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中国工业遗产创新型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案例有:
1、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郊大山子地区的798艺术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
现在,这里已经演变成一个拥有国际化色彩的艺术新区,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
所有建筑均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窗户向北,可充分利用天光和反射光,保持光线的均匀和稳定。
2、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
这个位于杨树浦路2866号的大型纺织厂,现在已经被成功转型为以时尚为核心的创意园区,集创意、文化及现代服务经济于一体,并拥有300多米的黄浦江岸线。
3、上海8号桥:2003年开始开发的上海8号桥,是一个时尚创意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经过重新设计和改造后注入时尚、创意的元素。
4、云冈石窟工业文化园区:这个占地约40万平方米的园区基础材料来自当地砂岩废石或煤矿淘汰的铁矿车等废弃物,根据地形、地势,依造型不同分别打造出各种创意景观。
5、老君庙油矿:这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开发的油矿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6、M50创意园:作为中国首批当代艺术园区之一,M50隶属于东方国际集团(原上海纺织集团),是上海的艺术聚集地。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创新
实践,通过重新利用和改造老旧工业设施和场地,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活力和价值。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CULTURE文 化区域治理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四川旅游学院 赵芯玉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三线建设”提出在中国西部的十三个省进行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国家又下令进行“三线迁移”,企业面临迁并或转型,还有一些未被迁移的企业逐步走向荒废关闭。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社会逐渐进入现代信息化,导致许多传统产业的工厂倒闭,许多工业用地被废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合理地将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利用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意义首先,工业遗址的荒废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而且还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国内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是很丰富,对它的研究不深。
其次,国家越来越重视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因此,工业遗址的景观改造利用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和城市建设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起步比较早,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工业遗址改造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伊恩·麦克哈格(LanMcHarg)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规划和设计自然环境的观点。
彼得·拉茨(PeterLatz)在《废弃的质变中》提出了把工业设备、工业废弃地、铁轨等工业遗存改造成公园和其他活动空间的设计手法。
卡罗尔·贝伦斯(CarolBerens)在他的《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一书中讲述了一些工业遗址景观更新的案例及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的方法手段。
实践经验有许多经典成功案例,比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北杜伊斯堡公园、意大利的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英国的铁桥峡谷等。
国内外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国内外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工业生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促进了人类发展的进步。
然而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各国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
一、国内早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开始比较晚,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重视,然而,其在这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国内,早期的工业遗产主要有铁路、工厂、码头等,这些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郑州的解放军475医院、上海的陆家嘴金融中心等。
以郑州的解放军475医院为例,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却体现了古典建筑的精髓,其中包括建筑美学、复合型建筑结构、注重细节等方面,被誉为工业遗产的经典作品。
中国的早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保护、转制、开发和利用。
在保护方面,中国国家文物局已经将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古迹保护范围之内,同时,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来规范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转制方面,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所有权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工业遗产的转型。
在开发方面,中国一直秉承着以旅游为主的开发思路,将工业遗产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利用方面,中国除了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还在利用工业遗产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二、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国际上,各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
