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蜡原油流变性研究

合集下载

原油流变曲线

原油流变曲线

原油流变曲线原油流变曲线是石油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用来描述原油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流变性质。

通过研究原油流变曲线,可以对原油的流变特性进行分析,进而指导石油生产过程的设计与调整。

本文将从原油流变曲线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原油流变曲线的定义原油流变曲线是指将原油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表示出来的一条曲线。

剪切应力是指在原油中施加剪切力产生的应力,而剪切速率则是原油在受到剪切力作用下的变形速率。

原油流变曲线可以分为剪切应力-剪切速率曲线、粘度-剪切速率曲线以及剪切应力-粘度曲线等不同表示形式。

二、影响原油流变曲线的因素1. 原油成分及含量:原油的成分及含量将直接影响其流变性质。

不同组分的原油在剪切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流变行为,例如某些原油在低剪切速率下呈现剪切稀化,而在高剪切速率下则呈现剪切稠化的特性。

2. 温度:温度对原油的流变性质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导致原油的粘度降低,使其在剪切过程中流动性增强,流变曲线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3. 懸浮物含量:原油中的悬浮物会对流变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悬浮物在流体中的分布和浓度将影响流体的流动性和黏稠度,进而改变原油的流变曲线。

4. 含水量:原油中的水含量也是影响流变曲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的存在会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其在剪切过程中呈现更加稀释的特性。

三、原油流变曲线的应用1. 物性评价:通过研究原油的流变曲线,可以评估原油的黏稠度、流动性以及流变特性等物性参数。

这对于在石油生产中进行油井测试及井筒流体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油藏开发:原油流变曲线对于油藏的开发和开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原油的流变特性,可以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在注水、注聚等工艺中通过调整剪切速率来优化原油的流动性。

3. 流程设计:原油流变曲线也是流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在炼油过程中,不同原油的流动性差异会影响到管道输送、减压装置以及储存等环节的设计。

原油流变学-第4章 原油流变性 §4.8 稠油及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原油流变学-第4章 原油流变性 §4.8 稠油及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4.8 稠油及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一、 稠油的流变性
稠油(Heavy oil)亦称重质原油,是一种富含胶 质和沥青质的多烃类复杂混合物,通常指粘度大于 1102mPa.s(50℃)和相对密度大于0.92g/cm3 (20℃) 的原油。
§4.8 稠油及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 对于含蜡原油,当油温高于析蜡温度时,粘度较低,原油 呈牛顿流体特性,只有当温度低于析蜡温度并接近凝点时, 粘度才急剧升高,转化为非牛顿流体。
第四章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蜡在原油中的状态受哪些条件的影响?胶质、沥 青质对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含蜡原油会随着温度的降低出现牛顿流体、 假塑性流体、屈服-假塑性流体三种流变类型?
3、当加热温度低于最优热处理温度时,含蜡原油的 低温流变性恶化的机理是什么?
4、简述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原因?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有哪些?
➢ 而对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稠油,其轻馏分(尤其是直链 含蜡烃)含量少,且硫、氧、氮等元素化合物和镍、钒等金 属含量也较高,因而稠油比重大、粘度高、凝点较低,一 般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呈牛顿流体特性。
➢ 稠油不仅在常温粘度大,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仍具有很 高的粘度。在反常点温度以下,稠油往往呈现宾汉姆流体 特性,具有一定的屈服值。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电粘效应 ➢ 当液珠带电的乳状液受到剪切时,需要克服液珠表面电
荷与周围双电层内反离子的相互作用,这就导致额外的 能量损失,表现为 粘度增大,即电粘效应。 ➢ 老化 ➢ 新鲜乳状液在环境温度下静置储存,随时间延长,乳状 液的流变性会有所变化。

