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关系理论发展的学科基础与融合
三基理论培训课件

三基理论的应用范围
总结词
三基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教育 、科研、实践等多个领域。
VS
详细描述
在教育领域,三基理论被应用于课程设计 和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学习效果。在科研领域,三基理论为科研 人员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助 于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在实践领域,三 基理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 效手段,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目标 。
三基理论培训课件
目录
• 三基理论概述 • 三基理论的基本原理 • 三基理论的实际应用 • 三基理论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 三基理论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与启示
01
三基理论概述
三基理论的定义
要点一
总结词
三基理论是指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理论体系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三基理论是多个学科领域中常用的理论框架,它强调对基 础理论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运用以及对基本方法的熟悉 。基础理论是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学科知识体 系的核心;基本技能是完成特定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 ,包括技术操作和实践能力;基本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程序,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
动三基理论的持续发展。
05
三基理论对其他领域的 影响与启示
医学领域
医学诊断
三基理论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于医学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有 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医学教育
三基理论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有助于培养医生扎实的医学基础 ,提高诊疗水平。
教育领域
基础教育
三基理论对于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 识。
04
三基理论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三基理论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及传播策略研究

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及传播策略研究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4)第2章企业品牌形象理论概述 (4)2.1 品牌与品牌形象 (4)2.2 企业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 (4)2.3 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与作用 (5)第3章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 (5)3.1 品牌定位理论 (5)3.2 品牌个性理论 (5)3.3 品牌关系理论 (6)第4章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策略 (6)4.1 品牌定位策略 (6)4.1.1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6)4.1.2 品牌差异化策略 (6)4.1.3 品牌关联策略 (6)4.2 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策略 (7)4.2.1 品牌标志设计 (7)4.2.2 品牌色彩策略 (7)4.2.3 品牌字体设计 (7)4.3 品牌文化塑造策略 (7)4.3.1 价值观提炼 (7)4.3.2 品牌故事传播 (8)4.3.3 员工培训与企业文化传承 (8)4.3.4 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 (8)第5章企业品牌传播策略 (8)5.1 品牌传播渠道选择 (8)5.1.1 传统媒体传播渠道 (8)5.1.2 新媒体传播渠道 (8)5.2 品牌传播内容策略 (8)5.2.1 品牌故事 (9)5.2.2 产品特点 (9)5.2.3 用户评价与案例分享 (9)5.2.4 品牌活动 (9)5.3 品牌传播受众策略 (9)5.3.1 目标受众定位 (9)5.3.2 受众需求分析 (9)5.3.3 受众接触点管理 (9)5.3.4 受众互动与参与 (9)第6章网络环境下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 (9)6.1 网络环境下的品牌传播特点 (9)6.2 网络营销与品牌塑造 (10)6.3 社交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 (10)第7章企业品牌形象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10)7.1 国际化背景下的品牌形象塑造 (11)7.1.1 品牌定位的国际化 (11)7.1.2 品牌视觉形象的国际化 (11)7.1.3 品牌传播策略的国际化 (11)7.2 跨国企业品牌传播策略 (11)7.2.1 本土化策略 (11)7.2.2 整合传播策略 (11)7.2.3 创新传播策略 (11)7.3 文化差异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11)7.3.1 品牌认知差异 (12)7.3.2 消费行为差异 (12)7.3.3 沟通风格差异 (12)第8章企业品牌形象危机管理 (12)8.1 品牌危机的类型与原因 (12)8.1.1 品牌危机的类型 (12)8.1.2 品牌危机的原因 (12)8.2 品牌危机预警与应对策略 (12)8.2.1 品牌危机预警机制 (13)8.2.2 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13)8.3 品牌危机恢复与重塑 (13)8.3.1 品牌危机恢复 (13)8.3.2 品牌重塑 (13)第9章企业品牌形象评价与监测 (13)9.1 品牌形象评价指标体系 (13)9.1.1 品牌知名度:包括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熟悉程度、品牌提及率等指标。
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营销传播的广阔领域中,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MC)的研究与发展历经了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这一理论旨在通过整合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实现信息的协同传播,从而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
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模式。
在理论建构方面,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从最初的概念界定到后来的理论框架构建,再到具体的应用策略和方法,都经过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学者们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媒介环境、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为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学者们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批评与反思。
