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

合集下载

论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批评范式的形成——以1970年代为观照

论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批评范式的形成——以1970年代为观照
t h o r s ,1 9 7 2 )出 版 之 时 , 编者 许芥昱 ( Ka i - Yu Hs u ) 和 海 伦 ・帕 卢 宾 斯 克 斯 ( He l e n P a l u b i n s - k a s ) , 就 以李金 兰 ( Vi r g i n i a L e e ) 与赵 健 秀 ( F r a n k C h i n ) 在 1 9 7 0年 一 次访 谈 中 的差 异 性 身 份 认 同
界 定和论争 。
黑人 领 袖 马丁 ・ 路 德 ・金 , 为 争 取美 国黑 人 的平
等权 利 献 出 了 自己的生命 。
至 2 0 1 1年 1 0月 9 日 , 美 国 的 总 人 口 已 达 到
3 1 2 3 4 0 0 0 0 ; 但土 生 的印第 安 裔 美 国人 和 阿拉 斯
裔占 4 .8 , 多 种 族 混 血 儿 ( Mu l t i r a c i a 1 )占
2 . 9 o [ 2 3 可 以看 出 , 白人 虽 然 也 是 移 民 , 但 后 来
者居 上 , 占美 国人 口的绝 大 多 数 , 成 为 美 国 社 会
如 诗人 首先 是一个 人 , 然后 才 谈 其 诗性 …… 我 并
不 太关 心 我 是 中 国人 或 美 国 人 , 或 华 裔 美 国 人 ( C h i n e s e - Ame r i c a n) , 或美 国华 人 ( A me r i c a n — C h i n e s e ) ” , 而赵 健秀 则针锋 相对 地调 侃道 : “ 这 等 于说你 是一 粒豆 子 , 是世 界 上 成 万上 亿 的 豆 子 中
加土 著 只 有 2 9 3 2 2 4 8人 ,占 美 国 总 人 口 的 0 . 9 ; 夏 威 夷 及 太平 洋 诸 岛原 住 民 5 4 0 0 1 3人 ,

华裔美国文学国内外博士,硕士论文(09-9)

华裔美国文学国内外博士,硕士论文(09-9)

华裔美国文学国内外博士、硕士论文(09-9)博士论文张龙海(杨仁敬指导) Searching for Identity and Reconstructing History in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and Nonfiction美国华裔小说和非小说中属性的追寻和历史的重构。

厦门大学,1999。

2000I712 16 博士论文文库。

[中心]董娣边缘文化边缘人: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亚裔美国人及其文化认同。

南京大学,1999。

胡勇(汪应果指导)文化的乡愁 : 论美国华裔文学对文化中国的认同。

南京大学; 2001,2002 I712 25 博士论文文库。

《文化的乡愁 :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中心]黄际英(王旭指导)美国华裔的民族意识与美国认同 : 20世纪30年代-90年代。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 美国史),2001,2003 K712 1 博士论文文库。

[中心]刘葵兰(吴冰指导) Counter-Memory, De/Reconstructing Myth, and Identity formation: A study of CHINA MEN, HOMEBASE, and DONALD DUK对抗记忆,解/重构神话,身份形成:对《中国佬》,《家乡》和《唐老亚》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

[中心]石平萍 (吴冰指导)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Race and Gender in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Writings: A Study of The WomanWarrior, The Joy Luck Club, and Bone美国华裔妇女文学中的母女关系及种族和性别的政治:对《女勇士》、《喜福会》和《骨》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 。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些早期华裔移民开
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游记。

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旅程、困境和切身的
体验,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华裔美国作家开始涉足其他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20世纪后期,华裔美国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
作家如蔡美儿、胡天、杨显惠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

这些作家深入探索了个人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出
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角和文学风格的作品。

此外,他们的作品也探讨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社会议题,使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圈中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存在。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崔抢先生的《我的故乡是故乡》、蔡
美儿的《喧嚣城市之光》、巫毓华的《红楼贵公子》等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又揭示了种族
和社会问题。

