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小知识

儿童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小知识
儿童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小知识

血常规

血常规(blood routineexamination)是临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采集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

血常规采集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医院通常采用针刺采血(针扎手指末梢),目前还有激光采血。使用激光采血属于非接触式的采血方法,它可以避免病人紧张、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采血引起的交叉感染。防止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激光采血一般无痛。适合婴幼儿采血。但也有极少数激光刚好打在手指末梢神经时,疼痛感则效强。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孕期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常规检查孕妈妈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2、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3、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4、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 血型(RH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宝宝发烧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红蛋白,来看宝宝是否存在贫血;

2、通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来大致区分是否感染,是什么感染;

3、通过血小板,来看宝宝的凝血功能。

4、通过C反应蛋白(CRP),来看宝宝的体内有无感染等疾病的活动性指标。

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规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但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妈妈们做深入研究的,以下几个基本项目妈妈们可以大致学习一下。

【血红蛋白Hb】

WHO贫血诊断标准

6月龄~5岁:Hb<110 g/L,5~12岁:Hb<115 g/L,12~15岁:Hb<120 g/L。

如果血红蛋白确实明显低于参考值,医生会结合其他指标或检查,考虑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是何种类型的贫血,(进一步检查),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但不能仅以此得出是哪种类型的贫血。贫血的诊断不是依据微量元素中的血清铁水平,而是依据静脉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结果,其中血红蛋白Hb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指标。

而指血检测是否贫血,血常规检查只能作为筛查。若需采取治疗贫血之前,一定要抽取静脉血复查,同时还要检测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涂片了解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等相应项目。不要仅依靠血红蛋白确定贫血程度,还要了解贫血类型、

体内造血状况等。末梢血的缺点标本量少,不能进行重复实验和补充实验;组织液可混入,局部炎症可得假性结果。静脉采血标本代表性强,无组织液影响,适于临床研究,可重复实验和追加其他实验,所以对于检验科医生来说,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说,静脉血是首选指标。

【白细胞WBC】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等在发生变化:新生儿期WBC 约为15~20×10^9/L,婴幼儿期WBC维持在10×10^9/L左右(3月龄:6~18×10^9/L;6月龄~6岁:6~15×10^9/L),且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直至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中性粒细胞占50~75%)接近,8岁后WBC接近成人(4~10×10^9/L)水平...所以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参考值来衡量婴幼儿。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

A:中性粒细胞,“↑”增高通常表示可能出现细菌感染;

B:淋巴细胞,“↑”增多时着表明可能出现病毒感染;

C:嗜酸性粒细胞,“↑”,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存在过敏;

D:嗜碱性粒细胞,这一数据的影响不大;

E:单核细胞,“↑”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简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2005年出版的《牛津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手册第2版》里说:“当感染时,白细胞经常升高,例如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而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高(但是并非总是如此)。”

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发烧期间24小时后血常规检查才有意义。血常规检查:如果白细胞高,同时淋巴细胞高,并不能说明是细菌感染。婴幼儿,只有当白细胞>15×10^9/L,(白细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高,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而C 反应蛋白也应高于30,才通常可考虑为明显的细菌感染。白细胞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则可能存在病毒感染。(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可能”)

还有的严重的细菌感染也会造成白细胞的降低,所以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

【C反应蛋白(CRP)】

CRP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反应蛋白(CRP)被认为是反应快速、敏感的标志物之一。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

不能仅依据C反应蛋白判断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属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反映体内炎症较为敏感。但不能将“炎症”等同于“细菌感染”。

CRP正常参考值为0~10mg/L,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不升高或仅轻度升高(病毒感染通常CRP<30mg/L)。此外,应激也会出现CRP的升高。CRP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具体判断还要是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如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而C反应蛋白也应高于30,才可能考虑细菌感染。

【血小板PLT】

血小板主要反映了凝血功能。如果血小板明显减少,考虑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做进一步检查诊断。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简述

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在病毒性感染病人中,儿童多于成人。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大多数均能自愈。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比如非典、禽流感、乙肝、艾滋病。目前人类在对待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一些疱疹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有抑制剂,但远没有达到清除病毒的地步。病毒离开动物和人不能繁殖。离开了人或者动物,在体外,病毒只能存活很短时间。病毒感染

一般没有特效药。我们通常说的感冒,也是病毒感染,所以感冒也没有特效药。市面上的感冒药,只能缓解感冒带来的不适症状,并不能清除感冒病毒,也不能缩短感冒病程。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