在理论批评方面,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和质疑。
一些学者指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完全实现信息的协同传播,因为不同传播渠道和媒介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信息的整合变得复杂而困难。
一些学者还认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过于强调传播手段的整合,而忽视了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论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这一理论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看到更多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深入探讨和批评反思,以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1. 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的重要性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理论自诞生以来,便以其前瞻性和实用性在营销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单一的营销手段已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品牌传播和市场推广的多元化需求,而IMC理论则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全面和高效的营销解决方案。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潮品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杨孛YANG Bei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430073 Wuhan Hubei)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文化振兴背景下,国潮品牌成为衡量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实力的重要标志。
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国潮品牌可持续发展路径理论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国潮品牌以全面认知品牌潜力和时代特征、打造品牌发展驱动力、提升品牌市场竞争优势、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的良性循环。
通过品牌文化建设、市场激活、审视文化自信、创新产品设计与服务、开展文化交流等领域的跨学科探索,推动本土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国潮品牌;可持续发展;扎根理论Abstract: China Chic brand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strength of Chinese brands.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 Chic bran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Chic brands have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through brand potential cognition, time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driving force, market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nteraction among stakeholders. It concludes that br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market activation, cultural confi dence review, innovative product design and service, cultural exchanges are way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rands.Key words: China Chic bran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ounded theory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4.02.01313一、 引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潮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正驱动我国本土品牌和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所谓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他提出了关系营销的概念,使人们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产生背景关系营销是从“大市场营销”概念衍生、发展而来的。
1984年,科特勒提出了所谓的“大市场营销”概念,目的在于解决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问题。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企业外部环境是被当作“不可因素”来对待的,其暗含的假设是,当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面临各种贸易壁垒和舆论障碍时,就只得听天由命,无所作为。
因为传统的4P组合策略,在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今天,已不足以打开封闭的市场。
要打开封闭的市场,企业除了需要运用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四大营销策略外,还必须有效运用政治权力和公共关系这两种营销工具。
这种策略思想称为大市场营销。
虽然关系营销概念直接来自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思想,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大量得益于对其他科学理论的借鉴、对传统营销理念的拓展以及信息技术浪潮的驱动。
关系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理念的有力拓展。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以单个企业为分析单元,认为企业营销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来影响外部环境的过程。
对内部可控因素的总结是4P´s 组合,即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营销活动的核心即在于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但是实践证明,传统的营销理念越来越难以直接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经营优势,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地提供营运过程中所有必要的资源,而必须通过银行获得资金、从社会招聘人员、与科研机构进行交易或合作、通过经销商分销产品、与广告公司联合进行促销和媒体沟通;不仅如此,企业还必须被更广义的相关成员所接受,包括同行企业、社区公众、媒体、政府、消费者组织、环境保护团体等等,企业无法以己之力应付所有的环境压力。
【《农产品品牌广告策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3600字】

