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四编 第八章 传奇与敦煌文学

合集下载

王重民先生与敦煌遗书照片

王重民先生与敦煌遗书照片

王重民先生与敦煌遗书照片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李德范在国家图书馆的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存有一万三千余张敦煌遗书照片(其中包括一部分内容相同的翻转片和放大片),共一千五百余种。

这些照片,从1934年起至今,已存在了近70年,在中国的敦煌学历史上,曾发挥过的重要作用,现在却很少有人问津和研究。

这些照片是王重民先生和向达先生,于1934至1939年,奉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先生之命,赴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等地,搜集、整理流落于海外的敦煌资料时所拍摄的。

这期间,向达先生在1936年秋赴伦敦博物馆捡阅敦煌遗书时,因受小翟理斯博士的刁难,看到的卷子,一共才五百卷左右,当时只将重要的照了相。

1938年,向达先生曾去法国国立图书馆,携回的是数百万字的手抄资料。

因而,这些照片的绝大部分,应是王重民先生拍摄的。

敦煌遗书在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暴露后,一拨又一拨的英国、法国、日本、美国人等,纷纷拥至敦煌,劫走了大部分有价值的敦煌卷子。

直至1909年8月22日,中国政府的学部才给兰州的制台拍了《饬查捡齐千佛洞书籍解部并造象古碑勿令外人购买电》的电报,要求把伯希和等捡剩的敦煌遗书送到北京。

在这过程中,不仅“捡齐”没有办到,却又在迁运中,遭到中国人自己的撕裂、私藏的摧残。

现在这批历尽磨难的敦煌遗书,全部收藏于国家图书馆,但绝大多数是佛经。

正如王重民先生说的“现在我们要想研究敦煌的古书,最重要的在巴黎,其次在伦敦”。

因此,在受袁同礼先生委派去英、法等国家进行考察时,王重民先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致力于搜集、研究敦煌遗书等资料,为此付出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王重民先生的夫人刘修业回忆当时王重民先生“终日埋头在敦煌卷子堆中,他还把伯希和劫去的卷子,选出较为重要的摄制显微胶卷”。

“去英国伦敦暂住,他又去伦敦博物馆借阅该馆藏的被斯坦因劫去的敦煌卷子”。

“到了巴黎,巴黎如画的风光和繁华的生活,都没有使他陶醉,最吸引的,还是被劫去的祖国瑰宝—敦煌遗书。

敦煌曲子词及其文学史地位

敦煌曲子词及其文学史地位

的重要 内容 。表 现男 女恋 情及女 子 不幸命 运 的作 品
所 占 比重 较 大 , 艺 术 水 平 也 较 高 。如 敦 煌 曲 子 词
《 菩 萨 蛮》: “ 枕前发尽千般愿 , 要 休 且 待 青 山烂 , 水
பைடு நூலகம்

敦 煌 曲子 词 的 主要 特 色
作 为词 的初 期 形态 , 敦 煌 曲子 词 明显 不 同于后
宋 元 词 曲 的桥 梁 , 为 两 宋 词 甚 至 元 曲 的兴 盛 繁 荣 开 辟 了 道路 。 关键词 : 敦煌曲子词 ; 文学史 ; 地 位
来成 型 的 歌词 。吴 熊 和先 生 在 他 的 《 唐宋词通论》
敦 煌 曲子 词 概 述
“ 曲子词 ” , 是“ 词” 在 隋 唐 时期 的 早 期 名 称 之
士之 壮语 , 隐君 子之怡 情悦 态 , 少年 学子 之热 望与失
十 四首 ; 饶 宗 颐《 敦 煌 曲》 , 收 三百 一 十 八 首 ; 任- -J L 初编《 敦煌 曲校 录 》 , 兼及 《 五 更转 》 等俗曲、 佛曲, 有 五百 四十 五 首 , 之后又编定《 敦 煌 歌 辞 集 》, 扩 大 到
拙, 具 有元代 散 曲 的某 些特 征 。
( 二) 取材 广泛 , 风 格 繁 富
合倚 声 定文 、 由乐 定辞 的原 则 , 都 能 被之 管弦 发声 歌
唱 。它们 大 多来 源 于 民 间 , 比较 真 切 地 反 映 了社会
现存 的敦 煌 曲子词 数量 繁多 , 内容 广博 , 曲调 多 样( 有小 令 , 也有长调 ) , 已经 整 理 出 的 曲子 在 一 千
现, 对唐 五代 词研 究 的进 展带来 了新 的推动 力 , 而敦 煌 曲子 词对研 究 词 的发展 更具 有重 要意 义 。

