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

资源、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
资源、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

Editorial

Applications

Protection

Suping Peng a State Key Laboratory b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society.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a goal for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2014,which focuses on the three tasks,y each containing 100million people.In the next 10years,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will occur at the fastest rate in her his-tory.Earth’s near surface,which extends from the ground surface to a depth of nearly 100m,is the most complex,sensitive,and fragile part of the planet.The near surface provides the vast majority of nec-essary materials,along with substantial space for human living.Therefore,China’s urbanization relies on a ‘‘healthy”and sustainable near surface.

With broad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elds,geophysical techniques are of great signi?canc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ar surface.Geophysical techniques with high accuracy and high resolution (i.e.,centimeter to meter magnitude)are now available to solve various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However,the increasing demands for resources,near-surface space usage,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at come with the next wav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require advanced noninvasive,nondestructive,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eophysical techniques that can be used in a noisy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at possess higher accuracy and higher resolution.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new technical advances,developments,and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cessful example of a high-resolution technique using the wide-?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nd the ?ow ?eld ?tting method in order to assess a complicated old goaf and unknown water distribution.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is a popular tool in near-surface geophysics;however,it is limited by its penetrating depth and by uneven ground surfaces in real-world applications.Here,John H.Bradford et al.introduce a reverse-time migration algorithm for GPR data in which the wave?eld extrapolation is computed directly from the acquisition surface without the need for datuming.In case studies,the algorithm shows improvement over a processing sequence in which migration is performed after elevation statics.Active seismic techniques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ear-surface applications.Edward W.Woolery uses the SH-mode seismic-re?ection imaging of earth-?ll dams at two sites in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to demonstrate the SH-mode seismic-re?ection technique.Imag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detail and geological foundation conditions of earth-?ll embankment dams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subsurface de?nition needed for remedial engineering in a cost-effective manner.

Passive seismic techniques are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near-surface community,and show great potential for solving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urban environments.In this issue,Feng Cheng et al.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extending the frequency band of dispersion measurement by simultaneously imposing an active source during continuous pas-sive surface-wave observation.They also show that a short-dura-tion (i.e.,within 10min)passive surface-wave survey is feasible and stable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using the 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passive surface waves method.

Source location is a key element of such techniques,and its accuracy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chniques.Guangdong Song et al.present their results on the effects of geo-phone distribution,?rst-arrival time picking,and the velocity

y

These tasks are:①grant urban residency to 100million people who have moved to cities from rural areas;②rebuild rundown areas and ‘‘villages”within cities where 100million people are currently living;and ③guid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or 100million peopl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model on mine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and propose mea-sures to in?uence these factors.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issue that show the impor-tance of near-surface geophysics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effrey G.Paine et al.present a case study of spatial discrimination of complex,low-relief Quaternary siliciclastic strata using airborne lidar and near-surface geophysics,and propose an optimal approach to identify lithologic an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in low-relief coastal-plain environments.

We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authors of each of the papers in this issue for their effort and time in preparing these manuscripts.We also thank the many peer reviewers,who have had a signi?ca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is issue.

S.Peng et al./Engineering4(2018)584–585585

Engineering 2 (2016) xxx–xxx

Editorial

资源、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

彭苏萍a ,夏江海b ,程久龙a

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Safe Min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b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此国家提出了“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以史上最快速度提升。而地球从地面延伸到约100 m 深度的近地表空间,是地球上最复杂、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必要资源和巨大空间。因此,中国的城镇化需要一个健康的和可持续的近地表空间。

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在环境与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对近地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精度、高分辨率(即厘米到米级)的地球物理技术虽然可以解决各种工程和环境地质问题,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下一波浪潮对资源、近地表空间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长,先进的非接触式、无损和环境友好型地球物理技术必不可少,并要求这些技术能用于城市强噪声环境中,且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

为了促进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新技术的进步、发展及应用交流,我们特邀六位作者向本期专题投稿。这六

篇论文主要是作者发表在第七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中的摘要的扩展和完善,且几乎涵盖了最近几年近地表地球物理方法及其应用的主要研究领域,内容介绍如下:

高分辨率电磁技术对近地表勘探至关重要,何继善利用广域电磁法及流场拟合技术,成功地进行了一个复杂老采空区的高分辨率探测并评估了其水量分布规律。

探地雷达(GPR )是近地表地球物理探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由于探测深度和地形起伏的影响,限制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John Bradford 等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探地雷达数据处理的逆时偏移算法,可直接从地表进行波场延拓而不需要计算基准面。结合实际应用证实该算法优于先进行地面高程静校正再偏移成像的方法。

主动源地震技术在近地表勘查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Edward Woolery 利用地震SH 波反射成像技术,通过对美国中部的两个土石坝探查来研究地震SH 波成像效果。文中对填土堤坝内部精细结构和地质基础条件的成像研究,为修复工程提供了所需的地下信息且经济成本低。

被动地震技术在近地表勘探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解决城市环境与工程问题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程逢等论证了在连续被动源面波观测中同时施加主动源以拓宽频散测量频带的可行性。并证明利用被动源面波的多通道分析方法,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短时(<10 min

)被动源面波勘探是一种可行且稳定的

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Direct

Engineering

643 Author name et al. / Engineering 2(2016) xxx–xxx

方法。

震源定位是微震技术的关键,其准确性关系到方法的应用效果。程久龙等探讨了检波器排列、初至时间拾取和速度模型在矿山微震震源定位中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优化处理方法,同时提出了矿山微震精确定位的发展方向,探讨了深度学习等在矿山微震定位中的应用前景。

实际应用研究表明了近地表地球物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Jeffrey Paine等开展了利用机载激光雷达和近地表地球物理方法对复杂、低幅度第四纪硅质碎屑岩层进行空间识别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识别低幅度海滨平原环境中岩性和地层分布的优化方案。

感谢本专题每位作者在论文撰写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感谢许多同行审稿人提出的中肯论文修改建议以及对提高期刊质量做出的贡献。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绝版

不一、填空题 1.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_____地球物理变化______。 2.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__纵波___、_磁场____、__电磁___、_振动____、__放射____、__地热___大类。 3.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_____、埋藏____、分辨率_高___。 4.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电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5.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_天然_____和___人工_____,按电流性质分为___直流____和____交流_____。 6.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_矿物结构______、___空隙排列_____、__含水性______、_温度______。 7.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 剖面法 和 测探法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8.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I U K MN S ?=ρ,其中K 称为___装置系数________,主要与_电极距____有关。 9.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_矿化度______和__温度______。 10.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 激发极化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发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其视极化率的定义为_二次场______和___总场_____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11.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但在实际测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____。 12. 地震勘探按照有效波类型分___反射波_______地震法、_折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投射波___地震法三种。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人工方法使地表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传播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分界面_______时,会产生__反射____成反射波.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质点振动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机械振动_______转换成____电信号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数字__________地震记录。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处理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解释_______,并根据解释的结果做出工程设计,完成地震勘探。 13.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形变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恢复__原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弹性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弹性波_______;弹性体在___外力______作用下所发生的___体积______或___形状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弹性________形变. 14.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观测系数___两大类。 15. 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采集___, 处理 和_解释 三大部分工作。 16.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相对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数________ 1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分界面上下地层的__波阻抗______的大小.

地球物理学概论试卷A

《地球物理概论》试卷A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姓名:学号:专业层次:学习中心: 试卷说明: 1.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2.答题之前,请将试卷上的姓名、学号、专业层次、学习中心填写清楚; 3.本试卷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4.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卷展开、正面向上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5.考试中心提示:请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第一部分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地球内部的古登堡面是()分界面。 A.地幔与地核B.地壳与地幔C.上地幔与下地幔D.内核与外核 2、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勘探。 A.地震 B.重力 C.电法 D.磁法。 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 原地层形成()。 A.透射波; B.反射波; C.滑行波。 4、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大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粘土 D.页岩 5、重力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6、地壳的下界面称为()。 A.硅铝层 B.硅镁层 C.莫霍面. 7、波在()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 A.一定时间 B.一个周期 C.一种介质. 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 A.垂直 B.不垂直 C.一致 D.不一致.

