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河北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1、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凤仙花、西红柿、白菜等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4、三种土壤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5、三种土壤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6、“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7、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有:(水)、(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7、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

8、根据植物根的不同分类标准把根分为:直根(如芹菜、白菜)、须根(例如葱、蒜)、贮藏根(如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等)

9、植物的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节是指茎上长(叶)的地方。例如(姜、藕、马铃薯)是(茎);(甘薯)是(根)。

10、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马、牛、羊、蝗虫等);有些动物以(其它动物)为食物叫(肉食性动物)如(虎、狼、蛇、青蛙等);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叫(杂食性动物)如(猫、狗、蚂蚁、麻雀、老鼠等)。

1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12、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向光性),除了具有向光性外还有(向水性)。

13、多数植物的根总(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我们把植物的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受(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14多数植物都有(定向运动)包括(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

15、养鱼者在夏季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虫养鱼)。“飞蛾扑火”也是由于昆虫的(趋光性)。

16、生物学家把动物依季节不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例如(家燕、大雁等一些鸟类)就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17、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如(鲑鱼和大马哈)。除鱼类外能长途洄游的还有其他(动物)如(南极鲸、海龟)

18、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19、、植物虽然不能移动,但也有(迁移)现象。植物的花粉、种子、果实等可以被(风、水、动物和植物)本身传播到其他地方,甚至可以由(人)带到其他地区。

20、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冬眠时,动物(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21、骆驼遇到水源会尽量多饮水,并把水贮存在(血液)里。

2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23、驼峰里贮存的是(脂肪),它能隔开(太阳的热量),又能转化成(水分),所以人们把(驼峰)叫(固体水库)。

24、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它动物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

25、(法国)工程师(乔治。麦斯特罗)从(芒刺)这种植物中得到启示发明了(尼龙塔扣)。

26、人除了适应(自然环境)外,还要适应(社会环境)。

27、人类所处的环境,按环境要素可以分为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8、人类的衣食住行需要(动物)和(植物)提供。

29、人类的生存依赖(环境),离不开(环境),还要适应(环境)。

30、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并用(温度计)来测量它的高低。

31、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凉),这说明热是从(热水)传向(冷水)的。

32、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种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叫(热传导)。

33、想知道一杯水的冷热程度,最精确的方法是(用温度计测量)。金属、陶瓷等(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34、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35、地球上的热主要来自(太阳),太阳是个炙热的大火球,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它从遥远的太空直接将热传给地球,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辐射)。

36、1700年前,诸葛亮扎成(孔明灯),用来传递作战信息。

37、200多年前,法国的(蒙特哥耳菲)兄弟制成了(热气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完成的自由飞行。

38、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

39、有时需要减少热的传递,使物体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是(保温);有时需要使热散失,加快热的传递,使物体的温度尽快降下来,这就是(散热).

40、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观看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尤其是(南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海岸线轮郭彼此吻合,于是他提出了现在的(七大洲是由(一块大陆)分裂开来的假设。

41、多数地质学家认为,地壳是由(9个大板块)和(12个小板块)拼接成的。

42、(地震)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时,能在几分钟内使城市变成废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43、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44、公元132年,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研制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45、尽管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也有(有利)的一面,例如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

46、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47、地球上每(6)小时有1个物种灭绝;地球上每年有(5---7万公顷)的土地

变成沙漠;地球上有(25%)人口缺少充足的饮用水。

48、根据岩石的形成,地质学家通常将它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

49、地球上的山地绝大多数是由(地壳板块抬升)形成的,只有一部分山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50、(山地)是地球上地势高低起伏最大的区域。

51、1972年,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行动计划”)。

52、198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3、(环境污染)和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和谐关系被破坏成为严重环境问题。

54、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变化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由于(人的活动)引起的。

55、冬天,暖气或炉子的热是以(②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①传导②对流③对流传导辐射

56、夏天商店常用冰块使鱼保鲜,冰块放在(①放在鱼的上面)

①放在鱼的上面②放在鱼的下面

57、(环境问题的监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

58、储油罐的外面涂上银白色的银粉漆是为了(减少辐射热)。

59、下面物体中()是热的良导体。

①纸板②铜片③铝合金④棉花⑤不锈钢⑥橡皮泥⑦空气⑧木头

二、判断题:

1、冬天周围的冷空气传递给了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感觉很冷(×)

2、地震时如果我们在教室上课不要盲目往室外跑(∨)

3、采集岩石时,通常带上一个布袋或者盒子就可以了。(×)

4、我们制作掩饰标本盒的目的是便于欣赏各类岩石。(×)

三、填图题:

1、填图并分析鱼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①流线型的身体、光滑的鱼鳞能减少水的阻力,

②鳍像船桨,在游泳时划水用。③尾鳍像船舵和螺旋桨发动机。④用腮呼吸

1、填表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环境的?

