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现代电影美学理论发展
理解现代电影和批评
掌握现代经典电影案例
【内容要点】
第一节电影符号学
一、概念源流
电影符号学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
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
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
1964年法国学者麦茨发表《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标志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问世。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其代表理论家及理论著作有法国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泛语言》、意大利艾柯的《电影符码的分节》以及意大利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等。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西方电影理论进入现代电影理论时期。
不过,电影符号学从诞生起就受到诸如“学术神秘主义”等激烈的批评,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70年代初期,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
随后,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其标志是1977年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理论的勃兴而诞生的研究电影语言的理论。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费迪南德·德·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1964年,法国学者克利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泛言语?》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问世。
二、基本观点
电影不是“对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和常规;
电影语言不等同于自然语言,但是,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系统本质相似;
电影研究应当成为一门科学;
语言学是电影研究的一种科学工具;
整体决定局部——电影研究的系统论;
电影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外延与叙事;
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第二节电影叙事学
依据文学叙事学或符号学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结构的理论。
沿袭传统小说叙事学的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关注电影剧作的技巧层次。
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基础之上的电影叙事学,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研究的界限,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电影叙事的量化系统模型,为文本分析
奠定基础。
电影叙事学从文学叙事学中获得了一般的概念和方法,文学叙事学推动了电影叙事学的研究和发展。
电影叙事学借鉴和自创的理论模型包括:普罗普从俄国民间童话中总结出的31种功能和七种故事角色;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素”和二元对立逻辑结构;
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作品三层次(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
杰拉尔·热奈特的五个叙事概念(叙述时间的“顺序”;省略或连贯的“时间延续”;重复或单一的“频率”;叙事“语式”,包括选择的“视角”或“视点”;表示叙述者与被叙述者关系的“语态”)和“调焦”分类(全知型的零调焦、叙述者所见的内部调焦、叙述者只能观察人物外部表象而不潜入人物意识的外部调焦);
阿·格雷马斯的叙事学模型;
克·麦茨的八大组合段;
美国电影理论家爱·布拉尼根的视点论;
弗朗索瓦·若斯特的“目视化”系统(摄影机与人的目光相关的内部目视化和与人的目光无关的零目视化)等。
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一、概念源流
运用精神分析学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
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杰尔曼·杜拉克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源泉来自“伊德”层次(即无意识层次)的精神分析学观念,论证了电影的特性在于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在于把受到现实压抑的欲望转为幻想中的形象。
二、基本观点
电影精神分析学研究的范畴涉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四个主要观念。
人格本质。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三个层次:本我(或译“伊德”,即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
这三者的关系为:本能冲动引起的内驱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审查”,于是以“转移”的形式表现为梦或神经症。
无意识领域。
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只有无意识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
梦的运作。
性欲说。
精神活动的主要能源是“性生命力”,即“力比多”,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即是表现性生命力的性欲。
1975年5月,法国综合性理论刊物《通讯》第23期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发表一系列文章,标志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滥觞。
克利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1977)一书以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
第四节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略)
第五节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