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汉语简答题

最新古代汉语简答题
最新古代汉语简答题

简答题

1、象形字与指事字有什么区别?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象形字的特点是其字形整体上描摹某一事物的特征和轮廓,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的特点则是除了描摹事物的整体形象之外,还包含了一个指示事物的抽象符号。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抽象符号,后者有抽象符号。如“木”其整体像一棵树的形象,是象形字;“本”,在一棵树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指示树根部位的抽象符号,是指事字。

2、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什么区别?

指事与会意的区别,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的。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构成指事字的两个形体中,只有一个是有完整形体、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独体字,另一部分则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会意字却不同,构成会意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都是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和完整字形的辽。所以指事字不能拆开分析,会意字却可以拆开分析。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则是合体字。如“本”,这个字形由“木”和“一”合成。其中“木”有它的固定读音、固有意义。是一个象形字,而“一”并不是一二三的“一”,它只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的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作用是用来指示该字的意义所在。所以“本”是指事字。再如“休”,构成它的两个形体中,不仅“木”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人”也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所以它是由两个字合成的可以拆开分析,因而它是会意字。

3、形声字与会意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会意字和形声字相同的地方是,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都是合体字。会意字的特点是其形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会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这个会意字的意义;形声字的特点是,也由两个字的形体合成,其意义由其中一个形体来显示(只能显示其意义范畴),另一个形体表示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都起表示意义的作用,后者的两个构件中必须有一个起表音作用。如“休”以“人”靠在“树”上显示“休息”之意,是会意字;“沐”则用“水”旁来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用“木”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所以它是形声字。4、假借分为哪两种情况?它们有什么区别?

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本无其字的假借指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们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个同音字来记录它,如与“旧”相对的那个词就没有专门为它造出一个专字,人们就从现有的字中找出一个与它同音且原义为打柴的“新”字来记录与“旧”相对的那个词,这种假借是没有本字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则是指其个词本来应有表示它的专字,但人们在书写它的时候,却借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如表示“伸展”这个意义原先有个专字“伸”,可有的作者在写“伸”的时候,却放着“伸”字不用,而用了一个与“伸”字音近的“信”来表示“伸展”的意义。那么,在表示“伸展”这个意义时,“信”就是一个假借字,“伸”是它的本字。

5、什么叫古今字?它与假借字有什么不同?

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所用的不同的字,也就是某个意义原来用这个字,后来用那个字,这两个字就形成了古今字。如表示“包围”的意义,原来用的是“韦”字,后来又造了“围”来表示“包围”的意思,“韦”和“围”就是一对古今字。

6、什么叫异体字?它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异体字是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实际上,异体字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如“烟”和“”,它们都读yan,都指物品燃烧时冒出的那些东西,只不过其形体不同罢了,它们就是异体字的关系。

7、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什么特点?

本来古书中都有并且意义不相同的两个字,因为它们的字音相同,在简化时,就用那个笔画少的做了那个笔画多的字的简化字。这样,这个简化字实际上对应了古书中的两个字,一个是它本身,一个是那个笔画多的字。如“余”和“”,二字古书中都有,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意为“剩余”。因二字读音相同,即以“余”作了“余”和“”的简化字。

8、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几种类型。

词义演变的类型有三种,一是词义的缩小,即词的古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大,词的今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变小。如“坟”,古义是指土堆,意义范围大;今义只指埋死人的土堆,意义范围变小了。二是词义的扩大,即词的古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小,词的今义表示的范围变大。如“河”,古义只指黄河,意义范围小;今义则可指所有的河流,意义范围变大了。三是词义的转移,即词的古义和今义所指的不是同一事物。如“钱”,古义是指一种铁制农具,今义则指货币。

9、简析“畏”和“惧”这一对同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

都是害怕的意思。但它们的语法功能不同。“畏”是个及物动词,后边常常带有宾语。“惧”是个不及物动词,后边一般不带宾语。

10、简析“哭”、“泣”、“号”、“啼”这一组同义词的异同。

都是哭泣的意思。但它们的情态不同,“哭”指有声音的哭,“泣”则指无声音的哭。“号”指带言词的哭,“啼”则指放声大哭。

11、简析“领”、“颈”、“项”这一组同义词的异同。

它们指的都是脖子部分,但其侧重点不同。“领”侧重指整个脖子,“颈”侧重指脖子的前部,“项”则指脖子的后面。

12、简析“饥”、“饿”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指肚子不饱。但二者表示的程度不同。“饥”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肚子空,想吃东西。“饿”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很长时间没有吃到东西,已经威胁了身体的健康。