农产品品牌广告策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目录农产品品牌广告策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1)1. 国外理论基础 (1)(1)关于广告的定义 (1)(2)关于广告传播 (1)2. 国内理论基础 (3)(1)关于广告的定义 (3)(2)关于广告传播 (3)参考文献 (4)1.国外理论基础诸多资本主义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也使得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强化。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也能够利用诸多先进技术手段开辟销售渠道,始终能够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诸多学者也对其展开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在广告传播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通过对诸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后也总结出了如下内容。
(1)关于广告的定义西方对于广告传播的全面系统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广告理论的成果,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经济大繁荣和广告行业的发展,美国的广告业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
因此,许多学者针对于广告相关的理论开展了研究,其中Athin,C.&Bloek(1983)通过进一步研究也对广告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他认为,广告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具备中介性等特征,能够引导人们采取相关行动[1]。
Grossman(1984)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广告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企业的成本获得进一步增加,这对于企业利润将会造成重大打击,尽管如此,企业也可以通过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方针政策来对相关产品进行加价,这对于实现企业自身效益具有积极作用[2]。
随着对于广告的研究不断深入,广告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营销学和传播学成为其重要理论支撑也逐渐清晰明朗化。
(2)关于广告传播关于国外广告传播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中心:分别是“传播者为中心”,“以受众为中心”和以“信息策略为中心”。
首先,以传播者为中心。
Campbell(2003)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先前品牌态度对于品牌熟悉度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要想确保广告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必须重视先前品牌态度的变化[3]。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
1、提高效率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减少中间环节和浪费,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2、降低成本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降 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升竞争力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和信 息共享,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项目式学习:通过一个实际项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使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适用于实际问题 解决能力的培养,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项目设计和组织能力。
4、主题式学习: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主题设计和协调能力。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 评
01 一、理论基础目录02 Nhomakorabea、模式述评
03 三、实践案例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课程 整合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次演示将 就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六、产业链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产业链整合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1、数字化整合
数字化技术将会成为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信息 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协同效应。
2、智能化整合
智能化技术将会成为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方向,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 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
基于“饥饿营销”模式下的广东喜茶饮品品牌的构建
基于“饥饿营销”模式下的广东喜茶饮品品牌的构建摘要21世纪以来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饮品不再只满足于人们的解渴需求,还有更多的外=外在满足需求,然而我国食品饮品行业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缺乏技术和创新,企业在产品的销售上正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本文将饥饿营销理论和品牌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以广东喜茶饮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广东喜茶饮品的营销模式,对其饥饿营销模式下所面临的品牌识别性不强、品牌模式过于单一以及品牌没有技术性易于模仿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度使用延时销售以提高顾客品牌感知度、主动限量以生产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降低商品可复制性以构建独特品牌文化、发挥品牌优势以适当提高产品的价值感知及积极开拓全新的品牌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品牌营销策略。
关键词:喜茶饮品饥饿营销品牌营销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饥饿营销”是指厂家或销售者有意限制商品供应数量,来调节供求关系、维持商品在一定的售价、保证利润的一种营销策略。
开放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构建,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反作用,使得市场供过于求,许多企业在营销上也开始改进自己的策略,通过营销策略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其中“饥饿营销”的营销模式就受到了许多企业的重视。
通过使用“饥饿营销策略,商家试图让顾客对其产品产生一定的饥饿感,这样能让产品产生更大的品牌附加值,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进而刺激顾客消费。
近几年来,饥饿营销模式在我国的行业竞争中出现次数逐渐增加,饥饿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方式,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
