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问题研究综述

加班问题研究综述
加班问题研究综述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8, 8(4), 387-39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2677/mm.2018.84045

Research Review on Overtime Issues

Jingyi Cu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 9th, 2018; accepted: Jul. 26th, 2018; published: Aug. 2nd, 2018

Abstract

Working overtime is a long-standing phenomenon in the workplace in China. Chinese workers are facing with general problems such as long overtime hours and unpaid overtime, and a series of phenomena such as “karoshi”, which is caused by too long working hours have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on overtime issu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arly theories about working overtime and summarizes the causes of overtime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n, several main types of legal institutions of overtime around the world are introduced, and suggestions about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Keywords

Working Overtime, Extended Working Hours, Voluntary Overtime, Unconscious Overtime

加班问题研究综述

崔景怡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18年7月9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26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日

摘要

加班在中国的职场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中国劳动者普遍存在加班时间长、加班无报酬等问题,由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的“过劳死”等现象也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本文在回顾加班领域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加班的定义、类型和加班研究早期运用的理论,对造成加班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然后对世界主要国家加班制度的类型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对加班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加班,延长工作时间,自愿加班,无意识加班

崔景怡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1],加班在中国的各类组织中都并不鲜见。中国劳动者普遍存在加班时间长、加班无报酬等与劳动者权益相冲突的问题。加班时间过长会使劳动者身心健康受损的风险增加,由此产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亚健康和“过劳死”等现象(吴琼,2009) [2]。因此,有必要对加班问题予以关注,积极寻找能使加班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的措施和方法。

2. 加班的定义、类型和早期理论

2.1. 加班的概念界定

劳动经济学用超时工作(working overtime)来描述加班现象,指的是雇主超过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限度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活动(Van der Meer, Wielers, 2015) [3]。

根据中国劳动法对加班的界定,加班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理解(王奇,2011 [4];赵磊,卢京爽,2016 [5])。从广义上来说,“加班”与“延长工作时间”意思一致,指的是劳动者在法律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以外进行工作。从狭义上来说,“加班”是一个与“加点”相对的概念,专指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公休日工作,而加点才是指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限制进行工作,一般表现为提前上班或者推迟下班。本文所指的加班,是广义上的加班。

2.2. 加班的类型

2.2.1. 按是否自愿分类

根据加班的主动和被动情形,可将加班行为区分为自愿和非自愿加班。

自愿加班,又称为主动加班、积极加班,指的是劳动者为了获得加班费或职业发展而主动加班(肖子宽,赵慧娟,2017) [6]。自愿加班多发生于两类群体,一类是工资收入较低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劳动者,为了赚取更多的加班费而主动选择加班;另一类是组织的中高层管理者和其他有工作抱负,想通过工作绩效展现自己的能力进而获得职位晋升机会的人员,加班是他们为了取得更高的工作绩效而采取的手段,是真正自愿的行为。

非自愿加班,又称为被动加班、消极加班,指的是企业为劳动者安排的工作量过多,导致劳动者不得不通过加班来完成工作(王茜,罗连化,2014) [7]。非自愿加班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单位直接要求的加班;另一种是用人单位变相强迫劳动者的“隐性加班”,一些企业为了压缩生产成本,设立高于正常劳动定额的标准或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变相提高劳动定额,劳动者为了避免收入降低或遭到淘汰,只好以加班的方式完成定额(娄娜,2009) [8]。

2.2.2. 按是否有补偿分类

按是否有补偿,加班可分为有补偿加班和无补偿加班。

根据中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支付加班费作为补偿;如果劳动者在未取得用人单位同意或未按规定办理加班手续的情况下自愿加班,那么用人单位有理由不支付加班补偿。

但是,对于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的违法行为,企业应支付加班费。

对加班的补偿有时间和金钱两种形式。劳动者在休息日加班,用人单位可选择“补休”或支付加班

崔景怡

费的补偿形式;对于正常工作日“加点”及法定节假日加班的情形,用人单位就必须支付加班费,而不能选择补休、调休的补偿形式。

2.2.

3. 按是否意识到加班行为分类

按劳动者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加班行为,可将加班划分为有意识加班和无意识加班。有意识加班是与无意识加班状态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加班行为。

无意识加班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以外,因接收和处理与工作有关的消息,而进入一种

“无意识加班”这一概念是Boswell等(2007) 从心理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加班,而实际上确实在工作的状态。

[9]提出的,用于研究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通讯技术完成工作相关任务的现象。随后,Richardson 等(2012)

[10]提出了“下班后的工作连通行为”概念,表示在非工作时间,组织成员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参与工作(包括与工作上的同事联系)的行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2.3. 研究加班问题的早期理论

西方对于加班的早期研究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开始的,学者们最初是从经济学视角对劳动时间进行理论研究的,涉及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领域。