13、简析“疾”、“病”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生病的意思。但二者表示的程度不同。“疾”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小病,轻病。“病”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重病、大病。

14、简析“法”、“律”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可表示法律、法令的意义。二者的意义范围大小不同。“法”的意义范围大,指的是法律、制度。“律”的意义范围小,指具体的刑法条文。

15、简析“杀”、“弑”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杀人的意思。二者所表意义的感情色彩不同。“杀”是个中性词,不论是杀贤者还是杀不贤者,都可用“杀”;“轼”则专用于指下杀上、卑杀尊。

16、简析“能”、“得”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表示可能的意思。二者的意义侧重点不同。“能”侧重于表示一个人的能力可使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得”则侧重于表示客观条件容许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

17、简析“恭”、“敬”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恭谨有礼的意思。二者所表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恭”侧重于指一个人的外貌恭谨有礼。“敬”则侧重于指一个人内心恭谨有礼。另外,“恭”侧重于指对人的态度,即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侧重于指对事的态度,即做事严肃认真,不马虎。

18、简析“完”、“备”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有完全的意思。二者所表意义的侧重点不同。“完”侧重于指事物完整无缺。“备”则侧重于指事物的数量品类应有尽有。

19、什么叫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请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探求词的本义一要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字形来分析,二要考察词在文献中的用例。

20、什么叫词的引申义?它和词的本义有哪几种联系方式?

由本义(或某个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它和本义的联系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相似类比,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二是相关借代,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三是相因推导,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可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21、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表现出哪几种主要差别?

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六点主要差别。一是范围广狭不同。如“法”和“律”,都可表示“法令”,“法律”的意思,但“法”多指法则、制度,意义范围大;“律”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意义范围小。二是性状情态不同。如“寝”、“卧”、“睡”都可表示“睡”的意思,但“寝”指的是躺在床上睡,“卧”指的是趴在几上或靠在几上睡,“睡”则指坐着打瞌睡。三是程度深浅不同。如“病”和“疾”,都指“病”,但“病”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重病、大病;”疾“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小病,轻病。四是侧重方面不同。如“能”和“得”,都表示可能的意思。但“能”侧重于表示一个人的能力可使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得”则侧重于表示客观条件容许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五是感情色彩不同。如“杀”和“轼”,都是杀人的意思。但“杀”是个中性词,不论是杀贤者还是杀不贤者,都可用“杀”;“轼”则专用于指下杀上、卑杀尊。

22、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有六种:一是“主语+谓语+也”式如“董狐,古之良史也”;二是“主语+者+谓语+也”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三是“主语+者+谓语”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四是“主语+谓语”式,如“秦,虎狼之国。”;五是“主语+副词+谓语+也”式,如“此诚急存亡之秋也。”;六是“主语+为+宾语”式,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23、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表达功能?

第一种,表示类属关系。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第二种,表示等同关系。如“楚左九尹项伯,项羽季父也。”;第三种,表示比喻关系,如“君子之德,风”;第四种,将复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百乘,显使也。”;第五种,表示因果关系。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4、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于”字句。如“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第二种,“为”字句,如“吾属今为之虏矣。”;第三种,“见”字句,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第四种,“为……所……句”。如“如姬父为人所杀”;第五种,“被”字句,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5、古代汉语是如何表示动量的?举例说明古今动量成分位置的不同。

古代汉语表示动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单个的数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来表示动量。如“(赵高)上殿,殿欲坏者三。”现代汉语则是把数词和量词结合成的动量词组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和放在动词后作宾语两种方法来表示动量,如“做了三遍”,“他五次举牌”。26、什么叫词类活用?它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

汉语词类活用是指有的词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斟酌功能,具有了他类词的功能和意义。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用如使动、形容词用如意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如使动、名词用如意动、名词作状语等。

27、什么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何区别并加以翻译?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使宾语发出与某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所谓意动用法,是指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即主语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把宾语看成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二者的区别是,使动用法侧重于对宾语客观行为的描述,意动用法侧重于对主语主观认识的描述,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让)宾语……”,意动用法则可译为“认为宾语……”或“把宾语当成……”。28、名词作状语有哪几种意义?请举例说明。

