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部分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达到“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浅谈卡特福德《语言学翻译理论》

浅谈卡特福德《语言学翻译理论》
ma e ili n a g a e f L 1 y e u v ln e t a t r li n t e a — tra n o e ln u g S b q ia e tt x u lmae i n a oh r ln a
de c.此 涵 义 与 中 文 语 境 中 的 涵 义 相 符 ,故 此 例 中 “ 儿 ” 翻 译 成 ine 托 pa t 比较 合 适 。再 看 例 二 中 的 “ 儿 ” 指 的 是 “ 托 儿 ”,英 美 人 ln” 托 婚

在相同语境下 的具体用法是什么呢?请看下面一段英文 :T eMa hlw h t a — c
s twa ld e ri rt i mo t n t e U. S ui sf e a l h s i e n h i h .dit c o r i o g ls b sr tc u t n L s An e e y i p an i t e E e s , w o c n e d e we to t wi w na e n e t li t Ma t w v n f h h o tn s h n u t a o ln h le h t r u h t i ot r e u e n t i g mo e t a d t at h o g st wh u n d o t o b oh n r h n“ a e b i”wo k n r he e t r igf o
第一 ,刷新 了我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理 解。以前 对翻译只是一种较 为 主观 ,经验式 的理解 ,提出翻译是 :用一种 等值 的语言 ( 译语 ) 的文本 材 料 去 替换 另一 种 语 言 ( 语 ) 的 文 本 材 料 (h elcmeto tx a 原 terpae n fet l u

翻译理论的作用

翻译理论的作用

摘要:奈达的译学思想在中国翻译界⼀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他本⼈最近宣布“我的观点已经发⽣根本变化”。

奈达学术观点的这⼀变化⽆疑会给我们⽬前译学建设带来⼀定的负⾯影响。

本⽂将着重从翻译理论的作⽤、翻译标准及语⾔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度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分析;重新阐述理论在译学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描写性研究A Re-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Rethink about the Change in Nida‘s Translation ThoughtsAbstract: Nida‘s ideas on transla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His recent statement-“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will sure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reasons for Nida’s change of views on translation. It will also give a re-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as well as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ion practice;descriptive study⼀、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奈达博⼠是西⽅语⾔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物之⼀,经过五⼗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随着现代语言教学中偏重口语交际技巧和提倡更“自然”的第二语言,外语习得方法的方法和方法的发展,要求在课堂上进行翻译的方法被回避。

通过检查学生在解决问题任务中的表现,旨在证明ELT中“教学翻译”的有效性,特别是在本科阶段,它是人文学科英语阅读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外的古典语言教学将翻译置于教学学习过程的中心位置。

随着欧洲及其他地区现代语言教学方法和方法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人们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技巧,并提倡更“自然”的第二语言外语学习方法,要求在课堂上进行翻译的方法论被回避。

尽管如此,翻译作为一种资源,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对比分析和对书面文本的反思来提高他或她的外语知识,这种持续的实践导致翻译逐渐在语言教学中重新站稳脚跟,其他学科的创新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并影响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和电生理学数据表明,母语激活是第二语言理解的无意识关联,因此,翻译是外语理解中无意识和不可避免的元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很明显,翻译从来没有完全离开过语言课堂,尽管有人对在语言教学中使用翻译提出了人为的指责,但近年来有重要的呼吁是“恢复”。

此外,自从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备受诟病的19世纪语法翻译方法论时代以来,翻译作为外语课堂中的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就被赋予了许多名称,例如“学校翻译”、“教学翻译”和“学术翻译”到当前后交际认知范式中的较新术语,例如“翻译行为”,英语教学中的翻译(ELT)通过融入新技术不断更新,从纸质和电子手持资源和专业软件到在线平台和虚拟论坛,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来促进“翻译行为”在教学学习过程中。

随着21世纪新技术的使用,通过检查大学生在解决问题任务中的表现,使用过程研究方法并借鉴发展学习理论,本章旨在证明“教学翻译”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在ELT中,尤其是在本科阶段,它是许多人文学科学习课程中英语阅读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文学和语言学系,翻译本身并没有明确地作为目的来教授,而是作为完善外语阅读技能的一种手段。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翻译的语言学问题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ckoson,1896-1982),美国著名语言家。

雅各布逊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翻译的主要贡献是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

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雅各布逊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雅各布逊是用信息论和交际学的观点来看待语言和翻译的。

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②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为三类,既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和符际翻译。

③诗歌的翻译问题。

一、从语言符号的角度看翻译《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开始,就直接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雅各布逊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的看法。

罗素认为,要理解词的意义,必须要有认知经验。

没有人能够理解奶酪一词,除非他见过奶酪。

雅各布逊从符号学出发,认为人们对词意的理解,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而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赋予词的意义的理解。

词是语言的一个语言符号(code),其意义是人们赋予给它的。

理解了人们赋予该词的意义,也就理解了语言。

这就是语言的符号学观点。

雅各布逊以奶酪一词为例。

要知道奶酪的意义,并不一定需要吃过奶酪,而只要知道赋予奶酪的意义是什么就行了。

他进一步指出,“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所以按照雅各布逊的观点,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现象有关。