9、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 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 10、岩石埋深越大,其()。 A.密度越大 B.密度越小 C.孔隙度增大 D.孔隙度不变 11、岩石的孔隙度越大,一般有 A.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大 B.岩石密度越大 C.岩石密度越小 D.有效孔隙度一定大 12、静自然电位的符号是()。 A.SSP B. Usp C. SP D. Ed 13、电法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14、以下几种只有()才是内力地质作用。 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岩浆活动; D.成岩作用。 15、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 )。 A.地质作用 B.构造作用 C.沉积作用。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地球物理是通过观测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方法。 ()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密度有关。() 3、其它条件相同时,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小于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 4、孔隙度越大,地震波的速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5、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 6、背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起的部分。() 7、沉积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岩浆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冷疑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8、岩石圈中(除热液对流外),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主要形式。() 9、外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10、在两极附近,地磁场不存在水平分量,因而该处的磁体也不产生水平磁异常。在赤道附近,不存在垂直分量,因而该处不产生垂直磁异常。()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地球物理学 英文名称: geophysics 定义: 研究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固体部分物理性质和变化过程的科学。 应用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应用气象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地球物理学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ionospheric dynamo〕、极光放电〔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层顶电流系统〔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目录 简介 专业概况 培养目标 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 与各个学科关系 分类 研究内容 应用 学科历史及发展 简介 专业概况 培养目标 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 与各个学科关系 分类 研究内容 应用 学科历史及发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地球物理学的很多问题与天文学的相似,因为研究对象很少能直接观察,结论应当说主要是根据物理测量的数学解释而得出的。这包括地球重力场测量,在陆地和海上用重力测量仪,在空间则用人造卫星;还包括行星磁场的磁力测量;又包括地下地质构造的地震测量,这用地震或人工方法产生的弹性反射波和弹性折射波来进行(参阅seismic survey)。 用地球物理技术来进行的研究,证明在为支持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理论提供证据方面是极其有用的。例如,地震学资料表明,世界地震带标示出了组成地球外壳 地球物理学研究范畴 的巨大刚性板块的边界,而古地磁学研究的发现,又使得追索地质历史时期大陆的漂移成为可能。 编辑本段专业概况 主干学科:地质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技术 主要课程:地球物理学(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球物理观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地球物理正反演、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地球物理学研究范畴 开设院校:云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五年) 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大学理科专业分类

编号
专业名称
07
学科门类:理学
0701
数学类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2
物理学类
070201
物理学
070202
应用物理学
070203
核物理
0703
化学类
070301
化学
070302
应用化学(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04
天文学类
070401
天文学
0705
地理科学类
070501
地理科学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注: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注: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0706
大气科学类
070601
大气科学
070602
应用气象学
0707
海洋科学类
070701
海洋科学
070702
海洋技术(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08
地球物理学类
070801
地球物理学
070802
空间科学与技术(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09
地质学类
070901
地质学
070902
地球化学
0710
生物科学类
071001
生物科学
071002
生物技术(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1003
生物信息学(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1004
生态学
0711
心理学类
071101
心理学(注:可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
071102
应用心理学(注:可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

工程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 一、物探及其分类 二、物探方法简介 三、物探方法的特点: 四、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与应用条件 五、物探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

一、物探及其分类 1、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以地下岩体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探测地表或地下地球物理场,分析其变化规律,来确定被探测地质体在地下赋存的空间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和物理性质,达到寻找矿产资源或解决水文、工程、环境问题为目的的一类探测方法。 物理性质:岩体的物理性质主要有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主要物性参数密度、磁场强度、磁化率、电阻率、极化率、介电常数、弹性波速、放射性伽马强度等。 地球物理场:物理场可理解为某种可以感知或被仪器测量的物理量的分布。地球物理场是指由地球、太空、人类活动等因素形成的、分布于地球内部和外部近地表的各种物理场。可分为天然地球物理场和人工激发地球物理场两大类。 天然场;天然存在和形成的地球物理场主要有地球的重力场、地磁场、电磁场、大地电流场、大地热流场、核物理场(放射性射线场)等 人工场:由人工激振产生弹性波在地下传播的弹性波场、向地下供电在地下产生的局部电场、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激发出的电磁等,发球人工激发的地球物理场。人工场源的优点是场源参数书籍、便于控制、分辨率高、探测效果好,但成本较大。

