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流变学-第4章 原油流变性 §4.1 原油的基本组成
原油的基本知识

原油的基本知识石油知识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物理性质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异很大〔30 ~ -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多次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2012年开采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
实际上,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许多人担忧石油会用尽以及带来的后果。
单位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桶或7.3桶。
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
1桶=42加仑1加仑=〔美制1加仑=、英制1加仑= 〕1桶=〔美制〕分布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原油流变学-第4章 原油流变性 §4.8 稠油及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稠油(Heavy oil)亦称重质原油,是一种富含胶 质和沥青质的多烃类复杂混合物,通常指粘度大于 1102mPa.s(50℃)和相对密度大于0.92g/cm3 (20℃) 的原油。
§4.8 稠油及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 对于含蜡原油,当油温高于析蜡温度时,粘度较低,原油 呈牛顿流体特性,只有当温度低于析蜡温度并接近凝点时, 粘度才急剧升高,转化为非牛顿流体。
第四章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蜡在原油中的状态受哪些条件的影响?胶质、沥 青质对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含蜡原油会随着温度的降低出现牛顿流体、 假塑性流体、屈服-假塑性流体三种流变类型?
3、当加热温度低于最优热处理温度时,含蜡原油的 低温流变性恶化的机理是什么?
4、简述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原因?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有哪些?
➢ 而对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稠油,其轻馏分(尤其是直链 含蜡烃)含量少,且硫、氧、氮等元素化合物和镍、钒等金 属含量也较高,因而稠油比重大、粘度高、凝点较低,一 般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呈牛顿流体特性。
➢ 稠油不仅在常温粘度大,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仍具有很 高的粘度。在反常点温度以下,稠油往往呈现宾汉姆流体 特性,具有一定的屈服值。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 电粘效应 ➢ 当液珠带电的乳状液受到剪切时,需要克服液珠表面电
荷与周围双电层内反离子的相互作用,这就导致额外的 能量损失,表现为 粘度增大,即电粘效应。 ➢ 老化 ➢ 新鲜乳状液在环境温度下静置储存,随时间延长,乳状 液的流变性会有所变化。
原油流变学-第4章 原油流变性 §4.5 含蜡原油的触变性

(4)用从低到高,再 从高到低改变剪切速率的方 法,测定具有胶凝结构的原 油流变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得到如图所示 的滞回曲线。
6
(5)对具有触变性的含蜡原油,若在某一剪切速率下 剪切至动平衡状态,可得到相应的动平衡剪切应力和动平衡 表观粘度。
测定触变性含蜡原油的动平衡流变曲线,只可使用一
个油样,通过选择5个或更多的剪切速率档,从低到高逐级 增大,就可得到实验温度下的动平衡流变曲线。
➢ 剪切作用越强,这种破坏程度越大,蜡晶取向越强,表现为: 原油的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在恒定的剪切速 率作用下,表观粘度随时间而降低等。
2
二、 含蜡原油的触变性特征 (1)一般在反常点附近的非牛顿流体温度下,由于原油的
内部结构较弱,其触变性在测量流变仪上显现不出来,因此可 以认为原油没有触变性。随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原油开始明显 显现出触变性,这一温度称之为原油的显触点。 ➢ 研究表明,原油的显触点取决于原油的组成、原油所经历的
