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缺陷,真的很难下笔,因为我们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员啊!无奈,一则,这确是我们这次赴西部调查的一个项目,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数十被采访者口中发现的。一开始我们提问到现在大学生存在有哪些缺陷时,所有人都缄口不言,或顾左右而言他,直到我们再三表示确实是出自真心想听听社会对我们的评价,才忐忑不安得到了如下这些珍贵的材料,弃之不忍。二则,随着高校大范围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03.4万人骤升到2006年的413万人,而同年国家能提供的岗位只有166万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面对这样的大形势,我们如果再晦疾忌医,形势不容乐观。此番把这些缺陷写出来,实无哗众取宠之意,治病救人,问心无愧。所以我也就勉为其难了。

一、就业观偏差

很多大学毕业生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东部沿海的岗位往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西北地区有些条件优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一方面,东部惊呼人才过剩,大学生预期薪酬屡屡跌破底线,甚至有人主动提出零薪上岗;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急缺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引不来金凤凰。许多大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西部(尤其是西北)就是荒漠戈壁、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去那里扎根意味着纯粹的奉献,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那里不但有希望的绿洲、丰富的资源,更有供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这里不是苦行僧的炼狱,很多时候它更适合发挥自己的才干——优厚的待遇、舒适的条件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

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

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

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

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

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6、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

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缺失

在连续多年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现状调查,对2002、2003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这些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占14.28%,具有道德理想的占7.56%,具有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均占100%。对2006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具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人数依然很少,分别占24.83%、8.48%;具有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人数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分别占26.87%、5.78%。更值得关注的是,明确表示无理想、正在寻找理想、

写不出或不愿写自己理想的学生占9.52%。将新世纪的大学生与上世纪大学生相比,其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呈现出明显的质的差异;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高达94.12%,高于2002~2006级大学生72.33个百分点;具有道德理想的高达83.75%,高于2002~2006级大学生75.28个百分点。而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缺失,必然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激情,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等”、“靠”、“要”思想严重,不能把工作当作事业去干,自然也就业绩平平,难有建树。

四、不能面对和接纳现实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的积累使他们对于社会就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值。但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过程中并未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是否匹配,没有深入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的情绪,失去竞争勇气。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必须以社会认同为基点,如果不能在工作中通过相应的职务、职责的实现来达到认同,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

五、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很多同学对自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他们往往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希望一毕业就进入好单位,在较短时间里一举成名,沉溺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却不能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现在做起。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怎么可能成功。

大学生刚步入工作岗位,单纯地攀比薪资、工作环境和频繁跳槽,不仅不利于自己正确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同时,工作经验和知识也得不到积累。在职场中没有核心竞争力,职位总是处在一种最低且没有安全保证的级别上,更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同时,也不利于健全的社会职业人格的形成。

六、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大学生则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调查中,3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朋友;27%的大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