、孕激素(即正规HRT )。原计划持续8年,但 2002年3月研究者提前3年终止了第二组的实验。因为该 研究结果提示:每1万例应用HRT 的妇女,1年乳腺癌的发病人数增加了8例,冠状动脉疾病多7例,卒中多8例,下肢静脉栓塞或肺栓塞多18例,但结肠直肠癌减少6例,髋部骨折减少5例。追溯HRT 的历史已达半世纪以上,但起初是仅用雌激素,只能称为ERT (Estro g en RT ),但由于单纯使用雌激素明显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然后合并孕激素使用即HRT,避免了子宫内膜癌的危险,但是由于WHI 的报道,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这一方法的利弊。2002年11月中华骨科学会骨质疏松学组在深圳召开了会议,提出使用HRT 时应权衡利弊,慎重选用。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对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 )或称为雌激素受体调节因子(SEMRS )的研究,1996年发现了两种雌激素受体,即 ERa 和ER β,以及转录激活机能1及2(T AF -1,T AF -2),雌激素通过T AF -2的激活起协同作用,而SERM 只能激活 T AF -1,不能激活T AF -2,使雌激素只能作用于骨骼而不 能作用于乳腺。第一代的SERM:他莫昔芬(tam ox ifen )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第二代药物雷洛昔芬(ralox ifen )则克服了这一缺点。在M ORE 的研究中用雷洛昔芬3年后椎体骨折发病率下降40%,但对髋部骨折效果不明显。SERM 治疗后骨密度仅少量增加。不及雌激素和双磷酸盐。也有报道,雷洛昔芬可以增加血栓栓塞性疾病、糖尿病、卵巢肿瘤的发病率。2003年美国F DA 批准了利维爱(Liv ial or T ibolone )用于更年期综合症和OP 的预防。利维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甾体,其有效成分是7-甲基异炔诺酮,利维爱具有组织特异性。口服后能产生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的特点,其3个代谢产物为3a -OH ,3β-OH 代谢物和△4异构体。羟基代谢产物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4异构体则与孕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结合。雌激素的形成有两个途径:(1)硫酸酯酶通道,将雌酮硫酸酯转化为雌酮;(2)芳香化酶通道,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利维爱在骨骼、阴道、大脑及心血管系统激活类固醇激素受体,表现为雌激素样的作用。在乳腺通过抑制硫酸酯酶活性,从而抑制了乳腺细胞链的活性,并抑制雌酮向雌二醇的转换,同时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乳腺细胞增殖。目前乳腺X 线摄影是诊断乳癌的最好方法,国外大量研究证明,接受雌激素+孕激素治疗 6个月后50%的病人乳房密度增加而利维爱组仅有1名患 者乳房密度增加,加拿大N orm an 教授研究指出:影象学显示乳腺密度增加60%~70%以上,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达乳腺密度正常妇女的4~6倍,提示乳腺密度增加是乳癌的一个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国外正在进行为期5年的