其中,欧洲和北美洲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先行者,他们的研究与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欧洲,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
目前,在欧洲,保护工业遗产的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工程,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纪录和标准来规范工业遗产的保护。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曾经经历 的工业文 明 , 后人也才能更好 的知道 以往筚路蓝 缕的创 2 5 工业遗 产地 的 生态恢 复 . 业年代 , 了解社会 的发展历 程 。另一方 面 , 工业遗 产的保护 和再 开展工业遗 产地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 维持整个生态 系统 利用 , 体现出社会总体认 知水平的提高和社 会的进步 。在沈 阳有 的稳 定 。
相关的其他社 会活动场所 , 如住房供给 、 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
利 。合理 的开发干预过程必须可逆且尽 量减小影 响 , 不可避 免的
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须妥善保 管。 与之类 似 , 合 国教科文 组织 ( s ) 2 0 联 1 ( 于 0 3年对 工业 改变都 应该记 录下来 , 3 遗产 的界定是 : 工业遗 产不仅 包括磨 坊 和工厂 , 而且 包含 由新 技 2. 再 利 用 保 护
工 业 遗 产 的 保 护 和 再 利 用
于 玉龙
摘
张伟 一
要 : 出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 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 当今城 市发展建 设面临的一个迫切 需要解决 的问题 , 指 分
析 了工业遗产 的基本 内容 ,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的方法进行 了研 究, 并通过实例总结 了具有现实技术针对性的改
. 尔宪章》 对工业遗产 的界定是 : 有历 史价值 、 术价值 、 会意 2 2 真 实性保 护 具 技 社 该方法 的首选 措施是 就地 按原样 保护 。只有 当社 会经济 发 义 、 或科研价值 的工业文化遗存 。包 括建筑物 和机械 、 建筑 车间 、
才考虑拆 迁和异地 保护 。该方法不鼓励 重 磨坊 、 厂、 工 矿山以及相关 的加工 提炼场地 、 仓库和店铺 、 生产 、 传 展有压倒性 的需求 时, 除 输和使用能源 的场所 、 交通基础设施 , 除此之外 , 还有与工业生产 建 或者恢复 到过去 的某 种状 态 , 非其 对整 个 遗址 的完 整性 有
工业遗产景观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

工业遗产景观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一、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说起工业遗产,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恼的东西。
想想看,那些曾经烟囱高耸、机器轰鸣的工厂,默默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
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意识到,这些曾经的“铁血硬汉”其实是我们文化的“活化石”,它们承载的可是无数工人们的辛劳和汗水。
没有它们,我们今天的生活可真不知该是怎样的模样。
保护这些工业遗产不仅仅是为了保留一点历史,更是为了让后人看到我们的过去,了解我们的根。
这不光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机会。
你看,工业遗产就像是一块古老的宝藏,谁说它不能变成未来的一块金砖呢?二、成功案例分享说到成功案例,得提一提“德累斯顿机械博物馆”。
它原本是德国一座古老的机械厂,经过改造之后,变成了一个结合历史与现代科技的博物馆。
你能想象那种场景吗?原本是油烟四起的车间,经过一番打理,现在变成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走进去,你会看到那些钢铁怪兽般的机器,虽然已经不再工作,但它们依旧给人一种“我曾是时代的骄傲”的感觉。
特别是那些老式的蒸汽机,简直像是一位长者在低语,告诉你它如何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巨轮。
这种从废旧工业设施里抽离出来的历史感和现代感,真是绝妙的结合。
再说咱们国内的案例吧。
比如“上海的田子坊”,这可是将工业遗产和现代商业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
以前的田子坊是上海老式的纺织厂区,厂区里弥漫着机械的声音,甚至到处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创意园区,保留了许多老工厂的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入了咖啡馆、艺术画廊、手工艺品店。
你在这里逛,似乎还能感受到那股浓烈的历史气息,同时又能看到现代艺术的冲击感。
别说,那种工业与现代交织的氛围,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它不像那些一成不变的高楼大厦,总是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而是让你时不时地停下来,去思考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三、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当然了,保护与开发这件事并不容易。
你看啊,很多时候,开发商只想着如何在旧址上盖个大楼,把这些历史遗迹推到一边。
最新-关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精品

关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源于英国,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强调对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进行保存和研究。
1955年,英国学者克里斯在其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工业遗产”这一概念。
1978年在瑞典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标志着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迈上全球化合作的道路。
20**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通过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作了明确定义: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设施,除此以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才逐步兴起,最初主要局限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
2019年4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无锡举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形成《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无锡建议》中对我国工业遗产的定义作了明确,是我国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首部宪章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一、XX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1、XX市工业情况简介杭州早期工业以手工业为主。