细菌感染简述

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选用抗生素原则: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就不用两种;在没有明确病原菌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就要使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轻度或中度感染不主张联合使用抗生素。如果医生诊断是细菌感染造成的,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因为自行减量或者随意停用抗生素的行为也是在培养耐药细菌。

化验单解读

化验单解读 体检化验单解读(一) 一,尿常规 二,血常规三,其他检查 四,生化检测体检单检查项目解读(二) 单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值范围 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SGPT/ALT 0-40U/L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 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总胆红质素 T-BIL 0~18.8umo1/1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

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 D-BIL 0~6.84umo1/1 参考总胆红素 总蛋白 TP 60~80g/1 血清总蛋白增加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 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 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③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血清总蛋白降低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血清白蛋白 ALB 35.0~55.0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碱性磷酸酶 ALP 成人20-110U/L 儿童20-220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γ-GT)<50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胆固醇 CHO CHO 0~5.18mmo1/L <200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 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甘油三脂 TG 0~1.6pmmo1/L 青年<150 老年<200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降低(低于人群

如何看化验单(血常规篇)

如何看化验单(血常规篇) 在医院看病后,手拿着一叠检验单,看看那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这些东西说明什么?我究竟得了什么病?找医生问吧,病人这么多,医生哪有空�一解释;看书吧。如此深奥的医科书,怎么也看不懂。怎么办?现在好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就临床中一些常见的检 验项目向您逐一介绍,让您心中有 数。 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检查莫过于 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验.这些 检验费用低廉,速度快,可以了解 到疾病的许多情况。因此,深受广 大医务人员的喜爱,被昵称为“三大常规”。 本期就从血液检验开始谈起。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每次看病或体检后,我们会就血常规化验单,提出一些疑问,现就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做一个简要的知识普及,供各位参考,届时,请以临床医生的诊断为准。 血常规是最常见的化验,一般应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仪,一次测定可得到十几项至几十项参数。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不必去深究。通常需要着重关心的有三个方面: 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或HB):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重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在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

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1、红细胞计数是贫血诊断主要指标之一。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都可发生变化, 2、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生理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仅见于初生婴儿,但以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出大汗等机体脱水状态下,因血液浓缩,可引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潜水病等缺氧状态下,因机体紧急总动员,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也可相应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都可出现代偿性增多。 (2)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营养不良、各种出血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和血液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 二、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10个月宝宝血常规的正常值

10个月宝宝血常规的正常值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那10个月宝宝血常规的正常值是多少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10个月宝宝血常规的正常值,希望对您有用。 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血常规检查的作用1、判断是否有其他细菌感染。

如果乙肝患者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应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判断有无脾功能亢进。 重度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应考虑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应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肝硬化。 3、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作用,其中干扰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及抗病毒治疗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4、判断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全血象降低,应考虑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检查前: (1)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 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检查后: (1)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

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教你如何看懂宝宝血规化验单

教你如何看懂宝宝血规 化验单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一般医生给宝宝检查完身体后会开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当化验单回到医生后中时,医生看了看可能会说:“你的宝宝需要服用抗生素了。”有些妈妈会很奇怪,到底化验单上写了什么东西,医生会这么快判断出来呢?其实和宝宝有关的化验项目很多,不过都是以血、尿、便三大常规化验最为常用,小编今天就给妈妈们说一下化验单上都在说些什么。 一、看参考范围及特殊符号 掌握难度:★★☆☆☆ 如果宝宝出现了发烧、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上有出血点等状况,宝宝就需要化验血常规了。一般来说,血常规是用来衡量血液变化的化验项目,它难免反映宝宝身体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还能够简易判定感染的是病毒还是细菌。另外,它还可以说明宝宝的营养状况,看看宝宝有没有贫血。 如何查看:别看血常化验单里面有很多项,妈妈们只要能够看懂其中关键的四项就可以了,那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其他许多繁杂的项目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专业,所以那些还是交给医生吧。 看血规化验单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哪项检验结果异常,哪项后面就会一个升降符号。如果是“↓”或“L”,提示结果低于正常,而如果是“↑”或“H”,说化验明结果高于正常。对于不同日龄、月龄和年龄段的宝宝而言,白细胞等项目的具体参考值还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对照参考范围也很重要。 二、看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掌握难度:★★★☆☆ 血常规的化验单第一项就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就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项功能的主要就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这就是血红蛋白(Hb)。 如何查看: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三、看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掌握难度:★★★☆☆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如果宝宝的病情不一样,也会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解读血液报告单

