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_204

浅谈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_204
浅谈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_204

浅谈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222-02

一、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一批具有生态文明发展观念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日趋重要。通过不断地摸索和长期的实践,党和国家的优秀先进教育工作者探寻到了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多种途径。生态文明教育和高校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基地,正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消费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之路。天津市在天津科技大学建立了首个大学生生态文明基地,该校各个学院的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环保理念,充分利用瓦楞纸板特有的材质特性制作了新颖别样的纸质家具,成本低廉又结实耐用。这是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它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行动相结合,全面贯彻了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生态文明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为建设生态文明而努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强有力的后备军,要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履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就要注重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传播生态文明这个重要理念。经过相关科研人员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个可行方案。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是符合实际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我们着重把眼光投向大学生,积极为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而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我们着力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要爱护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其次,我们开展各种关于生态文明的活动,鼓励大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用自己的行动来为生态文明作出努力。最后,我们可以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为身边周围的人作出好的榜样,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努力去建设生态文明,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于2009年4月联合发出通知,并颁布《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将开始启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其中,《关于开展“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机制,将生态文明教育列为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的必修课与机制,在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得益于生

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机制,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被授予“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当代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通知从三个方面明确了创建思路,确保了创建质量。一是准确定位,二是突出重点,三是建立机制。这“三步走”的方针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要求,将建设延伸至校园,通过明确方向和目标,抓住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以及完善现有的管理考核机制,从而建设更加高质量高水准的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只有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基地才能积极发挥生态文明理论的作用才能以比较客观和清晰的思路来推动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好的学校应该打造具有核心地位的校园文化。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只有构建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的具有全面发展意识的校园文化。因为绿色的有内涵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观念熏陶的原动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这就为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接受和学习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准备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锻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是一种不可估量的影响力量。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生

态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思想取向的改变具有极大的影响。打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学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巩固树立生态自然观,尊重优良的文化传统,巩固树立生态社会观,树立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学校特色和文化品牌,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生态文明则主要强调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注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则是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这样也才有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传播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代各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有利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眼光投向和谐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上,创造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学校的生态文明校园氛围更为浓厚。另外,在校园举办各类生态文化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在校园可以鼓励大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更好的做对自然环境有益的事,让他们学会更好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使人与自然都能更好的持续发展下去。只有靠当代大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去付诸于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当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是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作为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而从大学生抓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意义深远。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扩大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涉猎面,从个人做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能够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都能够强化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能过扩展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范围推动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高效快速发展。三、开展以生态文明、共建和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

为了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共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仅仅只有保护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意识是不够的,相关人员要用实际的行动去为实行这个主题而努力,实践出真知,只有将努力付诸于实践,我们才会收获更多。因此,开展以生态文明、共建和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才能鼓励和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而这种意识的增强则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推动社会实践的积极深化。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和共建和谐社会的参与者,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调整自己,要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增

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相关部门要善于凝聚多方力量,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大学生经济参与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站、报纸、橱窗等宣传阵地,深入宣传生态道德观并多方开展理论学习活动,还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论坛等活动,大力传播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生态环保论坛、生态讲座等系列活动,使“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使生态行为融入同学们的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中。

四、组织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活动

实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和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并组织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活动。在这些科研活动中,我们要坚持实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切实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建设做出科学谋划和决策部署,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地开展起来。除此之外,通过进行各种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活动,可以使现代大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自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引导大学生们为建设生态文明

做出更为现实,更为积极的努力。同时,还可以使他们明白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时代性与全球性相结合,教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勇担先锋。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要积极实施生态调研,完善服务育人体系,以此来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除此之外,还应该要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服务体系的改革,要改变生态服务理念,结合学校优势,积极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活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江苏理工学院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一、前言 本次社会实践参与者主题: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报告时间1月25日-1月27日地点:问卷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活动内容:调查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 调查资料: (一)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与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1.生态文明知识欠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欠缺,同时学校也缺乏这一方面的教育,简单的表现在对基本的环保知识,如地球环境日等都不了解。 2.生态文明意识只停留在意识方面,未能落实到行动上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随处可见,意识没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3.缺乏节约消费意识在大学生中,消费缺乏节约意识,东西往往不能多次反复利用,往往出现“喜新厌旧”的情况。 (三)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1.学校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 学校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存在一定问题,如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过度使用、水电浪费、乱扔垃圾等,学校没有对这一类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没有进行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而是听之任之,学校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正因如此,高校更加应该做好校内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减少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水电浪费等不良现象,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习惯,从而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2.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欠缺 学校在生态文明上的投入主要在绿化等硬条件上,而软条件却始终没有跟上,表现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次数,频率,规模上都有所欠缺,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不够的原因之一。 三、调查结果与建议 调查结果:大学生生态文明的建设依然有非常多的不足,亟待改进。 调查建议: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拥有秦岭火地塘林场这一独特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以此为依托,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我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必然选择,对彰显我校产学研办学特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背景与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把生态文明纳入新的文化建设任务。这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不论是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是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都需要迫切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 秦岭横贯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被尊为华夏文明之龙脉。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环境特征成为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我