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吴越地区就已经开始生产纺织品。
唐时,杭州的丝织、造纸、造船等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五代时期,杭州的丝绸织造、雕版印刷以及制瓷、建筑、石雕、酿酒等手工业日益兴盛。
南宋是杭州手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丝绸业、养蚕、缫丝、织绸有了分工,已出现脚踏缫丝车和大型人力提花机,杭州还是全国刻书印书中心之一。
明朝,杭州的丝绸、棉麻、造船、造纸、印刷、锡箔等手工业仍然兴旺发达。
清代,杭州手工业“五杭”(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兴起,但丝织业仍然处于重要地位,民间丝织业主要集中在城东及艮山门外闸弄口一带。
工业遗产的调查报告

工业遗产的调查报告工业遗产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工业遗产是指由过去的工业活动所留下的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遗迹、建筑物、设备等。
它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是我们了解工业化进程和文明演变的重要窗口。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其历史意义、现状及保护措施,以期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选取了某地区的几个典型工业遗产进行深入研究。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调查手段,确保对工业遗产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
三、历史意义1. 工业遗产记录着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发展。
通过对工业遗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工业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探寻工业革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2. 工业遗产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创新精神。
工业遗产的建筑、设备等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艺技术,反映了人类对于生产力的不断追求和创新。
3. 工业遗产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
工业遗产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现状分析1. 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
目前,当地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相关政策法规也日益完善。
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2. 工业遗产的利用现状。
一些工业遗产已经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但是,还有一些工业遗产处于闲置状态,亟待寻找适当的利用方式。
五、保护措施建议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保护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
2. 加大保护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保护资金来源。
3. 推动工业遗产的利用。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的结合,通过开发旅游、教育、商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4. 加强宣传教育。
浅谈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之所见

浅谈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之所见
颜祥林
摘
( 大庆市博物馆 , 黑龙江 大庆 1 6 3 3 1 6 ) 要: 实践证明 , 文化遗产作 为一种特殊资源 , 已成为我 国文化战略软 实力的重要基础 , 而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我 国文化遗产
保护事业 中具有重要性和 紧迫性的新课题 。 关键词 : 工业遗产 ; 保护和利用 ; 分析 近两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践证明: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 市经过各级部门的努力 , 经市政府公布 了 首批工业遗产 l 8 处, 截至 殊的资源 , 已成为我国文化战略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 而工业遗产的保护 2 0 1 0 年6 月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业遗产达到了 5 3 处 ,是普查 和利用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J 陛 和紧迫陛的新课题。 前的 2 . 9 4 倍, 已 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工业 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 随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方式发生变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城市工业布局调查规划, 众多工业遗产将面临重要 成为既紧迫又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 化, 传统工业或迁离城市 , 或面临“ 关、 停、 并、 改” 的局面 , 各地 留下了很 抉择, 多的工业旧址 、 附属设施、 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 , 这些工业遗产是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 , 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 、 有机更新的过程。大庆 因油而美丽。 吴 良镛教授指出: “ —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业遗产保护 、 管理和利用 , 对于传承 ^ 类 因油而生、 先进文化, 保护和彰显—个城市的底蕴和特色 , 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 工作的有机载体 ,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 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对我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也是当前及 的” 四 。因此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 顺应城市之肌理 , 在可持续发 至今后探索的新课题。