胶凝含蜡原油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

胶凝含蜡原油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

2 P o e sa dPp sg tt n S e gL n ie r g& Co s ln . T Do g ig2 7 2 , ia . rc s n ie De inSai , h n i gn ei o E n n ut gCo, D, n yn 5 0 6 Chn ) i L
文章编 号:1 0 ・0 52 1)40 7 -5 0 39 1(0 0 -5 90 1
胶凝含蜡原油非线性蠕 变模 型研 究
李传 宪 林名桢 2 杨 , 飞 马 勇 ,
(.中国石 油大学( 东)储运 与建筑工程 学院,山东 黄 岛 2 6 5 ; 1 华 6 55
2 胜 利油 田胜利勘 察设计研 究院 工艺配管所,山东 东营 2 7 2 ) . 5 0 6
摘 要 :研 究胶凝含蜡 原油的蠕变模型对 管道 的安全再启动具有重要 意义。现有 的蠕变模 型不能描述胶凝 含蜡原油不
同阶段 的蠕 变,故在描述胶 凝原油不 同阶段 的蠕 变时,流变方程不得不 分段使用 ,这为 工程 应用带来很大 的不便 。今 引入损伤变 量及 硬化变量 ,建立 了由具有非线性 软化 的虎克体和具有非线性 硬化的牛顿体 串联而成的胶凝含蜡 原油非 线性蠕 变方程 ,该模 型可 以统一地描述胶凝含 蜡原油蠕变的 3 阶段,无需进行分段 处理,简洁实用 。利用该模型对 个
Ne o in fui o y Th r o e o ln a re o e a e c ie te wh et e re i g sa e ft e wt n a d b d . ep op s d n n i e c e p m d lc n d s rb h ol h ec e p n tg so l r r h
LI u n xin Ch a - a 。

非牛顿含蜡原油溶胶与凝胶相互转化过程特性与机理研究

非牛顿含蜡原油溶胶与凝胶相互转化过程特性与机理研究

非牛顿含蜡原油溶胶与凝胶相互转化过程特性与机理研究含蜡原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系,其流变特性对石油的开采、集输和长距离管道输送等有重大影响。

本论文以物理化学和结构力学等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利用流变测量、DSC以及显微镜观察法对非牛顿含蜡原油溶胶与凝胶相互转化过程特性及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索。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通过对含蜡原油冷却胶凝过程特性的研究发现,原油种类不同,导致原油冷却过程中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

降温速率越小,剪切速率越小,原油开始胶凝的温度越高,同时相同温度下形成的胶凝结构越强。

依据流变学原理实验并计算验证了原油中蜡晶溶剂化层的存在,根据实验现象结合结晶学原理及溶剂化层理论对含蜡原油的冷却胶凝机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通过对含蜡原油等温胶凝过程特性的研究发现,静态降温条件下,随着测量温度的降低以及恒温时间的延长,原油的储能模量增大,损耗角减小。

对于动态降温或经静态降温并恒温剪切的原油而言,其储能模量的变化趋势与静态降温的原油相似,但损耗角随着测量温度的降低先减小后增大。

此外,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随着静止时间的延长,原油损耗角也会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静态降温速率越小,原油恒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越强;而动态降温速率越小,原油在恒温静止初始的结构越强,最终的平衡结构却越弱。

当测量温度不同时,降温过程中的剪切速率对原油等温胶凝特性的影响也不同。

较高温度下,剪切速率越大,原油恒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越强;凝点温度时,原油的等温胶凝结构强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当温度较低时,剪切速率越大,原油恒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越弱。

而恒温剪切对原油的结构总是起破坏作用的。

最后对含蜡原油的等温胶凝机理进行了探索。

通过对胶凝含蜡原油在不同载荷加载方式下屈服特性的研究发现,胶凝含蜡原油在恒应力下的屈服实际上是一个蠕变过程。

引入损伤变量及硬化函数,建立的胶凝含蜡原油非线性蠕变方程,能够精确的描述多种含蜡原油的3个蠕变阶段,简洁实用,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降凝剂改善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的研究