有四种意义。一是用作比喻,表示行为的方式,例如“(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儿,表示方式状态,像小孩一样。二是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示工具,用箕畚。三是表示对人的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一样。四是表示行为的处所,如“夫山居而谷汲”。山、谷,表示处所,在山里,从谷里。

29、名词有哪几种活用类型?请举例说明。

名词的活用类型共有四种。一是名词用如动词,如“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意为“游水”。二是名词用如使动,如“阳虎走而之赵,赵襄子迎而相之。”相,意为“让……做相”。三是名词用如意动,如“无友不如己者。”友,意为“把……当成朋友”。四是名词作状语,如“童子隅坐而执烛。”隅,,作动词“坐”的状语。

30、形容词有哪几种活用类型?请举例说明。

形容词的活用类型共有三种。一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好。二是形容词用如使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绿。三是形容词用如意动,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31、“章句”与一般的“传”、“注”在训诂旨趣上有什么不同?

“传”、“注”体的注疏一般以解释字词的意义为主,而“章句”体的注疏除了字义词义之外,其主旨则是分章析句,串讲全句或全章的大意。这就是二者旨趣的不同。

32、“疏”与一般的“传”、“注”在训诂旨趣上有什么不同?

注释对象不同。“疏”除了经文之外,重点是解释前人给经文作的注;同时“疏”还常常要逐字逐句甚至逐章地讲解经文和注文,其解释一般都很周详,对于理解经书原文和注家见解都很有好处。

33、训诂术语“谓”和“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用法却不同。“谓”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词语的特定意义的,而“谓之”则主要用于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用“谓”时,被释词在其前,用来解释的词在其后;用“谓之”时,正好相反,是被释词在其后,用来解释的词语在其前。

34、“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这两个训诂术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如:“佼人僚兮。”毛传:“僚,好貌。”

35、“之言”、“之为言”与“言”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之言”和“之为言”这一类古注术语一般都是声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全句之义的;而“言”这种术语则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包括来串

讲文意的。所以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如《论语》“为政以德”,朱熹注:“政为之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这是用同音字“正”来解释“政”的得名之源;《诗经》:“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这是用“言”这个术语来解释词语的意义。

36、“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这两类训诂术语在用法上和旨趣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读为”和“读曰”这种古注术语主要作用是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而“读若”和“读如”这种术语则主要用来给字注音的。如《汉书*贾谊传》:“天下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这是用“读曰”这个术语注明“倍”的本字是“背”;《仪礼》:“大史是右。”郑玄注:“右,读如‘周公右王’之右”。这是用“读如”这个术语说明右的读音。

37、常用的校勘术语有哪些?它们各是怎样的用法?请举例说明。

常用的校勘术语有“当作”、“当为”和“衍”、“脱”。其中前两个主要用于改正古书中的文字错误。如《韩非子*说林上》:“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与。”王先慎注:“‘请’当为‘索’,上下文并作‘索’,《策》亦作‘索’”。“衍”这个术语用来指出文中因传抄而多出的文字。如《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阮元《校勘记》:“《释文》无‘水’字,云‘或作汉水以为池,水字衍’。”“脱”字这个术语则用来指出文中因传抄而脱漏的文字。如《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校勘记》:“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38、举例说明古韵和今韵的不同。

古韵与今韵的不同,由古代诗歌的韵脚和叠韵联绵词可以看出来。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诗中的“惠”“戾”“届”“阕”在上古同属质部,是押韵的;但今天读来,它们的韵母就不同了。再如联绵词“仓庚”,在上古,它们是叠韵的,但今天其韵母也不同了。

39、举例说明古今声母的不同。

古今声母的不同,首先可以从双声联绵词看出来。如“匍匐”二字原来同属并母,是双声的关系;但今天一个声母为“p”,一个声母为“f”,变得不双声了。另外,从形声字的声符也可以看出古今声母的不同。如“都”字,从邑者声,是个形声字。当初造字时,“都”既然以“者”为声符,说明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但今天读来,二者的声母已经不同了。

40、举例说明古今声调的不同。

古今声调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古代的平声字今天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如“津”“巾”“秦”“人”在古代都是平声字,今天前两个变成了阴平,后两个变成了阳平。其次还表现在古代的入声字今天消失了,转入其他的声调。如“一”“急”“普”“刻”在古代都是入声字,今天分别转为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41、什么是古音通假?考察古音通假应该根据什么时代的语音系统?请举例说明。