2.3.1. 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供给理论

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上,每个劳动者拥有的时间总量一定,由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两部分组成,劳动与闲暇时间的不同组合会对个体带来不同的效用。劳动时间会带来工资报酬,增加收入,满足个人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会使个人感到疲劳;闲暇时间能放松身心,但相应地会减少物质收入。劳动者个人要做出决策,在劳动与闲暇时间之间进行分配,以实现预期的效用[11]。

在一定的工资率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构成劳动力供给(胡学勤,2011) [12]。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劳动者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做出理性选择,而加班就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当劳动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时,一名劳动者就必然考虑延长工作时间。

2.3.2. 马克思主义剩余劳动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加班不是劳动者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剥削的产物,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雇佣工人在维持生活必须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付出的劳动时间都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创造的价值都是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不归其本身所有,而是归于资本家所有,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想方设法缩短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其剩余劳动时间。因此,加班是资本家迫使劳动者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越严重,劳动者加班情况就越严重,加班时间就越长[13]。

3. 造成加班的原因

3.1. 从个人角度看

3.1.1. 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工作

劳动者因工作能力不足或未能对工作时间进行科学分配,导致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有效完成工作,就只能通过加班来完成任务(纪炳南,2007;吴琼,2009;张琪悦,2013 [14];赵磊,卢京爽,2016;王佳萍等,2017 [15])。

3.1.2. 工作不安全感和工作压力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于溦昱,2011 [16];高洁,2011 [17]),劳动者在工作中的不安全感增加(Hartley

崔景怡

等,1991 [18];Ashford,Lee和Bobko,1989 [19];于坤,刘晓燕,2017 [20]),再加上劳资关系中劳动者通常居于弱势地位(夏凡,2010 [21];张琪悦,2013),大多数劳动者在对因工作绩效不佳而被淘汰的压力下,往往选择接受加班。

3.1.3. 加班报酬或晋升

加班能为劳动者带来加班费的补偿。部分企业的考核、晋升制度不明确或不合理,根据额外工作时间支付加班报酬(刘玲燕,2012) [22],或直观地依据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热情来提拔员工,导致一些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加班费而自愿加班(吴琼,2009;张琪悦,2013;陈蔼婧,廉思,2015 [23];汪杜宇,2017 [24])。另一些员工则采用印象管理策略,通过主动加班向领导展示工作热情等来营造“好员工”形象(于溦昱,2011),从而获得晋升机会。

3.1.

4. 对组织或工作的责任感

有些劳动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将加班视为对工作的担当或对组织忠诚的表现,他们会主动加班以完成繁多的工作任务,承担对组织的责任。(张琪悦,2013)

3.1.5. 自我提升或自我实现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员工可能为了追求工作目标的实现、自我超越或提高自己的能力,而选择主动加班。任务的完成、业绩的提升、能力的提高能让他们体验到胜任感和成就感,并享受这种满足感(朱彤,2013 [25];王佳萍等,2017)。

3.2. 从组织角度看

3.2.1. 任务的紧迫性

由于特定行业和组织的业务需要,在需要完成一些临时而紧急的任务,如企业为了及时交货、赶工期、应对突发事件或满足市场的特殊需求时,安排劳动者进行加班(王佳萍等,2017)。这种情况下的加班是合理的,符合劳资双方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2.2. 管理不科学,任务量不合理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劳动力成本,给劳动者安排过量的工作任务(张琪悦,2013);另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流程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导致时间利用效率低,使员工不得不通过加班来完成工作(纪炳南,2007;吴琼,2009;于溦昱,2011;王佳萍等,2017)。

3.2.3. 领导要求和团队氛围

由于不同领导者对加班的态度不同,也会在其带领的团队中形成不同的加班氛围。有些领导直接要求下属加班(黄忠琴,2013) [26],有些领导把下属主动加班视为工作勤奋努力的表现(王佳萍等,2017);

有些领导自身是“工作狂”,在这些领导的影响下,其带领的工作团队就很可能形成崇尚加班的团队氛围(于溦昱,2011),在这样的氛围下,有些员工深受该氛围的影响而主动加班(高路,2006;李冬洁,2006)

[27] [28],有些员工迫于工作团队的加班氛围带来的压力而被动加班(吴琼,2009);还有些领导安排工作

缺乏条理,在没有紧急事项的情况下随意要求下属加班,轻率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比如在下班前临时安排任务,使员工不得不留下来加班。

3.3. 从社会文化制度角度看

3.3.1. 加班文化盛行

在中国,受到勤劳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文化影响(高洁,2011;张琪悦,2013),加班几乎已成一种职场

崔景怡

文化。在经济发展要求提高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对加班持默许态度,劳动者的加班行为乃至无报酬地延长工作时间的行为被视为工作勤奋的表现,导致加班现象愈演愈烈。(刘玲燕,2012;汪杜宇,2017) 3.3.2. 执法力度宽松

对于加班中出现的违法现象,劳动监管部门通常奉行“不告不理”的态度和实名举报的要求,较低的违法风险和较轻的法律责任轻使用人单位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的行为缺乏有力的制裁(纪炳南,2007)。