地球物理场还可分为正常场和异常场。 正常场:是指场的强度、方向等量符合全球或区域范围总体趋势、正常水平的场的分布。 异常场:是由探测对象所引起的局部地球物理场,往往叠加于正常场之上,以正常场为背景的场的局部差异和变化。例如富存在地下的磁铁矿体或磁性岩体产生的异常磁场,叠加在正常磁场之中;铬铁矿的密度比围岩的密度大,盐丘岩体的密度比围岩的密度小,分别引起重力场局部增强或减弱的异常现象。 2、地球物理勘探分类 二、物探方法简介 1、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研究地下岩层与其相邻层之间、各类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差而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即“重力异常”)来勘探矿产、

《地球物理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 1.正演(问题):根据地下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 物性参数来研究相应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特征。 2.反演(问题):根据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特征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 状、产状、空间位置)和物性参数 3.重力勘探:通过观测与研究天然重力场的变化规律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矿产的一种物探方 法。 4.零长弹簧: 5.零点漂移:在实际观测中,由于重力仪本身的弹性疲劳、温度补偿不完全以及日变等因素的 影响,会使读数的零点值随时间而变化,这个变化称为零点位移。 6.重力场强度:在地球上某一位置上单位质量的质点所受到的重力。 7.大地水准面:人们将平均海平面顺势延伸到陆地下所购沉的封闭曲面视为地球的基本面,并 称其为大地水准面。 8.重力异常:指地下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重力随空间位置的变化。在重力勘探中,将由 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的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9.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对所测得的重力异常只做高度和正常场校正。 10.布格重力异常:对所测得的重力异常做高度校正、中间层校正和正常场校正。 11.均衡重力异常:对自由空间异常进行中间层校正、局部地形校正和均衡校正所得。 12.三度体:要求各个方向均为有限量的地质体 13.二度体:对于某一方向而言是无限延伸的,要求在这个方向上的埋深、截面形状、大小和物 性特点均稳定不变的物体。 14.特征点法:利用实测重力异常曲线的半极值点或具有其他特征的点进行矿体形态和产状的计 算成为特征点法。 15.磁法勘探:利用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磁性差异多引起的磁场变化(称为磁异常)来寻找 有用矿产和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16.磁异常: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磁性差异引起的磁场变化。 17.磁场强度:单位电荷在磁场中所受到的力。 18.磁感应强度:磁化磁场T与附加磁场T’的合成量称为磁感应强度。 19.磁化率:物体被磁化的难易程度。

环境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方法探究

环境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方法探究 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成为各个技术领域面临的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积极的预防,更要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危害进行治理,而作为一种环境监测方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应用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就环境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希望会对我国的环境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标签:环境保护地球物理勘查 0前言 科技的不断发展带来各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支撑。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充分的发挥着环境科学与物理技术的两项优势,无论是进行大区域的环境物理变化,还是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都具备了实用性及实效性的优势,为我国的环境监测以及保护提供科学的技术参考。 1对地下水污染的勘查技术 工业的发展与人类各种生活垃圾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地下水源的质量,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受到各个学术界的关注。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还是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以及工业垃圾没有进行进一步处理,其中还包括城市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对垃圾的填埋直接影响了地下水质。地下水的质量直接与我们的生活用水息息相关,如果地下水一直受到污染,会使我们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所以,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与预防是各个领域都在研究的问题。而在对地下水污染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地下污染源的所在地点、污染的严重程度、地下水的流向以及污染源的分布等因素,才能在治理当中制定相应的方案。 1.1对垃圾填埋场的渗漏检测 大型的垃圾填埋场会对本地区的土质以及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垃圾渗滤液在渗入地下后会使地层中介质的物理性能发生改变。通过对地球物理仪器设备的应用,可以检测出垃圾渗滤液导致的介质变化,进而分析出渗漏的范围以及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不需要进行大量的采样和打钻。 而针对不同的垃圾填埋状况以及工作目的,应该选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雷达法、电磁法、放射性法等,可以用来进行污染治理的前后对比当中。而对小范围内的垃圾填埋产生的影响做检测的话,可以采用激发极化法、探地雷达法等。在进行不同物理检测方法选择时,应该根据实地需要选择可行性的对策,具体为使污染体育背景之间具有明显的物性差别,也就是根据仪器的检测数据能够明显的得到相应的结论,使检测结果更科学。 1.2对地下运输管道的检测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专业介绍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专业介绍 学院大类专业介绍: 学院的专业属于地球物理类。该大类专业包括地球物理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实验班)、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 地球物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本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3S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物理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现代高科技手段,从事与地球内部结构探索、地球动力和演化、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水利、电力、交通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勘测、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污染的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及教学、科研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球物理类毕业生应获得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数学、物理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坚实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地球物理类主要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数学、物理学、地质学、信息科学、地球物理学、3S课程等以及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地质实习、专业教学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地球物理类修业年限:四年

