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学作品整理本提要

合集下载

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 ) 理 与 异 文 比较 方 面 二 整

其重要性正 如李零先生所说 : 如果 我们把古 书比作 一条藏 “
在云端的龙 , 宋元以来的古 书是它 的尾 巴, 煌的发现是 它的身 敦
子, 那么 , 现在的发现 就是 它的脖子 , 我们离看到龙头 1 3子已不
太远 了。 在这 5万余 件敦煌卷 子 中有 千余件 、 州 百余 种 中国传 统典籍 ,老子》 《 即其 中一种 。 作为我国最 古老哲学 著作之一 的< 子》 是敦煌 先秦 典籍 老 , 中数量较多的一种 。< 老子》 在我 国历史 上 曾发 生过 深远影 响 , 并广泛流传到 国外 , 至今仍受 到西方学者的称赞 , 中国哲 学史 在 上具有重要的地 位。今存较 早 、 较完整 的< 子》 为宋 、 老 多 明刻 本, 而敦煌写卷 《 老子> 多抄 写于南北朝 、 代。尽管是 残卷 , 唐 但 由于抄写年代 较早 , 多地 保 留了《 更 老子> 貌 。因此 , 文 字 原 在 学、 文献学 、 哲学及史学研究中均有重要 学术 价值 。 自 10 年前贤罗振玉 、 、 99 蒋斧 王仁俊 、 师培 等根据伯 希和 刘 提供的有限敦煌文献 照片 和原件进行 初 步研究 开始 , 敦煌学 已 走 过近百年的学 术历程 。尤其 是在 近半 个世纪 , 人们 日益认 识 到敦煌文献的重 要性 , 加重 视对其 进行整 理与 研究 。迄 今 为 更 止, 前贤对敦煌 写卷 《 老子>的整 理、 研究 已取得 了很大 的成绩 。
[ 关键词 ] 敦煌文献 ;老子》研 究成果 《 ; [ 中图分类号 】26 K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5— 42 2( }9 05 — 3 10 39 (060 — 0 0 0 1 作者简介 : 杜冰梅 , 安徽萧县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 王贵元 , 山西平定人, 文学博士 , 中国人民 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金少华 蔡渊迪(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杭州 310058)中图分类号:K87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182-09截至目前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

这一百年中,敦煌学界名家辈出,敦煌学成绩斐然,及时地总结这一百年来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已刻不容缓。

2010年4月10日至12日,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回顾、总结这一百年的敦煌学历程,并发表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这次讨论会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承办,并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会的赞助。

与会学者除两岸三地敦煌学界的知名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美国的相关专家。

讨论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历史、经济、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其中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分“语言文学”、“文献史地”、“宗教艺术”三个小组作了宣读。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同时举办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奖学金”颁奖典礼。

会后,会议代表们又考察了浙江的奉化溪口、千岛湖等一些文化古迹。

现将会议情况按议程撮要综述如下:4月10日上午,“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先生主持。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邵清副主席向中外来宾介绍了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并着重分析了浙江的敦煌学研究状况。

浙江大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少华(),男,浙江嵊州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蔡渊迪(3),男,浙江海宁人。

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21世纪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21世纪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9年3月第37卷第1期Mar.2019Vol.37No.120世纪初期,敦煌遗书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敦煌学的广泛关注,在这些数万卷的遗书当中,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文学类作品就是变文了。

近年来,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虽然在日本、欧美等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变文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国内的研究水平明显高于国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构想的提出,敦煌变文再一次进入世人眼中,在新时代背景下,敦煌变文的研究依旧焕发着耀眼的光辉。

随着对变文研究的深入,出现了相当多综述类文章,为后辈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笔者拟主要概括进入21世纪后(2000—2017)中外学者对敦煌变文的研究状况,由于检索不便等原因,综述重点集中在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上。

一、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在敦煌变文刚被发现的时候,学者对变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理、校勘、考证以及注释等方面,一系列敦煌变文汇集本相继出现,自学术史上第一部变文集——周绍良先生的《敦煌变文汇录》(1954)出版后,相继出现了王重民等先生编写的《敦煌变文集》(1957)、潘重规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新书》(1984)、黄征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1997),这些都代表着学术界变文整理的最高水平。

在21世纪头十年中,出现了项楚的《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1],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释非常详尽,而且兼顾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大大地减轻了研究者阅读文本时的障碍,代表了当时变文研究的最新水平。