3.3.3. 维权组织缺位

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工会组织,即使有也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而难以真正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王奇,2011)。

4. 加班导致的后果

4.1. 对个人的影响

4.1.1. 疲劳和健康受损

大量的加班占用了休息时间,缺乏必要的休息会使人产生疲劳和工作倦怠,长期加班容易使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受损(Harrington,1994 [29];Spurgeon,Harrington和Cooper,1997 [30];Sparks等,1997 [31];Spurgeon,Cooper,2001 [32];Van der Hulst,Geurts,2001 [33];Van der Hulst,2003 [34];Dembe等,2005 [35];Allen,Slavin和Bunn,2007 [36];Kleppa,Sanne和Tell,2008 [37];Taris等,2011 [38]),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过劳死”现象(张琪悦,2013;郭正模,2015 [39])。

4.1.2. 工作–家庭冲突

加班需要劳动者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减少其非工作时间对生活和家庭的顾及(Sonnentag, 2003) [40],影响劳动者家庭的和谐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产生工作—家庭冲突(Burke, 2009) [41]。

4.1.3. 工作场所偏离行为

在加班导致的压力下,员工可能产生不满的情绪,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夏凡,2010),表现出表面加班、实则“磨洋工”的伪加班行为(王佳萍等,2017)。

4.1.4. 离职

当在一个组织中的长期加班导致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员工就会“用脚投票”,主动离职另谋出路(朱彤,2013;郭正模,2015),导致组织人力资源的损失。

4.2. 对组织的影响

4.2.1. 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一方面,劳动者在加班过程中受到急于下班的动力刺激,可能在加班时间段内提高短期工作效率,从而为组织绩效带来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过度加班对劳动者的活力造成的消耗超过一个阈值后,必然会造成其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工作失误率的上升(杨河清等,2009) [42]。劳动者个人绩效的变化汇集到企业层面,就体现为组织总体绩效的变化,劳动者长期恶性的加班循环不利于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更大的危机(高洁,2011)。

4.2.2. 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每天迫不得已加班,必然会导致劳动者对企业不人性的管理方式的抱怨,加剧劳资矛盾(张琪悦,2013),甚至引发劳动争议案件(如:周国良等,2008 [43],2009 [44];娄娜,2009;王奇,2011;孙国平,2013 [45]),

崔景怡

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高洁,2011;冯霞,2011 [46];郭正模,2015)。

4.2.3. 对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需要为劳动者的加班行为支付远高于正常工资的加班费;另一方面,由加班引起的争议(如:加班工资争议)不仅会损害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比如在企业未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加班费导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下,企业就需要向劳动者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逾期不支付还必须加付赔偿金(参见《劳动合同法》第38、46、85条),由此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企业造成负担(郭正模,2015)。

5. 国外加班制度经验借鉴

关于加班问题,国外的研究集中在加班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上。到目前为止,世界主要国家对加班的规制类型可以概括为直接规制型、间接规制型、自主协商型(王能君,2012) [47]、地区特色型等类别。

5.1. 直接规制型

直接规制型加班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限制每日和每周加班小时数的上限。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对加班的控制最严格,对加班制度的执行程度也最高。这些国家对加班建立了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而且工会力量强大,对劳动者的保护最全面。对于加班费的发放,法国劳工部规定雇主需对每周工作35~43小时的雇员支付工资10%的加班费或提供补偿性休假,对每周工作超过44小时的雇员支付工资50%的加班费,还设立了专门的劳动司法机关来监督加班费发放的落实情况[48]。德国劳动法禁止员工在周日、假期和夜晚工作,但没有规定对加班的具体补偿措施,是否付加班工资或另外补休都由劳资双方自行商议决定[49]。

5.2. 间接规制型

在间接规制型加班制度下,法律仅规定加班超过一定小时数,雇主需支付的加班费,而不规定加班时间的上限。美国的加班制度即采用这种类型,主张由劳资双方根据其自由意志就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达成协议,以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的形式决定加班时间,而法律不应过度干预[50]。在自由主义的制度措施下,美国的过度劳动现象比法国和德国明显(Schor, 1993 [51]; Bell, Freeman, 1994 [52])。

5.3. 自主协商型

在自主协商型加班制度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完全由劳资双方自主协商,法律对此不作规定。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意大利)的劳动法没有对加班补偿的形式和加班费进行规定,而是将这些问题全部交给劳资双方通过集体谈判协商决定(Berg,Bosch和Charest,2014 [53];怡珊,2016 [54])。

5.4. 地区特色型

这种规制类型具有地区特色,比如东亚地区的加班制度虽然在法律上有严格的规制,但贯彻执行并不严格。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只要加班就必须支付加班费,且需对每月加班60小时以上的员工支付50%以上的加班费(怡珊,2016),但日本劳动者的加班情形仍然严峻,日本制造业员工每年劳动时间比德国、法国长530多小时,比英国、美国长200多小时[55]。“过劳死”一词最初就是用来反映日本职场的工作狂现象导致的问题。事实上,东亚地区是全世界加班最严重的地区,由于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劳动在东亚地区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王奇,2011)。

6. 未来研究建议

关于加班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一方面可以将加班问题与其前因变量(如领导风格、组织文化、员工时

崔景怡

间管理倾向等)和结果变量(如过度劳动、工作倦怠、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加班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关于如何缓解加班问题,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弹性工作制有利于减少加班现象(如:冯霞,2011),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弹性工作制可能成为企业变相让员工加班的手段(如:朱彤,2013),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索弹性工作制对加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纪炳南. 我国企业员工加班问题探讨[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4): 188-189.