降凝剂改善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的研究

降凝剂改善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的研究
陈娆
【期刊名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22)001
【摘要】通过测定降凝剂处理前后原油的凝点和表观粘度,研究了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因素.实验考察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原油--辽河油和一种混合油对几种降凝剂的感受性,选择出合适的降凝剂.对于一定的原油,当降凝剂选定后,降凝效果主要取决于处理条件.通过降凝剂不同加入温度、降凝剂不同注入量对原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得到降凝剂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几种降凝剂中,丙烯酸C18醇酯-马来酸酐共聚物对辽河油降凝效果最为显著,苯乙烯-马来酸C22-24混醇酯共聚物对混合油降凝效果最为显著;现有降凝剂合理复配对原油降凝效果会有显著改善;降凝剂加入温度有一个最佳值;当降凝剂加入量达到一定值后,原油流变参数的变化将非常平缓并逐渐趋近于一个极限值.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陈娆
【作者单位】抚顺职工大学,辽宁,抚顺,113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622.5
【相关文献】
1.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及其降凝剂研究进展 [J], 韩恩山;康红欣;胡建修
2.降凝降黏剂改善高凝原油流动性的研究进展 [J], 邹玮;刘坤;廉桂辉;赵逸清;董海海
3.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及其降凝剂的研究进展 [J], 韩恩山; 康红欣; 魏子海; 胡建修
4.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及其降凝剂的研究进展 [J], 韩恩山; 康红欣; 魏子海; 胡建修
5.采用降凝剂改善多蜡原油低温流变性研究 [J], 张帆;张衍礼;李炯;黄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油流变学.第五章原油流变性的评价及测定

原油流变学.第五章原油流变性的评价及测定

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工程上常用来评价原油
流变性的指标是凝点、粘度和屈服值。
§5.1实验油样的预处理
油样预处理的目的,是使油样具有相同的组成和相同的
初始状态,保证室内实验数据具有重现性和可比性。 一、取样
在原油开采和储运过程中,由于层位变迁及经历集输、
储运等环节,使原油的组成和历史“记忆”效应会因取 样方法和地点而不同,其流动特性可能有所差异。因此 首先需要在油田或管道,选择合适的取样点,采取正确 的方法,取得有代表性的油样。所取油样应密封桶装,
图5-2 原油的实验流变曲线
从实测的含蜡原油的流变曲线分析,有如下的流变方程可 供选用: = (1)牛顿流体

(2)假塑性流体
n =K
(3)带屈服值的非牛顿流体
n = R K
为了判断所选用的流变方程与实验数据的拟合是否合适,通 常应综合考虑如下情况: (1)相关系数R越接近1,反映出变量间的密切程度越高。
§5.2原油凝点及其测定
凝点或倾点都是以温度表示的评价原油流动性的条件性指标。 凝点,是指在规定的热力和剪切条件下,被测油样刚刚失去流动 性时的最高温度。倾点,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被测油样能保持流 动性的最低温度。按照美国的ASTMD97标准方法,同一油样的 测试结果,其倾点高于凝点3℃。凝点在我国以及前苏联国家比 较常用,而倾点在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国家被普遍使用。 原油的凝固,会因组分的不同而异。对于含蜡量较高的原油, 其凝固是一种条件性的结构性凝固。另一类原油,胶质、沥青质 的含量较高,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原油的粘稠度仍很大,当油 温足够低时,原油变成为无定形的胶状物质,没有足够的外力也 不能使其产生流动,这种状态的凝聚,常被称为粘稠凝结。
具体预处理方法是:将一批已盛有油样的密封磨口 d 瓶放入水浴锅内,静置加热至80℃,并恒温2h,使瓶 内原油依靠分子的热运动达到均匀状态,随后静置自

大庆高蜡原油乳化降粘研究

大庆高蜡原油乳化降粘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用于大庆油田降低石油产品粘度化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大庆原油的流变性开展实验研究;着重研究了大庆油田含蜡原油的乳化降粘技术。

原油流变特性是输送工艺的主要基础,但多年来国内外对原油流变性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唯象的方法,即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的流变性参数,研究其规律,还讨论了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的具体实现机制;在对原油的全分析、流型、触变性、粘温性等实验开展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并对产生的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初步确定了大庆油田原油的组分性质,流变模型、粘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等结论。