一步一步解读血液报告单 血常规检查 一般来说,血常规检查是用来衡量血液变化的化验项目,它能反映出身体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还能够简单判断感染的是病毒还是细菌。另外,它还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如有没有贫血等。下面就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关键的几项。 白细胞 参考范围:(4~10)×10`9/L 白细胞增高常见于各种细菌感染、炎症、急性失血、急慢性传染病。明显增高时应去医院排除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可见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肺炎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放射性物质及化学疗法的影响;营养不良,机体失去防御能力时;血液病变,如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症等。 红细胞 参考范围:(3.50~5.50)×10`12/L 红细胞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脱水、烧伤、肺心病、高原气候)。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血红蛋白 参考范围:110~160g/L 血红蛋白生理性升高常见于高原居民、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恐惧等情况;病理性升高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肺疾病、血管畸形等疾病。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生理性减少包括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红细胞压积 参考范围:0.350~0.500L/L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平均红细胞体积 参考范围:80.0~10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参考范围:27.0~34.0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范围:320~360g/L 均红细胞体积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一起可用于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诊断中。 淋巴细胞百分比 参考范围:20.0~40.0%

体检血常规各项指标

血常规化验单

2.三分群血常规,就是说五种白细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 LY% 淋巴群 MO% 中间群 GR% 粒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 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 (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 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 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验问答总汇 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2.问:什么是血象 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3.问:为什么要常做血常规检验 答: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个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但由于血液不断的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

看懂孩子的血常规化验单(优.选)

看懂孩子的血常规化验单 孩子生病去医院,血常规是最普遍的一项检查。大部分家长拿到化验结果后,都是“找箭头”,觉得有箭头的项目就是有问题,没箭头的项目就是没问题,其他的知之甚少,都是交由医生去诊断。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综合医院(包括有的儿童医院)的血常规化验单所标示的正常值往往是成人血常规的标准。有的医生甚至也是凭借这些标准给孩子、尤其是婴幼儿诊断疾病,这样往往会做出南辕北辙的处理,造成错误用药,不但贻误病情,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家长自己如果能读懂一些重要指标,就可以更有的放矢一些。下面我们就来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指标1: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 这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项目。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程度必不可少的 手段,同时也是血液病或者一些慢性疾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重要参考材料。 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病毒感染: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

例增加。一些血液病例中,白细胞总数过高或者过低。 当然以上的判断也要看孩子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不同年龄(月龄)段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值是不同的,看下表: 结论: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如果一个3个月的孩子白细胞总数是17×109/L,2岁的孩子的白细胞总数是12×109/L,都不能简单视为细菌感染,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才能正确判断。 白细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又包含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粒细胞出生后一周开始下降,其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为30%;而在出生后6天内和5~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淋巴细胞则相反。 张大夫提醒:由于小孩子的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在各个年龄段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值去诊断孩子的疾病,而这通常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红指标2:C反应蛋白 孩子有感冒发热、咽痛等,带去医院看病,血常规化验报告中常有C反应蛋白升高的情况,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就会据此考虑为细菌感染,从而给予抗生素治疗。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白细胞IWBC或LEU)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 【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通常在健康体检时也包括血常规化验检查,可见其重要性。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血常规检查简便、快速、易行,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病人的血液基本变化,为进一步判断疾病提供有用线索。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化验单上一排排的英文缩写字母和数字就像天书一般,很难读懂。下面简明扼要地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项目和意义,当您再面对它时,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河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郝洪岭血常规化验包括很多项目,但主要有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3项。看血常规化验单,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 二、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