同时,这些作品也以精湛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全球读
者的关注。

综上所述,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在20世纪初得到起步,并逐渐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领域,华裔美国文学深入
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们在美国社
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窗口。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
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我们期待着华裔美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中 , 我 们 对 20 世 纪 70 年 代 至 今 美 国 内 部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批评理论的争鸣、变革与拓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评析, 在 此 不 赘 叙 。 本 文 所 要 关 注 的 , 是 近 20 多 年 来 中 国 台 湾、大陆学界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状况及其利弊得 失,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
二、大陆的华美文学研究及其“文化中国” 情结
与台湾相比, 大陆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起步较晚。 1980 年 代 是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的 发 轫 期 , 从 江 小 明 的 《 新 起 的华裔美国作家马可辛·洪·金 斯 顿 》 ( 《 外 国 文 学 》1981 年第 1 期) 、凌彰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洪亭亭》( 《世界 图 书 》1981 年 第 5 期 ) 两 篇 “ 开 山 之 作 ” 算 起 ,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研 究 似 乎 已 经 有 了 20 多 年 的 历 史 , 但 整 个 80 年
代大陆对华裔美国文 学 仅 仅 限 于 零 星 的 译 介 , 从 1980 年 到 1990 年十年之内一共 才 发 表 了 5 篇 文 章 , 还 包 括 翻 译 外国学者的论文, 如杨发章( 美) 的《论美籍亚洲人的 认同身份、内外冲突和生存策略》( 徐竹译, 《国外社 会 科 学 》 1985 年 第 1 期 ) 一 文 , 这 篇 发 表 于 1985 年 的 译作已论及华裔美国文学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和生存 策略, 但这并不是大陆学者的见解, 我们是在十多年以 后才开始对华裔美国的身份认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文学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研 究 的 中 国 视 野P
□ 蒲若茜(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广州 510632)
摘要: 本文在考察近 20 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 , 对 紧 随 美 国 批 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 指出要深入华裔美 国文学研究, 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 以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及文学想象等因素综合铸就的文学母题为切入口 , 以建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 突 破 研 究 者 内部的歧见和纷争, 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多元化而丰富的部分,它反映了不同亚裔族裔作家对自身身份和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民族化主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它展现了亚裔美国作家在不同时期对于自己和自己的族裔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从19世纪初到当代,亚裔美国文学的民族化主题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扩展了人们对亚裔美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19世纪初,亚裔美国文学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华裔美国作家身上。

那个时期,大批华人移民来到美国,他们经历了排华法案和种种歧视,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身份认同。

在这个环境下,早期的华裔美国作家如杨炳森、林散之等开始以英文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挣扎,同时也涉及到了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仅记录了华人在美国的历史,也加强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存在感和文化认同。

到了20世纪初,亚裔美国文学开始涌现出更多的族裔作家,包括日裔、菲裔、韩裔等。

这一时期,亚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民族化主题。

日裔美国作家迦具土亮一的《美国华尔兹》,描绘了日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经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融合与挣扎。

菲裔美国作家卡洛斯·布洛桑的《会飞的骑马》则以菲律宾裔美国人为主要人物,深入探讨了族裔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议题。

这些作品展现了不同亚裔族裔在美国的生活和文化,为亚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裔美国文学的民族化主题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在二战后,韩裔美国作家朴树青的《阴谋与爱情》等作品开始涉及到韩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这进一步拓宽了人们对亚裔美国人的认知。

由于美国法律的变化和社会氛围的转变,越南裔、柬埔寨裔等东南亚族裔美国作家也开始出现在文坛上,他们的作品多涉及到种族隔离和种族认同等议题,将亚裔美国文学的民族化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走出“东方-性”_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走出“东方-性”_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近年来,美国亚裔文学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亚裔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以及个体经验。

而在亚裔文学的批评领域,学者们也开始深入研究和讨论这一领域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关系。

本文将探讨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华人话语”建构的影响。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亚裔作家开始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

这些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探讨了移民经验、家庭关系、种族认同等重要议题。

亚裔文学批评的出现为这些作品提供了学术性的研究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意义。

然而,亚裔文学批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华人话语”的建构问题。

在亚裔文学批评中,由于学者们的种族背景多样,他们对于华人文化、语言和经验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这导致了在“华人话语”的建构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