关键词:流变性;乳化降粘;粘度;乳化剂;大庆油田。

目录第1章前言 (4)第2章大庆原油流变性与蜡晶形态结构及原油组成间关系 (5)2.1大庆含蜡原油中蜡晶形态和结构的量化表征 (5)2.2蜡晶形态、结构及原油组成特征的多因素聚类分析 (6)2.3原油的粘度与蜡晶形态及结构特征以及原油组成间的关系 (6)2.4含蜡原油的粘弹性参数与蜡晶形态及结构特征以及原油组成间的关系 (8)2.5含蜡原油的屈服应力与蜡晶形态及结构特征以及原油组成间的关系 (9)2.6含蜡原油的凝点/倾点与蜡晶形态及结构特征以及原油组成间的关系 (9)第3章含蜡原油降凝剂与石蜡作用机理 (10)3.1降凝剂的结构特点与儿种已知降凝机理 (10)3.1.1结构特点 (10)3.1.2几种己知的高蜡原油降凝机理 (11)3.2 降凝剂与石蜡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2)3.3降凝剂分子结构的影响 (13)3.3.1烷基链长度 (13)3.3.2极性基团含量 (13)3.3.3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13)3.3.4石蜡组成的影响 (14)3.4降凝剂与石蜡分子作用机理的探讨 (14)3.5小结 (15)第4章化学降粘方法研究进展 (16)4.1乳化降粘技术 (16)4.1.1 研究与应用 (16)4.1.2发展趋势 (16)4.2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 (16)4.2.1作用机理 (16)4.2.2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17)第5章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18)5.1原油乳状液的流型及转相 (18)5.2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18)5.2.1内相浓度 (18)5.2.2连续相粘度 (18)5.2.3分散相颗粒大小及分布 (19)5.2.4温度 (19)5.2.5电粘效应 (19)5.2.6老化 (19)第6章大庆原油流变性的研究 (20)6.1大庆原油流变性的研究 (20)6.2流体模型划分实验开展及对原油流变性的认识 (20)6.3原油粘温曲线的测量 (21)6.4流变性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的探讨 (22)6.5外在条件变化的影响 (23)第7章结论 (25)参考文献 (26)致谢 (27)附录 (1)第1章前言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那些富含含蜡稠油,正在作出巨大努力,研发的长距离管道运输在室温下的过程。

原油的流变性2

原油的流变性2

第三章 原油的流变性第一节 原油的组成一、概述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

组成石油的主要元素有碳、氢、氮、氧、硫及一些微量金属元素。

其中碳、氢的含量高达96%—99%,氮、氧、硫三元素的总量约为1%—4%。

微量元素有铁、镍、铜、钒、砷、磷等。

从油田开采得到而未经炼制加工的天然石油一般称原油。

上述元素都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现已确认,组成原油的有机化合物可划分为由碳、氢构成的烃类化合物和含有硫、氮、氧等元素的非烃化合物两大类。

原油中的烃类化合物主要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还有少量烯烃。

烷烃是原油的主要组分,其分子通式为,碳键属直键结构的称正构烷烃,带侧键或支键的称异构烷烃。

烷烃的物性与n 值有关。

在常温常压下,C 22+n n H C 1~C 4(即CH 4~C 4H 10)的烷烃呈气态,C 5~C 16的烷烃呈液态,C 17以上的烷烃呈固态。

n 值增加,熔点、沸点等物性也随之升高。

在常温常压下,烷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而稳定性好,在储存过程中不易氧化变质。

烷烃是非极性化合物,几乎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环烷烃是饱和的环状化合物,即碳原子以单键相互连成环状,其它价键为氢原子所饱和的化合物。

原油中环烷烃的含量仅次于正构烷烃,但比异构烷烃多,分子通式为H n C 2n 最简单的环烷烃是环丙炕烃C 3H 6。

环烷烃的碳原子数愈少愈不稳定。

它的密度、熔点、沸点比相同碳原子的烷烃的高,但密度仍小于1g/cm 3。

在常温常压下,n<5的环烷烃呈气态、(即环戊烷烃C 5H 10等呈气态),C 6~C 26的环烷烃呈液态,分子量更大的环烷烃呈固态。

芳香烃是苯环结构上带有不同烃基侧键的烃类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呈液态或固态,它的密度比相同碳数的其它烃类大。