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为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检查受累关节可见关节肿胀、压痛,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咔嗒”声,病情严重者可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减少关节的负重和过度的大幅度活动,以延缓病变的进程。消炎镇痛药物可减轻或控制症状,关节腔内注射是轻中度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式。对晚期病例,在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的条件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目前是公认的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本病常见于老年人,但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病。 骨质疏松症的表现主要为疼痛,身材变矮,骨折。严重骨痛可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饮食和睡眠等,常使病人生活无规律,牙齿过早脱落,茶饭不思,痛苦异常。骨折发生率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并发骨折者高达12%。轻者可使活动受限,重者须长期卧床,给社会和家人造成很大负担。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10%~20%。 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它常常是默默无声、悄悄的发生。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加,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常常丢失达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奏效。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包括雌激素代替疗法、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以及二磷酸盐,这些药物可以阻止骨吸收但对骨形成的作用特别小。用于治疗和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异黄酮。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由于可用于一般的抗生素或消炎药所不及的病症,如SAR S、败血症等,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特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具有的C3的羰基、Δ4和17β酮醇侧链以及糖皮质激素独有的17α-OH和11β-OH。 目前糖皮质激素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具有上述特征和活性的内源性物质,还包括很多经过结构优化的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的人工合成药物,目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诱发或加重感染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抗菌作用,故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体内潜伏的感染灶扩散或静止感染灶复燃,格外是原有反抗力下降者,如肾病综合征、肺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等。由于用糖皮质激素时病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掩饰感染进展的症状,故在决定采纳长程治疗之前应先检察身体,排除潜伏的感染,应用过程中也宜进步警惕,必要时需与有效抗菌药适用,格外注意对潜伏结核病灶的防治。 2. 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皮肤变薄、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一般不需格外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消退。但肌无力恢复慢且不完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等措施可减轻这些症状。此外,糖皮质激素由于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可延缓创伤病人的伤口愈合。在儿童可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负氮平衡,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3.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由于可导致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4. 消化系统并发症 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反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也能掩饰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致出现突发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应加以注意。长期使用时可使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加重。在适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药物(如aspirin、indometacin、butazolidin)时更易发生此副作用。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5. 白内障和青光眼 糖皮质激素能诱发白内障,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白内障的产生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有关。糖皮质激素还能使眼内压升高,诱发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恶化,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眼内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网结构的胶原束肿胀,阻碍房水流通所致。 6. 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 骨质疏松及椎骨压迫性骨折是各种年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严重的合并症。 肋骨与及脊椎骨具有高度的梁柱结构,通常受影响最严重。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钙磷排泄,抑制肠内钙的吸取以及增加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如发生骨质疏松症则必需停药。为防治骨质疏松宜补充维生素D(vitamin D),钙盐和蛋白同化激素等。 7. 神经精神异常 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多种形式的行为异常。如欣快现象常可掩饰某些疾病的症状而贻误诊断。又如神经过敏、激动、失眠、情感改变或甚至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某

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

?综述? 倡通讯作者:向川,Email:xcml7275@yahoo.com.cn 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 王子江 向川 倡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山西太原 030001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08(2014)03-0310-05 摘要:近10多年来,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取得长足进展。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遗传基因及其他因素方面都有其相关性。本文旨在回顾国内外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相关方面重要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结合文献进行临床观察,总结现有的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成果,并思考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价值和问题,努力找出二者相关性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相关性 Researchprogressofthecorrelationbetweenosteoporosisandosteoarthritis WANGZijiang,XIANGChuan TheSecondClinicalHospitalof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IANGChuan,Email:xcml7275@yahoo.com.cn Abstract:Greatprogresshasbeenmadeinthestudyofthecorrelationbetweenosteoporosis(OP)andosteoarthritis(OA)duringthepastdecade.OPiscloselycorrelatedwithOAinmanyaspectsincludingepidemiology,pathogenesis,geneticgeneandothers.ThispaperreviewsthemostimportantandrepresentativeresearchresultsofthecorrelationbetweenOPandOA,performstheclinicalobservationcombinedwiththeliteratures,summarizesthecorrelationbetweenOPandOA,considersthevalueandtheproblemexistinginthepresentstudies,andtriestofindoutprobleminstudiesofthecorrelationthatneedstofocusoninthefuture.Keywords:Osteoporosis;Osteoarthritis;Correlation 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据统计,中国部分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 率达22畅6%,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50畅0%[1] 。老年性膝关节OA患者,常伴有OP,而且随年龄增 高,膝关节OA伴发OP的发生呈不断增高趋势[2] 。OP与OA是临床上老年人常见两种退行性的疾病,并且临床上发现很大一部分患者同时出现OP与OA,全世界60%的绝经妇女面临着这两大疾病的威胁。随着人们对医学探索的不断深入和对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通过阅读和总结有关文献,对两疾病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1 概述 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 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由于中老年人内分泌系统、免疫 系统的功能紊乱和退化以及骨细胞局部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等多种综合因素导致骨吸收与骨形成失去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丢失。OA是一种长期慢性的病理过程。是以软骨改变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由于长期负重磨损导致软骨变性破坏。局部反应性骨质增生。关节表面硬化。进而造成软骨下骨坏死、囊性变、骨密度增加和伴发骨赘形成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 2 流行病学方面相关性 戴力扬 [3] 等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126名老 年人髋关节OP及O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Singh 指数及骨关节炎程度,结果显示:髋关节的骨关节炎 0 13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4年3月第20卷第3期 ChinJOsteoporos,March2014,Vol20,No.3 Publishedonlinewww.wanfangdate.com.cn doi:10畅3969/j.issn.1006-7108畅2014畅03畅022