一方面,有些学者主张要将亚裔文学置于更广泛的美国文学框架下研究。

他们认为,亚裔文学批评应该尽量避免将亚裔作品局限于“异质性”和“他者”的范畴中,而应该将其纳入到更大的美国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

这种观点主张打破传统的“东方/性”的话语框架,推动在美国文学中建构一个更为多元和综合的“华人话语”。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亚裔作家的作品中存在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元素,应该重视亚裔作品对于“华人话语”的建构和表达。

他们主张通过对亚裔作品中的文化符号、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亚裔作家在“华人话语”中的位置和作用。

这种观点认为,在探讨美国亚裔文学时应该保留对于“东方/性”的思考,并将其作为亚裔作家在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中出现的重要主题。

无论采取哪种立场,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目标都是要寻找一种包容性和团结性的“华人话语”。

这一话语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亚裔作家们在美国社会中表达身份和认同的重要方式。

“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界定

“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界定

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

回顾2010年以前国内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国学者们(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翻译,可归纳为六种:‘华裔美国人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文?’,“’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和华美文学”’。

这些译名之争的焦点多集中在讨论中英文词语之间涵义的准确对应,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语序等问题上。

“华裔美国人文学”这种译法存在的争议是,当‘'chinese american"与“literature"组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时,是将"chineseamerican"仍然看做一个词组来修饰literature,还是拆分后重新确定词性及修饰关系?“华裔美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的译法存在的争议是,是考虑汉语语序的原则将‘失国”提到前面。

还是遵照英语原文的语序直译?“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英语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有必要为了区分‘哗文文学”而特别在中文译名中突出该研究对象的写作语言为英语?‘?国华裔文学”和‘裳国华人文学”之间的问题在于。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中的chinese在英语中指代的内容,与中文的‘华裔”、‘华人’是何种对应关系?至于‘案国华人文学”和’哗美文学”分别是吴冰教授和张子清教授为了化解前三种译法产生的分歧而提出的不同建议。

早在2001年王理行教授和郭英剑教授,就曾对前三种译法做过讨沦。

他们指出,‘在chineseameri―earl literature这一专有名词中,chinese~american已经不是用来指涉‘华裔美国人’,而是分别修饰l卜erature 这个中心词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修饰词”;而从英语语义所强调的信息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考虑,两位学者将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它的中文译名‘痖该将‘美国’放在前,译为‘美国华裔文学’最为恰当”。

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研究现状与问题

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研究现状与问题

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研究现状与问题摘要:随着“民权运动”和“泛亚运动”的兴起,华裔美国诗歌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诞生了李立扬、宋凯西、陈美玲等一批优秀华裔诗人。

目前,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的研究虽诞生了相关的诗选集、研究著作和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但在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所占的比例极小,被三重边缘化。

而且,现有研究多是在亚裔或少数族裔文学大背景下进行,亚裔和少数族裔的共性难免掩盖了华裔文学独特的艺术特色。

同时,简单的译介、诗评过多,对诗歌的文学审美的研究不足。

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是文学性与族裔性结合的完美典范,华裔美国诗歌中文学审美与族裔追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为华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少数族裔举行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争取自身应得的权利。

这场运动的成效体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便是包括华裔美国文学(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在内的亚裔美国文学(AsianAmericanLiterature)、非裔美国文学(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和犹太裔美国文学(JewishAmericanLiterature)等少数族裔文学得到了蓬勃发展。

自此,华裔美国文学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和研究学者,出版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进入了美国主流文学史和大学课堂,并产生了相关的学术期刊、研究会议和大量的硕博士论文。

遗憾的是,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的研究还缺乏学界应有的重视,在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成果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因此,本文希望能拉开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系统研究的序幕,发掘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与文学价值,对以后的研究抛砖引玉。