烯烃是碳原子之间具有双键的不饱和烃。

在常温常压下,碳原子数小于6的(即C 6)烯烃是气体,C 6以上的烯烃是液体,碳原子数更大的是固体。

尤其是在残渣油中原油中除上述烃类化合物外,还含有非烃类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原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如何安全、高效、节能地输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管道输送具有运输量大、占地少、密闭安全、便于管理和集中控制、能耗少、运费低等优点,在运输原油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世界上很多原油都是含蜡量较多的原油,我国大部分原油更以“三高”著称,即原油含蜡量高、凝点高、低温下粘度高,这种原油流变性复杂。

在较高温度下[4],原油中的蜡以分子形式溶解于液态原油中,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蜡逐渐结晶析出,并以固体颗粒形式悬浮于液态原油中,温度进一步下降,则蜡晶进一步增多并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原油的液态组份包含于其中,原油整体失去流动性,形成胶凝[23] [30]。

在原油输送中,为保证管道操作系统的高效性,这要求管道输送时保持稳定和连续的流量,避免管线停输。

然而,计划停输和事故停输是不可避免的。

在管道停输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导致凝管,这种恶性事故在油田集输管道上和长距离大口径输油干线上都曾发生过。

胶凝原油具有一定的固体特征,如有一定的弹性和结构强度等。

但是胶凝原油的固体特征是有条件的,一旦外加的应力超过原油的结构强度或屈服值,蜡晶网络结构就被破坏,大量的液态油重新获得自由流动的能力,因此,为了再启动管道,所应用的压力必须大于平常的操作压力以克服胶凝原油的胶凝强度。

由此可见,研究原油的启动特性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以文献综述为主,查阅了一些有关胶凝原油触变性、屈服特性和粘弹性以及同轴旋转粘度计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同时,制定实验方案,进行了大庆原油启动特性的初步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研究,加深对原油流变特性的认识。

第1章含蜡原油的组成及其流变性的影响因素概述1.含蜡原油的组成大庆原油是典型的石蜡基原油[1] [2],含蜡量高,凝点高。

含蜡原油是一种复杂的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按其对原油低温流变性的影响来说,可把原油的组成分为三大部分,即常温时为液态的油、常温时为晶态的蜡、胶质和沥青质。

常温常压下,蜡、胶质和沥青质是液态油中的分散相,当其浓度增大时,原油的流变行为产生异常,即呈现非牛顿特性。

1.1.1蜡原油中的蜡[3],实际上可分为石蜡、半微晶蜡和微晶蜡,无胶质沥青质时,石蜡因温度降低而从原油中析出,晶体一般以片状为主,只含少量针状晶体。

这类晶体体积/表面积比值较小,表面能高,易于结合成网状结构,将液态组分包围在其中形成凝胶,使含蜡原油低温流动性能变差。

半微晶蜡的化学结构、分子量和物性则介于石蜡和微晶蜡之间,其某些物理性质与石蜡相似,没有严格界限。

微晶蜡在原油中析出结晶主要为针型和中间型,蜡晶细小,结合能力强,在重结晶中没有任何变化。

它与原油中的液态组分在低温下形成的凝胶,比石蜡与原油中液态组分形成的凝胶强度大得多。

蜡的存在是原油具有高凝点和复杂低温流变性的主要原因[4],将原油中的部分蜡脱出后,其凝点显著下降,低温粘度、屈服值等流变参数也明显降低。

大量试验表明:在原油的倾点和析蜡点都随含蜡量的增加而上升。

在析蜡点以下,含蜡量越高,油样的粘度对温度变化越敏感;在析蜡点温度以上,含蜡量的高低对油样的粘度几乎无影响;蜡的性质对原油流变性也有影响,在蜡含量相同时,微晶蜡含量越高,原油粘度越大,凝点越高;原油的倾点直接与原油中蜡的饱和分含量和分子量分布有关,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蜡的结晶主要是蜡中饱和分的结晶;由于在析出过程中高碳数的蜡分子首先先开始析出,并形成晶体生长中心,所以当原油中高碳数的蜡含量较高时,蜡晶析出的温度较高,原油凝胶化过程被加速;蜡晶的形态和结构对含蜡原油的流变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热力和剪切条件以及含蜡原油的改性都主要是通过改变蜡晶形态和结构来改善宏观流变性的。