古音通假就是人们在使用汉字的时候,本该使用甲字时,不用甲字,却用了一个与甲字音同或音近的乙字。由于古音通假依据的是先秦古音而不是今音,所以考察古音通假也只能根据先秦时期的语音系统。例如“伏羲氏”在古书中又写作“庖羲氏”,依今音,“伏”与“疱”不同,似乎二字不可能通假,但若依先秦古音,十字则都属并母,是通假字。

42、举例说明古音通假的几种类型。

古音通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通假,即通假字与本字声韵都相同。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中的通假字“畔”与其本字“叛”声韵都相同;一种是音近通假,即通假字与本字声音相近。这又分为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和声韵相邻通假三种情况。双声通假的“惠”和它的本字“慧”,其声同属匣母;叠韵通假的如“信”和它的本字“伸”,其韵同属真部;声韵相邻通假的如“归”和它的本字“馈”,其声母分别是见母、群母,同属牙音;其韵分别为微部、物部,主要元音相同。

43、举例说明为什么联绵词、音译词的不同写法不能算古音通假。

联绵词作为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单个字只起标音的作用,因此,组成一个联绵词的两个汉字,就可以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几十种不同的写法。但这些不同写法中,不能说其中的某一种是正确的写法,也就不能说其他写法是某一种写法的通假。所以联绵词是不能算作古音通假的。例如“匍匐”,有时又写作“蒲服”,有时还写作“伏扶”。我们不能说其中的哪一种写法是本来的写法,也不能说另外的写法就是通假。

至于外来的音译词,当初都不是只有一种写法。如“葡萄”又写作“蒲萄”“蒲陶”“蒲桃”等,这几种写法中,即不能说哪一种写法用的是本字,用的是本义,也不能说其他的写法就是通假字,用的就是通假义。所以音译词也不能算古音通假。

44、什么叫古体诗?什么叫近体诗?近体诗在格律上主要有哪些特点?

古体诗是指初唐以后诗人们仍按古诗的形式写作而成的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的诗。近体诗则指完成于初唐的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的诗。近体诗在格律上的特点主要有: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字数固定,七律、七绝每句七字,五律、五绝每句五字;押韵严格,限押平声韵,双数句句尾必押,不能换韵;讲究平仄,共有四种平仄句式,全诗按“粘”和“对”的规律组合而成;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45、什么叫平、仄?什么叫粘、对?什么叫拗、救?

“平”即指中古四声中的平声,“仄”即指中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

“粘”指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前四字(五言为前两字)的平仄相同,“对”指一联之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相反。

“拗”指某句该用平声的字改用了仄声,“救”则指“拗”了以后,在某个地方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

46、结合以下例句,概括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规律。

(1)行仁政而王,莫能与之御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2)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4)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用代词复指的前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6)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用代词复指的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规律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1)(5);疑问句中疑问宾语前置,如(2)(3);为了强调把宾语前置,再用代词复指,如(4)(6)。

47、结合以下例句,概括古代汉语常见的被动句式。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被+动)

(2)昔者,弥子暇见爱于卫君。(见+动+于+名)

(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焉。(见+动)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为+名+所+动)

(5)贵为天子,而身为禽。(为+动)

(6)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动+于+名)

古代汉语常见的被动句式如上。

48、比较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与今义,概括词义演变的类型。

(1)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词义缩小)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词义转移)

(3)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词义扩大)

(4)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词义缩小)

(5)饮于河渭,河渭不足。(词义扩大)

49、结合以下例句,说明连词“而”的不同用法。

(1)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表示并列)

(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表示递进)

(3)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用商鞅而富强。(表示因果)

(4)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表示承接)

(5)子路拱而立(表示偏正)

(6)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表示转折)

(7)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表示假设)

(8)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表示目的)

50、结合以下例句,概括古代汉语名词的活用类型。

(1)曹子手剑而从之。(“手”用如动词)

(2)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骨肉也。(“肉”用如使动)

(3)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功”用如意动)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罪”用如动词)

(5)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臣”用如使动)中国文学史

绪论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关于神话:

(一)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特点:

1、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2、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3、意义: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愿望。

(三)产生条件:

1、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社会领悟时。

2、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

(四)目的意义:

1、为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

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淮南子》)

三、《山海经》

(一)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二)概说:

1、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觋、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阮元《经籍纂诂》。 10.刘熙《释名》。 11.《方言》。 12.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王先谦,郭庆藩。 14.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流水对,借对 16.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仄仄平平仄仄平。 18.颔联,颈联 19.《诗经》,《楚辞》。 20.《切韵》。 21.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2.A. 3.C。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A、A、D、C 、A、D、A、C、A 三、名词解释。 1.省声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省形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亦声 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反切 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同源词 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阴声韵 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阳声韵 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m、n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ɡ两类韵尾。 8.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重唇音 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舌头音 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古无轻唇音 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 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全清 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 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

1、什么是六书? 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 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三

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 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讲评(1)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 《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2、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3、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 2、主要观点:汉字整字是由一些基本字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字与字的产生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次第相生的,即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 3、意义: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 4、从唐代起,“《说文》学”流传至今的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最负盛名是什么? 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多达数百种,流传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1)南唐末徐锴《说文解字系传》;(2)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明赵宦光《说文长笺》;(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等,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负盛名。 5、简述戴侗《六书故》的特点和贡献。 《六书故》是一部探究“六书”本义的著作.他对《说文解字》部首进行了改造,并将之按义类归为九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部首,然后把所收字按义类编排。 戴侗的贡献有:第一,开创了把《说文解字》部首按义类归纳为大类的做法,这样做的

古代汉语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库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c。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b。 A 校信原 B戒及炎 C友武叔 D上过本 9、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c 。 A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B豕人立而啼。 C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D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d。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b。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太祖累书呼。 C天下云集而响应。 D秦稍蚕食魏。 15、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c。 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二、填空题 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东北话基础上形成的。 6、辟避、诒贻、凭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游、 修修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诒贻、憑凭、谕喻。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本义义。 三、名词解释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 字取韵母和声调(1)。 3、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 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字鼎堂;,字彦堂;,号雪堂;,号观堂。 2.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研究汉字的学问被称为____,唐代注《汉书》日:“小学谓文字之学也。” 3.古代学者所说文字之学,不仅包括研究汉字的学问,而且包括和。 4.宋代兴起了,这是一门以传世和出土的古代铜器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8.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每字1分,共10分) 9.都: 10.朋: 11.壶: 12.寇: 13.基: 14.徒: 15.歪: 16.本: 17.鼓: 18.珑: 四、写出下列句中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构字部件构成今字(每宇2分。写出古字1分,具体说明1分,共10分) 19.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20.疾止。(《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21.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诗经·小雅·正月》) 22.爰始爱谋,爰契我龟。(《诗经·大雅·绵》)

23.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经·小雅·绵蛮》)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宇结构特点(15分) 24.缝人掌王宫之缝缘之事。(《周礼·天官·缝人》) 25.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26.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7.清泉洗黼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陆游《午枕》) 28.汉王伤智,乃扪足日:“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六、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字3分,共15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2.小学;颜师古 3.训诂;音韵 4.金石学;石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2分)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2分)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2分)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2分)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2分)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古代汉语简答题

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 “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 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 用,据为典要的是班、许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班固次 第。许慎用功最勤,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汉字的结构,写出了中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 4、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 答: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许慎引用《周易》里面的话,说明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他从里边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写了《说文解字》,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文字解释系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第二,说明了汉字之用。我们可以来看看《说文解字叙》里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这是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一个方面,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往未来看去,我们并不放弃过去,我们慎终追远。没有文字,我们就看 1、什么是六书? 三家之说大同小异,郑众由于是随文注经后世很少采

中央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历年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试题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2.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3.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4.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 二、标出诗的韵脚和韵部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阎奉明恩。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有区别字,也请写出 1.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 禽: 2.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难一》) 官: 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世说新语·方正》) 。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5.近臣谏,远臣谤。(《国语·楚语》)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 1.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妻: 2.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甲: 3.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庸奴: 4.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5.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 。 2.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我: 3.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变: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 5.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我: 六、翻译下列古文(46分) 原文1: ①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各言尔志?”③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④敝之而无憾。” ⑤颜渊曰:“愿无伐善,⑥无施劳。”⑦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⑧子曰:“老者安之,⑨朋友信之,⑩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原文2: 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②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原文3: ①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②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③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⑤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B睹覩C置寘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