一、华裔美国英语诗歌概况李立扬是美国华裔中诗集最畅销、获得最广泛主流社会认可的当代诗人。

他著有《玫瑰》(Rose,1986)、《我爱你的城市》(TheCityinWhichILoveYou,1991)、《我的夜之书》(BookofMyNights,2001)、《在我双眼后》(BehindMyEyes,2022)四本诗集和散文诗自传《长翅膀的种子》(TheWingedSeed:ARemembrance,19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0年代,赵秀健等人在编辑亚裔文学选集《哎呀》时提出了他们的核心概念———“亚裔美国感性”,力图塑造一种既不同于美国白人,也不同于亚洲人的亚裔美国人的特质,以这种独特性为亚裔争取更广阔的发言空间。

“亚裔美国感性”所发起的挑战与引起的争议,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辨,此一术语的洞见与不见、主体与边界、包容性与排斥性、历时性与共时性,应因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文学场域、文化潮流而展现不同的面貌。

本文在结合对赵建秀的支持与反对的两种声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华裔究竟有什么独特的族裔性,这些独特的华裔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呈现出哪些面貌,对华裔文学带来哪些利弊,以期对华裔的族裔性做出较客观、全面的研究。

一.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的表现徐宗雄的小说《美国膝》开篇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雷蒙德,等你老婆的律师跟你办完事之后,你连中国人都做不成了。

’……雷蒙德想知道,一个中国人怎么能做不成中国人,就像一个天主教徒怎么能成为一个丧失信仰的天主教徒。

如果达琳把一家人从他身边带走,他就失去了一个中国儿子安守本分的机会,那样他就不再是中国人了吗?此处问题的关键是“族裔性”,有什么本质性质让华裔称其为华裔?华裔的“族裔性”是可以改变的吗?雷蒙德想象今后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嗨,我叫雷蒙德·丁。

我曾经是华人,但我妻子保管了我的族裔性”。

雷蒙德心想这是不是最糟糕的文化多元性。

“族裔性”是定义一个族裔的过程中,形成的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思维模式?还是一个族裔在形塑自我的过程中,呈现的与生俱来、不可替代的本体特质?换言之,“族裔性”究竟是在经验层面还是在本体层面,是形而下的抑或形而上的?具体而言,华裔何以称其为华裔,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肖画(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本文以华人族裔性为切入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提出三个问题:一、华人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有哪些表现?二、华人族裔性在美国主流语境的宰制下变得身不由己,它给华裔文学的创作和解读带来哪些局限?三、除了负面效应之外,华人族裔性应是华裔文学保持自身文学特色的一种特质,若华裔作家运用巧妙,华人族裔性能给华裔文学带来哪些益处?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华人;族裔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0)1-0019-05作者简介:肖画,南京大学文学院2006级博士生。

华裔文学凭借什么使之区别于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其它族裔的文学?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既不落入虚无的相对主义,也不重复僵化的本质主义?以华裔文学最突出的书写对象“饮食”为例,尽管汤亭亭、赵健秀的创作理念与再现策略针锋相对,见证同属一脉的华裔文学也并非同质同构,然而双方的笔触一旦涉及“饮食”,两人同时变成个中老手,从古中国烹饪的匪夷所思,到唐人街餐饮的中西合璧,下笔细腻琐碎,描述变幻离奇,虽不免自我东方主义之嫌,但却能以最世俗的方式为美国主流社会接受,成就少数族裔文学的独特风貌。

华裔文学从草创到繁荣,饮食向来是其中的显著标志。

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判断种族背景、生长环境的重要依据。

尽管华人饮食对华裔的成长、华裔文学的素材选取如此重要,但我们要问,非华裔文学不可以写华人饮食吗?在主流文学中,华裔饮食一定沾染了东方主义的猎奇目光么?华裔饮食书写只是一种载体,华裔或非华裔借由这一载体要表达何种诉求,这一载体对华裔文学文本的建构起到何种作用,背后的叙述欲望才是区别族裔性的标准。

饮食习惯对身份认同至关重要,食物不仅是历史与文化语境的产物,同时也反作用于历史与文化语境。

换言之,当食物成为权力的象征,美学的实践,社群的仪式,意识形态或身份认同的诉求,食物不再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修辞,无法自外于文本的建构与解读,食物也就对文本结构起到了逻辑推动的作用,尤其对于少数族裔文学意义重大。

