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

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
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

考前必备丨2020年高考历史42题攻略

专题01 42题考情分析

一、42题命题特点分析

题材内容

已使用过的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试题特点

42题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其开放性已获得各界好评和认可。特点:

切入: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景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由于认同的观点不同。

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但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设问方式:从答案生成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是,自拟论题类

解题要领:

1、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具完整的话。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

2、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考察要求的。行文结构上按照论点、史实、总结的步骤答题,包括分阶段阐释,分层表述,注重结构完整性。具体论述过程要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具体论证过程中,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一般建议学生写2个以上的史实,并且最好做到史论结合;所选取的史实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又能紧紧围绕材料;也可以尝试从正反两面举例来印证论点,增强说服力和论述的辩证性,体现出历史价值取向;行文时,注意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现象与历史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阅卷一般史实1分,史论2分)

3、最好能有小结(结论)。回扣主题观点,并能将材料的认识进行升华。(一般赋分值是2分)

类型二是:观点评述(析)类

主要区别:

①评析:

材料观点---表明态度——持论有据、分析原因、影响——总结升华。

②评述:

叙述观点---表明态度——持论有据、分析原因、影响——总结升华。

答题要领: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2.具体论述要注意多角度分析;行文时,注意思路的系统性、完整性。

思路一: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理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

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史实要对应,层次要分明。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

步,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等)

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

有几种观点?

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

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

观点1: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发展。

观点2: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怎么样)。

二、洞悉命题

一、多维化洞悉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命题特色

三、2011——2019年全国42题考查情况

(1)论证角度单一——对策:2—3个案例,从政、经、文、外等多个领域,从古今中外正反等角度思考。

(2)史实调用不合——对策:多读几遍题目要求,先构思,后答案。

(3)缺失论证语句——对策:运用史实后要用一名总结性的话提示史实与史论间的关系。

(4)无法调动史实——对策:建构系统的通史知识。

在结论部分

(1)缺失结论——对策:严格按三段论的格式要求。

(2)无法提炼——对策:换种语言或角度重述观点。

写作过程:要分段,有要点,有关键词,切忌一团糕。

五、开放性试题答题基本原则

历史小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述四原则分明

(系统性原则)

历史小论文试题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一分为二。

(史论结合原则)

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要有史有论。

(结构性原则-总分总

一篇小论文就是一篇浓缩的完整的文章,要做到:

(1)开篇一定要注意开门见山,主旨明确;

(2)中间论证一定要注意层次清楚、史论结合;

(3)结尾一定要注意结论呼应,简明扼要。

(精炼性原则)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故要求抓住关键信息,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要点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六、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另外小论文形式创新,提取信息要注意题材不同,而方法基本相同。

大致可分为文本类、表格类、图片类(地图、统计数据图、画作)、公式类、概念解析类、目录增删类,不胜枚举。如何寻找关键信息及答题思路,一般先看标题及材料出处,寻找有效信息。接着看题目具体要求,切记审题清晰,确保题意要求的要素一定要体现在小论文中,切勿因时间紧迫而惊慌失措,乱写一通。小论文一定要保证留有8分钟时间,基本结构写全。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1年的“西

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一般通用结构是总分总。时刻谨记这一点,做到一般能确保4分保底。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2019年高考全国Ⅰ文综(历史)卷[有官方标准答案,附42题思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攻略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攻略 题材内容: 已使用过的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试题特点 42题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其开放性已获得各界好评和认可。特点: 切入: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景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由于认同的观点不同。 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但需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设问方式:从答案生成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是,自拟论题类 解题要领: 1、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具完整的话。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 2、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考察要求的。行文结构上按照论点、史实、总结的步骤答题,包括分阶段阐释,分层表述,注重结构完整性。具体论述过程要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具体论证过程中,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一般建议学生写2个以上的史实,并且最好做到史论结合;所选取的史实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又能紧紧围绕材料;也可以尝试从正反两面举例来印证论点,增强说服力和论述的辩证性,体现出历史价值取向;行文时,注意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现象与历史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阅卷一般史实1分,史论2分) 3、最好能有小结(结论)。回扣主题观点,并能将材料的认识进行升华。(一般赋分值是2分) 类型二是:观点评述(析)类 主要区别: ①评析:

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3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发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42题解题指导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开放性试题42题解题指导 宁乡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A、高考历史选择题24~35题七大解题思路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很多,本文所说的七大解题思路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几个,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七个解题思路掌握熟的话对提高选择题解题正确率是很有好处的,下面分以述之。 思路1:对不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项史实错误,另一种是史实正确,但不符合材料所属的特定时空)例1:《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解析:参考答案为D。选项A是史实错误,因为工业革命主要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结果,而不是科技推动。B 和C材料都没有提到。 例2:右面是20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 太后跑路》,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 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史实 B.义和团运动挽救了中国被侵略的命运 C.其结果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 D.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参考答案是C。选项A不属于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排除。选项B属于史实错误,因为义和团运动只是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选项D也不属于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而是发生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故排除。 思路2:有没有?(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不要无中生有) 例: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解析:参考答案是B。选项CD都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所以硬说是西方传教士的污蔑显然不对,另外冲击在材料中无法得到体现。思路3:全不全?(选项只能对应材料的一部分,也就是以偏概全) 例: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解析:参考答案是C。选项A材料没体现,故排除;选项B和D都只能反映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BD只能解释“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如果仅仅依据这句话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思路4:选项与材料主体范围是否一致(选项往往放大材料主体范围,使得结论难以成立)例1: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解析:参考答案是D。选项A主体明显放大,使得结论难以成立,BC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而题干要求是对整体进行概括,所以从程度上不合适。 例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2018-2019高考历史42题专项训练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42题专题训练(校本作业) 尤溪五中刘仁清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国家观念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42.【答案】 示例1 论题: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 阐述:古代中国,有天下而无国家,家国同构,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均为藩属。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主权独立,中国与他国国际地位平等的国家观念才真正形成。 结论:国家观念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当时国家和国际关系的认知,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或国家观念是一种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对国情的认识与理

解。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国家观念受政治影响;国情决定国家观念等)示例2 论题:古代中西关于国家观念有着显著不同 阐释:在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古代中国家国同构,有天下而无国家,君主即为国家,强调君主专制;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从13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结论:中西方的生活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基础的差异,国家观念的差异是必然的。 示例3 论题: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西方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 阐述: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国家观,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社会契约论、有限政府、主权在民、法制等思想,为国家观念注入理性血液。 结论:西方近代国家观念伴随着思想解放而深入,又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和制度完善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 示例4 论题: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积极转型 阐述:古代中国家国同构,这种传统的国家观念自成体系,近代以来在西方势力的冲击下出现了变异与转型。鸦片战争后,在具有高度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面前,中国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和观念国家;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已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近代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的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其中民族主义始终处于强势和主体地位。 结论: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是影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重要因素,国家观念的转型又为近代中国走民族独立之路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II卷Ⅲ卷42题参考答案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2.(12分) 评分标准: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二 小说情节: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很富裕” 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抨 击了教会的腐败,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人的力量,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树立人的 尊严和权威,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的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促进了文学、艺术、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的近代化,但过度的追求发财和物质享受,给社会发展带 来不利的一面。 示例三 小说情节: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 通的”。 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概述和评价:封建天主教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其核心是 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原则),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 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思想,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促进了 文化、教育的传播;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条件;促进了西 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的社会近代化。 示例四 小说情节:整个小岛都是鲁滨逊的个人财产,回国后,他还去“视察”他的领地。 历史现象:英国的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贩卖黑奴, 进行贸易,以武力等方式占领大片殖民地。殖民扩张,有利资本原始积累,使英 国成为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拓展了 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 想文化,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示例五

2018年高考历史42题专项突破训练

高三历史主观材料题训练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 ﹣﹣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1.考点:Y5: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外的社会转型.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的表现及其影响.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和14﹣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解答: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论题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论题二是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进行说明,得出结论即可;论题二可从14﹣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其影响进行说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各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他们提出的新思想中,法家思想在战国至秦占据统治地位,汉初黄老之学一度崛起,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主流,宋明理学更是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基础的实质变化,社会文化也实现了成功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 论题: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 阐述:14、15世纪,意大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天主教会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他们提倡人文主义思想,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42题专项训练1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42 题专项训练1 1。(2019 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 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19 ·福建福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英部分条约简表 根据《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整理根据上表,提取一项有关中英两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42 题专项训练1 答案 1。(2019 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 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析题——从哪些角度入题] 本题是观点评述类,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需要四步骤:首先明确观点,由于材料没有直 接表明观点,此题观点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概括。然后是“评”,对材料的任意一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是赞成或反对。其次是“析”,即分析、论证观点,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最后是“结论”,要做到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结论要有家国情怀的高度,有理论的升华。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从材料出处可以知道,这则材料出自钱穆先生1940 年写的《国史大纲》。这一时期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形势恶劣,全国上下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来回答中国为什么不应当投降,不应当被侵略的问题,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钱穆先生在这一时期写出纲要版中国通史,并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它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研究态度,更是一种深刻的责任与情怀。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本题可以运用“时代背景+家国情怀”,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理论来指导作答。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我们必须对历史以温情与敬意,这是对材料正向思维而得出的观点,当然也可以反其道而提炼为:“国民对本国历史存有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从反向思维上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刺激,获得高分。

【2020高考历史】 全国卷第42题开放题的解法(共46张PPT)

2020高考历史 全国卷第42题开放题的解法

一张图学 透 命题方式 分类 特点 2

(2017年全国1卷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中国外国 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 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 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 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 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 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 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 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 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 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 特》。 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 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 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 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 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 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第三步 构思结构 展开论述 解题方法指导 第二步 解读材料 提炼观点 第一步 通读材料 审读设问