仙人掌形态

如何适应环境

莲的形态

如何适应环境

叶子变成针状刺

气孔少,能减

少水分蒸发;

叶子宽阔肥大;

气孔多利于水分蒸发

茎肥厚

能贮存水分

茎内有空洞。

利于在水下吸收空气和运输水分

2、我们身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就其中一项调查分析:

(1)我们身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①沙尘暴②空气污染③水污染④白色垃圾等

(2) 身边环境问题调查表

时间

地点

存在的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严重

原因分析

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排放的烟尘。

我的建议

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回收工厂排放的烟尘。

动植物的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性冬天和夏天的不同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性怎样与环境适应

夏天

冬天

麻雀

身体瘦、羽毛少适应炎热环境

身体胖、羽毛多适应寒冷

杨树

枝繁叶茂、绿油油水分蒸发快

叶子落光减少水分蒸发

牙齿

捕食好处

对捕食好处

草食性动物

钝、像铡刀

适于切草

有蹄子

跑得快、躲避敌害、觅食

肉食性

便于撕咬

能伸缩锋利

便于抓捕食

杂食性

动物

有犬齿和门齿

可吃肉类和植物类

爪长

便于攀爬摘高处果实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许多鸟类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①躲避寒冷②食物短缺③繁殖后代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3、我让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法有哪些?

①来回搅动。②吹风③把盛热水的容器放入盛凉水的容器里。

④把热水倒在表面积大的容器里。⑤把一个容器里的热水倒入另一个空容器里,反复多次。⑥把水倒在金属或陶瓷等热的良导体的容器里。

4、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做到:

①熄灭炉子,拔掉电源,迅速跑到室外空地上上,并且远离高压线②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到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能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5、地震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①建筑物倒塌或损坏②人身伤亡③大量社会物质损失④山体崩塌⑤泥石流⑥水灾⑦火灾⑧瘟疫。

6、暖气片是怎样使室内空气变热的/

暖气片使它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补充过来,补充过来的冷空气又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又会补充过来,这样在冷热空气的对流过程中使整个室内的空气变暖。

7、、根有什么特点?

①根都有根尖、根毛②都向下生长③都长在地下。

8、根有什么作用?

①固定植物②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③贮存营养物质的功能④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功能。

9、茎有什么作用?

①茎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②少数的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0、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①节省时间②提高效率③做工精美。

11、(豆苗、花生、西瓜)在(沙质土)里长得好,为什么?

因为沙质土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渗水能力强、利于作物根系发育。

12、我们采取哪些行动使植物长得更好?

①浇适量的水②施适量的肥③松土④除草⑤捉虫⑥搭架

13、动物有哪些防御方式并举例

①放臭气(例如臭大姐、黄鼠狼、臭鼬)②喷射毒液(例如眼镜蛇、马蜂、蝎子)③保护色(例如变色龙、蝗虫、甲虫、青蛙)④蛰刺(例如蜜蜂)⑤拟态(例如竹节虫、枯叶蝶)。⑥用硬壳(例如海龟、蜗牛)⑦用响声(例如响尾蛇)⑧装死(例如甲虫)⑨自切(例如壁虎。)⑩逃跑(例如兔子、鹿、马、羊)……..

14、人类的哪些行为使环境遭到破坏?

①过度放牧②乱砍乱伐③乱扔垃圾④工业污染⑤围湖造田⑥随意捕杀动物。

13、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①城市绿化②家庭绿化③使用无铅汽油④骑车或步行上下。

14、动植物有哪些过冬方法?

(!)动物过冬的方法有:①迁移②冬眠③皮毛脂肪增厚④毛变成与雪地接近的灰白的保护色。

(2)植物过冬的方法有:①浇冻水②搬屋子里③用草把茎包起来④埋土里⑤放大棚里⑥落叶。

15、厨房的排风扇为什么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

因为热空气上升,所以排风扇要安在比较高的地方。

16、暖气片为什么要安在窗户的下面?