华裔文学如此讲究口腹之娱,物质细节的丰富或重复,既难逃自我异国情调化的诟病,也难说不是以微妙的反讽来对抗主流文学微言大义式的诠释模式,更是否暗示了感官的满足与肉身的成长才是实践各种意识形态最切实可行的途径?Alicia Otano 的结论值得三思:“假如想对华裔文化的生长轨迹与发展历程做出既真实又连贯的叙述,华裔文学必须谨慎处理食物在文本中扮演的角色。

”用这样的标准解读华裔的“族裔性”仍然意犹未尽,“华裔饮食书写”固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叙事范式,但更深层的叙述动力与布局欲望能否起源于华裔的心理?从最明显的层面来看,华裔游移在身份认同的两难之中,往往越是挣扎,越觉无力,“我是美国人”的梦想如同地平线,永远看得到却达不到。

无论是赵健秀还是汤亭亭,在无限延宕、曲折反复、否定又否定的书写历程中,是什么样的心理促成了华裔独特的“族裔性”?《美国膝》里另有一处情节:“在欧若拉公寓前的人行道上,一个亚裔女子迎面朝他(雷蒙德,笔者注)走来。

她穿着一件T恤,T恤上写着‘这是属于亚裔的。

你不懂。

’她发现他在看她胸前的标语,于是对他笑了笑,好像他看懂了似的。

一阵痛楚向他潮水般涌来,连周遭的空气都满溢着绝望。

”欧若拉和雷蒙德是一对亚裔恋人,他们发现分手的原因是欧若拉不能变成雷蒙德梦想的那种亚裔女人。

迎面同胞的微笑转瞬而逝,似乎心有灵犀,又似乎不屑一顾,雷蒙德因为亚裔特性的问题而分手,此刻触景生情,他究竟看懂没有?他是痛感于爱情的破碎,还是绝望于不为人知的隔膜?这种痛楚与绝望是否是陈安琳所说的“种族的忧郁”?受弗洛伊德的文章《悲伤与忧郁》的启发,陈将种族的属性与身份的认同归结为忧郁的形成,失落绵延着无止的忧郁,让人耽溺其中无法自拔,甚或认为忧郁是安身立命之必要。

作为一种形成自我的方式,忧郁代表了一种促人深思的比喻,显现在美国,种族化如何运作,美国文化的形成可说是在合法的排除某些历史,也是在误忆某些被排除的历史。

忧郁也是克莉丝蒂娃所说的“不堪”,当不堪的意识在华裔的心头萦绕不去时,各种心理纷至沓来,对人我的关系殊难确定,从而有了自暴自弃又自救自赎的矛盾冲动。

不堪是莫可明状的时刻,也是身不由己的处境,非此非彼,非表非里,是己身之错位,还是外物之误置,让人无言以对。

华裔族裔性在华裔文学中的表现多种多样,饮食与心理只不过是近乎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两端。

本文再以“拳击”为例,看华人族裔性如何渗透到这种典型的西方男性运动中。

一般而言,武术代表了纯粹的东方传统,拳击代表了十足的西方传统。

李健孙的《支那崽》和DonLee的《黄》均以成长小说的模式,描述两个亚裔男孩如何在美国梦的召唤下,学会用拳击自卫、成长,从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

《支那崽》的主角丁凯失去生母的保护后,深受后母的歧视、虐待,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被逼学会了拳击,赢得了自己的空间,最后进入西点军校。

《黄色》的主角丹尼在童年是丑小鸭,为了强身健体,跟白人拳击教练学会了拳击,变成了深受女性青睐的亚裔男性。

他们都凭这种既暴力又健身的方式完成了从身体到心理的改观,似乎达成了他们立志做一个地道美国人的梦想。

大致说来,两篇小说符合黄秀玲的“从必须到奢侈”的概念,“必须”和“奢侈”代表存在与行动互为参照的两种模式,前者承受生存的压力而思想保守,后者满怀自由的憧憬,向往感情的宣泄与艺术的自为,两者的角力是文学创作的传统主题,用以凸显一种理想的亚美行为准则。