敦煌变文的整理校注工作,可以说一直是整个敦煌变文研究领域中做得最好的部分之一,很多学者做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工作,但由于出土的文献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等问题,整理出来的变文文本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因此,不少学者积极发表学术论文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从整体上看,这些校注商补多集中在《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目连变文》《秋胡变文》《庐山远公话》《李陵变文》等作品中的字词方面,还有一些是针对已出版的变文汇集本的校注或者是变文残缺篇名的考证。

敦煌资料

敦煌资料

莫高窟北朝壁画汉式造像特征研究【作者】徐玉琼;【导师】费泳;【作者基本信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 2010,硕士【摘要】本文着重于汉式佛教造像与汉式传统造像两方面,对莫高窟北朝壁画中出现的汉式造像的特征、演变、出处等予以分析研究。

为探求其造像特征的来源,纳入了印度、西域、汉地其他相关佛教造像及中原汉画中的传统造像等进行比较。

得出莫高窟北朝造像在北魏晚期至西魏以及北周时期发生了两次汉式造像风格的转变,其造像特征的来源呈现出复杂性,一是承袭汉魏古制;二是汲取受南朝文化艺术影响的中原风格;三是深受南朝、中原及河西一带的墓葬壁画及画像砖、石中造像题材、图像的影响。

同时进一步探索了莫高窟北朝壁画汉式造像特征的形成原因。

更多还原【关键词】莫高窟壁画;北朝;汉式造像;特征;【Key words】Mogao frescoes;Northern Dynasties;Han-style statues;characteristics;敦煌石窟唐五代官员画像之服饰研究【作者】邬文霞;【导师】冯培红;【作者基本信息】兰州大学,历史文献学, 2010,硕士【摘要】敦煌石窟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它自公元366年始凿以来,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其中石窟壁画内容很丰富,有许多出资开窟的供养人形象,诸如敦煌历代大族、地方长官、僧界大德及平民百姓等,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

其中唐五代时期内容更加丰富与形象,壁画中人们所着服饰大都为当时所流行,是大唐繁盛经济的体现。

在古代,服饰制度与政治关系密切,对该时期官员所着服饰作以探究,将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唐五代的政治文化内涵。

本文在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唐五代官员服饰研究史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敦煌石窟官员供养人服饰的学术价值做了详细分析,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归类整理,进而指出研究敦煌石窟官员供养人服饰的意义所在。

第二章将唐代官员的服饰制度作了详细解说,涉及服饰种类及服色制度两方面。

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

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

敦煌地理文献 , 为敦煌遗书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 一。这批文 献除 《大唐西域记 》 等少数几种外 , 大多为我们以前见所未见 、闻所未闻 , 它们的面世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 界 , 为敦煌学 、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新史料 。利用这批地理 文献及其他有关史籍 , 从事敦煌及其周边一带历史地理的研究 , 又可称之为瓜沙史地研 究 , 为敦煌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领域 。近百年来对于敦煌地理文献以及历史地理的 研究 , 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 硕果累累 。
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一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状况将其主要成果概括为九个方面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敦煌历代行政军事建置研究瓜沙地区古城遗址的调查研究汉唐军防设施的调查研究瓜沙乃至河西古代开发研究汉唐道路驿站的调查研究瓜沙绿洲灌溉渠道水系的调查研究汉唐绿洲变迁及沙漠化研究瓜沙古地名和地名群落研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若许构想
41
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
李并成 (西北师范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 , 兰州 73 0070 )
摘要 :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 研究状况 , 将 其主要成 果概括为九 个方面 : 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 、敦煌历代行政军事建置研 究 、瓜沙地区古 城遗址的 调查研究 、汉 唐军防设施的调查研究 、瓜沙乃至河西古代开发研究 、汉唐道路驿 站的调查 研究 、瓜沙绿 洲灌溉渠道 水系的调查研究 、汉唐绿洲变迁及沙漠化研究 、瓜沙古地名和地名 群落研究 ; 并 对其今后 的发展作了 若许构想 。 关键词 : 百年 敦煌 地理文献 历史地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 : K928 1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6252 ( 2010 ) 02 - 0041 - 13

敦煌《诗经》写卷研究综述

敦煌《诗经》写卷研究综述

敦煌《诗经》写卷研究综述作者:许建平来源:《敦煌研究》2014年第01期内容摘要:敦煌《诗经》写本的发现为《诗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从1911年刘师培发表两篇关于敦煌本《诗经》的提要始,一百年来,共有三十多位学者发表了七十多篇论著,本文从《毛诗》写本的研究与《毛诗音》写本的研究两个方面做了全面的梳理,展示了一百年来学术界对敦煌《诗经》写本的研究历程,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敦煌;诗经;百年;研究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1-0068-10《诗经》是我国先秦时编成的诗歌总集,早在汉朝,就已列位“五经”。

