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名师教案设计《逍遥游》《短歌行》

董一菲名师教案设计《逍遥游》《短歌行》
董一菲名师教案设计《逍遥游》《短歌行》

《逍遥游》教学设计

董一菲

一、“逍遥游”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提示:1、超越、乘物游心、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游于意。

2、可以用文本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物游心

二、《逍遥游》是一则寓言,既然是寓言,就是由故事和寓意构成。《逍遥游》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细读第一自然段)

本文描写了哪些生物?

时间:三餐六月三月

上古三月宿五百岁八千岁

地点:北冥南冥楚之南穷发之北

(空间)九万里三千里百里千里

人物:鲲鹏生物天水芥风蜩学鸠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斥鷃

启示:超越时空局限超越物我的局限人与物梦幻与现实

毫无界限生命的大自在大自由鸢飞鱼跃

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改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三、《逍遥游》的主人公是谁?鲲与鹏有什么特点?

给你怎样的心灵体悟?(结合课文)

体悟:※是庄子给世人的生命大礼

※是生命的姿态

※是充满了智慧和悲悯

※是挣脱了“所待”的大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辽阔

※浑沌、茫然、天真、天籁、神韵

补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有哪个同学听说过“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位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秋水》

四、没有对比映衬就无法抵达艺术的境界,试列举本文的参差错落、大开大阖的几组主要的对比,体会妙处。

鲲——————鹏

鹏——————蜩学鸠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

众人——————彭祖

斥鷃——————鹏

列子

(过渡)

智行德而(能)————至人神人圣人

(真人、化人)

追问:1问什么两次写到“鹏”的飞?(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怎样理解庄子的“水”与“天”?

3饲料与鲜花也许我们真的不是彼此懂得,“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的含义相同吗?

五、1、屈原有文《天问》,文中哪一句是庄子的“天问”?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①(把我们的视野引向苍茫无限的宇宙,远方的远方,仰望与敬畏

康德语)

②(人们已经能测到一百亿光年的之遥的远度和一百亿年前的历史)

③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2、本文最能体现庄子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超越凡俗的价值标准的句子。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强大的内心看破名利甚至生死)

3、解释加点的词语:

水击三千里(磅礴大气)

野马也,尘埃也(生命气息

天地自然为——大生命

生命相互激荡,油然盎然

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洋洋自得活色生香小家子气十足)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代倡形象,通假,很绝)之二虫又何知(泛称)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追求)

文中几次写到“笑”,有什么意义?

1蜩与学鸠笑之曰

2斥鷃笑之曰

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六、庄子的哲理故事,惊艳绝艳,惊世骇俗,风流一脉

庄生化蝶(物我)

鼓盆而歌(生死)

超越曳尾涂中(名利)

相忘于江湖(自我)

藐姑射神人(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谷,吸风饮露。庄子《逍遥游》)

白驹过隙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薪火相传

朝三暮四

运斤成风

七、最能表现庄子的生死观、自然观、价值观的一段话: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本彼与此,何其偏也。”

八、儒道互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结语:1、战国时代是混血的时代,战国时代是思维启蒙的时代,是智者的时代。——林庚

2、(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有路,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飞翔)

3、庄子不仅给我们智慧悲悯,还给了我们生命的诗意。

慷慨沉吟,心忧天下

——《短歌行》教学设计

课前储备

有关常识: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有关背景:

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教学简案

一、知人入诗:英雄诗人与英雄诗文

有人说他“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被赞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

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诗中有这样大气魄的人并不多,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异曲同工,只是刘、项二人“不读书”,只是“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袁枚),反观《短歌行》,曹操“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

二、吟读体味:言为心声与读出心意

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便于更有效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所谓吟读,就是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候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托音,重在读出情感意味。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可加入鲍国安在《三国演义》中吟唱《短歌行》视频或音频)

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作者写诗“言为心声”,学者读诗“读出心意”,要读出曹操其人的气度,要读出《短歌行》的韵味,读出诗文中的忧思与慷慨。

形式: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三、品诗论诗:怎一个忧字了得?