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奶茶的发展经历连锁经营、工业化经营和个性化定制三个阶段。
目前的奶茶市场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对产品的品牌营销和个性化定制的会持续加深探究。
当前市场上奶茶品牌繁多,整个奶茶快消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消费者可以不断的尝试新产品,必须保持产品的不断创新,打造奶茶品牌故事和塑造优秀奶茶文化成了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论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渊源
论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渊源市场营销学是以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对市场营销学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剖析了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基础体系。
标签: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市场营销学是以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曾说:“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乃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
本文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基础体系。
1市场营销学诞生的学科背景——经济学20世纪初市场营销学以经济学分支的形式出现,市场营销理论的诞生与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经济学直接影响了市场营销学的起源和发展。
1.1市场营销核心思想的经济学基础古典经济学对市场营销学影响深远,亚当·斯密给“市场”下的定义被早期的市场营销学广为采用,他提出的许多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
理论经济学对市场“交换”内涵的揭示,为市场营销学提供了深刻的行为基础,所揭示的需求理论使市场营销学获得了准确的理论和功能定位。
消费者的理性人假设为市场营销学中的基本概念——交换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理论的信用概念应用于销售策略;地租理论用于解释营销机构的位置和布局;产品差异化理论被用于解释定价、品牌、广告和服务战略;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营销学者提出政府干预市场营销活动的理论等。
1.2营销战略理论的经济学基础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理论和需求理论为市场营销的S-T-P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STP战略的实质是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构建不同的需求曲线,通过产品差异化制造出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形成一个“小的垄断”市场,不同的企业就可以定位于不同的目标市场上进行非价格竞争。
“市场导向”营销观念的提出,受到产业组织经济学中“可持续竞争优势”概念的极大影响。
西方品牌生态理论研究动态评述
在 吸收 和借鉴 已有成 果 的基础 上 , 这一 领域 的研究 推 向更高水 平 。 把
① 转引 自王兴元的《 名牌生态 系统理论及管理 策略研 究》 经济科 学出版社 , 0 , 2 7年版第 1 0 3页。
39
并作 了有益 探索 。如他 们提 出 , 研 究 对象 的 层 次来 说 , 从 品牌 生 态理 论 包 括 品牌 个 体 生态 、 群 生 种
态、 群落 生态 、 生态 系统 生态及 品牌 圈 内各 生态 系统 之 间相互作 用 与联 系 的整体 生 态 等多 个层 次 的 内 容; 从研 究视 点角度 来看 , 品牌生态 理论 主要包 括 品牌生 命周期 理 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品牌 个性 理论 、 品牌 生态 系 统理 论、 品牌 生 态学 的构建 等几方 面 内容 , 等等 。 在 中国从 “ 品大 国” 品牌 大 国” 产 向“ 转型 的过 程 中 , 切需 要学 习和借 鉴 国外 最 新 品牌理 论 以指 迫 导 自己 的实 践 。因而 全面 了解西 方 品牌生态 理论 的研 究进展 、 足及 其趋 势 , 不 明确今 后 的研 究方 向 与
■收稿 日期 :0 1 l 5 2 1 20 ■作者简介 : 彭新沙( 9 6 ) 男 , 南安化人 , 15 , , 湖 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生命 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南商学 院旅游管理 学院教授 , 湖 湖南商 学 院品牌战略研究 中心主任 ; 田大伦 (9 9 ) 女 , 13 一 , 湖南长 沙人 , 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 生命科学 与技术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O1O年9月 第29卷第5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1 Sep.2010
V01.29 No.5
品牌关系理论发展的学科基础与融合 侯立松l, (1.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作为品牌理论前沿的品牌关系理论,最初是基于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而产生的,然而随着学科 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品牌关系理论的成长应该寻求更为广阔的理论基础。品牌关系的生成机理中有两个核心概 念——“关系”和“互动”,然而,当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多是囿于对品牌关系心理维度的探讨,其实 在当前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中都有“关系”、“互动”的“影子”存在。在分析和界定品牌关系主体的基 础上,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经典理论入手,探寻品牌关系中的关系和互动的理论基础和成 长的支撑 ’ 【关键词】品牌关系;利益相关者;互动;学科基础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0)05—0034—07
一、
引言
在企业品牌理论研究中,Blackston E“参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心理学中人际 关系理论,提出了品牌关系的概念。认为品牌关系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品牌对消费 者态度之间的互动”。此后,品牌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品牌理论研究焦点。随着品牌关系 研究的深入,对品牌关系的主体、品牌关系的构建与维护、品牌关系的评价等方面不断有新 的观点出现,而这一切的研究都是在品牌关系主体之间的“互动”基础上展开的.品牌关系 主体问的互动被认为是品牌关系产生的来源和生成的内在机理,但目前的研究很少有对 品牌关系互动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和总结。本文在界定品牌关系主体的基础上,从社会 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品牌关系互动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
二、品牌关系互动的主体探讨 研究品牌关系的互动首先要确定品牌关系(互动)的主体。品牌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 关于品牌关系的主体,根据视角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由此形成不同的品牌关 系模型: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品牌关系模型及此基础上扩展的品牌社群模型,基于