例如,谁也没见过龙(dragon),麒麟(unicorn),神吃的食品(ambrosia)或神喝的酒(nectar),但我们知道这些词的意义。

雅各布逊采用皮尔士(Perice)的符号和意义的理论,指出不论是作为语言学家或普通的语言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把它翻译成其他可替代的符号,尤其是翻译成更为发达的符号。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语义理论的双重功能: (1)规定或描述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 (2)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12
纽马克 (1916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提出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他的观点大多反映 在近二十年来发表的论文中。
4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Prague学会 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Dwight Bollinger
Prague 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 发了音位学(phonology)。
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
1.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毫不相干 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 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成分。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6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 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和文 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该翻译观在Prague学派的主要成员Jacobson和 后来的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列维等重要 的翻译理论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3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做了起止时间的划分, 认为是从1959年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课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课件
近年来我们的有关研究
黄国文 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国文 2002,关于语篇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2第7期。 黄国文 2006,《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美芳、黄国文 2002,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中国翻译》2002年第3期。 黄国文、张美芳 2003, 从语篇分析角度看翻译单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3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Basic assumptions: Viewing language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Emphasizing cognitive, socio-cultural, physiological factors Regarding semantic, pragmatic, functional patterning as central Doing analysis of texts and their contexts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Outline
1 Introduction: Two gener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2 Functional Linguistics 3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4 Hallidayan functionalis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Catford, Hatim & Mason, Bell, Baker) 5 SFL approach revisited (assumptions, functional views of language, levels of analysis) 6 Illustration: “Jiang Xue” 7 Summar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与翻译 翻译有助于本国文化的发展。这一点,老一辈的翻译家们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许多新字眼、新的句法就是通过翻译外文而产生的。在古代的中国文字中,哪有“沙文主义”(chauvinism)、“罗曼蒂克”(romantic)、“俱乐部”(club)、“盘尼西林”(penicillin)等词语?由于很多新的词语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某些事情,所以我们接受并运用了,有时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从外语中翻译过来的。 ► 同样地,英语中有很多词语(尤其是习语)也是源于外国语言,特别是西方语言,如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汉语中有部分词语也被译成英文,受到广泛的应有,并且很多已被列为正式的英语。例如英语中的“茶”(tea)就是由福建话音译为英语的。近年流行于外国的kung fu(功夫)和势将流行的wu shu(武术)也会逐渐被吸收进英语中去。 ► 有些词语和习语由于用途广或意义佳,所以更可能从一种语言翻译成为另一种语言之后,再被子译为第三或第四种语言。如英语中的sour grape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语又从英语中直译过来,成为“酸葡萄”,同样用来表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1.1 理论语言学与翻译 ► 从全球的角度看,当代语言学的分支很多,带有“语言学”字样的学科或专业名称就有: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还有一些不带“语言学”字样的,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一般把这些不带的称为理论语言学,那些带的称为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跟应用语言学的区分是不能反映当代语言学的特色的。这是因为所谓的应用语言学本身也有很多理论问题,同样理论语言学也有许多应用成分。 ►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当代语言学比成一盏发光的灯:核心是语言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核心的外围是一些新兴分支如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进一步向外辐射有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向大脑,如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是向社会,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三是向信息高科技,如计算语言学(包括机器翻译)、语料库语言学、语音识别与合成等。 ►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跟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语言学家把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甚至把翻译学列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毫无疑问,在众多的有关学科中,与翻译联系得最密切的莫过于语言学了。 早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刚刚兴起的翻译学科中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学,希望在其中找到能够有效地运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及教学模式。对语言学的兴趣在当时是有道理的,现在也仍然如此。首先,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语言是翻译的原材料,因此一门说明语言行为的学科自然就应该可以为研究翻译的学者提供很多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候,借用语言学模式也还有许多技术上的原因。40至50年代,语言学本身也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问,其标志是用严谨而高度形式化的方式来描述语言,结果是提高了语言学在学术界的地位。“科学”方式这一点正是近年来翻译学内部激烈批评的一个对象,语言学途径有时就被轻蔑地贴上“科学主义的标签”。然而在那个时期,努力跻身于科学性学科之列以确保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对语言学和翻译学显然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语言学在语言教学和词典编纂等领域里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问题,改进了有关工作,这使它更加成为翻译学效仿的榜样。学习语言学至少可以提高译者进行语言对比的起点以及进行语言分析的能力。翻译的实质是语际转换,是在两种不同语言对比中进行的。翻译不免要在词、词组、分句、句子、段落、篇章等各个语言平面上进行比较和分析。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规律性,必将有助于翻译实践