地球物理类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工学学士 地球物理类主要就业领域:国土资源、水力、电力、交通(铁路、公路、桥梁、机场建设)、能源(石油、煤炭)、环保、信息等行业的研究所、大专院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等工作,有很强适应性。 主要课程设置(前2年): (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马列、德育、英语、高级计算机程序设计、体育、军事理论等必修课,及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社会实践等选修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测量学、地质学、信号与系统、固体地球物理概论等; (3)、集中性实践环节:军训、测量实习、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地质教学实习 (后两年专业培养阶段的主要课程和实践内容见各专业教学计划)

环境地球物理探测实验-郭秀军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地质学科特色,是本专业为滨海地下污染修复模块的特色必修课程。本课程讲授环境地球物理探测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工作方法,并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利用这些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电阻率法原理及实验,电磁法探测原理及实验,生产实践。使学生掌握相关探测仪器操作、现场探测方法及数据处理等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探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地下污染问题进行探测和分析的能力。 This course is characteristic of geology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of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It is a characteristic compulsory course for coastal underground pollution remediation module. This course teaches the principles and working methods of common techniques of environmental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carries 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students are initially equipped with the ability to use these methods to carry out their work. It mainly includes resistivity method principle and experim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detection principle and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practice.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relevant detection instrument operation, on-site detection methods and data processing training,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detection abi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detect and analyze underground pollution problems with modern technological means. 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室内讲解、野外实验及生产实践的形式实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 - 1 -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 一单选题 年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种级别的圈层结构,其中一级圈层为:. A.地壳,地幔和地核 B.岩石圈,地幔和地核 C.地壳,软流圈,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和地核 [答案]:A 2.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地磁要素来描述,地磁要素有()个. [答案]:D 3.地球上之所以存在海陆地形的差异,是()的结果. A.地球收缩 B.板块运动 C.地球膨胀 D.行星撞击 [答案]:B 4.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石等介质的()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为目的.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C.相态 D.类型 [答案]:A 5.利用地震波的波速特征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在()出现P波而不见S波.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答案]:C 6.利用地震波的波速特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时,在外核部分出现P波而不见S波,因此推测外核为(). A.液态

C.固熔态 D.不清楚 [答案]:A 7.利用质子磁力仪测量地磁场值,从中计算磁异常时不需要进行的校正处理有() A.日变校正 B.混合校正 C.正常场校正 D.正常梯度校正 [答案]:B 8.推算地球内部的()状况,是分析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特征的最基本的依据. A.速度分布 B.密度分布 C.磁性分布 D.电性分布 [答案]:B 9.在地震波中,()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仅能在固态中传播. A.纵波 B.横波 C.瑞利面波 D.勒夫波 [答案]:B 10.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A.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地震带 C.欧亚地震带与海岭地震带 D.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海岭地震带 [答案]:A 11.()是沉积岩的一种,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组成. A.火成岩 B.玄武岩 C.碎屑岩 [答案]:C 12.标准测井一般不包括的曲线为(). A.电阻率 B.井径 C.自然电位