2 0 1 0 年9 月2 6日, 是—个难以忘怀的 日 子, 是 展的基础上 , 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工业遗产的保护也应遵循这一理 大庆的创业纪念 日, 1 9 5 9 年9 月2 6日 大庆第一 口 油井喜喷油流 , 一场 念 , 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和谐共存 。 既要注重 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 战 创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 大油田, 这口 井 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 陛和不可替代性 ,又要注重合 是大庆石油会战的历史见证 , 也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大庆精神 、 铁^ 精神 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 尽量挖掘其在历史 、 社会 、 科技 、 经济和审美等诸 的 主要象征 。 那么 , 加快推进我市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 多方面的 价值 , 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 , 注入新 的活力 , 实现 提升我市的城市竞争力 , 实现大庆城市的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 , 我们认 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为此, 提出以下 四方面建议: 为只有保护好工业遗产 , 才彰显了大庆油城之魅力。 ( 1 ) 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一经 余秋里在回忆录中写到: “ 除了大庆 ,没有哪—个企业的诞生和发 认定 , 应 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其切实得到 展能与中华民 族精神和命运联系的如此紧密;没有哪—个城市在诞生 保护。工业遗产 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 , 具有不可再生性 , 只有认定和保 之前, 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厚重底蕴; 没有哪—个企业和城市在走过短暂 护工作先行 , 才能防 止 对其随意废弃和盲 目拆毁。当前应尽 0 和抢 的历程 , 却在 中华 民族的历史上铭刻 了—个辉煌的亮点” m 。那么 , 大庆 救濒危工业遗产 , 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继续破坏的风险, 对已经面临文 将 以怎样的形象 , 再一次成为人 民的“ 大庆” , 中国的“ 大庆” , 世界的“ 大 献的工业遗产 , 应迅速采取必要 的补救措施 , 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 庆” 呢?“ 大庆” 在 代又一代大庆人的努力下 , 走过了 5 0 周年, 创造 了 合理利用的方案。我市的红旗一村 、 二村干打垒 , 是我市会战之期原始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成功走出了—条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企业 工业遗产建筑群 , 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到实施抢救性保护序列。 的发展之路, 孕育形成了“ 大庆精神 、 铁^ 精神” , 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 2 ) 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 , 同“ 长征精神” 、 “ 延安精神” 、 “ 井冈山 精神” 等—道,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 而是宝贵财富。 只有把它当做文化资源, 人们才能珍 它 、 善待它。 更重 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要的是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币 U 用来证明它的价值 ,进而使 ^ 们 2 0 1 0 年, 正是大庆油 田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 它连接着 自 觉 的投入到保护行列。 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 中, 融 5 0年的光辉历史 , 联接着百年油田长远未来 , 站在这一承前启后 、 继往 人城市建设之中 , 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 , 才能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 , 拓宽 开来 的重要节点 , 工业遗产的保护、 利用 、 发展以怎样的姿态面向未来 , 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 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性再 是文化工作者乃至全体市民关 的大问题。 李长春同志《 保护发展文化 利用时赋予工业遗产的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工业遗产保护 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的重要文章, 旗帜鲜明的阐述了它的重要性。 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 目, 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 根 在世界 匕 众多的文化遗产类型中, “ 工业遗产” 是—个年轻的族群 , 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 设定各种门类 的工业技术博物馆、 厂 它通常指 1 8 世纪以来 , 以采用钢铁等新材料 、 煤炭和石油等新能源 , 以 史展示馆、 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 。 机器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工业革命后的遗存。 中国在 1 9 世纪下半叶开始 目前 , 我市 5 3 处工业遗产只有 8 家小型博物馆 , 而且还是属于厂史展 了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遗产包括西方殖民工业、 洋务派和民族资本 示馆。因此 , 设立各种各类型的博物馆只是保护工业遗产的方法之一 。 企业 , 以及 2 0 世纪 5 0 年代以 来的 社会主义工业等。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 要保护大量工业遗产 , 就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 陛 质, 探索更为合理 历史学 、 社会学 、 建筑学和科技 、 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 包括建筑 而广泛的利用方式 , 如美术馆 、 展览馆、 社区文化中心等 , 也可 以针对工 物、 工厂车间、 磨坊、 矿山和相关设备 。相关加工冶炼场地、 仓库、 店铺 , 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 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 , 使之成为激发创 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 , 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 意灵感、 吸引创意人才、 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 开展美术创作 、 所, 以及工艺流程 、 数据记录, 企业档案等。 