[2]吴琼. 中国民营企业加班现象描述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 吉林大学, 2009.

[3]Van der Meer, P.H. and Wielers, R. (2015) Unpaid Overtime in the Netherlands: Forward- or Backward-Looking In-

cen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36, 254-27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108/IJM-12-2012-0185

[4]王奇. 加班制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2011.

[5]赵磊, 卢京爽. 加班的认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12): 80-85.

[6]肖子宽, 赵慧娟. “无意识加班”探析及对策研究[J]. 山东工会论坛, 2017, 23(1): 39-43.

[7]王茜, 罗连化. 被动加班、工时满意度与最优工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证据[J]. 劳动经济研究,

2014, 2(6): 87-99.

[8]娄娜. 加班现象及加班规定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4): 72-74.

[9]Boswell, W.R. and Olson-Buchanan, J.B. (2007)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fter Hours: The Role of

Work Attitudes and Work-Life Conflict.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592-61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177/0149206307302552

[10]Richardson, K.M. and Thompson, C.A. (2012) High Tech Tethers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A Conservation of Re-

sources Approach.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search, 1, 29-4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5539/emr.v1n1p29

[11]赵领娣, 付秀梅. 劳动经济学——理论、工具、制度、操作[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 55.

[12]胡学勤. 劳动经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4.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243.

[14]张琪悦. 加班加点现象及加班费的争议探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8): 2-3.

[15]王佳萍, 吴建, 沈燕丽, 翁倩莹, 徐馨儿, 张璐. 员工过度加班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6): 95-97.

[16]于溦昱. 文化视角下看加班[J]. 市场论坛, 2011(5): 38-39.

[17]高洁. 企业超时加班问题的深思[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 96-97.

[18]Hartley, J., Jacobson, D., Klandermans, B., Van Vuuren, T. and Sutton, G.R. (1991) Job Insecurity: Coping with Jobs

at Risk.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9]Ashford, S.J., Lee, C. and Bobko, P. (1989) Content,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Job Insecurity: A Theory-Based

Measure and Substantive Te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2, 803-829.

[20]于坤, 刘晓燕. 越多安全感, 越少加班?工作安全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对加班行为的影响[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7(1): 59-65, 90.

[21]夏凡. 企业超时加班问题及对策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10(S1): 99-100.

[22]刘玲燕. “赶工时”游戏[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23]陈蔼婧, 廉思. 法律均衡视野下的青年产业工人超时加班[J]. 中国青年研究, 2015(10): 36-43.

[24]汪杜宇. 论“过劳死”现象中的自愿加班难题[J]. 法制与社会, 2017(3): 297-298.

[25]朱彤. 白领群体加班劳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6]黄忠琴. 员工非自愿低效率加班现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7]高路. 谁来制约可怕的“加班文化” [J]. 中国社会导刊, 2006(17).

[28]李冬洁. “加班文化”成职场潜规则[J]. 人民论坛, 2006(13): 32-33.

[29]Harrington, J.M. (1994) Working Long Hours and Health.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08, 1581-158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136/bmj.308.6944.1581

崔景怡

[30]Spurgeon, A., Harrington, M. and Cooper, C. (1997) Health and Safety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Long Working

Hour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Position. Occupational and Medicine, 54, 367-37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136/oem.54.6.367

[31]Sparks, K., Cooper, C., Fried, Y. and Shirom, A. (1997) The Effects of Hours of Work on Health: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0, 391-40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111/j.2044-8325.1997.tb00656.x

[32]Spurgeon, A. and Cooper, C. (1997) Working Time, Health and Performance. In: Cooper, C. and Rovertson, I., Eds.,

Well Being in Organizations,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London, 91-124.