第一步通读材料审读设问注意事项 设问: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 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 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通读材料:不可有遗漏,包括引语、出处、说明等。 2、审读设问:不可大意,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在审题上下功夫,牢记设问中的每个词都是有用的。读懂设问,明确答题的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①注意答题的范围、不要“超标”、②按照设问的要求完成所有步骤、不要遗漏。 5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42题专项训练2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42题专项训练2 3。(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述三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广告。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中提取两项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两项信息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说明。(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所拟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12分)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42题专项训练2答案 3。(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析题——从哪些角度入题] 本题是提炼观点型论述题,答题时要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适合的论证角度;第二步,回归教材,联系所学,概括合理的启示;第三步,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结合材料表层信息“招商股银200万两”“贷款改装设备”得出观点“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变革的角度可结合材料中汉阳铁厂创办时的艰难、盛宣怀经营的成功和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重焕生机得出观点“体制创新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大部分考生往往只关注了汉阳铁厂的变化这一表面信息,但汉阳铁厂一开始为何生产不

2019年全国I卷高考历史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

2020历史全国高考1卷第42题专项练习

第42题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1 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 计要览》1970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1: 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3分) 阐述: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 失调弊端。(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一降一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3分) 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才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9分,言 之成理即可) (“示例”仪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是晚清民国时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

——据戚其章《晚清史治要》、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等从表中提取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论证说明:该题中的“传统文化”应做广义的文化理解,即 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而包括中国古代物质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类似观点一至观点四可以从两个方 面或两个阶段予以说明;类似观点五六可以采用 正反论证予以说明。 观点一: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巨大挑战; 观点二: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出路存在局限性; 观点三: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以全盘西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 观点四: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 观点五:梁启超提出的将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结合的主张具有合理性; 观点六:毛泽东提出的将传统文化与科学理论和国情相结合的主张符合传统文化转型方向; …… 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

(完整版)2019年高三历史名校模拟卷开放性试题42汇总及答案

考前背诵题(42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历史学家指出,人类历史上很多政局动荡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内部的社会机制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譬如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口压力太大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选取中外近代史上的两则事件进行论证。 【答案】阅卷说明: 1.回答需要写明观点,没有观点扣2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述不得分; 2.论述可任意选取中国或世界近代历史上的两则历史事件或运动(中国史可选取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之间;世界史可选取从1500到十月革命之间,列举十月革命并 对原因分析正确可得分)。 2.学生所作论述需要包含两则事件的两种原因,只论述一则历史事件的一种原因,最多得3分; 4.论述需要紧密围绕两种原因,原因不当,与观点联系不紧密不得分。 示例: 观点:历史上的很多政局动荡同时由内部机制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引起。 论述: 事件一:太平天国运动正是由内部机制问题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所引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对中国侵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民族矛盾加深。(3分)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横征暴敛,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广大农民揭竿而起。(3分) 事件二:辛亥革命的发生同样是由外部冲突和内部机制问题所引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侵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十九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而此时的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进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原有的社会矛盾,镇压保路运动更是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3分)事件三:巴黎公社是由内部机制和外部冲突同时引起。 外部冲突:在普法战争中,法军全线溃败,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由此激化了民族矛盾;(3分) 内部机制:面对外来侵略,法国临时政府不仅抵抗不力,反而欲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这激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满,阶级矛盾尖锐,由此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3 分) 其他事件略。 2、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说题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2第41题说题 试题展示 (2018新课标2卷第41题)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物种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一、试题的命题立意 第41题作为历史高考材料题中的第一题,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纵观2013-2017年全国2卷41题的考察方向来看,41题命题特点表现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总体来看,以考查历史的横向联系为重点,即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在同一领域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及影响。同时也兼顾历史的纵向对比。 2018年全国2卷的41题正是在这样大方向下考察了一带一路视野下东西方农业文明的发展。 1、知识立意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本题考查了经济史当中,中美两国农业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具体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农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影响等。所考查的知识关注时代特征,关注东西方的联系及差异。 2、能力立意 本题问法包括“概括”、“说明”、“简析”。考查考纲要求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的能力。 本题选取材料以大豆为切入点,联系地理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材料。设问角度层次分明。 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 读;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3、学科素养 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围绕“一带一路”下的农业文明发展史,以中美两国的大豆种植为线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试题的考点分析 本题共3小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本小题考查经济史主要内容,借不同时期大豆种植的特点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属于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本小题考查全球史观的运用,世界一体化下东西方的联系逐渐加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考点体现较少,本题更注重能力上的考查,需要学生全面理解材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本小题考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理解和运用。世界文明是多样的。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文明间的包容,促进其共同发展。) 三、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经过系统的复习,基本上已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框架逐渐形成,拥有历史逻辑思维,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见题型及问题的处理能独立完成。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II卷Ⅲ卷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复习进程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I I卷Ⅲ卷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答 案

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Ⅰ卷)历史试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2.(12分) 评分标准:

示例一: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二 小说情节: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很富裕” 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核心是人 文主义,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人的力量,肯定人的 作用和价值,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的精神,崇尚 理性和科学。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的近代化, 但过度的追求发财和物质享受,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一面。 示例三 小说情节: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 经》无师自通的”。 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概述和评价:封建天主教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