产品研发设计 、 科学普及教育等 , 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 , 又使公众得到 工业遗产是工业化早期的开拓者创造并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 是 游憩 、 观赏和娱乐。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 设立工业遗址 记录—个时代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风貌的历史见证。 从传承历史文脉 公园可以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中, 从而达到整体 和彰显城市特色的角度看 , 保护工业遗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 ; 从后 保护项 目的 目的。 工业时代悄然来临 、 城市新陈代谢加速的角度看 , 保护工业遗产是—件 ( 3 ) 工业遗产的立法和保护规划。 先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 刻不容缓的急事; 从保存历史、 启示子孙后代 的角度看 , 保护工业遗产 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 , 有待在进一步研究 、 论证的基础上 又是—件功德无量、 惠及后人 , 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明事。 因 此, 无论从 加以充实。因此应尽陕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 规章的制定工作。 哪个角度看 , 都是全社会 的 共同 使命 , 更是对大庆石油会战的历史丰碑 ( 4 ) “ 为了明天保护今天” 。当前 ,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 永恒的纪念 , 同时也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 的 责任 , 也是全面 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工业时代中国工业遗产创新型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当前,世界正在“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工业社会日趋衰退,同时,产生大量的工业遗产。而工业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变革时期的历史见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我国工业遗产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亟待保护和传承。通过研究探讨和思考后工业时代中国工业遗产创新型开发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手法使得废弃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循环再利用、工业文明得以保存,并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呈现。
标签:后工业时代;工业遗产;开发利用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orld is moving “from the industrial age to the information age, from the industrial society to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this context, the world’s economic structure, as well as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thus industrial society is declining;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heritage occurs. As a historical witnes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social as well as educational value.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its cultural value is in urgent need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ode of China’s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 the uti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rtistic design techniques can effectively recycle and reuse the abandoned land resources and preserve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so that it can be presented in a more perfect manner.
Keywords: post-industrial era; industrial heritag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1 工业遗产的起源及界定 工业遗产起源于工业革命最早发端的英国。19世纪中期,工业遗产的问题开始引起重视,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就业向郊区迁移、老工业企业逐渐被淘汰或者向郊区迁移。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正式被作为课题开始研究,期间欧洲理事会和1978年成立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及相关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6月在俄罗斯召开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正式提出了工业遗产的概念。
我国的工业遗产研究以2006年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及其产生的《无锡建议》主要标志。此次会议上,我国首次公布了中东铁路建筑群等9处工业遗址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 与开发正式被列入国家政策保护层面。工业文化遗存被定义为: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大量的工业遗产经过保护再利用,成为公园、博物馆、创意社区、艺术中心等,同时成为城市新的活力增长点,带动了地区的复兴和发展,成为新的时尚地标。根据国内发展的特点,结合国际发展情况,可以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大概归为如下几类:
2.1 工业博物馆模式 将工业遺产地开辟为博物馆,展示其工业遗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最初的利用方式,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普遍和有效的再利用方式。工业博物馆主要借助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吸引游客到访,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工业遗产资源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休闲旅游的展现,激发其社会认同感,从而实现工业遗产地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如德国洪堡变电站改为维特拉设计博物馆柏林分部、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工业区改造为博物馆群,再如国内无锡茂新面粉厂改造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等。