国生态资源保开发试验的重点区域。对秦岭资源与文化的开发利用必然成为开展生态 文明教育的最广阔、 有效而乂独具特色的教育场所。 我校火地塘林场,承担着生态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任,历经50 余年发展,訂前已有能力和基本条件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以此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造就了诸多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如牛春山教授对秦岭林业资源的研究、周尧教授对秦岭昆虫资源的发掘……等等,后继的一大批学者也对秦岭的历史文化资源、动植物资源、林业环境及文化资源开展了深入研究,为立足火地塘基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以此为依托,建设“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广大青年学生接近自然、热爱自然,培养他们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感。同时,也能提升我校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二、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深度挖掘现有秦岭自然与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课程,将火地塘试验林场建设成大生物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大基地”、非生物类学生生态文明教 育的“新课堂”、陕西乃至海内外高校师生和领导干部开展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教育 的“新学校”。形成一套特色化的教学模式、一个功能完备的教学基地、一系列精品 化的课程和一套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学到生物科学与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学生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感知生态环境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知秦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其热爱自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情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此大力加强对人民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表现入手,探讨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意义 1.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整体生态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然后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具有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比如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毁坏公共设施、践踏草坪等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有发生,生态道德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情况,迫切需要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 1.对生态文明缺乏科学认知 1.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伦理素质的基础,生态文明知识的多少决定着生态伦理的高低。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废旧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和温室效应的认识,竟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使命,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如下看法和意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总书记在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1、课堂教育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林生院多开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 2、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 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学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现代社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并辅之以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有效提升我们林生院学生的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新当代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在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应怎样有所作为 人来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所有人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为祖国的建设做些一些力所能及的的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着民族未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作为一位合格的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

为生态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只有使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二: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人人应关心。 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其实, 四:现在的互联网相当发达,大学生也是每个人有一手电脑本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x年 x 月 1 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120 份,回收问卷 117 份,其中有效问卷 117 份,回收率 97.5%,问卷容量为 117。 (二)调查问题分析 1. 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学人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十分担忧,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学经常关注生态环境偶尔关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

上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对身边的人进行环保宣传,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很少能够去考 虑去付出行动,几乎所有人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觉得一般或不满意但只有极少数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有意义,认为环境保护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行动性差。 2. 80%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81%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60%同学对当今世界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十分担忧,可见他们对环境十分关心。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1)学校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 1:学校切实加强宣传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 4:学校以身作则,决策要符合生态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的数目。 6:积极参加生态环保活动。