[33]Van der Hulst, M. and Geurts, S. (2001) Associations between Overtim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High and Low

Reward Jobs. Work and Stress, 15, 227-24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080/026783701110.1080/02678370110066580

[34]Van der Hulst, M. (2003) Long Workhours and Healt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Health, 29,

171-18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5271/sjweh.720

[35]Dembe, A., Erickson, B., Delbos, R. and Banks, S. (2005) The Impact of Overtime and Long Environmental Work

Hours on Occupational Injuries and Illnesses: New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2, 588-59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136/oem.2004.016667

[36]Allen, H.M., Slavin, T. and Bunn, W.B. (2007) Do Long Workhours Impact Health, Safety and Productivity at a Heavy

Manufacture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49, 148-17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097/JOM.0b013e31802f09ee

[37]Kleppa, E., Sanne, B. and Tell, G.S. (2008) Working Overtime I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Hor-

daland Health Stud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0, 658-66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097/JOM.0b013e3181734330

[38]Taris, T.W., Ybema, J.F., Beckers, D.G.J., Verheijden, M.W., Geurts, S.A. and Kompier, M.A.J. (2011) 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s among Overtime Work, Health Behaviors and Health: A Longitudinal Study among Full-Time Em-

ploye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8, 352-36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007/s12529-010-9103-z

[39]郭正模. 中国特色的企业超时用工能算“体面劳动”吗——超时用工及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交易双方的行为分析

[J]. 社会科学研究, 2015(4): 35-40.

[40]Sonnentag, S. (2003) Recovery, Work Engagement, and Proactive Behavior: A New Look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Nonwork and Wor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518-52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037/0021-9010.88.3.518

[41]Burke, R.J. (2009) Working to Live or Living to Work: Should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Care? Journal of Busi-

ness Ethics, 84, 167-17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007/s10551-008-9703-6

[42]杨河清, 韩飞雪, 肖红梅. 北京地区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09(2): 33-41.

[43]周国良, 黎建飞, 刘文华, 陈特, 邱琳, 陈伟忠, 黄振东. 专家视点: 加班和加班工资[J]. 中国劳动, 2008(12):

6-17.

[44]周国良, 陈伟忠, 刘文华, 陈特, 黄振东, 黎建飞, 邱琳. 专家视点: 加班和加班工资(续) [J]. 中国劳动, 2009(1):

14-24.

[45]孙国平. 对我国加班制度之思考[J]. 中国劳动, 2013(12): 27-30.

[46]冯霞.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47]王能君. 劳动基准法上加班法律规范与问题之研究[J]. 台北大学法学评论, 2012(81): 52.

[48]罗洁珍. 法国劳动法典[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 141.

[49]王益英, 黎建飞. 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20.

[50]林晓云, 等. 美国劳动雇佣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4-8.

[51]Schor, J. (1993) The Overworked American: The Unexpected Decline of Leisure. Basic Books, New York.

[52]Bell, L. and Freeman, R.B. (1994) Why Do Americans and Germans Work Different Hours? National Bureau of Eco-

nomic Research, Cambridge.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3386/w4808

[53]Berg, P., Bosch, G. and Charest, J. (2014) Working-Time Configuration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Diversity

across Countries.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67, 805-83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177/0019793914537452

[54]怡珊. 中国与国外加班补偿制度面面观[J]. 中国工会财会, 2016(3): 39-41.

[55]张树岭. 日本过劳死现象成因分析[J]. 改革与理论, 2002(6): 61-63.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311,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mm@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

关于黑洞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黑洞探索研究综述 【摘要】人类总是对神秘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心。自从黑洞的猜想被提出以来,众多科学研究者纷纷致力于黑洞的探索与研究,许多与黑洞有关的理论被一一提出。而近几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在黑洞研究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终有一天我们会揭开黑洞那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黑洞研究理论 天文学中很多研究看似和生活毫无干系,但是却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黑洞,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关键问题之一,自然也是一大研究热门。黑洞是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塌而形成。黑洞质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连光也逃逸不出来。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 一、有关黑洞的著名理论 1.最早的关于黑洞的预言(1783年、1796年) 最早预言黑洞的人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监米歇尔(J. Michell)和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1783年,米歇尔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

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到了1796年,拉普拉斯则提出:“天空中存在着黑暗的天体,像恒星那样大,或许也像恒星那样多。一个具有与地球同样的密度而直径为太阳250倍的明亮星球,它发射的光将被它自身的引力拉住而不能被我们接收。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很可能是看不见的。” 2.广义相对论的黑洞理论(1915年)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扭曲,人们通常所说的万有引力就是时空扭曲的表现。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推导出来的结论产生了黑洞的概念:一个核反应完全停止的星体,无力顶住万有引力而坍缩;当原子被压破时,就会变成白矮星,而恒星量较大时,则还会敲开原子核,变成挤成一团、密度更大百万倍的中子星;如果坍缩的恒星质量更大时,则坍缩还会进行下去,所有物质会无可避免、永远坍缩下去,所有质量将集中在一个没有大小的“奇异点”上。广义相对论的中心思想是质量会扭曲其附近的时空;而黑洞本身的特质,是为极大的质量集中在极小的区域内,因此黑洞是一个具有极大质量与引力的星体,其引力大到使光线路径扭曲的程度,足以令光线无法逃跑。 3.霍金的黑洞理论(1975年、2004年) 1975年,霍金以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黑洞由于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的(也即所谓“活动水平线”的物体)都会被其吞噬而永远无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自尊(self-esteem)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一般自我或特定自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也是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种需要与追求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等;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人的生活来说“自尊是你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礼物——也包括你自己。对于获得健全的头脑、丰富的学识及幸福的生活来说,自尊至关重要。”(P4) 一、自尊: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 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有自尊的,正如人类并非一开始就有自尊一样。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自尊乃是人在对各种环境压力(包括生态学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反应过程中获得的,是生存适应和社会适应的必然结果。对于个体而言,自尊同样也是其自身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环境所必需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