2.2 开放空间模式 这种方式适用于周边有大量居住用地,且建筑遗存较少的工业遗址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工业遗产所在地逐渐变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段,其周边也逐渐被住宅小区所包围。因此工业遗产成为增加周边居民公共游憩场所的重要途径。将工业遗产改造为景观公园、公共休憩场所等,既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又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带动周边地块环境提升。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埃姆舍公园”,原为著名的蒂森钢铁公司,停产后被改建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公园,部分厂房和仓库被改造为迪厅和音乐厅,废旧的储气罐改造为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成为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国内将工业遗产地改造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典型案例是粤中造船厂旧址改为中山岐江公园。
2.3 综合体发展模式 受“混合使用”理念的影响,一些工业遗产地也被开发为集商店、咖啡厅、餐馆、办公楼、住宅、文化设施等于一体的综合体。如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工业区的改造,维也纳“煤气储罐新城”改造为功能齐全的综合体等。
2.4 文化创意产业园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发达国家,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界定,在我国它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 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这种方式与前三种方式最大的区别是,围绕“创新、艺术”开展再利用活动,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赋予工业遗产新的文化涵义,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的798是我國工业旅游创意产业运用的典型案例。原为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的798,最初以对外招租的形式寻求闲置厂房和建筑用地的再利用。因其低廉的租金和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吸引了大批现代艺术创作者,随后近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被改造为艺术创作室、画廊、时尚创意店铺、餐厅酒吧等,汇集了国内许多名流艺术家来进行创作。
2.5 旅游度假地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直到1996年才在美国旅游研究年刊中被正式提出。随着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工业遗产旅游逐渐兴起,尤其是在英国,工业旅游景点成为英国当时增长最快的景点。
波澜的威利奇卡盐矿在开采数量降低后,修建采盐文化博物馆,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并出售各种盐旅游纪念品,靠工业遗产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再如我国最早、远东最大的造船厂——福州马尾造船厂,将原有的船政绘事院(船舶设计所)开辟为厂史陈列馆,陈列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工业遗产旅游——现代造船工业观光——船政文化主题工业——现代工业园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
3 工业遗产区工业转型方式 工业遗产在进行再利用的过程中,原有建筑、场地、设备等势必需要进行一定改造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方向。虽然各种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但就空间规划角度而言,其建筑、场地或设备的功能转型方式大同小异。
3.1 展示功能 厂区中的露天场地、仓库、厂房甚至空间较大的生产设备,经过改造后可以用于展示原有工业生产文化、文化艺术作品等,如博物馆、艺术作品展室等。首钢工业遗产的改造中,保留原有的生产高炉内部基本空间结构,显露出原有的钢构架和圆台形高大空间,增设天桥引导游客进入炉内,并完善灯光、音响、多媒体互动解说等设施,主要用于展示首钢发展沿革以及炼铁生产的基本流程。
3.2 会议功能 利用原有工业建筑遗存,进行合理的修复和改造,用于开展大型会议。如首钢原烧结厂房的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结构与内部空间格局,改造为综合性的会议中心,包括若干个不同规模的会议厅和多功能厅,可以用于举办大型国际会议、 企业会议及研会等。 3.3 住宿功能 将厂区中的建筑、空间较大的生产设施等,通过内部空间的改造和装饰,提供住宿服务。如首钢再利用设计中,将冷却塔改造为一组整体化的建筑,功能定位为体验式时尚酒店,分别改造为酒店客房、餐饮、休闲娱乐及体育健身四种功能空间。其中用作酒店客房的冷却塔外立面以玻璃幕墙包裹,其余三座保持原有的混凝土表面,延续工业化的历史痕迹,在塔身点缀不规则排列的星座图案,营造浪漫情怀。
3.4 办公空间 对于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厂房等,可通过适当修建和改造,用作办公空间。如798艺术区的艺术家工作室、首钢料仓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或创意办公空间等。
3.5 娱乐休闲功能 工业遗产地中的建筑、生产设备、场地等均可在改造后用于提供休闲娱乐功能。如德国鲁尔工业区中亨利钢铁厂废弃铁路和旧火车车皮改造为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将废弃的旧储气罐改造为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建为迪厅和音乐厅,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设计为青少年活动场地。
3.6 商业服务功能 如一些厂房、仓库等建筑在适当改造后可用作咖啡馆、餐饮店、旅游商品销售的商业用途,生产设备被改造为休息座椅等。
4 结束语 工业遗产是特定时代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及审美价值,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能够在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行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时,应认真研究不同工业遗产表现出来的特点,在借鉴外国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认识到工业遗产保护对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体现其在历史、社会、建筑及审美等方面的价值,与时俱进,在新时代里赋予工业遗产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