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7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研核心题库之辨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2021年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7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研核心题库之辨析题精编

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从其起点上就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制度。

【答案】错误。

【解析】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它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也保护、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它最终将被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错误。

【解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答案】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准确。

【解析】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4.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

【答案】错误

【解析】(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多种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叫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必须坚持两点论,也要抓次要矛盾。

(2)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这是正确的。

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而是必须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才能把事情办好。认为只抓主要矛盾就能把事情办好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5.共产主义理想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

【答案】错误。

【解析】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从广义上讲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另一类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6.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错误

【解析】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由于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单纯地依靠价值规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指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矛盾,也即事物固有的客观矛盾。辩证矛盾以其基本的两种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同作用,并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人为制造的矛盾,一般是指逻辑矛盾,也可称为思维中的逻辑错误或自相矛盾,这是人们主观思维制造的,不具有客观性。这种矛盾既可因思维的错误而制造,也可因思维的正确而避免,但绝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把人为制造的矛盾混同于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矛盾。

8.“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倒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答案】正确

【解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社会主义也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前进发展。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9.垄断利润完全来源于垄断企业内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答案】错误。

【解析】垄断利润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从国外获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10.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案】错误

【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式的劳动的不同之处。”

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答案】错误。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

12.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答案】错误。

【解析】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13.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答案】错误

【解析】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由于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价格常常会偏离价值而与价值不一致;另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