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及课时安排

课标要求及课时安排
课标要求及课时安排

引言

----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问题。课时安排

第一章声现象

---奇特的声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课时安排

第二章物态变化

---漫游世界的小水滴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课时安排

第三章光现象

---在明媚的阳光下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课时安排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拓展视力的“神镜”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千里江陵一日还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课时安排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走进物质世界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电性、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课时安排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人,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课时安排

第八章力

---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会测量力的大小。

■用示意图描述力。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课时安排

第九章力与运动

---左右物体运动的规律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

---意想不到的作用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产生的原因。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时安排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1.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活中的应用。

4.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5.理解机械效率。

6.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课时安排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能通过具休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时安排

第十三章电路初探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课时安排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1.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和工作原理。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课时安排

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

---丰富多彩的电器世界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课时安排

第十六章电磁转换

---探索电与磁的联系

《物理课程标准(201年版)》相关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走进信息时代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

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知道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时安排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09:55:0 [字体: ] 8]来源:? 作者:zj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

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俄语直接翻译过来的。从1952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在我国使用最早的一个概念。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之后曾长期沿用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曾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至1952年刚好沿用约四十年。目前台湾的中小学仍使用课程标准一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标准是我们本民族长期使用过的一个固有概念,而教学计划、大纲则是舶来品。并且,教学计划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歧义,让人误解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已正式用“课程计划”取代了“教学计

(最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常规25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研读课标(指导纲要)、学习教材。认真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阅读和浏览相应的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资料光盘、学科专题网站,紧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了解学科技术前沿,更新学科知识体系,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2条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需求、已有学科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3条准确全面设计教学预案 (1)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等内容。 (2)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4)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5)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4条科学编制教学计划。要以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科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第5条认真准备教学必须的软、硬件环境,整理开发教学相关资源。上课前要认真准备教学所需的计算机、网络、学习软件、练习平台等软、硬件环境,依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收集整理或自主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设计制作必须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6条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 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 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内蒙区颁课程方案。认真落实新课 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高度重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的开设,并纳入学生学 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二、统一规范周课时。小学每天安排 6 节课,每周课时 30 节。根据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教体艺 [2004]10号)文件要求,一、二年级增加 1 节体育课,也就是每周安排 4 节体育课,同时在没有体育课的一天下午 的最后一节安排 1 节体育活动。还可以在一、二年级安排1节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和 1 节活动课(有教师辅导,含根据兴趣爱好开设的教学班活动)。中小学不得擅自增减课 程和课时。 三、统一规范学年教学时间。各校要严格按照上述教学 时间安排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事历,规范开学、放假时 间,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和放假时间。各学校要严格执行 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更 不得提前放假。学生寒暑假期间,教师应推迟3~ 5 天放假,做好学期结束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新学年开学教师要

提前一周到校,各学校要组织业务学习和教师备一周超前 课。 四、统一规范作息时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律取消走读生 统一到学校上早读和晚自习的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 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 6 小时,初中不超过7 小时。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有 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校开 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住校生可以上早自习和 晚自习,早读时间不超过45 分钟,晚自习时间不得超过2 小时。住校生上早读和晚自习时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但不 得利用这些时间集体上课。要保证初中生、小学生睡眠时间 不少于 9 小时。中小学安排走读生上早读和晚自习引发安全 事故的,将从重处理学校有关责任人。 五、重视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开设安全教育、文明礼仪 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 体育活动、手工劳作、器乐训练、英语活动课等,加强写字教育。提倡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时间开设不同的活动课,学生 可根据兴趣跨班级选择活动。 六、课程开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一项重要内 容,也是必查内容之一。 2017 年秋,小学一二年级增设不少于 一课时的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可以统筹安排地地方与学校课程中 确保课时不变。同时将“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制”。各学校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抓好落实。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程标准计划

语文教研组活动 之 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活动计划 语文教研组 2013年3月

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紧紧围绕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效性这个中心,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引领,认真贯彻课改有关精神,改变教学理念,引入多元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研讨环境,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建构小学语文教研文化,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语文教研组计划在本学期初,组织全体语文组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二、活动目标: 以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契机,引领教师把握新课程蕴涵的先进理念,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转型。在工作中,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全校语文老师参加各种教研、教学活动,把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给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时机,以讨论,测试,提问,交流等形式进行本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活动,使教师明确新课程标准,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的理论依据,并能将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活动内容 一、了解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教育地位。 二、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四、了解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以及阶段目标,目标从以 下几方面设定:、 (一)过程与方法 (二) 情感态度与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三) 价值观综合性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总目标 (三)写话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五、实施建议中包括了: 一、教科书(原称教材)编写建议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教学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最新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有幸参加XX年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其培训的模式新颖,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 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学科培训资源,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我们从“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班级交流讨论、集中答疑——交作业”这三个环节来细化学习任务,感觉有点像玩游戏闯关,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电脑操作,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学会正确开机、关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之间的很多信息技术课时就用来给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不用呆在教室里学习就觉得非常高兴。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领导听过一堂信息技术课,没有一个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