1.2 应用语言学与翻译 ► 应用语言学作为学科名称,是波兰语言学家J. N.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相对于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将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其他科学领域的问题,或者说是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反过来,语言应用是促使语言理论研究的动力,因此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应用语言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40至50年代。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知识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指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还包括语言规范化、文字改革、辞书编纂、翻译等。在国际著名语言学文摘刊物《语言学与语言行为文摘》(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的分类中,应用语言学包含语言教育政策、本族语讲授、非本族语讲授、语言测试与评估、成人语言发展、阅读的习得、教学和辅导、阅读过程、阅读测试、写作的教学、习得、过程和测试、双语教育、翻译、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和学习等11个(近年又增列为15个)分支学科。 近年来,有关翻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局限在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内,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日臻成熟。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成果,着重成分分析,强调翻译对等,力求使翻译研究更加客观、更加准确、更加科学,从而对翻译实践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3 语义学与翻译 ► 请先试译以下几段话。 One afternoon a few summers ago, I had been clearing brush in the mountains for several hours and decided to reward myself with lunch. Sitting on a log, I unwrapped a sandwich and surveyed the rugged scenery. Two turbulent streams joined to form a clear, deep pool before roaring down a heavily wooded canyon. My idyll would have been perfect had it not been for a persistent bee that began buzzing around me. The bee was of the common variety that plagues picnickers.

Not the least intimidated, the bee came back and buzzed me again. Now, losing patience, I swatted the pest to the ground and crunched it into the sand with my foot. Moments later I was startled by a minor explosion of sand at my feet. My tormentor emerged with its wings buzzing furiously. This time I took no chances. I stood up and ground the insect into the sand with all my 210 pounds. Once more I sat down to my lunch. After several minutes I became aware of a slight movement near my feet. A broken but still living bee was feebly emerging from the sand. Beguiled by its survival, I leaned down to survey the damage. The right wing was relatively intact, but the left was crumpled like a piece of paper. Nevertheless, the bee kept exercising the wings slowly up and down, as though assessing the damage. It also began to groom its sand-encrusted thorax and abdomen. ► 现在我们就上面的段落以及其他的典型段落为例,介绍一下翻译中各种语义的传达。 ► 在传达原文所指意义时,会碰到一个主要问题,即原语单位和译语单位的意义范围不一致。两种不同语言中意义单位的所指意义在一切范围内都完全一致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解决语义的相关问题,实际上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 ► 我们结合语义学的研究领域,介绍翻译中的一些技巧。 1.3.1 外延意义的翻译 ► 词语的外延意义就是与此所确指对象范围的“认知意义”。许多单词,尤其是单义词,在篇章段落中经常使用转义,因此对于这些词的翻译不仅需要对原文词语的意义予以限定,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原文词语的意义予以引申。 ► 我们再看本节开头的第二段文字。对于这样一段文字,大家是不是会作如下翻译: “要是没有一只蜜蜂围着我不停地嗡嗡地飞,我的田园诗一定会一直都是完美无暇的。这只蜜蜂是传染瘟疫给野餐者的普通种类。不假思索,我挥手把它赶走了。” 读完这个译文,大家是否觉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文章说的内容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译者没有正确处理好 idyll ,plague 和 picknicker 这几个词。当然,我们在查阅字典的时候会发现,字典中的这三个词的意思,分别为“田园诗”、“瘟疫”和“去野餐的人”。但是,我们从上文的译文中可以看出,简单的一一对应并不能得到恰当的译文。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再次阅读原文,思考并尝试理解这三个词的意义。

通过二次阅读和思考分析,我们发现 idyll 如果简单地翻译为“田园诗”是不符合前一段叙述的内容的。从第一段中,我们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他完成了农活之后的遭遇,因此,此处的 idyll 的意思应该是“闲适的心情”。当然本词也可勉强翻译为“田园诗般的心情”,这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搭配,如此,第一句应该翻译为“……我的田园诗般的心情一定会保持得相当不错。” 类似地,我们可以分析出 plague 和 picknicker 因为要和上下文表达的意思相一致,所以这两个词不能直接引用词典义,而应该作出适当的转化,分别使用“烦扰”和“带饭到野外去吃的人”。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不难把上述段落翻译为: “要不是有个蜜蜂在我身边嗡嗡个不停,我一定会非常安闲自在。那是个常见的蜜蜂,专找这种时候来搅人兴致。于是,我想都没想,就挥手把它赶跑了。” 1.3.2 内涵意义的翻译 ► 词语的内涵意义是一定社会文化经过积淀之后附着在词语外延意义上的情感联想和感情色彩。客观地说,在篇章段落的翻译中,词语的外延意义属于确定的意义,所以容易把握,但是词语的内涵意义比较含蓄,所以一般来说比较晦涩内敛,难以把握。因此要准确地把握原文从而有效地落实译文,就不仅要着力把握词语的外延意义,更要着力把握词语的内涵意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仔细斟酌字词,努力把握原文以及译文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切忌望文生义,否则译文不仅不能有效再现原文的内容意旨,还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不难把上述段落翻译为: “要不是有个蜜蜂在我身边嗡嗡个不停,我一定会非常安闲自在。那是个常见的蜜蜂,专找这种时候来搅人兴致。于是,我想都没想,就挥手把它赶跑了。” 1.3.2 内涵意义的翻译 ► 词语的内涵意义是一定社会文化经过积淀之后附着在词语外延意义上的情感联想和感情色彩。客观地说,在篇章段落的翻译中,词语的外延意义属于确定的意义,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