冷空气从窗户缝钻进来,暖气片使它受热上升,冷空气又从窗户缝钻进来,暖气片又使它受热上升,这样在冷热空气的对流过程中使整个室内的空气变暖,所以暖气片要安在室内窗户的下面。

23、室内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

因为热空气上升,空调排出的冷空气把热空气变冷,热空气又上升,空调排出的冷空气又把热空气变冷,这样在冷热空气的对流过程中,使室内变冷。所以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

24、夏天为什么穿浅色衣服?冬天为什么穿深色衣服?

因为夏天热,而浅色衣服吸热本领差,所以夏天穿浅色衣服感觉比较凉快;冬天冷,而深色衣服吸热本领强,所以冬天穿深色衣服感觉比较暖和。

25、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哪些害处?能否避免?

(1) 害处:①工厂跑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使空气污染。②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有毒的废水使水污染。③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土壤污染④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等造成环境污染。

(2)这种危害不可避免,但可以有效控制。

小学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期末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不需要阳光,土壤。 2.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生物和环境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6.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7.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8.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9.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0.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鸟→蛇 4.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像动物的眼睛、金子、钻石、月亮都不是光源,相当于镜子。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6.古代的人利用日影变化规律来计时,如日晷、圭表,就是太阳钟。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8.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1.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2.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3.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5.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6.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7.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 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 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 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 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 床堆满细沙。 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 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 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 千米,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科学》五上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养分)、(空间)等。 3、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自然界是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8、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9、会根据要求正确写出食物链 问题:1、如果在草原上过度的放牧,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在“水稻田鼠蛇老鹰”这条食物链中,蛇遭到了大量的捕杀,你推

测一下这条食物中的其他三者会出现什么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长短)、(方向)都要发生变化。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物会有影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 8、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9、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问题:1、你能想办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植物的发芽、生长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而生长必需阳光。 ◆总之,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二、动物的生存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三、生物生存的关系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生存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食物链中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也就是说,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池塘里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池塘里有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为了让各种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能画出) ◆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知识点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绿豆芽生长必须条件:光照;土壤;二氧化碳;适宜的温度;水分。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对环境有一定的需要,蚯蚓喜欢阴暗、潮湿、有丰富有机质的环境。 5、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6、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女口:草—兔—蛇类—猛禽—食腐动物。草(生 产者)兔(一级消费者)蛇类(二级消费者)猛禽(三级消费者)食腐动物(分解者)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箭头方向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丕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人类的活动会造成一定的生态失衡,如果生态平衡长时间打破,地球上的生物会遭到很严重的影响。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鸟—鹰 (3)草—鸟—蛇—鹰(4)草—兔—蛇—鹰 17、绿豆种子根的向水性: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长。绿豆芽的向阳性:长出真叶的绿豆牙的茎会向光照强的地方长。 18、做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的实验时需要使用多颗绿豆,以确保无偶然性。 19、必须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与非生物互相依赖,循环作用,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的交换关系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4、(1)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②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③落叶→蚯蚓→小鸟 ④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 ⑤水稻→田鼠→黄鼠狼→老鹰 (2)写出水田中的3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5、自然保护区。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1、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三种土壤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三种土壤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除了渗水性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6、适合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有黄豆、西瓜,适合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有苦菜花、芦苇,适合在壤土中生长的有小麦、玉米、凤仙花、西红柿、白菜。 7、“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8、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对比试验中,只有一个条件改变,其他条件相同。 9、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有:水、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10、怎样可以使植物生长的更好? 答:①适量浇水②除草③捉虫④施肥⑤松土⑥间苗⑦给攀援植物搭架。 11、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如半夏、苔藓;喜阳植物有樟树。 12、根据植物根的不同分类标准把根分为:直根如芹菜、白菜、须根如葱、蒜、贮藏根如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等 13、植物的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节是指茎上长叶的地方。例如姜、藕、马铃薯是茎;甘薯、萝卜是根。 14、根有什么特点? 答:①根都有根尖、根毛②都向下生长③都长在地下。 15、根有什么作用? 答:①固定植物②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③贮存营养物质④少数植物的根可以繁殖。 16、茎有什么作用? 答:①输导②支持③少数的植物的茎可以繁殖④储藏营养。 17、三种动物的牙齿和爪的特点及捕食的好处。 18 Array、有些 动物只 以植物 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马、牛、羊、蝗虫等;有些动物以其它动物为食物叫肉食性动物如虎、狼、蛇、青蛙等;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叫杂食性动物如猫、狗、蚂蚁、麻雀、老鼠等。 19、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他们的生存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 20、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答:①不在草场或森林里乱倒垃圾②不乱砍滥伐③不随意在草场开荒种田④退耕还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 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 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 ,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 30 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 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 6 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 2 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 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特点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 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 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 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 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2020学年五年级上期科学总复习资料