当代敦煌文学文本的独特叙事方式——以《敦煌遗书》为例

当代敦煌文学文本的独特叙事方式——以《敦煌遗书》为例
是“ 敦煌 学 ” 一 部 分 , 正 宇 先 生认 为 , 敦 煌 的 李 “
述 一个 相对完 整 的事件 , 这些 事件 当 中, 在 有历史 事件 , 比如斯坦 因的探 险 活动 , 以及和探 险 活动有 关 的与各 国政府 之 间的周旋 、 藏经 洞 的发现 、 获取
文物 的数量 和 时 问等 等 , 都是 严 格 按 照历 史 用 现
— —
以《 煌 遗 书》 敦 为例
康 峰 韩 益睿 ,
700 3 7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甘肃广 播 电视 大学 会 宁工作 站 , 肃 会 宁 甘
2 甘 肃广播 电视大学 教学 指导 中心 , . 甘肃 兰州
703 300)
[ 摘要 】 当代西部作家冯玉雷的《 敦煌遗 书》 属于“ 当代敦煌文学文本” 这个名称 一方面从 时间上 和敦煌出土 ,
第2 卷第1 l 期
21 0 1年 3月
甘肃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J u n lo n u Ra i & TV iest o r a fGa s do Unv ri y
V0 . No 1 12l .
Ma . O 1 r 2 1
当代 敦煌 文 学文本 的独特 叙 事方 式
收 稿 日期 :0 1 22 2 1- - 0 2 作者简介: 康峰( 98一) 男, 16 , 甘肃会 宁人 , 中教一级 , 主要从 事汉语 言文 学的教 学与研究工作。
21 0 1年 3 月
康峰 等 : 当代 敦 煌 文 学 文本 的独 特叙 事 方 式
4 1
看, 就充满 了中 国古代 神话 色彩 , 面 的人 物有 昆 里 仑、 大夏 、 荒 、 父 、 爱 、 诗 、 戏 , 等 。其 八 夸 善 采 百 等 次 , 品 自始 至终都 贯 穿着 神秘 的故 事 和幻 象 , 作 比 如在 “ 驼唇 文玉 币 ” 章 中 , 宝人 杜 笛 和 沙 美人 一 寻

第八章 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八章   中国近代美术史

第十章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概述2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在这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批判性,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

从20 年代至3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音乐被广泛引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

1949 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

在当时形势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俄苏的写实主义美术。

在50 一60 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20 世纪美术的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初,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维新派的另一个思想家,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同康、梁美术思想相近的是陈独秀、鲁迅、吕徵等。

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石谷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晚年为介绍外国美术和培育中国新美术,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20 年代末到30 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他们的艺术实践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的校校者如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等。

在现代美术史上,新型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四编 第十章 唐五代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四编 第十章 唐五代词

第四编第十章唐五代词一、单项选择题1.词是一种于宋代大放光彩的音乐文学,但它的兴起和发展却可追溯到()。

A.两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朝时期D.唐五代时期【解析】D 词是一种于宋代大放光彩的音乐文学,但它的兴起和发展却可追溯到唐五代。

2.词是伴随着()的流行而产生的。

A.雅乐B.清了C.燕乐D.胡部乐【解析】C 在隋唐统一中国后,将胡部乐和中原乐结合起来,成为当时的新乐——燕乐,词是伴随着燕乐的流行而产生的。

3.20世纪初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证明词起源于()。

A.民间B.私塾C.官府D.宫中【解析】A 20世纪初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证明词起源于民间。

4.()文人以其敏感和热情开始了对新形式的尝试,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A.初唐B.中唐C.盛唐D.晚唐【解析】B 中唐文人以其敏感和热情开始了对新形式的尝试,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渔父》词是()大历八年(773)在湖州与人唱和时的作品。

A.韦应物B.白居易C.刘禹锡D.张志和【解析】D 《渔父》词是张志和大历八年(773)在湖州与人唱和时的作品。

6.在小令词的词体风格的定型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是()。

A.白居易和刘禹锡B.温庭筠和韦庄C.李煜和韦应物D.李白和刘禹锡【解析】B 在小令词的词体风格定型过程中,温庭筠、韦庄与其他花间词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7.词集《花间集》是由()编成的。

A.韦庄B.韦应物C.温庭筠D.赵崇祚【解析】D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10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

8.()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

A.《花间集》B.《尊前集》C.《金奁集》D.《浣花词》【解析】A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

9.()被列于《花间集》首位,成为花间派的鼻祖。

A.刘禹锡B.韦应物C.温庭筠D.赵崇祚【解析】C 温庭筠被列于《花间集》首位,入选作品66首,他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长期出入秦楼楚馆,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

21 隋唐五代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21 隋唐五代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二、《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作品
这是一篇以大团圆方式结局的作品, 因为产生的 时代较早, 自不可与后来明清戏剧、小说中陈陈相因 的大团圆收尾一概而论; 但由于作者对这种以荥阳生 浪子回头、其婚姻重新得到封建家庭认可的团圆方式 抱着肯定和欣赏的态度, 实际上便在一定程度上否定 了小说前半部那段背离传统、感人至深的男女恋情 , 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效果。小说的精华在前半 部, 尤其表现在对李娃形象的塑造上。
一、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传奇在中唐的繁荣, 还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 尚紧相关联。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 俗讲的兴盛而进入士人群落, 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已为 人们接受和欣赏, 已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这一接受 群, 是伴随着贞元、元和之际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趋 壮大的。这种好尚反映了一种新的审美要求, 一种与 传统心理迥然不同的期待视野, 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审 美要求和期待视野, 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 才会在中唐时代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二、《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作品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末的 20 年间, 小说领域又崛 起了白行简、元稹、蒋防三位传奇大家, 他们创作的 《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完全摆脱了神怪 之事, 而以生动的笔墨、动人的情感来全力表现人世 间的男女之情,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作品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传奇及其嬗变 第二节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
第一节 唐传奇及其嬗变
一、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 作者大多以记、 传名篇, 以史家笔法 ,传奇闻异事。“传奇” 之名, 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发展到后来, 传奇 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 ,传奇作为唐人文言 小说的通称, 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