1
➢ 对天然的非牛顿含蜡原油来说,胶质、沥青质与蜡晶能够相 互作用(共晶与吸附等)。一方面,使蜡晶之间的絮凝作用进 一步增强,蜡晶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另一方面, 使内部结构逐步恢复到内能最小的稳定状态,表现为随静置 时间的增加,原油的内部结构强度增强,表观粘度增大。
➢ 含蜡原油在常温或低温下的内部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剪 切稀释性和触变性:即由于剪切的作用,造成含蜡原油中蜡 晶的絮凝结构被破坏、蜡晶在流动方向上取向。
热历史、剪切历史,以及原油添加化学改性剂的条件等。
3
(2)对经历一定历史条件,
并在一定的低温静置条件下形成胶 凝结构的含蜡原油,在恒定的剪切 应力下,进行初次剪切,会得到一 条典型的剪切应力随时间的衰减曲 线,称之为初次裂降曲线。
石油化学组成.pptx

原油中主要微量元素为Ni、V、Fe、Cu、AS。
三、原油的馏分组成
原油是由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 合物,其分子量从几十到几千,沸点范围也很宽, 从常温到500℃以上。
第15页/共109页
低硫石蜡基 含硫石蜡基 低硫中间-石蜡基 含硫中间基 低硫中间基 含硫环烷-中间基 低硫环烷基
第26页/共109页
第二节 石油的烃类组成
石油 化学 组成
烃类:C、H 组成。
非烃类: 含有S、N、O 以及微量元素, 同时又含有C、H 元素。
决定了石油的物理 化学性质
第27页/共109页
目前研究石油化学组成的方法主要有: 气相色谱(简称 GC) 液相色谱(简称 LC) 质谱(简称 MS) 核磁共振(简称 NMR) 红外光谱(简称 IR)
H
10.0~14.0 m%
S
0.05~8.00 m%
N
0.02~2.00 m%
O
0.05~2.00 m%
C+H 95.0~99.0 m%
第7页/共109页
单纯用碳或氢含量来区分石油性质之间的差别 是很难的,因此用碳氢两种元素的比值来表征石油 组成性质之间的差别。氢碳比是反映原油化学组成 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原油的结构有关。
六员三环环烷烃(CnH2n-4) H/C=2.0-4/n n≥14
第9页/共109页
单环芳香烃(CnH2n-6) H/C=2.0-6/n n≥6
双环芳香烃(CnH2n-12) H/C=2.0-12/n n≥10
三环芳香烃(CnH2n-18) H/C=2.0-18/n n≥14
(完整版)原油流变学

第一章1粘性;当相邻流层存在着速度差时,快速流层力图加快慢速流层,慢速流层力图减慢快速流层,这种相互作用随着速度差的增加而加剧,流体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就是粘性2动力粘度:流体对变形的抵抗随形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的性质3运动粘度: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流体密度的比值4流变学:是一门研究材料或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科学5流变学研究的是纯粘性固体与牛顿流体状态间的所有物质的变形与流动的问题5物质的流变性: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与流动的性质6连续介质:就是把物质看做是由一个挨一个的,具有确定质量的,连续的充满空间的众多微小质点所组成的7一般施加到材料上的力有三种或三种的组合:拉力,压缩力,切向力8应变速率又分为拉伸应变速率和剪切应变速率9剪切应变速率描述的是流体的剪切运动,拉伸应变速率描述流体的拉伸运动10剪切速率:单位时间内剪切应变的变化11本构方程(流变状态方程,流变方程):料宏观性质的数学模型12物质的流变学分类:刚体,线性弹性体,弹粘性体(弹粘性固体,粘弹性流体),非线性粘性流体,牛顿流体,无粘性流体。
13德博拉准则:De很小,呈现粘性,很大,呈现弹性14分散体系:指将物质(固态,液态,气态)分散成或大或小的粒子,并将其分布在某种介质之中所形成的体系15非均匀分散体系具备的2个条件:在体系内个单位空间所含物质的性质不同,存在着分界的物理界面16流体的流变性分类:按照流体是否含牛顿内摩擦定律(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按流体是否具有弹性(纯粘性流体,粘弹性流体),按照流变性是否与时间有关(与时间有关的流体,与时间无关的流体)17与时间无关的流体:牛顿流体,胀流型流体,宾汉姆流体,屈服-假塑性流体,卡森流体18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粘度是减小的,因此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释性19剪切稀释性:对于假塑性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或剪切应力的增加,表观粘度降低,对其他类型的非牛顿流体,也表明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在流变学上称为剪切稀释性20具有剪切稀释性的原因:假塑性流体是最常见的非牛顿流体,在乳胶类,悬浮类,分散类物料中广泛遇到。