古代汉语试题及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最新十次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最新十次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5.什么是字形的内部功能,字形的内部功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字形的内部功能是指字的形体对字音、字义的作用。字形的内部功能有: (1)形成与显示文字。在文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字形是唯一的物理要素,它是字音字义的代表者和承载着,如果没有字形,就无所谓字音字义。因而,字形的首要功能就是形成并显示文字。 (2)表现字音、字义。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但是字音、字义不是直接显示出来的,它们的出现,是由字形来表现的。 (3)区分文字。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不同的文字标示着不同的音义。 6.为什么说汉字的运用有助于大脑的发展? 参考答案: 汉字是意音文字,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既作用于人的视觉认识系统,同时又作用于人的听觉认知系统,因而比表音文字更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左脑负责语言、数学、逻辑等方面的感知思维活动,右脑负责空间、音乐、想象、视觉等方面的感知思维活动。两个半脑,只有同时开发,均衡发展,智力才能健全。人的文字阅读活动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活动之一,不同的文字对于人的大脑的作用不同。汉字为“复脑文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 7.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 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自源文字,即由用这种文字的民族的祖先首创的文字,例如汉字和古代苏美尔文字。 一种是他源文字,即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或者在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例如日本文字、韩国文字、越南曾经使用过的喃字等。 1

古代汉语专题试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试题参考 答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科《古代汉语专题》课程试题D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试卷D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古白话 2、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3、形声、转注、假借 4、古今字 5、历 法 6、单音词 7、偏义复词 8、链条式辐射式综合式 9、词义范围的缩小 10、者所 11、陆法言 12、陆德明 13、毛亨,郑玄,孔颖达 二、按照六书理论分析下列汉字并指出其本义。(每个2分,共10分) 1、指事字,本义:树梢。 2、象形字,本义:果子,果实。 3、会意字,本义:放牧牲畜。 4、会意兼形声字。本义:喘气,呼吸。 5、形声字,本义为回头看。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不举例扣1分) 1.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例略。 2、不把要表达的内容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委婉曲折,叫做 委婉,又叫“婉曲”、“婉转”、“曲折”。例略。 3、《五经正义》由唐孔颖达纂集而成,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 经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其中《周易》用魏王弼、晋韩康伯

注;《尚书》为梅赜本汉孔安国传;《诗经》用汉毛亨传、郑玄笺;《礼记》用郑玄注;《左传》用晋杜预注。 4、古书注解常用术语之一,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 种状态或性质的形容词。例略。 5、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韵即 韵部。如《广韵》二百零六韵,即二百零六个韵部。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其特点有:(1)不能拆开来解释。(2) 有一词多形的特点。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书写形式。(3)有一词多义的特点。例略 2、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的缩小”。特点:古义大于今义,今义 包括在古义之中。例略。 3、古代汉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主要有: (1)“于”字式。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例略 (2)“为”字式。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略 (3)“见”字式。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例略 (4)“被”字式。例略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并加以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农”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2、“小”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某事物小。 3、“御”是为动用法,意思是给齐侯御(驾车)。 4、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本来应该是“谏而不入,则 莫继之也。”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 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来仿古文章中使用的语言。 言文脱节现象:随着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口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书面语却一直在模仿先秦文献语言,并视之为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正统书面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言文脱节现象。 2汉语的历史分期: (一)上古汉语先秦至汉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 (三)近古汉语宋至民国 (四)现代汉语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 2.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的定义,班固顺序 (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五)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3.如何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 (一)通假字:古汉语书面语中,本有其字,却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 (二)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了一对“古今字”。(三)通假关系称为“某通某”,古今字的关系称为“某同某” (四)古今字产生时间有先后,通假字与本字需同时存在 4.假借与通假的异同: 同:假借和通假就它们都是“借字标音”这一点上来分析,是相同的。 异:(一)假借是六书之一,假借本无其字,间接造出新字 (二)通假本有其字,是在句中用音同、音近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不造成新字 5.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区别 同: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 异:(一)从产生的原因看,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古字”兼职过多,后来统专造“今字”以减轻“古字”负担,避免交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混淆;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记录语言时用了构思不同的造字方法或为了书写的美观(二)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字”产生于“今字”之前,是异时的;不少异体字的产生可以认为处于同一个历史平面上,是共时的。 (三)从读音上看,古今字之间读音相同或相近,异体字之间的读音则完全相同 (四)从意义上看,今字的意义是古字多项意义中的一项或几项,今字一产生,则古字、今字就大致各司其职,不再混用;异体字间的意义则完全相同,正因如此,异体字之间具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的特点 6.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及答案精品