收稿日期:2010—04—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05CJYO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08JA630o96);徐州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 06XWA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侯立松(1970一),男,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品牌管理、战略管理等的研究。 供应链关系的品牌关系模型和基于品牌一一利益相关者 关系的品牌关系模型。[2 (一)顾客视角的品牌关系主体 Blaekston[。甜 提出的品牌关系模型,以及Pepper等_5]的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和Fournier[ ̄71的品牌关系框架,重点描 述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Munizt 和McAlexan. der[9]等提出了“品牌——社群三角模型”和“品牌——社群 四重关系”网络模型.进一步扩展了关系主体研究范围,除 了研究品牌和顾客之间的互动之外.把相关顾客之间的互 动关系也纳入进来,并增加了社群与公司、社群与产品之间 的关系。国内学者周志民等 提出的广义品牌关系结构,何 佳讯Ⅲ坍发的品牌关系质量本土模型等。 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关系尽管已经从各个角度对影 响品牌价值创造和品牌资产积累的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 但由于过度重视顾客因素,而忽视了为品牌价值提供重要 来源的其他关系。“z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意识到基于 顾客视角的品牌关系理论的局限性,如Webster[” 指出.只 从顾客视角思考品牌关系已经产生了一个学术视角的不 完整的品牌分析和公司视角的不完整的品牌管理。 (二)供应链视角的品牌关系主体 鉴于顾客视角的品牌关系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学者 关注顾客之外的其他行动者与品牌的关系。Webster[ 提出 了品牌关系分析除了消费者之外,还要重视经销商的关 系:Davis[-4 探讨了供应链关系中品牌权益的含义,提出了 基于供应链的品牌关系模型,把品牌主体扩展到品牌制造 商、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等。Webster和Davis提出了品 牌关系模型,其视野较顾客视角有所扩展,但仍然局限于 供应链上的主体间关系,而对其他品牌关系影响者考虑不 够。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品牌关系主体 上个世纪90年代,在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利益相 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学者把品牌关系研究的 视野进一步放大,把利益相关者也纳人品牌关系范围之 内 Duncan[ 等提出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价值域 (value field)”的概念,认为品牌资产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对品牌的支持度积累起来的结果.品牌不仅存在于消费者 心中.更存在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与反馈的过程中,企业 品牌是通过企业的业务、生产、营销、销售、行政、物流等职 能活动分别与外部的顾客、媒体、政府部门、原料供应商、 投资者和经销渠道等利益相关者发生关系的。企业重心在 于关系的经营并重视利益相关者。Kotler[ ]提出了全方位 营销(holistic marketing.亦有译作“全面营销”或“整体营 销”),提出要超越“客户关系管理”的观念,迈向“全面关系 管理”。很多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品牌关系展开了 进一步研究,其中我国学者王兴元、张皴和张锐等对品牌 生态系统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品牌关系做了一定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关系模型比顾客视角下的品 牌关系模型和供应链视角下的品牌关系模型已经有了重 要发展.它为品牌关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辩明了方向。 利益相关者在组织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利 益需求和行为影响着品牌的形象、价值和传播有效性。一 般认为。品牌关系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组织品牌产生相 互影响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一般包括企业的消费者、员工、 股东、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金融机构、媒体、政府和社 会公众等。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品牌关系思想 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组织和品牌是一种经 济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 会学出现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趋势。在最近十几年里,经 济学最活跃的领域几乎都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交易成本 学派的产生和博弈论的发展也显示出经济学家日益关注 人际互动、社会规范以及社会学视野下的组织治理机制等 问题。[17] 社会学是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在分析社 会关系时说:“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J。 品牌关系 本质上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互动则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品牌关系互动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学分析。一般认为,德国 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 用了“社会互动”一词。所谓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 人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而相互作 用的过程:它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存在 的基本形式。[19 品牌关系的互动既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 那么就可以依据社会互动理论来解释、研究和管理品牌关 系。目前,社会互动理论主要包括符号互动论、角色理论、 本土方法论、社会交换论、资源理论等多个理论流派。 (一)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起源于20世 纪5O年代末期,学者们当时尝试以“科学”的视角去研究 人际关系行为,它以经济交易作类比,将人类的社会互动 视为一种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的交换过程,在对人类社会 互动的动因、机制、模式、本质、社会互动与宏观社会组织 之间的关系的诠释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互动实质上是互动主体间交换 奖赏(如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等)和惩罚的过程,这 种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也存在于包括友 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_l9]品牌与利益相关者 之间通过互动.彼此都能得到自己的权利或利益的满足 (或者能够避免或回避惩罚)。当然这种权利或利益并不全 是经济利益,也包括感情、赞赏、忠诚、支持等社会或心理 35 收益,同时,这种利益也不一定局限于个人利益,有时候可 能是公共利益,如政府或消费者保护组织对违反法律或者 商业伦理的品牌所采取的监视、批评或惩罚措施。 