原油的流变性2

第三章 原油的流变性第一节 原油的组成一、概述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
组成石油的主要元素有碳、氢、氮、氧、硫及一些微量金属元素。
其中碳、氢的含量高达96%—99%,氮、氧、硫三元素的总量约为1%—4%。
微量元素有铁、镍、铜、钒、砷、磷等。
从油田开采得到而未经炼制加工的天然石油一般称原油。
上述元素都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现已确认,组成原油的有机化合物可划分为由碳、氢构成的烃类化合物和含有硫、氮、氧等元素的非烃化合物两大类。
原油中的烃类化合物主要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还有少量烯烃。
烷烃是原油的主要组分,其分子通式为,碳键属直键结构的称正构烷烃,带侧键或支键的称异构烷烃。
烷烃的物性与n 值有关。
在常温常压下,C 22+n n H C 1~C 4(即CH 4~C 4H 10)的烷烃呈气态,C 5~C 16的烷烃呈液态,C 17以上的烷烃呈固态。
n 值增加,熔点、沸点等物性也随之升高。
在常温常压下,烷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而稳定性好,在储存过程中不易氧化变质。
烷烃是非极性化合物,几乎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环烷烃是饱和的环状化合物,即碳原子以单键相互连成环状,其它价键为氢原子所饱和的化合物。
原油中环烷烃的含量仅次于正构烷烃,但比异构烷烃多,分子通式为H n C 2n 最简单的环烷烃是环丙炕烃C 3H 6。
环烷烃的碳原子数愈少愈不稳定。
它的密度、熔点、沸点比相同碳原子的烷烃的高,但密度仍小于1g/cm 3。
在常温常压下,n<5的环烷烃呈气态、(即环戊烷烃C 5H 10等呈气态),C 6~C 26的环烷烃呈液态,分子量更大的环烷烃呈固态。
芳香烃是苯环结构上带有不同烃基侧键的烃类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呈液态或固态,它的密度比相同碳数的其它烃类大。
烯烃是碳原子之间具有双键的不饱和烃。
在常温常压下,碳原子数小于6的(即C 6)烯烃是气体,C 6以上的烯烃是液体,碳原子数更大的是固体。
尤其是在残渣油中原油中除上述烃类化合物外,还含有非烃类化合物。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P16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三、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原油的组成及降凝剂与原油的适配性 1.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内因是原油的组成和降凝剂的化学组成。 1.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内因是原油的组成和降凝剂的化学组成。 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内因是原油的组成 组成
P25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五)其他影响因素
1. 重复加热(温度回升) 2. 降温速率 3. 掺入未经改性处理的“生油”
P26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四、降凝剂改性原油输送管道的运行
(一)降凝剂改性处理工艺过程 商品降凝剂主要包括颗粒型和溶液型。国内使用的一般为3mm左右 的固体颗粒。使用时,一般在现场用原油稀释为5%-10%的溶液,且需将 原油和降凝剂加热至80-85℃,并加以适当搅拌。 降凝剂注入系统包括降凝溶解/稀释罐、降凝剂溶液储罐、齿轮泵、 过滤器等。
P5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蜡是石油中的一类化合物。广义上,石油蜡包括液蜡、石油脂、 石蜡和微晶蜡。对原油流变性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后两类。 石蜡烃类分子的碳原子数为C17 - C35,平均分子量为300 – 450。 石蜡是多种烃类的混合物,结晶过程复杂,不仅会出现单一烃类组 分的单晶,还会生成不同烃类的共晶混合体。 因此,蜡是对原油流变性影响很大的组分。原油在不同温度下 原油在不同温度下 表现出不同的流变特性,及原油的流变特性与剪切历史和热历史的 表现出不同的流变特性, 相关性,其根本原因是蜡存在的形态及蜡晶的形态与结构的不同 相关性,其根本原因是蜡存在的形态及蜡晶的形态与结构的不同。 蜡存在的形态及蜡晶的形态与结构的不同