历代阐释之作品,不可胜数。

特别是清代,朴学大兴,清儒的《诗经》研究成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顶峰,传统文献中的材料已被搜罗殆遍,若无新材料的发现,已达不可逾越之境。

1900年,在中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发现了大量六朝至北宋的写本,其中也有数十件《诗经》写本,因而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据笔者所见,从1911年刘师培发表两篇关于敦煌本《诗经》的提要始,一百年来,共有三十多位学者发表了七十多篇论著,这还不包括在研究中利用到《诗经》写本的论著。

敦煌所见《诗经》写本,包括《毛诗》白文、毛传郑笺本、正义本、佚名注本及《毛诗音》,所据文本全部是《毛诗故训传》。

但其中的《毛诗音》写卷,并非纯粹的对《毛诗》经文之注本,而是一种对毛公作传郑玄作笺的《诗经》文本所作的摘字注音本,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因而单独将它立为一个专题,而将其他的《毛诗》写本(经文及注疏)作为一个专题论述。

一《毛诗》写本的研究1909年7月,伯希和在北京将随身所带写卷给罗振玉观摩[1],罗氏即于9月在《东方杂志》第6卷第10期上发表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一文,记载了他在伯希和寓所目睹之写卷及伯氏已寄回法国诸写卷之部分目录,提到《诗经》写卷两种,其中《邶柏舟故训传》残卷乃罗氏亲眼所见,故他又于《莫高窟石室秘录》中云:“《鄁柏舟故训传》,郑注。

论唐五代敦煌碑铭的文学价值——以《李君修慈悲佛龛碑》为例

论唐五代敦煌碑铭的文学价值——以《李君修慈悲佛龛碑》为例

体 文 学流 变 吏 的 研 究 有 一 定 的价 值 。对 于修 订 文 学 地 图和 当今 赋 雄 文 学 创 作 也 有 一定 的现 实 意 义 . .
关键 词 :唐 五 代 敦 煌 碑 铭 ; 文 学价 值 ; 《 君 修 慈 悲佛 龛 碑 》 李 中 图 分 类 号 :K 5 2 6 0 ;I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3 l ( 0 )0 — 0 0 0 6 1 15 2 1 1 40 8~6
功德 记 》 《 、 大唐 都督 杨公 纪 德颂 》 《 唐河 西道 、 大 归 义军节 度 索公 纪德 之碑 》 《 洪辩 受牒 碑 》等 。 、 僧
这些 碑 铭 成 为敦 煌 研 究 的重 要 文 献 资料 .其 政 治 、 文化 、宗 教 、历 史 、宗族 、民族 关 系 、风 俗 习 尚及
J l,0 uy2 1 1
Vo . N0. 131 4
第 3 卷 第 4期 1
论唐 五代 敦煌 碑铭 的文学价值
— —
以 《 君 修 慈 悲 佛 龛 碑 》 为 例 李 吴 浩 军
( 西 学 院 文 学 院 ,甘 肃 张 掖 7 4 0 ) 河 3 0 0
摘 要 :敦 煌 现 存 唐 五 代 时 期 的 碑 铭 共 有4 篇 .其 史 料 价 值 早 已 为 学 者 们 所 认 识 . 并 有 丰硕 的 研 究成 果 问 6 世 , 但 其 文 学价 值 则 一直 没 有 得 到 应 有 的 重 视 在 文 献 整 理 研 究 基 本 完 成 、 文 献 基 础 确 定 之 后 . 应 当从 文 学 本 位 出发 对 其 作 进 一 的研 究 、 《 李君 修 慈 悲佛 龛 碑 》 是 敦煌 碑 铭 文 中 的代 表 作 . 意 境 优 美, 构 谨 严 , 句 式 整 结 齐匀 称 , 平 仄 相 谐 , 用 典 恰 当 , 具 有 很 强 的 文 学 性 和 很 高 的 审 美 价 值 敦 煌 碑 铭 文 学 研 究 对 于 碑 铭 文 学 吏 及 赋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敦煌文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中所涉及的名物,既包括人物、器物、服饰、建筑等实际物体,也包括典籍、经文、诗词、歌赋等文献资料。

这些名物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敦煌及古代中国的宝贵资料。

然而,现有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现状近年来,敦煌文献名物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

然而,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中过于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而忽略了对名物的内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挖掘。

其次,缺乏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未能有机结合,导致对敦煌文献名物的理解不够全面。

跨学科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需要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深化对名物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从宗教角度出发,敦煌文献中的佛经、道经对名物有着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些经文,可以追溯名物的起源、演变和意义。