佛教文化与敦煌变文

佛教文化与敦煌变文

佛教文化与敦煌变文张跃生提要佛典与变文之间关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学在体裁、题材、主题、情节模式、情思模式、叙事模式、叙事角度,以及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均受其沽溉。

关键词佛书之流裔两大母题三世情节无常情思本土化作者张跃生,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武汉珞瑜路1037号)魏晋以来,翻译佛经甚多,遂于中国文学影响亦深。

佛经的体裁,最特别的就是在散文的叙述之后,往往缀以韵文之偈颂;或者在散文叙述之前,亦往往先以韵文为引。

遂造成一种文学新体:白话文与韵文交错而行。

唐五代之变文即是。

①敦煌石窟藏书中,与文学相关的,有唐人的诗,唐末五代的词,最多的则是散韵交错、有说有唱的变文。

这些变文,多数取材于佛经,也有一些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本文着重析理与佛教有缘的变文,版本依据是杨家骆先生编的《敦煌变文》。

其《引言》认为,唐代寺院中盛行的说唱体作品,乃是俗讲的话本(佛经佛理的通俗化与文学化)。

变文云云,只是其话本的一种名称而已。

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九世纪上半期,长安有名的俗讲法师,为海岸、体虚、齐高、光影、文溆等僧人,文溆更被誉为京国第一人。

唐代讲唱变文一类话本的,不限于佛寺,民间也很流行,并为当时士民所喜爱。

犹如今天的流行影视。

据载,俗讲大师文溆登台时,“听者填咽寺舍”,“其声宛畅,感动里人”,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倾倒。

佛教也因此渗入民间与皇室,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并导致了中国文学的变革。

唐代俗讲为宋代说话人开辟了道路,俗讲文学本身——敦煌变文,也是宋人话本的先声,是宋以后白话小说的雏形,影响深远。

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看,敦煌变文的价值不在宋人话本之下,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②杨家骆先生编的《敦煌变文》,先依历史故事与佛教故事分为两大类。

历史故事又依文体有说有唱、有说无唱和对话体,分为三编;佛教故事则依释迦牟尼的故事、佛经讲唱文和佛家故事,也分为三编。

因佛经讲唱文乃逐句讲解佛经,缺乏小说之特征,故本文着重析理释迦牟尼的故事和其他佛家故事,这些变文最为接近宋人话本,是宋以后白话小说之滥觞。

黄永武先生与敦煌学及其敦煌唐诗研究之成就

黄永武先生与敦煌学及其敦煌唐诗研究之成就

黄永武先生与敦煌学及其敦煌唐诗研究之成就黄永武先生与敦煌学及其敦煌唐诗研究之成就黄永武先生与敦煌学及其敦煌唐诗研究之成就内容摘要:黄永武先生是敦煌学界较为特殊的一位学者,既在文学创作上,以独树一格的优雅风貌而称著文坛;又在小学、经学、中国诗学等诸多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

尤以中国诗学的研究成果最为卓著,学林共称。

他在敦煌学方面也是贡献良多,特别是在敦煌文献的编纂与敦煌唐诗的研究上,更是影响深远。

文章介绍其学术简历,藉以彰显其学术背景,论述其总体学术成果与特色;说明其对敦煌文献编纂工作的贡献,析论其在敦煌唐诗研究的重要成就,以及其他有关敦煌文献丛考的具体呈现;并附录黄永武先生敦煌学研究论著集目,以供学界完整之参考。

关键词:黄永武;敦煌宝藏;敦煌唐诗;中国诗学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3-00132-09Abstract: Mr. Huang Yongwu is an exceptional scholar in the circle of Dunhuang Studies who is not only famous in literary circles for his unique writing, but also 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Chinese poetry; of which his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poetry are the most remarkable. He has also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Dunhuang Studies, particularly in the compilation of Dunhuang documents and research of Tang dynasty Dunhuang poetry.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Mr. Huang’s academic career andqualifications,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 expounds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ompilation of Dunhuang documents, analyzes his impressive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Tang dynasty Dunhuang poetry, and additionallyexplores the exact extent of his work with other relevant Dunhuang document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is a catalogue of Mr. Huang Yongwu’s research results for reference.Keywords: Huang Yongwu; Dunhuang treasures;Dunhuang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research of Chinese poetry(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一前言浙江虽与敦煌一在东南一在西北,远隔千山万水,遥遥相望,但在中国敦煌学发展史上却始终是居于重镇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