到医院看病,医生常给开一个化验叫血常规,“常规”二字的英文为routing,因此血常规又可缩写为:“血RT”,习惯上也称作“血象”,它是病人最常做的一项血液化验,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质和量的分析,它不仅能反映机体的造血状态,对其他器官、组织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亦有重要意义。血常规化验单上那么多的数字和字母代表什么?正常值是多少啊?让我给您作一简单介绍! 血常规化验单上有20多项,有一些是只对特殊疾病的专业项目,一般疾病只需关注五项即可: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 一、红细胞(RBC) 主要以蛋白质和铁构成,红细胞的主要功能为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各器官组织,并带回代谢产物二氧化碳至肺泡排出。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 红细胞(RBC)计数:正常参考值: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儿童:4.0~5.2×1012/L、新生儿:6~7×1012/L 减少:各种贫血。 增多:①相对增多: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情况,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致红细胞相对增多;②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多见于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肾癌、肾上腺肿瘤等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0~12)×1012/L;④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肾小球肾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二、血红蛋白(HB HGB): 俗称血色素,是一种含有二价铁的复杂有机化合物,位于红细胞内,约占红细胞体积的34%,是真正直接携带和释放氧与二氧化碳的物质。 正常值为:男性:120~170g/L、女性:110~160g/L、儿童:120~140g/L、新生儿:180~190g/L 血红蛋白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相似。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但在某些贫血时,两者之间的比值将发生变化。 三、白细胞(WBC): 有吞噬、消化和排除异物(细菌、病毒等)的作用。并有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故有“人体卫士“之称,白细胞的寿命平均13天。通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用以帮助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观察疾病的演变与疗效。 白细胞(WBC)计数:成人:4~10×109/L、儿童:8~10×109/L、婴儿:11~12×109/L、新生儿:20×109/L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分为5类(按百分比) 1是中性粒细胞(N)正常为40—75%,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是淋巴细胞(L)正常为20—5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时; 3是嗜酸性粒细胞(E),正常为0.4—8.0%,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参考)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 注意:只能作为参考用,简单的弄了一下 1.看血常规检查单的各项结果与正常值的比较,异常的常会标出 2.结果分析: 1)白细胞升高,主要为细菌感染 2)白细胞下降,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造血系统异常。3)血脂升高,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4)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 提示极有可能为糖尿病; 糖耐量异常(IGT): 空腹血糖<7.0mmol/L且>=6.1mmol/L 或 口服75g葡萄糖液后,血糖>=7.8mmol/L且<=11.1mmol/L 5)血液各种酶和蛋白:异常常需综分析且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来分析,常与肝功能异常有关,且某些及其严重。 常见正常值: 血红蛋白(Hb) 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小板(PLT) (100-300)% 红细胞(RBC)

男性:(4-5)*1012/L; 女性:(3.5-4.5)*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化验单解读 血常规

血常规 1、正常范围4.0-10x10∧9 g/L=4-10x10∧3/cm3或/dL, 1)中性粒细胞分叶 在6叶以上称核左移。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下降、过敏、变态反应上升。 3) 4)单核细胞:包核不规则 2、白血病散点图 红色:嗜酸性粒细胞、紫色:淋巴细胞、绿色:单核细胞、海蓝色:血小板和碎片、黄绿色:中性粒细胞、土黄色:异性淋巴细胞 3、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a、WBC↑↑+NC(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细 菌感染/炎症/肿瘤/药物因素 b、WBC↑↑+NC↑+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混合感染 c、WBC↑↑+EC(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变态 反应 d、WBC↑↑+白血病细胞:白血病 e、WBC↑↑+异性淋巴细胞>10%:EB病毒感染致“传单” f、WBC↓↓+LC(淋巴细胞)↑+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普通 病毒感染 g、WBC↓↓+EC↓↓+胃肠症状:伤寒/副伤寒 h、WBC↓↓+DC()无特殊+临床资料:结核、甲亢、SLE (系统性性红斑狼疮)等 i、WBC数不高+幼稚细胞:白血病/NHL(淋巴瘤) j、WBC↓↓↓+LC↑+红细胞/血小板减少:AA(再生障碍性贫血) 4、贫血指数:MCV、MCH、MCHC、RDW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80-100fl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34pg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 RDW:红细胞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均质性11.5-14.5 5、贫血(概念):RBC+HGB+HCT均低于同性别、同年龄组参考值下限的 一组症状(或疾病) 贫血程度划分(90g/L=9g/dL) 轻度:90g/L