1.1.2胶质和沥青质胶质和沥青质是原油中含元素最多、结构最复杂、分子量最大的一部分物质[1]。

胶质是红褐色、暗褐色并具有延性的粘稠液体或凝胶状物质,溶于石油形成真溶液。

沥青质是暗褐色或深黑色的脆性非晶形固体粉末,密度稍大于胶质。

在原油中的沥青质,部分呈胶体溶液,部分呈分散悬浮液。

胶质是一种天然的表面活性物质[5],沥青则是高分子化合物。

因胶质是高粘物质,在含蜡原油中也具有增粘作用,油样将随胶质、沥青质含量增加,粘度升高。

含蜡原油在降温过程中,蜡晶逐渐析出,游离的胶质和沥青质吸附在新生的蜡晶表面,这样不但能防止蜡晶聚集起到分隔作用,还会降低蜡晶的表面能,强度也因此降低。

原油中蜡、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比直接影响着原油的凝结和凝结后强度大小。

1.2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因素含蜡原油是一种组成复杂的混合物[1],其流变性与其组成(蜡、胶质和沥青质)有关,也与其经历的热历史和剪切历史有关。

原油组成的影响在前面已有所涉及,下面分别讨论其他因素对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1.2.1热历史的影响热历史指的是油样进行流变性测定前被加热的程度和过程。

原油被加热,蜡晶颗粒会部分或全部溶解,,具备了重新结晶的先决条件,并可使沥青质高度分散,胶质稀化,会加速分子的热运动。

实验表明[6]含蜡原油存在一个使流动性变差的最差热处理温度和使流动性能显著改善的最优热处理温度。

最优热处理温度一般在析蜡高峰期以上,并且重复加热时,若加热温度达到最优热处理温度,则对原油性能没有影响;若低于热处理温度,则可能恶化热处理效果。

温度回升与较低温度下的重复加热一样,会使流变性变坏。

严大凡[2]通过试验得出大庆原油的流变特性对热处理非常敏感。

加热至55℃以上可以明显改善低温流变性。

但是,当温度低于53℃时,低温流动性被恶化。

仅仅2℃的差别就会导致流变结构非常明显的变化。

通过热处理改变含蜡原油的内部结构,使其低温流动性能达到最佳,但它仍然是一个热力稳定体系。

随着时间延长,会朝热力学稳定的方向(也即化学势更低的方向)发展。

因此热处理原油存在有效期问题。

在热处理常温输送中,此有效期必须大于原油到达终点的时间。

冷却速度是蜡晶从原油中析出速度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它可改变原油中石蜡的过饱和程度,使蜡晶的生成速度和蜡晶颗粒生长速度不同,造成蜡晶颗粒的形态各异,宏观上呈现出不同的流变性。

不同的温度区间,当控制不同的冷却速度时,会对原油内部物理结构造成影响,即冷却速度也存在一个最佳值。

因此对于原油组成和热处理温度都相同时,不同温度区间其最佳冷却速率不同。

1.2.2剪切历史的影响剪切历史是原油在冷却或恒温过程中是静态,还是在机械搅拌下,或是使其经强烈剪切后又缓慢地层层剪切流动等等。

原油在冷却过程中,会因降温而自动产生析蜡、蜡晶聚集等物理过程,若同时经受不同的剪切作用,显然对原油中蜡晶颗粒的聚集、分散程度、排列等造成不同的效果,使之形成一定构成的流变体系,宏观上则呈现出不同的流变特性。