读诗贵要,妙在得法。身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阅读鉴赏古诗,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味“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对于本诗的学习,可采取“点——线——面——网”流程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以诗眼“忧”为基点,进而统领梳理本诗线索,然后探究分析“忧”的三层内容,最后以诗中的艺术手法汇融点、线、面,形成缜密、唯美的诗意之网。

1、寻找诗眼——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

要点提示: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发现诗歌思想的凝聚点,即揭示诗的主旨,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

文本提炼:寻找诗眼,可采取“跳读——发现——提炼”的方法。就本诗而言,引导学生跳读诗文,不难发现诗文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句以情感贯穿全诗,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忧,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忧在何处——梳理诗文的结构线索

紧扣诗眼“忧”,可引导学生对诗文四节分组概括,以“忧”字统领,进行诗文结构梳理,进而梳理本诗的线索:

忧思难忘——所忧为何——何以解忧——归心解忧。(意思切近即可,关键在于要紧扣诗眼进行结构线索归纳)

3、忧从何来——分析诗文的三层内容

上一个环节重在梳理诗文四节的线索,只是浮光掠影,挈领其要,没有对诗文的主体内容进行分析。本环节重在沿寻线索,细化、深化、活化诗人诗文之“忧”,重点分析诗人所忧为何,从而进一步可以挖掘出作者的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悲悯,而是有一种渴求贤才、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这“忧从中来”的“忧”有三层含义:人生之忧,贤才之忧,天下之忧。

心忧人生:

诗的第一节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千古名句,也为千古诗酒文化更添经典佳话。韩愈称喝酒为“文字饮”,苏轼称酒为“钓诗钩”,而本诗中这两个“酒句”,恰恰是“文字饮”,更是“钓忧钩”,巧妙的钩钓出了作者人生之忧。

(关于诗与酒之缘,也可作为引导学生延伸思考的一个点,李白这样豪饮“金樽清酒斗十千”,“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亦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洒脱;思乡的范仲淹会说“浊酒一杯家万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旷达的苏轼更有“把酒问青天”,“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人生之忧,重点体现在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解读: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曹操毕竟是曹操,所以这种“人生几何”就变得厚重、大气,表达了要以短暂的人生成就人生伟业的宏伟理想。这里以“朝露”意象,写出了生命短促易逝,但不同的是这里难得那份慨当以慷的“慷慨”,诚然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人生短暂而一味消极亦或是及时行乐,而是感叹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当及时努力,建立人生之伟业。宋人陈人杰曾说“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其实对于曹操而言,忧不在酒解忧,而在以酒泄真言。

心忧贤才:

关于贤才之忧,二、三节都有体现,我们以第二诗节为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解读:这里好似随口吟诵《诗经》之名句,这里除“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作者写的,其余六句皆是用《诗经》之典,只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二句,巧妙的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及礼遇贤才的内心诉求。虽名之为忧,但是我们又能感到这绝不是不思进取消极之“叹”,而是渴望贤才的进取之忧,实乃追求中的苦闷。

心忧天下:

“歌咏言,诗言志”,且看诗文的第四节一吐诗人望天下归心的豪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读:这里的前四句景的描写,就是情的写照,就是现实的折射,一语双关,曹操这里的寓情于景,只是铺垫,蓄势待发。继而,以本色笔法,再现自己求贤之心永无止境,以虚怀成就“高山之高,深海之深”,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由衷呼唤天下贤才来归,这四句诗感情丰沛,气魄宏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千古诗人,只有曹操能让我们感受到者至今不绝的豪壮。

简而言之,诗文中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生命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贤才渴求之叹;天下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建功伟业之叹。

4、何以写忧——聚焦诗文的艺术手法

本个环节,重在分析解读诗文中的艺术手法,并以此汇聚前三个环节的内容。应该说与上个环节相容相和,互为表里,可自然的放到第三个环节之中,亦可在最后总结对前面加以回顾。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四、就诗改诗:改写五言或七言绝句