地球物理学概论概念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补)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内部的古登堡面是()分界面。 A.地幔与地核B.地壳与地幔C.上地幔与下地幔D.内核与外核 2、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勘探。 A.地震 B.重力 C.电法 D.磁法 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 A.透射波 B.反射波 C.滑行波 4、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大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粘土 D.页岩 5、重力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6、地壳的下界面称为()。 A.硅铝层 B.硅镁层 C.莫霍面 7、波在()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 A.一定时间 B.一个周期 C.一种介质 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 A.垂直 B.不垂直 C.一致 D.不一致 9、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 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 10、岩石埋深越大,其()。 A.密度越大 B.密度越小 C.孔隙度增大 D.孔隙度不变 11、岩石的孔隙度越大,一般有()。 A.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大 B.岩石密度越大 C.岩石密度越小 D.有效孔隙度一定大 12、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是()地震法。 A.折射波 B.透射波 C.反射波。 13、静自然电位的符号是()。 A.SSP B. Usp C. SP D. Ed 14、横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 A.垂直 B.不垂直 C.相同 D.不相同 15、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 )。

我对地球物理学的认识

我对地球物理学的认识 一、地球物理学需要科普 中国科协发布了我国公众具备当代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总体上18岁至69岁的成年人群,达到基本科普素养水平指标的人口比例仅为1.98%。分类统计是:专业技术人员达标比例7.4%,国家机关人员达标比例5.4%;企业(生产)工人达标比例2.5%;商业服务人员达标比例2.3%;农业牧渔人员达标比例不足1%。 加强地球科学的普及,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风尚;有利于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迷信和反科学、伪科学的行为;有利于开创地球与人类美好的未来。 二、固体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有3 个发展较早的基础性学科:重力和大地测 量学、地震学和地磁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还包含地电学和地热学。这两个学科发展历史不长,正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在固体地球物理学范围内,还有3个学科名称,它们都是对固体地球作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别很小。大地构造物理学在30年代只讨论岩石和矿物形成的物理条件和过程,近年来其研究领域已由地球表层逐渐扩大到地球内部。地球内部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组成和物理过程的学科分支。地球动力学原是研究地球内部的作用力、物质对作用力的响应特性及有关的变化过程的。60年代板块大地构

造学说兴起后,有关地球的整体性运动的问题都以地球动力学的名称出现,是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 1、大地测量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中最老的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地面上各地点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关系的一门学科。从大尺度来看,地面不是平的,甚至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则曲面,而铅垂线的方向也并不总同真实地面垂直。于是测定远距离地点的方位和高程便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早已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由于铅垂线的方向决定于重力,所以大地测量学和重力学是分不开的,后者是专门研究地球重力场的分布和成因的一门学科。地球重力场决定于地下物质的分布。重力学除同大地测量学有密切关系外,也同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有关。重力分布是阐明地质构造和勘探有用矿床的一种重要数据。 2、地震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主要支柱,应用极广。地震学不仅研究天然地震,而且利用由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或其他信息,特别是储油构造。地震勘探法主要是利用人工地震的地震波,现在已成为石油勘探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地震观测还是监视地下核爆炸唯一有效的方法。在取得地球内部信息方面,地震学走在地学各学科的最前列,其潜力也是最大的。 3、地磁学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绝版