2020学年五年级上期科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是: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需要:光照(阳光)、水分 4、香蕉的叶非常阔大,这样的叶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它生长在降水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细长呈针形,这样的叶需要较多的水分,所以它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地方;仙人掌的茎粗,叶退化成了很小的针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它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也能生长,所以它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区。 5、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6、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7、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8、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企鹅喜欢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天鹅喜欢生活在湖泊或沼泽地带;青蛙喜欢生活在池塘、稻田等地;北极熊喜欢生活在寒冷的北极。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求,有些动物会寻找地方冬眠;候鸟为了寻找适合的生活环境会迁徙。9、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他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10、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4、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15、为什么说保护一种生物也就保护了多种生物? 答: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保护了多种生物。 16、池塘里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池塘里的动物可以以某些植物为食物;动物的粪便是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池塘底的淤泥还可以是一些动物的栖身之所。 1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18、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①找一个透明的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②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瓶自然水域中的水。 ③在瓶里种上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④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或泥鳅、螺等小动物。 19、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2.(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3.(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4.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6.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7.(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3.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4.(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5.(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6.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能使光线(聚焦);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资料

科教版五上《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知识点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绿豆芽生长必须条件: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水分。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 4、蚯蚓对环境有一定的需要,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5、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6、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如:草→兔→蛇类→猛禽。草(生产者)兔(一级消费者)蛇类(二级消费者)猛禽(三级消费者)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箭头方向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人类的活动会造成一定的生态失衡,如果生态平衡长时间打破,地球上的生物会遭到很严重的影响。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鸟→鹰 (3)草→鸟→蛇→鹰(4)草→兔→蛇→鹰 17、绿豆种子根的向水性: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长。绿豆芽的向阳性:长出真叶的绿豆牙的茎会向光照强的地方长。 18、做“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的实验时需要使用多颗绿豆,以确保无偶然性。 19、必须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与非生物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20、生态平衡破坏的例子:澳大利亚在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是没有兔子的,是英国殖民者将兔子带到这片大陆来并进行养殖。刚开始只是监狱和少量自由民自给自足,后来有兔子逃离饲养地到达野外,由于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等天敌,兔子繁殖失控,泛滥成灾。 2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斯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四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 22、动物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是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影响动物,反过来动物也影响环境。动物在长期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独特的习性。 23、观察动物之后,科学家常常用图画准确地记录动物的特征,并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内容。 24、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25、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的。 26、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它就会死亡。这说明生物依赖环境。 2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保护区之一 28、简答题 ⒈如果在草原上过度的放牧,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如果在草原上过度的放牧,那么草原上的草就会被吃光,其他的生物因缺乏食物而饿死或迁移,草原最后可能会变得荒芜,从而引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这是因为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⒉在“水稻田鼠蛇老鹰”这条食物中,蛇遭到了大量的捕杀,你推测一下这条食物中的其他三者会出现什么的变化?为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 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 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 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 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 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

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 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 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 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 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 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 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总结出影子变化的规律是由西向东,早晨非常的长,中午变短,到傍晚的时候又变得非常的长。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到西,早晨的时候很低,中午的时候高,傍晚的时候低。 七、课堂总结。

五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的食物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 ... 关系。 7.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 。 1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 12.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 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 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 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 仙人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 15. 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 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 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 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第二单元光 电灯、点.1.像电灯那样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 ...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相影响 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_.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 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回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 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 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 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牛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牛物群落. 14、如果牛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牛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 、草T兔T鹰2、草T兔T蛇宀鹰 3 、草T蝗虫T鹰4、草T蝗虫T蛇T鹰 5 、草T鸟T蛇6、草T鸟一-蛇T鹰 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床堆满 细沙. 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二 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