管输过程中的剪切作用大体分为两大类:a 短时间的高速剪切;b长时间的中低速剪切。

张劲军等人[7]的试验表明,在析蜡高峰期范围内,不仅过泵高速剪切,而且管流的持续中低速剪切也会使原油的低温流变性变差,甚至缓慢中低速剪切的影响超过高剪切的影响。

剪切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温时,这与蜡晶形态及结构对原油流变性的贡献有密切关系,因为剪切历史效应归根结底是通过对蜡晶形态与结构的影响体现出来,显然,温度低于原油凝点时,蜡晶结构对原油流变性起支配作用在中低速剪切中,因此剪切速率通常与冷却速率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实验发现,对含蜡原油在热处理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存在一最佳降温剪切率[8],以此剪切率剪切降温,加剂混合原油的低温粘度最小,倾点(凝固点)下降幅度最大,原油改性效果最佳。

文献[9]中指出冷却过程中剪切的影响是和受剪切的蜡晶形态密切相关的,故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和冷却速度下,剪切的影响不同。

这也就是说讨论剪切历史的影响不能离开原油受剪的温度区间。

L.T Wardhaugh和D.V Boger[10]通过对澳大利亚含蜡原油的实验测得:冷却过程中以115s-1的剪切速率剪切后得到流变曲线,再对新油样以11.5 s -1的剪速剪切得到不同的流变曲线,粘度显然增加了。

如果逐渐增加剪切速率至115 s-1,可以看到一定程度的结构破坏,平衡结果与冷却过程中一直以剪切速率115 s-1剪切所得到的结果不同。

并与大庆原油相关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剪切历史对这两种原油的影响是一致的。

张劲军等[11]对三种含蜡原油的实验研究表明,凝点以下5~7℃的原油有较强的剪切历史效应,但凝点以上2℃时,所试验的剪速范围的剪切历史对平衡流变曲线没有影响;添加降凝剂使原油的剪切历史效应增强,流动性测量过程中的剪切速率变化方式对非牛顿原油的平衡流动曲线测量结果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事实上,一般非牛顿流体的流变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流动状态也非单值函数所能表达。

原油的流动性具有多重属性,主要与原油含蜡量、蜡晶析出与聚集有关。

而蜡晶体形成和聚结直接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降低,蜡晶体不断析出、聚结,可使原油的表观粘度成十倍、百倍甚至更多倍数增长。

当原油内部结构以蜡晶体组成的网状结构为主时,原油失去流动性而成为凝固体。

同时也应看到,这种以蜡晶体构成的网状结构,其结合力主要依靠分子间引力,因此对机械剪切比较敏感,随着剪切历史的延长,原油的表观粘度会大幅度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触变性。

因此原油的流变性还有依赖于时间的属性。

第2章胶凝原油在较高温度下[4],原油中的蜡以分子形式溶解于液态原油中,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蜡逐渐结晶析出,并以固体颗粒形式悬浮于液态原油中,温度进一步下降,则蜡晶进一步增多并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原油的液态组分包含于其中,原油整体失去流动性,形成胶凝。

这时原油不仅具有触变性,还具有屈服应力和粘弹性。

2.1胶凝温度及其影响因素Venkatesan[49]等人指出流变学中的胶凝温度(胶凝点)是指物质的似固体行为开始优于似液体行为时的温度。

他们还指出剪切历史和热历史对胶凝温度有很大的影响。

热历史对胶凝温度的影响[49]:冷却速率越慢,胶凝温度越低。

当蜡-油油样在常剪切应力下剪切时,冷却速率越慢意味着晶体形成越慢,油样所受剪切时间越长,网络结构形成的越慢,因此胶凝速度减慢,冷却速率越慢胶凝温度越低。

这里所需注意的是,研究冷却速率影响的试验都是在平衡冷却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冷却速率小于结晶速率)。

剪切历史对胶凝温度的影响[49]:冷却过程中所施加的剪切应力对胶凝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冷却速率固定时,胶凝温度随施加应力的增加而减小。

剪切力破坏蜡晶所形成的结构,阻止了蜡/油混合物形成凝胶。

因此,施加的剪切应力越大,胶凝速度越慢,胶凝温度越低。

P.Sing等人[50]在实验环道上研究了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对胶凝形成的影响。

结果测得含蜡原油的胶凝温度与含蜡量、剪切历史及冷却速率有关,而浊点与冷却速率、剪切历史无关,仅与含蜡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