选择《短歌行》一个或两个诗节,改写成为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思路解说

《短歌行》作为曹操四言诗的代表作,不仅承袭了乐府短歌“低吟短唱,微吟低徊”的特点,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慷慨悲凉”之中,感受到曹操宏伟的气魄,堪称曹操的标志性作品。学习本诗,要知人论世,要知人入诗,更要以诗观人,人诗合一。下面就围绕着教学设计中的四个环节,进行思路解说。

一、英雄诗人——“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

教学导入环节——知人入诗,这里的“人”即曹操,这里的“诗”即《短歌行》,在这个环节设计中,凸显两个关键词:英雄诗人、英雄诗文。在导语设计上,力求贴近历史,贴近人物,简明精炼,让学生在学习聆听中,未进诗境,先入情境,感受到了一股英雄气。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有这样经典的评价“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这一句评价写实曹操,也写活了曹操,对后世影响很大。??着名红学大家王昆仑先生借用此评价来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便是曹操的魅力:观三国风云,枭雄也好,奸雄也罢,作为一代雄主,他足以傲视千古;思魏晋风骨,领袖也罢,诗人也好,作为英雄诗人,古今又有几人可比?《短歌行》作为雄主、英雄诗人曹操的标志性作品,在教学设计上,即便是导入,我们又怎能忽略“英雄诗人”、“英雄诗文”这些关键要素。为了更好的比衬曹操这位英雄诗人及英雄诗文,简单提及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并加入袁枚的评价,在辨证阐释真性情与好诗文之中,引导学生由好诗文去看曹操的真性情。进而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所谓入乎其内,就是知曹操入诗文,这是本首诗歌教学

的起点,所谓出乎其外,就是读诗文想曹操,就是以诗观人,这是教学的目的。

二、低徊微吟——“读出气,读出韵,读出忧思与慷慨”

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尤其是古诗文,好的朗读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本,可以让我们触摸于诗文之间的情感。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后,第二个环节——吟读体味,重在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吟读。朗读是我们学生在学习诗文中最不陌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形式化的环节,要提醒学生朗读绝不是简单的“认读”,它要求读准,读通,读懂,读出情味,读出个性。《短歌行》这种诗体的特点是“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为此,通常的朗读学习法,并不能对这首诗进行情感再现,为此我选用古诗文特定的朗读法——吟读。关于“吟读”,可能有些同学并不清楚,教师要加以明确:吟读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候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托音,重在读出情感意味,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情味的好方法。简单的说,所谓吟读,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跟着感觉读,陶醉其中,读出情味。为了让学生能有更为直观的体会,教师可以范读,也可以可加入鲍国安在《三国演义》中吟唱《短歌行》视频或音频进行对比参照,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四言诗的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这些学生在吟读的时候,一定会有驾驭不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醒,及时示范,让学生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启发学生要“低徊微

吟”中,结合“知人入诗”环节感受体味,要读出曹操其人的气度,要读出《短歌行》的韵味,读出诗文中的忧思与慷慨。

三、何以解忧——“忧人生,忧贤才,忧天下功业未就”

上一个环节主要进行朗读学习与指导,重在以“吟读”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读准诗文,读懂《短歌行》,进而读出曹操的忧思慷慨。读懂了,自然有想要说的,对诗文的学习,另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赏析品味,为此,第三个环节——品诗论诗,自然引出。如何品赏,这又是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我们平时教学中,对诗歌的品赏,常常“讲术语,说行话”,提炼词句,解读意象,把握意境……方法细化,虽然好,但过于零散,缺乏体系。读诗,学诗,贵在精要,品诗,论诗,妙在得法。为此,在本诗的教学设计上,对方法也在摸索,不断思考,希望有所突破,希望能够带来关于诗歌教学的新思考。

