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辩证的,政治课以马列主义为基本教学内容,马列主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并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教师把理论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取得良好效果所必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是辩证的。

一、根据政治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要进行有效地选择必需考虑其内容。

辩证法认为,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具有语言理论化、思维辩证化的特点。应采用群体模式,其基本教育过程是:问题——调查——讨论——参与,群体模式的特点是:重视社会,群体中心。当然,模式的采用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而应当是开放的、灵活的,可以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其根据是为教学内容服务。政治与语文、物理、化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模式应有区别,但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它们都属科学知识,在教学中都应尊重认识发生规律,都应体现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可借鉴语文、物理、化学课采用的教学模式,至少要把握其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把它转化为一种教学方法,为政治教学所用。我们可以出一些有趣的、有新意的题目让学生讨论;拿一些学生关心的论题来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到企业、农村、军营里去观察、学习、分析、研究,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绝不会低于理化实验课时的积

极性。

二、结合师生自身特点优化教学

优化教学是素质教育内在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要做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很好地传授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完善品格,这是优化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应尊重师生双方的特点为前提,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可见,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同教与学的矛盾互相纠缠在一起,而教与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要解决教学这一主要矛盾,首先得认清矛盾双方的特点,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虽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要发挥教师的有效价值,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我们常说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笨巧,是教师选择有效教学手段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教师既要发挥现有的特长,更要有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地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为此,也必须明确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发扬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陷,是优化教学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教师的自身弱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自身缺陷表现为知识不全面,运用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观念落

后,以及性格上的局限性。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能否选择有效的模式、方法、手段,影响到优化教学的最终实现。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在学生的练习里,以及学生的个别谈话或辅导时搜寻到有价值的信息,认真分析信息,运用好信息,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这些反馈信息启发教师的思维,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

三、利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艺术手段

上完一堂政治课并不难,而上好一堂政治课并非易事。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首先,就得全面、深刻地握政治理论,不能机械地理解政治概念、原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圈圈点点,更要讲清进行圈圈点点的内在原因,在上课提问或练习设计中,要考虑知识的层次性、应用性,思维的辩证性、灵活性,充分显示政治课理性的魅力。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大量举例,甚至把政治课当成故事课,忽略了政治内在的理性内容,没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挖掘政治课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对理性的内容进行情感包装。有的教师既没有把握理性内容,也没有挖掘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结果,讲解做不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觉得深的地方等于没讲,甚至连浅的地方都味同嚼蜡,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政治高深莫测、枯燥无味,因此,教师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找到学生理性与情感的需求点、渗透点、交融点,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洞察力和

一定的艺术修养,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品行,对学生有一颗爱心,明确教书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才的必要手段。

(责任编辑易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