首先,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基本生存的心理资源。根据有关研究,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较为清晰的自我尊重情感,如犯了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不愿被人当众训斥等。①这种社会性情感的产生是重要的,因为在自尊产生之前,儿童基本上还处在生物人的阶段,尽管语言和一些初级的认知能力已经发展起来,儿童可以进行初步的社会交往,但还不会主动地、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去适应社会和他人的要求,还不会在体验自我的情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一些初级的社会需要(如依恋)外,并没有清晰地自觉自己人之为人的荣辱和价值,其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物人的发展,这与动物的生活仍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换言之,如果没有自尊,没有对自我的一种自觉的情感判断,即使儿童具一定的自我认识的能力,也很难去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就像一个不知道疼痛为何物的人终将会被伤痛致命一击,一个不“知道”自尊的人同样会因不知道自我保护而失去做人的资格和价值,失去基本的心理和谐,甚至失去生命。在自尊被自觉后,儿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情感是人作为种的存在所具有的心理现象,那么有关自我情感的有效判断则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

债权转让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债权转让若干问题研究 最早的罗马法,认为债是连结债权人和债务人之法锁,如果变更任何一方,将使债失去同一性,因此否定债权转让。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债权人变更,为因应此种需要,罗马法最初采用了因债权人交替之更改、诉权之让与及以收取债权为目的之为自己之委任等制度,逐渐地债乃法锁的观念发生动摇,债权转让获得承认。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债权转让为资本流动所必需,因此债权转让不仅被广泛承认,而且允许转让的范围与自由也不断扩大。[1]我国在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和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均规定了合同权利的转让,为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实践总是走在立法前面并且是丰富多彩的,不断地提出挑战,因此,在理论上对债权转让加以研究,为司法者提供参考,具有很大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一、关于债权转让的范围 如前所述,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规定了合同权利的转让,但是,我们知道,合同之债仅仅是债的一部分,按照债的发生根据划分,除了合同之债以外,还有侵权损害赔偿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等。那么,债权转让的对象只是合同权利,即债权转让范围是否仅限于合同债权?其他债权能否作为债权转让的对象,也就是说是否属于债权转让的范围?自然也就作为问题显现出来。在审判实践中,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支持前一种观点,也有人支持后一种观点。笔者认为,债权转让的范围不因仅限于合同权利,其他债权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宗旨下也可转让。理由如下: (一)债权的本性决定了债权转让的对象不应仅限于合同权利。债权的核心是财产权,具有价值性,在市场经济社会,债权的流通成为满足当事人利益的必然要求。正如拉德布鲁赫在《法学导论》中所指出的,债权表现的权力欲和利息欲,在今天都是经济目的。债权本身就是法律生活的目的,经济价值不是暂时地存在于物权,而是从一个债权向另一个债权不停地移动。[2]因此,除了少数不以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债以外,原则上均具有可转让性,除非受到法律或当事人约定的限制。如《俄罗斯民法典》规定,属于债权人的债权可以根据契约或者法律移转于他人,与债权人人身不可分割的权利,包括抚养请求权、因对生命或者健康损害而引起的赔偿请求权不得移转。[3] (二)债权转让一般无损债务人利益。对于债务人而言,债权转让的结果是其履行义务的相对人发生变化,义务内容与原债务同一,责任限度也仍然在原债务限度之内,也就是说,债务人向受让人所承担的责任无论在质与量方面,和向原债权人承担的责任并没有区别。“债务人接到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4] (三)并不违背现行法律规定的精神。我国现行法律只规定了合同权利的转让,没有规定其他债权的转让,但不能由此简单地得出一概禁止合同权利以外债权转让的结论。因为,《民法通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没有充分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而伟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是通过顿悟解决的,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苯环结构的发现等。顿悟(insight)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罗劲,2004)。顿悟的研究始于格式塔心理学,兴起较早,但顿悟脑机制的研究直到近年才起步。这使得研究者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类任务和范式来探讨顿悟的内在发生机制。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从电生理研究和脑成像研究两方面展开,大体定位出了顿悟涉及的脑区。顿悟研究不仅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促进人类社会以及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顿悟的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最早把顿悟定义为:通过观察,对情景的全局或者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顿悟是在初始尝试失败以后,通过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对事物形成正确判断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顿悟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突然地理解了一个问题,或理解了一条有助于该问题解决的策略。Mayerl (1992) 把顿悟界定为突然知道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Csikszentmihalyii等学者(1995)认为,当个体面对新信息时,若他能以一个新方式看待老问题以使先前未得到理解的特点得到理解的话,顿悟就产生了。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张庆林,邱江,曹贵康,2004)。顿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生,是创造力的形式之一。纵观国内外学者观点,顿悟更多被理解为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并且相应的个体有顿悟能力的差别。顿悟有一些相对明确、易于区分的特点,如:非连续性、突发性、突至性、重构、令人惊讶(聂其阳,罗劲,2012)。有学者认为,顿悟是通过重构问题的心理表征,从而超越困境导向解答,并伴随啊哈体验(Kounios & Beeman, 2014)。 2 顿悟的理论模型 根据文献材料整理和回顾过往研究,顿悟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特殊加工观和非特殊加工观两大类。 2.1 特殊加工观 特殊加工加工观首先是早期格式塔学派的观点:Konlei 认为顿悟是生产性思维的典型,要求思维主体打破并超越事物之间固有联系(叶浩生,1998)。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顿悟包含了一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加工思维。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没有提供这些机制的可信事实,同样他们也没有说明顿悟到底是什么。新格式塔学派的学者Metcalfe (1987)所做的实验显然支持格式塔的观点,即顿悟问题的解决包含有特殊加工过程。事实上这一研究仍