针对本诗,我创设了“点——线——面——网”流程教学法(简称“四字”流程教学法),就其方法而言,简单的说,就是以点及线,以线涉面,汇融点、线、面,进而成网,这里面所说的“点”,指的是诗眼,这里面所说的“线”,指的是诗中情感主线,这里面所说的“面”,指的是诗中不同层面,这里面所说的“网”,指的是点线面汇融知识网,四个教学步骤,层次明晰,流程自然,有先后,有主次,有详略,有表里,有大小……在对诗歌赏析上,既兼顾整体把握,又有细化分析,可读,可赏,可品,可论,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导向,有流程,更有思考和品析空间。下面结合本诗简单谈谈“四字”流程教学法,第一步是寻找诗眼——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在“跳读——

发现——提炼”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眼——忧,进而找到诗文之“点”。第二步是忧在何处——梳理诗文的结构线索,紧扣诗眼“忧”,进行结构上的简单梳理,概括出本诗的情感线索:忧思难忘——所忧为何——何以解忧——归心解忧。第三步是忧从何来——分析诗文的三层内容,紧扣诗眼“忧”,沿寻情感主线,发现作者之忧在三个层面:人生之忧,贤才之忧,天下之忧。第四步是何以写忧——聚焦诗文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诗文中表现手法的分析,将诗文的诗眼、主线、内容,进行有角度、有交织的汇融,通过对用典、比喻等手法分析,感受作者那种“忧人生,忧人才,忧天下功业未就”大慷慨、大气魄。

四、就诗改诗——“小练笔,互交流,五言七言也精彩”

就诗改诗是针对本诗设计的一个练笔环节,改写成五绝也好,七绝也罢,重在练习,学以致用,可根据课堂节奏,进行随机调整,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作为课下练笔。改写,本身并不难,人人可写,但是要想改写好,这就用一定的难度,未必人人都好,因此,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练笔环节,却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效果,互动交流,教师再加以点评指导,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以共同练笔为前提,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环节简单,但却可以获得不简单的效果,这是我设计这环节的出发点。

就整体设计而言,“知人入诗”“吟读体味”“品诗论诗”“就诗改诗”四个环节,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虽有流程之序,但又互相照应,教与学和谐共生。当然,一首《短歌行》为我们带来的教

学思考,并不是一个教学设计所能全面反映的,教学设计也必然是会有遗憾的,可贵的是,这种遗憾恰恰又是我们教学的新起点。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珍珠鸟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蔓”“腻”“咂”等字,理解“信赖”“神气十足”等词含义。 2、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重点: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捅马蜂窝》导入《珍珠鸟》 1、开学初,我们学习了课文《捅马蜂窝》,谁能为我们回忆下它讲了什么内容。 2、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他也曾经养过鸟,那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章中去,进一步了解珍珠鸟。 3、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1、教师:朋友送给了作者一对珍珠鸟,他给鸟儿们安了一个家。 2、出示图片:垂蔓蒙盖下的鸟笼。正音“蔓”。 教师:瞧,这就是那对珍珠鸟的家,如果你就是那对小鸟,你想给自己的家起个什么名字呢?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小节,然后来说说你起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3、交流“给家起名字”,说说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4、教师:从作者为这对珍珠鸟安了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家,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这对珍珠鸟的喜爱) 5、朗读1、2小节。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一起读读1、2小节。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1、教师: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鸟叫声) 我猜想,是他们有了雏儿,想看看那小家伙吗? 2、学生自由第三小节,到课文中去看看那小家伙吧! 3、教师:你看到那小家伙了吗?它长什么样儿? 4、学生交流读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5、教师:想看看这个小家伙的图片吗? 出示图片:小珍珠鸟 谁来跟它打个招呼? 学生:嗨,小家伙,你好! 学生:嗨,你好!可爱的小珍珠鸟! 你觉得这个小家伙怎么样?(可爱,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小家伙,你们喜欢吗?谁来把这句话读好了?指导读好句子。 6、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满心欢喜,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7、作者多喜欢这只珍珠鸟呀,他多次称它为“小家伙”,找找这些句子,读一读。 8、如果把“小家伙”改成“珍珠鸟”,读起来会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一读。 小结: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就在一个个“小家伙”中表现出来了。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珍珠鸟 公开课教学设计