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利的一面固然是好,不利的一面也不能束手无策,下面对一些常见的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处理对策进行整理。 1. 骨质疏松 发生原因:(1)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及增加肾脏尿钙排泄,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而促使破骨细胞的活化、导致骨丢失;(2)抑制骨形成: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刺激破骨细胞活化、抑制成骨细胞增殖、 I 型胶原和非胶原蛋白质合成,促进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凋亡;(3)对性激素的影响:糖皮质激素通过减少雌激素及睾酮的合成引起骨质疏松;(4)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肌萎缩及肌力下降是导致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1)钙剂 + 维生素 D/ 骨化三醇 / 阿法骨化醇 + 阿仑膦酸、唑来膦酸;(2)阿仑膦酸、唑来膦酸;(3)甲状旁腺素;(4)降钙素;(5)性激素;(6)噻嗪类利尿剂和限盐(伴高钙血症者),防钾丢失;(7)避免吸烟、酗酒、饮咖啡、负重,适当运动。 防治时机:预计激素使用>3 个月或高风险患者。 2. 肌病 发生原因:激素对骨骼肌的直接分解代谢作用。 防治措施:(1)不用氟化激素;(2)减少激素用量;(3)适当运动和高蛋白饮食。 3. 股骨头坏死

发生原因:激素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瘀滞、骨内压力增加、动脉灌注不足而引起梗塞,或激素对骨细胞的毒性作用,增加骨细胞的凋亡。 防治措施:(1)早期诊断和干预;(2)危险因素评估;(3)预防外伤,NSAIDs 止痛;(4)关节置换或切骨术。 4. 血脂升高 发生原因:部分原因是激素导致 ACTH 减少所致。 防治措施:(1)使用他汀类药物;(2)补充叶酸和 B 族维生素;(3)合理膳食。 5. 血糖升高 发生原因:激素可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肝糖原异生。 防治措施:(1)减少激素剂量;(2)饮食控制;(3)优先选择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严重高血糖者可注射胰岛素。 6. 心血管疾病 发生原因:动脉硬化,心肌损害,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生成等。 防治措施:(1)服用 ARB、ACEI、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2)延长输注时间(冲击疗法时);(3)冠心病、心衰患者应专科治疗。 7.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发生原因:激素治疗可出现情绪改变,记忆力减退,假性脑瘤,神经质,失眠及精神病。

探析体育运动、激素、补钙与骨质疏松的联系

探析体育运动、激素、补钙与骨质疏松的联系 发表时间:2019-06-21T15:45:12.9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5期作者:陈川 [导读] 将进行对体育运动、激素、补钙与骨质疏松的联系探讨。 绵阳市梓潼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绵阳 622150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骨质疏松的患者多数是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了,骨骼老化而引起的骨质疏松。事实上,骨质疏松症的骨组织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骨强度降低,只要受到一些外力的影响就会增加患者骨折的机会,加上随着患者年龄过大,体内激素的失去,又缺乏相当的运动锻炼,患者本身的体质也有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此就大大增加了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机率。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骨质疏松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激素,补钙等方式来有效缓解,本文将进行对体育运动、激素、补钙与骨质疏松的联系探讨。 一是体育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会对骨质产生不同的影响。儿童时期,孩子正在发育阶段,对钙元素的需求量大,除了补充相关需要的营养物质之外,可以通过补充钙元素来增加骨量。这是因为运动会使用肌肉连带着骨骼,将刺激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的生长,增加骨的弹性,改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帮助骨骼吸收营养物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坚持运动锻炼的人每天都能促进钙的摄取,增加骨质,尤其是绝经期女性和老年患者,对钙的需求量更大,运动的效果更为显著,正在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也是如此。 二是激素与骨质的关系。医学名为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多在临床上广泛进行使用。短期合理的激素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且在急性期内使用激素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正常体内的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都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促进钙的保留和沉积,但是绝经期女性的骨质丢失每年都很高,因此,适当的激素补充是利于他们骨质的生长的。但是根据相关研究显示,20%的老年男性和绝经妇女在使用激素治疗1年内会出现脊柱骨折,累积使用的量越大,发生骨折的风险就越高。所以对于激素的用量一定要慎重,最好听从医嘱使用。 三是补钙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表明,人体内的钙元素达到了99%以上,成为了人体内重要的营养元素。而钙元素的缺失是引起人体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因此,补充钙元素是维持骨量的重要举措。绝经期女性与老年男性由于身体因素,对钙的吸收能力降低,远不如年轻人和长期坚持锻炼的人,有研究进行证明,50~60岁的男女老年人如果每天摄入的钙元素超过了765mg,那么髋部骨折的机率就会相对减少大约60%。因此,通过补充钙元素等微量元素可以增加骨密质,极大地减少骨折的机率。不能在等到骨质的丢失积累到一定时间再进行补充,因为初期的骨质疏松症状是不明显的,等明显时,患者就会出现腰酸背痛腿抽筋的症状了,这说明骨质的丢失已经相当严重了。 通过上述分别对体育运动、激素、补钙与骨质疏松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如何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我们可以每天给自己设定一定的运动量,按时完成,做到肌肉与骨骼之间的连接是正常的,给自己的身体补充适当的骨质量。其次,对于即将进入绝经期的女性而言,可以适当补充糖皮质激素来维持体内的骨质,但是切记不可过多,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对糖皮质激素的运用。对于30岁以上的女性而言,可以开始通过适当的运动或者钙元素的微量补充来延迟钙元素减少的时间,及早进行预防。最后,适当的钙元素直接补充也可以促进骨质量的增加。