手把手教你看懂宝宝感冒化验单

手把手教你看懂宝宝感冒化验单 宝宝一旦去医院,最常见的就是查体之后的抽血检查血常规了,这些辅满数字、又花花绿绿的检验单,却经常让妈妈们一头雾水。化验单上的那些数据能看出宝宝怎么样的身体情况?同样是感冒又怎么根据化验单来判断是病毒性感 冒还是细菌性感冒呢?血常规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什么 时候做血常规化验比较准?检验结果的报告单上又能看出 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Q:血常规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A:要确诊一种疾病,在医学上往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病征符合这种疾病的表现,如果想确诊孩子感染,首先要看看孩子是否有感染的病征。其次就是要有检验的结果支持大夫的临床判断,比如化验结果或者其他一些影像学检查结果。所以说,单纯从化验结果或者临床表现上都不能确诊,必须将两者结合,才能最终确诊。一些家长怀疑在诊断的过程中是否有化验的必要,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诊断的准确率还是应该进行一些常规的化验。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单纯是通过化验单上的结果就判断孩子的疾病也是不对的,因为化验结果仅仅是一个参考,要判断一种疾病还是需要很丰富的临床经验。Q:什么时候做血常规化验比较准?A:取血检查白细胞及其细胞分类是确定感染原因的最为准确最为快速的方法。通常

急性高热主要由感染所致,但在发热的24小时内进行血液 检查不易判断感染的性质。有时,孩子刚发热几小时就查血,并不易察觉白细胞的增高。白细胞增高是人体对细菌侵犯的一种反应。那么,既然是“反应”自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察觉。这种“察觉”多指白细胞超过10×109/L(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由于每个人白细胞的正常基线不同,只有当白细胞超过10×109/L才能达到共识的“察觉”水平。每个人的白细胞达到此水平的时间不同,所以感染后(一般指发热后)至少24小时检查白细胞对确定病毒或细菌感染 才有帮助。Q:在宝宝采血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A:一般在采血前应让孩子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有剧烈运动,比如跑跳等。激烈的运动后,应该静止15-20分钟再采血。另外在 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要注意保温,保证末梢的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这样也有利于采血。Q:如果化验单上白细胞总数增多,是否就应该给孩子使用抗生素?A:仅凭借一个白细胞 数目不够准确,在检查白细胞数目时还要进行白细胞的分类。Q:化验单上有标注箭头的项目,都表示超标了吗?A:儿童的正常值不同于成人儿童是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每个阶段的正常值不同,有别于成人,而血常规化验单上,所有参考值都是成人标准参考值,所以,家长看来有很多指标不在参考值内。现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如何看宝宝的验血化验单

一、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细菌特点: 1: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体积在~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 病毒特点 1: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比细胞小得多。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的动物的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病毒很多由简单的蛋白质构成。 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的治疗病毒的方法。所以病毒也是人类的克星。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的复制,或者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壳。 而对于细菌,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抗生素。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 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人得了这些病难于医治的原因了。例如非典中的象皇冠的冠形状病毒,就是很吓人的。 而细菌就很多了,人体内凡是和空气接触的地方都存在细菌。一般是腔肠的地方。细菌存在有益人体的,也存在有害的,所以不能一概否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杀死对人体有意的,也是怕有害的产生抗体。尤其对于肠道,要维持细菌群体的平衡。 二、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

小孩血常规白细胞偏高怎么回事【医学养生常识】

小孩血常规白细胞偏高怎么回事 文章导读 小孩子的血常规白细胞出现偏高的情况,这时候家长非常的担心,一般情况下 来说,孩子血常规白细胞出现偏高多是因为感冒的原因造成的。感冒会导致发烧,发烧 的时候白细胞自然会出现升高的情况,所以说也不要过于担心。这时候应该多喝水,让孩 子保持充分的休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 儿童血常规小宝宝最常见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时治疗,就会发起烧来, 这时候带宝宝到医院去,大夫就会让先验一下血。为什么要验血呢?因为人在生病时,血 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比如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就会产 生变化;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主要看哪些指标血常规的化验单上 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 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 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 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 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 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 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3、血小板计数(PLT) : 我们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流血不止,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了。