珍珠鸟 一、揭题,了解冯骥才 1.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生读:16《珍珠鸟》,看老师写课题。 你们见过珍珠鸟吗?想看看吗?(出示图画)我想听听同学们看了图片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评价: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珍珠鸟的美丽) 2、了解冯骥才:关于作者冯骥才,上学期我们就学过他的一篇课文——《花的勇气》(出示冯骥 才的介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有关作者的简介。 二.梳理问题,明确目的 1、自由读“阅读提示”:同学们,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接下来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68页,我们先来读读本课的“阅读提示”,看看里面有哪些问题? 2、(出示:在“阅读提示”中标出的三个问题):谁来说说一共有几个问题?(随答标上1、2、3)这节 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逐一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三.走进文本,感悟信赖 问题一: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1、自由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老师有自学要求(出示):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我们获得哪些启示,请用“——”划出来。 2、共同交流: (1)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启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你们和他划的一样吗?(2)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端端正正地抄在练习纸上。(板书: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3)指导朗读: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请把你的感受送到这句话中再去读读, 还有谁也想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读出你的体会。 总结:同学们,这句话是文中的中心句,而抓中心句品读文章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问题二:读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信赖的? 1、过渡:冯骥才先生说这美好的境界是创造出来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份信赖是一下子就创造出来 的吗?(不是,逐渐地信赖,有一个过程。)

登高_公开课教案 2

登高公开课教案 张丽花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公开课教案

《珍珠鸟》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珍珠鸟》笔触细腻,是冯骥才入选小学课本的代表性作品。文章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本课应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思考内容的默读为手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与动物的关系,引导学生体验,充分体味文本的中心,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探求新知:(课件出示珍珠鸟的相关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

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4.珍珠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可是文中的珍珠鸟却与作者建立了相亲相依的关系。这种美好的境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去感受这份美好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思考“我”给珍珠鸟怎样的照料和呵护?珍珠鸟又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3.说说你对“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的理解。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体悟感情 学习1至5自然段。 哪个词表明作者很喜欢朋友送的珍珠鸟? 课件出示: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来,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那些字词能看出作者对小鸟的喜爱?)课件出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对鸟儿的爱护与尊重。) 师:通过学习第1至5自然段,大家知道了那一对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 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默读课文第6-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点拨: (1)“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多强呀! (2)“屋里飞”: 小珍珠鸟在屋里的具体表现让我们忍俊不禁,它都去了哪呀?(笼子四周——柜顶上——书架上——灯绳旁——画框上——窗框上)地点变化了这么多,但我们为什么没有错乱的感觉,作者是如何巧妙描写的?(用了三个“一会儿”)瞧,我们低年级学过的表示时间短的词大作家用的多巧妙呀,没画下来的同学快快批画积累下来。 小珍珠鸟在屋里四处活动,看来,它不仅活动的地点变了,活动的?(方式)也变了。如果我就是作者,谁能来扮演小珍珠鸟告诉我原因好吗?师生进行对话。 师:你这只小家伙为什么起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完整版)《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 1. 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高中语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的文体常识及创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体会本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名士。这些名士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刘伶,饮酒行乐,增加生命的密度;比如陶渊明,超脱生死,顺应自然;再比如何晏,求仙问药,增加生命的长度。然而,更有曹操这样的建功立业,增加生命质量的人。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800年前,来走近曹操,走近他的《短歌行》。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体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四)、诵读感知 1、预习,个别读 2、正音 3、听范读,体会情感 听完整首诗的朗读,你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 4、齐读 (五)、品读鉴赏 1情感:、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品味 梳理诗意,并探究本文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珍珠鸟》优秀公开课教案

《珍珠鸟》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备珍珠鸟一只。 一.导入新课。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珍珠鸟》,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冯骥才) 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冯骥才也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褒扬采用默读方式的学生)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质疑。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为什么这只怕人的鸟能和作者相处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根据导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导读要求。 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3.交流讨论。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交流,指导朗读。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3)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 a. 当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时,作者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b. 三个月后这一对珍珠鸟有了雏儿,作者对它更是疼爱有加,把它当作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称它“小家伙”。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课文几次出现了“小家伙”,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第一次:作者对它观察仔细,“好肥”。