此外,通过对比不同宗教的名物,可以进一步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和交融。

其次,敦煌文献中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名物的生动形象。

通过解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名物在古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

同时,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揭示敦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最后,敦煌建筑史也是敦煌文献名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敦煌石窟、寺庙等建筑的真实写照,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名物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建筑的结构、风格、装饰等特点,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进而揭示其与中原及西域建筑的关联和差异。

结论现有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宗教、文学和历史等角度进行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未来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敦煌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文学作品整理本提要
中古时代的清谈家,有时谈玄亦持如意。这大概与服用五石散的风气有关。因为
服药之后,周身发热、发痒,自然需要用东西瘙痒,如意便适应了这种需求。同
时,正如上文所述,清谈家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一般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
所以身体往往会有不太舒适的感觉,这样如意也就派上了用场。如意起源很早。
《事物纪原·什物器用部·如意》:“吴时秣陵有掘得铜匣,开之得白玉如意,所
执处皆刻螭彪、蝇蝉等形。胡综谓:‘秦始皇东游埋宝以当王气,则此也。’”如
意,俗称“老头乐”,为搔痒之用具,因其便于使用,如人之意,故名为如意。
案王维《赠裴十迪》:“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清·赵殿成注:

《释氏要览·指归》云:“如意,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手指爪,
柄长可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诚尝
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
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爪杖者,祗如文殊亦执之,
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词于柄,备于忽忘,要时
手执目对,如人之意,如俗官之手板,备于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
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此必爪
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焉。”(《王右丞集笺注》,页27)

赵氏在这里已经将如意的世俗用途和基本种类说得很清楚,但如意与清谈的关
系被他忽略了。

如意本系僧侣之法器。《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
……曾有沙门持竹如意,欲以奉献,入山信宿,竟不敢陈,窃留席隅,默然而
去。……

同书卷一一《竺昙猷传》:
……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
猷以如意叩虎头,问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

又《南齐书》卷五四《高逸列传·明僧绍》谓齐太祖高帝萧道成:
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
萧道成之所以送给僧绍一枝竹根如意,是因为他是佛教信徒。如意是佛家的法器,
当然堪赠信佛之居士了。如意这种僧具本来出于印度。其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
所不至搔之可如人意。佛家之如意,还有柄端作心字形者,以竹角、竹木、玉石、
铜铁等制成,长三尽许,僧讲持之,可记文于上,以备遗忘,此即所谓“如意杖”。
在古代石窟壁画中,与维摩论辩的文殊菩萨通常手持如意,见于敦煌石窟榆林窟
第二十五窟西壁北侧之中唐壁画。案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四《三仓之概观》
(页64~65):
“西棚”所陈皆系宗教品物,……有如意九件,其形见于龙门天龙山及北魏、北
齐诸石刻维摩对面之文殊菩萨与《历代帝王图卷》中陈文帝陈宣帝所持之如意,
均同一形式,此则为印度式如意原形,本供讲经僧记文于上,或可作搔背之需者,
与晚近之笨重如意,徒以其名吉祥,只供赏赍进献者迥别。院藏诸如意之最华丽
者,当推“犀角黄金钿庄如意”,柄头作白犀七叶形,界以金线,嵌以珠玉象牙
花鸟,柄有红绿镂牙花纹,木画金线,极为辉煌眩目。此外又有“斑犀竹形如意”、
“犀角银绘如意”、“斑犀钿庄如意”、“鲸须金银绘如意”、“玳瑁如意”,或制以
斑犀、犀角,或制以鲸须、玳瑁,均无前述者之华丽。《太平御览》七O三引刘
义庆启事云:“恩旨赐臣犀镂竹节如意,目所未睹”,是自晋已有此种华饰之如意
矣。八木直道氏云:如意在日本奈良时代(公元六四五—七八一)佛教任何宗派
皆执之,奈良朝以后,惟真言宗举行灌顶时之阿阇梨和尚为必持之具,今天台宗、
净土宗、禅宗皆用之,而禅宗尢为必需之品云。按如意原为佛子法具,但中国近
代释家已罕执此,而为道教所窃用矣,是故吾人居今日而考如意当求之日本也。

如意,梵文名阿那律(aniraddha),最初由西域传入华土,非吾国固有之物(参
见白化文先生《试释如意》)案《释氏资鉴》云:

共推如意付智炫,安详而起,徐升论座;坐定,执如意,折张宾,宾理屈。
此与清谈家之用麈尾十分相似。中古时代名士与名僧颇多交游,同时由于生理
上的需要,所以如意自然和麈尾一同进入清谈场中,并流行起来。