不一、填空题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 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 (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 为 地球 物理变化 。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 —纵波—、—磁场 _____ 、—电磁 —、_ 振动 ___ 、__放射寸 ___ 、__地热 大类。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 ________ 、埋藏 ____ 、分辨率—高—。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电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 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 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 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 —天然 ______ 和—人工 _____ ,按电流性质分为 —直流 _______ 和 ____ 交流 _____ 。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矿物结构 ______ 、—空隙排列 ______ 、—含水性 _____ 、 —温度 ____ 。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 剖面法 __________和测探法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 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 突出异常信息 的特点。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 S K —U 呱,其中K 称为 _装置系数 ________________ ,主要与_ 电极距 ____ 有关。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 _矿化度 _________ 和—温度 ______ 。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 发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 其视极化率的定 义为_二次场 ______ 和―总场 ______ 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 但在实际测 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 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 _。 地震勘探按照有效波类型分 —反射波 __________ 地震法、_折射波 _____ 地震法和—投射波 ―地震法三种。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人工方法使地表 ______________ 产生振 动,振动在地下__传播 ________ 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分界面 __________ 时,会产生 —反射 ____ 成反射波.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质点振动 _____________ .检波器把地 表的—机械振动 ________ 转换成 _____电信号 ______ ,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 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 ____ 数字 ___________ 地震记录。对数字磁带地震记 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 —处理 ____________ ,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 行地震资料—解释 _________ ,并根据解释的结果做出工程设计,完成地震勘探。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 _______形变 _________ ,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恢复__原 状,这样的特性称为—弹性 ___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 —弹性波 ___________ ;弹性 体在—外力 _________ 作用下所发生的 —体积 __________ 或—形状 _______ 的变化,就叫做 弹性 _________ 形变.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_非纵测线观测系数 — 两大类。 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 —采集 , 处理 和—解释_三大部分工作。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 —相对位置 _________ 关系,被称为—观测系数 _________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分界面上下地层的 —波阻抗 _______ 的大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最新2014年复习提纲要点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010111,011111班,011112等班,2014年4月) 考试时间:2014年5月9日(周五)晚上19:30-21:30 考试地点:教1-205, 305 编者: Zhang.Wei-Qi ,Geoscience facult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2014 第一章:引言 1、地球物理学的定义。 解: 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 2、地球物理学组成及研究内容。 解: 组成包括:理论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 A. 理论地球物理学着眼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研究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的重力学; (2)研究地震及弹性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地震学; (3)研究地球磁现象的地磁学; (4)研究地球电性质的地电学; (5)研究地球内部热过程和热状态的地热学; (6)深部探测和地球动力学等。 B.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解决勘察石油、金属、非金属矿或其它地质问题的。 3、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特点。 解: 1、地球物理学是入地的窗口:根据地球物理学资料,可以间接探知地球深部; 2、地球物理方法的反演具有多解性; 3、地球物理方法是间接地获取地质信息,即地球物理学的间接性; 4、地球物理学通过建立模型,简化复杂客体,反映客体本质; 5、地球物理学初值和边值的约束作用:现在的地球为地球演化提供了一个作为初值(终值)的时间条件,而地面观测又为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提供了一个边界条件。 6、对地球物理学结论的可靠性估计部分通过地球物理学探知的结论可靠性较高,而有一些则较低;