大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

精品文档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已经内在地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有生命力、现实性的哲学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在思想上,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借鉴中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关注和研究我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敲响警钟,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在理论上,要把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加以总结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在生活中,要将理论付出实践。落实点滴,从小事做起。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其次,要用自己去影响他人,向他人也积极的传播环保观念,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保建设中来。 最后,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自己的一份力! .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197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通用范 本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doc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 报告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x年x 月1 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 份,回收问卷117 份,其中有效问卷117 份,回收率97.5%,问卷容量为117。 (二)调查问题分析 1. 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学人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十分担忧,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学经常关注生态环境偶尔关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对身边的人进行环保宣传,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很少能够去考 虑去付出行动,几乎所有人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觉得一般或不满意但只有极少数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有意义,认为环境保护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行动性差。 2. 80%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81%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校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扎扎实实地做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 [正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现状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开设环保课程,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有的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起步较晚,措施不力,致使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 大学生是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建议 1、明确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换而言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也是刻不容缓的。 2、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只有使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3、利用有关环保节日宣传,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现在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节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节日前后各种报刊、电台甚至街头都有有关的宣传内容,这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3256490.html,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李刚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2期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是否具有生态文明对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与以往比较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善,然而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探讨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等给予相应的处理对策是高校教育及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战略明确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及党重视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等发展,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相对积极、开化、进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必然成为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而取代,相对于工业文明,其是人、自然、社会统一和谐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具体方面,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等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高校日渐重视生态文明素质有着直接关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高校忽视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是改造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认知,之后改进自身的行为。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及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整合,结合教育、管理去实现。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是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对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引导责任,而对管理而言,高校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支撑。高校是社会文明的宣传阵地及重要的诞生地,因此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高校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技术支持、精神引导及示范引领三个功能指导学生,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将绿色思维渗入学生教育中,从而体现思想的号召力。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中时,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模式及先进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1.2管理不严格,重理论,轻实践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高校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工作,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让祖国接班人积极投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当中去。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大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讲,生态文明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学会对生态环境负责,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教育的具体措施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一定要加强德育建设,只有让他们清楚意识到保护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让他们提高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自觉地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除了学校首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之外,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让这门课程成为像人文、政治教育一样的必修课程,从而使使大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讲座、图片视频展览等让学生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 3、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节日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现在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节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节日前后各种报刊、电台甚至街头都有有关的宣传内容,这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使同学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自觉重视生态文明的问题。 4、实施开放性教育模式,因为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1)、教师授课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比如给出与生态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作答,参与识别分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2)、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等活动对我国生态问题现状进行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智慧发明创造,研究生活中可以低能源低消耗的新发明,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发现科技创新的潜力。 5、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参加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水质调查,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 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不断探索之后,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首要任务。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

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同时,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辐射社会文化,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影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报告

毛概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 我们小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一些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收回成品137份。数据显示约76%的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余的认为有一些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 会偶尔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学生占了大部分,另外高达81%的同学表示偶尔会为了操近路而践踏草坪,能做到经常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只有18.92%,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环保意识,但是在践行方面能做到的就很少了。这说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只停留在意识方面,未能落实到行动上。大学生了解生态环保知识的渠道最多的是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其次是书本杂志报刊、学校的宣传活动,通过学术讲座报告或与同学、老师交流了解的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由此说明面对学生群体,网络传媒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宣传手段,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同时学校的宣传活动也非常重要,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环保活动,既体验乐趣,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其增强环保意识,在生活中注意环保。另外,学校应增加相关讲座,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科技建设,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生态文明”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不清楚“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具体是哪一天,当电视报纸中出现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的时候,只有约30%的同学会认真看,而做 到经常向身边的人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同学只有约19%。可见同学

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较低,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仍然比较匮乏。 对于我校生态环境和文明建设的满意度方面。80%以上的学生 表示基本满意,这说明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也有少部分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学校在此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校还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们普遍认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乱扔垃圾、 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破坏花草、水电浪费等。而约84%的学生认为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一种适度节制的消费,可见,当代大学生还没有做到绿色消费。而且学校没有对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过度使用、水电浪费、乱扔垃圾等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没有进行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 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约90%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感触或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而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约92% 的学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措施是提高个人意识自觉维护,其余都认为需要靠一些奖惩措施。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外因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说明同学们都能够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关键,另外,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高校更加应该做好校内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

大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已经内在地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有生命力、现实性的哲学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在思想上,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借鉴中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关注和研究我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敲响警钟,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在理论上,要把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加以总结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在生活中,要将理论付出实践。落实点滴,从小事做起。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其次,要用自己去影响他人,向他人也积极的传播环保观念,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保建设中来。 最后,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自己的一份力!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四个结合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四个结合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显性教育的目的明确,具有正规性、直接性、系统性的教育优势,但也有单一化、灌输性、呆板性等教育弊端,单纯开展显性教育,其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多样性、持久性等教育优势,但也有非正规性、复杂性、目的不够明确等弊端,单纯依赖隐性教育,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显性教育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的隐性教育,从而克服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两种倾向:有些高校片面强调显性教育,忽视了隐形教育,不重视课堂之外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有些高校则片面强调隐性教育而不重视显性教育,连一门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都没有开设。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必须克服这种错误倾向,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理论教育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等特点。首先,理论教育是由概念、判断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具有逻辑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发挥理论逻辑的力量,让大学生

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逻辑,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理论教育不是具体的事实陈述,而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阐述,具有抽象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理论层次。最后,理论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具有系统性。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所谓“实践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深刻教育,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特点。首先,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生态文明理论见之于现实,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实践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教育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创造能力。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而否定实践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