清谈家用如意,“竹林七贤”中的王戎可能是首开此风的人物。在1960年发掘的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有王戎的画像。他头露髻,
一手靠几,一手弄如意,仰首、曲膝、赤足,坐于皮褥上(《南京西善桥南朝墓
及其砖刻壁画》)。唐人孙位所绘《高逸图》中的王戎也是踝足跌坐,右手执如意,
左腕懒洋洋地搁在右手上,面前虽放着卷帙,但掩而不展,两目凝神静观,若有
所思。庾信《乐府·对酒歌》:“山简接z倒,王戎如意舞。筝鸣金谷园,笛韵平
阳坞。”(《全北周诗》卷二)这些作品的刻画和描绘当有事实依据。在南朝砖刻
壁画中,王戎所执的如意形制较小,头部为手爪之形,近似于僧具中的如意—搔
杖,而王戎左脚支地,右脚平展朝上,右膝据地。他的这个动作近似于佛徒之跏
趺,非长期修行、深谙趺功的人是做不出来。其实王戎未必会趺坐,南朝人多信
佛,可能是画家想像使然。《高逸图》中之王戎,所执如意较长,头部亦为手形,
王戎采取单跏趺的姿态静坐,也颇有僧徒念佛的韵味。《裴启语林》一一四:

王濛与诸人谈,有时或排摈高秃,以如意注林公云:“阿柱,汝忆摇橹时不?”阿
柱乃林公小名。

前引《世说新语·雅量》四一,写王恭以如意帖在文章之上,暗示此文“如意”。
在这里,如意起到了一种含蓄的示意作用。《世说新语·排调》二三:“庾征西大
举征胡,既成行,止镇襄阳。殷豫章与书,送一折角如意以调之。”殷羡送给庾
翼一枝折角如意,意思是说他的北征壮举未必完全如意,而庾翼完全没有把这件
事放在心上。所以庾翼在答书中说:“得所致,虽是败物,犹欲理而用之。”《世
说新语·豪爽》一一: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意拄颊,
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于是竟坐不得谈。

陈逵乃善于谈理之士,故手执如意,但他又不同于某些虚浮不实的清谈家。“为
西中郎将,领淮南太守,戍历阳”(本条刘孝标注引《晋阳秋》),他肩负的重担
使他时刻想到匡复中原、统一天下的责任,他感叹“孙伯符志业不遂”乃是以孙
策自况,意谓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进行清谈。于是诸名士就只好闭口不言了。

武人一般喜欢铁如意。《世说新语·豪爽》四: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
唾壶,壶口尽缺。

大将军王敦的用的可能是铁如意,否则不会把唾壶打坏的(唾壶一般是青瓷制品,
近年来六朝墓葬多有出土;也可能是玉制的,参见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
页83)。也有武人持兽角如意和竹如意的。《南史》卷五八《韦睿传》:

……明旦,元英自率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
甚惮其强。……睿雅有旷世之度,……被服必于儒者,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
执竹如意以麾进止,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

韦睿真可谓风流将军。东晋的谢万也是这样的人:
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
从容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万从之。因召集诸将,
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云:“诸君皆是劲卒!”诸将甚忿恨之。……(《世说
新语·简傲》一四)

而文士也有持铁如意者。《世说新语·汰侈》八: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
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
而碎。……

南宋·谢翱有《铁如意》诗云:“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
杳江河。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一人夺执之,睨
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
宛转愁奈何。”(《晞发集》卷六)诗中即化用了石崇的这个故事。谢翱诗中的主
人公可能是道士,此与石崇不同。铁如意的击打力量是很大的。铁如意比较坚硬、
沉重,故不仅可以用于清谈,亦可用来御敌。《通雅》卷四四引《音义指归》云:
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作人手指,柄三尺许。背痒可搔,如人
之意,清谈者执之,铁者兼藏御侮。

这段话对如意的功用作了作了全面、准确的总结。梁代萧统曾经获得御赐水犀如
意一枚,这与犀柄麈尾一样,是十分珍贵的,所以他作了一篇《谢敕赍水犀如意
启》,文中说:

臣统启:应敕左右伯佛掌奉宣敕旨,垂赍水犀如意一柄,式是道义所须。白玉照
采,方斯非贵;珊瑚挺质,匹此未珍。……(《全梁文》一九)

萧统信佛,如意是宣讲“道义”所必须的,水犀如意乃如意中的上品,所以要随
身携带,还得皇帝批准,而萧统对它也极为珍视。南朝以后,如意形制越来越大,
制作材料也越来越考究,成为一种贵族的豪华摆设,与谈玄、讲佛全然无关了。
至于搔杖意义上的如意,今日仍然流行于民间,大雅君子已不再执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