4、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的比较 第二章:地球的起源 1、戴文赛新星云假说的要点。 解: 行星的形成要经过“原始星云→星云盘→尘层→星子→行星”这样几个步骤。(1)原始星云的形成:原始星云是由一块星际云块塌缩并瓦解而成的。 (2)星云盘的形成:原始星云盘继续塌缩,半径逐渐减小,因角动量守恒,造成自转速度增大。赤道面上的外边缘物质,当其惯性离心力与中心部分引力相抗衡时,便停下来,形式星云盘。 (3)尘层的形成:云盘中尘粒跟气体一起绕太阳转动,同时彼此发生碰撞,结合成颗粒,并向赤道沉降,逐渐形成尘层。 (4)星子的形成:当尘层的密度足够大时,会导致引力不稳定性,使尘层瓦解为许多物质团。当物质团的密度超过罗奇密度时,就可以自吸引塌缩,聚集成星子。 (5)行星(胎)的形成:初始星子频繁碰撞,结合成为更大星子或者碎裂为更小星子。大星子引力较强,更有效地吸积周围的物质和小星子迅速成长成为行星胎。 2、罗奇密度的用途和计算。 解: 罗奇密度用于对星云盘的的温度、厚度和密度做出估计。 ρ>ρ0=4M/(a^3)。式中ρ0称为罗奇密度,上式称为聚集条件。如果ρ<ρ0则天体分裂。 3、地球早期演化中的圈层分化过程。 解: (1)地核和地幔的形成:原始地球是一个均匀的球体,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球内部的温度就逐渐增高,促进地球发生圈层分异,进而地球就分异成地核和地幔。 (2)原始地壳的形成和陆壳、洋壳分化:在地核和地幔形成后,那时的地球表层是熔融的。40—46亿年前,表层开始冷却分异,形成全球性的原始地壳,即陆壳。30—40亿年前,地球受到星子撞击影响,原始地壳分异,形成原始洋壳。 (3)海洋和大气的形成:地球大气经历了原生大气、还原大气和氧化大气三个阶段:A、地球在形成过程中俘获星云中的气体,形成地球的原始大气层。B、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使地球物质融化,加速还原气体从地球内部溢出,形成还原大气。C、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幔分异作用,排出的气体逐渐氧化;太阳辐射使地球大气中的水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都形成较多氧气,从而形成氧化大气。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星子碰撞后放出的水,火山岩浆活动产生的水,以及大气中的水气凝聚的水都可以流人星子撞击坑,形成海洋。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补) 一.填空题 1.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固体内核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 2.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得出的波速分布特征。3.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4.地球表面的形态可分为海洋、大陆边缘、陆地,海陆地形的差异是板块运动的结果。5.天然地震按地震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6.描述地磁场大小和方向的地磁要素有七个。 二.选择题 1. A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且能在固、液、气中传播。 A.纵波B.横波C.瑞利面波D.勒夫波 2.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地下单一水平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C A.过原点的直线B.不过原点的直线C.双曲线D.高次曲线3.重力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 D 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4.地球内部的古登堡面是A分界面。 A.地幔与地核B.地壳与地幔C.上地幔与下地幔D.内核与外核 5.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A A.过原点的直线B.不过原点的直线C.双曲线D.高次曲线 6.电法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 C 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三.简答题 1.地球物理学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不少于3个)? 答: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区域和深部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能源、解决工程与水文地质中的问题、用于军事与考古等。 2.简要说明地震波传播所遵循的三大规律? 答:地震波传播主要遵循惠更斯原理、费马定理、snell定理等。 惠更斯原理: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而以后新波前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该时刻各元波前的包络,由波前面形成的新扰动在观测点上相互干涉叠加。 费马定理:波从一点到另一点沿费时最少的最佳路径传播。 Snell定理:地震波透射线(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

地球物理学专业

地球物理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地球物理学类 专业名称:地球物理学专业 地球物理学专业是一门介于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天文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丰富的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深厚的外语与计算机知识,可以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能源与资源、灾害预测与预报、通讯、航空与航天、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高级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地球深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的基本技能;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了解国家科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物理学。 主要课程:地球物理学(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球物理观测、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等。 实践教学:包括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原专业名: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 就业数据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 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 一单选题 1.1921年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种级别的圈层结构,其中一级圈层为:. A.地壳,地幔和地核 B.岩石圈,地幔和地核 C.地壳,软流圈,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和地核 [答案]:A 2.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地磁要素来描述,地磁要素有()个. A.3 B.4 C.6 D.7 [答案]:D 3.地球上之所以存在海陆地形的差异,是()的结果. A.地球收缩 B.板块运动 C.地球膨胀 D.行星撞击 [答案]:B 4.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石等介质的()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为目的.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C.相态 D.类型 [答案]:A 5.利用地震波的波速特征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在()出现P波而不见S波.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答案]:C 6.利用地震波的波速特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时,在外核部分出现P波而不见S波,因此推测外核为().

B.固态 C.固熔态 D.不清楚 [答案]:A 7.利用质子磁力仪测量地磁场值,从中计算磁异常时不需要进行的校正处理有() A.日变校正 B.混合校正 C.正常场校正 D.正常梯度校正 [答案]:B 8.推算地球内部的()状况,是分析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特征的最基本的依据. A.速度分布 B.密度分布 C.磁性分布 D.电性分布 [答案]:B 9.在地震波中,()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仅能在固态中传播. A.纵波 B.横波 C.瑞利面波 D.勒夫波 [答案]:B 10.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A.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地震带 C.欧亚地震带与海岭地震带 D.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海岭地震带 [答案]:A 11.()是沉积岩的一种,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组成. A.火成岩 B.玄武岩 C.碎屑岩 [答案]:C 12.标准测井一般不包括的曲线为(). A.电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