第四章 易凝高粘原油输送工艺
原油基础培训课件汇总

世界前五大产油国:
?1.沙特阿拉伯 占全球石油生产量的13.24%
?2.美国
占全球石油生产量的11.94%
?3.俄罗斯
占全球石油生产量的11.64%
?4.中国
占全球石油生产量的 4.7%
?5.伊朗
占全球石油生产量的4.6%
?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原油是以布伦特原油价格为基准计 价;而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并且金融市场 发达,WTI即期合约也被很多投资者视为国际能源市场衡 量原油价格变化的基准价。
现货原油市场:
?目前全球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 5个,分别是:
?西北欧市场、
?地中海市场、
?加勒比海市场、
?新加坡市场
影响表明高的原油库存 ? 2.POEC减产
?二:地缘冲突: ? 1.中东地区的政变,内乱 ? ?三:国际市场 ? 1.道琼斯指数下滑 ? 3.全球经济增长 ? 5.美联储主席的讲话
2大型战争, 3.气候季节因素
2.美元贬值 4.欧洲央行行长的讲话
? 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现有13个成员国是:沙特 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 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 尔、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
?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贮备,约共占 世界石油蕴藏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 消费量。它们占全球产油量的 40%和出口量的一半
敦布
京
?商 T
国伦
工
?品 I
际特
业
?交
石
品
?易
油
交
?所
交
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石油化学中,正构烷烃总含量及其单体分布被看做是识 别原油的指纹,其对原油的流变性以及降凝剂的作用效果 等有重要影响。
7
含量(wt%) 含量(wt%)
8
#1
#2
6
4
4 2
2
0 C8 C12 C16 C20 C24 C28 C32 C36 C40
碳数
北疆油碳数分布
0 C8 C12 C16 C20 C24 C28 C32 C36 C40
➢ 原油中非碳氢元素的含量虽然较低,但以非烃类化合物形 式存在的含量却相当高,因为非烃类化合物包括了含氮、 氧、硫等元素的化合物及胶状、沥青状化合物,它们大部 分集中在重组分中
➢ 原油中溶解的天然气主要由甲烷和乙烷组成,有时含有一 定量的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气。原油中溶解的天然气可 降低石油的粘度和密度,并使原油的压缩系数增大。
➢ 温度越低,其结构变得越加稳定。当原油中溶解有天然气 时,原油中的网络结构变得松散。
12
➢ 形成蜡晶时,原来在液体中相互平衡的分子,其位置要
发生某种变动。分子的排列,即它们在晶体中的空间位
置要遵循如下原则:当一个分子的凸部填入另一个分子
的凹部时,整个分子的势能应具有最小值。
➢ 从热力学的观点看,由于温度降低,蜡分子在固体蜡晶
➢ 蜡在苯、氯仿和二硫化碳中有较好的溶解性。蜡属于非极 性或弱极性的物质,其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9
蜡在石油中的状态与温度、石油的成分、溶解气的含量、 压力等条件有关。
当原油温度低于饱和温度,即过冷度超过蜡结晶析出所要 求的临界过冷度时,原油中液态蜡分子的聚结稳定性就开始下 降,从而导致从溶液中析出固态烃,并形成蜡晶。这种结晶能 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蜡分子的结构、大小、形状和迁移率。
➢ 高温条件下,主要形成复杂的转动异构体。随着温度的 降低,蜡分子具有与最小势能相对应的拉长形式,这种 状态的蜡分子才能形成蜡晶。
11
➢ 分子的热运动促成空间同分异构物的生成,而分子的相互 制约作用又妨碍它的形成。