农民增收问题论文综述

中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关学者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为此,很多学者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农民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村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终结了实行2000多年的农业税。相关学者关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看法。戴天放①研究认为取消农业税在短期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相当明显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长期趋势却表现为农民增收效应递减,主要是农业税减免引起市场交易成本如农资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和引起政府农业服务职能萎缩等。贺景霖②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业税取消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 ①戴天放,罗莹.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报,2008,20(11):148-151 ②贺景霖.农业税费减免周口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8,25(6):118-120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012010331 祁琪 一.焦虑 1、前言 焦虑是由D.Epstein和C.D.Spielberger提出的理论。罗洛.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人们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而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他认为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的体验。爱普斯坦的理论建立在对伞兵的研究上,他发现焦虑是在知觉到极度危险后所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他把这种状态描绘为极端有害的,并往往导致直接的动机(恐惧),以致造成行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适应性的作用,当情境(威胁)恶化时,直接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斯皮尔伯格详细论证、完善了由卡特尔(R.BCattell)提出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的概念,把焦虑分为特征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其理论不仅可以对焦虑作定性研究,而且可作定量探讨,从而结束了仅在理论上定性研究焦虑的历史,开拓了焦虑研究的新领域。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关于焦虑的分类[1]。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焦虑产生于过分的、使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并将其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这是从焦虑产生的根源出发的。这其中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焦虑产生由客观上对自尊的威胁引起,无论这种威胁是外界的危险还是内部的道德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这种由现实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焦虑成为正常焦虑。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产生的异常焦虑。 因此,从焦虑的性质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2]。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正常焦虑的“正常”指的是焦虑的性质,并不是指焦虑的程度,即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程度。而过敏性焦虑则是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2、焦虑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焦虑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3]。 2.1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 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她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而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焦虑也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现象。雅各布森认为: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因此,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能否得到,而选择性途径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因此自我是焦虑发展的根源。在雅各布森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的释放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焦虑又起到信号的功能,它促进自我发展更多的释放途径,以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谈谈文科研究生的读书、研究和论文写作 陈国新赵晓刚 摘要:对文科研究生应如何读书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了讨论。认为研究生读书要有读书计划,要坚持史、著、论相结合,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要与做读书笔记相结合,要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提出研究生要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要妥善处理研究方向和选题的关系,要认真对待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和写作。 关键词:研究生;读书;研究;坤问;选题 作者简介:陈国新,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赵晓刚,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根据我自己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长期培养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经验,着重谈谈文科研究生怎样读书,怎样搞科学研究,怎样进行论文选题与写作,供新导师和研究生治学参考。 一、研究生读书的特点和要求 1、研究生读书要有读书计划 研究生的读书首先要有读书计划,而且必须完成这个读书计划。没有读书计划,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基本上就是打烂仗,保证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要立足专业,将来靠专业所学安身立命。这是长期的、大的读书计划。研究生读书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专业读书计划。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管着研究生三年的读书计划。第二个层次是研究方向读书计划。研究生入学就有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来讲毕竟太大,还要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至迟在第三个学期要尽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要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拟订研究方向的读书计划。这是中期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在初步完成研究方向读书计划,有了创新观点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细化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而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导师怎样指导研究生?首先就是指导研究生制定这三个层次的读书计划。 2、研究生读书要史、著、论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必须史、著、论相结合。所谓 "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每个专业必须搞通本专业学术史。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地产物。”没有史做基础,论文跟工作报告差不多,就没有理论深度,缺乏历史感,轻飘飘的。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才能变得厚实起来。所以读书计划必须先读专业学说史。所谓"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经典著作就是可以称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献。比如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经典著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经典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与本科生读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本科生以读教材为主,研究生以读原著、文献为主。原著、文献与教材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即源头所在,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御教材,理解和讲授教材,毕业后也就能够去教本科生。经典著作与史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所谓 "论"就是学术论文。这也体现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的不同要求。教材长期稳定,而学术日新月异。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主要就是通过日新月异的学术论文。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篇左右,养成习惯,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握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题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因为论文总是从理论上探讨最新的东西、体现不断发展的东西。有经验的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和书目,就包括史、著、论这三个方面。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扎实。就可以避免时下有的青年教师拿一本教材就去开新课误人子弟的做法。 3、研究生读书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读书计划,都必须完成。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么多的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读好、怎样读完?一般要求研究生平均每周要读500页书。这就有个读书方法的问题。关于读书方法,前人已有许多经验。比如,我国著名文学家杜宣先生认为,天下之书,浩如烟海,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目治之书(看看即可)、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 等。 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成长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历一些挫折, 有时甚至是严重挫折。学术界长期以来致力于发现危险因子与何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相关联,却忽略了对另外一种情况的考察,那就是,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长 大成人后却功能完好,甚至还很优秀。最早对传统研究提出的挑战的,被认为是Rutter1972 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报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其后由于Norman Garmezy等人20世纪80年代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儿童弹性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图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介绍,并提出作者认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心理弹性的定义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 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 、“恢复力”、“复原力” 和“压弹”等。本文暂采用“心理弹性”这种译法。国外研究者们对resilience 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如