怎么看血常规化验单

绝大多数咨询的都不是学医的,不会看血常规结果可以理解,甚至即使是学医的,如果不是血液科的,不少医生也不太会看。 但是血常规又是一个很基本的常规检查,凡是来咨询的几乎多少都会涉及血常规结果的疑问。所以很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如何看血常规,当然主要是结合血液病病人的特点,有些指标的意义不会全面解释。 现在的血常规基本上都是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分析的结果,受仪器本身的因素、血样标本抽取是否合适(是否很顺利或者是否抽取了标本发生血凝或是否因为种种原因标本为乳糜血)、检测人员的操作是否得当、检验科质量控制是否做得好以及外界因素(譬如抽取标本时的情绪、环境温度等)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有差错发生。 所以,如果检查结果提示有某项指标明显异常,但是又好像和临床现象不太符合时,需要考虑到检查差错的可能,尽管发生几率不是很高,必要时需要重复检查,譬如说如果临床没有贫血的症状,但是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贫血,或者如果是临床没有出血表现,但是血小板计数结果很低,那就有必要怀疑一下结果是否可信,当然,作为病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去分析,但是总的来说,检查结果有异常,不一定都是有临床意义,或者可以理解为结果有异常时不一定代表着肯定有什么疾病或有病情变化,有时候太忙,我不一定都会给予详细的解释,可能只是用“这个结果的偏高或偏低没有什么意义”之类的话简单解释。 血常规结果往往包括三部分内容,下面分别解释。 第一部分是关于红细胞的,包括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比例和绝对值、红细胞分布宽度等等,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主要时用于判断是否有贫血、是否有红细胞增多。明显升高的不一定都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种原发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也有可能是继发性的,譬如见于居住高原的、有心肺方面疾病导致长期缺氧的、吸烟嗜好者、大量腹泻等脱水所致血液浓缩等等。三个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用于判断贫血原因的,可以先分出是大细胞、小细胞还是正细胞性贫血,然后再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寻找贫血原因,不至于过度的范围太广的检查。有时候完全没有贫血,这三个指数的偏高偏低不一定有明确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分布宽度应该也是一个判断贫血原因的指标,只是用得比较少。网织红细胞是一种接近成熟的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很少。在骨髓造血很活血的情况下(尤其是红细胞系),释放到外周血的网织红细胞可能会增多,譬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一些营养性贫血有效治疗后。如果骨髓增生程度减低,可能会出现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减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较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当然,有时候再障不太严重时不一定网织红细胞减低。其实可以看出,网织红细胞也是帮助判断贫血原因的指标之一。另外需要补充一点,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在男女是有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的,女性正常范围略低于男性,譬如说红细胞正常范围在男性是4-5.5×109/L,女性是3.5-5×109/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在男性是120-160g/L,在女性是110-150g/L。 第二部分是关于白细胞。白细胞是一大类细胞的总称,包括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所以往往不应该只是关注白细胞计数。其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比例最高,正常情况下占了50-70%,其次是淋巴细胞,占了20-40%。在血常规检查结果中,不同的白细胞包括了各自的计数和百分比。需要强调一下,看血常规中白细胞结果时,不能只看计数或只看百分比,而是综合分析。经常会有百分比偏高或偏低而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譬如说中性粒细胞本来占了多数,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了,那淋巴细胞百分甚至单核细胞等的百分比就相应升高了,而计数很可能正常,那么这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偏高就没有什么具体意义。 仪器分析不一定能把各种白细胞分得很清楚,譬如说白血病细胞经常会被分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之列,2- 1 -

如何看小儿血常规化验单

实用技能!如何看小儿血常规化验单 在回答妈妈有关孩子病情的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地提到小儿血常规的化验结果。由于一些综合医院,包括有的儿童医院的血常规化验单所标示的正常值,往往也是成人血常规的标准。医生凭借这些标准给小儿,尤其是婴幼儿疾病的诊断,往往会做出南辕北辙的处理,不但贻误了病情,错误用药,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呢: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 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程度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也是血液病或者一些慢性疾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重要参考材料。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而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一些血液病白细胞总数或者过高或者过低。当然以上的判断也要看孩子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不同年龄(月龄)段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值是不同的,看下表:

根据以上,如果3个月的孩子白细胞总数如果是17×109/L,2岁的孩子白细胞总数12×109/L,都不能简单视为细菌感染,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小儿白细胞分类也与成人不同: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又包含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粒细胞出生后一周开始下降,期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为30%;而在出生后6天内和5~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淋巴细胞则相反。 由于小儿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在各个年龄段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值去诊断孩子的疾病,所以这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不同的年龄段也是不同的:红细胞数:出生时可以高达(5~7)×10 12/L,血红蛋白170克/L;出生以后建立肺循环,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到3~7周红细胞数下降至3×10 12/L,血红蛋白70~90克/L;6个月~6岁红细胞数4×10 12/L,血红蛋白105~140克/L,6岁到12岁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才达到成人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当海拔为0时,小儿血红蛋白低于:6个月~6岁110g/L,6岁~14岁120 g/L,诊断为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