➢ 在高温条件下,主要形成较复杂的同分异构物。随着温度 的降低,蜡结晶的出现要先于它的分子伸长,蜡分子具有 与最小势能相对应的拉长形式,分子的排列变得整齐。在 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分子之间相互制约的加强,其体系 的能量相对地减小。分子之间依靠范德华力相互联系组成 大分子并会逐渐形成空间网络结构,同时,因分子的布朗 运动又会拆散结构,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4
➢ 原油的流变性取决于原油的组成,即取决于原油中溶解 气、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含量,以及固体物质的分散程度。
➢ 根据其分散程度,原油属于胶体体系,固体物质(蜡晶、
沥青质为核心的胶团)构成这个体系的分散相,而连续 相则是液态烃和溶解于其中的天然气。 ➢ 当原油中固体分散相的浓度很大时,原油具有明显的胶 体溶液性质,并表现出复杂的非牛顿流体流变性质。
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 环烷烃是饱和的环状化合物,即碳原子以单键相互连成环 状,其他价键为氢原子所饱和的化合物,分子通式为
CnH2n。环烷烃的碳原子数越少越不稳定。环戊烷等在常 温、常压下呈液态,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环烷烃为固态。
3
➢ 芳香烃也称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是苯环结构上带有不同烷 基侧链的烃类化合物。芳香烃在其结构基体中含有扁平的 苯核心,这一类烃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或固态,其密度 较大、沸点较高。
碳数
大庆油碳数分布
8
地蜡:高沸点结晶蜡(其中包括环烷烃、芳香烃和异构 烷烃)占多数的固态烃类混合物,称为地蜡。
地蜡分子中碳原子数约为36~55,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500~730,熔点约为60~90 ℃,其结晶体一般为细小的针 状结晶。
➢ 蜡能溶解在液态碳氢化合物中,其溶解度与温度有较大关 系,随温度下降,蜡在轻质烷烃液体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
1
2
➢ 烷烃是原油的主要成分,其分子通式为CnH2n+2。碳链属直 链结构的烷烃称正构烷烃,带侧链或支链结构的称异构烷
烃。
➢ 在常温、常压下,C1~C4的烷烃为气态,C5~C16的烷烃为 液态,C17以上的烷烃为固态。碳原子数增加,其熔点、沸 点等物性也随之升高。
➢ 在常温、常压下,烷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而稳定性好, 在储存过程中不易氧化变质。烷烃是非极性化合物,几乎
第四章 原油流变性
§4.1 原油的基本组成
一、概述 ➢ 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有碳、氢、氮、氧、硫5种,而且
主要是碳和氢。另外,原油中还含有微量的金属和非金 属元素,如镍、钒、铁、铜、砷、氯、磷、硅等 ➢ 上述元素都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原油中。这些有 机化合物又分为由碳、氢元素构成的烃类化合物和含有 氮、氧、硫等元素的非烃类化合物。
5
二、蜡晶 蜡晶:常温、常压下,分子中碳原子数在16个以上的烷
烃成品以结晶状态存在,称之为蜡晶。 石蜡:C17~C35的蜡分子以正构烷烃居多,另含有少量的
异构烷烃和环烷烃,称之为石蜡。 ➢ 石蜡结晶体一般为白色片状或带状结构,其相对分子质量
约为300~450,单纯固态石蜡的熔点约为30~70 ℃,密度 约为0.865~0.948 g/cm3。 ➢ 不同原油中不仅正构烷烃的含量不同,而且其正构烷烃的 碳原子数分布也有差异。
状态下的能量小于液态下的能量。因此,蜡分子要结晶
析出。
➢ 影响蜡晶尺寸的因素除蜡本身的性质外,还有结晶的条
Hale Waihona Puke 件,其中包括分散介质的粘度、冷却速率等。
➢ 随着蜡分子量的增加,晶体的尺寸随之减小,这是因为
分子的迁移率减少的缘故。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分散
介质的迁移率也减小,晶体的尺寸越小。
13
➢ 晶体数目与尺寸有如下关系:在给定条件下形成结晶中心 越多,形成的晶体也越多,但晶体的尺寸越小。在结晶过 程中,溶解的石蜡浓度下降,既可以是由于形成了新的晶 核,也可以是既有晶体的长大。
石蜡烃聚结的不稳定性可以用其分子的特殊结构来解释:
碳原子呈“之”字形排列
10
➢ 若碳氢化合物分子中相邻碳原子间的距离和键角保持不 变,这种状态下分子的势能最小。
➢ 分子链节的热运动形成了所谓 转动的同分异构体,它可能是 平面的,也可能是空间的。
➢ 在链节转动时,氢原子间的距离也要发生某些变化,这 是由于发生了新的斥力和能量消耗的结果,其能量的消 耗等于转动的分子所感受到的制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