MastenA.S. (2001) 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 。 能力性定义: 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 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Werner E. E. (1995)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 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 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 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APA Help Center (2002) 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 ”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 ,“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 。 尽管各位研究者,对心理弹性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都公认心理弹性的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1)个体遭遇逆境;(2)个体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 。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因素在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在心理弹性的早期研究中,危险性因素( risk factor )和保护性因素 ( protective factor ) 是不得不提到的两个相关概念,它们贯穿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1985年Graf 和Schater 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 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 ”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 )和“外显的”(explicit )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 式。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 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 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2]。 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1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 (1983年)提出来。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 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在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实验性分离有可能只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不是深层加工过程的分离(M erikle,P.M .,1991)。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此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M erikle 和Keingold (1991)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 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判定标准。杨治良等(1994)也使用匹配比较法对汉字内隐记忆 进行了研究。匹配比较法就是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操作上匹配起来,使他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这时若出现实验分离,就有可能是深层加工过程的不同,而不是任务差异所引起。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彭莉 作者简介:彭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长沙,410205。 摘 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 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内隐记忆 启发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03页 ·理论研究·

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抓。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们就通许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 1 通许县基本情况 通许县总面积767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5.5万公顷,辖6乡6镇,30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3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同比增长7.6%。 2 农民人均收入现状 2.1 5年来农民收入情况 2009年全年总播种面积13.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7万公顷,增幅5.97%;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万公顷,棉花、花生、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万公顷。在经济作物中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75%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43。全县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小麦―越冬菜―无籽西瓜―辣椒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到3.3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幅11.1%,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1.1 2005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69.6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58.7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37.3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08.0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1 3.12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2.0%;家庭经营收入4011.8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6 4.84元,林业收入26.33元,牧业收入1088.17元,建筑业收入3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50.1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131.62元,社会服务收入18.11元,文教卫生收入1.16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 5.9%;财产性收入17.24元,占总收入的0.37%;转移性收入81.91元,占总收入的1.8%。 2.1.2 2006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88.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95.9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92.63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81.07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22.2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4.8%;家庭经营收入3764.81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79.61元,林业收入39.7元,牧业收入872.23元,建筑业收入4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49.9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6 3.77元,社会服务收入12.91元,文教卫生收入0.08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3%;财产性收入131.94元,占总收入的2.8%;转移性收入96.16元,占总收入的2.1%。 2.1.3 2007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5621.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96.43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79.80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389.19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7.44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4496.90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901.61元,林业收入30.21元,牧业收入1338.30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34.90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 3.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0%;财产性收入27.10元,占总收入的0.5%;转移性收入101.40元,占总收入的1.8%。 2.1.4 2008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 3.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58.4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 4.5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0 5.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8.61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5051.69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039.31元,林业收入7 6.24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6), 971-97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7885.html,/10.12677/ap.2019.96119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Self-Esteem Xinyuan P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Shanghai Received: May 22nd, 2019; accepted: June 6th, 2019; published: June 13th, 2019 Abstrac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re agency and communion, which cover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ability and enthusiasm, reflecting two core chal-lenges in social life.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gradual deepening. Although many inconsistent results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is also affected by cultural background, age, gender and other factors, most researchers still believe that agenc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and in-fluence on self-esteem.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uch localization, cultural universal-ity and naming should be noted. Morality may also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cogni-tion. 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gency, Communion, Self-Esteem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彭馨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