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虽然都是交换行为.但二者有着 本质不同。一般来说,经济交换中往往伴随着社会交换的 成分,经济交易行为可以带来社会交换行为,社会交换也 可能带来经济交换。品牌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它的 产生可能与品牌商品交换行为有关(如品牌与消费者的关 系中可能存在商品交换关系,但品牌关系本质上却是心理 和社会现象),也可能脱离经济交换而独立存在(如品牌与 社会团体、媒体等的关系)。因此,品牌关系仍然属于社会 交换论解释的范畴,品牌关系的提出本身上就是解释品牌 关系主体之间的情感(态度)互动,而不是纯粹经济交换关 系互动。 (二)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是20世纪4O年 代初出现.并在最近2O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西方社会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9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把社会网络理 论运用于企业研究领域,比如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 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信息和资源等。 关于社会网络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Wellman [2】 (1988)认为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个人、组织等)间的 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网 络”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联接)(socia1.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社会网络(social net. work)是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及其间的关系网络的集 合,是由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 这里,个体可以是个人、组织,也可以是区域或国家,个体 间的关系可以是人际关系.也可以是交流渠道、商业交换 或贸易往来。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 式,它的出现为品牌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 和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品牌关系是描述和研 究品牌与顾客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组成的复杂的关 系网络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品牌关系的社会网络中.行 动者(节点)是指组织品牌本身和员工、股东、供应商、最终 顾客、中间商、竞争者、金融机构、大众媒体、政府、社会公 众等利益相关者。 (三)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 入研究的成果。一般认为,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 Pierre 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美国著名华 裔社会学家林南(Lin,N.)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社会资源理论.又在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社会资本 的研究,他认为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所占有,同时也嵌入 于社会网络之中,可以通过关系网络摄取。社会资本就是 36 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进社会网络(关系)中 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这些资源并不为个人所直 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 个体社会网络的性质、网络成员的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 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社会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 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来看,品牌关系本身并不能给 企业带来价值.它就是一种蕴藏在关系中的一种资源和资 本,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品牌关系网络,而获得收益,品牌关 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 (四)社会契约理论 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和理论由来已久.最初主要被用来 说明国家的形成以及国家存在的道德正当性、合法性。近 年来,社会契约理论开始被用来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上 个世纪90年代中期Donaldson和Dunfee用社会契约论分 析评价企业的行为和公众对企业行为的期望。提出企业综 合社会契约论(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将企业社会责任 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统一起来。C24]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利益相 关者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载体。企业组织是通过与社会 建立契约而获得合法性的。企业社会契约理论强调企业对 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承诺。如果企业对其利益相关 者的合理利益要求不作慎重考虑并尽量满足的话,那么企 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品牌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品牌关 系中.品牌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不仅有经济契约.也存在一 种社会契约。品牌关系的社会契约包括品牌与企业内部的 员工、管理者和股东等之间的内部社会契约和品牌与消费 者、中间商、供应商、媒体、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 外部社会契约。尽管契约双方对对方行为都有所期待,契 约本身对双方都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企业综合性社会契 约理论主要是探讨社会契约如何约束企业行为。企业如何 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的。在企业品牌营销中。在品牌和顾客、其他利益相关者的 互动中。广泛存在着除了法律和经济合同之外的社会契 约。比如,一般来说,对于公司品牌,消费者是最重要的利 益相关者,它是企业产品价值实现和利润获得的直接来 源。在品牌关系的互动中.消费者期望企业产品和品牌形 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高、品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能 获得需要的商品和消费信息,能够得到消费知识等。品牌 与内部员工之间,除了显性的经济契约,比如岗位工作时 间、工作内容、薪酬标准等明确的合同之外。还有一些隐形 契约.比如员工期望公司和品牌能给自己带来事业的发 展、较高的报酬、体面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当然,企业 也期望员工能够维护公司品牌形象.善待顾客和其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