《珍珠鸟》公开课教案

《珍珠鸟》公开课教案 《珍珠鸟》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情不自禁”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发明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同学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发明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挂图。投影、磁带 主要板书计划 住处:舒适温暖平安 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的球儿 珍珠鸟 雏儿:飞落站撞信赖能发明美好境界 挨近蹦到喝瞧 活动:啄笔尖啄手指

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落到趴睡咂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俺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俺们的好朋友,今天俺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同学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同学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傍蹦腻扭蔓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雏儿细腻淘气扭动 情不自禁信赖索性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同学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安排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发明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同学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同学交流,师板书:住处:舒适温暖平安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教案 ——杜甫 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谢国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作业布置(2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正音解字(1分钟) 三、指导诵读(2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珍珠鸟教案

阿珍珠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并强调一些字词的读音,如:垂蔓、葱茏、啄着、撞得、嚓嚓、较远、扒开、趴在、颤动、好熟、呷呷嘴 2、学习“巢”的笔画,订正“框”的笔顺。 3、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理解词语意思:决不、神气十足、再三、信赖 4、检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订正过的字词在句子中朗读准确。 2、默读课文,想想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四)师生共同介绍珍珠鸟,了解到它是一种怕人的鸟,阅读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练习朗读。 (五)品读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六)作业:

珍珠鸟教学设计公开课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人鸟和谐相处,相互信赖。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内心爱的情感,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4.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小鸟的叫声,出示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查找了珍珠鸟的资料,那现在有哪个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珍珠鸟呢?(学习方法渗透:看样子同学的预习作业做得很不错哦!!提前预习并查找有关资料,这可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看到这么美丽可爱的小鸟,同学们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走近珍珠鸟了吧?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冯骥才一起走近珍珠鸟,看看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出示课题,读课题) 2、课前预习时,文中出现了这些新生字,你能读准吗?(学习方法渗透:同学们的课前功课做得真扎实!)P3 (预设时间3分钟)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一遍全文,思考如下问题? (①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者冯骥才收到朋友送的珍珠鸟,心情怎么样? ③从文中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段,认真的读一读。)点名回答 2. 同学们读的很美,说的也比较准确!我们从文中得知,这可是一种怕人的鸟,可就是这样一种怕人的鸟胆子越来越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动我们的脑筋,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点名回答) 3.那是因为作者才使珍珠鸟的胆子越变越大的呢?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做的?(预设时间10分钟) 三、深入探求“信赖” 1. 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三个月后,听! 2. 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 3. 再读这个句子,把这种惊喜告诉大家!! (“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预设时间3分钟) 四、感悟“依赖” 1.在我们的印象中,鸟对人总是心存戒备,可这只小鸟竟在冯骥才的肩头睡着了!冯骥才可是1米90多的大个子呀!老师想知道,小鸟是一下子就到了作者的肩头吗?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一起找找这个小家伙是怎样一步一步亲近我的? (提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它先是离我远——挨近我——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珍珠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珍珠鸟》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蔓、幽”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在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养过什么小动物呢?一开始,大家是如何与它成为朋友的?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探求新知:(课件出示珍珠鸟的相关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4.珍珠鸟)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与这可爱的小家伙成为朋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朗读完毕,师正音)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说说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珍珠鸟长什么样子?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珍珠鸟的习性: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白天活动,夜晚休息) 三、再读课文,全面理解 1.找出文中写珍珠鸟活动的语句,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并交流,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全班讨论交流,指名几位学生作讨论总结)(珍珠鸟活动的语句:①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③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4《珍珠鸟》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4*、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和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激趣导入: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友? 2. 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珍珠鸟) 3. 作者介绍。 4.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家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板书:怕人----亲近) 二、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1. 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2. 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①动笔读书: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小小思想家: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④作家的知心人: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写得这么可爱的?说说看。 3.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课文。 三、合作交流,强化表达 1. 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学生发言) 2.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板书:信赖)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指导设计修订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指 导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