【关键字】方法、地方、难点、现代、掌握、研究、特点、力量、基础、需要、能力、标准、分析、简化、纠正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 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4.什么是工具书?什么是字典?什么是辞典? 5.《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6.《尔雅》是怎样一部书?“尔雅”的意思是什么? 7.什么是类书?什么是索引? 8.“十三经”是指哪十三部著作? 9.“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10.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之亚常卍受严隣 巡希幽胡怡攻书民 煎者茁贰郊望平术 1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乃”是判断词,相当于“是”。 1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晁错《论贵粟疏》)中,“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不种地。 1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势”为主语即“势力”或“力量”的意思。 14.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中,“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的意思。 1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柳宗元《蝜蝂传》)中,“死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前人死亡”的意思。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成公二年》)中,“饮”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喝”的意思。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交”为动词,指“交往”。 1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缚”为动词,“用绳子缚”的意思。 19.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中,“献”是动词用作状语为“恭敬献上”之意。

2019年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9年电大《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 )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D )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 )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 )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D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D )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D )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 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 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4.什么是工具书?什么是字典?什么是辞典? 5.《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6.《尔雅》是怎样一部书?“尔雅”的意思是什么? 7.什么是类书?什么是索引? 8.“十三经”是指哪十三部著作? 9.“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10.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之亚常卍受严隣 巡希幽胡怡攻书民 煎者茁贰郊望平术 1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乃”是判断词,相当于“是”。 1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晁错《论贵粟疏》)中,“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不种地。 1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势”为主语即“势力”或“力量”的意思。 14.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中,“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的意思。 1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柳宗元《蝜蝂传》)中,“死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前人死亡”的意思。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成公二年》)中,“饮”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喝”的意思。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交”为动词,指“交往”。 1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缚”为动词,“用绳子缚”的意思。

古代汉语简答题(八)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八)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八) .以下列男子的字为例,说明命名的方式。 仲山甫季路子产 .划线连接、二项。 鲁隐公谥号 乾隆尊号 唐太宗庙号 开元圣父神武皇帝年号 东坡居士别号 .划线连接、二项。 .秦汉时的九卿之一.职责 奉常(太常)掌刑法 郎中令(光禄勋)掌管近卫军 卫尉(中大夫令)掌管皇帝车马 太仆宫廷侍卫 廷尉(大理)掌宗庙礼仪 典客(大行令、大鸿胪)皇宗事务 宗正租税服役 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宫廷总务 少府管理少数民族及外国来朝 .什么是“三省分制”?它形成于何时? .六部起于何时?六部是哪六部? .古代的婚礼从定婚到结婚有下列名目,按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请期、纳吉、纳采、问名、纳徵、亲迎 .按丧葬的先后次序排列下列词。 殡、饭含、复、属纩、葬 .按生者与死者亲疏近远关系排列五服的名称。 大功、小功、缌麻、斩衰、齐衰 .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 .说明下列工具书的编著者。 ()《说文解字注》: ()《广雅》: ()《方言》: ()《释名》: ()《经籍籑诂》: ()《辞通》:

()《中国人名大辞典》: ()《诗词曲语辞汇释》: ()《助字辨略》 .《经传释词》和《词诠》的作者是谁?请简要指出这两部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古注文选《左传·曹刿论战》,查阅有关工具书,用汉语拼音字母给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注上音,并标明声调。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望其旗靡.。 .查阅《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说明下面各字所隶属的部首。 ()中:()裁:()加: ()壮:()败:()毒: ()游:()理:()载: ()虽:()辨:()旌: ()秋:()窘:()罪: ()芹:()解:()闷: ()岂:()蹇:()雕: ()需:()熬:()颇: .任选一种古代汉语工具书,查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本义及其在句中的意义、(请标明所用工具书的名称、页码、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来谋我,故难间.也。(《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左传·鞌之战》)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公羊传·春王正月》) ()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利用工具书,用汉语拼音字母给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注上音,并标明声调。 ()北至于无棣.。(《左传·齐桓公伐楚》) ()次于陉.。(《左传·齐桓公伐楚》) ()岂不遽.止?(《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栋折榱.崩。(《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左传·宣公十五年》) ()取之中廏..而置之外廏也。(《谷梁传·晋献公假道伐虢》) .查阅古代汉语工具书,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殽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