开展提过合理化建议。作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即使没有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很受到学生的欢迎的。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发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 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等都是一个新问题。就像我们乡镇小学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 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一: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国家级成果奖 --

国家级成果奖(教学论文评比) 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论文获奖陈士云把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中国教育学会一2007.9 凌新华、饶阳红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叶保红、王侯宇浅谈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沈海涛、刘家兵探究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凌新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侯建岚、侯建玲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江波、江伟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侯建琴、葛家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高金行、崔玉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彭芳媛、朱绪珍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探究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梁海鸥、郑艳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再创造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赵颂翔、邱海云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会体验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崔玉、高金行关注生活,写好作文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郑艳、梁海鸥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郑艳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2006.12 --

国家级成果奖(教学设计评比) 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教学设计侯建玲、王侯宇雨点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陈亚红夹竹桃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葛家珩、侯建琴倒数的认识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叶宝红、王侯宇升国旗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梁海鸥、郑艳山谷中的谜底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课题研究 类别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单位时间课题审 批单位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杨双明农村小学实施和谐教育研究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7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杨双明《小学和谐教育研究》优秀课题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9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杨双明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6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陈亚红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2008.12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 课题研究张绍芳 朱绪珍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 健康成长的研究 盱眙县古桑中心幼儿园2010.8 淮安市教育学会正在研究中 --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计划 一、基本情况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问题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创新。通过课标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数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二、学习内容 本阶段的学习内容是:《数学新课程标准》 三、目的要求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2、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的突破口。 3、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创造性重在创造,贵在引起创造动机,并能积极进行阅读实践。 四、培训重难点 1、通过学习,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2、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住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创造性重在创造,贵在引起创造动机,并能积极进行阅读实践。 五、具体措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特点: 1)综合性2)独立性3)实践性4)发展性5)创新性 2.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理论研究法3)实践研究法4)比较研究法5)三论研究法6)协同研究法 第二章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础 2.小学,初中,高中各自教学目标? 第三章 1.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特点: 1)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性2)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性3)信息技术课程的灵活性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活动方式和认知结构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改善学生的认知因素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会学,善学, 爱学. 3.中小学信息课教学特点: 1)现代性特点2)实践性特点3)工具性特点4)应用性特点5)文化性特点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3)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发展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6)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7)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1.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一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教与 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和可补偿性. 2.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觉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有多种具体的方式:讲述.讲解.讲演.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掌握教材是教师较好运用讲授法的关 键.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1

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然而,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把它与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按层次不同分为四个方面: (一)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社会的人至少应具有和信息社会接口的能力,如果你不会用计算机,不会用网络,那么你就无法和这个社会相融。中小学校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定义为“是指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简言之,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会学生如何检索、评估、利用、交换、共享、制作、保护信息,使学生能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二)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谓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建立新的教学结构以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问题。目前学校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谈谈你对课程标准的看法?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各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 教学课程标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在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对这些变化如何理解与认识,并且如何将新的理念与目标付诸实践,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1、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大纲》注重知识传授,看重的是“基础与基本技能”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而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 2、更加密切联系实际。所谓“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应当服务于生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会使数学脱离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方面也做了强调,例如:倡导引进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符合时代特点的数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的引入。从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估算能力的训练,比如出示一些草莓,让学生猜大约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这样的估算练习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是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倡导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大纲》更多是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生大多通过死记硬背等机械的方法进行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在经历、体验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评价的革新。《大纲》中只涉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与评定,与之比较,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就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新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新课程标准中的革新,真正体现了学生本位,使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者 教师是学生学生的组织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教师是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协调者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分别指的是什么?三者关系如何,联合实际运用。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的学习。自主学习完整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自己现有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特长基础之上进行的学习;二是在完成普遍的教学要求之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扬长避短,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进行学习;三是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和建立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四是在学习实践中注意修正、调整、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同学们之间进行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的学习。合作学习完整的含义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和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分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课程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或科学钻研的情景,通过学生自觉、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