骨质疏松病例

病例: 姓名:曾XX 性别:女 年龄:60岁 职业:退休 主诉:间断腰背痛五年于2012年3月26日门诊治疗。 现病史:2006年10月27日因摔倒而致右尺骨骨折,骨科处理。 2012年1月9日再次摔倒致左腕骨骨折,骨科处理。 2012年2月6日因腰背痛加重接受口服止痛药治疗。 2012年2月24日查骨密度L1-4椎体T值-2.7SD,BMD749mg/cm2;股骨颈T值- 2.2SD,BMD602mg/ cm2。 2012年2月24日予阿仑膦酸钠、阿尔法骨化醇和碳酸钙D3治疗。 2012年3月9日复诊,改用密盖息(降钙素)50IU BIW肌注。 既往史:慢性胰腺炎,慢性腹泻病史3年。无食道病变;无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无长期咖啡等饮用。 月经史:绝经年龄50岁,已绝经10年。 家族史:其母曾有髋部骨折史。 体格检查:身高165cm,体重58kg,BMI 21.3kg/m2。 实验室检查:PTH 90pg/mL ↑ 15-65pg/mL 25OHD 12.8 ↓ >50mmol/l 钙 2.07 ↓ 2.1-2.55mmol/l 骨钙素 22.1↑4.8~10.2ug/L(骨更新率越快) β-CTX 0.36 P1NP 35.1 雌二醇 <18.35 <201pmol/L(绝经后) 磷 0.91 0,9-1.34mmol/L

肾功能CR 70 44-115μmol/L AKP 84 53-140u/l s-TSH 0.75 0.27-4.2uIu/ml 肝功能、风湿全套、肿瘤标志物正常 辅助检查:腰椎CT(2012-3-26):L3、L4轻度退行性改变 甲状旁腺B超(2012-3-26):甲状旁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慢性胰腺炎 低钙血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发展过程 1,25-(OH) 2D 3 降低→PTH升高 阿尔法骨化醇 降钙素 破骨增加,成骨减少+血钙升高 阿仑膦酸钠血钙降低+钙流失 钙剂 治疗 药物治疗 1. 停用降钙素 2. 继续口服补充阿尔法骨化醇0.5ug /天、碳酸钙D 3 1片/天 3. 补充胰酶 4. 对症治疗,减少腹泻次数 5.阿仑膦酸钠(后期追加) 一、降钙素(Calcitonin)——骨吸收抑制药 一种可以部分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内生肽。 作用机理:

糖皮质激素的危害

糖皮质激素的危害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短期内的疗效,但同时也引来了灾难,使患者出现了各种不可逆转的严重症状:1、长期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应用可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2、糖皮质激素可减弱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及扩散,诱发或加重感染…… 在肾病综合症激素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短期内的疗效,可是,毫无控制的激素应用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引来了灾难,使患者出现了各种不可逆转的严重症状: 1、长期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应用可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表现为向心性肥胖,造成钙吸收障碍,造成骨质疏松,严重者还可发生自发性骨折。 2、糖皮质激素可减弱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及扩散,诱发或加重感染。 3、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可延缓肉芽组织形成,防碍外伤或手术创口及其他溃疡愈合。 4、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生长激素的作用,儿童长期应用能抑制骨的成长及蛋白质合成,影响生长发育,孕妇应用还可引起胎儿畸形。 5、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在症状基本控制后,如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原有症状可能迅速出现或加重,称为“反跳现象”。出现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如肌痛、肌强直、关节痛等,称停药症状(或称戒断综合征)。 除此以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或功能不全、诱发和加重溃疡甚至引起神经精神症状,为患者康复造成极大障碍。 总之,激素的治疗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解决真正问题,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大忌,所以,激素的应用一定要适量,不可盲目追求疗效而大量应用激素,患者也不可只盯着化验指标,在治疗方向上走入误区。 皮肤消炎乱用激素类药膏危害很大 皮肤慎用激素类药膏就皮肤来说,是不可随便抹激素药膏的。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抗增生等作用,所以临床上以糖皮质激素制成的外用软膏、霜剂在皮肤科应用相当广泛。但是激素在治疗的同时也有很多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如颜面部常见的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痤疮等皮肤病,患者未经求医就自行涂抹药膏,开始因激素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病情暂时得以掩盖。一旦停药,病情又很快加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形成所谓的“激素皮炎”,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长期大量外抹激素药膏,在皱壁部及面部会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萎缩纹、色素沉着、紫癜、瘀斑、伤口愈合缓慢、多毛症、痤疮样或酒渣鼻样皮疹,甚至真菌和细菌继发感染等。由于激素不是病因性治疗,对许多皮肤病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且易复

甲状腺激素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尤其多见女性。而甲状腺疾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因此,正确理解甲状腺激素对骨骼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骨代谢诊断技术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好的研究甲状腺激素与骨质代谢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关甲状腺激素对骨完整性的影响的研究仍然尚无定论,本文就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甲状腺激素与骨骼的生长发育 骨骼的生长成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调节的,如遗传、种族、性别、营养和激素等等。甲状腺激素的缺乏将导致新生儿骨骼生长发育延缓。而在成人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在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认为,甲状腺激素对骨细胞的作用部分是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I)介导。IGF-I 调节系统由配体(IGF-I,Ⅱ)、IGF结合蛋白(IGFBP1-6)、IGFBP蛋白酶以及两个IGF受体构成的,其中IGF-I在骨质里含量最为丰富。IGF-I对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是刺激成骨祖细胞的出现,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能刺激骨细胞分泌IGF-I,Varga等发现在甲状腺激素作用下,IGF- I mRNA在MC3T3-E1成骨细胞系的表达上升。 但是,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将影响正常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例如,甲亢患者血清IGF-I 水平显著上升,同时骨密度也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IGF-I水平上升时伴有IGFBP-3、IGFBP-4的增加,使IGF-I对骨的合成作用受到抑制的结果。 2.甲状腺激素与矿物质代谢 矿物质代谢是受甲状旁腺激素(PTH)和1,25(OH)2D共同调控的。这些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骨细胞的活性、骨骼的重建和钙的代谢。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骨细胞,促进骨的吸收,并可导致PTH、1,25(OH)2D和钙的改变。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钙浓度常出现异常,临床上表现为高钙血症。患者血清PTH、1,25(OH)2D含量和生物活性以及肠道钙的吸收均下降,说明甲状腺激素诱导的骨吸收是高血钙的原因。据估计,20%的甲亢患者有轻度高血钙,50%的甲亢患者游离钙的活性上升。患者还常伴有高磷血症、高尿钙和高尿磷。这是因为高血钙进一步抑制PTH的水平,继发性PTH分泌降低从而导致肾小管钙重吸收的下降。经治疗,尿钙排泄可以恢复正常。当然,部分甲亢患者也可以表现为血钙正常而尿钙升高。由于过量甲状腺激素导致骨矿物质代谢变化,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相应升高。 3.甲状腺激素与骨骼代谢 骨的重建是破骨细胞对旧骨吸收和继发性成骨细胞形成新骨的过程。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骨的重建,它对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活性均有影响。甲状腺激素对成骨细胞的作用是通过三碘甲状腺氨酸(T3)与甲状腺素核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的。目前已经在人类的成骨细胞株中发现甲状腺激素受体(T3R)的表达。T3与受体结合后影响细胞复制、蛋白及基质的生成,大剂量的T3将抑制成骨细胞复制过程。不仅如此,进一步研究证实,破骨细胞上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