丁凯学会拳击是生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为了自卫实属必须;丹尼学会拳击是自惭形秽中的偶然选择,为了魅力可谓奢侈。

更深层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拳击”所代表的暴力。

Nguyen辨析了暴力在华裔小说中的运作机制。

在美国国内,亚裔由于诉诸暴力被美国主流蔑为他者,而亚裔又因为受益于暴力,跻身美国主流。

亚裔越来越清楚美国的暴力,进而分辨暴力的合法与非法———合法是白人为自己编造的神话,非法是白人对黑人强加的指控。

据此,我们可知赵健秀的“大男子主义”外衣与“唐人街牛仔”形象,不只是他的素材与姿态,也是他谋篇布局的驱动力,且根本是他的创作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赵断言,借助暴力,男性身体可在言说上转化为宏大的种族与民族共同体的代表,并且阳刚十足的男性身体正是暴力的产物。

经由男性身体的暴力演出,让种族恢复男性特征,成为华裔男作家主要的政治、美学抱负,而成长小说无疑最能展示华裔男性学会暴力的转化历程。

暴力的身体政治因此展现三重维度:亚美男性身体因暴力获得公民权的资格;美国男性在经典的成长小说中被典范化,传诸后世;集各种暴力于一身的国家,成为最庞大的身体政治。

但暴力再怎样强大,它最终解决的是美国公民身份的问题,而非美国人的问题。

从钩沉旧作到践行创作,赵健秀念兹在兹的既不同于亚洲人又不同于美国人的“亚裔美国感性”,透露出强烈的目的论倾向,难逃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罗。

以暴易暴的书写策略越是激进,越是暴露自身的无力,暴力书写有政治参与的渴望,但表现出的解决方法又因为亚美作家的边缘地位而一再受挫,因此亚美文学深陷矛盾之中,它想建构一种抵抗的共同体属性,但主流文化却要求可被主流接受的文化生产与自我再现的形式。

问题还不只于此,为什么“拳击”一定代表西方属性?美国早有华裔拳击选手。

华裔文学写到“拳击”、“牛仔”、“好莱坞”等美国大众符号时,为什么会格外引人注意?同理,当读到“功夫”、“饮食”、“唐人街”等代表华裔刻板形象的时候,为什么马上联想到华裔?如果把华裔小说中的华裔换成白人,这个故事依然成立吗?二.难以穿透的族裔性再看《美国膝》里的第二处引文,那个亚裔女子胸前的标语是此处的关键,什么是属于亚裔的?你是谁?亚裔是不可理解的代名词吗?你是主流还是非主流?你是指非亚裔还是亚裔?此标语是亚裔对主流霸权的强烈抗议,还是亚裔对边缘处境的无奈反讽?大多数华裔文学的封面或封底介绍,无不大力推荐此书出自华裔作家之手,不仅对其文学价值充满了溢美之词,而且不忘强调它独特的东方韵味。

凸显华裔的“族裔性”对书籍的畅销几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族裔性彷佛具有魔力的商标,消费者在消费至上的时代往往是冲着商标而来,华人族裔性在东方主义的商业包装下幻声幻影,商业利益的驱动与居高临下的俯视是华人族裔性难以穿透的第一层原因。

但大同小异的商业宣传正是造成了华裔文学在读者(特别是非华裔读者)脑海中的刻板印象。

《女勇士》、《喜福会》之类的华裔书写大行其道之后,它们创立的风格被广为复制,华裔文学的写作模式、出版管道与营销理念带给读者一种错觉,认为华裔文学是一种风格明确、格调单一的少数族裔文学。

在谙熟出版市场的经纪人的幕后操作下,黄玉雪、谭恩美、黄哲伦等畅销作家,不管他们的初衷是不是想纠正主流臆造的刻板形象,他们反复书写的主题逐渐变成华裔文学的几大母题,如母女关系、父子关系、唐人街叙事,于是母题积淀了浓厚的华裔族裔性,形成读者对华裔文学的前理解。

谭恩美自《喜福会》之后难以突破,一边倒的中美对比,模式化的母女关系,在在说明了作者的想象与主流的规范,一时间华裔小说仿佛就是家世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